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5  
September,2014  
民国康区县制研究  
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清朝末年的改土归流开启了康区行政建制的近代化进程 民国以来由于农奴制经济和藏传佛教均与  
藏民社区生活有传统而深厚的关系康区各地之政治往往陷于支歧错舛县域政治的多元化逐渐成为康区县制这  
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发展趋势也表明只有以个人基于经济生活的地位所提出的物质利益和包含个人身  
体与精神方面的人格利益需求作为社会管理的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县政制度与民族社会的融合。  
关键词民国时期康区县制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D693.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5⁃0171⁃06  
自秦汉以来县一直是中国行政结构中最基本最  
康社会进行释读进而探讨在近代康区社会中其主要  
社会特征是什么在县政制度进入康区后哪些特征被  
摧毁哪些特征仍然存在县政制度是凭借什么在部分  
区域树立了自己的优势而即使在占得优势之后又有  
什么地方仍需改革和修正?  
稳定的单元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夫天下者州县之  
所积也自州县而上至督抚大吏为国家布治者职孔庶  
然亲民之官实唯州县州县而上皆以整饬州县之治  
1]1  
为治而已” 。 基于县制的重要性西康建省前后康  
区县制受到各方关注涌现出了新西康县政建设之研  
民国时期康区县制的组织形式  
2]25-29  
4]34-41  
[3]2-9  
、《西康新县政建设刍议》 、《我的县政改进  
》  
》  
县治的设置  
、《改良西康省原辖十九县县以下党政机构之  
5]30-31  
等系列文章对康区县级财政民政教育、  
所谓康区”,通常是指位于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介  
于川滇青藏之间的广大地区其地理范围东起打箭炉,  
西至丹达山顶止计三千余里南抵维西中甸北至甘  
我见》  
建设保安司法等各个方面作了详细的筹划与展望并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商讨与改进的意  
。  
6]5  
西宁计四千余里” 。 清朝末年赵尔丰在这一区  
域实施改土归流先后将改流土司投诚野番收回赏藏  
的疆域设置21 州县由此开启了康区行政建制的  
近代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学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  
里存在着重中央轻地方的现象少有以县作专门研究的  
成果近年来受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史学研究视  
角出现逐渐下移的趋势县制的研究也逐步受到关注,  
虽然至今已有不少文章和论著问世但相关研究主要集  
中在汉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县制研究仍较为薄弱康区  
县制鲜有人提及有鉴于此本文拟还原民国时期康区  
所辖19 县的县政制度发展概况并从县制的角度对西  
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将赵尔丰时期所设置的  
厅等建制一律改为县民国七年(1918),藏军东  
昌都恩达察雅宁静贡县成武德格白玉同  
邓科石渠等11 县失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川  
康军收复德格邓科白玉石渠西康当局实际控  
制的县份仅存19 。  
收稿日期2013⁃12⁃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 (10@ ZH005) 的子项目民国时期川康边政资料辑要补注与研究”  
BSQS2013Z06)之成果。  
作者简介陈沛杉(1985—),四川乐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60  
三等  
县政府组织机构  
事宜第二科办理财务第三科办理教育事宜  
清朝末年赵尔丰废除土司以前所设协厫更占百  
县九龙为县长下辖秘书科长各一人分掌县府内事  
9]344  
康区19 县的情况虽各有特殊但按照县的等  
色等名目改设地方官衙门,“设汉保正三名蛮保正三  
7]96  
所有汉民蛮民钱粮词讼等归汉蛮保正合管”  
由此形成了康区县级政府组织的雏形光绪三十三年  
1907),赵尔丰将内地部分职官的设置移植到川边改流  
同一等级的县在设置上相差不大上述三县的设  
基本可以反映出康区各县政府组织机构的概况。  
抗战时期内地各县实施新县制改革西康省政府  
也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制定了西康省实施新县制督  
导计划》,尽管内容详尽但内政部于民国三十三年  
地区巴安拟设直隶同知一缺照磨一缺所属盐井  
拟设分防经历一缺定乡拟设知县一缺典史一缺所属  
稻坝拟设分防县丞一缺贡嘎岭拟设巡检一缺顺化拟  
设知县一缺典史一缺所属中渡河西拟设巡检一  
7]123  
进一步完善了康区各县的县署设置。  
民国初期康区各县虽先后将设治委员改为县治或  
(1944)派员核查认为该省新县制基本未办” 。 该年,  
西康当局重新制定的西康省三十三年度新县制督导计  
》,由于人力财力物力条件太差仍然只能延期办  
在中央政府追加行政经费后也只有14 个县局基  
本为宁雅两属辖县开始实施在这一时期康区部分  
县份增设了县党部县参议会顾问室等机构辅助县政  
的运行县党部主要以培训基层干部发展党员为重  
配合政府宣传贯彻政令控制地方议会及群团组织,  
加强对上层僧俗的联络如九龙县党部书记长宋国斌  
为九龙大河边距城遥远政令不贯拟设大河边办事  
”  
裁府州而留县但均仅变更赵尔丰时期县政制度一部分  
而已由于政府事务单纯除公文敷衍外各县间或派  
员催收粮税而已为减少开支县府人员也多未设满甚  
至仅有一县长一秘书一办事员一通事已绰有余裕  
罗君侠在西康新县政建设刍议中对于当时的县  
制曾有如下评价:“对于县政之设施与推进自赵氏后即  
未尝有人注意之查档卷仅有委任撤销等文或竟有一  
缺而放一官或因失一地而竟裁一缺或一身兼数职而  
窃取政费或县署安插若干冗员装点门面之堂皇县府  
发展党务” ,德格县党部书记长张书银会同军政参  
首长及地方贤达赴葛伦多解决差务纠纷” ,就是县党部  
配合县政府施政的具体体现参议会则主要由国民党  
党政要员土司头人宗教上层人士基层乡保长所组  
主要活动是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并审查县  
政府报告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反映民情比如德格临时  
参议会为据各乡保长及全体民众呈请豁免三十五年度  
附加省级公粮三成” ,邓科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赤勒郎加  
为据陈田赋过重事情请减轻地粮” ,凡此种种不一而  
3]4  
组织纯欠健全虽有科局之名实则无事可办”  
刘文辉主理康政以来积极推进康区县政建设但  
由于康区各县的特殊环境县政的近代化建设不仅不能  
与内地各县相提并论即使与宁雅两属各县也有相当  
差距民国二十三年(1934),内地各县将公安财务建  
教育四局一律改科并将改组之各科移入县府联署  
办公无奈康区各县向无实业教育等局之设置所有  
各科经费倘由原局经费项下开支则不属总务科各员  
薪公必无着,……参酌现在情形于财力人事可能范围  
内改组新县俾提高县政地位及僚属资格一新耳目,  
尽管县党部县参议会等机构的增设进一步丰富  
了康区各县的行政建制但上述机构在县政运行过程  
,“考其实情还是与要求相去甚远” ,县行政组织主体  
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8]42  
而促进行”  
关于县以下政府组织的机构设置在赵尔丰时期,  
各县通常将县域分为几路每路设保正一人民国时  
将路改为区署除泸定略具雏形外其余均为徒  
有其名而区长之设也不能执行监督辅佐之任务有以  
过去土头改任区长者有设区实无区长者是区之设在  
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康建省委员会重新厘定康  
区各县的等级将康定理化巴安甘孜德格厘定为一  
等县泸定丹巴道孚瞻化炉霍白玉邓柯石渠定  
稻城雅江厘定为二等县九龙得荣义敦厘定为三  
等县县政府组织机构则按照县的等级设置一等县设  
一秘三科每科设科员三人三等县设一秘两科每  
科设科员两人但根据实际情况各县科室的设置多有  
增减这里仅以一等县德格二等县雅江三等县九龙  
的设置情况为例说明一等县德格为县长下辖秘书总  
务科长由秘书兼任)、财务科长教育科长建设科长  
5]31  
康省本部中仅称为行政区划上之一名称”  
新县制  
实施期间又将区改为乡镇,“并力谋下层行政组织之充  
实与健全对于保甲制度及人事运用加以合理之调整  
10]683  
与改进以期避免积弊而发挥效能”  
但基层社会实  
际仍为土司土劣等所把持不过是名称变化而已。  
县行政人员  
9]246  
由教育科长兼任)、公安科长由县长兼任)  
二等  
行政人员是县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民国初  
康区各县行政人员的使用一度相当混乱,“西康各地  
县雅江为县长下辖一秘三科第一科办理总务及公安各  
172  
陈沛杉民国康区县制研究  
县长的人选恒多以上级机关的科员书记或鲁莽武人谈不上行政效率了”,“今日之保甲户口数字大多是伪  
11]2  
或老气横秋的道学生们充任”  
在防区制时代县行  
造的壮丁数目是估计的户口异动表更是一两个户籍  
政官员与征收官吏更是成为酬庸的工具,“不管什么出  
多大本领只要能得到主官一时高兴出任后又会  
员坐在县政府办公室闭门伪造的政府档卷几乎都是  
10]852  
集伪造事实之大成以伪为当然以真为例外”  
民国时期康区县制的运行  
4]35  
替他筹款均可沐猴而冠”  
由于康区各县公务人员  
调动频繁,“民五以后多数地方逐其地之汉官而恢复  
其割据式以代行地方政治,……汉官率多在康定遥领,  
由于西康各县自民国以来因缺乏有力的统一  
的上级机关之监督各县执政者均各自为政全无一定  
共同的施政标准各地之政治往往陷于支歧错舛,  
12]188  
但按月责土司供以金钱而已”  
13]13  
刘文辉主理康政以来开始通过办理县训与任用审  
查的方式配置行政人才县训学员与甄审合格人员逐渐  
成为县长及其他基层人员的主要来源民国二十七年  
一塌糊涂全失了政治上分工合作之效用”  
域政治的多元化几乎贯穿民国始终。  
康区县  
康区19 除石渠以外财政收入均以粮税占主导  
1938),刘文辉开办县政训练所于康定训练结业者63  
地位所占比重达到半数以上根据《1917 年川边年税  
8]99  
[14]78  
、1929 年任乃强西康视察报告 以及  
中的相  
毕业后分发各机关服务大多操守清廉勇于负责。  
民国三十年(1941),刘氏办理西康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  
大量培养干部进一步充实各县乡机关。  
概数表》  
15]101  
1938 康属各县局全年赋税收入总计表》  
关数据统计在这一时期若将田赋收入折现与杂税合  
康区19 县每县财政收入约为每年1—2 万大洋不等,  
政府支出则主要包含行政费用支出教育文化支出经  
济建设支出并以行政费用支出为主教育文化与经济  
建设费用所占比重较少西康建省后西康省历年  
度田赋征收总数表可以看出各县粮税与杂税均有大  
幅增加但政府支出也与日剧增社会及救济支出卫生  
为使公务人员人称其职在办理县训的同时西康  
当局实行任用审查制度所有公务人员无论荐任还是  
委任概需经过任用审查荐任人员送部直接审查任用,  
委任人员一律由铨叙部委托审查委员会依照铨叙法规  
及本省任用标准加以审查拟叙官级咨部核定任用。  
尽管有详细的规定,“然而究其实际送单之资历证件,  
有几多不是出于伪造贤能者每以不伪造证件而见弃,  
15]104  
及治疗支出也开始逐步被纳入政府支出的范围  
10]839  
不肖者反以多造虚伪证件而见用”  
鉴于审查制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家实行二级财政制度各县税  
收由各县自收以作为自治财政但各县终因地方贫瘠、  
工商凋敝税收短拙而自足困难民国三十五年  
(1946),国民政府又恢复三级财政即将地税营业税、  
契税三项划归地方接收土地税为中央省县共有3 ∶  
的不足刘文辉又确定了选用干部的三原则以推荐  
作甄审考试之基础以延揽济甄审考试之穷以博采  
广询悉心鉴别取其大处略其小节为延揽之准  
10]840  
”  
15]5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  
1 ∶ 5 的比例划分营业税省县各占50%  
解放前  
康当局开始实行公务员年考并规定:“经三次年考后,  
举行总考凡经考绩列等较优者均依法升奖予以保  
康属各县财政日益困难甚至连县级公务人员的待  
遇也无法维持但省府仍只能让各县在自给自足原则  
10]872  
[15]33  
考绩过劣者亦依法予以处分”  
但考核制度实  
力谋改善”  
际上也多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康区19 县的财政总收入大致只能与内地一个  
富庶之县的财政收入相当因此各县也只能维持小政  
的状态以保障县政制度最基本的运行以土司寺  
土劣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趁机利用各自的影响力形  
成各自不同的势力范围操纵一县县政的实施在康区  
19 县中大致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司为主导以寺  
庙为主导以土劣为主导的四种较为典型的县政制度运  
行模式。  
尽管康省情形特殊非有大志报国者不肯来边地  
长期工作如薪俸不较内地为优从事者本身犹有冻馁  
3]7  
之虞” ,但民国时期的康区县级公务人员待遇并不丰  
,“所定县长俸给如拿责任之重工作之繁来衡量虽  
不得谓之薄也不得谓之厚但又经过重重的折扣劳资  
4]38  
不相应也是很为显著”  
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  
康定的科长每月只能领到960 元与地粮欲求  
个人之温饱不可得就连刘文辉也不得不承认:“十年前  
之物价与今日之物价为一与二百之比公务人员之待  
无形中仅等于十年前二百分之一于是纷纷改业宁  
作普通劳工或者店员不乏其人纵然未改业而其心  
已非意已冷只图混天过日或勉强敷衍场面已根本  
以政府为主导的县制运行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  
在康定及其附近的泸定丹巴炉霍等县域作为西康  
的政治中心由于设治已久康定及其附近的藏民对于  
政府有较强的服从性加之明正土司绝后惟存寡妇数  
守其财产全无号召能力鱼通土司现任康定第七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区区长犹能设刑拘问案惟对官府甚卑谨不敢多事”, 故对于人民完全立于治理者的立场而希图其所管  
康定虽有大寺数处率循谨不敢多事人民信仰喇嘛,  
区域内的人民和善相安以确保其自身的政治生命土  
司对于其所属人民之生命财产虽可以任意生杀予夺,  
但这是必须以其集团的利益和有无妨害其政治生命为  
条件的土劣则只是凭借其所挟的势力以为压服弱者  
的手段其根本即不在于政治生命之维持而系以经济  
16]9  
不及关外之深”  
刘文辉对康定及其附近的泸定丹  
炉霍等区域均能实施有力的控制政府在政务推行  
的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以土司为主导的县制运行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  
在德格白玉石渠邓科甘孜道孚等县域该区域土  
司制度虽废但土司仍存原有土司凭借固有的土地所  
有权行政支配权司法裁定权及其拥有的武装力量操  
纵一县县政的实施德格白玉两县的总保保正村  
仍由德格土司掌握县长虽有用人行政之大权但只  
不过敷衍形势照例委任而已石渠虽设县治但德格  
土司每年仍然派人征收赋税并派头人一名为总保承  
德格土司之命办理全县各项事务甘孜道孚与德格情  
况相似孔撒土司原本麻书土司附庸清末渐大先后娶  
麻书白利家女兼并麻书土司与白利土司隐然有总制  
霍尔五家之势甘孜历届知事莫不与土司交好政教诉  
讼等事一概委之土司对政府之态度也通常以政府政  
治力之强弱为转移以县长之能力为重轻在土司占主  
导的区域宗教处于附属地位德格有大小寺庙30 余  
红教最盛花教次之黑教黄教白教均有虽有五  
派之分但无门户争执对地方事务干预较少。  
17]392  
剥削为其最后之目的”  
因此土劣对于政府如  
不能在保障其权益范围内必无合作之点政府因此无  
威信可言既无威信则抢杀劫掠以至于危害官府之事  
情可以常见复以当局无制止惩处之能力于是日益肆  
17]412  
行其暴乱行为遂演成不治之现象”  
仅以得荣为  
自得荣改土归流以来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职的  
十二任县令只有三任安全出境余则非遭惨杀即仅以  
身免。  
针对上述现象时人多认为,“康地历受藏人侵凌,  
夺地争城地方政务废弛殆尽人民咸罗水生火热之中,  
中央亦处鞭长莫及之势究其所以实因西康省政府未  
经组织各县政务又乏最高权力机关统治致成各自为  
18]14  
政之势”  
康区县域政治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了  
民国时期康区县制最为显著的特点。  
县制与康区社会  
数百年以来以宣慰司安抚司土千户等为代表的  
大小土司与分属于格鲁噶举萨迦宁玛几大教派的数  
百家寺庙等宗教势力相结合依恃政教合一制度牢  
固地控制着这一区域,“政治大权操于土司酋长及呼  
以寺庙为主导的县制运行模式康区的宗教集团因  
其在社会上占有卓越地位而均握有一种政治上的潜势  
但公开执行政权乃至县府不能不依为政务之一助  
则主要局限于康南理化。 “理化一切事业均操纵于  
喇嘛寺之传号官府办理夷务如收粮支差评断纠纷、  
防匪拒寇也皆假手于传号有何指令需与传号会理否  
者无人理会于是传号势力超凌知事与驻军县官到  
所可做者为对付上峰之公文或为往来官吏军队及  
其他公事人员开乌拉条与保证及介绍上峰之文告于喇  
嘛寺三种而已因理塘寺戒律颇严传号皆选公正喇嘛  
任之并两年一换其公正廉明常胜官府理塘百姓也乐  
19]103  
图克图之手暴敛横征迄无定则”  
虽然县政制度  
在康区的推行过程中采取了种种举措来限制土司与宗  
教势力的发展但在民国时期仍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  
正如邓小平所说解放初期,“由于历史的政治的、  
经济的特点上层分子作用特别大进步力量在那里面  
很少影响很小将来这个力量发展起来会起很大的  
20]66  
影响现在不起决定影响”  
因此解放初大量的  
土司头人被任命为各县的县长如明正土司的后代甲  
联升任康定县长大头人阿达任理塘县长大头人茨郎  
洛伐任巴塘县长大头人工却邓珠任石渠县长相较于  
民国时期西康地方土司头人的政治地位更显突出此  
种现象直到民主改革以后才逐渐改观而宗教对于康  
区的影响则直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  
14]103  
归其统治”  
由于康南宗教集团已有执行行政事  
务之威权县府对于此种情形本身不能有单独办理的  
能力而欲维持县政现状不能不与喇嘛寺进行合作而  
喇嘛寺在实际上也欲凭借县府地位以提高本身之资望,  
所以在县府遇到差粮等问题时喇嘛寺也有相当之辅  
康南各县政务之现状因以维持。  
康区社会主要特征得以长期保留是由以下两方面  
因素所决定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县政制  
度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  
奴隶制度的崩溃与维持封国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的  
解体由世袭采邑的地位转变为由统治者任命官吏的地  
方政权民主改革之前在改土归流地区土地名义上  
以土劣为主导的县制运行模式康南各县除崇西、  
毛丫曲登三土司管区外雅江理化之一部及稻城定  
得荣巴安义墩各县均无土司管辖土劣逐渐滋生,  
并凭借武力成为政府与土司的替代者土司较之于土  
,“虽同为剥削人民之阶级但土司究因其有固定的政  
174  
陈沛杉民国康区县制研究  
属于国家农奴制度开始解体典当买卖抵押土地的  
反对法国新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一样,“并非因为它是一  
种宗教教义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  
士们自命要治理俗世的事物而是因为他们是尘世的地  
领主什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为教会不能  
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而是因为在正被粉碎的  
旧社会中它占据了最享有特权最有势力的地  
现象不断发生差巴科巴的等级虽然存在但已开始  
发生分化部分差巴科巴成了佃农也有个别差巴科  
巴上升为地主富农由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差巴和  
科巴对土司的依附性削弱而与政府的关联性加强这  
就为政府对基层社会实施相对有力的控制提供了可能。  
但在土司复辟区域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农奴都属于土  
司所有土司是当地最大的封建农奴主享有至高无上  
的权利差巴尽管名义上是政府的属民有为政府应役  
纳赋的义务但由于差巴从根本上讲是土司的农奴除  
应役纳赋外并不与政府发生别的关系作为寺庙与头人  
农奴的科巴则由于不入户籍与政府更无直接的关联。  
美国学者戈尔斯坦在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中就指出:  
24]47  
”  
康区社会主要特征的延续也印证了如下论点:“政  
治制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  
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社会的命运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  
的建构思想的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们结合在一起因  
25]22  
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续性”  
因此虽然县政制  
度可以依托政府的强大力量在部分区域树立自己的优  
但要维持这样的优势仍需对自身做出改革与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县制与康区社会的根本性冲突在于县  
制毕竟不是川边地区本土政治文明演变的结果而是赵  
尔丰急遽移植内地政治制度的成果之一正如石硕所  
:“虽然从表面上看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在相当程度  
上受到了中原文明体系强大影响力的牵引但这并不是  
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真正促使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  
这种以农奴为基础的庄园制度极大地削弱了一种复杂  
[21]导言,5  
而精细的政府机构在藏区存在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藏传佛教作为康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意  
识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县域政治的多元化藏传佛教作  
为所有藏民的共同信仰他们不仅以同样的方式来思考  
神圣世界及其与凡俗世界的关系问题还把这些共同的  
观念转变为共同的社区生活李安宅通过对藏民社区  
生活状况的实地考察指出:“较之于汉族县长寺院僧  
内在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原因还在于西藏文明自身具  
22]213  
[26]519-520  
官与藏民社区的生活更接近更具有传统的关系。”  
有向外发展的强烈需要。”  
而要实现对这一区域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群体组织制度让人们困于  
边界之中而对自身命运缺乏抉择能力社会威权奖  
规训都让人们畏惧屈服而难作突破边界的抉择。  
但更普遍的是接受社会所建构的神话宗教历史知识、  
道德规范舆论等等人们因此安然处于种种社会边界  
信仰与知识将现实变得理所当然人们也因此安于  
的有效管理最重要的原则还在于对藏民自身发展需求  
的引导政府不仅应当重视藏民基于经济生活的地位  
所提出的物质利益需求尽可能通过经济的联系使藏民  
与政府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还应当尊重藏民对于藏  
传佛教的信仰满足其基于个人身体与精神方面的人格  
利益需求只有以个人基于经济生活的地位所提出的  
物质利益和包含个人身体与精神方面的人格利益需求  
作为社会管理的导向康区政府才能真正实现县政制度  
与康区社会的融合。  
23]250  
自己的宿命”  
在康区社会中一旦地方政府试图  
改变寺庙对于藏民社区生活的支配地位必然遭到康区  
社会各阶层激烈的反对正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基督教  
注释:  
⑥《西康省政府1945 年新县制督导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案卷号9077/ 192。  
九龙县党部书记长宋国斌为九龙大河边距城遥远政令不贯拟设大河边办事处发展党务》,四川省档案馆案卷号51⁃2⁃  
88。  
德格县党部书记长张书银会同军政参首长及地方贤达赴葛伦多解决差务纠纷》,四川省档案馆案卷号51⁃400。  
德格临时参议会为据各乡保长及全体民众呈请豁免三十五年度附加省级公粮三成》,四川省档案馆案卷号丙⁃69⁃888。  
邓科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赤勒郎加为据陈田赋过重事情请减轻地粮》,四川省档案馆案卷号丙⁃69⁃1569。  
参考文献:  
1]汪辉祖学治臆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文階新西康县政建设之研讨[J].康导月刊,1939,1(8).  
3]罗君侠西康新县政建设刍议[J].康藏前锋,1936,4(4).  
1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天扶我的县政改进观[J].康导月刊,1939,1(5).  
5]张雨湘改良西康省原辖十九县县以下党政机构之我见[J].康导月刊,1939,1(8).  
6]傅嵩炑西康建省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  
7]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89.  
8]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9]贺国光川康边政资料辑要[G] / / 张羽新张双新民国藏事史料汇编30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0]刘文辉建设新西康十讲[G] / / 赵心愚秦和平王川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成都巴蜀书社,2006.  
11]佚名刷新西康县政与县长人选[J].康藏前锋,1937,3(8,9).  
12]陈重为西康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34.  
13]江安西建设西康计划[J].蒙藏周报,1930,(48,51).  
14]任乃强西康视察报告[M] / / 任乃强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1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康藏区档案[G].成都四川民族调查组,1963.  
16]任乃强康定视察报告[J].边政,1933,(2).  
17]佚名治理康区意见书[G] / / 赵心愚秦和平王川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  
18]冯云仙目前西康兴革之要点[J].新亚细亚,1931,(5).  
19]杨仲华西康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0]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G] / / 秦和平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1]〔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M].杜永彬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22]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2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4]〔维克托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6]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On the County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Khams Are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N Pei⁃sh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opene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po⁃  
litical establishment of Khams area.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e to the traditional and profound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betan community life and the Serfdom economy as well as Tibetan Buddhism,  
the politics of Khams area has became complicated with diversity as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 That  
trend also indicates that only taking the demands from the material interest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own  
status of economy and the personal interests, includ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as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unty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society will  
come true.  
Key words: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hams area; county administration system; Tibet⁃  
an Buddhism  
责任编辑凌兴珍]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