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2  
March,2006  
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波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  
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  
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关键词文赋破体古文运动律赋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2⁃0078⁃09  
中晚唐是辞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  
之文但押几个韵尔赋于何有! ……徘以方为  
专求于辞之工文以圆为体专求于理之当  
……(文赋虽能脱于对语之徘而不自知又入  
于散语之文](818)  
一时期辞赋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文体赋的出  
现和发展即为其中之一此时出现了陆参长城  
》、杨敬之华山赋》、李观苦雨赋以及刘禹锡  
山阳城赋》、《三良冢赋》、《砥石赋等作品积微  
此段文字对文赋的界定是相对于骈律赋  
而言的包括以下几个意思其一文赋崇尚议论说  
其二因此同骈律赋相比文赋略于藻采语言  
质直从情感上说过于理性而与骈律赋所有的深  
情缅邈不同其三文赋形式上已不为骈偶所束缚,  
出现了大量散句。  
以渐后来出现了杜牧阿房宫赋这座文体赋发展  
史上的里程碑文体赋何以出现在中晚唐或者说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它的产生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问题笔者拟紧扣文赋的特点联系当时人们的创  
作理论文坛的创作风气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个问  
题加以审视。  
祝尧对文赋的内涵表述已经抓住了问题的主要  
方面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以  
文赋这一称谓概括唐代后期这种新出现的赋体  
形式正说明了其接近于散文的性质所以对于文赋  
的特点最好从它与散文的关系这一角度去审视。  
散文是与骈文和诗歌相并列的文体同诗歌的  
不同之处当然比较容易区别它同骈文的区别才是  
最主要的这是前人提出文赋这一名称的出发点  
或基石骈文的特点据姜书阁骈文史论》,主要  
有以下几点:“同样结构的词句之两两并列”;“词句  
讲求对偶”;“音韵协调”;“用典使事雕饰藻采[2]  
文体赋的特点  
在探讨文体赋产生的原因之前首先必须对文  
体赋的特点加以界定这样后面的探讨才能围绕这  
些特点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对文赋的界定见于祝尧的古赋辨体》:  
至于赋若以文体为之则专尚于理而遂  
略于辞昧于情矣俳律卑浅固可去议论俊发  
亦可尚而风之优柔比兴之假托雅颂之形容,  
皆不复兼矣非特此也赋之本义当直述其事,  
何尝专以论理为体邪以论理为体则是一片  
收稿日期2005⁃10⁃11  
作者简介赵俊波(1973—),山西省夏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78  
赵俊波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7—12 此外从情感和表达手法上来说纯文  
对与否易与难也。 《:“忧心悄悄愠于  
群小。”此非对也又曰:“遘闵既多受侮不  
。”此非不对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  
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卷  
63564116412 )  
学的骈文不含应用性的公文等尤其骈赋多体物  
写志故具有深情缅邈的特点[3](472—487 而散  
文则长于议论说理。  
基于此文赋的特点接近于和骈文相对的散文,  
亦即不讲求对仗骈散不拘不像骈文那样严格讲  
究音韵不强调藻采从其表达方式上看议论说理  
成了惯用的方式可以说文赋是一种引入了散文  
写法的赋体形式骈散不拘用韵灵活经常使用议  
论这种表达方式以说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  
个方面一是用散句二是议论说理以下的论述就  
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以为众人之言都只抓住一方面因而有所偏颇明  
确提出作文之关键在于文理义三者兼并”,即文质  
并存特别是提出作文中骈对与否均无关紧要关  
键是形式与内容要相称表现出一种豁达开放的态  
而并不简单粗暴地否定骈俪。  
实际上唐代即使是反对骈文最强烈的人也不  
可能在创作中完全摒弃骈对在当时骈体盛行的大  
环境下任何人想要置身事外完全不受骈文的影  
都是不可能的这只要翻检全唐文 就知道  
于是表现在辞赋创作中唐代的赋体常常是  
散兼行纯粹的散体或纯粹的骈体都不多大多  
只能说是倾向于某一种体式祝尧评论唐人古赋  
:“(唐人就有为古赋者率以徐庾为宗亦不过  
少异于律耳甚而或以五七言之诗为古赋者不知  
五七言之诗四六句之联果古赋之体乎?”[1](7,  
802 以为唐代的古赋不古套用这种说法对不少  
骈赋而言也是骈赋不骈”。 具体到文赋中便是  
虽然有散句但骈对之句也不少后人说文赋创作自  
骈散不拘其原因正在于此。  
创作思想的变迁———文体赋产生的理论基  
中晚唐文学创作观念的变迁是文赋产生的思想  
基础而这方面的探讨又离不开古文运动古文家们  
的写作反对骈偶提倡散化这种理论当然也适用于  
作为文体之一的赋体可以说文赋的创作正是古  
文运动的一部分是古文运动在赋体创作中的表现。  
古文家们的文学思想对文赋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  
。  
骈散相间与恶骈倡散———句式上的取其自然  
在创作理论方面古文家们有的严厉批评骈体,  
也有的对骈体并不刻意排斥但在实际创作中普遍  
都是骈散兼行。  
2.为赋以讽———议论手法的普遍使用  
部分古文家们反对骈体提倡散化这一点在  
柳等人的文学思想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也为人们  
所熟知如韩愈答崔立之书以今文律赋为俳优  
者之辞[4](552,5587 柳宗元乞巧文也对  
骈四俪六之体进行了嘲讽除了韩柳之外还有许  
多人也发表过相似的言论如舒元舆悲剡溪古藤  
借古藤为人砍伐以致绝尽生意的现象批评  
时人雕琢为文使文章淫靡放荡”、“绮文妄言[4]  
唐代中后期赋的讽谏功能被突出特别是到晚  
随着政治社会的进一步走向危机许多人希图  
力挽狂澜挽救当前衰颓的局势对于政治家来说,  
往往如贾谊一般上书痛陈时事长太息而至于流涕;  
对于文学家来说便是以文讽谏如杜牧上知己文  
章启:“宝历大起宫室广生色阿房宫赋》。”  
[4](752,7801 皮日休文薮序:“赋者古诗  
之流也伤前王太佚忧赋》;虑民道难济河  
桥赋》;念下情不达霍山赋》;悯寒士道壅作  
桃花赋》。 《离骚文之菁英者伤于宏奥 今  
也不显离骚》,九讽》。” [4] (796,8352—8353  
皮日休诸赋的讽谏意义马积高先生赋史已  
有详细说明[5](,344—346 ,《阿房宫赋更  
是脍炙人口此外如孙樵大明宫赋》,马先生指  
此赋内容上以讽刺揭露朝政黑暗的思想为主,  
这与前代宫殿赋铺陈宫殿壮伟意在歌颂的主旨完  
全不同[5](,344 所以刘熙载称其意多劝  
727,7495 这种倡散恶俳的思想在文体赋的  
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体赋的一个重要特点便  
是句式趋向于散体参见上引祝尧语。  
同时也有相当一些作家并不刻意排斥骈体而  
是取其自然李翱答朱载言书: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溺于时  
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于时者则曰文章不  
当对……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  
所主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词之  
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李习之幽怀赋殊途并美[6](3,94 。  
赋是要铺采摛文体物写志[7](1,135 )  
如纪晓岚所说:“铺采摛文尽赋之体体物写  
尽赋之旨。”[7](1,136 议论并不是赋体本  
身的任务而在中晚唐由于社会现实的动荡这种  
写法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运用赋家在对所描写对象  
进行铺陈排比的同时引入议论的手法来发表自己  
的观点———在中晚唐多是对统治者进行讽谏在  
铺陈描写的同时纳入议论的写法这是新文赋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  
[4](748,7744 其中当然以杜牧的阿房宫  
最为著名杜赋中末段议论句式也是借鉴了  
秦汉散文饶宗颐先生以为:  
ꢀ ꢀ (《吕氏春秋》)其末段故凡兵势险阻欲  
其便也以下专用字叠至七次行笔可谓  
浩乎其沛然矣过秦结语,“且夫天下非  
小弱也以下亦用字叠至九次显自吕览  
变化而来而阿房赋末段议论叠为比较句法,  
多于者五次,“灭六国句以下专用”  
字收束凡六次则学过秦痕迹犹历历可睹。  
杜牧喜兵书又习为纵横家言此赋以兵家纵横  
之笔出之故奇险旷逸一洗往辙为樊川文中  
第一奇文](891)  
对秦汉文章的借鉴  
由于不满时文的抽黄对白雕饰刻啄古文家便  
更多地推崇秦汉散文如韩愈答崔立之书批评  
律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所以答刘正夫书中说  
为文宜师古圣贤人[4](553,5600 ,《进学解》  
中又自言作文借鉴的对象有尚书》、 《 春秋》、  
第二例见庄子·齐物论》,类似者还有舒元舆牡  
丹赋赤者如日白者如月[4](727,7486 )  
的一连18 个比喻句的排列饶宗颐先生以为杨敬之  
华山赋》“中间形容众山之状诸者字齐物论》,  
引喻繁富[8](890 指的是庄子·齐物论中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9](卷一下,46 的句子 类似于第三例的例子还  
有舒元舆牡丹赋》“或灼灼腾秀12 个句子连用  
[4](727,7486 以及皮日休霍山赋中的或不  
可支一段[4](796,8342 这种句式多见于诗  
》,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10]  
17,531 最明显的是小雅·北山》:“或燕燕居  
……”[10](13,463 连用12 的句式,  
正是典型的赋法。  
》、《》、《史记》、子云相如柳宗元在答韦  
中立论师道书》、《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报袁君  
陈秀才避师名书等文章中也都表现出对六》、  
》《》、诸子、《离骚》、《史记等书的推崇。  
反映在赋体创作中便是对秦汉散文的借鉴,  
:  
见若咫尺田千亩矣 见若环堵城千雉  
见若杯水池百里矣 见若蚁垤台九层  
醯鸡往来周东西矣 蠛蠓纷纷秦速亡  
蜂窠联联起阿房矣 俄而复然立建章  
小星奕奕焚咸阳矣 累累茧栗祖龙藏  
其下千载更改兴坏悲愁辛苦循其上矣。  
杨敬之华山赋》)](72174187419 )  
挲挲而掌峨峨而莲起者似人伏者似  
这种写法超越六朝骈体而上承秦汉散文是对  
秦汉文章的复归同时这种借鉴过来的句法铺陈罗  
正是典型的铺陈排比的赋法而其语言又通俗易  
新文赋的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在这一方面。  
破体为文的盛行  
坳者似池洼者似臼欹者似弁呀者似口,  
突者似距翼者似抱。 (杨敬之华山赋》)]  
7217418 )  
或俯者若想或闲者如痴或向者若步或  
中晚唐时代文学创作中破体为文的现象很普  
这对新文赋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破体原是书法用语指一种书体形式中唐  
时人徐浩书法论中说:“厥后钟善正书张称草  
右军行法大令破体皆一时之妙。”[4](440,  
4488 文学创作中所说的破体便源于书法 文  
赋即以文为赋也是破体为文的表现文赋的形成  
和破体有密切关系祝尧论文赋首先就提出应严  
守文体之别不能混同他引王安石陈师道秦观、  
倚者如疲或温黁而可薰或婑媠而莫持 或  
幽柔而旁午或扯冶而倒披或翘矣如望或凝  
然若思或奕偞而作态或窈窕而骋姿。 (皮  
日休桃花赋》)](7968346 )  
以上各段铺陈排比其句式多见于先秦诗文第一  
例为“××××,×××)”的排比句式类似者还有  
陆参长城赋中的边云夜明列云铧也[4] (卷  
19,6250 和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  
80  
赵俊波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尹师鲁等人的话要求必须严守不同文体之间的界  
反对记似论记似赋记似传奇的现象接下来  
说文赋:“然宋之古赋往往以文为赋则未见有辩  
其失者……学者当以荆公尹公少游等语为法其  
曰论体赋体传奇体既皆非记之体则文体又果可  
为赋体乎?”[1](8,818 王修玉历朝赋楷·选  
例九则坡公两赤壁》,宛同序记[11](3 ,  
故所选赋集中不收此类作品邱先德批评阿房宫  
是论体,《前赤壁赋如序记,“皆非正轨”,所以  
应当先辨体制而后文辞[12](2 这些都说明  
破体为文是文赋形成的重要途径。  
描写抒情为一炉颇具的特点至于韩愈  
之作以文为诗的现象就更明显了如黄庭坚说: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  
。”[16](303 程千帆先生就曾对韩愈以文为诗  
的艺术手法进行过深刻的分析以为表现在化复为  
以古文中习见的句法及语尾虚词入诗扩大了议  
论入诗的容量等[17](273—278 说明韩诗创作中  
破体手法之突出与典型。  
由于杜韩的影响以文为诗在当时形成了一种  
风气同时的许多诗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沾染就是  
喜为律体的元白也不是没有散文化的尝试如白居  
易讽喻诗多杂以议论许学夷说:“白乐天五言古  
……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  
门户耳。”[18](28,271 元稹有酒十章之三,  
短的有两字句长的句子多达十二字全文一连用了  
五十多个[15](420,4624 这都是散文的  
表现方法柳宗元和刘禹锡写过一些寓言诗这也  
是以文为诗的作法上述这些表现在大历以前的  
诗歌创作中除了杜甫外其他诗人较少问津而到  
了元和以后竟成为一时之风。  
破体为文古来有之项安世说:“予尝谓贾谊  
过秦》、陆机之辩亡》,皆赋体也。”[13](8,542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破体为文的现象有深  
入的研究所举例子便有南齐书·张融传》、刘孝  
昭明太子集序以及王褒四子讲德论[14]  
,890 。  
破体为文虽不始于唐但同前代相比这种创作  
方法在唐代更日益盛行成为创作中的普遍风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提出破体的概念  
以文为诗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内,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带来创作观念或创作思想的  
解放它使人们突破文各有体的藩篱在创作中  
将不同文体的创作方法打通这种观念一旦形成,  
那么它所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范围之  
而是扩展到整个文学创作的领域于是破体为  
文的思想及实践也就扩展到了辞赋的领域之中最  
明显的就是它对文体赋产生的促进作用正如郭维  
许结二先生所言在宋代,“赋的散文化所形成  
的重理风格实同于以文为诗的尚理情势[19](1  
,22 。  
李商隐韩碑》:“文成破体书在纸。” [15] (卷  
39,6154 钱钟书先生以为根据下文句奇语重喻  
者少一句当是指破当时之体”,即破当时骈偶为  
文之风习钱先生又举李颀咏张諲山水》“小山破  
体闲文策”、韩偓无题》“情通破体新以为这些  
也都是破体一词施用于文学创作的例子[14](3  
,890 虽然这些所谓的破体与本文所说的  
破体内涵有一些区别但既然明确提出了这一概  
便说明唐人已经清楚地知道在创作中各种文体  
也可以互相借鉴使用并不一定局限于该文体的园  
囿之中的道理并且据上引诸人的语气他们也意识  
到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  
3.辞赋中的破体现象  
辞赋中的破体现象表现为创作中辞赋与其他文  
体的交叉唐前已经不少非有先生论》、《大人  
先生传但这是它类文体对赋的吸收所以篇名  
仍冠以它名而不以说明作者写作时首先是  
将其视为而不是赋体反过来赋中融  
入它类文体阿房宫赋过秦论》,则说明作  
者首先将其视为”,然后才吸收了它类文体的写  
站在赋而不是它类文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  
无疑对辞赋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主要是对文体  
赋的产生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此处就这个问题  
韩的以文为诗———破体为文的形成风气  
以文为诗不仅在诗歌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  
引入了新的创作手法对原有的创作观念是一次巨  
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创作思想它的影  
响又扩展到文的领域使的创作也纷纷出现了  
破体的现象。  
杜甫的诗中已经出现以文为诗的现象如其绝  
句以意为主甚至于以绝句论诗又发展了叙事诗,  
如其北征以赋的手法为主间用比兴熔叙事议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加以讨论。  
辞赋与传奇小说辞赋与传奇小说互为影响:  
歌影响于赋早的有四言诗体赋再后来到了南朝、  
初唐时代出现了以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入赋的作  
敦煌出土的刘希夷的死马赋》、刘长卿的酒  
子灵赋》、《龙门赋等便是七言诗体这种  
现象在晚唐还有如罗隐秋虫赋被收入全唐  
》,同时又被收入全唐诗》;而罗隐另一篇收入  
全唐诗蟋蟀诗》,其描写对象和描写手法又与  
秋虫赋绝类若除去题中的则可收入全  
唐文》。 反之在中唐时代赋影响于诗歌的现象也  
比较多最突出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如杜甫北  
》,胡小石先生说:“《北征》,变赋入诗者也题名  
北征即可见之其结构出赋班叔皮北征》、曹  
大家东征》、潘安仁西征皆其所本而与曹潘两  
赋尤近……其胪陈时事直抒愤懑则颇得力于庾子  
哀江南赋》。”[24](115 而韩愈以赋为诗也为  
人们所熟悉最突出的是南山诗》,连用五十余  
字句式所以雪浪斋日记说此作颇觉似  
上林》、《子虚[25](57 沈德潜称其只是  
汉赋体段[26](192 类似的还有卢仝观放鱼  
中连用六字句式以写鱼得水之乐。  
有时是传奇小说引入了辞赋的表现手法有时则反  
在辞赋中融入了传奇小说的因素唐代传奇小  
说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们在创作中常融入辞赋的  
写作方法用铺陈的方法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形象。  
:“夜耿耿而不寐心茕茕而靡托既怅恨于啼  
又凄伤于别鹄饮气吞声天道人情有别必怨,  
有怨必盈去日一何短来宵一何长比目绝对双  
凫失伴日日衣宽朝朝带缓口上唇裂胸间气满,  
泪脸千行愁肠寸断端坐横琴涕血流襟千思竞  
百虑交侵独颦眉而永结空抱膝而长吟望神  
仙兮不可见普天地兮知余心思神仙兮不可得觅  
十娘兮断知闻欲闻此兮肠亦乱更见此兮恼余  
。”[20](33 这是游仙窟的结尾抒发离情别  
其与江淹别赋何其相似! 《太平广记中所收  
入的牛肃女》,其主体更是一篇赋石昌渝先生  
中国小说源流论第四章中曾专设一节诗赋的插  
来论述唐传奇对辞赋的吸收[21](162—173 ,  
陈节先生有论赋与唐传奇的关系[22] (40—44  
从赋和小说的历史渊源叙事角度文采虚构  
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辞赋对传奇的影响反过来辞  
赋的写作也吸收了传奇的一些写法主要表现为题  
材的开拓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多个方面  
除了上举的例子之外还有赋与记吊文解等  
文体相互影响的现象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韩  
进学解都是以赋为文的著名例子。  
辞赋创作中的破体现象如此之多那么以文为  
赋又何尝不可?  
23](155—158 。  
议论文与赋唐代的议论文中常纳入赋的写  
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典型的是欧阳詹的珍祥论》,全文采用古赋的  
结构虚构汉武帝和东方朔二人进行对话引出东方  
朔对珍祥对所谓的巍巍荡荡加以评论以为治  
国最重要的是”,而不是什么珍祥宝物的出现。  
全文或韵或散多用铺陈排比:“秦皇帝周施天  
下不为德我太宗不下阶闼不为微周懿死于牖下不  
为是虞舜崩于苍梧不为非……”[4](598,6042 )  
这正是典型的辞赋写法而赋中运用议论手法的现  
象就更多了这种手法汉代已有如扬雄长杨赋》  
不过那是汉大赋而继承其议论手法同时语言  
又浅显易懂的赋体则是新文赋如皮日休霍山  
》、《忧赋马积高先生赋史就将其称为新  
文赋[5](353—354 同样的例子还有著名的阿  
房宫赋这些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  
先用赋法铺陈所描写的对象然后再议论。  
如上所述不管是议论还是破体为文的现象前  
代都已出现在唐代不过是变本加厉而已这是文  
体赋出现在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直接的是,  
在中晚唐文坛上其他文体的创作对文体赋的出现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陆贽骈文的影响  
文体赋的一个特点是语言平易较少用典不十  
分刻意辞藻的华美而重视思想的表达从当时的文  
坛看来这种风格应当是深受陆贽骈文的影响。  
陆贽是骈文大家是改革骈文浮靡文风的重要  
作者骈文在陆贽的笔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用  
典少语言通俗浅近等散体气息较浓于景祥概括  
陆文特点认为其通俗明白开卷了然”、“力求朗  
少用典故”,即语言平易浅显近于口语[27](85、  
77 姜书阁也说:“他的这类文章的写作有一个  
重要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典不征事全凭白战,  
诗与赋诗歌与赋体相互影响由来已久 诗  
82  
赵俊波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也就是完全以自己的浅近平淡朴实醇厚的语言,  
写出内心欲达之事理和情致。”[2](470 )  
从内容上看陆贽的文章都是言之有物以意为  
刘麟生说:“骈文原为美文至此而骈文可为应  
用文之真相始大白于世。”[28](77 指出了其言  
之有物的特点。  
考文章甚详愈时亦幸在得中而未知陆之得人  
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  
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礎佐之梁举八人无有  
失者其余则王皆与谋焉陆相之考文章甚详也待  
梁与王如此不疑也梁与王举人如此之当也至今以  
为美谈。”[4](553,5598 后来在顺宗实录中  
还给陆贽立传并高度称赞陆贽的治国才能柳宗  
元也对陆贽敬仰有加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  
城司业书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称道阳城能为  
陆贽辩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陆贽的敬仰。  
从表达手段上来说陆贽的奏议长于议论而且  
议论精密,《旧唐书评价说:“其于议论应对明练  
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29](139,3800 朱熹极口赞扬他的议论:“陆宣  
奏议极好看这人极会议论事理委曲说尽,  
更无渗漏。”[30](136,3248 这种议论又不单单  
是关注现实而是放眼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纵论横  
借古鉴今四库馆臣说:“盖其文虽多处于一时  
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  
著明有足为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31](卷  
陆贽的文章对文赋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首先,  
古文家与他的密切交往以及对他的推崇他的文章  
在当时的影响之大都足以让古文家们注重吸取他  
的创作经验其次他的文章的散体化的意味如语  
言通俗浅近不事用典议论周详以意为主等对古  
文家们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所以古文家辞赋的创  
作也可能受到陆贽骈文的影响不事用典不求辞藻  
华丽以意为主这些正是文体赋的基本特点。  
2. 律赋的影响  
150,1287 )  
陆贽的骈文不唯在唐代以后受到重视在当时  
也是影响甚巨权德舆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  
苑集序给予了高度评价:“公之秉笔内署也榷古  
扬今雄文藻思敷之为文诰伸之为典谟俾僄狡向  
懦夫增气则有制诰集一十卷览公之作则  
知公之为文也润色之余论思献纳军国利害巨  
细必陈则有奏草七卷览公之奏则知公之为臣  
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举直错枉将斡璇衡而  
揭日月清氛沴而平泰阶敷其道也与伊说争衡,  
考其文也与典谟接轸则有中书奏议七卷览公  
之奏议则知公之事君也。”[4](493,5033 在晚  
陆贽还以文得到唐昭宗的怀念和称赞:“陆扆,  
字祥文宰相贽族孙……工属辞敏速若注射然一  
时书命同僚自以为不及昭宗优遇之帝尝作赋,  
诏学士皆和独扆最先就帝览之叹曰:‘贞元时,  
陆贽吴通玄兄弟善内廷文书后无继者今朕得  
。’”[32](183,5383 说明其文在中晚唐时代即  
已影响甚大。  
律赋对文体赋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理  
一是过分追求偶对声韵和辞藻等文风刺激了辞  
赋由骈体转而向文体发展其二是律赋中普遍存在  
的议论风气从正面促进了文赋中议论说理成分的增  
对前一个问题祝尧在古赋辨体中已经指出  
曹明纲先生曾据此以说明文赋的产生[33] (217  
所言甚详故以下只对后一个问题加以说明。  
议论说理是律赋的常用手段辞赋包括多种体  
但只有在律赋中议论说理才如此大规模的出  
议论说理的律赋主要存在于两种题材中一是  
咏史怀古一是纯粹的阐释义理。  
咏史怀古类的作品在唐代律赋中的数量非常  
律赋创作中的此类作品不仅要对历史事件做  
出陈述还要对其加以评价以古鉴今———历史的作  
用正在于此所以此类题材的作品常要在末尾加上  
作者自己的看法以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所陈述  
的事件的意见这种例子在唐代律赋中举不胜举,  
随处可见故此处不再赘言。  
陆贽与古文家的关系很密切在他知贡举的贞  
元八年使韩愈欧阳詹李观等才俊得第龙虎  
”,其中韩愈李观欧阳詹等人都是由梁肃推荐  
对于古文家的梁肃骈文大家陆贽深信不疑,  
其次纯粹的阐释义理之作在律赋中也是大量  
出现赋以体物写志而只有在律赋中才出现纯粹  
的阐释义理这种情况这也是律赋创作中所特有的  
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律赋的内容必须体现统治者  
的意志所以经史子类的作品占了很多这类作品的  
贽输心于肃[29](139,3900 表现了宽宏的气  
而这些人对陆贽此举也是铭记不忘韩愈与  
祠部陆员外书还念念不忘此事:“往者陆相公司贡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写作大多都离不开议论于是体物写志之作退居其  
二是律赋被应用于科场之后由于需要一个判定  
作品质量高低的具体而便于掌握的标准于是它的  
写作目的发生了变化由先前的体物写志变成了以  
追求音韵用典等形式技巧为主这样也促使律赋  
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大批不顾内容情韵而  
仅重声律辞藻或用典的纯粹议论性的作品尤以中  
唐以后为甚杜阳杂编:“唐文宗读高  
无声乐赋》、白居易求玄珠赋》,谓之玄祖。”  
3. 咏史怀古诗的影响  
咏史怀古诗对文体赋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唐代  
文体赋从题材上看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大部分的作  
品都属于咏史怀古类如陆贽望思台赋》、陆参长  
城赋》、刘禹锡山阳城赋三良冢赋》、杜牧阿  
房宫赋这与中晚唐诗歌中出现的咏史怀古的  
创作风气有关。  
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创作非常兴盛纵观中国  
古代的咏史怀古诗张自新先生将其发展分为四个  
阶段由班固到左思是产生创格阶段左思之后到初  
盛唐时代进入开拓发展阶段中晚唐的咏史怀  
古诗创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蔚为可观可以称得上  
是发展高峰阶段”,宋代以后则成余绪[38](58—62  
笔者赞同这种看法同初盛唐相比中晚唐人  
面对纷乱的社会政治其心态已渐趋沉实少了个性  
的张扬而更多了一份理性的沉思表现在文学创  
作中便是咏史怀古诗的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了专门  
写此类题材作品的诗人如胡曾有咏史诗152 周  
80 汪遵61 作者往往借此来表达自己对  
历史或现实的看法或评价。  
34](卷中,147—148 以其侈言性道发挥老庄思  
又如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李调元称其  
超超玄箸中多见道之言[35](2,15 陆葇  
也说:“动静二义天地人物体用之原委也非明乎  
此乾坤开合则交养功夫如何了然于心快然于口?  
太傅达观良由闻道谁谓理学必俟宋儒?”[36](卷  
之上四,471 以为白居易此赋简直就是宋代理学的  
先导。  
律赋中此类言性说道的作品是非常多的当然  
大量出现的还是经和子书中的内容比如有的作品  
简直就是经书的注疏只是根据唐初修订的五经  
正义》,把散体的注疏用韵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中晚唐咏史怀古诗对文体赋的影响可从以下三  
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据张自新文中唐时代咏史大  
家非刘禹锡莫属晚唐则以杜牧和李商隐为首而这  
些人正是文赋创作的中坚人物其次中晚唐此类  
作品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沉思社会兴衰的原因总  
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国家的兴亡强调  
人为[38](58—62 这也正是中晚唐文体赋创作  
的重要出发点如刘禹锡的山阳城赋就是强调  
人为”,文中感叹说:“呜呼维神器之至重兮盖  
如山之不骞使人得臂乎逐鹿固健步者所先谅  
人事之云尔孰云当途之兆也自天!”[4](599,6056  
其他如刘禹锡三良冢赋》、陆参长城赋等都  
是如此第三诗赋相比诗歌由于短小精炼所以  
更适于改造开发或试验所以文学创作往往是先在  
诗歌中取得成功然后再对其他文体加以影响从  
诗歌领域出现如此大量而优秀的咏史怀古之作来  
文体赋受此类诗歌的影响是必然的例如我们  
可以把陆贽的伤望思台赋和吕温的望思台作》  
的诗歌进行比较:  
唐萧颖士至日圆丘祀昊天上帝赋首段云日之  
至也所以明气之至丘以圆也所以象天之圆本  
笺疏语正以朴至胜人。” [35] (2,16 唐谢观  
周公朝诸侯于明堂赋》,即明堂本文而次以韵语,  
不漏不支李玉溪所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  
生民诗’。”[35](4,29 和白居易大约同时的郑  
俞有性习相近远赋》,陆葇说:“习者物之迁性者  
生之质可补汉疏执中克慎要言不烦皇极西铭,  
义不舛此理学一席宁俟宋人。”[36](卷之上四,468  
以为其简直可以补充汉人的注疏前人有言:  
……然则时文固笺疏之苗裔。”[37](5,253 )  
说的是八股其实某些律赋也可作如是观而有的  
作品则一本子书写成了哲学论文如于可封至人  
心镜赋》,首句即点明题目出处:“庄生有言曰至人  
用心若镜旨哉是言也。” 这相当于确立了一个论  
接下来就开始了具体的论证这使得作品成了一  
篇学术论文。  
当议论形成风气或者说形成创作上的习惯之  
则不独在律赋中在其他赋体甚至整个文体中便  
都出现了它的影子这是文体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  
。  
ꢀ ꢀ 桃野之右苍茫古原草木春惨风烟昼昏  
……当武帝之季年德不胜而耄及浮诞之士  
叠至诡怪之巫继集忠见疑而莫售谗因隙而  
84  
赵俊波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竞入忘嗜欲之生疾意巫诅而是因将搜蛊以  
3714164 )  
涤灾纵庸琐之奸臣言何微而莫仇冤虽毒而  
奚伸构储后以挂殃矧具寮与齐人 旋激怒  
而诛充竟奔湖而灭身异哉汉后因奸邪之是  
俾冢嗣而罹咎彼伤魂之冥冥故筑台其何  
嗟尔戾嗣盍入明以见志遽兴戈而自弃,  
谅君父之是叛虽窜身其焉寘呜呼一失其  
孝慈两坠不其伤哉夫邪不自生衅亦有  
信其谗兴利则妖作恣鬼神之愆变实人  
事之纷错故子不语于怪乱道亦贵乎淡泊盖  
为此也……水滔滔而不归日杳杳而西驰时  
径往兮莫追人共尽兮台隳榛焉莽焉俾永代  
而伤悲。 (陆贽伤望思台赋》)](5996056  
)  
诗和赋的构思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先对历史事实加  
以陈述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过赋的篇幅  
较长所以叙事也较为详细而诗则局于短制所以  
叙事只两联而已议论也是如此赋较详细指出父  
子双方都有错而诗则简单地对汉武帝能治天下却  
不能治家的行为提出批评诗和赋最后都表达了一  
种惋惜感伤的情绪所以可以说,《望思台赋 是  
扩大化了的诗歌望思台作的诗歌正是微型的  
。  
以上对中晚唐文体赋产生的原因作了一个简单  
地分析可以看出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  
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也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  
而当时文坛上的创作风气和创作状况如破体为  
文的盛行律赋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  
赋的产生。  
浸润成宫蛊苍黄弄父兵人情疑始变天  
性感还生宇县犹能洽闺门讵不平 空令千  
载后凄怆望思名。 (吕温望思台作》)15]  
参考文献:  
1]祝尧古赋辨体[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66 [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姜书阁骈文史论[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于景祥四杰辞赋与庾信骈赋之关系[A].冬青书屋同学会).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2003.  
4]董诰全唐文[Μ].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马积高赋史[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刘熙载艺概[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饶宗颐选堂赋话[A].饶宗颐文辙———文学史论集[C].台湾学生书局,1991.  
9] 郭庆藩庄子集释[Μ].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毛诗正义[Μ].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王修玉历朝赋楷[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04 [Z].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邱先德唐人赋钞[Μ].两仪堂梓本咸丰甲寅(1854)重刊ꢁ  
13]项安世项氏家说[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6 [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钱钟书管锥编[Μ].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彭定求全唐诗[Μ].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陈师道后山诗话[A].何文焕历代诗话[Μ].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程千帆俭腹抄[Μ].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8]许学夷诗源辨体[Μ].杜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Μ].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0]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Μ].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2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2]陈节论赋与唐传奇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1).  
23]赵俊波论唐代辞赋的小说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3).  
24]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A].胡小石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雪浪斋日记[A].阮阅诗话总龟[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6]沈德潜说诗晬语[Μ].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7]于景祥唐宋骈文史[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28]刘麟生中国骈文史[Μ].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9]刘昫旧唐书[Μ].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黎靖德朱子语类[Μ].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Μ].北京中华书局,1965.  
3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Μ].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曹明纲赋学概论[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苏鹗杜阳杂编[Μ].笔记小说大观[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35]李调元赋话[Μ].丛书集成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6]陆葇历朝赋格[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399 [Z].济南齐鲁书社,1997.  
37]周永年时艺类编序[A].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Μ].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  
38]张自新咏史怀古诗论略[J].唐山师专学报 1999,(3).  
Emergence of Prose⁃Style Fu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ZHAO Jun⁃bo  
Chines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rose⁃style fu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The creation theories of ancient prose writers are its theoretical basis, such as natural syntax, fondness of  
comment, emphasis on use of Qin and Han writings for reference, while the common practice of changing  
fu to prose style and the prevalence of other writing styles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prose⁃style fu.  
Key words:prose⁃style fu; changing fu to prose style; ancient prose movement;lü fu  
责任编辑]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