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8卷第4期  
2
011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4  
July,2011  
宋代理学家诗文的中和从容之境  
陈忻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宋代理学家的诗文记录了他们面对人生挫折和天地万物的态度,二者呈现出的共同之处便是源自于心  
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的中和从容之境前者表现为以志胜气,义处命的涵养胸襟化解苦闷,将愤懑悲恨  
转换成中正和平之音,从而体现出平正从容的格调气韵后者则因打通了物我的阻隔,故能以物观物,在寻常的生  
活和物事中体悟天理,其价值就在于平淡从容之中蕴含着对或曰的真切感悟。  
关键词:宋代;理学家诗文;中和从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4-0089-05  
宋代是理学大兴的时代,此期的理学家在关注天人之  
探究心性之理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朝廷政治的空前热  
情和对客观外物的特别关注,以此为题材的诗文作品或表  
现其面对得丧穷通之态度,或抒写其观物达理的意趣,无  
没有据中道以自成的一类呢? 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宋代  
诗文,就会发现其时的理学家为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拳  
[4]二五五册,《答朱元晦,92  
拳之心不敢不自勉”  
,其热情积极之情贯  
注于言行之间但当他们遭逢不遇时,却又能以义理为立  
[1]《颜子所好何学论》,577  
不以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身之本,“虽在困穷艰险之中,乐天安义,自得其说  
[1]941  
特色,呈现出从容自在中和圆融的境界,生动地展示了理  
” 。由此体现出的圆融从容,为其诗文作品注入了  
[2]《答舒国用》  
学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  
的精神风  
非常鲜明的化解悲愤浩然从容的中和气韵。  
本文将结合宋代理学家有关政治际遇和观外物以悟  
理的两类诗文来探讨其中和从容之境。  
宋代理学家特别强调中和的气度,他们要求约其情  
[
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1]《颜子所好何学论》,577  
。“合于中并  
化解悲愤,浩然从容  
非超离或抽空情感,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却正是建立在承  
认喜怒哀乐之情感的大前提之下的,所谓,  
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  
王夫之曾对宋人的两种从政态度提出批评:“人之欲  
有所为者,其志持之已盈,其气张之已甚,操必得之情,则  
必假乎权势而不能自释人之欲有所止者,其志甫盟而即  
自疑,其气方动而遽求静,恒留余地以藏身,则必惜其精力  
而不能自坚二者之患,皆本原于居心之量;而或逾其度,  
或阻其几,不能据中道以自成,要以远于道之所宜而堕其  
[5]18  
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即无所偏倚,也  
就是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  
[6]48  
此中即所谓和也” 。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无过无不及  
情之正是建立在吾人所安者义理,义理所在,虽刀锯  
鼎镬,有所不避,岂与患得患失之人同其欣戚于一升黜之  
[3]201  
大业,皆志气之一张一驰者为之也。”  
在这里,王氏以  
[7]《与勾熙载》,90  
据中道以自成作为评判的依据,前者其气张之已甚”,  
”  
的基础之上,它成为宋代理学家评论他人作  
逾其度之失;后者自疑”,“求静”,“恒留余地以藏  
”,故乏兼济的刚毅二者均因居心之量的难得其中,  
品和从事诗文写作的根本尺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  
熹赞扬陶渊明有高志远识,不能俯仰时俗”,其作品词义  
[8]262  
要以远于道之所宜而堕其大业”,故皆遭否定那么,有  
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包恢  
收稿日期:2010-10-16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宋代理学家的文学思想及创作研究”(编号:2010YBRW7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忻(1963—),,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则称赏黄庭坚横祸所加,随处安受,不悔不折”,“观其自 转徙州县,沉沦卑冗以没其身,而处之浩然,未尝少  
[13]《德安府应城县上蔡谢先生祠记》,3793  
述在宜州之日,所僦之舍,上雨傍风,无有盖障,‘人以为不  
堪其忧’,‘余既设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盖  
。  
吾人之遇不遇,道之行不行,固有天命,是区区  
[9]三一九册,《跋山谷书范孟博传》,309  
[7]《与朱子渊》,174  
悠然自得也”  
,安能使予不遇哉?  
宋代理学家的中和特质表现在其诗文的写作中,便是  
采取了不同于一般文人作品缘自于外在事件或个人际遇  
而直接兴发不平则鸣的抒情方式,对于穷戚则职于怨  
,荣达则专于淫泆身之休戚,发于喜怒;时之否泰,出  
于爱恶殊不以天下大义而为言者,故其诗大率溺于情  
义难阿世非忘世, 志不谋身岂误  
7]《和杨廷秀送行》,302  
[
?  
伊川归自涪州,气貌容色髭发皆胜平昔门人问  
何以得此? 先生曰:“学之力也大凡学者,学处患难  
[1]430  
贫贱若富贵荣达,即不须学也。”  
[
10]四十六册,《击壤集自序》,52  
”  
事实上,宋代理学家大多都遭逢了不遇,他们饱含着  
的作品,宋代理学家持以否定的态  
天道固冥冥,世路尤险巇吾生本自浮,与物多  
瑕疵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执手笑相别,无为  
儿女悲轻醉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  
[
11]2675  
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  
的浓挚情感,以积极热情  
[
15]蔡元定谪舂陵别诸友》,28924  
的态度投身到政治舞台中,却经历了理想难行,甚至被逐  
出朝廷的悲愤当此之际,他们并非没有不平,就以朱熹  
为例,“淳熙九年,晦庵为浙东提举,按台州唐仲友不法。  
丞相王淮与唐姻,故使察院陈贾弹之,侍郎郑丙目为伪学,  
心天所知。  
义难阿世非忘世,志不谋身岂误身是他们共同的人  
生信条,其浩然从容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朱熹于  
绍熙元年所作的书画象自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  
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  
惟闇然而自修,或庶几乎斯语。  
[12]  
遂以祠去” 。他作于此时的感春赋触世途之幽险  
,揽余辔其安之?慨埋轮而絷马兮,指故山以为期”,流  
露出的迷茫郁闷是极为清晰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七记  
载朱熹再被宁宗逐出国门,他的今番死亦不出才出,便  
只是死的愤懑之音不可谓不激烈面对庆元党禁的残酷  
一方面是予盖将有意焉”,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种种原因,  
最终力莫能与也”。对于这样的结局,宋代理学家不取韩  
送孟东野序所肯定的那种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  
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  
的写作原则,而是选择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  
闇然而自修的方式,从而达到心安”。  
心安是宋代理学家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心安是  
[13]《答刘德修》,4849  
现状,朱熹胸中犹勃勃不能已也”  
但是,宋  
代理学家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他们总能用理学思想的精义  
化解个人的最大愤懑悲苦他们特别注重将仕途穷通与  
涵养胸襟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强化了守正不阿中和平正  
的特质陈亮曾作朱晦庵画像赞》,称其体备阳刚之纯,  
气含喜怒之正”,其实这也可以作为宋代理学家诗文特质 身安的前提,“心安便能做到物各付物,便役物  
[1]264  
的精炼概括,亦即超越了个人的穷达悲喜后的一种坚毅从  
” ,亦即性其情”。这也正是造就理学家浩然从容  
之诗歌的关键所在诚如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所说:“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  
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  
贵贫贱处之一也。”  
[
7]《语录下》,439  
,其大前提就是大做一个人”  
,即要求以坚毅  
的操守和乐道的精神面对人生对此,宋代理学家的论述  
非常透彻:  
仁者在己,何忧之有? 凡不在己,逐物在外,皆忧  
[
1]352  
。“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之谓也。  
如前所述,宋代理学家并非超离了喜怒哀乐的情感,  
但他们却与一般文人的表情方式不同他们不取一般文  
人任性而发任情宣泄的写作方式,而是通过浓郁的理性  
思维深厚的涵养胸襟把愤懑悲恨转换过滤成中正和平之  
,其诗文中很少出现因之于仕途穷通的大悲大喜,而是  
体现出平正从容的格调气韵这就与一般文人作品和平  
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  
[
1]《秋日偶成》,482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由无愧于心持守义理出发,宋代理学家在认定人之  
[7]409  
文章,多似其气质的同时,就已经把俯仰浩然,进退  
[7]《与杨守》,123  
[1]1152  
有裕”  
的胸襟和非中不立,非和不行”  
的气  
度融入了诗文创作的要义之中这便是对性其情的肯  
定和对情其性的否定:“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  
,故曰性其情。”“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  
[
16]《荆潭唱和诗序》,262  
”  
的创作思维拉开了距离宋代理学家  
[
1]《颜子所好何学论》,577  
曰情其性。”  
这种要义在理学家的诗文中具  
的作品注重真性情的抒写,但他们对的把握则又是建  
立在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无过不及恰好处这一  
大前提之下,其内在的依据和基础便是志胜气,义处  
体体现为对写作对象的选择,以及平实从容的写作笔法的  
确立翻开他们的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许多以从容朴实的  
文笔塑造的守义重节不以个人得失挂怀的人物形象:  
[1]1187  
” 。这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以这样的境界从事创  
(谢良佐)建中靖国中,诏对不合,得官书局,后复  
,其作品自然与沉湎于一己之私的悲欢喜怒不同。  
90  
宋代理学家诗文的中和从容之境  
[10]四十六册,《渔樵对问》,55  
何我不物?  
以物观物,乐在吾心  
诗歌创作总是要涉及到如何处理客观外物与作者之  
间的关系,作者持怎样的心境观照外在景物,外在景物又  
会在诗歌中担当怎样的作用常常是诗论家的重要话题。  
从一般文人的诗歌创作来看,作者常常是从个人当时当地  
特定的情感出发来观照外物,其基本模式是触景生情和移  
情入景,正如钟嵘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揺荡性  
,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理学家认为,只要达到了物我一体以物观物的境界,  
其写作就能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  
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  
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鼓以雷霆,豫顺以动,发自中节,声  
[9]三一九册,《送吴规甫序》,296  
自成文,此诗之至也”  
宋代理学家记  
载了不少观物以察理的例子:  
佳处草木皆异,无俗物,观此亦可知  
7]《语录下》,463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与自家意思一  
[
。  
[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17]2ꢁ3  
很明显,这种创作模式下  
[
1]60  
的景物在诗歌中的地位是从属性的,其目的就是为作者的  
抒情服务与之相比,宋代理学家写作诗文却有着不同的  
思路,他们认为,物我从来就不曾分开,所谓天地之间,万  
。”  
范阳张氏曰:明道书窗前有草茂覆砌,或劝之芟。  
明道曰:“不可欲常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畜小鱼  
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欲观万物自得  
[1]1029  
物之理,无有不同” ;“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  
[
1]30  
[18]卷三十九  
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天地间清爽之气周流无穷,与  
人心之爽本无间隔”:  
。”  
宋代理学家以物观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体悟蕴含  
在外物中的”,这也是他们诗文中的之源泉其具  
体表现就是观造物生意之乐万物与我为一之乐以及万物  
各得其所之乐:  
余惟天地间清爽之气周流无穷,与人心之爽本无  
间隔由昏于利欲,故扞格而不入疏沦而澡雪之,  
去其所以昏我者,耳目所接,山川风雪,四时佳景入我  
怀抱,岂不澄然莹然,休休然有无涯之乐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生  
[14]二八一册,《咽爽亭记》,232  
?  
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  
[1]120  
谓仁也。  
既然外物与我没有任何间隔,那么二者之间也就不存在对  
立的关系,正所谓物非物,何物非我?我非我,何我非物?  
[11]1436  
万物与我为一,自然其乐无涯。  
[
9]三一九册,《送吴规甫序》,296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其乐大矣”  
宋代理学家通过观物所领悟到的万物生生之意和各  
得其所之理就寓于大自然中,作者不必苦心寻觅,更不需  
要浓郁激烈的主观情感的介入这就决定了宋代理学家  
诗文中所表达的体道之乐不是大起大落模式,而是平凡自  
在的,是一种悟理体道后的从容平和,是一种透彻的达理  
之后的洒落之情其特点就是和融莹彻,充塞流行,动容  
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  
可见,理学家的来自于物与我的交融合一这里需要  
特别说明的是,理学家所说的并非一般文人诗文中那  
种客观的作为作者情感载体的具体外物,而是或曰  
的承载者,它们蕴藏着的深意正是理学家的兴趣所  
也正是基于此,宋代理学家在写作诗文时,其着眼点  
并不放在摹画欣赏外物的美妙,或兴发物我交会时的情  
,而是重在表现他们观照万物以体会天理的意趣,由此  
决定了理学家的观物不会取文人那种因物及人由此及彼  
的情感抒发,重在透过外物以观天地万物之理,体会天地  
万物一体之仁邵雍在其皇极经世书卷十二观物篇》  
之十二中把这一点说得十分清楚:  
[2]《答舒国用》  
落生于天理之常存”  
这种洒落体现在理学家的  
诗文中,便是言理而不泥于理,写景而不滞于景的乐在其  
中的特色正如邵雍击壤集自序所说:  
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  
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其或经道之余,因闲观时,  
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  
因咏成声,因诗成音,是故哀而未尝伤,乐而未尝淫。  
虽曰吟咏情性,曾何累于性情哉。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  
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  
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  
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 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  
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由于物我一体而不分离,所以能够以物观物,达到这  
言成诗,因咏成声正是对和融莹彻真洒落的注脚。  
程颢正是读出了邵雍诗中的经道之乐悟道之乐,所以作  
和尧夫首尾吟:  
样的境界:  
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  
? 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 万物亦我也,何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醉里乾坤都  
寓物,闲来风月更输谁?  
万物之有焉? 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 何物不我,至乐的内涵就是乐时与万物之自得”,这也是宋代理学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处理身心关系的原则,这个原则的根本特征就是不  
家观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不累于情,也就是不受个人一  
时情感的左右,它的根基就是对于的深刻体悟和践  
正如程颢秋日偶成一诗所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  
入风云变态中。”“贯通于天地有形之外,却又寓于风  
云变态之中,亦即触处是道理,只缘这道理本来到处都  
吾身之所处”,而又能行吾心之所乐从容”“洒  
”,其落脚点则是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  
[10]四十六册,《击壤集自序》,52  
”  
这样的特质和内涵决定了宋代理  
学家的诗歌并不刻意选择外在的景物和事物,而是信手拈  
,“凡立于皇王帝霸之兴替,春秋冬夏之代谢,阴阳五行  
之运化,风云月露之霁曀,山川草木之荣悴,惟意所驱,周  
流贯彻,溶液摆落盖左右逢原,略无毫发凝滞倚著之  
[11]1029  
” 。理学家特别推崇曾点,其理由也在于此:  
曾点见得事事物物上皆是天理流行……他看见  
[11]1026  
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在在处处,莫非可乐。  
[19]《邵氏击壤集序》  
就寓于寻常的生活和物事之中,所以理学家对之  
”  
既然的源泉不在于外在的事物景  
产生的会意和认知也就不同于一般文人重在抒发大悲大  
喜的激烈情感,而是平和从容乐在吾心的:“世俗以外物  
为乐,君子以吾心为乐乐在吾心,清明四达,无适而非  
,世间万物所承载着的才是的根本,所以世间  
的平凡的生活和平淡景色,都能引起理学家发自内心深处  
体道”:  
[14]二八一册,《是亦园记》,241  
,则亦无适而非乐。”  
乐在吾心,所以不  
退安陋巷颜回乐,不见长安李白愁两事到头须  
[
1]《秋日偶成》,482  
受外物的牵累,谢良佐的上蔡语录就曾以程颢的绝句  
偶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学者须是胸怀摆脱得开始得,有见明道先生在鄠  
有得,我心处处自优游。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微吟缓节归  
[13]《曾点》,285  
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县作簿时有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  
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看他胸怀直  
是好,与曾点底事一般。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13]《春日》,285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理学家看重的是我意”“我心之乐,由此决定了  
他们诗歌作品的平淡自摄”,“真味发溢,又却与寻常好吟  
谢氏所说的胸怀摆脱得开”,“与曾点底事一般”,其  
实就是指诗歌的着眼点应摆放在体道乐道的精神之上,  
所以能做到既不滞着于外在的事物本身,又不脱离日常的  
平凡生活因为“(曾点)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  
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  
[
11]3333  
者不同”  
的特性,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外物表面的精  
,而是移步换形信手拈来,不避琐细的题材和平淡的笔  
既然天地万物之理,……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  
[1]121  
” ,他们对的体悟也就不依赖外物的精美奇丽,  
[5]130  
[20]220  
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正  
因为宋代理学家无入而不自得的体道之乐缘自于平凡的  
生活,所以其风格就不会是外向张扬的,而是从容自在平  
凡朴素的:  
所以不必追求写物之功” 。杨简在其家记九,借  
着批评文人诗歌说明了这个观点:  
后世文士之为辞也异哉,琢切雕镂无所不用其  
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曰惟陈言之务去”。  
……虽曰无斧凿痕,如大羹元酒,乃巧之极功,心外起  
,益深益苦,去道愈远。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  
[1]《秋日偶成》,482  
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葩万蕊争  
用这个观点评论文学创作,确有偏颇之处但理学家与纯  
文学家之间本来就存在着鸣天理与鸣不平的差异他们  
反对去道愈远琢切雕镂”,提倡以物观物,其目的是  
在指引人们体悟天地万物之理。  
[13]《春日偶作》,285  
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这些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理学家对的  
深刻体认及因之而产生的快乐之情理学家观万物而品  
百事,从天地万物四时变化中领会的内涵并以诗歌  
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在千葩万蕊争红紫中感悟乾坤  
造化心”,在日常生活中认识闲来无事不从容”、“万物静  
观皆自得的道理当他们最终打通天地万物的阻隔时,  
也就找到了安心”、“至乐的真正所在,从而获得会心悟  
理之乐与之同时,外部世界无所不在的从容自得的质性  
及理学家因之而兴发的悟理之乐也为其诗歌染上了和乐  
自在的色彩,这就是邵雍闲吟诗所说的忽忽闲拈笔,时  
时乐性灵”。  
宋代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但理学家悟理体  
道的过程却是平凡的朴素的他们把人与天地自然融为  
[1]4  
一体,所谓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 。他们的这  
类诗歌平淡无奇,既不追求情感表达上的狂涛巨澜,也不  
关注精致奇妙的摹画外物,其重心是在平淡无奇之中蕴含  
着对或曰的真切体悟当理学家进入诗文创作  
之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我”,而是一个超越了世间形  
形色色的烦扰琐碎的大我”。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  
才能够随所至所遇,皆真景真趣,悠然理融,怡然心  
[
9]三一九册,《肇庆府学二先生祠堂记》,345  
陈淳在其<集注>“与点说”》中提出了即吾身之所  
,而行吾心之所乐从容乎事物之中,而洒落乎事物之  
”  
,从而写出无入而不自得”  
的诗篇。  
92  
宋代理学家诗文的中和从容之境  
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其平正圆融的外表下所包蕴着  
的对待人生仕途的进退自如的精神气度和对待天地万物  
的深刻思索,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容,而且对后人的  
立身处事也具有启发意义。  
以上简单探讨了宋代理学家作为政治舞台上的人和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人在写作诗文时体现出的中和从容的  
境界作为宋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学家的这些诗文  
参考文献:  
[
1]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王守仁.王文成全书[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王夫之.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张栻文[G]//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陈淳.北溪字义[M].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包恢文[G]//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0]邵雍文[G]//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1]朱熹.朱子语类[M].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俞文豹.吹剑录外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G]//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袁燮文[G]//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5]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钟嵘.诗品[G]//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性理大全书[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魏了翁.鹤山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
[
[
[
[
[
[
[
[
[
[
[
[
[
[
[
[
[
TheHarmoniousStateofmindinConfucian  
PhilosophersPoemsintheSongDynasty  
CHENXin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Abstract:ConfucianphilosopherspoemsintheSongDynastyrecordedtheirattitudestoward  
theirsetbacksinlifeandtowardseverythingaroundthem,whichbothindicatingthatthey  
reachedtheharmoniousstateofmind.Theyresolveddepressionandturnedtheirangerintohar-  
monyandthusshowedtheirharmoniousdisposition.Moreover,theirharmonycontainstheir  
trueunderstandingofjusticecomingfromtheircommonlife.  
Keywords:theSongDynasty;Confucianphilosopherspoems;theharmoniousstateofmind  
[责任编辑:唐普]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