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5  
September,2014  
论体系转换背景下  
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  
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和在记录系统上传递信息而含蓄隽永在文本体系上真伪具呈而有待辨别学科  
体系转化艰难和文献资料有待加工的现实要求我们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去解决这些难题具体实施过程  
要以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标准要以美学学  
科和文献学学科交互主体的方式作为建设的指导方法要以立言为公发展学科昌明学术的态度作为建设目的。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交互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5⁃0117⁃07  
中国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为依托以学科为基础的西方化现代美学体系。  
这一融合有以下几个难点。  
为其提供美学资源以拿来主义的方式零散乃至随  
意抽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资源用于中国美学学科  
建设既不利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  
蓄的优势也会把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得支离破碎从  
而贬低中国美学独有的学术价值如果能认识中国  
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与现代美学建设体系融合的困  
理清中国美学文献的主要属性坚持用美学的观  
点和历史的观点建设中国美学学科那么我们就能  
第一要借通人之学的资料建立专门之学就  
建构中国美学而言不依托广博的知识体系此项工  
作几乎不可能完成刘纲纪先生认为中国美学应  
包含儒楚骚玄学禅宗和明代中后叶的自然人  
1]  
性论这六大主潮应该说这六大主潮还不是中  
国美学而是建设中国美学的文献来源否则美学就  
不能称为一门学科或者变成了六门学科不过刘  
先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从思想流派上看该观  
点按历时顺序几乎囊括了影响中国的诸家诸派思  
因而思想有深度就学术分类而言该思想可纵  
向分类大致能涵盖经集各类著作因而内  
容有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国美学学科可  
谓需要通人之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至今还没有  
一位美学家没有一个美学派别能恰如其分地把这  
六大主潮完整地梳理清楚即便有究天人通古今  
看到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就成为必然。  
知识体系融合难点  
在西方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浪潮  
中国美学学科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壮大但是这  
一步伐正处在过程之中并步履艰辛个中缘由很  
其中原因之一是从有美无科到有美有科中国  
美学建设必须从重体用讲术业的中国传统知识体  
系中寻找建设资源通过话语转化恰当地融合进以  
收稿日期2014⁃03⁃23  
作者简介皮朝纲(1934—),重庆南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美学与禅宗美学研究。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巨擘能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没能完成从传统知识  
称为一心三观”。 中互观的心法是相互指  
[3]390  
体系向现代美学学科话语体系转换那么他对于中  
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转换的贡献也会受到拷  
因为中国美学自进入大学学堂之时就肩负着推  
动学科知识体系划分的职责晚清施行壬寅癸卯  
学制,1902 年颁布的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认为:“高  
涉式意向性的要将一法摄一切法”  
、“一切法  
[3]384  
、“非一非一切三者交融不分  
3]398  
皆是一种”  
的状态参透恐怕形式逻辑推理是无法证明的引  
申到中国美学体系的话语转化拿中国传统的知识  
分类来说孔子的四教为文后世把孔门  
四科称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是一种知识分类  
方法;《汉书·艺文志列出六艺”,是对春秋》  
2]256  
等学堂虽非分科已有渐入专门之意。”  
1904 年  
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章第二规定高  
2]329  
,《奏定大学堂章程规  
等学堂学科分为三类”  
六艺的合理化改造这又是一种分类方法汉武  
2]339  
[4]3620  
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  
,《奏定优级师范  
帝置五经博士,“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七  
学堂章程规定优级师范学堂之学科分为三节:  
》、《隋志都有经学的分类方法这是对经学的分  
2]415  
[5]1159-1170  
公共科分类科加习科”  
与此相对  
唐代科举设63 科  
内容含三礼三  
,《 奏定大学堂章程把美学归入建筑学门之  
三史学究道举法算童子等九科这是对科举  
2]378  
[6]1401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把美学列入加  
测试内容的分类  
;《四库全书将知识提纲列  
2]424  
习科之下  
在这一学制之下按学科进行科学  
”,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  
凡流别繁碎者又分子母这是四部分类法历  
分类的知识体系得以确认这一分类体系的意义在  
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学业  
门类形成与之相关的专业与未来职业密切联系的  
相对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得以形成知识体系按学  
科分类即是对科举考试以选拔官僚人才为目的的  
全面颠覆也是顺应科学理性追求和振兴国家理想  
的实践措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感是无功利的,  
但是美学作为应用学科却是有功利的它必须为学  
习者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服务美学资源还不是  
美学学科它需要体系转换从通人之学向专门之  
学转换时美学学科建构之路还有待延伸。  
7]31  
代对知识的分类各具得失”,需要择善而从”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方法尚且这么繁杂要想将这  
些知识转化为在西方逻辑思维关照下的中国美学学  
科建设资源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要在实用理性中建构科学理性李泽厚  
认为中国人具有实用理性的传统。 “实用理性乃  
8]3  
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 ,由于不能对实践  
操作本性进行感性抽象对其意义和力量没有充分  
足够的认识和发展中国人缺乏高度抽象思辨的纯  
粹哲学中国有技艺无科学过分强调理论联系实  
重视现实的可能性轻视逻辑的可能性从而经  
第二要在意向性的知识中梳理出学科建设逻  
所谓意向性本来表示意识的指向性这里指中  
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文献资源内部话语的相互指涉  
共生的状态在经历了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之  
中国美学学科的建构已经进入泛文化阶段随  
着建设步伐的加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文  
化资源已经渗透进美学建设者和研究者的工作中。  
在这一阶段要按照西方的逻辑思维建设中国美学  
学科体系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各主潮之间及内部  
的形式逻辑关系就有可能如庄子·应帝王中关  
儵忽凿浑沌的故事一样日凿一窍七日而浑  
沌死浑沌死的根本原因是浑沌本身已经处在有  
机生成状态如果人为地把视息区分出个  
那么它就会变得无机僵化而陷入危险  
境地天台宗一心三观理论认为中三种  
道理真实不虚名为三谛”,于一心之中观悟三谛,  
8]12  
常轻视和贬低无用的抽象思维  
李泽厚的观  
其实是对中国形而上学思想没有发展完善的委  
婉表达就中国缺少真正的宗教未能完成工业革  
在认识———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审  
———表现理性上与西方有所区别或局部落后而  
中国形而上学思想发展不完备是言之成理的。  
但是在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考察后很多西方  
9]28  
汉学家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是富有诗意的”  
建基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之上的中国学术它轻  
视二元对立重视和而不同”,具有意向性倾向轻  
视直观明见性重视直观感悟性具有人学化倾向。  
举中国美学范畴为例,“文之元肇自太极;“”  
化谐和为文养气而起征圣宗经;“纳  
宇宙言志缘情;“”、“对举心旷神怡;“”、  
沟通出于言表;“”、“交融动态互生;  
118  
皮朝纲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无穷风采灵动;“”、“方外得其  
环中可以说中国不缺乏独具作风和独具气派的  
审美表现思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感  
是体现了大知识体系的多元并举这既体现了文献  
趋向理论归属的自觉也显示了实践和理论相融共  
生的美学发展特征但是观点持执一端就有东向  
而望不见西墙的烦恼也有持论相对公允的如黄  
性意味浓厚的审美材料融入崇尚科学理性建构的  
美学学科体系之中。  
18]10  
宾虹主张不必言宗派  
他说:“中国除了儒家之  
文献含蓄蕴藉状态  
还有道家佛家的传说对于绘画自各有其影  
19]  
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在中国文献体系之中那么,  
相对于美学学科建设而言中国文献体系有哪些主  
要特征呢?  
”,只是老子崇尚自由对绘画影响更大一些  
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开宗明义说百川异趋,  
必会于海”,“万国殊途必通诸夏”,体现了会通的  
意义建构中国美学的文献资源除了含有讲分别的  
资料之外更有讲调和的思想资料这是分门别类之  
后的整体综合的体现讲调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发  
可以从夏商周青铜器铸造和使用上窥见一斑。  
夏人铸九鼎而备百物高举的是氏族联合的大旗。  
商人将饕餮纹的狞厉附着在青铜器上除了突出王  
权和暴力强调奴隶对主子下属对国君属国对殷  
第一记录内容上讲分别也重调和。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的文献资源历来含有泾渭  
分明甚至互相抵牾的思想观念以绘画艺术为例,  
道诸家思想深深影响了艺术家的创造和批  
评家的评论其中各执一端者比比皆是首先就儒  
家而言孔子有志游之说郭熙虽以画自  
10]244  
然能教其子思以儒学起家”  
郑燮认为兰、  
石等画法要符合周易臭如兰坚多节介于石  
族统治的屈从外还表现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11]98  
[20]294  
之理  
宗白华认为中国画表现的空间意识植根  
”  
的巫术传统周人则把这类饕餮纹青铜器  
[21]483  
12]111  
易经宇宙观  
其次就道家来说老子认  
作为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的反面  
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彦远认为  
观顾恺之的画能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  
教材认为其缺乏德和思想在周人看来鼎以致  
德致和当楚庄王问王孙满鼎之大小轻重时得到  
13]76  
[22]546  
傅山认为杜甫的十日一山五日一水”、  
的回答是在德不在鼎”  
至于像亨人掌共鼎、  
23]61  
东坡的兔起鹘落等画评虽表现了画家作画迟速  
以给水火之齐”  
之类的事情也是齐之以  
14]107  
[22]1463  
[24]251  
不等却展现了技近乎道的中肯评价  
再次,  
济其不及”  
周人强调惟德是辅”  
24]271  
[25]515  
就佛家来讲禅宗分南北二宗强调禅道惟在心悟。  
董其昌认为绘画类似禅宗分南北二宗北起李思训  
明德惟馨”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等观  
这折射了他们重德重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  
15]11-12  
父子南宗王摩诘  
方薰认为画法北宗者皆  
审美领域中也突出地体现为中和与非中和的对立统  
16]90  
[26]96  
多作家面目  
沙门金刚不坏之身  
金农认为王维所画雪中芭蕉隐喻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文质  
17]144  
总之道三家的美  
关系上孔子反对以文野质史的方式表现出一方对  
另一方的超越强调文质彬彬之美在情志关系上,  
先秦主张诗言志魏晋主倡诗缘情孔颖达认为情  
志一也”,这些成为汉代标榜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  
敦厚的诗教说之注解在礼乐关系上古人一面主张  
礼辨异乐和同的等级秩序一面标举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的审美教育发展论不仅相关美学  
范畴和原理的文献是这样即便是文艺美学文本自  
身也倡导分别中的调和刘勰制文心雕龙五十  
篇合于周易的圆融结构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  
与二十四节气相为暗合这都体现了文艺美学体系  
天人合一境界的契合记载佛家艺术的文献  
也有这样特征如敦煌变文的四兽因缘因倡  
人则安乐五稼丰稔四序调和无诸灾  
学观点不尽相同深受某一学派影响的艺术家或评  
论家往往站在其中一个派别的立场上阐述自己关  
于绘画起源发展变化的观点维护自己所坚持的  
审美认知和艺术价值像郭熙郑燮宗白华的观  
就契合了周易》“观物取象的艺术发生论和儒  
家人格主义美育观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傅山对  
杜甫苏轼的认知符合道家心斋坐忘解衣般礴和  
道进乎技的艺术实践论董其昌画家分南北流派  
的观点方薰论北宗画家的特点金农对绘画主旨的  
参悟是艺术直觉理论审美观照理论艺术欣赏理  
论从禅宗顿渐学说宗教艺术有益于佛事观点中  
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皈依的确证。  
美学文献中讲分别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855  
而有和气四瑞之说其中调和思想不言  
”  
秉笔直书的历史记载旨味隽永的哲学思索也需要  
而喻。  
可谓文字工拙在心源。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喜欢诗性思维方式思  
第三文本体系上信息纠缠交错。  
考问题马利坦认为这种诗意性思维是一种先  
沈约的孙女沈满愿曾作竹火笼通过描绘  
神清气朗的青青翠竹被编成取暖容器成为闺阁佳  
丽把玩之物的故事情节把士子富贵变节的特征余  
味曲包地展现出来纵观全诗只有翠竹而无士子,  
但其中比兴之意一览无余恰如杨慎所说:“即孟  
子所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而为之而含蓄蕴藉如此,‘徒悲’、‘岂念四字  
28]91  
于概念的或非概念的东西”  
建设中国美学的  
文献孕育着讲分别而重调和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特  
有的诗性思维在美学文献领域的体现讲分别,  
则可在建构中国美学时对相关范畴理论溯其渊  
导其主流观其支脉探其余波重调和则可以  
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引茎而伸叶触类而旁通的会  
之法领悟中国美学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中为  
大本和为达道的奥妙。  
32]564  
尤见其意上薄风雅下掩唐人矣。”  
正所谓华彩  
光艳尽显于表者为浅露意味风韵蕴藉于里者必深  
浅则索然无余味深则醇厚有情致恰如宋人包  
恢所说:“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而浅者孰为  
第二记录系统上传信息中露含蓄。  
人们的思维需要确切及时的记录汉字作为记  
录思维的载体从起源之时就被赋予多重意义关  
于汉字的起源,《周易·系辞有上古结绳记事之  
。 《周易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  
的田间劳动水面捕捞联系起来说明先民们通过结  
绳记录农业生产对劳动过程和获取成果进行登记。  
李鼎祚附会九家易认为古人通过绳结的大小多  
判定约誓之事的重要程度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多  
33]7330,315[34]541  
能见其里而深者哉?”  
究其原因,“迷  
悟不出一心究竟不离三观”,“说者又以文字为障  
35]3  
如果想知道表里浅深就应该  
不能融入观心”  
做到观理为主观文为略意在得义务求忘言除  
此之外明白典籍归属能为文献分类提供便捷途  
张舜徽说载籍极博无逾三门盖有著作有  
36]5  
编述有钞纂三者体制不同而为用亦异”  
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这  
29]242  
这种附会仍然是需要考证的因为绳索为  
速朽之物即使它们的各项特征粘连在陶器石器之  
上成为印记其中传递的信息恐怕也难以被完全正  
确解读虽说结绳记事孕育汉字未免带有主观臆断  
色彩但是这一说法却是先民需要文字记录和传递  
信息的有利佐证。 《尚书·说伏羲氏时期画八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画八卦易经·  
系辞中有所阐释认为那是对天人三才的模  
仿具有观物取象的意义至于造书契和画八  
卦的关系也有人根据神话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  
基于这种状态文献要求做文本梳理文字难  
以尽显心源精妙文本表现着信息纠缠对于中国美  
学建设而言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体认文字精  
解开文本信息纠缠找到适合的文本产生美学  
建设资源是一件十分费力的工作古代学者往往  
把学力当成学术即使网络了百代之上的著作也因  
为没有能考镜源流辨章学术遂造成著述因袭言  
说成近亲繁殖学者之失源于文献梳理之失这  
提示我们在梳理文献时要对前人的成就有客观公  
正的评价态度避免对前代成绩一概否定认为前  
代藏书率无简择萧兰并撷珉玉杂陈殊未协别裁  
30]4  
多重证据论证八卦是汉字起源  
郑樵甚至认  
:“文字便纵不便衡衡卦也以之为字  
则必纵必纵而后成巛,☲必纵而后成火,☷必  
7]31  
之义”  
也要避免文献选取范围相对狭小广  
31]349  
纵而后成”  
郑樵将汉字的笔画与八卦的爻  
校雠略引曾国藩所说:“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  
36]8  
象结合起来探讨文字的渊源其中道理能否讲通暂  
且不论他能看到汉字内部具有生生不息的构造  
特征还是难能可贵的不难看出文字在产生和发  
展过程中其中记录的内容有从具象向抽象从物质  
向精神渐变过渡的特征此时除了记录信息之外,  
文字已经成为构造观念世界的工具人们认识千姿  
百态的物质世界需要它进行曲尽心情的文艺活动、  
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  
美学文献交互生成  
中国美学学科建设要把中国传统知识体系转  
换为现代分科体系这需要从文献中获取审美资源。  
在学科建构和学术研究深度走向泛文化的背景下,  
审美和文献无疑成为美学学科建构的两大重要元  
要将这两大元素有机地融入中国美学学科当  
120  
皮朝纲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  
文艺标准的当下实践虽然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对  
建设中的中国美学学科区别对待以致抑己崇人进  
而把美学和文献对立看待造成范畴原理过度阐释  
或阐释不足从而造成缺乏基本论据支撑的局面。  
即便是在西方二元对立思想所产生的人为割  
裂的危害很多人也早已展开反思康德三大批评  
试图弥合感性理性的对立黑格尔的正反合思想,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实  
践操作都是十分明确的证明中国美学范畴原理  
也有二元观念但这种二元观念表面上看似乎是二  
元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文质彬彬式的二元对  
和谐共生没有一方对另一方的劫掠征服和涂  
在中国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二元对  
立思想的市场相对狭小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  
提出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思想把它作为美学和文  
献学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希望发挥两门学科交互  
主体性优势推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促进美学研究  
深入发展所谓交互主体性在胡塞尔看来是多个  
先验自我或世间自我能交互存在形成共同体由第  
一性的自我陌生者构造的陌生经验是共同体  
的原形式,“通过这种共同体化先验交互主体性就  
文献做一个本质主义的界定既有违于其星丛  
的概念现实也有悖于异彩纷呈的学术环境但  
是在百余年的学科建设时间里从有学无科到有学  
有科中国美学的学科演进学术活动的发展进步,  
都与学界对从古至今的文献进行搜集发掘整理、  
研究密不可分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建设中国  
美学文献学学科的构想把该学科看成中国美学  
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用文献的方法为美  
37]28  
学学科建立发展完善提供重要基石  
当把这  
一学科视为中国美学与文献学的交叉学科时审美  
的标准文献的标准的交互融合无疑成为衡量中国  
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论述文艺活动  
应该坚持的标准时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  
38]561  
提到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在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面一般认为文献主要是一种有史料价值的  
39]12  
既然文献承载着历史那么我们提  
文章典籍  
出的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就深度契合了马克  
思主义文艺活动所坚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作为指导我们建设  
中国美学文献学之路就会相对平坦发展中国美学  
学科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42]144  
有了一个交互主体的本己性领域”  
在胡塞尔  
现象学中交互主体性具有生成意义它不是一个封  
闭的系统而是会出现在各种课题领域它可以是  
对陌生身体的经验陌生心理体验的经验社会交  
它也可以是客观世界客观空间乃至自然界自  
然科学精神世界精神科学的构造。  
第二美学学科和文献学学科交叉体现出交互  
主体的特征亚里士多德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认为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  
显然我们借鉴胡塞尔观念构造的思想进  
行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进而推动中国美学学科建  
设发展是为了适应中国美学文献含蓄蕴藉孕育互  
生属性而采取的方法策略与交互主体性思想相类  
似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长期存在的比如,  
庄学讲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讲游刃有余易  
学讲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佛学讲  
一心三观”,一行三昧”。 当把这种交互主体性  
思想运用在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建设之中时我们不  
赞成把美学和文献学进行二元对立的排序而是希  
望二者形成和实相生生生不息的局面就美学学  
科而言我们不赞成在美学文献六大主潮内部人为  
投其所好地区分轻重优劣而是希望根据这些文献  
的美学价值来加以发掘推动尘封的美学资源开发  
利用就文献学学科而言我们不赞成限定中国古  
典文献学中国现代文献学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外  
40]81  
”  
在他那里表现带普遍性的事与记载具体  
事件成为区别诗歌和历史绕不开的弯他所做的  
区分是流淌在西方文化血脉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在  
文艺美学中的突出体现对于中国美学学科建设来  
二元对立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中国美  
学的范畴和原理等基本问题产生怀疑认为中国美  
学范畴空洞无物中国美学的理论性系统性缺失。  
这种印象的产生,“除了因为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更重要的是方法论认识论上出了问  
41]前言,1  
”  
中国美学具有包孕性的范畴和原理,  
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严整的体系其实就蕴涵在中国  
以儒禅和自然人性论为代表的文化文献  
当中不认真地对文献的文化特征和文献的美学特  
征进行梳理把文献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学科建设思  
想紧密结合自然会把西方成熟的美学学科和正在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文献处理方法的使用范围而是赞同将各类方法、  
技术原理恰如其分地融合使用推动理论创新和技  
术进步。  
在进行学术活动时专注于美学理论和美学文献的  
为我所用言说出一个个话语自治城邦这里虽有自  
成一体的等级秩序有别具风貌的诘问交锋但是在  
整体布局上往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学术领地也往  
往会妨碍有识之士的参与和后起之秀的成长如果  
从大局出发推动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不仅能熟悉  
和使用美学范畴原理规范还能通过考镜源流辨  
章学术的方法去学会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在  
各类文献中寻找旧有知识的创新点新近知识的突  
破点未发掘知识的闪光点把知识自治城邦结盟为  
学术共同体促成不同等级的沟通对话形成知识星  
注重能力迁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界言  
公于世则书有时而亡其学不至遽绝也盖学成其  
第三言公的建设改变言私的学术推动美学事  
业的发展中国美学文献的特点要求美学的建设  
者和研究者能做到博约相济。 《法言·吾子认为,  
多闻可守约多见可守卓寡闻无以约寡见无以卓。  
文史通义则说:“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  
[43]161  
者也。”  
能博则可以言公,“古人之言所以为公  
[17]169  
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  
推而广之,  
遂无所不通守约则只能言私,“道不足而争于文,  
17]182  
在我们看来进行中国美学  
则言可得而私”  
文献学建设是有助于言公。  
17]184  
同样为使用中国美学文献如果缺乏大局意识,  
而流衍者长观者考求而能识别也”  
注释:  
关于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学理依据问题我们已有专文讨论见皮朝纲潘国好论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学理  
依据》,《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是我们关于中国美学文献学学  
科建设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  
参考文献:  
1]刘纲纪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智顗),灌顶).摩诃止观卷五上[M].台南湛然寺,1995.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陈汉生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M].周云之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0]宣和画谱[M].岳仁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1]郑板桥板桥题画[M].张素琪编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张彦远论画体工用拓写[C] / / 历代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傅山论画之迟速与性情[G] / / 傅山论书画侯文正辑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董其昌画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6]方薰山静居画论[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17]金农冬心先生杂画题记[C] / / 冬心题画记阎安校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8]黄宾虹唐画南北两宗由气生韵[C] / / 古画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9]黄宾虹国画之民学[N].民报·艺风,1948⁃08⁃22.  
20]礼记[M].陈澔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吕不韦吕氏春秋译注[M].张双棣等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左丘明左传[M].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3]周公旦周礼译注[M].杨天宇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2  
皮朝纲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24]尚书正义[M].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5]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6]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7]王重民王庆菽向达敦煌变文集·四兽因缘[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8]〔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9]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常秉义周易与汉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1]郑樵通志二十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32]杨慎沈氏竹火笼诗[C] / / 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3]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G] / /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三一九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4]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M] / / 包恢敝帚稿略卷五[G] / / 宋集珍本丛刊第七十八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35]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2010.  
36]张舜徽广校雠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7]皮朝纲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M].香港香港新天出版社,2012.  
38]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 18 )[M]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谢灼华关于文献定义的哲学思考[J].图书情报论坛,1993,(3).  
40]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1]于民中国古典美学举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2]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M].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Phil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ystem Transformation  
PI Chao⁃g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esthetic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kes the form of documents so that  
there exist some difficulties in disciplinarity, logicality and academic soundness in Chinese aesthetic phi⁃  
lology. The contents of those documents are categorized and coordinated, the recording system are infor⁃  
ming but implicit and the texts are both of fact and fiction. The uneasy subject transformation and unproc⁃  
essed documents ask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philology. It needs the standard of both aesthetics  
and philology as the practical standard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esthetics and phi⁃  
lology as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on, and speaking for the public and the open academic attitude as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 philology;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views; inter⁃subjectivity  
责任编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