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2  
March,2006  
2006 月  
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  
———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春  
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的精神 从五  
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  
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关键词郭沫若原儒精神民族精神;《女神》;抗战历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2⁃0064⁃07  
郭沫若一生崇儒从早年不自觉的“《四书》、  
五经每天必读”,到五四时期对包括孔子在内的  
若对儒家文化存在诸多的误读郭沫若眼中的儒家  
文化是他自己一种极为主观化个人化的理解但  
郭沫若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在郭沫若看来一般人关  
于儒家内敛”、“含蓄”、“中庸”、“保守等诸多看  
并未获儒家文化之精要和真谛反而是拘于后代  
腐儒的偏见陋识对此早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就感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抵被秦以后的学者误解了”  
[1](257 儒家思想也一样他说:“儒家的现实  
主义精神被埋没于后人的章句而拘迂小儒复凝滞  
于小节小目而遗其大体……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  
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于是崇信儒家崇信孔子的人只是崇信的一个歪斜  
了的影象反对儒家反对孔子的人也只是反对的  
这个歪斜了的影象。” [1] (293—294 在郭沫若看  
儒家精神的真义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三代以  
他认为:“专靠论语》,我们不会知道孔子。”[1]  
(257 确信并追寻儒家思想的真义所谓原儒精  
在五四时期并非郭沫若一人当代新儒家的杰出  
代表与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西化派针锋相对的  
儒家的大力颂扬再到晚年的拒绝批孔我们都可以  
清楚地看到郭沫若对儒家文化充分肯定和坚决维护  
的立场以及他那深厚的儒家情结自五四时期开始  
的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自觉选择使我们颇为费解: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却并不像那时的  
大多数文化人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那样高喊  
打倒孔家店”,反而尊孔崇儒而且我们看到郭  
沫若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并未影响到他在文化领域的  
战斗力他在五四诗坛所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在抗  
战历史剧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恰恰是儒家文化的  
底气使然。  
在一般人看来内敛”、“含蓄”、“中庸”、“保  
的儒家文化到了郭沫若那里为何却变得如此  
具有颠覆性创造性和震撼力原因大致有二要么  
是郭沫若误读了儒家文化要么是儒家文化别有一  
番意义。  
对此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是前者认为郭沫  
收稿日期2005⁃05⁃12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晓春(1965—),四川省沐川县人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  
64  
陈晓春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  
传统文化派的鼓吹者梁漱溟就持有与此类似的  
路子具体地说郭沫若依据其中西文化的广阔视  
结合时代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阐释。  
郭沫若将他的这种阐释称做追根溯源因此这种经  
他阐释后的儒家文化他称作原儒精神。  
观点梁漱溟也认为孔子的思想一直被后人所误  
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学很少能反映孔子的真精神。  
不过如果从阐释学的观点看对所谓掩藏于古代典  
籍中的儒家精神真义的追寻应属典型的意图谬  
”。 我们很难说梁漱溟郭沫若对儒家精神的阐  
就是正确的唯一的所谓原儒精神”。 典籍或  
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如此对它的理解与阐  
释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1915 到日本留学刚一年由于过度紧张的  
学习生活郭沫若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精神濒于  
崩溃边缘甚至想到了自杀就在这个时候他接触  
到了王阳明的著作遂萌发了静坐的念头于是他开  
始一边静坐一边阅读王阳明的著作随着神经衰  
弱症的渐渐消失郭沫若也从心底里与王阳明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王阳明思想中深得郭沫  
若青睐的内容是依乎天理之运动法则努力于  
自我的完成与发展也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一体上  
下天地同流”。 王阳明礼赞一文中郭沫若将  
王阳明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二:  
我们所关心的是郭沫若所谓儒家精神的内涵、  
他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怎样的释读以及他何以  
要这样释读前者涉及郭沫若的儒家文化观和他的  
文化立场后者则涉及到他的文化策略弄清这两  
个问题我们可以对郭沫若的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  
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拟考察郭沫若的儒家文化  
并结合上个世纪中华民族两个重要阶段———五  
四时期和抗战时期探讨其具体的文化策略。  
的精神———郭沫若儒家文化观  
ꢀ ꢀ 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公式———“心即理”。  
二知行合一的伦理论:  
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看法  
是一致的。  
公式———“去人欲存天理”:  
工夫)“静坐”,  
五四时期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半个多  
世纪以来民族经历的危难使一代知识分子放眼西  
诘问传统其间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西  
化派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派”,展开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中西之争”,而对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文化的臧否成为了两派思想见解的分水岭。  
事上磨练](294 )  
在郭沫若看来,“王阳明所解释的儒家精神乃  
至所体验的儒家精神实即是孔门哲学的真义[1]  
(294 因此以上两点在郭沫若看来既是王阳  
明的基本思想也是古代儒家精神的全部先看他  
对第一方面的理解他将其中的看作宇宙的第  
一原因。 “是无是道”,是本体是普遍永恒  
而且变化无穷的存在所谓亦静亦动的存在[1]  
(294 这一存在既在大人之内心又在自然万  
物之中因而它可表现为静态永恒的”,也可表  
现为变化无穷的”。 郭沫若引易传中的生生  
之谓易”,特别强调了这个宇宙本体的存在以及它  
混然自存动而为万物合乎至善的天行的特  
尽管的本性为动静不二但郭沫若更为重  
视的是其的意义的发掘和阐释并以此沟通  
”、“”。 他引述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认定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本  
也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化派重视的是以西方的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  
文化他们高喊打倒孔家店”,对以儒家为代表的  
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陈独秀认为西洋民  
族是以个人为本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洋民族则  
以家族为本位扼杀生命压抑个性因此他主张  
以个人本位易家族本位主义[2](167 鲁迅  
狂人日记中将儒家文化所美化的家族兄弟之  
关系理解为被吃的关系与此相反,“传  
统文化派则借对孔子思想的再阐释试图维护以  
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主导和尊严梁漱溟  
认为仅仅有西方的科学”、“民主是不够的因为  
它们无法让人明确根本的人生态度要弄明白这一  
必须在传统文化尤其是重人伦的孔子思想中方  
能获得启示。  
ꢀ ꢀ 我国儒家思想是以个性为中心而发展自  
我之全圆于国于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  
平天下”,这不待言是动的是进取的]  
149 )  
郭沫若因留学日本并未直接参与到这场论争  
但在基本的文化选择上他走的是融通中西的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就这样在一般人看来内敛”、“含蓄”、“中  
命哲学与直觉主义等郭沫若不是从纯学理的意义  
”、“保守的儒家文化精神经郭沫若的这番阐  
却呈现出进取、“扩张、“的特征。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儒家这种的精神被郭沫  
若泛化为整个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  
上讨论这些哲学流派的思想与观点从严格的意义  
上说这些哲学流派很难相提并论但郭沫若通过他  
这套散文化的笔调将他们做了彻底的贯通这些  
哲学体系得以贯通的中介就是他反复强调的”  
的精神即他所谓的泛神论思想。  
我们不论在老子或在孔子或在他们以前  
的原始的思想都能听到两种心音:  
——把一切的存在看做动的实在之实现!  
——把一切的事业由自我的完成出发!  
稍稍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之争的人都会知  
无论是陈独秀胡适等五四一代文化英雄还是  
守旧派辜鸿铭杜亚泉等人尽管他们在对待传统文  
化的观点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但关于传统文化,  
特别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特点他们的看法  
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  
方文明是动的文明”。 只不过前者看到的更多是  
消极的价值后者看到的更多是积极的价值而在  
这点上郭沫若与二者都不一样他虽然也看到了传  
统文化静的一面但他更多地强调传统文化特别是  
儒家文化的精神并声言:“我们要把动的文化  
精神恢复转来以谋积极的人生之圆满。” [3] (155  
在这种动的文化精神儒家文化成为高扬  
个性鼓吹革命积极进取的文化。  
](262 )  
而这种的精神实际上成为了他早期思想  
中倍受争议的所谓泛神论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由他那动的泛神的宇宙  
观出发而高唱精神之独立自主与人格之自律。  
](260 )  
正是依据以的精神为核心的所谓泛神  
”,郭沫若实现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融通在谈到歌德的思  
想时他说:  
第二便是他的泛神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人  
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  
人到一有我见的时候只看见宇宙万汇和  
自我之外相变灭无常而生生死存亡的悲感。  
万物必生必死生不能自持死亦不能自阻所  
以只见得天与地与在他们周围生动着的力,  
除是一个永远贪婪永远反刍的怪物而外不见  
有别的”。 此力即是创生万汇的本源即是宇  
宙意志即是物自体能与此力暝合则只见其  
生而不见其死只见其常而不见其变体之周  
随处都是乐园随时都是天国永恒之乐溢  
满灵台。 “无限之前在永恒的拥抱之中,  
我与你永在。” 人之究竟唯求此永恒之乐耳。  
欲求此永恒之乐则先在忘我忘我之方歌德  
不求之于静而求之于动以狮子搏兔之力以  
全身全灵以谋刹那之充实自我之扩张以全部  
精神以倾倒于一切](311312)  
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精神的这一把握其直接的  
根源是他独特的阐释观我们把它称做创造性的阐  
释观在对传统经典的释读方面他一向反对胶柱  
鼓瑟般的奴隶式阅读他说:“一般经史子集的整  
充其量只是一种报告是一种旧价值的重新估  
并不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3](161 也就是  
郭沫若倡导的是一种能发掘出新价值的创造性  
阐释。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郭沫若产生对儒家文  
化精神创造性阐释的冲动我们认为这种力量来  
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他深厚的儒家情结一是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感召这内外两种力量的作用使郭沫  
若对儒家的一面视而不见却将其的精神  
极端放大并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而郭沫若有关  
的精神融贯古今的做法本身根本上说明”  
的精神虽由来已久却是五四最最需要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创造性阐释肇始于五四时  
这种阐释贯穿于他文化实践的整个过程下面,  
我们拟围绕郭沫若基本的儒家文化观———“的  
文化精神考察郭沫若在上世纪我们民族最重要的  
两个阶段———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对儒家文化精神  
的具体阐释。  
在上述这段被论者多次引用的文字中郭沫若  
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多种哲学思想与观念诸如中国  
传统儒道哲学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斯宾若  
莎的泛神论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  
66  
陈晓春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  
女神与儒家文化的审美解读  
人才能创造出人生之意义人才不虚此一行而与  
五四时期郭沫若侧重于揭示和表达儒家文化  
大道同寿[1](293 郭沫若通过女神》,正充  
分展示了儒家文化精神的这种审美气质完成了对  
儒家文化精神的审美阐释。  
的审美意义其解读基本上是审美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是以诗人的身份  
亮相的关于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发展  
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是举世皆知的事实从  
较为广泛的意义上说郭沫若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创立了一种令胡适等人均只能  
望其项背的崭新诗风诗体而且由此显现了一种令  
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气象:  
其实郭沫若在他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中直接  
就将儒家文化精神作为了颇具审美价值的对象来欣  
赏的:  
ꢀ ꢀ 本体含有一切在不断进化着依两种相对  
的性质进化着本体天天在向 自新着。  
然而本体这种向的进化在孔子的意思,  
不是神的意识之发露而是神之本性即本体之  
必然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  
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  
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  
力哟!  
他以为神的存在与作用不是我们的感觉  
的知识所能测量的神是一切的立法者而只  
能统律感官界的范畴与规律是由彼所生所以  
不能范围彼。 “易与天地准此句与字应解作  
动词准字应解作名词———原注),神无方而易  
无体”。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72)  
这是一种经由自我的扩展和提升而泛滥乎宇宙  
天地的壮丽景象它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许  
多学者都认为,《女神中这种气势和力度更多地是  
来自于异域的思想与文化朱自清就说郭沫若的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于孔子得到一个泛  
神论者而他认本体在无意识地进化这一点  
又与斯宾诺莎Spinoza 的泛神论异趣 我们觉  
得孔子这种思想是很美的可惜仅仅在名义上  
奉行他的教义的秦以后之学者好象没有把他  
了解](259)  
诗有两样新的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  
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  
抗的解释[5]其实如上所述泛神论思想恰恰与  
动的精神相关在郭沫若看来他们都是儒家精神的  
表现包括上面这首诗在内的女神中那些激动  
人心的诗篇不过是的儒家精神的诗化表达。  
笔者曾在《“〈女神之谜的破解一文中谈到包括  
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创化论宇宙观对女神的影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古代天人合  
一思想对五四郭沫若的影响[6]正是作为不断运  
动的生命本体的” “成为与自然宇宙  
融通合一的中介,“也才能不断提升扩展吞吐  
日月叱诧风云在时代的感召下发出最强音用郭  
沫若的话来说:“孔氏认出天地万物之一体而本此  
一体之观念努力于自我扩充由远而近由上而下。  
横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纵则赞化育参天地配天。  
四通八达圆之又圆这是儒家伦理的极致要这样  
才能内外不悖而出入自由要这样人才真能安心立  
斯宾诺莎泛神论作为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当  
然无美可言但孔子的泛神论当然也是郭沫若的  
泛神论则是美学[7]那是一种感悟生命体验生命  
而后的一种泛生命主义诗化哲学关于这点还不  
是郭沫若的一家之言方东美也说儒道两家观察  
宇宙皆去迹存象故能官天地府万物而洞见其妙  
准此以言宇宙则一切窒碍之体隐而弗彰只余  
艺术空灵胜景,‘照烛三才晖丽万有。”[8](367—  
368 )  
同样王阳明礼赞郭沫若用抒情的笔  
给我们展现了一代鸿儒王阳明精神世界的壮美:  
ꢀ ꢀ 在明静的月夜中在险恶的风涛上一只孤  
舟和汹涌着的死神游戏而舟上的人对于目前  
的险状却视若浮云之过太空这是何等宁静的  
精神何等沉毅的大勇呢孔子在陈绝粮倚树  
而歌的精神会连想到耶稣在海船上遇飓风呼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风浪静止的勇气也会连想到吧。 ……他努力净  
反映了这种心态:“吾国民之魂乃不可得而问矣。  
梦魇于官辞呓于财病缠于烟魔着于色寒噤于  
热狂于博涕縻于游痁作于战种种灵魂不可  
思议而于是国力骤缩民气不扬投间抵罅外族  
入之铁鞭一去无敢抗者乃为奴隶魂为仆妾魂,  
为囚虏魂为倡优魂为饿殍待毙一息之魂……”[9]  
为此梁启超呼喊以山海魂”、“军人魂”、“游侠  
重铸国人灵魂振奋民族精神。  
化自己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精神努力征服心  
中贼以体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气魄,……  
他的精神我觉得真是如象太空一样博大他的  
生涯真好象在夜静月明中乘风破浪](288—  
289 )  
对于王阳明的精神与思想这里没有理性的剖  
没有概念的推导与归纳有的只是境界的体验和  
诗性的感悟以这种方式解读儒家精神使我们少  
了一位严谨的哲学家却拥有了一位影响巨大的  
20 世纪30 年代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生死存  
亡的严峻考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抗  
日军民浴血奋战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搏斗然而在  
侵略者的屠刀面前被吓破了胆的也大有人在尤其  
是被视作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郭沫若为此深有感  
:“中国士人的气节不知何以竟扫地到目前的这  
样状态儿皇帝卖国奴大小汉奸层出不穷。”[10]  
(157 同时郭沫若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  
:“推究其原因大约终因是爱钱与怕死吧?”[10]  
(157 老实说一句话凡是聪明的人我看都有  
成为大汉奸的可能多数人为什么没有出问题只  
是没有处到那样的环境。”[10](184—185 与民族  
的生死存亡相应个人的生与死的问题的确是郭沫  
若这一时刻思考的焦点之一:“我们每一个人的确  
应该加以考虑的便是我们每一个人究竟是一个怎  
样的死死这个生理现象一般的人委实说似乎  
都有点怕但不分质的怕我看是错误的 任何人  
都免不了有一个死你就怕也无益早迟会有你生命  
结束的时期到来死是人人所必有的东西切实的  
说死倒应该是人人所有的财产。 ……同是一个死,  
也要看你的用法如何是要用得重如泰山或者轻如  
鸿毛这是要全靠你自己的调度。”[10](261 尽管  
汉奸卖国贼只是少数但如果我们在精神在灵魂深  
处没有形成对死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同样是非常危  
险的基于此郭沫若表达了自己对死的态度和认  
并以儒家的气节相告诫:“欲免除危险最好是  
凛烈自己的气节要不受利诱不受威胁临到最后  
关头争这一口气不要怕死!”[10](184—185 值得  
注意的是相较于梁启超郭沫若在民族精神的建构  
上更为重视本土儒家文化资源的挖掘在他这一时  
期的历史剧中通过发掘并高扬本就存在于儒家文  
化中刚健雄强的哲学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具体层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勇武郭沫若致  
力于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诗坛霹雳手”。  
郭沫若五四时期对儒家文化精神的审美解读与  
开一代诗风这二者之间我们很难说清孰因孰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研究探  
郭沫若着重发掘的还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传统  
文化精神的审美价值这当然与郭沫若应五四新文  
化运动之呼而首先以青年诗人身份登上文坛有极大  
的关系作为一名偏于主观的诗人他当然更关  
注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其独特的审美趣味与  
价值的锻造而可能于其他方面视而不见。  
屈原等与民族精神的建构  
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  
孔雀胆》、《南冠草》,是郭沫若抗战时期产生广泛  
影响的历史剧这些历史剧充分证明郭沫若文学  
创作的第二个高峰的到来。  
历史剧这一题材本身要求创作者不单要有诗  
的敏感与激情同时也要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和  
严谨的态度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  
国内的主要矛盾郭沫若一方面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的实际工作另一方面也自觉地以文艺作品为武器,  
开展文化抗战这一时期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精神  
仍一如既往地推崇宣扬但相比五四时期因文学革  
新而对儒家文化精神的审美解读不同在关乎民族  
生死存亡的时候审美是次要的而民族精神的建构  
则是主要的我们看到郭沫若在他这一时期的研  
究论著和演讲杂文中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剧  
都共同显示出一个基本的母题这就是通过儒家  
文化精神的阐释建构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实建构民族精神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就不断有人提到也许是反侵略战争的一次次失  
洋人骂我们为东亚病夫”,而我们自己也痛感  
民族精神的委靡梁启超的国民新灵魂典型地  
68  
陈晓春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  
在郭沫若看来原儒贯穿着的基本精神,  
天行健”,君子参天地赞化育自当自强不息”。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  
因此的基本精神必然导引出刚健雄强的  
哲学精神有这种刚健雄强的哲学精神的感召人们  
才能在具体的行为中显示出杀身成仁”、“舍生取  
的勇武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谓志  
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都可看成  
是刚健雄强的哲学精神的具体行为准则。  
……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  
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  
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  
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  
出光明了呀?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  
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部历史剧来看,《屈原》  
无疑是最有哲学意义的屈原没有直接面对惊心动  
魄的搏杀但他的身上正集中体现出原儒刚健雄强  
的哲学精神尽管许多学者认为屈原与儒家思想体  
系有一定的距离但郭沫若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  
论文屈原研究却认定屈原为儒家一派并就  
其儒家的思想与立场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啊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  
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  
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咆哮吧,  
闪耀吧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  
西毁灭毁灭呀12](254257)  
无论是长江东海和洞庭湖的奔涌还是闪电雷  
狂风暴雨的怒吼它们一律都是宇宙间流行的  
大力生命”,这狂暴不羁的宇宙精神既是天  
”,也是效法天地的原儒之精神正如作者所言:  
屈原是与雷电同化了那极具威势的风暴雷霆都  
无不对应着屈原的内在人格与意志成为刚健雄强  
的原儒精神的象征。 《雷电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  
宣传爱国主义它的根本价值是通过对原儒精神的  
创造性阐释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建构。  
屈原在思想上便是受了儒家的影响舜  
等一系列的幻想人物以及由那些幻想人物所  
化演出来的哲人政治的理想他是完全接受了。  
11](69 )  
屈原思想很明显地是带有儒家的风貌。  
11](90 )  
屈原的道德节目也和儒家所理想的别无二  
11](96)  
如果说,《屈原一剧主要是从哲理的层面突出  
原儒精神的刚健雄强那么,《棠棣之花》、《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则主要通过  
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刀光剑影的搏杀展示原儒精神  
具体的行为层面———这些剧目大都展示了主人  
公为了正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聂政除掉奸  
同时把自己的眼皮耳朵鼻子都割了然后才割  
破自己的脖子高渐离尽管惨遭宫刑并且双目失  
但为了除掉暴君他仍然一丝不苟地静心练筑,  
直到最后悲壮的一搏这些英雄人物对死的态度,  
正如聂政所说:“我是把我自己的生命看得和自己  
身上的任何物品一样只要用在得当的地方我随时  
可以送人。”[12](73 )  
总之在郭沫若眼里屈原完全是原儒精神的代  
屈原一剧中屈原充分显示了原儒刚健雄  
强的精神气质在开初的情节中我们看到的是屈  
原具体的思想层面他尚气节轻生死不止一次地  
称颂伯夷饿死也不要失节的精神他写橘颂》,  
也是借橘讴歌独立难犯的精神”,“生得光明死得  
磊落”。 随着剧情的推进屈原吸引打动我们的,  
已经不再是这些形而下的具体信条这些信条实际  
有一个更内在的更深邃的哲学精神做为坚强的支  
这就是雷电颂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至大至  
刚的伦理力量那种我们久违的原儒精神: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东海那浩  
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  
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  
是诗!  
郭沫若在早年的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一文  
中指出:“净化自己充实自己表现自己这些都是  
天行不过天能自然而然吾人便要多大的努力这  
种努力这种坚固的意志便是他指孔子所谓  
的勇不自欺与知耻是勇然是勇之初步进而以  
天下为己任为救四海的同胞而杀身成仁的那样的  
诚心把自己的智能发挥到无限大使与天地伟大的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  
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  
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你这宇宙  
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用相比而无愧终至于于神无多让的那种崇高的  
精神便是真的之极致。”[1](262 )  
豪侠之士重然诺轻生死 的任侠精神渲染  
了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同时也强化了作者要凸现的  
原儒的勇武这些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心怀作为  
当时新思想的”。 通过他们的慷慨赴死,  
无一不表现出沉甸甸的义勇”。 而这种义勇”,恰  
恰是抗战时期我们民族所最最需要的。  
也就是说原儒的是效法造化精神的结  
而在这些剧本中又具体体现为与的结合。  
这种精神气质郭沫若曾经通过对王阳明的礼赞表现  
出来认为王阳明任侠气概是他淑世精神的根株”  
1](291 棠棣之花》、《虎符等剧中的正面英  
从审美价值的发掘到民族精神的建构这就是  
郭沫若对他所谓原儒精神阐释的轨迹此间我们  
可以清晰地看到切合时代需要挖掘本民族文化资  
是郭沫若这一文化巨人的基本选择。  
雄均与相关聂政高渐离自不用说他们本  
身就是武侠之士而夏完淳同样是尚游侠重义  
”,“生不辞党魁死不辞刀锯[13](443 至于  
信陵君如姬聂嫈段功阿盖等也无不具有侠肝义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历史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郭沫若全集·文学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集·导论[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6]陈晓春.“《女神之谜的破解[J].郭沫若学刊,1995,(4).  
7]税海模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2,(5).  
8]方东美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9]梁启超国民新灵魂[J].江苏,1913,(5).  
10]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6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郭沫若全集·历史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郭沫若选集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3]郭沫若全集·文学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From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to National⁃Spirit Construction  
CHEN Xiao⁃chun  
Chinese Department,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4, China)  
Abstract:Guo Moruo esteems Confucianism all his life. He creatively interprets Confucian cultural  
spirit and establishes the spirit of “dynamic” as the basic spirit of original Confucianism. From the “May  
th” movement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Guo Moruo makes more specific and clear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centering on its “dynamic” cultural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 which  
shows the trace from a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to a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Guo Moruo; original Confucianism; national spirit; Nüshen ; Anti⁃Japanese War histor⁃  
ical drama  
责任编辑李大明]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