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4期
2
011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4
July,2011
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近代四川著名历史学家刘咸炘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先后在尚友书塾、敬业学院、国立成都大学、国立四川
大学做过塾师和教授,撰写了大量有关历史教育方面的论著。在教学上,他提出“观事理必于史”的观点,阐释了历
史教育的必要性。在历史教学方法论上,他特别强调学生应作读书札记,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他认为大学历史教育的重点是通晓古今风化大势,这一观点蕴含着近代历史教育的积极因素。刘咸炘以读
书人自居,以育人为职志,在历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刘咸炘;历史教育;问题意识;风化大势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4-0169-06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是近
代四川的著名学者。他家学渊源深厚,9岁时已能
日读书数十册,被族人视为神童。可惜他英年早逝,
年寿仅36岁。但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了235种著
作,涉及经、史、子、集诸领域,字数逾千万,被学界誉
为天才学者。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来
到成都,四处寻访刘咸炘的著作,“认为先生乃四川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他加入后,尚友书塾也进入
①
了蓬勃发展时期。此后,刘咸炘还与蒙文通、彭云
生、唐迪风(唐君毅之父)等人共同创办了敬业学院,
担任哲学系主任。1926年,他又被著名教育家张澜
聘为国立成都大学教授。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与
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建为国立
四川大学,刘咸炘继续被聘为国立四川大学教授。
从20岁授徒直到病逝,刘咸炘做了16年的塾师和
[1]15
最有成就的学者” 。与刘咸炘交游甚笃的川籍
史学名家蒙文通,也由衷地称赞刘咸炘的学识,“吾 6年的大学教授,在教书育人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
1]8
读刘先生书,叹未曾有,足以开人心目” 。陈、蒙
二氏的评价,对于人们认识刘咸炘的史学成就,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培养了许多新型的历史专业人才。据刘伯榖回忆
说:父亲“讲课时,听讲的人很多,教室坐满了,门窗
以外还围立几层人倾听。现在有听过他讲课的人,
[
1]25
刘咸炘不仅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历史学家,还是
一位有成就的教育家。1916年,年仅20岁的刘咸
炘执教于“新中国成立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尚
还津津有味地叙述当时的盛况” ,由此可想见刘
咸炘在四川讲学的情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
育,他还招收了塾外生。在由私塾先生到大学教授
的多年教学活动中,刘咸炘通过对历史教育的理论
[1]20
友书塾 。刘咸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教育上
收稿日期:2010-12-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5)、四川省教育
厅项目“刘咸炘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学”(项目编号:10SB009)及校院共建“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科研创新团队
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开军(1981—),男,安徽宿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
学史。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方法的阐释和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丰富
在近代史学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第三,
这段话的核心是“观事理必于史”,简明地阐释了历
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刘咸炘在史学上私淑清代史学
家章学诚。章学诚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
的历史教学思想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近代的历史
教育尤其是近代四川的历史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
[4]卷一《易教上》
一
“观事理必于史”:历史教育的意义所在
理”
,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形态特
刘咸炘一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也正是他
的志向。他曾说自己是“命定教书,性情境地皆不能
作他事,此吾分也。……幸免于贫,未尝仕而教书,
征。在这里,刘咸炘却以历史教育的眼光,提出“观
事理必于史”,说明了历史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阐述了历史教育的这一功能后,刘咸炘又对
事理和学史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说:“什
么叫做理?不过是一些事的所以然。事是理的目,
理是事的凡。在事上积了许多经验,才得到一个
[2]607ꢁ608
则当于教书中尽一分心力” 。刘咸炘对自己
的尚友书塾塾师这一身份很看重,书塾的教学也成
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一封书信中
写道:“研究班款已将齐,约五六千元,可供十名。拟
先取八名,留二名以系未得者之望。考者二十余人,
五月乃开学。今年塾中学者人数增加四级,共百五
六十人,少学亦至五十人。君纯、子安均来,气象较
[5]364
凡。” “学问的对象止是事。事聚集的所在便是
史,四面八方千年万载的事都在这里,所以史学重
要。因为史学正是读书人知识高过农、工、商的所
[5]365
在。”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刘咸炘所说的“理”,包
[
2]609
不同。”
这封信是刘咸炘写给得意弟子徐季广
括历史发展的动因和普遍规律;在他看来,读书人接
受历史教育,是他们在明理上高过农、工、商的关键。
他又说:“理不离事,学以明理,即学以明事。学问无
他求,俗所谓懂事而已。故学问之对象,人事而
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书塾良好发展的喜悦之情。
刘咸炘还承担着书塾的管理工作,制订了尚友
书塾的课程和塾约,反映出他对历史教育的思考。
刘咸炘在历史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他从
理与史的关系上,阐明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吾常言,吾之学,其对象可一言以蔽之曰
[6]115
已。”
刘咸炘反复强调,理在事中,事集于史;读
书做学问,目的在求理;而明理的途径,在于读史,即
接受历史教育。
史。其方法可一言以蔽之曰道家。何故舍经而
言史,舍儒而言道,此不可不说。吾侪所业,乃
学文之学,非《论语》首章所谓学也。此学以明
事理为的。观事理必于史。此史是广义,非但
指纪传编年,经亦在内。子之言理,乃从史出,
周秦诸子,无非史学而已。横说谓之社会科学,
纵说则谓之史学,质说括说,谓之人事学可
在教学实践中,刘咸炘贯彻了他的上述认识,体
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为书塾学生编选的《浏
览书目》中,历史类书籍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幼学乙
级教程中注明:“史授本塾所编《初学史概》,能读者
自《通鉴》始。”在幼教甲级教程中,他告诫学生:“史
先编年,用《通鉴》;次纪传,两《汉书》为先,兼看《史
[
7]388
通》、《文史通义》。”
在少学阶段,他便强调:“史
[
3]43
也。
重断代专书,先《太史公书》、《汉书》,次则《后汉书》,
[
7]386
刘咸炘的这段论述意蕴丰富。第一,他把自己
治学的全部对象和内容都纳入到广义的史学范畴
里。历史学是刘咸炘学术的核心学问。刘咸炘赋予
史学以宽广的内涵:“宇宙三物,曰天,曰地,曰生物。
人为中心而有事,人与人合而有二事,横曰群,纵曰
事重文精也。《三国》以下又次之。”
刘咸炘这样
安排历史课程的内容及次序是有其依据的。按照笔
者的粗浅理解,刘咸炘主张在幼学乙级阶段,讲授书
塾自编的《初学史概》,目的是让初学者粗知历史发
展的梗概;至甲级,难度有所提升,开始接触史学名
著《资治通鉴》、《史记》和《汉书》,在阅读了这些史书
之后,再研读《史通》和《文史通义》,使他们略知史法
与史义;进入少学阶段,则令学生研读“前四史”,重
视培养他们的史学根基,有所专精。这一历史教育
的计划,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读史、学史和治史的
园地中,反映了刘咸炘历史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而
这一切,又都与他“观事理必于史”的认识相辅相成。
[3]18
史。” 可见,在刘咸炘的思想观念中,社会科学、
广义的史学和人事学是对等的。所以,他所讲的历
史教育就是一个很丰富又比较明确的范畴。第二,
刘咸炘不仅把经归入广义之史中,而且认为“子之言
理,乃从史出”。他以经、子入史,其贡献不仅在于扩
大了史料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从事理的高度,以史统
摄经与子,提高了历史教育之于经学教育的地位,这
170
刘开军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当然,在制订了课程次第后,还存在一个如何具
体地授史、学史、“观事理”的问题。对此,刘咸炘也
有所思考。
读书方法时说:“先生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作札记零条,十五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
记,二十岁前所读的书,都有札记。每阅一部书,即
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
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的到数百字。
他遗留的中西藏书有23000多册,现藏四川省图书
二
“札记以求心得”与“启其问难”:历史教育
的不二法门
刘咸炘在历史教学上注重指点读史、治史的法
[
1]21
门,这是他在历史教育上的又一贡献。刘咸炘非常
重视方法的传授。他说:“吾所能于塾中期内为诸生
成之者,以开思路、知方法为有基,以能自得题为有
馆。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 刘咸
炘读书必有批语,时刻记下读书的心得。他自己读
史治学既如此,当他教授学生时,也要求学生作札
记。从今天的教育理论来看,读书札记能够帮助学
生训练思维,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是一种非常科学
有效的教学方法。
[
6]121
成而已。”
说:“学有方法,贵得门径。”
论学韵语》、《治史绪论》、《历史目录学》等,都是专
他不赞成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7]386
他撰写的《学略》、
《
门指导学史、治史方法的著作。刘咸炘在教学活动
中以及有关教学的理论阐释中,有许多方法论的认
识,其中重视札记之功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尤
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与作札记有密切关联的是问题意识的养成。什
么是问题?刘咸炘是这样定义的:“凡读书者必有注
意所在,此即是题,……能自得题,尤为善学
[
9]396
矣。”
把能抓住问题作为善学的重要标准。札记
刘咸炘特别强调札记的重要性。他不仅教导学
生要阅读前人的札记著作,“前贤札记可择而浏览
要言之有物,离不开对问题的捕捉。作札记能够凝
练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开拓疆域。历史教育不单
单是学生怎样学,还包括教师怎样教。刘咸炘从教
师的立场出发,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学生
树立问题意识。刘咸炘的学问虽靠自学得来,“皆出
[8]197
之” ,而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札记。幼学
阶段规定:“疑案心得自记日札,每周必有三条,于查
[7]388
书时呈阅。”
确定每周札记的条数,并制定严格
[
2]520
的审查制度,这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作札记的习惯。
独求,未奉教于耆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轻视
教师的授课。相反,他批评一些塾师那种重记忆、轻
讲解的教学方式,说:“旧来教学,遍诵群经,因之私
塾积弊,开讲多迟,加以庸师不能引导句读。近日来
学于本塾者,每有经已读齐,而未听一讲。文已明
顺,而未看一书者。皆是误于积习,空过时光。今当
他还指导学生如何作札记:“札记以求心得。心得
[6]130
者,新得也,故必戒陈言。” “读书有得有疑,记之
日札。辨难、引申、考索、推广,不拘一格,不限多少。
…
…日札有发明者,经核正后,选登季报,其成绩优
[7]387
富者酌予奖励。”
刘咸炘认为读书得间,札而记
[
8]196
之,是治学的必经途径。札记篇幅不限,但要紧处在
于须反映读者的心得体会。他鼓励学生作札记,并
择优发表,本意正在于此。
力矫其弊。”
刘咸炘认为针砭此病的重要方法,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他曾撰写
了一篇专门论教学方法的文章《教法浅论》,把教学
分为“授读”、“讲就”、“问难”、“作文命题”、“改文”五
个部分,其中“问难”和“作文命题”部分均论及如何
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如谓:“讲后宜
启其问难。徒讲而不启学者之疑难,则将习为盲从,
不能真知。……问难宜先重要。庸俗教者之不启问
刘咸炘重视札记这一教育方法,首先是来自于
章学诚的影响。章学诚教导子侄辈说:“札记之功,
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
[4]卷九《家书一》
矣。”
这句话给了刘咸炘不小的启发。前
代学者中不乏以札记而成就其学术代表作的楷模,
如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清代学人顾炎武
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等,前贤撰述的成功经验让刘咸炘在教育学
生时也不忘时时强调札记的功用。其次,刘咸炘重
视札记,也是对自身治学历程的总结。刘咸炘的论
[
8]164
难,多因恐学者所难,为己所不能答。”
不仅在教
学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考试命题时也要体现
问题意识。他说:“命题宜启其疑难,勿但令直述。
听讲半属受他,犹不可窒其思路,况作文纯属自发,
更应主于开启。即题虽无疑,亦必导以从疑处剖析,
②
[8]165
著中,《读<通鉴>记》、《读史杂记》、《翻史记》等都
最善莫如多出问题。”
刘咸炘是将能否发现问题
是他常年累月札而记之的结晶。刘伯榖在谈父亲的
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看待的。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咸炘有感于学生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者较少
这段话篇幅虽小,却很好地回答了大学历史教
的现象,指出:“无问题者,即无所主,无所主,即章先
育应该传授什么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表达了他对
大学历史教育的认识。
[
生《博约篇》所非也。今当提撕,各寻问题。”
9]396
章
先生《博约篇》指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博约》。
为了帮助同学们,刘咸炘列举了359个历史问题,供
同学钻研、揣摩。这300多个问题,“以太史公所谓
古今之变为纲,中分农与商,分治与合治,土著与游
他认为,大学历史教育不能停留在朝代兴亡等
历史事实的讲述层面上,而应当把“风化大势”作为
教学的重点。刘咸炘的这一教学思路有着深厚的思
③
想基础。一方面,刘咸炘治史重“察势观风”。他
[9]396
民,治术之缓急,士气之刚柔,亦为大端” 。刘咸
炘所举出的问题,大多抓住了先秦到明代历史上的
重大问题,尤其注重各时代之风气、重要历史人物评
价、官制与兵制变迁等。其中,《汉初六国余势论》、
计划撰写一部书,专门探讨“古书中概论人地关系之
言”,“各方古今风俗”,“南北风气大别,历代各方人
[13]372
文势力之通塞盛衰” 。他这样的治史精神反映
到他的历史教育思想里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
面,他继承晚清史家龚自珍在《尊史》篇中提出的“善
入”和“善出”之说,并把龚氏的思想引入近代历史教
育的领域中。龚自珍在《尊史》中说:“何者善入?天
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
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
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
家事,可谓入矣。……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
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
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
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
号咷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睐而指
《东汉私门风气考》、《南北朝学风考》、《唐府兵论》、
《唐初用人不拘资格论》、《色目风俗考》、《历代史官
论》等题目,视野恢宏,史识不凡,是刘咸炘多年读
史、治史的心得。这些题目后来“经同学诸子分任研
究,编抄考论,呈先生改定完成者,已达百余篇,除选
[10]1151
登本塾季报外,所有之稿,今半抄存塾中” 。经
过这些题目的研究,学生的读史能力、发现问题的能
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刘咸炘在书塾中强调问题
意识,而其问题又多论一时之风气;当他执教大学
时,这种重风势的教育思想更加鲜明,并且具有了浓
郁的时代色彩。
[14]
三
“大学课程宜明风化大势”:由旧学而新知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并存,但总 “山川形势,人心风气”,恰与刘咸炘所宗法的“察势
的趋势是新式的学堂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新 观风”若合符契。刘咸炘评价龚自珍的这番论断是
式学堂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广泛存在 “得史之大凡矣” ,抓住了历史研究的精要之义。
点焉,可谓出矣。” 龚自珍这段话里反复强调的
[
15]23
的民间私塾则迈上了向近代学堂转型的漫长历程,
刘咸炘认为:“读史有二法。观事实之始末,入也。
[11]252
[16]244
广大的旧式塾师逐渐向新学教师转轨” 。在这
场教育变革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完成了从私塾教师
到大学教授的角色转变。只不过,他任大学教授的
同时,仍身兼塾师,他所执教的尚友书塾并未转型,
而他却自创新式学堂,并登上了国立成都大学和国
立四川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讲坛。
察风势之变迁,出也。”
这是对龚自珍学说的发
挥。结合刘咸炘的上述论述,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
认识:“历代兴亡概要”乃是“事实之始末”,是“入”,
是历史教育的第一层次;而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应
当从历史事实中“出”来,以“察风势之变迁”,这比单
纯学习历史知识要高一个层次。
在由塾师到教授的角色转变中,刘咸炘也在追
问新式历史教育与传统私塾中的历史教育的不同,
思考由旧学向新知转轨的路径。他在1926年执教
国立成都大学时所写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这一追问
的思想印痕。他写道:
为了实践这一想法,刘咸炘在国立成都大学讲
授历史时便自编教材。在他看来,传统的编年体、纪
传体史书内容或不完备,或过于繁重,均不宜作教
本。他选取《周易》、《左传事纬》、《商君书》、《史记》
和《汉书》为素材,以《史记》、《汉书》为主,编成讲义
简稿。刘咸炘选辑这些史学名篇作为讲义,都是经
过认真思考的。这一点,从他所写的简短评语中可
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他认为《史记》中的《十二诸侯
年表序》、《六国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为太史
丙寅三月,承乏成都大学预科历史讲席。
念大学课程宜明风化大势,稍讲史识,若历代兴
亡概要,中学教本已略具之,无取重衍;徒谈事
[12]431
实,如说平话,尤非所宜。
172
刘开军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公通古今之纲领”,《陈涉世家》乃“匹夫崛起,古今一
写道:“吾斤斤言史识,不可不有所举例。史识所识
[
12]441
[13]355
大变” ,这些正和他“明风化大势”的教学目的相 者,古今之变也。……可借古人之论以示例。”
符。他在课堂口授时,对这些史料又详加阐释,其目 《史论要抄》按“论风气”、“论权势”、“论政治”三类辑
的也在于让学生知晓“古今之变”,明白“风化大势”。 录了袁宏、叶适、顾炎武等人的历史评论。王夫之的
在探讨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时,还有必要重 《读通鉴论》是刘咸炘理想中史论的典范。刘咸炘
点剖析他所说的“风化大势”的内涵。对这一术语,
刘咸炘既有宏观的阐释,也有具体的举例说明。他
说:“读史察变观风,综求其事之关系,比于以索贯
钱,先具归纳所得之索,以备学者之演绎。……自汉
至今,世代久远,大势之变虽少,而小变多矣,不可胜
说:王夫之“论多统综之识,其言皆有物,非搜剔委琐
之比。吾虽不敏,姑以短词效其宏议”。于是,刘咸
炘撰成《读<通鉴>记》一书,其重点是“人伦得失、国
[17]621
事是非、议论邪正” ,这些也是“风化大势”的题
中之义。
[
16]245
举。”
他列举了先秦至明代在国体、政权、官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高校历史教育的理
论、内容和方式都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刘咸炘提出的
方面的变化,并分析道:
恐诸侯之叛己,故行独治。独治则权臣易 “大学课程宜明风化大势”的理念,摆脱了传统历史
夺位,故行独揽。独揽则宦竖易弄权,分治之亡
也瓦解,独治之亡也土崩。轻世族则无与共安
危,抑武人则无以御寇盗,罔不有弊,所谓祸常
发于所备之外者也。至于虚风,则君之治术、士
之学术为最大,与上政治大势,皆为诸小端之
教学重朝代兴亡史事的窠臼,把讲授历史进程的趋
势和社会风气作为历史教育的重点,反映了他对历
史教育和社会发展之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其时代进
步性。刘咸炘生逢晚清和民国,政权交替频仍,促使
他思考历史上“古”与“今”的变化。他把司马迁的
“通古今之变”融入到自编教材中,对继承和发扬中
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
16]246
纲。
综合刘咸炘的诸多论述来看,他所说的“风化大
势”,主要是指土风、士风、时风、社会心理,似与司马
迁的“古今之变”相通。同时,刘咸炘对“风化大势”
的讲授,也与乾嘉史学名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有
千丝万缕的联系。“姑取赵氏《廿二史札记》,选标一
目,以示求绪之法”。赵翼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史识
高明、善言风俗的史学家。从刘咸炘的史论文章来
看,他是继承了赵翼论史之风的。但刘咸炘的重风
势,与古代史学家的言风俗,毕竟已有不同。“今重
风势,非如政书之分类,故于制度稍略,或为一朝之
风,或为一代之风,大则为古今之变,小则仪物之象,
1928年,刘咸炘在《自题三十二岁像赞》中评价
自己:“五岳平,无权势。两耳白,有智慧。眉目寻常
不足畏,额有伏犀亦疑似。褒之曰清,贬之曰无能,
[2]545
直言之曰读书人。”
他以读书人自居,也始终以
读书、著书、教书为志。纵观其短暂的一生,在从塾
师到教授的历程中,刘咸炘承袭了中国古代书院的
[7]386
传统教学理念,如“仿学海堂法” ,也借鉴了近代
以来的新式教育思想,“近来教育学说变注入式为启
发式、自发辅导式,置重学生,启其自动,此说甚
[8]165
是” 。刘咸炘在教学思想上兼容并包,重点在于
让学生明理,训练史识,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历史学的
教育功能的深刻思考。民国时期,私塾教育和新式
学堂教育并存,刘咸炘身兼二职,无论在传统教育方
面,还是在大学历史教学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生前编辑自己的论著时,已设“授徒书”一目,专门
裒辑历史教育方面的论著,说明他对历史教育的理
论反思是非常自觉的。他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阐释历史教育的功能,总结历史教育的方法,并对大
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宗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
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上都理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16]247
亦风中征,大包小,小见大,在学者通观之” 。
刘咸炘已经具备了近代的政治意识和历史观念,所
以,他说的“风化大势”虽语出古代,但其精神和目的
与前人有很大的区别。他在历史教育中提出的“明
风化大势”,是融汇了古代史学传统和近代史学精神
的产物,是他在历史教育思想上由旧学而新知的集
中表现。
为了实现“明风化大势”的历史教育目的,刘咸
炘主张研读精辟的史论,从中获得对历史发展大势
的认识。在完成于1930年的《史论要抄》中,刘咸炘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注释:
①
据周鼎的研究,“在刘咸炘的倾心指导下,尚友书塾的少学在当时的成都颇孚盛名。张澜办成都大学时曾向刘咸炘建议将
其并入成都大学文学系,因刘氏家族未能同意,此议遂废。”(见《刘咸炘学术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2页。)张澜
主持的成都大学是当时川内的一流新式学府,张澜欲合并尚友书塾,可见当时尚友书塾在教学上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
这和刘咸炘的贡献密不可分。
②
③
按:《翻史记》包括刘氏研读《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十
一部正史的札记。
刘咸炘曾撰《齐鲁二风考》、《唐士风论》、《北宋政变考》、《南宋学风考》、《明末三风略考》、《宋元明实学论》等文(均编入《右
书》中,见《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1册),体现了他“察势观风”的治史精神。
参考文献:
[
1]蒙文通,等.推十书导读[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刘咸炘.推十文[G]//推十书(增补全本):戊辑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刘咸炘.中书[G]//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章学诚.文史通义[G]//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刘咸炘.戊辰春讲语[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刘咸炘.浅书[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刘咸炘.尚友书塾规约[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刘咸炘.浅书续录[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刘咸炘.尚友书塾课目[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王道詵,等.系年续录[G]//推十书(增补全本):壬癸合辑第3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1]凌兴珍.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刘咸炘.讲史裁篇[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3]刘咸炘.右书[G]//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5]刘咸炘.学略[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6]刘咸炘.治史绪论[G]//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7]刘咸炘.读《通鉴》记[G]//推十书(增补全本):壬癸合辑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
[
[
[
[
[
[
[
[
[
[
[
[
[
OnLiuXianxin’sIdeologyofHistoricalEducation
LIUKai-jun
(
History,CultureandTourismInstitut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Abstract:LiuXian-xinwasengagedinteachingactivitiesthroughouthislifeandtaughtinthe
ShangyouoldstyleprivateschoolandSichuanUniversity.Historicaleducationideologyisanim-
portantpartofLiuXianxin’shistoriography.Heillustratedthenecessityforhistoricaleducation
andemphasizedtheimportanceofreadingnotes,cultivatingstudents’problematicawareness.
LiuXianxinbelievedthatthekeypointofuniversityeducationistohelpthestudentstoknowthe
guidelineofthetrendoftheancientandmodernhistory.Hisviewpointscontainsomepositive
factorsinmodernhistoricaleducationwhichareofacademicvalueandhisthoughtsdeservefur-
therstudy.
Keywords:LiuXianxin;historicaleducation;problematicawareness;trendofhistory
[责任编辑:凌兴珍]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