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5  
September,2014  
道原为始本义与回文诗体源变  
斌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都610101)  
摘要对于回文诗体起源问题许多研究以回文修辞格的特点为其溯源根据这混淆了回文修辞格与回文诗体  
之间的差异回文体实与离合体一样源于图谶一类早期回文体是一种效法天地运行的图式化文字排列方式,  
而后随着大量文人化创作兴起带动了回文体的发展。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原为始”;回文诗体源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5⁃0131⁃06  
66  
繁云。  
回文诗体属杂体一类对其起源问题讨论一直  
颇多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道  
其中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一句后世诸家所注  
道原一词其义难明如梅庆生注云:  
1]66  
当代也有许多学者讨论其起源陈道  
原为始。”  
望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中认为:“回文也常写作  
ꢀ ꢀ 按苻秦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  
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  
皆为文章名曰璇玑图》。 宋贺道庆作四  
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四十八言从尾至首,  
读亦成韵而道原无可考字之误  
迴文是于转品之外极求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  
2]297  
并举老子文中诸例说明陈先  
种措辞法。”  
生对于回文修辞格的界定对后来讨论回文诗体起源  
影响颇深此后学者提出道原说”“盘中诗说”“璇  
玑图说”“镜铭说等等都是以回环往复作为回  
1350  
。  
3-6]  
但笔者认为回文诗  
文诗体特征以溯其本源  
而后黄叔琳注文心雕龙:  
体的形成早期并不具有回环往复的特征回  
环往复的回文修辞格来讨论回文诗体的起源明显  
混淆了两者的差别笔者不揣谫陋试以刘勰文  
心雕龙·明诗所言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来探  
讨回文诗体源起及发展过程。  
ꢀ ꢀ 道原未详 旧注引贺道庆 然道庆四言回  
文之前已有璇玑图诗》,不可谓之始矣。 ……  
杂体诗序晋傅咸有回文反覆诗二首反覆  
70  
其文以示忧心展转也是又在窦妻前。  
而后李详补注文心雕龙认为:  
文心雕龙》“道原为始之本义探源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及诗的源流时第一  
次提到了回文诗体的起源:  
ꢀ ꢀ困学记闻卷十八评诗:《诗苑类  
谓回文出于窦滔妻所作,《文心雕龙回  
文所兴则道原为始又傅咸有回文反覆诗温  
峤有回文诗皆在窦妻前翁元圻四  
库全书总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提要》:《艺文  
类聚载曹植镜铭》,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  
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  
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  
柏梁馀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  
收稿日期2014-02-17  
作者简介李斯斌(1979—),四川广元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  
研究方向为魏晋文学与文论艺术理论。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子》 ,《文选注多有引用其第一篇即为道  
在苏蕙以前。 ……案道庆之前回文作者已众,  
70  
不得定原字为庆之误。  
》。 据王利器所注:“敦煌卷子伯二四五六号大  
道通玄要卷一道品》 《文子·道元第一:  
’‘古通。 《春秋繁露·重政篇》:‘’,犹原  
自尔之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1927),曹聚  
文心雕龙》 (1929),叶长青文心雕龙杂记》  
11]3  
1933),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1935),杜天糜  
广注文心雕龙》 (193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1958),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1962),郭晋稀  
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1963),陆侃如牟世金文  
。’《汉书·薛宣传:‘’,谓寻其本也。”  
神仙传卷四言绝洞子著书四十篇名曰道  
12]94  
综合以上,“道原一词道元道  
》  
谓道之根本也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  
指出:“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张本,‘作  
心雕龙译注》 (1980),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  
1980),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1982),赵仲  
文心雕龙译注》(1982),姜书阁文心雕龙绎旨》  
13]9  
’。”  
由此可知古人即有解道原道源”  
之义道原必非指人名已然明了渊鉴类  
卷一百九十八引刘勰此两句为:“离合之著则明  
198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1986),王礼卿  
文心雕龙通解》 (1986),詹锳文心雕龙义证》  
1989),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 (1990),吴林伯  
文心雕龙义疏》(2002),黄琳文心雕龙汇评》  
2005)等历代文心雕龙之注,“道原或未提  
14]1,上叶  
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根。”  
道原为  
可知道原并非人名亦合道源之义。  
其四刘勰文心雕龙》,本以骈体行文所谓  
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  
明于图谶道原为始实为其骈对由此,“道  
必不指人而实与图谶之义相对。  
或疑道原为道庆或言道原之义未详。 “道  
本义关系回文诗体起源笔者以为,“道原必  
不指人名应为道源之义其据有五。  
其五据潘重规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中所  
,《明诗篇鲜能通圆唐写本通圆圆  
”,“则自出篇什唐写本作则出自篇什”,“离合  
其一,“道原道庆之误正如李详所注,  
道庆之前回文作者已众定为道庆之误于情于理  
皆悖且道庆有四言回文诗此亦尚需存疑 梅庆  
生疑道原道庆之误举贺道庆存四言回文  
贺道庆回文诗唐人类书不载,《宋书》《隋书》  
皆未提及其所存四言五言回文诗各一首皆仅存  
于宋桑世昌回文类聚卷三。 《回文类聚一书重  
录而不重考所载贺道庆五言回文诗一首艺文  
15]20-21  
之发唐写本作合离之发”  
六朝之时双  
音节词可以两种词序并存今六朝诗中颇多此乃古  
人用语之一习惯。 “道原一词应重视与原道一  
词的关系实则两者应同为一词同为一义。 《文心  
雕龙·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  
类聚载此诗为王融所作桑世昌录贺道庆四言  
回文诗亦需存疑是否为贺道庆所作。  
[1]1  
其二,《北堂书钞卷一百注纵横有义反覆成  
引挚虞文章流别论:“图谶之属虽非正文  
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在刘勰看来,《》《文言》《河图》《洛书为神理之  
。 《明诗中又言离合”、“回文”、“联句等杂体  
总归诗囿”,亦谓明其原道之旨。  
8]380  
之制然取其纵横有义反覆成章。”  
直言回文  
之体为图谶之属可见,“回文体离合体同源  
出图谶又何需作道贺之误?  
综上所述道原为始实则强调了回文诗体  
产生对于原道的表现这牵涉到回文诗体形成早  
期如何表达道之本源的观念。  
其三,“道原一词魏晋之时即出现其义与道  
”“道元。 《文选李善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  
中集诗八首徐干引曹植诗云:“高谈虚论问  
回文诗体源起  
9]438  
彼道原。”  
刘徽九章算术·:“昔在包  
先秦诗经》《老子词句倒文两晋诗歌中双音  
节词可以倒换位置实多由语言变革行文押韵之需  
此可以理解为回文修辞格并非回文诗体手法。  
李详补注所引翁元圻所言曹植镜铭八字为其回  
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  
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引而伸  
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原然后两仪四象精  
10]125  
文之始此乃谬记不过我们确实可以在汉代找  
微之气可得而效焉。”  
又如成书不晚于西汉  
132  
李斯斌ꢀ “道原为始本义与回文诗体源变  
到确切的回文诗手法运用。 《西京杂记卷四云:  
许博昌安陵人也善陆博 窦婴好之常  
秘之”,此法则同源汉时谶纬大兴正如文心  
雕龙·正纬所言:“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  
1]41  
与居处其术曰:“方畔揭道张张畔揭道方。  
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 又曰:“张道揭畔  
方畔揭道张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三  
化所靡学者比肩。”  
谶纬之书多衍以图式又  
尚天人感应图式多有效法天地而加强神秘意味。  
从今纬书集成所录遗文来看这种图式化文字的  
神秘性认识运用大兴文字多以北斗列星为图式。  
尚书中侯:“尧时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  
甲似龟背广袤九尺圆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  
1630-31  
辅儿童皆诵之。  
许博昌窦婴乃西汉之人而此口诀为回文诗手  
依口诀所述实为博戏之规则。 1993 年江苏  
21]401  
东海尹湾六号墓出土了一件由考古学家定名为博  
局占的木牍此牍除占图之外有占文部分最右  
一行罗列问占事项包括占娶嫁女问行者问系者、  
问病者和问亡者五项最上一排标有占语共有方、  
高九种此图占语与西  
之分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  
,《春  
秋元命包:“天人同度正法相授天垂文象人  
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  
21]620  
。”  
图式化文字被汉时谶纬思想加以运用成  
为了谶纬的神秘主义表现手段这种图式化的文字  
也自然成为了图谶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简策本身  
对书写方式的限制这种图式化文字大多只能表现  
于帛石铜镜之中故宫藏镜》、沈丛文铜镜史  
》、管维良中国铜镜史所载铜镜早期多只做纹  
而自西汉中期之后铭文成为铜镜重要的装饰手  
其布列皆成环状文字多从内自外阅读亦有由  
外至内有时为了明晰文字起始而在首字之前添  
17]  
京杂记中口诀所述相似太平御览卷七  
五四引薛孝通谱:“鸟曹作博其所由来尚矣,  
双箭以象日月之照临十二棋以象十二辰之躔次则  
天地之运动法阴阳之消息表人事之穷达穷变化  
18]3346  
之几微。”  
博局巫卜之图式表现实则是仿效  
天地日月运动秩序而成以穷变化之天机李学勤  
先生规矩镜日晷博局一文中则更明晰地指出  
19]21-28  
加某种标记可见此时并无意识创作顺逆两读的  
了三者都是体现着古人的宇宙观念  
博戏口  
诀不仅为回文体手法的表现这种游戏的顺逆已经  
隐含了博戏形成初期对天地宇宙运动观念的神秘认  
那么这种依博戏顺逆法则而成的口诀是不是  
就是回文体的起源呢?  
文字形式汉时铜镜无论形制纹饰和文字的排  
都有一种效法天地的意味前汉镜铭集释》  
中二铭文可见:  
ꢀ ꢀ 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 生于道康兮,  
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  
辟去不羊)。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  
回文口诀效应源于博戏规则强调了对于天地  
宇宙运动观念的神秘认识因此这种顺逆法则此时  
并非是一种文人的主动意识的文学创作结果但它  
为后来回文体的顺逆可读发展提供了基础也  
可以这样说回文修辞格回环往复的特征真正起  
源即来自这种思想而并非先秦倒句之例回文体  
发生之初并没有表现为顺逆可读”“纵横成章的  
手法。 《说文解字:“转也从口中象回  
22170-171  
有纪纲。  
视容正己镜为右得气五行有刚纪法似  
22172  
于天终复始中国大宁且孙子。  
由此可见对于这种环形文字的排列和阅读方式实  
则是效法于天地取其生生循环不息之意这一观  
念与汉代神仙思想与谶纬思想的繁盛促成了这种  
特定文字的排列方式在铜镜上的表现。  
20]277  
转之形。”  
星在内右旋是也。”  
段注曰:“如天体在外左旋日月五  
20]277  
可见,“字本义是以中  
从上可见汉代之时这种图谶性的文字排列方  
式和博戏口诀中顺逆可读的手法都已经具备这也  
为文人化的顺逆可读”“纵横成章的回文诗创作  
提供了条件但应该明确刘勰所谓回文所兴则  
道原为始”,实则是认为回文诗体的源起是由于  
谶纬思想流行图谶大兴而发展出一种图式化的诗  
这种图式化是对道之本源神秘思想的表现形  
。  
心向四周旋转而这一点是理解回文诗体源初的  
基点这种特定的文字排列与阅读方式的兴起首  
先应该肯定它是一种图式化的文字表现而这种图  
式化的文字大兴与谶纬之学的兴起有必然性联系。  
图式之法早期未必都是谶纬一类如刘勰文  
心雕龙·正纬所说:“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  
1]41  
事以瑞圣义非配经。”  
然以图式示宇宙自然神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事实上在六朝时期,“回文诗体与图谶道  
ꢀ ꢀ 苏蕙织锦回文诗》,所传旧矣 故少常沈  
复传其画由是若兰之才益著然其诗回旋  
书之读者惟晓外绕七言至其中方则漫弗可  
考矣若沈公之博亦谓辞句脱略读不成文。  
殊不知此诗织成本五色相宣因以别三四五七  
思想之间的关系依然可以得见。 《隋书·经籍  
著录“《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注云梁有杂  
诗图一卷。 《回文集十卷谢灵运撰回文  
八卷,《织锦回文诗一卷苻坚秦州刺史窦氏妻  
23]1085  
苏氏作”  
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之名可  
言之异后人流传不复施采故迷其句读非辞  
28309  
知这一回文诗图式方式是以山川星辰为形式这是  
早期回文诗的图谶意识的表现庾信周上柱国宿  
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铭》“降神中岳回文列  
句之脱略也。  
以此观之明言璇玑之诗以五色相配而取其断  
句之数回文真义才现由此可见回文体对于图谶  
意识的继承关系但随着文人化的回文体创作中,  
对于不依赖图式化的回文诗创作方式出现的回文  
体只单纯地表现为顺逆可读的诗歌创作。  
24]4795  
”  
也同样表达了这一观念现今留存的回  
文诗亦有早期图式化的手法回文类聚 载  
盘中诗最末两句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  
[25]804  
可明了此诗正是以中心周四方的方式进  
”  
回文诗体发展  
行文字排列且尚不能顺逆两读。 《四库全书总目》  
之中回文类聚提要就曾对盘中诗进行了讨论:  
隋志著录诗图仅一卷可见当时的回文  
诗出现了不少非图式化的文字排列表现方式。 《艺  
文类聚收王融简文帝梁邵陵王萧纶梁定襄侯、  
庾信的回文诗这些诗都可以首尾顺逆两读但未见  
其有诗图之说此说明文人对回文体的发展中逐  
渐摆脱早期单纯图式化文字的方式而走向了纯粹  
的娱乐性创作唐代皮日休杂体诗序:  
ꢀ ꢀ 晋傅咸有回文反覆诗二首:“反覆其  
文者以示忧心展转也悠悠远迈独茕茕是  
。”由是反覆兴焉。  
又苏伯玉妻盘中诗沧浪诗话》,玉  
台新咏以外别无出典 旧本具在不闻有  
此书绘一圆图莫知所本 考原诗末句称  
当从中央周四角”,则实方盘而非圆盘所图  
261698  
殆亦妄也。  
对于是方盘还是圆盘并不是重点当我们了解了回  
文诗早期的图式化方式就明白盘中诗其实就是  
文字的图式化排列以中心延出的阅读方式,  
隋志著录苏氏作织锦回文诗》,璇玑图·再  
晋温峤有回文虚言诗:“宁神静泊损  
29卷十  
:  
有崇亡。”由是回文兴焉。  
回文诗图古无悉通者 予因究璇玑之义,  
温峤作回文虚言诗”,由是回文兴焉依文所见,  
温峤作回文虚言诗”,众人皆仿而效之,“回文兴  
即文人作回文虚言诗始于温峤矣不过从  
回文体起源来看这种源于图谶的神秘性思想被应  
用于当时的玄言诗创作中这一现象足以引起我们  
对图式化的诗歌创作与玄言诗关系的新思考两晋  
文人擅长文思巧辞构句文人多巧思成文以博求高  
一有新体众人便相续模仿是为当时拟体杂  
体之盛的又一原因而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回文诗  
体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创作体裁回文诗体对于玄言  
诗创作的兴盛除文人争奇斗艳之外实与回文诗体  
本身具有的特点有关回文图式化文字排列方式,  
其纵横成章的特点言意关系之中使言本身  
也呈现出无穷变化而生成无穷之意这一点对当  
言意之辩思想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  
玄言诗这类言的诗歌中这种借有限之辞以  
寄无穷之的方式是两晋回文玄言诗盛行的又  
如日星之左右行天故布为经纬由中旋外以  
旁循四旁于其交会皆契韵句巡还反复窈  
窕纵横各能妙畅又原五采相宣之说傅色以  
开其篇章其在经纬者始于玑苏诗始四字,  
其在节会者右旋而出随其所至各成章  
27393-394  
。  
所谓由中旋外以旁循四旁”,“日星之左右行天”,  
可见即便在文人化的回文体创作中对于这种源于  
图谶意识的文字排列方式还是被保留只不过这  
种图式化显得更具有文学的技巧性文字的阅读方  
式不限于一种方式而形成了纵横成章”、“举一字  
皆可读的手法这是在文人的创作中形成了更为  
成熟的回文体表现。 《璇玑图不仅有奇妙的文字  
排列方式同时把谶纬思想中文字的色彩意识也保  
留了下来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织锦回文  
图后:  
134  
李斯斌ꢀ “道原为始本义与回文诗体源变  
一个原因。  
唐代之时回文大兴在对于回文体的定义中回  
佛教也大量采用回文诗体的方式以表现佛法旨  
义深微宋代赞宁进高僧传表回文作颂演  
32]1  
文早期起源于图式化的图谶思想已经不是回文体的  
重心已经把早期的单纯回文图式化形式排除在外。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回文诗:“回复  
无尽之法音”  
》,回环读之成四十首  
,《回文类聚补遗中录达磨真性  
25]823  
此外佛教亦保留有  
早期回文的图式化形式据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  
尼经咒的发现一文所记,1944 年在四川大学校内  
30]62  
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宋桑世昌云:“《诗苑》  
33]  
回文始于窦滔妻反覆皆可成章旧为二体今合  
为一止两韵者谓之回文而举一字皆成读者谓之  
出土的墓葬里有唐印本陀罗尼经经咒印本可  
以看到这种图式化的回文方式此经文中间为佛  
四周方形写汉文咒语自内由外从左而右阅读,  
其纸四边有结印据文中所知斯坦因在新疆甘肃  
一带敦煌千佛洞内亦发现与此相类似的经咒印本  
一张此印本并刊有手记其记中有:“若有人持此  
神咒者所在得胜若有能书写带在头者若在臂  
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胜清静为诸天龙王之所  
25]795  
反覆。”  
所谓止两韵者谓之回文之言据何文  
杂体诗释例所言,“大抵回文诗只能顺读及回  
而反覆则诗成环状举一字往复读之皆通且协  
3]54  
”  
以此观之对于回文诗体已经明确其回复  
可读而没有了对于文字图式化排列的要求这可  
以看到回文诗体从早期图式化方式发展为文人化创  
作的变化。  
33]  
拥护又为诸佛菩萨之所忆念” 。 可见图式化的  
文字排列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这种神秘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回文修辞格所强调的回环往复并  
非回文诗体早期所具有的特征以此来追溯回文诗  
体的起源并不适宜刘勰所谓回文之兴则道原  
为始”,“道原之义是刘勰明确了回文体与离合体  
一样是在汉代谶纬之学大兴之后被广泛运用而文  
人又加以创作兴起的一种诗歌杂体本源图谶一类,  
道庆之误而回文图式手法在两晋文人化的  
诗歌创作之中逐渐摆脱图式化约束发展成为单纯  
顺逆可读的回文诗体渐失其神秘性而徒为  
文人争技斗巧之戏作手段但图式化的文字方式、  
纵横成章之无穷旨义也是当时言意关系的另  
一种表现形式。  
事实上魏晋之后对于早期回文的图式化表现  
依然存在佛道两教都善于利用这种图式化的文字  
表现教义道教许多符箓就是一种图式化文字的表  
此在道藏》《藏外道书诸经中随处可见其文  
字布列多效河图》《洛书之法但道教这种文字  
的布列是倾向于道之源始的神秘表现由此道  
教诗文多不表现为文人回文诗体顺逆可读创作  
方式而多注重文字书写诵读与时空顺序的关系,  
通过某种仪式表现出天人相通道教有回玄颂”  
这一形式,《中华道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十  
:“凡十方徊玄颂先始北方次东次南次西次  
东北次东南次西南次西北上方下方是谓十方  
31]700  
。”  
与回文诗体早期图式化不同,“回玄颂是  
沿着一定时空顺序进行文字阅读的方式除道教以  
注释: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认为王融春游回文诗一首艺文类聚作贺道庆艺文类聚诸版本皆不言此诗为贺道庆所作,  
此乃回文类聚之笔误耳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96。  
文物》1995 12 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可知其在西汉怀王之前有之。  
翁元圻注困学纪闻四库全书总目回文类聚提要“《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然通检艺文类聚》,未见曹植  
镜铭》。 《曹子建集提要又谓“《镜铭八字反复颠倒皆叶韵成文实为回文之祖艺文类聚》”云云丁晏云:“今本  
艺文类聚七十三有殷仲堪酒盘铭八字颠倒成文并无镜铭》。 未知所据何本。”(丁晏曹集诠评·四库全书提要》  
案语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1 年版余嘉锡谓:“至若镜铭八字谓见艺文类聚》。 今检类聚卷七十镜  
录铭三首一梁简文帝二陈江总三汉李尤明刻各本皆同并无曹植之文遍考他书亦无此作谓三国时已有回文  
尤从来所未闻此乃回文类聚所载唐妇人鉴铭,《池北偶谈卷十五曾引之提要误记耳。”(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中华书局2007 年版1243 可见曹植实无镜铭一文。  
随着对于尹湾博局占木牍的解读深入对于西京杂记的口诀也开始了质疑据李解民《〈尹湾汉墓博局占木牍试  
订补》(《文物》2000 年第一文所述李学勤与李解民先生认为其口诀中第一句方畔揭道张张畔揭道方应为方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畔揭道张张道揭畔方才符合博局之法。  
西汉中后期图式化的文字成为重要的装饰表现此可参阅沈丛文铜镜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4 年版)、管维良中国铜  
镜史》(重庆出版社2006 年版相关章节和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一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 年第63  
)。 铜镜铭文起始标志可参见故宫藏镜》(《故宫藏镜》,郭玉海编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 年版30 页西汉长生未央  
》,32 页新莽王氏昭镜》,33 页东汉尚方作镜》,40 页东汉变形叶兽首镜。  
参考文献:  
1]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开明书店,1950.  
3]何文汇杂体诗释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  
4]刘超班.“回文三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8,(1).  
5]胡耀震回文诗的起源和刘勰有关说法释疑[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1).  
6]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文心雕龙资料丛书[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8]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  
9]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李继闵九章算术校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1]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葛洪神仙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13]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M].无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5.  
14]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15]潘重规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M].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0.  
16]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曾蓝莹尹湾汉墓博局占木牍试解[J].文物,1999,(8).  
1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1]安香居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G].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22]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C].东方学报84 ,2009.  
23]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4]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5]桑世昌回文类聚[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51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7]冯惟讷古诗纪[G]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79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8]黄伯思东观余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9]皮日休松陵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3.  
30]吴兢乐府古题要解[G] / / 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31]张继禹中华道藏[G].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2]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3]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尼经咒的发现[J].文物参考资料,1957,(5).  
责任编辑]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