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2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2
March,2006
2006 年3 月
《
吴船录》所见四川旅游资源
1
张邦炜,陈盈洁
2
(
1ꢀ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8;2ꢀ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
ꢁ 摘要:以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峨眉山、青神中岩五大景区为重点,可以考察范成大《吴船录》及其《西征小
集》、《东征小集》所见四川旅游资源,以期对这些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增添这些旅游景区的文化意蕴和
人文内涵。
关键词:南宋前期;范成大;《吴船录》;四川;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K928ꢀ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2⁃0117⁃08
ꢁ
ꢁ 范成大字至能(一作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
大第,皆高爽严洁。 大抵沃野所在,二百年不见兵
火,居民屋室如法,有承平气象。” 又如燃蒿迎客之
俗:“田家束蒿,然于门口,为香气,以迎客。”[4](卷
18)再如四川俗语:“蜀中称尊老者为波,祖及外祖皆
曰波。”此前,宋祁有考证,“波” 当作“皤”。 其《宋
景文笔记》称:“蜀人谓老为皤(音波),取皤皤黄发
义。”[5](卷上)黄庭坚“贬涪州别驾,自号涪皤,或从
其俗”[6](卷上)。 《范石湖集》 还记述:“蜀人乡音
极难解”,“蜀人以中原语音为鲁(虏)语”;“巴蜀人
好食生蒜,臭不可近”[4](卷17、28、16)。 与《桂海虞
衡志》不同,《吴船录》的重点不在民俗,而在风光。
即所谓:“于古迹形胜言之最悉,亦自有所考证。”
[7](卷58,《吴船录》)
前期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与传统时代的
不少士大夫一样,他集文人、官员、学者三位一体。
作为学者,范成大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地理学及旅
游学的贡献尤其突出。 他“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
风俗”[1](卷67,《范石湖文》)。 “使北有《揽辔录》,
入粤有《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出蜀有《吴船
录》”[2](卷61,《范公(成大)神道碑》)。 范成大被学界
誉为杰出的旅游家,学者称赞其《吴船录》为古代游
记中的上品。
范成大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5 年)至四年,任
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其《吴船录》作于淳熙四年
由成都奉召回朝途中,书名源于杜甫的诗句。 陈振
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吴船录》一卷,范成大至能
撰,自蜀帅东归纪游,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语。”
范成大《吴船录》及其出川纪行诗《东征小集》
描述了沿途的风光。 如果再加上其入川纪行诗《西
征小集》,范成大路经并在诗文中记述、歌咏过的今
属四川省的县以上城市达25 个之多。 现按其到达
先后,罗列如下:邻山县(即今大竹县),邻水县,广
安军(治今广安市),汉初县(即今武胜县),遂宁府
(治小溪县,即今遂宁市),成都府,郫县,崇宁县(在
[
3](卷11,《小说家类》)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与《桂海
虞衡志》相似,《吴船录》不乏学术价值。 《吴船录》
记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一些民俗,如川西民居:“郫
邑(即今四川郫县)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而杨
氏之居为最”;蜀州(治今四川崇州)周家庄“周氏三
收稿日期:2005⁃11⁃10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宋代文人与巴蜀旅游》。
作者简介:张邦炜(1940—),四川省江安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盈洁(1979—),女,河南省洛阳市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旅游文化硕士。
117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今彭州市境内),永康军(治今都江堰市),青城县
主要游览三个景点。
(
(
在今都江堰市境内),蜀州(治今崇州市),江原县
在今崇州市境内),新津县,彭山县,眉州(治今眉
一是离堆。 范成大“登怀古亭,俯观离堆”[6]
(卷上)。 其《怀古亭》诗序曰:“离堆分岷江一派,溉
彭、蜀而支流道郫县以入于府江。”诗云:“朝来写得
故人书,双鲤难寻雁亦无。 付与离堆江水去,解从郫
县到成都。”[4](卷18) 《吴船录》卷上称:“离堆者,
李太守(即李冰)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
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 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
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下,观有孙太古画李氏
父子像。”[6] (卷上) 孙知微,字太古,五代、北宋画
家,后蜀时隐居青城山,在当地留下不少壁画。 范成
大《离堆行》诗云:“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
破。 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 自从分流
注石门,西州秔稻如黄云。 ……”[4](卷18)
山市),青神县,嘉州(治龙游县,即今乐山市),峨嵋
县(即今峨嵋山市),犍为县,宣化县(在今宜宾境
内),叙州(治今宜宾市),南溪县,江安县,泸州(治
泸川县,即今泸州市),合江县。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
划,邻山即今大竹是范成大入川所经第一县,其《邻
山县》诗云:“山顶嘘云黑似烟,修篁高柳共昏然。
鸟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4](卷16)据范
成大描述,郫县“县圃大竹万个,流水贯之,浓翠欲
滴”,其特产有郫筒酒。 《吴船录》卷上称:“蜀州郡
圃内西湖极广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缆古木
修竹间,景物甚野,为西州胜处。”其《蜀州西湖》诗
云:“闲随渠水来,偶到湖光里。 仍呼水月舟,径度
云锦地。 ……谁云不解饮,我已醉荷香。”在范成大
笔下,眉州是座卫生城市:“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
洁。”“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 犍为“县有江
楼,甚高爽,下临长川。”[6](卷上)其《犍为江楼》诗
云:“河边堵立看归篷,三老开头暮欲东。 涨水稠滩
连峡内,浅山浮石似湘中。” [4](卷18)在叙州,范成
大寻访黄庭坚的遗迹:“山谷谪居在小寺中,号大死
庵,后人就作祠堂,并裒墨迹刻其中。 方山谷谪居
时,屡有锁江亭诗,今江上旧基,别作新亭,颇如法锁
江者。”据范成大描述,泸州“城上有来风亭,瞰二江
合处,于纳凉最宜。” “南定楼为一郡佳处” [6] (卷
下)。 他登楼并饮酒赋诗:“归艎东下兴悠哉,小住危
阑把一杯。 楼下沄沄内江水,明朝同入大江来。”
二是崇德庙。 范成大“出玉垒关,登山,谒崇德
庙。 新作庙前门楼,甚壮,下临大江,名曰都江”[4]
(卷18)。 崇德庙即今二王庙,始建于南齐武帝建武
年间(494—498 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于唐文
宗大和年间(827—835 年)重建。 范成大《崇徳庙》
诗序曰:“李太守庙食处也。”诗云:“雪山南风融雪
汁,化作岷江江水来。 不知新涨高几划,但觉楼前奔
万雷。”“新涨高几划”,范成大自注:“离堆石壁旧有
水则,记涨痕,占岁事,一划为一则。”[4](卷18)《吴
船录》卷上称:“李太守疏江驱龙,有大功于西蜀,祠
祭甚盛,岁刲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
亦不敢留,并驱以享。 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
至专仰羊税,甚矣其杀也。 余作诗刻石以讽,冀神听
万一感动云。”[6](卷上)关于李冰“疏江驱龙”的传
说,大同小异的记载颇多。 如曾敏行《独醒杂志》
载:“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
李太守父子也。 太守名冰,秦朝人,尝守其地,有龙
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锁
孽龙于离堆之下,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
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
留,永康藉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
‘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
[8](卷5)范成大所称“余作诗刻石以讽”,是指《离
堆行》。 此诗又云:“刲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代鼓苍
烟根。 我昔官称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 ……成
都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 款门得得酹清尊,
椒浆桂酒删膻荤。 妄欲一语神岂闻,更愿爱羊如爱
人。”范成大在知成都府任上,“西川夏旱,支江水
[
4](卷19)诗中所谓“内江”,指沱江。 范成大还记述
并赞美了蜀中的某些市镇。 如称郫县所属犀浦“犹
为壮镇”,龙游县(即今乐山市)苏稽镇、峨嵋县(即
今峨嵋山市)符文镇“两镇市井烦沓,类壮县”。 他
路经符文镇,亲眼看到这里的妇女很勤劳:“符文出
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索手者。”[6](卷
上)在现今的四川省境内,范成大游览并歌咏过的地
方太多。 下面仅以都江堰等五个景区为例,略作述
论。
一ꢁ 都江堰
淳熙四年,范成大离川前,专程访问永康军(治
今四川都江堰市),称赞此地“江自山中出,至此始
盛壮”;“美田弥望,所谓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
[
6](卷上)。 他除参观玉垒关、浮云亭等名胜而外,
118
ꢁ
ꢁ
张邦炜ꢁ 陈盈洁ꢁ 《吴船录》所见四川旅游资源
涸,即遣使致祷,增堰塞水以入支江,三、四宿即水
遍,谓之摄水”。 他“连岁遣郡丞冯浦摄水祠下,皆
如期而应,连得稔。”所谓“稔”,即丰收。 范成大专
程访问永康军,到此致谢是其原因之一。 他“既谒
谢于庙,徜徉三楼而返”[6](卷上)。 所谓“三楼”,是
指收藏帝王赏赐文书的地方。
船录》卷上称:“真君殿前有大楼曰玉华,翚飞轮奂,
极土木之胜。 殿四壁,孙太古画黄帝而下三十二仙
真,笔法超妙,气格清逸,此壁冠于西州。 两庑古画
尚多,半已剥落,惟张果老、孙思邈二像无恙。”范成
大专程到此的主要目的是许愿禳灾。 他说:“今春
病少城,几殆,仅得更生,因来名山禳祭。”当晚,“道
士就殿前作步虚仪”。 所谓“步虚仪”,是道士诵经
拜忏的仪式。 《吴船录》卷上载:“(道士)方升坛,有
大炬出殿后岩上,色洞赤,周旋山顶,有顷变灭。 同
游者疾趋来观,则无有矣。 余默请于丈人,此灯正为
仆出者,当复见,使诸人共观之。 语脱口,灯复出,分
合眩转,若经藏然,食顷乃没。 观人云:“从来此峰
无灯,四年前曾一见。”这种现象俗称“神灯”或“圣
灯”。 范成大《玉华楼夜醮》诗云:“人峰前山四周,
中有五城十二楼。 玉华仙宫居上头,紫云澒洞千桂
浮。 刚风八面寒飕飕,灵君宴坐三千秋。 ……参旗
如虹欻下流,化为神灯烛岩幽。” [4](卷18)
三是绳桥。 有索桥、簇桥、吊桥、絙桥、笮桥、悬
桥等多种名称,是我国西南山区古代必不可少的跨
越江河的通道。 因其修建材料的不同,有藤索、茅
索、竹索、铁索之分。 都江堰安澜桥被誉为中国古代
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特色鲜明的景观,宋代以前
已有之,宋时系竹索桥。 《吴船录》卷上较早记载了
此桥:“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
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
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
掀举幡然。 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
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由
上所述可见,与今天不同,当时此地的索桥尚不止安
澜桥一座。 范成大《戏题索桥》诗云:“织簟匀铺面,
排绳强架空。 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 薄薄难承
雨,翻翻不受风。 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4](卷
二是上清宫。 晋代始建,唐玄宗时重建,五代前
蜀王衍时再建。 《吴船录》卷上称:“自丈人观西登
山,五里至上清宫。 在最高峰之顶,以板阁插石作堂
殿,下视丈人峰,直堵墙耳。 岷山数百峰,悉在栏槛
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 一轩正对大面山,一上
六十里,有夷坦曰芙蓉平,道人于彼种芎,非留旬日
不可登。”所谓“芎”,即芎藭,其根状茎是一味中药,
以四川所产最著名,称川芎。 范成大《上清宫》诗序
曰:“自青城登山,所谓最高峰也。”诗云:“历井络参
兴未阑,丹梯通处更跻攀。 冥蒙蜀道一云气,破碎岷
山千髻鬟。 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4]
(卷18)“圣灯”是上清宫的一大景观,范成大在上清
宫目睹。 《吴船录》卷上称:“夜,有灯出四山,以千
百数,谓之圣灯。 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
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
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
也。”其实,这是一种在山谷中较为常见的物理现
象,应当是所谓的“磷火”。 范成大说:“上清之游,
真天下伟观哉!”陆游《宿上清宫》诗云:“九万天衢
浩浩风,此身真是一枯蓬。 盘蔬采掇多灵药,阁道攀
隮出半空。”[9](卷6)
18)
二ꢁ 青城山
范成大刚到山脚,便有青城天下幽的真切感受:
“
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修竹弥望。”[6](卷上)他
来到这座道教名山,重点考察三个景点。
一是丈人观。 现名建福宫,始建于唐代(或称
晋朝),位于丈人峰下,青城山门右侧。 丈人观更名
建福宫,多得力于范成大。 相传,此观供奉的五岳丈
人储福定命真君“姓宁,名封。 与黄帝同时,帝从之
问龙蹻飞行之道”。 其道众切盼朝廷赐以宫名,范
成大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为请之朝”,并得到时任
礼部侍郎的蜀士李焘的支持。 李焘上议曰:“《河洛
图括地象》:‘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
建福。 注曰:昌即庆也。’ 青城实岷山第一峰,会庆
又符诞节之名。”[6](卷上) 于是,赐名会庆建福宫。
“
会庆”是朝廷为宋孝宗的生辰十月二十二日所立
节名。 范成大《青城山会庆建福宫》诗序曰:“宫旧
名丈人观,予请于朝,赐今名。 入山前数日,敕书至
自行在。”诗云:“墨诏东来汹驿传,璇题金榜照山
川。 祥开圣代千秋节,响动仙都九室天。”[4](卷18)
当时丈人观的一大特色是孙知微的精妙壁画。 《吴
三是长生观。 《吴船录》卷上称:“下山,五里复
至丈人观。 二十里, 早顿长生观, 范长生得道处
也。”范长生即范寂。 《方舆胜览》载:“长生观,旧名
碧落观,在青城县北二十里,昔有范寂,字无为,刘先
11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即刘备)时栖止青城山中,以修炼为事,先主征
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视之道。 刘禅易其
宅为长生观,有巨楠,高数十寻,围三十尺,世传长生
手植。 上有赤城阁,临眺甚远。” [10] (卷55,《永康
军》)相传,唐玄宗登青城山,住长生观,观内绿草茵
茵,繁花似锦。 陆游《长生观观月》诗云:“碧天万里
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 广寒忽堕人间世,但怪歩
虚声散瑶。”[9](卷6)当时长生观的一大看点是孙知
微的精妙壁画。 《吴船录》卷上称:“有孙太古画龙
虎二君在殿外两壁上,笔势挥扫,云烟飞动,盖孙笔
之尤奇者。 殿壁又有孙画味江龙一堵,相传孙欲画
龙而不知其真,有丈夫过,云:‘君欲识真龙乎?’ 忽
变夭矫,孙谛视,画得之,视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画
也。 旧壁,宣和闲(间)取入京师,临行,道士募名笔
摹于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 这类异闻逸事可增
添旅游景点的文化意蕴和人文内涵。
尽,丈六黄金果小身(原注:观《无量寿经》云:或现
小身,丈六八尺)。”[9](卷4)《吴船录》卷上称:“跻
石蹬,登凌云寺。 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 嘉为重
水之会,……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治今四川雅
安)而来,直捣山壁,滩泷险恶,号舟楫至危之地。
唐开元中,浮屠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 高
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 自
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 两耳犹以木为之。
佛足去江数步,惊涛怒号,汹涌过前,不可安立正视,
今谓之佛头滩。 佛阁正面三峨,余三面皆佳山,众江
错流诸山之间,登临之胜,自西州来,始见此耳。 东
坡诗云:‘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常作凌云游。’后人
取其语,作载酒亭于山上。”范成大《凌云九顶》诗序
曰:“即大石佛处,初登山时,岩壁上悉劖为小佛,不
知其数。 山前佛头滩,受雅江之冲,最为艰险。” 可
见,当时凌云山古摩崖石刻为数不少。 其诗云:“聊
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 江摇九顶风雷过,
云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临流都坐断,行人识路亦归
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闲身始自由。”[4](卷18)
范成大已卸任,将还乡,“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13](卷6)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三ꢁ 乐山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 如今有旅游开发者为论
证当地山水甲天下,以范成大所言为证:“天下山水
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 [11] (卷11,《嘉定州》) 经
查,此言见于曹学佺《蜀中广记》,并非范成大所说,
而是出自邓谏从之口。 邓谏从,汉嘉(即今四川乐
山)人,南宋中期蜀中名士,历任黎州(治今四川汉
源北)通判、知怀安军(治今四川金堂东南) 等职。
盛赞嘉州山水的宋人还有邵博:“天下山水之胜在
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在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
胜也。”[10](卷52,《嘉定府》)范成大出川时因故在嘉
州停留19 天之久,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饱览嘉州山
水。 除参观乌尤寺、月榭等景点外,主要游览三大名
胜。
其二,万景楼。 位于乐山老宵顶上,北宋宣和年
间,知嘉州吕由诚创建。 《吴船录》卷上称:“游万景
楼,在州城,傍高丘之上。 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
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 其前大江之所经,
犍为、戎、泸,远山缥缈明灭,烟云无际。 右列三峨,
左横九顶,残山剩水,间见错出。 万景之名,真不滥
吹。 余诗盖题为西南第一楼也。”范成大《万景楼》
诗序曰:“在汉嘉城中山上,登览胜绝,殆冠西州,予
令画工作图以归。 山谷(即黄庭坚,又称涪翁)来游
时,但有安乐园,未有此楼也。” 诗云:“若为唤得涪
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4](卷18)范成大将万景楼
定位为“西南第一楼”,并得到后人认可。 宋光宗时
曾任四川安抚使、宋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的袁说友
在其《登嘉州万景楼》诗云:“我行大江西,胜概数追
逐。 南楼岳阳上,雄绝快心目。 今到西南第一楼,嗟
哉余子真碌碌。”[14](卷2)《大清一统志》载:“万景
楼,……范石湖诗云:‘……题作西南第一楼。’后太
守郭益因榜其上曰:‘西南第一楼’。” [15] (卷307,
《嘉定府》)
其一,凌云寺。 《方舆胜览》载:“凌云寺在府之
南山。 唐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江(岷江)、沫水(大渡
河)、蒙水(青衣江)三江之合,悍流怒浪之滨,凿山
为弥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以覆之。 至
韦皋时,积十九年而工始备。”[10](卷52,《嘉定府》)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诗云:“寺出飞鸟外,青峰戴
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
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12](卷198)陆
游《谒凌云大像》诗云:“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
截烟津。 不辞疾歩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 泉镜
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原注:一泉泓然,正
在髻下,每岁涨水,不能及佛足)。 始知神力无穷
其三,方响洞。 《吴船录》 卷上称:“下山,入小
巷,至广福院。 中有水洞,静听,洞中时有金玉声,琅
120
ꢁ
ꢁ
张邦炜ꢁ 陈盈洁ꢁ 《吴船录》所见四川旅游资源
然清越,不知水滴何许作此声也。 旧名东丁水,寺亦
因名东丁院,山谷更名方响洞。”黄庭坚诗云:“古人
名此东丁水,自古丁东直到今。 我为更名方响洞,要
知山水有清音。”[6](卷上)“方响”之名或取自北宋
中期人石介的《嘉州寄左绵王虞部》诗:“江山如画
望无穷,况蜀升平岁屡丰。 万树芙蓉秋色里,千家方
响月明中。”[16](卷21)范成大《戏题方响洞》诗云:
厚的兴趣,游历了这座面积多达154 平方公里的著
名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他所到之处甚多,仅以下
面五处为例。
其一,牛心寺。 位于牛心岭,唐代始建,初名延
佛寺,改名卧云寺,宋僧继业重建,更名牛心寺。 此
寺有两大引人注目之处。 一是寺内藏有名画。 《吴
船录》卷上称:“寺有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
津津,欲与人语。 成都古画浮图像最多,以余所见,
皆出此下。 蜀画胡僧,惟卢楞迦之笔为第一,今见此
板,乃知楞迦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 卢楞迦
是唐代著名佛教人物画家吴道子的弟子,这板罗汉
画相传是吴道子的作品,特别珍贵,可惜已失传。 二
是其重建者继业是个传奇人物。 他俗姓王,耀州
(今陕西耀县)人。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 年)
奉宋太祖诏,率沙门300 人,入天竺取经,至开宝九
年(公元976 年)始归。 “诏择名山修习。 登峨眉,
北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已而为寺。 业年八
十四而终” [6] (卷上)。 牛心寺附近有两个重要景
点:一是寺后的药王洞。 据说是药王孙思邈炼丹的
地方。 范成大称:“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
山,寺中人数见之。”[6](卷上) 二是寺前的双溪桥。
《吴船录》卷上载:“至双溪桥。 乱山如屏簇,有两山
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
然沈碧,飞湍喷雪,奔出桥外,则入岑蔚中,可数十
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散为溪滩。 滩
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
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则有光彩发溪
上,倒射岩壑。” [6](卷上)范成大《双溪》诗云:“冷
风骚骚木叶低,洞渊阻深生怪奇。 碧琳双涧黑无底,
中有玉龙相对飞。 雷轰雪卷入林樾,化为一龙潭底
没。 摩尼斗罢四山空,时有宝光岩下发。”[4](卷18)
此景即如今人们所说的“峨眉十景” 中的“双桥清
音”。
“
隔凡冰涧不可越,众真微步壶中月。 徙倚含风玉
佩声,何须听作蕤宾铁。”[4] (卷18) 方响洞泉水清
澈,用于煮茶甚佳,有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
院汲泉煮茶》诗可证:“一州佳处尽裴回,惟有东丁
院未来。 身是江南老桑苎,诸君小住共茶杯。” [9]
(
卷4)总之,方响洞这类景点因特殊的地貌造就的人
间奇景,又因人们口相传颂增添其人文内涵,成为一
种独特的旅游景观。
四ꢁ 峨嵋山
“
峨嵋山秀甲天下”,虽然并非出自范成大笔
下,而是出自明朝人周洪谟之口[16](卷8)。 但范成
大确实盛赞峨嵋山水,如称“大峨峰顶,天下绝观”
等等。 当时上峨嵋山,困难不少。 如山上山下温差
大:“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 比
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
所藏。 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
危坐。”高山缺氧饭煮不熟:“山顶有泉,煮米不成
饭,但碎如砂粒。” 上山很难:“天下登山险峻,无此
比者。”[6](卷上)其《八十四盘》诗云:“冥鸿无伴鹤
孤飞,回首尘笼一笑嬉。 八十四盘新拄杖,万三千乘
旧牙旗。 石梯碧滑云生后,木叶红斑雪霁时。 说与
同行莫惆怅,人间捷径转嵚巇。”[4] (卷18) 下山更
难:“始登山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险而不
危。 下山时,虽复以绳缒舆,后梯斗下,舆夫难着脚,
既险且危。”范成大身为方面大员,他上山下山,动
用众多士兵、民夫:“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
三十夫,曳大绳行前挽之,同行则用山中梯轿。”[6]
其二,白水寺。 即今万年寺,是现在峨眉山规模
最大的寺庙,创建于晋代,称普贤寺,唐代改名白水
寺,宋代称白水普贤寺,明神宗赐名圣寿万年寺,一
直沿用至今。 范成大当年所见,此寺的特色有二:一
是普贤铜像。 范成大称:“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
成都所铸。” [6](卷上) 据说,四川地方官员多次向
上奏称,普贤菩萨现相峨嵋山。 信奉佛教的宋太宗
于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下诏派遣工部官员前往
成都,专门督造普贤菩萨铜像。 这尊铜像高7ꢀ 35
(
卷上)使用了不少特殊的交通工具,如大扶舁、大扶
舁、胡孙梯等。 其《大扶舁》 诗云:“身如鱼跃上长
竿,路似镜中相对看。 珍重山丁扶我过,人间踽踽独
行难。”[4](卷18)难怪范成大说:“大峨峰顶天下绝
观,蜀人固自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山间,游峨眉者
亦罕能到。 非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惮疾病者,不能
至焉。”而他本人便属于所谓“好奇喜事、忘劳苦而
不惮疾病者”。 [6](卷上)范成大以极大的热情和浓
121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米、重62ꢀ 1 吨,在成都分段铸造,运到白水寺后,铆
接而成。 二是皇上赏赐。 《吴船录》卷上载:“有太
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
珠、璎珞、袈裟、金银、缾钵、奁炉、匙筋、果垒、铜钟、
鼓、锣、盘、蜡茶、塔、芝草之属。 又有崇宁中宫所赐
钱幡及织成红幡等物甚多。”宋仁宗御书《发愿文》
尤其珍贵,范成大将其全文抄录:“佛法长兴,法轮
常转,国泰民安,风雨顺时,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
孙昌盛,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嘉祐七年(1092 年)
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札记。”[6](卷上)
寺。 《吴船录》 卷上称:“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数十
间,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登顶后,范成大的第
一感觉是高寒。 其《光相寺》诗云:“峰顶四时如大
冬,芳花芳草春自融。 苔痕新晞六月雪,木势旧偃千
年风。 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 浮生元
自有超脱,地上可怜悲攓蓬。”其收获则是幸运地在
光明岩两次亲眼看到光相即佛光。 第一次是初达峰
顶。 “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归舍,明日
复来。”谁知“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
也。 云行,勃如队仗,既当岩,则少驻。 云头现大圆
光,杂色之晕数重。 倚立相对,中有水墨影,若仙圣
跨象者。 一碗茶顷,光没,而其傍复现一光如前,有
顷亦没。 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之小
现。”第二次是次日重上光明岩。 “有顷,大雨倾注,
氛雾辟易。”僧人说:“洗岩雨也,佛将大现。”范成大
目睹:“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至岩数丈
辄止。 云平如玉地,时雨点有余飞。 俯视岩腹,有大
圆光偃卧平云之上。 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
色。 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
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
见傍人。 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
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
合集成采。 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蒨,不可正视。 云雾
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 凡佛光欲现,必先
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 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
则谓之清现,极难得。”[6](卷上) 范成大兴奋之至,
不禁吟诗一首;“胜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导我登化
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罗布界缤相迎。 圆景明晖
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
像随心生。 白毫从地插空碧,散烛象纬天龙惊。 夜
神受记亦修供,照世洞然千百灯。 ……”[4](卷18)
其五,龙门峡。 位于峨眉山的入口处,又称龙门
洞,当时这里飞瀑流泉,林深谷幽,潭深水碧。 范成
大雨中游龙门峡,《吴船录》卷上载:“以一叶舟棹入
石门,两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 入峡十
余丈,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相对飞下嵌根,有盘石
承之,激为飞雨,溅洙满峡。 舟过其前,衣皆沾洒透
湿。 又数丈,半岩有圆龛,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
即龙洞也。 峡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
他说:“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
之,真奇绝。 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 盖天下峡
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 要之游者自知,未之游
其三,雷洞平。 白水寺在山脚,范成大称:“自
县至此,步步皆峻阪,四十余里,然始是登峰顶之山
脚耳。”继续上山,将经过不少店、平。 “凡言店者,
当道板屋一间。 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
店,以俟蒸炊。”“凡言平者,差可以托足之处也。”其
中,“雷洞者,路在深崖,万仞磴道缺处,则下瞰沈黑
若洞然。 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洞。 岁
旱,则祷于第三洞。 初投香币,不应,则投死彘及妇
人弊履之类,以枨触之,往往雷风暴发”。 其《雷洞
平》诗云:“行人魄动风森森,两崖奔黑愁太阴。 不
知七十二洞处,侧足下窥云海深。 闻有神龙依佛住,
枨触须臾召雷雨。 两川稻熟须好晴,我亦闲游神勿
惊。”[4](卷18)峨嵋山有“植物王国”之称,从雷洞
平到婆罗平一带,异花奇木满山遍野。 《吴船录》卷
上载:“大扺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
昔固传闻,今亲验之。 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
木叶犹有雪渍斓斑之迹。 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
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 闻春时异花
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 草叶之异者,亦不
可胜数。 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 古苔如乱
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 又有塔松,状似杉
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
多。”所谓“婆罗”是一种珍奇植物。 “娑罗者,其木
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
之。 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6](卷上)。
范成大《娑罗平》诗云:“仙圣飞行此是家,路逢真境
但惊呀。 神农尝外尽灵药,天女散余多异花。 岚雨
逼衣寒似铁,冰泉炊米硬于沙。 峰头事事殊尘世,缺
甃跳梁笑井蛙。”[4](卷18)他将夹生饭归咎于泉水,
其实是因为高山缺氧。
其四,光相寺。 峨嵋山顶峰一带的最早建筑是
相传建于东汉时期的普光殿,唐、宋时期改名光相
122
ꢁ
ꢁ
张邦炜ꢁ 陈盈洁ꢁ 《吴船录》所见四川旅游资源
者,必以余言为过。”其《龙门峡》诗云:“插天千丈两
碧城,中有玉堑穿岩扃。 瀑流悬布不知数,乱落嵌根
飞白雨。 瑶琨为室云为关,龙君所居朱夏寒。 不辞
击棹更深入,万一龙惊雷破山。”[4](卷18)
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17]
(《江城子》) 是悼念其结发妻王弗之作。 据说,中岩
寺便是苏轼、王弗两位青年男女爱情发生的地方。
他们当年携手同游中岩,在唤鱼潭畔抚掌观鱼。 同
时,中岩寺下的岷江流水又是范成大、陆游两位文豪
一往情深的友情的见证。
五ꢁ 青神中岩
位于岷江岸边。 青神县属眉州,统而言之,也可
称为苏轼家乡。 中岩的规模虽不能与峨嵋山乃至青
城山同日而语,但在传统时代,中岩地处水路交通要
冲,是从成都乘船出川的必经之地,朝山者众多,香
火很盛。 范成大将青神中岩定位为“西川林泉最佳
处”[6](卷上)。 其《中岩》诗云:“赤岩倚竛竮,翠逻
森戍削。 岑蔚岚气重,稀间暑光薄。” [4](卷18) 据
范成大记载,这里主要有三大景观。
如果说苏、王二人是否携手中岩、拍手唤鱼不可
确考,那么范、陆两位惜别中岩、泪洒岷江则有诗文
可证。 范成大离成都时,自发送行者人数之多、送行
距离之远,实属罕见。 周必大《范公(成大)神道碑》
载,范成大“疾愈而行,送客数百里不忍别。 后公谢
病吴门,往来者伺候谒舍,或经月,必一见乃去,其得
士心如此”[2](卷61)。 范成大诗云:“送客多情难语
离,仆夫无情车载脂。 平生飘泊知何限,少似新津风
雨时。 ……离合纷纷怕远游,远游仍怕赋登楼。 何
须一望三千里,望尽西州转更愁。” [4](卷18)送行
者大都从成都合江亭经新津,远送至青神中岩寺。
《吴船录》卷上载:“送客复集山中,遂留宿。 初夜,
月出东岭,松桂如蒙霜雪,与诸人凭栏极谈。 至夜
分,散。”次日,“早食后,与送客出寺,至慈姥岩前徘
徊,皆不忍分袂。 复班荆,小饮岩下。 须臾,风雨大
至,岩溜垂下如布,雨映松竹,如玉尘散飞。 诸宾各
即席作诗,不觉日暮,遂皆不成行。” 范成大称:“慈
姥岩与送客酌别,风雨大至,凉甚。 诸贤用中岩韵,
各赋饯行诗,纷然擘笺,清饮终日,虽无丝竹管弦,而
情味有余。”其诗云:“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
离杯。 不辞更宿中岩下,投老余年岂再来。 ……明
朝真是送人行,从此关山隔故情。 道义不磨双鲤在,
蜀江流水贯吴城。”第三日清晨,才依依惜别。 这些
送行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成大的好友兼部属陆
游。 范成大称:“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每别辄
五年,离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数者。 中岩送别,至挥
泪失声,留此为赠。” 其诗云:“宦途流转几沉浮,鸡
黍何年共一丘。 动辄五年迟远信,常于三伏话羁愁。
……月生后夜天应老,泪落中岩水不流。”[4](卷18)
范成大、陆游官职相去甚远,但两人情深意浓。 “泪
落中岩水不流”,友人之间的这种深厚情谊至今仍
令人感动和钦羡。 如今苏轼、王弗抚掌观鱼已成为
中岩一景,或许尚可增添范成大、陆游挥泪惜别这一
景观。
其一,唤鱼潭。 范成大《中岩》诗序曰:“半有唤
鱼潭,慈姥龙所居。”《吴船录》卷上称:“登岸,即入
山径,半里,有唤鱼潭。 水出岩下,莫知浅深,是为龙
之窟宅。 人拍手潭上, 则群鱼自岩下出, 然莫敢
玩。”陆游《寄径山印禅师》诗注曰:“唤鱼潭,在眉山
中岩,客至抚掌,鱼辄群出。” 诗云:“春枕悠然梦何
许,两枝笻杖唤鱼潭。”[9](卷18)
其二,三石峰。 《吴船录》 卷上称:“凡五里,至
慈姥岩,岩前即寺也。 ……入寺,侧出石磴,半里余,
有三石峰,平正如高楼巍阙,嶻嶪奇伟,不可名状。
前二峰,后一峰,如品字。 前二峰之间,容一径,可以
并行。 ……三峰,土人谓之石笋。 余观之,乃三石
楼。”范成大《中岩》诗序曰:“今三石屹立如楼,观前
两楼纯紫石,中一楼萝蔓被之,傍有宝瓶峰,甚端
正。”[4](卷18)
其三,黄庭坚墨宝。 《吴船录》卷上称:“凡山中
岩、潭、亭、院之榜,皆山谷(即黄庭坚) 书。 山谷贬
戎州,今叙州也。 有亲故在青神,遂至眉,游中岩。”
黄庭坚于绍圣元年(1094 年)贬为涪州(治今重庆涪
陵)别驾、黔州(治今重庆彭水),元符元年(1098
年)移叙州(治今四川宜宾市) 安置。 元符三年正
月,宋徽宗登极,大赦。 五月,黄庭坚复宣德郎、监鄂
州在城盐税,以长江涨大水,不能出三峡,便前往青
神探望其姑母,其姑子张祉为青神尉。 当年八月,黄
庭坚抵青神;十一月,自青神返叙州。 他在青神一带
游历近100 天之久,当时留下若干遗迹。
岂止黄庭坚,苏轼、范成大、陆游等文豪都是中
岩人文景观的主角。 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
12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1]黄震.黄氏日抄[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周必大.文忠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宋祁.宋景文笔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范成大.吴船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Z].北京:中华书局,2002.
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曾敏行.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陆游.剑南诗稿[M].四部备要[Z].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曹学佺.蜀中广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彭定求等.全唐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苏轼.东坡后集[M].四部备要[Z].上海:中华书局,1936.
14]袁说友.东塘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和珅等.大清一统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杨慎.全蜀艺文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3.
17]苏轼.东坡词[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Sichuan Tourist Resources Recorded in Wu Chuan Lu
ZHANG Bang⁃wei, CHEN Ying⁃jie
(
Tourism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Economy & Management Institute, Hena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Luoyang, Zhengzhou 477003, China)
Abstract: Wu Chuan Lu by Fan Chengda and his Xi Zheng Xiao Ji and Dong Zheng Xiao Ji record
Sichuan tourist resources, especially Dujiangyan, Leshan, Emei Mount, Qingshen Zhong⁃yan, which
have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humanist intens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
sorts.
Key words: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Fan Chengda; Wu Chuan Lu ; Sichuan; tourist resources
[
责任编辑:李大明]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