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4期
2
011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4
July,2011
“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
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
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
的。
关键词:杜甫;自觉主体;屈宋;接受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4-0082-07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辉煌的诗
歌成就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学术界都有充分的研究,
其文学思想也有较为系统的阐释。同时,人们也注
意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元稹的《唐故工部
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可以说是早期的总结,但
是,具体结合杜诗创作实际,全面清理杜甫对前代和
当代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借鉴,则应以萧涤非、廖仲安
先生在杜甫诞辰1250周年时发表在1963年第2期
追求的评价还主要是在文学思想方面。其实,杜甫
的这种自觉追求更是表现在他以诗人作为人生理
想,追随屈宋的文学精神和以宋玉为师的人生价值
范式之中。“因为有一个自觉的主体,一个把这种创
[1]360
造悬为目标的主体,才能进行心灵性的创造” 。
一
“诗是吾家事”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这是杜甫《宗武生
日》诗中对儿子的勉励,也更是杜甫心中充满对以诗
名世的家学传统的自豪。在《赠蜀僧闾丘师兄》诗
《文学评论》的文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为代表。
[
3]767
当然,历史遗产的借鉴和继承有利于丰富创作的营
养,甚至成为作家创作的基础,却“还不应看作心灵
对一个艺术作品,以至对一般艺术的唯一代表的乃
中,杜甫也骄傲地称述:“吾祖诗冠古” 。天宝十
三年,杜甫作《雕赋》,在呈现朝廷的《进雕赋表》中也
不惜以此夸示:“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
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
[1]44
至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罗宗强先生特别强调
了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这正是作家文学的鲜
明标志。他分析说:“盛唐人常常以天分写诗,并不
有意于技巧的刻画琢磨。到了杜甫,诗歌思想是转
变了,他开始有意的把写诗当作一种功夫来研
[3]2172
今而师之。”
杜甫此述乃祖,即杜审言。《旧唐
书·文苑上》称:“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
[4]4999
名。”
追求。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申言:
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
这种家世的自豪,成为了杜甫人生的价值
[2]82
究。” 这表现在他既追求“写实而又要求传神”,
[2]82,84
又“明确追求用字准确,以人工雕琢为美” ,也
具有集大成的诗歌思想。但是,罗先生对杜甫自觉
载矣,约千有余篇。……伏惟明主哀怜之。倘
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
收稿日期:2011-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辞的传播形成与作家文学的诞生”(编号:08BZW027)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熊良智(1953—),男,四川金堂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82
熊良智“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
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
语。至于事系纲常,情关伦序,则刳心沥血,写
出良心之所必不容己而古今词人所必不能到,
[
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3]2172
[
3]1635ꢁ1636
杜甫献赋,“执先祖之故事”当然是希望仕用。
不过,他所称述的是诗笔文章“千有余篇”,企及的人
生是“扬雄、枚皋”,进用于朝廷的方式是“述作”,因
此可以看出杜甫当然是希望以诗文入仕进用,或者
做像扬雄、枚皋一样的辞赋侍臣。我们再看诗人所
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也可窥见诗人的人生
抱负。诗写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
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
直踵三百之遗躅,宛然孔氏家法也。
虽然杜甫也怀有“窃比稷与契”的远大政治抱
负,但是,杜甫一生坎坷,“居然成濩落”。举进士,不
中第,直到四十岁才因献“三大礼赋”,被命待制集贤
院,后虽授位,却是一些职秩卑微的职位。肃宗时曾
为救房琯上疏,反遭帝怒,“诏三司推问”。可以说杜
甫一生仕途皆不得志,长年都是游食乞生。他在诗
中自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75
处潜悲辛。”
挨饿受冻:“饥卧动
3]《投简咸华两县诸子》,108
[
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甚至
[3]74ꢁ75
沦。”
诗人希望“立登要路津”,因为少年时代
幼子饿死也无法救济。在这样的遭遇中,他终于认
就有“早充观国宾”的向往,以致能实现“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的社会理想。但是,我们看到诗人
的自负,仍然是“读书”、“下笔”,“赋料扬雄敌,诗看
子建亲”。“观国宾”的少年志向,用《周易》王弼注的
论说:“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
识到:“古来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
[
3]《述古三首》,1020ꢁ1021
“会取君臣合,宁铨品命
所以政治抱负,只好付予他
固其宜。”
[
殊。”
3]《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1191
人, “ 致
君
尧
舜
付
公
[
3]《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2019
,“富贵功名焉
。于是,诗人将自己的价值
等”
[
5]36
[3]《岳麓山道林二寺行》,1988
“
观之极者也,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 。这正与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主张无二,也就是美教
化、移风俗的儒家宗旨,《汉志》所谓“助人君,顺阴
足图”
“
人生定位在诗赋文章之中,因为诗赋文章一样是千
古流传,扬名后世的。他在《陈拾遗故宅》诗中赞扬
[6]881
[3]948
阳,明教化者也” ,因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
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
[7]270
[3]949
神,莫近于诗” 。
义,《感遇》有遗篇。”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不
[
3]960
因此,诗歌是杜甫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也成为
杜甫一生的自觉追求。诗歌既表达他悯时救世、致
君尧舜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
序中称道元结诗为“比兴体制,微婉顿拙之
无感叹:“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
在《赠郑十
八贲》中称述郑贲德行文章:“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
准。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古人日已远,青史
[3]1257
字不泯。”
杜甫对诸人诗文的赞扬,正是他内心
[3]1691
词” ,并和诗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
的共鸣和人生的认同:“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
[
3]1693
[3]《八哀诗》,1417
廷。” “作诗呻吟内,墨淡字欹倾。感彼危苦词,
境。”
“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
[3]《哭长孙侍御》,378
雄。” 所以念念不忘的文章奏闻人主,
[
3]1691
庶几知者听。”
同时,诗歌也抒写了杜甫关注时
局、抨击社会弊端的愤慨:“时危弃硕儒”,“道消诗发
不负一生追求。在《进封西岳赋表》中他说:
顷岁,国家有事于郊庙,幸得奏赋,待罪于
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仍猥以臣名实
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然臣之本分,甘弃
置永休,望不及此。岂意头白之后,竟以短篇只
字,遂曾闻彻宸极,一动人主,是臣无负于少小
多病,贫穷好学者已。在臣光荣,虽死万足,至
[3]《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1190ꢁ1191
兴”
;而且还抒发了人生困
境、穷途不遇的心声:“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
[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66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
。因为在杜甫看来,诗歌本质
绝”
[
3]《乐游园歌》,103
茫自咏诗”
[3]《四松》,1118
在抒情言志,“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
可以陶冶性情,伴随一生,所谓“自吟诗送
[
3]《宴王使君宅题二首》,1932
[3]2158
老”
,“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
3]《归》,1635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王嗣奭云:
于仕进,非敢望也。
[
篇”
杜甫以奏赋文章为一生之荣,并不像古代一些
诗赋作家简单的以事功为价值标准。比如扬雄为西
汉辞赋大家,竟称辞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
公盖以诗为生平要事,直欲借以垂训千古,
非但作惊人语也。今其诗具在,有名世语,有经
世语,有维世语,有醒世语,有超世语,又有涉世
[
8]4
为” 。曹植为建安之杰,却宣称:“岂徒以翰墨为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594
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王勃身为“初唐四杰”,又
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
[14]1730
上书:“伏见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诚恐君侯器人
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
[
10]1830
于翰墨之间,求材于简牍之际。”
陆游是南宋
在这种政治文化意识的影响下,盛唐以前的文
学思想都有一个简单化的思想倾向,用政治教化标
准评价文学,表现出对六朝文学的批判,对绮靡婉丽
文风的反对。王勃批评说:“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
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
宫室苑圃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
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鹜,
“
中兴四大家”,却也质疑诗人的价值:“此身合是诗
[11]84
人未?”
而杜甫对待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正是
源于他诗人的价值定位,对诗赋文章价值的充分肯
定。《壮游》是杜甫晚年之作,可以看作是其一生终
结。从七龄“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
囊”,“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
似班扬”,“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适足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
[3]1438ꢁ1442
[10]1829
直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
。述其一
祸。”
连李白也在诗中大声疾呼:“自从建安来,
[15]91
生以文学诗赋为自豪,直到“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
绮丽不足珍。”
这种批评的简单化,就是把文学
[
3]《归》,1635
篇”
,因为他充分评价:“文章千古事,得失
看作礼乐政教的工具,排斥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且不
加分析地斥责屈、宋楚辞文学为淫丽文风之源。所
谓“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
[3]《偶题》,1541
寸心知。”
二
别裁伪体追攀屈宋
[16]69
杜甫的艺术自觉,以诗人为价值人生,在诗歌艺
术批评的立场上,也表现了他的接受和选择。
初唐时期,对六朝文学的评论,显然受到了时代
政治的影响。王朝之初,统治集团特别注意总结历
史上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贞观政要·礼乐》有这
样一段记载:
文,雅颂之风犹连绵于季叶” ;“孔子殁二百岁而
[10]2402
骚人作,于是婉丽浮侈之法行焉” ;“正声何微
[15]91
茫,哀怨起骚人” 。骚人之作非“正声”,所以“颠
坠于斯文”。他们看到了文学与礼乐政教的不同,不
[16]34
予肯定,“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这是
他们缺乏对文学艺术价值特殊性的自觉认识,缺乏
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观念,于是又使得他们的认识
相互矛盾,他们的创作与评论自相舛误。李白一面
斥战国哀怨而起的骚人非“正声”,一面又赞叹“屈平
太常少卿祖孝孙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
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
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
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
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
[15]480
词赋悬日月” ;王勃既斥“屈宋导浇源于前”,又
[10]1842
叹“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 ;卢照邻批评
屈宋词翰“颠坠于斯文”,但作《释疾文》序又说:“骚
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欤,安可默而
[12]506ꢁ507
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
作为御史大夫杜淹的观点当然是有代表性的,
可唐太宗并没有简单认同,而是更深刻地认为“将亡
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所
以,他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要有益于政治教化,
[16]59
无述?”
杜甫能够突破时代的主流意识和文学思潮,正
确地分析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具有文学发展的历史
观念,看到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创作的各自特点和
价值,承认它的时代合理性。特别是在时代思潮中,
杜甫能够“别裁伪体”,不简单地以政教道德作为诗
歌评判标准,“亲风雅”而认识其中艺术表现的独特
性,这当然有他“转益多师”的识见,更在于他的文学
思想的自觉意识达到的时代高度。杜甫《偶题》一诗
表达很明确:
《贞观政要·文史》还载述他一段话说:“比见前、后
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
林》,班固《两都》等赋,此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
[12]498
假书之史策?”
有了唐太宗这样的观点,魏征受
诏“总知其务”撰述五代历史著作中,也就明显带上
了这种以史为鉴的思想倾向。魏征说:“古人有言,
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
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
[
13]119ꢁ120
救乱亡之祸矣。”
具体论述到梁陈作家,《隋
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
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书文学传序》又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
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
[
3]1541ꢁ1545
……
84
熊良智“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
王嗣奭《杜臆》评述这首诗时说:“此公一生精力,用
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诗》三
甫得以拨正时风,纠正当时文学批评思潮中的片面
与偏颇的“别裁伪体”。这在他对六朝文学中优秀作
家的正面肯定中也可以看出。《解闷十二首》第七写
道:“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
[17]262
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诗之总序也。”
杜甫在诗中提出的“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就是
充分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就是一种历史的发
展,总是由后贤继承前人而来的。因此,站在历史的
立场观察,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存在价值的合理性,
[3]1515
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二谢”、“阴何”诗
的贡献,正在于用他们新的意境、新的形式表现“陶
冶性灵”的艺术特点。而只是片面强调礼乐政教的
人,就无法肯定诗歌的“缘情”、“陶冶性灵”的意义和
艺术形式的价值。
“绮丽”文风的产生也是这种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
“余波绮丽为”。他在诗中能够充分肯定“庾信文章
[
3]《戏为六绝句》,898
,赞扬李白
,说自己是
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正面回应时代批评的片面性和简单化,从
诗歌的艺术本质特征出发,从历史发展中阐释他的
诗学精神,推崇“屈宋”代表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是所
谓的“宜方驾”的意思。他在《戏为六绝句》第五首
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
[3]《春日忆李白》,52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3]《解闷十二首》其七,1515
“
颇学阴何苦用心”
,可以看出他对
唐代片面批评六朝诗风的一种拨正。仇兆鳌《偶题》
下引张潜说:“曰骚人、曰汉道,曰邺中、曰江左,言诗
家历代各有体制可仿,后人兼采,原不宜过贬偏抑。
公之所见甚大,所论甚正。太白则云:‘自从建安来,
[3]900
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从整个《戏为六绝
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杜甫站在了历史的发展
高度。在六朝余风波及唐诗发展的时代,如何对待
这一文学历史,诗人正是在“传统评价与当前文学尝
[3]1545
绮丽不足珍。’自晋人以下,未免一概抹倒矣。”
尤其又在《戏为六绝句》中提出“王杨卢骆当时
[3]899
[18]25
体” ,肯定“初唐四杰”创作的时代价值,批评轻
试之间进行着不间断的调节” ,诗人认为对待历
薄为文,缺乏历史眼光,在“历块过都”之中看到“不
史要兼收并蓄,无论是“古”是“今”,都证明着“清词
[3]899
废江河万古流” 。这种“当时体”和《偶题》提出
丽句”作为诗歌语言艺术的基本要素必不可少。刘
[19]67
勰《明诗》称“五言流调,清丽居宗” ,杜甫赞美孟
“历代各清规”的观点,使我们有充分理由肯定杜甫
[
3]《解闷十二首》其六,1514
评价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统一的深刻
认识,作品正因有了它的时代性,才有了它的历史
性,正因为“各清规”才能“万古流”。
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
秀句环区满”
,王维“最传
3]《解闷十二首》其八,1516
。但是,诗歌仅仅停留
在“清词丽句”的语言形式上,就会步齐、梁后尘,因
而必须追攀“屈宋”。杜甫诗中“风骚”、“骚雅”同称,
说明他肯定屈、宋的诗歌,继承“风雅”的文学精神,
那就是比兴寄托。杜甫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他对
屈、宋的选择与接受。《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专咏宋
玉,其诗歌的表现艺术有两句诗作了最精练的概括:
杜甫主张“别裁伪体亲风雅”,为了清除简单以
“风雅”为名,片面强调诗歌的礼乐教化功能的思想
倾向,割裂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致造成认识的
矛盾与偏颇。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他的历史地
位正是他的文学创作。可是他偏要说:“故文章经国
[3]1501
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者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仇兆鳌
[10]1855
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 “缘情体 《杜诗详注》引顾宸曰:“宋玉述怀王梦神女,作《高唐
物”这是诗歌文学的艺术特征,他却忽略并予以否
定,正说明他在理论上的不足,造成他在创作实践与
评论上的矛盾。杜甫却能认识到诗歌的情感本质,
赋》,又述己梦,作《神女赋》,本托讽谏襄王耳。《国
风》以《关雎》为思贤,《离骚》比湘妃于君王,玉之两
[
3]1502
赋,正合此旨。”
仇兆鳌又说:“按《汉书注》,宋
[3]《偶题》,1543
[3]1502
玉作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
这是说屈
他在诗中说:“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
3]《四松》,1118
“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同时,杜甫又
宋诗歌既有“清词丽句”,又有规讽之旨,还能假设其
事,真正显示了诗歌比兴寄托艺术的表现特征。再
看杜甫推崇陈子昂的《感遇》是“继骚雅”的“遗篇”,
其中亦是感叹时局的寄托之词,仇兆鳌引朱注:“《感
遇》诗多感叹武后革命,时寓旨神仙,故公以忠义称
能充分认识到诗歌的规讽作用,所谓“道消诗发
[3]《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1191
兴”
,他推崇陈子昂的《感遇》篇
和元结的《舂陵行》都在于诗的“比兴体制”的讽喻作
用,而将诗的抒情作用和规讽价值结合起来。重视
诗歌的艺术特征,又强调了诗歌的讽喻价值,正是杜
[
3]949
之。”
元结的《舂陵行》也受到杜甫的推崇,忧患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盗贼未息,知民疾苦”也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
旧地荆楚,或秋天的景物一类的时空意象的触发,还
[
3]《同元使君<舂陵行>》序,1691
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杜
不如说是诗人心灵深处交织的异代知音的回应:“摇
落深知宋玉悲”,“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自许“深
知宋玉”之悲,是知他的“萧条”,他的“摇落”,选用
甫主张要消除文学中那种内容空洞、徒有藻饰的弊
端,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是用礼乐说教去取代,而是从
诗歌艺术的特征出发,去增强诗歌作用于社会人生 《九辩》“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意象,蕴涵了“坎廪兮,
的讽喻寄托。作为艺术作品,当然应有讽谏,也应有 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抑郁,因为“垂白冯唐老,清秋
清词丽句”,同时要借助艺术表现的讽喻形式,而
屈宋”正是这种艺术标准的代表。
“风流儒雅亦吾师”
前面我们论述了由于家世、遭遇的原因,杜甫确
[3]《垂白》,1462
“
宋玉悲”
,“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
[3]《赠郑十八贲》,1257
“
闵”
。
三
其次,对屈宋英俊之才的推许,既表现了杜甫的
赞叹,又表现了对人才不遇的巨大反差的价值思考。
我们说异代知音的共鸣,当然有杜甫自己人生不遇、
流离漂泊的缘故,但是,时空自然意象的触景生情,
更在于对异代知音的人生范式的同情和由此引发的
价值反思。杜甫称许屈宋之才,是表现了内心的期
许和向往。他说:“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
定了诗人的价值人生。我们知道,杜甫曾是一个“穷
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物,那么什么样的诗人
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目标呢?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
第二首中这样写道: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
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
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
[
3]《最能行》,1287
“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
,“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
宅?”
[3]《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1907
才”
[3]1501
[3]《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1594
点到今疑。
州” 。屈原有宅、宋玉有
按仇兆鳌引黄鹤说法,这组诗是杜甫大历元年
流落夔州时写作的,则可以看作是其晚年时的人生
回顾与总结。杜甫尊宋玉为“师”,大概可算作是给
自己一生的定位。仇兆鳌引黄生评说此诗:“前半怀
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后半抑
楚王,所以扬宋玉,扬宋玉者,亦所以自扬也。是之
宅留存于天地之间,是历史,是人心对屈宋的接受和
认同,可是他们生前都曾“不遇”,甚至遭受冤屈,所
[3]《天末怀李白》,591
谓“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中间
[3]《上水遣怀》,1957
屈贾辈,谗毁竟自取”
。因此,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诗人的不幸冤屈的同情,包含了诗人对谗
毁小人的指斥,对社会压制人才的抗争,以及引发的
社会的思考。“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
[
3]1501
谓咏怀古迹也。”
这是说杜甫借怀古人咏叹自
[
3]《醉时歌》,174
己的身世遭遇,而“窃比稷与契”的雄心壮志也早已
成为过去的梦想。诗中说自己与宋玉“萧条异代不
同时”正说明一生潦倒,一生都如宋玉一样,只有文
传后世了。那么,这个定位仅仅是杜甫在诗中的偶
然感慨呢,还是他真正的认同?翻开一部杜诗,杜甫
咏叹过的诗人不在少数。李白和高适是诗人推崇而
且交往亲密的作家,有学者统计“寄赠和怀念李白的
诗共有十四篇之多”,“写了十五首寄赠回忆高适的
轲”
,这是杜甫赠朋友郑虔的诗句。郑虔
久被贬谪,诗人为之抱不平。有德有才之人“常坎
轲”,社会中时常发生的这种不平,让诗人内心产生
了极大的愤慨。他借屈宋之才比拟郑虔,将历史意
象与郑虔的当代现实人生遭遇结合在一起,而且将
自己也置于其中:“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
[3]175
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言说
自己与郑虔襟怀相契,他叙郑虔“才过屈宋”,“德尊
一代”,人生却是“广文先生官独冷”,而且“广文先生
饭不足”,而自己虽有文章“约千有余篇”,也是“衣不
[20]
诗” 。但是,却还不如直接提及屈宋的18首多。
从天宝早期到大历前后二三十年间,“屈宋”意象这
样反复多次的出现,只能证明屈宋的人生遭遇和诗
人内心的共鸣的强烈与持久。
[3]《进雕赋表》,2172
盖体,常寄食于人”
。
所以,诗人的不平不仅是历史的不平,也是现实
的不平;不仅是他人的不平,也是自我的不平。尽管
如此,杜甫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正是他推许
屈宋之才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遭受的谗毁和冤
曲,也在于他们人生品质的执着与坚持。在早年写
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咏叹说:“向来
诗人的共鸣首先表现在对屈宋,特别是对宋玉
悲凉身世遭遇的悲悯,“迟迟恋屈宋,渺渺卧荆
[
3]《送覃二判官》,1933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
。如果说这是因为杜甫经历屈宋
衡”
[3]《雨》,1247
悲”
[3]《奉汉中王手札》,1334
源”
86
熊良智“窃攀屈宋”与杜甫的创作人生
[
3]46
吟《橘颂》,谁欲讨蓴羹?” 就是不选取独善其身
蓴羹之隐,而是向往“受命不迁”、“更壹志”的坚守,
所以《醉时歌》描写郑虔的失意不遇,还引述“相如逸
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却高吟“但觉高歌有鬼
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对“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
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的自
嘲与反讽,表达的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
衔杯”。这里虽有宽慰,但在宽慰中却有诗人的执
着。
含了规讽之旨,则所谓神女之梦的“淫丽”,不过是艺
术需要的表现形式,后世有人还在指点“今疑”,是没
有认识到这不过是假设其事而已。因之,杜甫能肯
定“余波绮丽为”,可以见出杜甫一贯的文学思想,也
可以见出他是以诗人的眼光在肯定宋玉,自然以宋
玉为师,是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情怀,“扬宋玉者,亦所
[3]1501
以自扬也” ,根本原因还在于“怀庾信、宋玉,以
[3]1499
斯文为己任也” ,那就是以诗人作为自己的价
值定位,成为价值人生实现的方式。所以,他推崇宋
[
3]《雨》,1324
再次,杜甫与屈宋的共鸣,表现了诗人价值实现
方式的选择。杜甫推许屈宋,不尊屈原为师,而只尊
宋玉“亦吾师”,可以说这也是诗人的身世地位、现实
处境决定的。他没有屈原为“左徒”的地位,能够主
持“草宪”,“入则与王图议国事”的机遇,也不可能为
国家提出“美政”理想的设计方案。职秩卑微,曾为
玉“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
年人生是“气劘屈原垒,目短曹刘墙”
现的诗风要旨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
。他回忆中
[3]《壮游》,1441
,实
[3]《戏为六绝句》其五,900
尘”
。清人吴瞻泰在论《杜诗提要自
序》认为:“子美之诗驾乎三唐者,其旨本诸《骚》”。
其实真正“知人论世”评价杜甫,笔者认为浦起龙讲
得更为中肯。其《读杜心解》解《咏怀古迹五首》第二
首,议本首及后三首所咏宋诗玉、明妃(王昭群)、蜀
主(刘备)、诸葛亮而云:“四人中,独宋玉文章,与公
“左拾遗”,也不过只有劝谏进言的职能,似乎与历史
上的宋玉经历更加接近,“宋玉事楚襄王而不见
[21]779
察” ,所以他推尊宋玉,乃是因为“风流儒雅”,
[22]658
仇兆鳌引旧注:“风流,言其标格。儒雅,言其文
相似,通古今为气类。”
[3]1501
学。”
说明杜甫以宋玉为师,正推崇他的文学风
范留存后世。仇兆鳌解释说:“此怀宋玉宅也。”“言
综上所述,杜甫的艺术自觉,首先就表现在诗人
的价值人生定位,用诗歌作为价值实现的方式,遵从
诗歌自身历史发展的艺术评价立场。而诗人的艺术
自觉的构成与实现,当然也有他的家世自豪的传承,
[3]1501
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世。”
特别是杜甫
改变了汉、魏以来对宋玉淫丽之风的评价。自司马
迁《史记》评述宋玉“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
[6]894
指斥宋玉等“竞为侈丽闳衍之词” ,连刘勰一方 “历代各清规”的发展眼光,“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
面肯定“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
以及宋玉“吾师”的人生范式。但这一切的历史接受
和承载,最终都决定于诗人自身的遭遇和处境构成
的现实生存条件,交融成了诗人的艺术视野和生存
方式,因为主体的自觉,在作品中生成演绎,最终赋
予了一种艺术实现的意义。
[19]270
者” ,另一方面还是认为“宋发巧谈,实始淫
[19]135
丽” 。所以,杜甫能站在艺术自觉的立场上,肯
定宋玉赋作的艺术表现,“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
台岂梦思?”肯定其“梦”不过是艺术表现的方式,隐
参考文献:
[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6]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毛诗序[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扬雄.扬子法言[G]//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
9]曹植.与杨德祖书[M]//文选.影印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董诰,等.全唐文[G].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M]//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
[
[
[
[
[
[
[
[
[
[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吴兢.贞观政要[G]//四库全书:第4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李白集校注[M].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6]卢照邻集·杨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姚斯.走向接受美学[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9]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0]肖涤非,廖仲安.别裁伪体,转益多师[J].文学评论,1963,(2).
21]刘向.新序[G]//诸子集成续编:第一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
[
[
[
[
[
[
[
[
[22]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ThePursuitofQuYuanandSongYuforLiteraryCreation
andTheirInfluenceonDuFu’sCreativeCareer
XIONGLiang-zhi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Abstract:ThereasonswhyDuFubecameagreatpoetwerenotonlybecausehehadlearned
frommanymastersand“managedtoacquirevariousliteraryformsandstylesofdifferenttimes”,
butalsobecausehisinitiativeartisticpursuitmanifestedinhisliterary“techniques”and“skills”,
andmoreimportantly,heregardedbeingapoetasthegoalofrealizinghislifevalue.Withno
doubt,histhoughtwascloselyrelatedtothepoet’sprideincreatingpoemforcountry’saffairs,
hisartisticorientationofpursuingQuYuanandSongYu,hisparadigmvalueof“followingSong
Yuasmyexample”andhisownlifeexperienceisafusionofreceptionhorizon.
Keywords:DuFu;initiativesubject;QuYuanandSongYu;receptionhorizon
[责任编辑:唐普]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