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2  
March,2006  
辞赋研究的新创获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丛书·辞赋学品读  
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回顾20 世纪的辞赋学研究是从古典批评向现  
明体与辨体辞赋文本文体之辨证  
代话语的转变使辞赋学成为古典文学学科中的一  
个重要分支尤其是上世纪末20 年中这项研究取  
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形成由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体论是极重要而又复杂  
的问题就辞赋学而言由对文本的分析到文体的辨  
始终是其研究义域中关注的焦点。  
南亚及欧美诸国学人参与的国际化研究格局进  
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元概念是域值极  
宽的文论范畴从古代文学的批评实践考察,“”  
又指向三个层面一指品目众多的文学体裁种类二  
指形貌各异的文学风格样式三指缘体定则的文学  
创作规范对辞赋文学 的研究多属第一层  
而探讨辞赋之异同以及赋的体类中的骚  
”、“文体”、“骈体”、“律体同是这一层面研  
究的分支而从古人文体观看其对辞赋体的探究,  
我以为经历了从明体”、“辨体尊体的过程。  
简要地说汉代学人所述楚辞及辞与赋互称恐  
的概念而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  
两都赋序》)也是就而述指的是诗教与乐教。  
只是经历汉人大量的新赋体与仿骚体创作实践之  
魏晋人才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中整思理绪以明其  
如皇甫谧三都赋序》、陆机文赋》、挚虞文章  
流别论等述赋严其体制”,而刘勰文心雕  
》、萧统文选》、阮孝绪七录又别立”“”  
以明体到唐宋以后作者众多文体滋繁交叉互  
依循演变于赋域亦见其纷乱所以追本返源求  
同辨异又引发新的批评思潮这就是由祝尧古赋  
辨体启导承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  
》、许学夷诗源辨体等辨体批评观辞赋的文本  
与文体的辨证也得以深化在从明体到辨体的发展  
入新世纪的五年间辞赋研究著述数量的增加与质  
量的提高令人瞩目然与前此阶段相比较又有两  
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国内一批辞赋学博士论文的  
出版给这项研究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二是作为学科  
建设而出现的辞赋学的集束产品这在表明学科  
研究方向之实力的同时也相对集中地彰显了辞赋  
研究的新创获近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丛  
·辞赋学》,堪称这一研究趋势的典范。  
这套学术丛书可谓集三代人之学力成七巨册  
之宏篇分别是汤炳正的渊研楼屈学存稿》、万光  
治的汉赋通论》、李大明的汉楚辞学史》、李诚的  
楚辞论稿》、李天道的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  
地域文化心态》、詹杭伦的唐宋赋学研究》、赵俊波  
中晚唐赋分体研究》 (以下分别简称汤著万  
明著诚著道著詹著赵著)。 分而读之每部  
书的作者各擅其长或重在考辨或着力论说显示  
了学术个性化特质合而观之这组书稿被编在一  
其用意本身就说明作为一学术整体的价值即对  
辞赋学的研究与思考。  
由于该丛书洋洋两百余万言内中考论详细精  
彩纷呈难以粗读入髓一目涵盖所以这里仅能抒  
述一些读后断想以明其对辞赋学研究的启迪意义。  
收稿日期2006⁃01⁃05  
作者简介许结(1957—),安徽省桐城市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34  
辞赋研究的新创获  
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一种尊体意识然由于赋体  
文学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特殊性所以理论意义上  
的尊体在历史上显然滞后清代学人编纂赋话”,  
使之从长期依附于诗话”“文话的境遇中独立出  
久弥新该丛书作者除了对辞赋体作渊源探究及辨  
体论述外其着力点更多地体现于分体研究且  
辨证前贤之误成就卓著万著对汉赋三体”  
四言赋骚体赋散体赋及对赋之同体异用的  
的源流论析十分详明而其专章对  
祝尧论汉宋古赋的辨析尤为深透作者对此问  
题从四方面探讨即祝尧的古赋观宋元人以古赋文  
赋互称祝尧对宋人古赋的批评及汉宋古赋之比较。  
其中尤以宋元人古赋与文赋互称这一点的揭示不  
仅以点及面地破解了辞赋分体的含混现象又说明  
了宋元赋作与赋论存在的乱体问题。 “诚著论  
作品论明其体文心论辨其义颇多创  
与此相同,“詹著列述前贤对宋代辞赋体类研  
究的乱体现象辨证旧说在文本分析的基础对赋体  
作归返其本的重新归类”,中如划分宋文赋为三  
种体式”,仿汉文体大赋”、“一般文体小赋”、  
欧苏式新体文赋”,是合理的。  
就是一个明显的理论标识。  
当然文体的形成与进展亦如文学的创作有依  
必有创造这也是刘勰文心雕龙一则强调洞  
晓情变曲昭文体”(《风骨》),一则又谓设文之体  
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通变》)的道理所以在魏  
晋时代明体批评思潮中严其体制的同时对赋  
体创作持宽泛见解者亦多比如谢灵运作山居  
》,自谓文体宜兼”;而萧子显更是持文学的新变  
意识倡言体兼众制文备多方” (《自序》)。 同  
唐宋以降在尊体意识渐趋隆盛时,“破体为文  
又成为一种新变意识使辞赋体的研究尤显复杂。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历史现象,“辞赋学丛书作者  
始终将的意识自觉地灌注于理论批评之中使  
这个问题的探讨得到扩展与深化。  
对赋体的研究既要观其传承又要明其变化,  
尤其要关注传承中的变化与变化中的传承比如律  
赋的形成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赋谓三  
国两晋以及六朝再变而为俳唐人又再变而为  
”,说明了赋体由的发展然语焉不  
所以近代学者对律赋体的形成因素有了更多的  
关注如有从语言音韵的角度提出律赋属赋体诗  
对辞赋体文学的历史体认与价值评判是该丛  
书汇集而成的理论基础古人论赋有如刘勰诠  
以为的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有如祝尧  
古赋辨体倡导的祖骚宗汉”,将楚辞与汉赋视为  
一体自为历代多数赋论家的共识倘辨其异虽谓  
楚辞言情汉赋体物至魏晋人别立骚类”,出此心  
但纵览文学流变历史早期辞赋创作除言情与体  
物之异却有着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尚词”,其体现  
于屈原的反复陈辞与汉赋家的铺采摛文正代表  
了文学独立的基本形态从这层意义来讲辞赋创  
作是以尚词特征从而超越早期文章的应用性而  
成就的纯文学样式所以明体辨证辞赋学为  
一研究整体应该是符合文学史实的该丛书的编  
纂思想体现了这一主旨而其各著在实际批评中也  
印证了这种理念比如诚著万著”,一论屈  
一论汉赋骚赋兼融并无轩轾。 “明著研讨汉  
代楚辞学史其视域并不限于汉人对楚辞的理论  
批评而是列举了两汉大量的骚赋创作甚至包括散  
体大赋中的骚体意蕴来体示汉代楚辞学史全貌是  
具有溯源明体之意义的詹著”、“赵著讨论唐  
宋赋体赋学追源辨流也是兼含众体凝合辞  
”,在具体而微的辨析与研究中使辞赋学作为一  
种自觉的意识而贯通始终。  
的结果与之不同,“詹著则由律赋句式的形  
成进行分析认为律赋不是赋体的诗化”,而是赋  
体的骈文化”,也就是前引徐师曾所说的隔句作  
”(隔句对偶句式限韵的结果是言述合理  
尊体是文体发展的传统破体也是文体发展的  
需求对辞赋的破体问题,“赵著设专门段落论  
颇具慧眼赵著作者引述中唐徐浩书  
法论中的破体阐述破体为文的渊源与中唐  
破体为文的盛行而落实于赋域则突显于辞赋与  
史论传奇小说创作的互通与交叉。  
理论与技艺辞赋文学价值的双重体认  
在辞赋创作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辞赋以  
修辞的艺术游离先秦六艺实用之文而向纯文学  
演进然随着汉代以及后世屡见不鲜的献赋干禄风  
特别是唐宋以降科举考赋制度又使辞赋创作在  
社会功能上向实用性文章归复于是反观古代辞赋  
批评如果魏晋时代赋论家尚多兼谈辞赋理论与技  
则伴随唐宋设科考赋而出现的赋谱赋格以及后  
赋重体类故分体问题较为复杂其研究也是历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代的赋话多是传授写赋技巧成为士子干禄工具。  
与之不同,20 世纪以来的赋学批评已完全摆脱了  
实用的社会功能这一指挥棒所以对辞赋的研究也  
由对汉民族实用性文章的认知转向世界性的学术研  
这不仅开辟了纯学术性研究的新路径也提升了  
赋学研究的理论水平但同样不可忽略的一个现象  
又摆在我们面前即在提升理论研究的同时又迷失  
了关注与实用性相伴生的辞赋创作技巧的眼光这  
一点在考试律赋研究领域最为突出正因这种研究  
的缺憾所以我在阅读该丛书时切实感受到了研究  
者的自赎使辞赋文学的双重价值理论与技艺得  
到高度的体认。  
辞赋是修辞的艺术朱冀论骚海若汪洋鱼龙出  
变态万状” (《离骚辩》)、王世贞言赋文锦千  
丝理秩然”(《艺苑卮言卷一),皆有鉴于此所  
以研究辞赋在理论的观照下技艺的分析也是不可  
或阙的而这一点也正是该丛书作者的共有心境。  
譬如万著”,在理论方面是以总汉赋之文体流变、  
艺术多维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方式构建其完整的  
汉赋学体系其以考镜源流探索汉赋之形成为基  
追寻规律明辨汉赋之流变为史论妙契艺境以标  
明汉赋特色之旨归使之成为汉赋研究领域中最系  
统而完备的理论著述万著尚有另一面价值,  
就是对汉赋创作技艺的探讨其中最突出的是汉  
赋用字造语之谜的解析在这一章中作者分四  
节进行剖析其中三者为要一是从汉赋的口诵”  
特征观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对汉赋口诵特征前  
学术研究必不可缺的是理论修养尤其当代学  
者对古代学术的研究理论水平往往决定了所呈示  
的研究对象的系统与深邃章学诚提倡的辨章学  
考镜源流”,是内涵理论意义的该丛书的  
一大成就就是对纷繁复杂的辞赋创作现象作者均  
能贯注着自己的理论思考使旧有的学问得到新的  
提升比如汤著屈学答问为主兼收序  
书信”,属考证与散谈性质但细读全篇就  
会发现汤先生作为老辈学者也是具有宏阔的视野  
与深厚的理论思维的如论屈赋批评作者以外  
向文化内向文化的区分言及楚文化与中原  
的一致性通过民族发展的规律讨论楚文化由北  
南下的历史事实与理论依据”,又从儒无为思  
想的区别来印证与分析屈赋中的无为观”,皆兼取  
考据与义理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他如作者谈屈  
赋语言的错落美谈屈赋修辞特征并通过离骚》  
折琼枝以为羞阐明的譬喻关系为  
说明前人如扬雄甘泉赋》、韩愈复志赋存在  
的错误等又是由语言技艺的分析而进行考辨的。  
相较而言丛书中诚著虽专论楚辞却较多理论  
推扩如关于屈骚接受北方经典与南方民俗问题文  
学与宗教祭祀问题神话与历史及血缘问题宋玉创  
作兼融儒道问题等皆延展于政治文化历史、  
宗教社会生活诸端构成宏整系统。 “明著 研究  
断代楚辞学史以史识贯通史篇兼取汉代楚辞文  
楚辞理论与楚辞创作已成为楚辞学史研究的典  
范之作书中如武帝君臣与楚辞》、《王逸及其楚  
辞章句〉》等章节更是考述精详颇多理论建树。  
文学创作是一种技艺古人所谓的锦心绣  
”,就包含了好的文学作品应具有的艺术技巧。  
贤虽有论述然由此勘进于对赋家造字借字听觉  
与视觉效果及语言美感的分析目前研究无出其右。  
二是从汉代文字学来看汉赋作家的用字遣词特点,  
并敏锐地把握到赋家用语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  
的进化而其中内涵的文学典雅化的性质也  
正是汉赋家由创作技艺而上升于创作理论的贡献。  
三是从汉赋对楚辞语言风格的继承明示了辞赋艺  
术的整体性与骚赋关系的渊承性这一对汉赋用  
字造语的个案研究也是兼融技艺与理论的。  
对辞赋创作技艺的研究丛书中诚著对屈原  
作品的内在结构如时空结构对立统一结构等创作  
模式的分析皆能心击其境层层剥离发其精蕴。  
詹著对唐宋律体赋的探讨也较突出在历史  
律赋很长时期被归入考试文体在理论上受到士  
大夫和文人的轻贱现代辞赋学研究对律赋技艺的  
关注不足亦甚明显20 世纪前期日人铃木虎雄  
赋史大要列专章讨论律赋颇有发见近年邝  
健行先生于古代律赋及考试文体尤多研索成绩显  
詹著作者师承其义研究唐宋律创作赋技  
更为细密胪述其要其一律赋创作极重音韵  
声律与句法格式,“詹著即着重于此举例逐篇分  
浮声切响四六对句一一标明使学者有迹可  
读者明其旨趣正基于这种细致的分析作者不  
仅归纳出律赋的用韵方式而且从音韵与句法的比  
得出律赋不同于律诗而更切近于骈文的结论。  
其二过去赋学研究论作家都重在大赋作手如汉  
代的扬赋选择文于宋人多举欧然  
136  
辞赋研究的新创获  
亦以文体赋秋声》、《赤壁为是詹著不然,  
对唐宋赋家则专章分述白居易王棨范仲淹苏  
秦观律赋其中白苏三家研究更是作者在台  
湾逢甲大学授课时对研究生课业的加工这使我想  
起古代书院学馆课赋真是老树新花绽放异彩三  
是对围绕科举考律赋出现的赋谱赋格类著述的关  
也是詹著的重要特色之一虽然詹著较少  
理论的阐发然却正以其对律赋技艺细致入微的研  
讨而显其学术份量同样,“赵著在探讨中晚律赋  
创作时对其用韵笔法句式对偶等技巧的分析,  
也是细致深入詹著相得益彰。  
究的热点史学家尝借此走出疑古学派的阴影。  
在辞赋学界湖北河南等地相继出土战国楚简对楚  
辞研究的影响,1972 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唐勒  
残篇、1993 年江苏东海尹湾村汉墓出土神乌傅  
)》残简为赋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在该丛书  
,“汤著中的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  
与意象表现》、“万著中的《〈 神乌赋与汉代俗  
》,堪称两篇研究力作前者以楚简记录的楚国  
占卜风尚、“卜筮程序用具方法诸端推述离  
的卜占过程的合理性与艺术构思的巧妙性既  
为实证又多启迪后一篇是论者提交第三届国  
ꢄꢂꢁ  
史观与心解文史互证及艺术探索  
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后经多次修改其  
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史观而文史互证又是其研  
究的一重要方法辞赋研究也不例外赵著的  
神乌赋文字的校订对其内容主旨及意义的  
解读自成一说。 “诚著中也以包山楚简唐  
勒赋为文献借资然贵在辨析如将唐勒赋与  
淮南子中文段的对勘比较其研究既拓展视域,  
又昭显主旨。  
万光治先生谓赵著选择分体为主兼及  
历时性研究之方法兼有断代与专题研究的性  
”。 而我觉得该丛书虽只有一本标目学术”,  
但综观其成均可借用万先生的说法即断代与专题  
的结合可以说该丛书对辞赋的研究因其断代史  
的意识具有较强的历史逻辑性因其专题研究的性  
又能够通过文史互证使其对辞赋艺术的探索得  
以深化。  
三是对辞赋总集或研究著作版本流传及增辑训  
解的史实考证为辞赋艺术的研究奠定雄厚的学术  
基础比如对楚辞在汉代的编纂除了学界共认  
的东汉中叶王逸楚辞章句西汉刘向增辑楚  
及其流传皆在龙蛇间鲜有定论明著通  
过历史的梳理与楚辞辑录内涵之变迁的考论相  
对准确地恢复了汉代楚辞学的面貌特别是书中自  
刘向以后有关东汉前期楚辞的增辑与训解以  
楚辞章句羼入前朝或当朝其它训解的分析尤  
多前贤所未发为楚辞的艺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  
本依据。 “詹著对唐无名氏赋谱从文字的校订  
到内容的探讨对收录了大量唐宋律赋批评内涵的  
清人汤稼堂律赋衡裁的梳理与评述也属此类研  
究的成果万著附录汉赋今存篇目叙  
》,“赵著附录唐赋辑补》,其辑录校补  
之功也为今后汉唐两代的辞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借鉴。  
撮其大要这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丛书中的  
体现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通过历史史实的考辨来论证赋家思想及  
其创作内涵汤著讨论屈原的存君兴国问  
就不为抽象的忠君爱国问题的讨论而  
是针对战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其时革新家  
尊主卑臣”、“尊主明法思想的兴起为参照确切  
地赋予了屈原忠君” “存君的时代意义 同样,  
汤著作者对何天行的屈原否定论思想也不  
作空泛的爱国主义叙述而是立足史实征引大  
量的秦汉典籍一一驳正运用同样的方法,“明  
对汉代楚辞学的研究亦多深透的见解如作  
者在楚辞学研究领域首次揭出楚人九歌所载  
四是通过对赋家作品的历史分析把握辞赋艺  
术渊承与流变的发展规律万著是以叙事史  
的眼光来考察汉赋艺术的描绘性文体特征的所以  
其研究就具有历史还原与艺术鉴赏的双重价值特  
别是作者有关汉赋艺术之图案化”、“类型化两大  
特征的提出则来自由文本分析勘进于艺术规律之  
把握的成功经验。 “诚著文心论研骚多擘肌  
入理如对屈骚中神人角色的分类与说明围绕  
ꢁꢂꢃ  
夜祭史事并由楚人夜祭乐歌之九歌首祭  
太一之神再讨论汉武帝时代甘泉祭祀太一问  
说明汉郊祀歌楚辞间的渊承关系皆考  
信论详。  
二是借助出土文献扩大辞赋研究领域阐释辞  
赋历史疑虑早在20 世纪初王国维就提出二重  
证据法”,而对地下文献的利用又是百年来学术研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神话与历史传说的地域方位现实的地域方  
性格的评述皆高屋建瓴气势宏阔但从全书的构  
篇来看亦多微细体察比如其中第二章《“得之于  
”:审美构思特征论》、第三章《“苞括宇宙总览人  
”:审美想像论之一》、第五章《“忽然如睡焕然而  
”:审美灵感论用语皆出自西京杂记记述  
相如为赋之状及其论赋之言而论者于中体悟钩沉  
推敲入微出宏达十数万言诚属不易。  
两条线索展开基于史实发明骚意见解出新,  
耐人寻味除了辞赋学重镇的楚辞汉赋研究之外,  
该丛书的另一价值在于对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的唐宋  
赋学有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其中如詹著对范仲  
以赋为文现象的分析并讨论其股对特征,  
提出了这样一种文赋发展的历史链唐律赋影响范  
仲淹等人的文章范氏之文又影响了明清的八股文,  
这为前人所述唐律赋影响明清八股文寻求了一个承  
前启后的创作中介赵著分专门章节讨论晚  
议论入赋句式散化的创作趋向既彰明了  
赋学研究不太注意的时段又以敏锐的眼光和细致  
的研究为中唐类文之赋到北宋新文赋间架起了一  
道历史的桥梁。  
与这两本书相比丛书中的另五本应属中观”  
研究然观其成亦宏中有细知微见著万著”  
文体”、“流变艺术三论构篇笼括作为  
一代文学之汉赋历史具有宏阔的视野在具体  
论述,“万著的溯源辨体以及对汉赋图案化类  
型化的分析都是具体而微的书中收入的作者新  
近提交第六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司  
马相如大人赋献疑》,文章通过对大人真  
细微的考辨一改前人归属视该赋乃帝王之  
的结论而认为是典型的文人之思的见解从  
而提出思玄与游仙作为悲士不遇之新归宿的  
新课题这篇文章是否堪称定论尚待学界回应但  
作者知微见著的研究方法确实提供给读者一篇很  
好的范例。 “明著则从楚辞学的视角窥探两汉文  
其对文化外缘的拓展与对楚辞文本的内省解读,  
又往往是融会贯通的比如作者对陆贾新语中  
赋文的发掘既是勾稽文献细绎文本的成果又  
是对汉文化之整体观照打通文体限隔的眼光使然。  
再如作者对东汉楚辞学的研讨不仅关注其依经  
立义的传统论述同时又指出当时人以纬解骚”  
的性质从宏观意义上看这是涉及谶纬之学的边缘  
研究而就微观而言,“以纬解骚的提出又是对东  
汉学者治楚辞之学的内在精神的发现诚著”  
作品论”、“文心论”、“神话论批评论构  
是对屈骚文本历史学术的系统而综合的研究,  
然具体论析则多微观深入比如书中神话与历  
一节作者不设虚论而是落实于屈骚创作文  
将其所及神话人物分为选择神话” (共工与  
)、“保持神话”(羲和剥离神话”(羿与河伯)  
三类型凝合辨证思维与精密剖析于楚辞研究有独  
到贡献。  
外缘与内省宏观微观相济的研究方法  
赋之创制在征材聚事兼有才学故昔人有云  
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所以回顾百年辞赋学的  
研究历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其研究外缘亦不断扩  
文体与文体文学与文化交叉的边缘研究成为  
新的方向然而在研究外缘不断扩大的同时辞赋  
与其它文体相异的独立性及其存在价值又决定其  
研究的内省性比如辞赋的语言学音韵学修辞学、  
考据学以及作家本事作品结构艺术技巧等研究,  
尚有待深入品读这套辞赋学丛书可以明显看到  
作者宏观与微观相济的研究方法既有外缘化的文  
化历史的拓展也有内省性的艺术内涵的发掘。  
汤著”,以微观考证见长如释渔父温  
混污确实以翔实的考证破译了千古之  
这些例证举不胜举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看似  
较大的课题作者仍是从微观着眼层层剥笋其论  
证令人信服比如对闻一多的楚辞研究臧否褒贬,  
论争甚多汤著屈学答问》 (一二在肯定  
闻氏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其主观羼改古籍之误。  
其中列举闻氏楚辞校补说明怀沙的  
易初本迪因形为”,“则同音为  
就犯了违背历史事实与羼改古籍的毛病,  
举证辨误具体而微而对国殇傩歌这一微观问  
,“汤著作者则从宏观的视野拓展成《〈国殇与  
中国傩文化的演变一文兼细微的文字考辨与宏  
阔的文化分析于一体解疑释虑令人耳目一新。  
詹著赵著研究唐宋赋学具有开辟门径  
的意义所以缺少学术的积累与理论的借鉴而较多  
具体而微的研究然两著于微观研究中体现的宏观  
视野仍与前述诸书作者思路相近比如詹著讨  
道著多宏观把握理论阐发如对司马相如赋学  
与地域文化之关系的考察特别是对巴蜀地域文化  
38  
辞赋研究的新创获  
论唐人赋谱之文字内容是微观考察然其搜集  
众材如以了尊笔图作为参证探讨赋谱的句式  
术语则出于宏观视野。 “赵著通过分析律赋的篇  
章结构却推导出律赋创作用于科举考试有着逻辑  
思维训练的价值也是由小见大颇有新义至于  
及乾淳以来诸老之作参以近体古今奇正萃为一  
一段话将其中三元衡鉴用书名号标为两书,  
并推述其中所谓衡鉴》,应当就是指范仲淹编选  
赋林衡鉴》”。 如果作者能够查阅相关资料如  
王清臣挥麈余话吴伯固编三元衡鉴》”语及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一止斋陈氏吴曾能  
改斋漫录卷十四类对·忘楫遗弓之句条等记  
詹著中有关释迦佛赋作者归属的考辨,“赵  
对卢肇海潮赋内涵的分析也是知微见著有  
着文献学与文艺学的双重价值。  
ꢆꢂꢁ  
当知三元衡鉴为吴处厚所编不致有此推述  
当然该丛书在取得显著的学术成就的同时也  
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存疑问题和推述之词宜为  
慎重例如道著主要立论都建立在西京杂记》  
记述司马相如答盛览问作赋这段文字然而这些  
之误。  
蜀中多赋才如汉代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李  
唐代的李白宋代的三苏清代的李调元等而辞  
赋学研究四川师大文学院经三代学人之努力已成  
为全国辞赋研究重镇这套辞赋学丛书的问世,  
不仅显示出蜀中赋学的厚重与辉煌也为新世纪辞  
赋学研究的开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ꢅꢂꢁ  
文字的著述权学界已有争议所以作者当有所考  
至少需要予以说明又如詹著第九章范仲  
淹的赋论与赋作引述南宋郑起潜上尚书省札子》  
起潜初仕吉州教官尝刊赋格自三元衡鉴二李  
注释:  
参见许结二十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文学评论》1998 年第。  
辞赋学丛书收录七部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10 月第),其中汤炳正的渊研楼屈学存稿由  
其受业弟子熊良智整理万光治的汉赋通论》、李大明汉楚辞学史》、李诚的楚辞论稿为增订本在原著基础上有较多  
的增补除这套丛书之外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的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12 月第)、《中国辞赋研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1 月版),为新世纪赋学研究重要成果,《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六本其中三  
部为辞赋研究分别是许结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程章灿赋学论丛》、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中华书局2005 月  
)。  
参见许结赋话论》(收载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月第论诗赋话的粘附与分离》(收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  
诗化说者如尹占华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西北师大学报》1999 年第尹氏著有律赋论稿》(巴蜀书社  
2001 月第),可参阅。  
参见万曼辞赋起源》,《国文月刊59 ,1947 。  
汉赋语言的雅化有各种途径其中有将古代专用名词化作普通名词使用如以王良”“造父代指驾车之人有用古代精  
美物品作同类事物修饰词语子虚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关于中国文学的典  
雅特征可参见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巴蜀书社1987 年版)。  
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36 年初版于日本富山房,1942 年正中书局出版殷石臞中译本,1976 。  
详见邝健行著诗赋与律调》(中华书局1994 年版)、《诗赋合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科举考试文体论稿》  
。  
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中华书局1948 年版。  
责任编辑]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