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 卷第5 期
2014 年9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5
September,2014
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
—
——论张栻的家学渊源
钟ꢀ 雅ꢀ 琼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
ꢀ 摘要: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其学综贯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 张栻之学卓
然自成一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对他浸润最深、濡染最久的当属其家学。 张栻谨遵父亲张浚的“忠孝仁义之实”
的训诫,以尊孔希颜之铭修身,以“惟实为贵”之理治学。 通过对张栻家学渊源的梳理,可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
源,并管窥其早期学问的概貌。
关键词:张栻;张浚;家学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5⁃0158⁃06
ꢀ
ꢀ 作为南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栻,其学问综贯
然苏氏“蜀学”传人。 元老举进士,调广都簿,徙汉州
教授,除西京国子博士。 张浚从之问学,正在其“汉州
教授”期间。 朱熹为张浚撰写的《少师保信军节度使
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 (以下简称《张浚行
状》)中说:
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 但
他一生并未曾正式进入公私学校,也未曾考取进士功
名,仅在弱冠之年参加过湖南漕试,夺得第二名。 年
至而立,已小有声名,未及不惑,更已主讲岳麓,从者
甚众。 张栻能有如此学问成就,端赖于他那位出将入
相而又学术开明的父亲张浚。 张浚的谆谆教导为他
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与张浚交往的学者儒生又将
他引向了理学之路。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张栻的
家学渊源,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
期学问的概貌。
ꢀ ꢀ (浚)年十六入郡学,讲诵不间蚤夜,同辈笑
[
2]4353
语喧哗,若弗闻者,未尝一窥市门。
可见张浚自幼便有用功于圣贤之业的坚定意志。
苏元老当时夸奖张浚说:
ꢀ ꢀ 张氏盛德,乃有是子,吾观其文无虚浮语,致
[
2]4353
远未可量也。
张栻之父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北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 张浚少年时期曾入汉
州郡学肄习,甚得当时教授苏元老的夸奖。 苏元老,
字在廷,是苏轼、苏辙侄孙,“幼孤力学,长于《春秋》,
张栻出生之时(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 年),张
浚督帅关陕,筹备边防。 其时高宗尚有恢复国土之
意,颇重张浚,张浚于是在绍兴五年(1135)拜相。 绍
兴七年(1137)郦琼之乱,高宗始有和议之心,张浚被
贬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八年(1138),秦桧为相,力
主议和,作为从始至终坚定主战的张浚自是不与附
[
1]10835
善属文”
,“轼善其为学有功”,苏辙“颇爱奖
1]10835
,俨
[
之”,黄庭坚亦见而奇之,赞其为“苏氏之秀”
收稿日期:2013⁃04⁃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南轩著作整理与研究”(12BZX049)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
究中心”规划项目“张栻学案”(RX12Y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雅琼(1987—),女,土家族,湖南益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代儒学
及儒学文献研究。
158
钟雅琼ꢀ 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论张栻的家学渊源
和,在此后的20 余年间他便去国辗转、流徙各地。
在张浚四处谪居的日子里,张栻一直随侍身边,
长达30 余年,这占据了他一生近2/ 3 的时间。 多年
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张栻对胡宏和朱熹思想
的接受上,却忽视了张浚对他的“过庭之训”。 事实
上,张栻的人格、政见以及治学等各方面都有父亲过
庭之训的痕迹。 张栻去世后,朱熹在为之撰写的《右
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以下简称《张栻神道碑》)时
说:
此处明言“学颜子”是“先公”所教,并点明颜子
之学的核心在于一“复”字。 张栻在解释《癸巳论语
解》“有子曰:信近于义,其言可复也”一句时说:
ꢀ ꢀ 复,谓其言可践也。 言而不可复,则不可行,
[
4]72
将至于失其信矣。
这里所说的“复”,与“克己复礼”之“复”以及上
段引文中“复则见天地之心”的“复”意义类似,都是
践行的意思。 张栻说颜子之所以“有准的”,在于其能
躬行,即需从格物入手,终于克己,而后达到“复礼”的
仁人境界。 张栻的学术非常注重实践,这与张浚的教
诲关系密切,将在下节详论。 此外,张浚次子、张栻之
弟张枃的长子名庶,字晞颜。 显然,这与《希颜录》一
样,取景仰颜子之意。 可见张氏家学中对颜子的重
视,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代有传承。
ꢀ
ꢀ (栻) 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浚) 爱
之。 自其幼学, 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
[
2]4131
实。
“
忠孝仁义之实”六字,可谓道出了张浚家训的核
心,这也是自西汉文翁石室执行“七经”教育以来形成
的“蜀学”传统。 这六字在张栻处又可分而言之:一方
面,“忠孝仁义”成为张栻一生恪守的基本道德,这尤
其体现在他早年对颜回的推崇上;另一方面,“实”作
为张栻治学之准的,不仅是他个人涵养与进学的方
式,也是岳麓书院与南宋湖湘学踏实践履、经世致用
的学风的渊源之一。
张浚《紫岩易传》中论颜回处不多,但每提及则评
价甚高,比如:
ꢀ ꢀ 阳潜于一,静养之功,不可不谨。 说之筑岩,
尹之耕野,望之钓渭,颜子之陋巷,大舜之深山,
[
5]2
皆勿用也,而虞舜之德正配乾,周文实法舜。
中和之气方萌于中,静以养之,所以大其德
一ꢀ 尊孔希颜之训
也。 舜之居深山,傅之筑,伊之耕,吕之钓,颜之
[5]252
对于张浚的评价,历来纷争不断,或以其忠心以
及早年平乱制敌之绩而赞其为中兴之功臣,或以其曾
引荐秦桧及几次战败而斥其为误国之败相。 但无论
事功上成败如何,无论他是志大才疏还是生不逢时,
平心而论,张浚在人格上其实无可指摘。 他的一生展
现出了典型的儒家品格,即学优则仕、忠君报国,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也为张栻的人格养成树
立了示范,这种示范首先表现为对颜回的景仰。
张栻拜师胡宏之前,有作品名曰《希颜录》,其内
容是搜集颜回的言行以为做人行事的准的。 《张栻神
道碑》中说他“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蚤
陋巷,皆勿用也。
舜是上古明君,傅说、伊尹、吕尚皆是贤相名臣,
至于颜回,后人仅能从孔子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有王
佐之才,却并没有他出仕为官有所作为的事实,但张
浚将他与舜等四人并列,以证“潜龙勿用”。 那么在张
浚处,颜回值得学习和景仰的地方在哪里呢? 这个答
案或许可从以下这处文献中得知:
ꢀ ꢀ 纡朱怀金不足以移颜氏之乐,与以天下不足
以改夷齐之操,曰“不易乎世”。 知我者天,夫何
[
5]5
闷? 所乐在道,夫何忧?
张浚将颜回与伯夷、叔齐并列,赞赏他不为富贵
放弃节操,有才干但不为无道之人所用的事迹。 张浚
对颜回的这番推许,与他一生的境遇有密切的关系。
[
2]4131
夜观省,以自警策”
,这是不错的,但将此事列于
张栻向胡宏问学之后却不对,以致后人多以为这是胡
宏传授给张栻的学问。 张栻搜编此书的时间是绍兴
二十九年( 1159), 拜师胡宏却是绍兴三十一年
①
《紫岩易传》大约作于绍兴十六年(1146)夏秋之际,
此前他因为对秦桧等人的和议之举痛加斥责而激怒
秦桧,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连州(今广东连州)居
住。 提举宫观在当时是一种看似褒奖、实则架空权力
的任职,而居住连州更是意味着远离朝廷,失去话语
权。 并且,在连州时,张浚曾有一段较困窘的日子,与
颜回居陋巷的情况很是相似。 而他又始终坚持自己
的立场,也无怪乎会以“孔颜之乐”勉励自己,对颜回
“潜龙勿用”的处境产生深深的共鸣。
(
1161)。 而且,张栻曾在给他人的题记中明确表示,
这是父亲所传授的家学:
ꢀ
ꢀ 学圣人必学颜子,则有准的。 颜氏之所以为
有准的,何也? 以其复也。 复则见天地之心,成
位乎中,而人道立矣。 然而欲进於此奈何? 其惟
格物以至之,而克己以终之乎! 呜呼! 此先公之
[
3]1033
所以教某者。
1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从张栻的为人处世来看,他的一生与父亲一样,
失之矣。”颜子之可贵,不仅在于他能行中庸之道,更
重要的是他得到此道之后能守持。 张栻提醒张枃要
始终敬念以“守身” 为贵的“世德”,这正显示出“希
颜”的家学对张栻的濡染。
在努力实践着颜回的追求,他完全受到父亲这种既能
克己复礼于庙堂之上,亦可箪食瓢饮于山水之间的品
格的濡染。 例如在乾道初年,由于政治倾向仍然是和
议,张栻也因为与父亲一致的主战立场而未得出仕,
便在湖南授业讲学,于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得
二ꢀ 惟实为贵之理
上文曾说苏元老曾评价张浚“其文无虚浮语,致
远未可量”,这一“贵实”“致远”的学风,自然也会影
响到张栻。 张栻的学术从始至终都非常地注重实践
工夫,不虚不浮。 其《论语解》 在解读“为政” 篇“子
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一条时说:
[
6]1611
“
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
。 后得以授官,先后
知静江府、江陵府,则用心治理政事,在所治当地的民
风化成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政绩。
同时还孜孜不倦地上书言事、建言献策,对父亲及自
己的政见有相当的执着。
张浚认为颜子之学甚正,且箪食瓢饮于穷街陋
巷,一生既未有子贡之富,也无如子路之勇,却被孔子
引以为最得意的弟子,正因为他能“养身”:
ꢀ ꢀ 是夫子所言者,颜子体之于日用之中而无间
也。 此其“诸事诸语”之效欤? 善学者以身履之
为贵。 圣人之观人, 亦考其实有诸己者何如
[4]77
ꢀ
ꢀ 且颜子陋巷箪瓢一夫耳,圣人直以王佐推
耳。
许,诚以养天下之道自一身起。 颜子之学足以知
此一段与《跋希颜录》遥相呼应。 《跋》提及颜子
之有准的乃在于一个“复”字。 “复”即践履,与此段
引文中的“身履”相互印证,也与张浚赞赏颜回的“养
天下之道自一身起”契合。 以身践履、体察圣人之言
于日用之中,皆是教人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潜心
为学、踏实为人。 如果说《论语解》和《跋希颜录》写
成时间较晚,彼时的张栻思想中可能带有胡宏及朱熹
影响,那么我们从他人的文集中找到的一则张栻早年
所作的铭文则可证实,他对“实”的重视实际可以溯源
到张浚:
[
5]87
其正,惠利自此出矣。
这也正是《大学》所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之理。 因此,他十分重视
“
身”,极力教导张栻、张枃兄弟“养身”,这构成了张
栻所受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个观念给张栻
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反映在他写给弟弟张枃的诗
中。 张枃生辰之际,张栻往往有诗相赠,其中常常提
到父亲的过庭之训:
ꢀ
ꢀ 祝子以爱身,永佩过庭规。 勉子事远业,昔
贤以为师。 ……他年老兄弟,鹤发仍庞眉。 岁晚
ꢀ ꢀ 家君命枃以慤名其斋,而命栻铭以告之。 栻
敬问所以为铭之意? 盖取夫孔子,曰:“士必慤,
而后求智能。”退而深思,以为之铭:
[
3]561-562
话平生,期以无媿辞。
这首诗所引前四句,是张栻以兄长身份,谆谆勉
励张枃要以先贤为师,谨守家训,以成就远业。 所指
先贤,在张氏家族的庭训之中,便是孔颜无疑。 所引
后四句,是张栻畅想二人晚年鹤发庞眉、闲话平生的
场景,显示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棠棣之情。 此时张栻也
未料不能得以永年,诗中的愿望落空,而今读来,颇令
人动容。 此外,张枃初入仕途,赴知严陵时,张栻也不
忘提醒:
士或志近,辩给智巧。 学之不知,其器则小。
天下之理,惟实为贵。 实不在外,当慤乎已。 不
震不摇,物孰加之。 以此操行,谁曰不宜? 古之
君子,惟斯之守。 不可不知,而可大受。 故以此
事亲斯为孝;以此事君,斯为忠;以此事兄,斯为
悌;交于朋友,斯为信。 子其深思而不忒,维师乎
[
7]69
慤,以令子之德。
ꢀ
ꢀ 义路本如砥,利径剧羊肠。 何以书子绅,世
这则《慤斋铭》未被朱熹收入《南轩集》,今保存
在宋人刘昌诗《芦蒲笔记》中。 按:“士必慤”之“士”,
有的文献中作“志”,恐是传抄中与下文“必”字混同
产生的讹误。 刘昌诗在《铭》 后注曰:“右铭不载集
中。 盖当时此纸流落,今幸宝藏遗墨。 先生作铭时年
德不可忘。 自昔谨交际,人情易因循。 敬始以念
[
3]552
终,君子贵守身。
原诗四句一章,共十二章,此处所引为第六章。
在诗中,张栻晓之以义利之辨,警之以谨慎之诫。 诗
中言及“世德”,可见对“身”的重视并不是张浚首发,
而是张氏家族代代因袭的传统。 《中庸》里孔子赞颜
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
7]69
二十有三,实乙亥冬十月辛卯也。”
按刘昌诗的记
载,《慤斋铭》作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当时张浚仍
处于被高宗冷落而谪居湖南永州期间。 他在政事上
160
钟雅琼ꢀ 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论张栻的家学渊源
无法施展,便潜心教育张栻、张枃兄弟。 张浚命张枃
在所知文献的记载中,与张栻真正可称得上师生之谊
的约莫三四人,而张栻向他们求学,均是出于父亲的
授意,所以尽管后来作为湖湘学的代表以及胡宏的得
意门生而扬名于理学史,但从更深层的关系来看,“张
以“慤”为斋名,取孔子“士必慤,而后求智能”之义。
这句话有两个出处:一为《孔子家语》“士必慤,而后
[
8]卷一
求智能者焉;不慤而多能,譬之犲狼,不可迩”
;
[
11]19-20
一为《荀子》“士信慤,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慤,而有
栻受父亲的影响理当远大于他的老师胡宏”
。
[
9]卷二十
。
多知能,譬之其犲狼也,不可以身尔也”
关于张栻与胡宏的学术传承,笔者另有专文探讨。 此
处略述在张浚的指引下,张栻与之从游问学的几位学
者。
这段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问如何取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人光有才能不足为用,必须“慤”。 有学者
②
③
以“诚” 、“信” 解“慤”,这固然是最普遍的解读。
《宋元学案》中举列张栻师承时,除胡宏外,另有
“王氏”与“刘氏”二位。 其中,“王氏”即王大宝。 王
大宝(1094-1170),字元龟,建炎二年科考榜眼,曾从
赵鼎讲《论语》,官至礼部侍郎。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
(1146),张浚因为与秦桧不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连州居住,张栻亦随同前往。 绍兴十九年(1149),王
大宝出知连州,作为赵、张一系的王大宝是张浚抗金
主张的坚定支持者。 张浚谪居连州期间,俸禄时常不
张栻则在《铭》 中对孔子之言进行发挥,将“慤” 与
“
实”联系起来,惟心有慤志,然后可以得实理,得实理
然后能以孝、弟、忠、信事父、君及交友。 这一思路非
张栻独创,而是有所承续,我们从魏了翁为张庶所作
的墓志铭中可见其详:
ꢀ
ꢀ 公(张庶) 蚤自爱重,恪守家法,为忠献(张
浚)所知,常诲之曰:“孝、弟、忠、信,学之本,不
然,虽工于文词,无益也。”又曰:“读书当潜心诚
意方有得,不可虚过光阴。”又曰:“宜亲良师,友,
求善言,敬信力行之。”忠献之子宣公(张栻) 亦
勉以“读书求友,孝、弟、忠、信,戒浮虚、务重实”。
[
1]11856
能按时发放,“大宝以经制钱给之”
。 张浚命张
栻从王大宝讲学,因此《宋元学案》将张栻列为王氏门
人、赵鼎二传。
另一位“刘氏”则为刘芮(1109-1179)。 刘芮,字
子驹,号顺宁,山东东平人,北宋元祐名臣刘挚曾孙。
《宋元学案·元城学案》以刘芮为孙伟及(字奇甫)的
门人,张栻、张枃兄弟为刘氏门人,并说:“南渡后,
(芮)居湘中,……已而张魏公卜居长沙至二水,授先
[
10]卷七十九《张晞颜墓志铭》
君再拜而受。
由这段叙述来看,张浚教导晚辈要读圣贤书,反
复强调潜心诚意、力行,张栻亦以“戒虚浮、务重实”告
之,并且二人都把去虚务实的态度与孝、弟、忠、信四
个儒家最基本的信条相联系,以这四个信条为学问及
做人之本,务实力行方能固本,本固方能成器。 由一
个“实”字把儒家追求“理”“道”、成圣成贤的形上的
理想与现实中的孝、悌、忠、信贯穿起来,这是张氏家
学的核心和特色。
[
6]840
生(芮)室,宣公兄弟严事之。”
张浚于绍兴十一年
(1141)寓居长沙,绍兴二十七年(1156) 落职永州,
《学案》中所说的“宣公兄弟严事之”大约就是此时。
不过,从张栻与刘芮往来唱和的诗赋以及友人的记载
来看,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士大夫之间相互欣赏的
交游关系。
正由于在家庭中长期濡染了这种重实的观念,张
栻的著述中时常流露出一种从容的心境,比如他赠予
张枃的这首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宋元学案》将刘芮归为胡
安国和孙蒙正的门人,刘芮的小传附于孙蒙正之后。
从孙蒙正的传记中可知,张栻在未见胡宏之前,孙氏
曾作为他们之间的传话人。 胡宏文集中尚有二首与
刘芮唱和的诗,均是论学之语。 我们因此可以知道,
孙、刘师生与胡氏、张氏关系都颇为密切,张浚得闻胡
宏之名,或者说得知胡宏学问之大,以及张栻再三向
胡宏请教并诚恳地拜师求学,应有孙蒙正与刘芮在其
间介绍转圜之功。
ꢀ
ꢀ 堂堂自昔源流远,衮衮方来事业长。 驷马安
[3]624
车遵大道,正须缓辔不须忙。
诗看来平常,但如无深厚的“戒虚浮”的工夫,断
然难以做到在驶入宽阔平坦的“大道”之后竟不急于
扬鞭催马,反而“缓辔”徐行,更无从继承渊远的源流,
开启长久的事业了。 无怪乎黄宗羲会认为,相比中年
时期的张栻,“朱子缺却平日一段涵养工夫,至晚年而
[
6]1635
后悟”
。
由于张栻自小便跟随父亲在外,使得他与蜀地的
学人交往显得较少,特别是他从学的人中,蜀学之士
较为鲜见,而对他较有影响的应当数史尧弼。
史尧弼(1119-?),字唐英,四川眉州人,绍兴二
三ꢀ 父亲影响下的从游问学
除了耳濡目染修身守德、忠孝仁义的品格外,张
栻在青年时期的问学从游,也与父亲张浚密切相关。
1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十七年(1157) 与弟史尧文同登进士第, “ 未授官
ꢀ ꢀ 今岁来绵竹,五收所惠书,三得所著文,眷眷
[
12]883
卒”
。 史尧弼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有才,周密《浩
于我厚甚! 累年别来无如此慰满也。 ……近与
仲随数数款晤,具言钦夫夙夜孝友,上奉重亲,外
接事物,酬酢一切,周旋切至之状,贤业方进如
此。 仲随极言之,不觉感慨出涕,闻之重增叹想,
益充此心,放之四海,何往而不可也! 文字真小
然斋雅谈》云:“李仁甫,十八岁为眉州解魁。 时第二
[
13]39
任清全《莲峰集
人史尧弼,字唐英,方十四岁。”
序》也说:“李巽岩(焘)以《南北六朝策》首送眉阳,莲
[
14]663
峰在第二。 年甚少,其文尤该博,非幼学所能。”
[
14]663
[14]771
绍兴十一年(1141),“莲峰下第”
[
,于是“束
14]663
。 当时,张浚谪居潭州( 今湖南长
技哉,愿益勉之,不倦不息,深所望者。
书游东南”
沙),“雅闻其名,欲一见之”
府》、《洪范》等论贽之”,张浚得其文大喜,以示张栻
信中所提“仲随”,乃张栻堂兄弟张机之字。 史氏
在此声明,文字乃学问之小技。 另外,从信中看,史尧
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五收”张栻之书、“三得”张
栻之文,可见张栻于史尧弼的殷切问学之意。
[
14]663
,史尧弼“乃以《古乐
[
14]663
曰:“此东坡先生之学也。”
并称其“义理之学,大
14]663
,因此史尧弼不仅是东坡的家乡后学,
[
类东坡”
另据任清全《序》,张栻曾对尧弼“以书相开勉,
[
14]663
而且是东坡学术、文章的传人,张浚将史尧弼文章“示
诸子侄”曰:
具述《中庸》复性之理”
。 此事在史尧弼与弟史
尧夫同中进士第的第二年,即绍兴二十八年(1158)。
该年,张栻已26 岁,学术上已大有长进,且当时已经
与胡宏有书信往来,史、张二人已然成为互相切磋学
问、砥砺道德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因此,任《序》中说:
“是时南轩盖年未二十也,其自得已如此,非莲峰养正
ꢀ
ꢀ 读是,则知为文之道。 而况今天下学士,欲
[14]663
拜下风而不得,宁不瞩目于斯文也哉。
史尧弼不仅文才出众,学问淳然有苏氏之风。 张
浚对史尧弼颇为赞赏,便将他留在潭州馆中,命张栻
等人向其问学,史尧弼对张栻的影响也正是由此开
始:
[
14]663
之功也哉?”
却不是事实。 四库馆臣曰:
ꢀ ꢀ 任清全《序》乃因集中有论学之作,遂以张栻
ꢀ
ꢀ 莲峰因以文章正宗示南轩,而尝曰:“文章一
少年自得,为尧弼磨礲浸灌之功,欲援而入于道
[
15]1384
小技耳。”盖每开之以正大之学,引而不发也。 是
学。 则门户标榜之习,转不足以见尧弼矣。
[
14]663
以南轩平生尊敬东坡先生,不忘莲峰。
因此,任《序》中将张栻学问受到史尧弼影响略有
夸大,不可不辨。 但是,史尧弼对青年张栻的学术是
有所开益的,尤其是在治学所应有之境界与眼光上,
史尧弼确是带领张栻走上了正大之路。 这既是基于
张浚对史尧弼学问的认同,实际上也是张浚对张栻的
家教、甚或“蜀学”传统的延伸。
史尧弼向青年张栻传授文章心法,告诫他遣词造
句的文字工夫只是学问的支流余裔而非主干正宗,并
向他展示了东坡先生的“正大之学”和铮铮铁骨,东坡
“
蜀学”再次由史尧弼影响于张栻。 如张栻曾在观摩
东坡手迹之后赞叹道:
ꢀ
ꢀ 坡公结字稳密,姿态横生,一字落纸,固可藏
玩,而况平生大节如此哉。 ……范太史家藏公旧
帖,其间虽有壮老之不同,然忠义之气,未尝不蔚
张栻一生陪伴在父亲张浚身边近30 年,他的启
蒙、受学以至仕途都不能离开张浚的各种影响。 在父
亲的指引之下,张栻濡染了忠、孝、仁、义的儒家品格,
锻造了踏实践履的治学工夫。 张栻之所以能令同时
代的大儒诸如朱熹、吕祖谦等钦敬,除了他本人的天
赋及孜孜不倦的致知进学之功,还有来自家学的根深
蒂固的素养。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对张栻的学问
评价颇高,他说张栻的学术造诣比胡宏更加“纯粹”,
[
3]1030
然见于笔墨间也,真可畏而仰哉。
张栻不泥于洛蜀之间的嫌隙,而能够客观地评价
苏轼的气节,这无疑受到过父亲及蜀中学者诸如史尧
弼等人的影响。 任清全说张栻“平生尊敬东坡先生,
[
14]663
不忘莲峰”
,信然!
绍兴十二年(1142),史尧弼与张栻一道参加湖南
漕试,二人双双中试。 任氏《序》称:“莲峰第一,南轩
[
6]1635
其缘由是张栻“见处高,践履又实”
。 这一“实”
[
14]663
第二。”
之后史尧弼又回到四川绵竹。 这期间张
字,便是源自张氏家学的精髓。 即便张栻后来的学术
发生了转向,其要领精神仍不离黄氏所言。
栻与他频繁寄书,这从史尧弼的复信中可知:
注释:
①
胡宗楙《张宣公年谱》绍兴十六年载:“七月,魏公落职连州居住,教授公《易》,与语圣人之道。”参见:《张宣公年谱》,胡氏梦
162
钟雅琼ꢀ 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论张栻的家学渊源
选楼1933 年刻本。
②
③
胡宏以“忠诚”释“慤”。 参见:《与刘信叔书五首》之三,《五峰集》卷二,中华书局1987 年版。
〔宋〕黄庭坚撰《山谷集·外集》卷九“张慤字士节”一条中言:“夫慤者,守之则虚,一而静,接物则言忠信而行笃敬矣。”参
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参考文献:
[
[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集[G] / /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20-2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2.
[
[
[
[
[
[
[
[
3]张栻.南轩集[G] / / 张栻全集:中、下册.杨世文,王蓉贵校点.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4]张栻.癸巳论语解[G] / / 张栻全集:上册.杨世文,王蓉贵校点.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5]张浚.紫岩易传[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黄宗羲(撰),全祖望(补).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刘昌诗.芦浦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孔子家语[G] / / 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309⁃311 册.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覆宋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荀子[G] / / 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312⁃317 册.缩印古逸丛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0]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G] / / 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239⁃1262 册.景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宋刊本.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9.
[
[
[
[
[
11]郭恩秀.内修外攘———张栻的治学与从政[D].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
12]傅璇琮(主编),龚延明,祖慧(撰).宋登科记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3]周密.浩然斋雅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史尧弼.莲峰集[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5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On Family Education of ZHANG Shi
ZHONG Ya⁃qiong
(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ZHANG Shi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various academic resources, his ideology has rich layers. Besides, due to his wide contact with
scholars, his ideology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academic circle at that time. His family education has the
most impact on his ideology. ZHANG Jun, ZHANG Shi’s father, was not only a noted premi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an achieved Confucian. ZHANG Shi followed his father for almost 30
years, and had been influenced deeply in personality, political views and scholarship. The tracing of
ZHUANG Shi’s family education can reveal the forming of Nanxuan school 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ZHANG Shi’s early learning.
Key words:ZHANG Shi; ZHANG Jun; Family education
[
责任编辑:凌兴珍]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