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1期  
2
012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1  
January,2012  
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  
王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历史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历史通俗化的历史传统,阅  
读的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以及现代媒体的推动,都是历史热出现的重要原因通俗历史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  
一是破除了传统历史写作枯燥乏味的痼疾,采用文学化的演绎和表达;二是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  
细节的刻画;三是从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切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是合理的心理分析,使读者有一种心灵回  
的感受当然,“通俗历史热也存在内容庸俗史实讹舛和史观错误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把这种通俗历史热”  
保持下去并避免庸俗化,必须提高历史普及者自身的修养,增强普及者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  
严肃性和娱乐性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热;通俗史学;历史知识社会化;史学史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6(2012)01-0019-05  
时至今日,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余年,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文化的繁荣,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活跃于文化领  
,那就是历史热的出现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  
收视率不断上升;历史类通俗读物销售看好,甚至出现热  
;电视讲史从两汉到明清,办了一期又一期,很为受众追  
;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活跃文化而争抢历史名人,为了提  
高旅游品位制造历史文化卖点而狂建假古迹;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等等,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消费的火爆场景不管人们  
对这种现象如何估价,“历史热已经成了一个公共话题”  
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学界内外讨论甚多,褒贬不一。  
作为一种关乎史学发展的文化现象,有必要从史学史的角  
度进行反思。  
通俗演义》;第二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吴晗陈翰笙为  
代表,编写中外历史小丛书,撰写了大量的普及历史知识  
的小册子,对一代人的历史知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  
[1]  
次就是21世纪以来和前两次历史知识普及不同,21  
世纪以来的历史知识普及,无论是传播途径,还是传播主  
,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历史  
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第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  
需求增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的  
稳定物质上的满足使得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日益彰显在  
这种情况下,充满智慧而又无比厚重且蕴意深远的历史自  
然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光明日报报道,“随着我国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  
通俗历史热出现的背景  
[2]  
刘志琴曾指出,20世纪历史知识的普及出现过三次  
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据中国文  
热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新史学白话史学的崛起,  
化产业发展战略课题组研究测算,“我国城乡居民2010、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通俗史学读物,如蔡东藩的中国历代 20152020年的人均文化支出分别为732、1065元和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王记录(1964—),,河南范县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  
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清  
代学术史的研究。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4,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8%20%,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断问世,央视百家讲坛强力推出专  
1
[
2]  
上升速度为2%”。在这种快速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  
,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南开大  
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课题组对全国27个省市的调  
查显示,“社会各阶层92.5%的人对历史表示感兴趣’,  
家对历史的解读”,都在普通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易  
中天王立群阎崇年于丹们将传统讲史与现代媒体相  
结合,对观众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随后他们又出版了一  
系列品读历史的通俗史学作品,销量急速攀升而网络  
的兴起正日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主流方式,凡是对历史  
有兴趣的人都可在互联网上传播历史知识,网上通俗历史  
[3]  
其中41%的人表示很感兴趣’”。这说明人们对本民  
族的历史充满了兴趣,看似遥远的历史其实与人们的现实  
生活紧密相连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历史知识普及的基础,  
有这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自然就有历史热现象的出  
。  
[6]  
写作出现了写手多作品多读者多的三多现象在  
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播一般要仰赖史学工作者,而如今传  
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播主体向全社会扩大,每个人都可以  
在互联网上做出自己对历史的解读所有这些,自然就推  
动了全社会的读史热”,史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这  
么多人的关注读史热的高涨又反过来促进了电视  
讲史的发展和历史通俗读物的撰写与出版,历史之热,前  
所未有。  
第二,欣赏阅读的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以及多层  
,使得历史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逐渐走进百姓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  
各样的文艺形式出现,媒体的推动文人的渲染和市井文  
化的崛起,不仅使文化领域雅俗交织,娱乐化倾向日益严  
,而且使人们的阅读情趣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欣赏和  
阅读多样化自由化的时代,历史知识因为内容的真实  
而备受青睐一方面,面对说法各异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人们虽然感到无所适从,但亦激发了他们探究历史  
真相的兴趣;另一方面,历史已经由读书时代进入到读图  
时代,由眼睛看书的时代进入到耳朵听书的时代在此情  
况下,内容干瘪文字晦涩的史书已经被人们束之高阁,宏  
大叙事见物不见人的规律探寻让阅读者不知所云……身  
处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在阅读越来越民主化、  
自由化和个性化的当下,在渴望追求历史真实”、“历史真  
的心理驱动下,那些具有亲和力趣味性,号称解密历  
史且注意细节描写的历史读物,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第三,历史通俗化的历史传统也隐性地推动了历史  
”。中国传统史学有着将历史知识通俗化和普及化的优  
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通俗历史读物自  
此以后,历代均有史家撰写通俗读物来满足普通民众对历  
史知识的渴求宋明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史钞,而且  
出现了讲史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传播历史知识。  
通俗历史消费的内在机理  
历史知识之所以能够”,通俗史学之所以能够吸引  
,人们愿意消费来自通俗史学中的历史知识,完全有  
其内在机理。  
无论是听还是读,通俗史学都有着与精英史学不同  
的叙事模式或风格,“舍弃严谨枯燥的学术性语言,追求通  
俗活泼的行文风格;过滤掉故作艰深的在普通人看来抽  
象玄妙而又无比空洞的历史规律结构宏大叙  
’,凸显历史发展过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故事等元素。  
要把历史写得好看’,这是大众化历史书写最重要的特  
[7]  
”。正是这样的追求和特点,才吸引了读者,形成了波  
及全社会的历史热”。  
第一,破除历史作品枯燥乏味的痼疾,采用文学化的  
演绎和表达学术性的史学作品索然无味,已是不争的事  
,一则受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历史观的影响,史学工  
作者把历史抽象化,史学著作中充斥了概念和教条,只见  
,不见人,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著作中消  
失了二则学术著作资料征引繁富,只追求学术性而不管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通俗化的历史活动虽然时起时落,好看还是不好看”,很容易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但当  
[
4]  
盛或衰,但却从未消失过”。近代以来,梁启超顾颉刚、  
吕思勉李大钊等严肃的历史学家都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  
史学的普及,解放以后吴晗等人所作的工作又让人看到历  
史通俗化的广阔前景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历史的惯性  
和现实的需求使人们看到普及历史知识所带来的社会效  
在现代媒体发达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时代,具有  
历史通俗化传统的中国历史的通俗化自然也就有了升  
的土壤诚如瞿林东先生所言:“中国史学有注重通俗  
下的通俗史学则完全不同,海外学者黄仁宇唐德刚史景  
迁的作品,国内学者李亚平赵柏田茅海建姚大力吴  
易中天王立群阎崇年孟宪实孙立群于丹王曾  
张鸣当年明月樊树志等人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  
: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刻画人物则栩栩如生性格鲜  
,描写场景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铺陈故事则层层推  
引人入胜历史叙述追求文笔优美,是中国传统史学  
的优良传统,当下水平高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史  
学作品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恰当  
糅合,用文学的表达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  
和血肉,用史学的研究理念和对资料的重新诠释保证史实  
[5]  
化的优良传统,这对于普及历史教育有重要意义。”  
第四,现代媒体是当下历史热形成的重要推手电  
网络等现代传媒为历史知识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0  
王记录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  
的准确与可信正因如此,通俗史学才走俏书林,成为普  
,分析当下的历史通俗读物和电视讲史,我们就会发现,  
合理的心理分析一直被应用于其中一个历史人物要想  
活起来,只靠优美的描述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合理的心  
理分析当下通俗历史作品的作者从现实需要出发,以  
通民众消费的对象。  
第二,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  
刻画如所周知,专业化史学著作的书写缺乏细节描绘,  
大多只对历史进行粗线条叙述,过多追求规律了解之同情”,根据史料进行合理分析,把当代人的生活  
”,没有赋予历史以丰满的血肉和艳丽的姿色与这种  
专业化历史关注大历史不同,通俗历史叙事更多的是打  
捞被大历史所忽视的历史的细节和碎片,诸如帝王心  
宫闱内幕宦海沉浮人事纠葛市井百态旧朝掌故  
他们往往从一个人物(甚至是小人物)和一个事件(甚  
至是小事件)出发来说明大道理,注重历史人物的生活逸  
社会趣闻爱恨情仇,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深切关  
通俗史学不追求历史规律的发掘,而是结合现实的场  
,诠解历史因为作者知道,普通阅读者注重的不是历  
史发展的规律或趋向,而是历史的真相和细节历史的细  
节更能勾起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并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  
得到共鸣人们朴素地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过去的历  
史连接起来,形成属于他自己的历史观念,“他们所希望的  
感受思想情感投注到历史人物身上,以历史人物的处境  
为背景,描写他的心理变化和所思所想,引导现代人心灵  
回归”,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人们往往由此与古人产生了  
心灵沟通,受到了启发。  
以上四点,笔者认为是当下历史消费热的内在机理。  
如果通俗史学本身没有这些优长,“历史热就不会形成。  
通俗历史热存在的问题  
通俗史学为推动历史知识社会化所作出的努力和贡  
献固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通  
俗历史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历史知识普及领域真伪混  
良莠不齐毋庸讳言,在史学通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  
庸俗化的倾向,哗众取宠误导读者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着。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内容庸俗史实讹舛史观  
错误。  
[7]  
是在那些历史的肖像中,看到自己的面孔”。在阅读越  
来越多元化的今天,那种只提供骨架,只追求史料的准确,  
没有血肉没有味道的史学作品要想受到人们欢迎,几乎  
是不可能的。  
其一,内容庸俗通俗史学应该是通俗而不庸俗不  
低俗,应该雅俗共赏而事实上,坊间流行着数量可观的  
内容庸俗的所谓通俗史学读物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过  
程中,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吸引人们的眼球,某些丧失良知  
的普及者一味媚俗,把目光盯在了历史的糟粕上,庸俗史  
学泛滥。  
第三,从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切入,与读者发生共  
就目前来看,优秀的通俗史学作品,无论是电视讲史,  
或者是通俗读物,抑或是其它什么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  
,即站在平民角度看历史他们从来不从高处发话,更  
不会进行说教,而是以细节描写为基础,消解帝王将相等  
历史人物的神秘和威严,从普通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  
考量,设身处地地体谅其处境和心境,报以同情感慨惋  
崇敬等人类应有的感情,使欣赏者有很强的历史在场  
”,勾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人之为人的本能感  
,从而引起自身的共鸣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既满足了  
读者的好奇心,又使得人们感到亲切平和,能与历史融为  
一体,不是自己在被动受教育,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  
历史。  
这种内容庸俗的作品可以分几类一类是皇宫秘闻、  
后妃私事宦官与嫔妃偷情皇帝与宫女私通皇后养面  
皇帝泡妓女等必是首选一类是军阀武夫的私生活。  
军阀老婆几个,和戏子是否私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忧  
等成为主题一类是人物传记,宦官奸臣流氓恶棍等  
都被写进来,而且专门寻找一些野史绯闻来写,不着边际。  
一类是名人轶事,专门寻找桃色新闻家庭秘闻,丑化歪  
一类是封建迷信,乍看言之凿凿,实则东拉西扯如  
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内容即便是在封建时代都为人所  
不齿,而今统统凭借通俗史学而死灰复燃这些歪曲的历  
史知识与现今部分人心态扭曲价值扭曲的社会现实交织  
在一起,上演了一幅幅历史的丑剧,危害无穷。  
文学是人学,实际上历史学也是人学,纵观十余年来  
成功的历史普及作品,都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度,能从人性  
出发探究历史人物身上的善恶是非,即便是历史上的邪恶  
人物,也能在批判的同时给予人性的理解这种平民化和  
人性化的诠解,自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温情犹在的亲切  
感受那些远离人们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也因此丰满起来,树立在了普通民众的面前。  
总之,当下通俗史学庸俗化的一大表现就是历史绯  
历史丑闻成了时髦的话题历史俨然成了娱乐圈,充  
斥着各种桃色新闻某些普及者的窥私癖泛滥,专门寻  
找古人的隐私癖好和家庭生活,史学变得越来越八卦”。  
通俗史学的这种八卦倾向,消解了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  
第四,合理的心理分析,使读者有一种心灵回归敬畏感”。承载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被人恶搞”,实  
感受中国传统史书极少有对历史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  
和分析,似乎心理描写只是小说中才有的事情而实际  
在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其二,史实讹舛由于历史知识普及者的学养差别极  
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保证所叙述的每一句话都是言之有据考订详实的其次  
,加之很多人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故而在普及历史知识  
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史实讹舛,使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质量大  
打折扣讲史名家易中天出版品三国一书,得到不少赞  
,确属历史普及读物的上乘之作,但其中依然有不少史  
实错误,有人就指出他把襄阳赤壁之战说成是曹刘之战  
不能成立,曹操一封信促成孙刘联盟的提法不妥,《白衣渡  
是每一番评论都应该是有历史眼光的,必须具有大见识,  
是值得回味的,是能让人受到启发的最后是在行文上,  
应该是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文笔生动活泼的而要做到  
这些,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普及者不断提高自  
己的学术素养方能胜任白寿彝先生说:“写通俗读物比  
[
8]  
[10]143  
中则引用了吕蒙传上两条错误的史料于丹的  
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从在百家讲坛开讲直到出版  
写专门的文章还要难。”  
又说:“通俗不是粗浅,要更好  
地把内容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确实不容易,  
[10]107  
成书,质疑和批评之声不断,其中就有不少史实及思想的  
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正因为难,白先生才号召通俗  
错误至于在华中科技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  
历史写作者下功夫”,即努力提高自身的学养,以适应通  
俗史学写作对人们的要求。  
育的熊良山,所作道德经浅释》,则是普及读物中的下下  
之作,书中竟然把如享太牢解释为实际像坐大牢一样  
痛苦”,无为无不为解释为开始什么都不会,练到后  
其二,增强普及者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瞿林东先生  
曾撰文指出:“史学大众化是个严肃的问题,在普及历史知  
识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相  
互间应该采取理解交流的态度。”认为在历史知识通俗化  
的过程中,“社会责任史学艺术和传媒的共同基  
[9]  
来什么都会”,类似这样的错误,书中竟然比比皆是如  
此这般多的错误,必定误导那些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阅读  
,使他们把错误当作正确,贻害无穷。  
[
11]  
其三,史观错误不少通俗历史作品不尊重历史,甚  
至为追求市场卖点,任意编造杜撰调侃历史一是表现  
为违背唯物史观,美化帝王将相的专制独裁残暴,宣扬  
封建迷信和宿命论,赞颂阴险狡诈的官场权术不是在讲  
述生动的历史事实的同时,揭示历史深层的因果联系和规  
律性发展,而是宣扬英雄主宰因果报应等很多有悖常理  
的观念二是缺乏科学和严肃的态度,不认真对待历史。  
不少作品任意加工历史,随意附会,把历史的糟粕当作  
历史的主流大加赞扬,以丑为美,打着还原历史真实的幌  
子向读者兜售虚假和歪曲的历史三是故意标新立异,哗  
众取宠有的通俗读物甚至书名就是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任意褒贬人物,违背历  
史真实社会公论和道德准则,混淆善恶是非诸如大禹  
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司马相如包二奶、  
关公好色刘备有同性恋倾向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  
”、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在通俗史学作品中屡有  
出现,颠覆着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 。加强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说穿了就是要对社  
历史及个人负责,要以良史之心引领社会风尚向善,  
而不是媚俗随俗要通过普及历史知识阐释人文理念和  
人文理想,要人们对历史充满大敬畏孙立群曾说:“讲生  
动活泼的历史故事一定要有翔实的史料依托我有三不  
原则,不戏说不歪说不臆说’……好听耐听的前  
[
12]  
提是我的干货多’,有道理才能服人。” 这种态度应该  
提倡。  
其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吴晗先生在论历  
史知识的普及一文中曾说:“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普  
及的基础上提高,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必须两条腿走  
[13]166  
。”  
白寿彝先生也认为必须在专门研究基础上进  
[
10]106  
行普及工作,通过普及达到提高的目的” 。马宝珠也  
曾指出:“史学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本质在于学术价值  
[14]  
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所谓提高,就是要做艰深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普及,所普及的每一项历史知识都是  
经过深入研究后撰写出来的,是可靠的而普及读物的写  
作又会促进史家的写作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二者相辅相  
,不可或缺。  
通俗史学出现的种种问题,无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  
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给那些历史知识不多分析批判能力  
不强的年轻人以误导,认为历史不过是一个大杂烩祖国  
几千年优秀的文化遗产竟然被如此糟蹋式诠解,实在令人  
痛心。  
其四,处理好科学性和娱乐性的关系毋庸讳言,历  
史知识的普及确实有娱乐化的一面,因为没有娱乐就很难  
有大众的接受但是,如果俗化的历史作品走得太远,就  
与普及历史知识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是正说”、  
保持通俗历史热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代史学研究的服务对象表达方式解喻方式正在 戏说”、“趣说”、“俗说历史,有一个前提不能改变,那就  
发生某些变化,“通俗历史热的出现就是证明如何能够  
使这种保持下去,抑或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常态,就是  
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是历史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是指历史内容的真实和  
治史态度的严肃,而形式则是可以具有娱乐性的科学性  
是娱乐性的前提,娱乐是在真实的历史内容基础上的娱  
离开这一点,通俗史学就会失去存在的资格。“以科  
学性为前提的史学娱乐化,不但不会损害史学的品格与尊  
其一,提高历史普及者自身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  
,通俗历史作品对史家的要求更高首先在史实上,要  
22  
王记录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  
[
15]  
,反而会为史学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一句话,  
水平的通俗史学著作,用真币驱逐假币,经过几年的努力,  
庶几可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  
改变现实生活中庸俗史学充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写出高  
注释:  
参见肖鹰从于丹现象看中国学界的不学而术》,《中华读书报》2007411;程亚林胡编乱造忽悠读者》,《书屋》2009  
年第3。  
参考文献:  
1]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N].中华读书报,2008-02-27.  
2]李韵,李蕾.让文化雨露滋润每一块心田[N].光明日报,2010-06-03.  
3]陈建强,张国,张剑.历史教育如何考虑公众口味[N].光明日报,2006-12-07.  
4]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J].中国图书评论,2007,(1).  
5]瞿林东.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5).  
6]解玺璋.通俗写史的前途和局限[N].人民日报,2009-03-08.  
7]郭震旦.历史编撰新图景:大众化历史叙事的隆起[J].清华大学学报,2009,(5).  
8]郭秀琦,孔德刚.易中天品三国补正[J].阴山学刊,2008,(1).  
9]邢东田.令人忧虑的熊良山现象[J].学术界,2004,(6).  
10]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六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瞿林东.社会责任:史学艺术和传媒的共同基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12]杜凤娇.娱乐化历史的背后[J].人民论坛,2010,(1).  
13]苏双碧().吴晗自传书信文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14]马宝珠.关于史学普及与提高的几个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1,(1).  
15]尤学工.史学可以娱乐化吗———兼论史学的社会化问题[N].北京日报,2011-01-30.  
[
[
[
[
[
[
[
[
[
[
[
[
[
[
[
OnthePhenomenonofHistoryPopularizationintheRecentTenYears  
WANGJi-lu  
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China)  
(
Abstract:Inthepasttenyears,thereasonsfortherushofhistoryincludeeconomicdevelop-  
ment,culturalprosperity,historicaltradition,readingindividualityandthepromotionofmodern  
media.Thepopularhistoricalworkshavemanyadvantages.Theyareskillfulatexpressing,de-  
pictingdetailsandanalyzingpsychology.However,therearevulgarcontents,errorsinhistorical  
factsandhistoricalview.Itisnecessarytoimprovehistoriansprofessionalism,enhancetheirso-  
cialresponsibility,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popularityandspecialty,seriousnessand  
entertainment.  
Keywords:historypopularization;popularhistoriography;socializationofhistoryknowl-  
edge;historyofhistoriography  
[责任编辑:凌兴珍]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