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1期
2
012年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1
January,2012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
的句法语义考察
杨万兵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510610)
摘要:“V得/不起(O)”结构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一个个案,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是否具
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件”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组配方面,动词V的动作性和宾语O的具体性对V
与O进入该结构的语义搭配具有重要影响。在肯定否定对称性方面,语言的人际功能差异是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
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句法;语义;不对称;语义制约;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2)01-0096-05
关于一般意义的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
(O)”,学术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
集中在对该结构的历时演变和共时特征的探讨上,
一
“V得/不起(O)”的语义制约及内部语义
关系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格式,范继淹认
[1ꢀ6]
如范继淹、沈清淮、吴福祥、胡清国、沈家煊等 。
对于其中补语C为“起”的个案的研究尚不多见,其
中刘月华对能进入“V得/不起(O)”的动词进行了
归类,总结了该格式表示“主观上能否承受”的语法
为“一般认为‘得/不’表示可能,即使就意义而言,也
失之于笼统。……似乎只表示是否具备某种能力或
[1]
条件,而不表示客观出现的可能” ,刘月华指出其
[7]
只用可能式,表示“主观上能否承受”的语法意义,
杨万兵结合前人研究提出其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
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
[7]
意义,杨万兵对其演变历史和机制也进行了专门
[8]
探讨。“V得/不C(O)”与个案“V得/不起(O)”,
在诸方面特征上具有共性与个性,对其研究相互具
有补充完善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V得/不起
(O)”的诸方面特征,但就共时层面而言,还有一些
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动词与宾语的语义特征与
相互制约,以及其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等,这些是
本文想尝试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语料,“V得/
不起(O)”中O的位置可以在主语前或主语后V
前,为行文方便,统一用上述格式表示。如非特别注
明,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研制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8]
件”的语法意义,这可以看作该结构对动词的语义
制约。作为一个固定的语法构式,“V得/不起(O)”
不仅对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具有一定的语义制约,对
其支配的宾语也具有一定要求。这些动词与补语,
动词与宾语,以及该构式与宾语间,呈现出以下几种
较复杂的搭配关系。
(一)“V”与“起”的搭配情况
“起”作为补语直接放在动词后面,在汉语中较
为常见。刘月华将“起”的补语用法概括为表示趋
向、结果和状态意义,以及特殊用法和熟语,并对V
收稿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杨万兵(1973—),男,四川内江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
96
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句法语义考察
[7]336ꢀ340
进行了语义归类
。以下是归类的具体情况。
主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动作或其结果的条
表示躯体或物体运动;表示躯体动作;可使物体
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收缩、聚合意义;捆绑、封闭意
义;收存,隐藏;关押;想记;燃烧,引惹;建造,做办;
隆,鼓;噘,弓;表主观承受类;表示进入新的状态等。
此外,刘先生还指出了一些不能构成可能式的动词
类别,这对我们全面了解“V”的语义特征极有帮助。
件,这可以看作“V得/不起(O)”中“V”与“起”共现
的制约条件。
(二)“V得/不起(O)”中V与O及“起”的搭配
分析
“V得/不起(O)”中V与O及“起”的搭配情
况,从我们调查的语料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在刘先生列的“V起”搭配表中,我们用“V得/ (文中的“O”指能作“V得/不起”宾语的“O”,下
不起(O)”进行测试,发现能用于该格式的动词主要
有如下几类:A.表身体动作和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
同)。
A.“V得/不起(O)”中,V可直接带宾语O,而
作行为动词;B.表主观上能否承受的动词;C.其他 “V”与“起”不能组成一个语义相对完整的单位。
类别。 如:
在“V得/不起(O)”中,虽然“起”都是在该结构
(1)说他是有钱的人,误得起工,只要不让
实权落在他手上就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中与其他成分一起表示“可能”的语法意义,但细究
起来,在A类动词构成的“V得/不起(O)”中,“起”
还多少具有一些“位移”的意味,具有一定的趋向补
语意味,而B、C类中其意义则较为抽象,可看作结
果补语。如:
(2)闷死了我可偿不起命哪! 偿旁人的命,
我勉强可以。(钱钟书《围城》)
(3)得罪人*得罪起人得罪得/不起人
:
直得/不起腰、抬得/不起脚、昂得/不起
(4)付钱
(5)吃苦 *吃起苦
*付起钱
付得/不起钱
吃得/不起苦
A
头、伸得/不起手、挥得/不起拳、翻得/不起跟
头;端得/不起盘子、提(拎)得/不起菜篮子、搬
(扛、背、挑、抱、托、捧、拉、拽、拔、扳)得/不起×
(6)赶时髦*赶起时髦赶得/不起时髦
(7)娶媳妇*娶起媳妇娶得/不起媳妇
属于这一类的动词还有:买、看、拿、养、付、吃、
×
:
花得/不起钱、租得/不起房子、误得/不
请、出、用、花、还、输、说、惹、交、做、给、上、雇、支付、
喝、送、坐、讲、学、生、供、购置、下、装、掏、赔、住、赢、
奉陪。
B
起工、负得/不起责……
:
想(记)得/不起那个故事、激得/不起同
C
情心
这类格式可以变换为动词拷贝结构,即“VOV
得/不起”,如“误工误得起”、“娶媳妇娶不起”等,原
因是V可以直接带O。从历史上看,曾出现过“VO
得/不起”与“V得/不起O”共存的情况,但竞争的结
为了解以上几类在实际语料中的使用情况,我
们对北大库进行了调查,共得到符合条件的“V得起
(O)”共1376例,其中意义较为抽象与较为具体的
比例约为27∶1(1315∶49);“V不起(O)”约5493
例,其中二者的比例约为93∶1。这组数据表明,“V
得/不起(O)”中“起”主要表达“可能”的结果意义,
表“位移”的趋向意义较少,且后者在一定程度也具
有“可能”的结果意义。从语法化角度看,“起”经历
了从实义动词到表动作趋向、动作结果的历程,由于
[8]
果是,“V得/不起O”获胜,成为今天的主流格式。
B.“V得/不起(O)”中,V本身不能带O,其中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V”可与“起”结合成语义相对
完整的单位“V起”,后面可带宾语O,“V得/不起”
也能带宾语O,下面标示为B1类。
B1类:
“
起”意义逐渐抽象化,因此在该结构中主要表示“可
(8)*打精神打起精神打得/不起精神
(9)*提兴趣提起兴趣提得/不起兴趣
(10)*鼓勇气鼓起勇气鼓得/不起勇
气
能”的意义,这在历时语料中可以得到证明。上述数
据及例句也表明,该结构中“起”的意义具有从趋向
向“可能”的结果意义转化的趋势,加之其经过历时
演变保留的“能够”义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而要
求进入该结构的动词需要满足在语境中表示动作者
一种“V”与“起”不能组成语义相对完整的单
位,后面也不能带宾语O,只有“V得/不起”才能带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宾语O,下面标示为B2类。
据一定的空间,随具体事物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大
B2类:
小、高低、厚薄、聚散、离合等等特征。名词的种种形
态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一般与空间位置有关,人
们以语法形态为依据,进而把握有关事物在空间分
布上呈现出的各种状态,借以理解这些事物在特定
(
1)*受辛苦
*受起辛苦
受得起
1
辛苦
(
) 经摧残(推敲) *经起摧残(推敲)
2*
1
[10]
经得/不起摧残(推敲)
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属于这一类的动词还有:瞧、当、称、躲。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具体性(在一定程度
也可以理解为典型性)程度不同的名词,其语法意义
C.“V得/不起(O)”中,V可直接带宾语O,“V
起”可成为语义相对完整的单位,后可带宾语O。
O O与V的搭
具有一定差别。从“V得/不起()”中
如:
配来看,不同具体性的O与不同动作性的V具有不
同的搭配关系:V身体动作性强时,若O具体性强,
则可以有“VO”、“V起O”和“V得/不起(O)”三种
结构,若O的具体性弱,则仅有后两种结构;V身体
动作性弱时,若O具体性强,则可以有“VO”、“V
得/不起(O)”两种结构,若O的具体性弱,则仅有
(
13)挺腰挺起腰挺得/不起腰
挑起箩筐挑得/不起箩筐
15)抬头抬起头抬得/不起头
(
4)挑箩筐
1
(
其中“挺得/不起腰”、“抬得/不起头”具有一定
的抽象用法,且从语料来看,抽象用法的比例还高于
实义用法,但这并不影响实义用法的归类,因此我们
仍把它们归入此类。属于这种情况的动词还有:承
受、想、承担、担当、背、挺、穿、擎、承载、搭、提。
这一类也可变换为动词拷贝结构,如“挑箩筐挑
得/不起”。
“V得/不起(O)”格式。这些搭配关系可列如表1。
表1ꢁ“V得/不起O
( )”动词动作性与宾语具体性组配关系表
V身体动作性强
V身体动作性弱
C:“VO”、“V起O” A:“VO”、“V得/不
O具体性强
O具体性弱
和“V得/不起(O)”
起(O)”
从O与该结构中成分组合的自由度来看,其自
由度存在如下序列:
B1:“V起O”和“V
得/不起(O)
B2:“V得/不起(O)”
可以看出,V的身体动作性强,则“起”可以附于
V后表达趋向、状态或结果义而使“V起”成为相对
完整的语义单位,从而使“V起O”成为可能,如C
和B1,V身体动作性弱则没有该类搭配,如A和
(
“ ”表示自由度大于)
C>A>B1>B2 >
根据动词与宾语的语义特点及上述序列,参照
[7]
刘月华对“V起”中V的分类,我们认为这样的序
列与动词的身体动作性和宾语名词的具体性有关。
所谓身体动作性,指动词反映身体动作强度的程度。 B2;宾语的典型性程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动
词的身体动作性强弱共同决定了上述不同类别。
此外,对“VO”或“V起O”能成立的情况而言,
加入“得/不”成为“V得/不起(O)”后,整个结构便
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即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
是否具备完成某种动作的条件或可能,如:
动作性强的动词可以使身体部分或其他事物位移,
因而可以附加“起”表示动作结果或状态,“V起”成
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后可以支配宾语,动作
性弱的动词则不具有这些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刘
月华分类中的躯体动作或使物体改变位置类动词大
体都属于动作性较强的动词范畴。动词的动作性强
弱是一个相对的、没有绝对界限的连续统,比如“提、
拉”的动作性较强,“娶、吃”等动作性较弱,而“想、承
担、担当”等在一定程度也具有使物体位移的特点;
名词的具体性,根据Taylor的解释,名词的典型性
(16)看他
看得/不起他
(17)闹革命
闹得/不起革命
后者与前者的语法意义有了质的差别,这个差
别是“V得/不起(O)”表可能的语法意义的体现。
二
“V得/不起(O)”肯定否定对称性及其原
[9]
强弱具有如下序列:
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非
因再探
肯定否定是一对重要的语义范畴,在自然语言
中,存在大量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这些现象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和一定
的语用规律。本文讨论的“V得/不起(O)”也存在
空间领域的实体>集体实体>抽象实体
这项研究在名词内部分出了不同的典型性等
级,陈平指出:“就最典型的事物而言,它们一般都占
98
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句法语义考察
肯定否定的不对称性。根据我们对北大库的调查,
形式上是肯定句而意义上否定的仍计为否定,如“我
怎么还得起”等,此外,疑问句也具有某种否定倾向。
如果再将用于肯定句的“V得起”与表否定意味的
该结构肯定否定的比例约为1∶4,此外,我们对现
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报刊的抽样调查也表明,这个比
例约为1:5。为什么肯定否定的使用频率有较大差 “V得起”和“V不起”相比,则现当代作品、报刊中
异?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肯定否定的使用?
刘月华曾通过分析一般意义的“V得C”与“V
不C”功能的差异来解释二者使用频率相差悬殊(约
的比例约为1∶7。这种情况可能与语言功能的使
用有关。关于语言的功能,很多语言学家都曾有过
精辟论述,如Jakobson将语言的功能分为意动
[12]
1
∶50
conative Lyons分
)的原因,认为“V不C”主要表示“非不愿也, ( )功能、表情功能和指称功能 ;
实不能也”的意义,在此意义上,“V不C”是最恰当
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是“不能VC”或“不可以VC”所
不能代替的;而“V得C”主要用于疑问句,在陈述句
中很少使用,当要表达“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某种动
作的结果或趋向”时,更多用“能VC”或“可以
为描写功能、社会功能和表情功能,后两种又可合称
[13]50ꢀ56
人际功能 ;Halliday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14]
和语篇功能 。从分类的实质来看,几位语言学家
对语言功能的划分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比如指称功
能、描写功能与概念功能大体相同,意动功能、表情
功能与人际功能也颇多叠合。为论述方便,我们采
用Halliday的术语系统,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
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人
际功能指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
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语篇功能指在语义层中,把语
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这些认识对我们解释
[11]
VC” 。这个结论对一般意义的可能补语“V得/
不C”肯定否定频率悬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在解
释“V得/不起”个案时遇到了困难。
根据我们对可能补语肯定式“V得起(O)”句法
环境的调查,“V得起”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比例,
在现当代作品中约为5∶1。究其原因,一般意义的
“V得/不C”中,“C”往往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词,能
“V得/不起(O)”肯定否定的频率差异颇具启发。
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作结果(VC),如听得/不懂、
如果按这几种功能分别给肯定式和否定式赋值,假
定每种功能的基础值均为1,从理想状态说,我们可
以得到结果如表2。
看得/不见,而“V得/不起”的“起”意义虚化抽象,且
大都不能与动词直接组合表示结果(“V起”较少),
因而不管对“V得起”还是“V不起”,“能/不能V
起”或“可以/不可以V起”都不大能说,也就不存在
选择的问题,这就是刘月华先生一般意义的结论在
解释该个案中遇到的困难。
表2ꢁ“V得起(O)”与“V不起(O)”语言功能对比表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1
语篇功能
V得起(O)
V不起(O)
1
1
1
1
≥1
此外,沈家煊从结构、频率与分布、语法化程度
及形成早晚等方面分析了“V得C”与“V不C”的不
对称现象,并从省力原则、回溯推理等语用逻辑角度
从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看,“V得起”与“V不
起”在表达功能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地位。但就人
际功能而言,当我们需要确认、强调“有能力实现某
种动作”时,我们才会使用“V得起”,否则,“V得
[6]
进行了统一的解释。影响语言使用情况的因素,
除了语言本身的特点外,语言运用的逻辑规则、语言
结构的功能特点等也会对其使用产生重要影响。因
此,从语用角度解释该结构的不对称性,具有较强的
说服力。在上述4个不对称的方面中,频率与分布
的不对称在共时层面表现最为明显,我们认为,除了
语用角度以外,还可以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寻求“V
得/不起(O)”不对称的原因,并进而探求一般意义
的“V得/不C”不对称的共性原因。
起
”只是一个缺省值(defaultvalue),不需要提及即
不需要使用“人际功能”。比如,如果我们能购买汽
车,我们就直接去买,没有一种刺激让我们说出“我
买得起”,除非是特殊情况如“他买不起我买得起”;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购买汽车,我们会自然地使用“我
买不起”,这就使用了“V不起”的“人际功能”。此
外,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人们往往有用疑问或否定
的方式来促进进一步交际的倾向,肯定句在这方面
没有优势,因而否定句的赋值可略大于肯定句。这
几个语言功能的差别可以较好地解释“V得/不起
从句法环境来看,“V得起(O)”中,约有1/4用
于否定意味的句子(否定意味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否定的统计是以意义为标准的,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频率差异的原因,并可为解释“V得/不C”的
*他的信让我提得起精神。
(19)为什么我对别的电影提不起兴趣呢?
这是“V得起”与“V不起”在句法上的一点区
别。后者自足性强、不需要后续成分便可完整表义,
表达经济简洁,这也可看作其使用频率高的另一原
因。
频率差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这一点,对胡清国
从语言的像似性、使用的经济原则和“V不C”语法
[5]
[6]
化早于“V得C”等角度和沈家煊的解释也是一
种补充。
当然,在具体表达、描述客观情况时,从理论上
说,“V不起”与“V得起”具有相同的出现频率,但
在仅表达意念而不表示动作已经出现时,“V不起”
比“V得起”更可能被使用,因此否定的频率比肯定
高。否定形式在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方面比肯定形
式具有优势,这对一般意义的“V得/不C”具有一定
的解释力,因而也可以看作“V得/不C”不对称的一
个原因。这个个案表明,语言的“人际功能”也是影
响语言使用频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
结语
本文主要描写了“V得/不起(O)”的语义搭配
的几种情况并分析了其组配规律,尝试从语言功能
角度解释了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由
于该结构与一般意义的可能补语(包括补语为其他
趋向动词的可能补语)在动词选择和语义特征上具
有一定的差异,在更大范围研究其与一般意义可能
补语的异同,将有助于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提高留
学生学习补语的学习效率。而基于大规模教学实践
和理论分析,并据此更有效地指导教学,正是目前对
外汉语教学界需要的境界。
此外,句法方面,“V得起”往往需要一定的后续
成分才能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自足的句子,而“V不
起”则可以不需要后续成分,具有更强的自足性,如:
(18)他的信让我提得起精神来写作。
参考文献:
[
1]范继淹.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1963,(2).
2]沈清淮.V得C与能VC的语义句法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
4]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
5]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沈家煊.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C]//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8]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9]Taylor,J.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s [M].SecondEdi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001.
10]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11]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12]Jakobson,R.Linguisticsandpoetics[C]//Sebeok,T.A.(ed.)StyleinLanguage.Cambridge,Mass.M.I.T.Press,
960.
13]Lyons,J.Semantics(2vol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14]Halliday,M.A.K.Functionaldiversityinlanguage[M].London:EdwardArnold,1970.
[
[
[
[
[
[
[
[
2
[
[
[
1
[
[
[责任编辑:唐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