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2  
March,2006  
扬雄自序考论  
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扬雄晚年作自序》,班固采之以为扬雄传》。 扬雄自序的性质颇有可议者 扬雄自序既非法  
之序亦非扬雄著作三十八篇之总序”,而是扬雄在其著作不用于世的情况下对自己立身行事与思想著述的  
总结著篇之意”,并兼有自叙风徽传芳来叶的性质。  
关键词扬雄;《自序》;性质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2⁃0125⁃03  
自序之作年及内容  
论衡·谴告》,“孝成皇帝好广宫室扬子云上  
甘泉颂》,妙称神怪若曰非人力所能为鬼神力乃  
可成皇帝不觉为之不止[3] 若献赋之时即有  
赋序明言讽谏成帝虽可能为之不止”,断不会不  
”。 扬雄晚年有感于辞赋之不用于世故有自  
述诸篇作旨。 《太玄·:“观其施辞则其  
心之所欲者见矣。”[4]观扬雄自序之施辞其于  
己作颇为自珍且追述意甚明或以献赋之时即有  
盖失之。  
王莽始建国元二年间扬雄作法言[1]。  
雄之自序叙事止于法言则其自序当作  
法言成书后班固作扬雄传即全录扬雄自  
》,而以接续后事及评价扬雄。 《扬雄传赞》  
中论及扬雄投阁之事则扬雄自序之作当在投阁  
之前雄之投阁乃因甄寻刘棻事牵连所及汉  
·王莽传》,始建国二年下令收捕甄寻岁余捕  
放于三危则扬雄投阁事在始建国三年,《自  
之作当于法言初成之时在始建国二三年  
其时方言未成故未言及之 洪迈以自序》  
未言及方言》,遂疑为汉魏之际好事者为之其失  
盖在未考扬雄自序之作年。  
二是自序当兼包法言汪荣宝撰法言  
义疏》,用力至巨实为法言功臣然其驳段玉裁  
汉书·杨雄传之说认为“(段氏雄  
之自序云尔为兼包法言目而言则为误解颜注。  
……此由段不悟自序为杨书三十八篇之总序而  
疑其尝有单行之本故云尔[5]则颇有疏失徐复  
观撰两汉思想史已言其非其着眼点在于扬雄  
自序的内容与汪氏所谓总序不符请更足成  
汉世著作多篇卷单行其例甚众兹举二例以明  
歆父子领校众书必合中外诸本乃得窥一  
人一书之全。 《别录》“去其复重云云乃公私所藏  
篇卷多寡不一之确证正因为篇卷单行故公私机缘  
扬雄自序》,首以世系兼及立身行事次以  
反离骚系列明其吊原之意次以四赋系列著其  
风劝之旨次以太玄》,解嘲解难述其作  
意与结构次以法言》,除自述评鸷诸子之大旨外,  
更以法言著篇之意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  
两点。  
一是四赋之作原本无序 故扬雄作 甘泉  
》,本讽谏成帝之奢侈成帝虽异焉[2]然据王  
收稿日期2005⁃03⁃17  
作者简介陈朝辉(1970—),四川省三台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1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能力不同所藏篇卷即或多或寡此其一也考  
后汉书·窦融传》,光武帝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  
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此为汉世  
史记单篇流传之明证或许正因为篇卷单行著  
风谏归于无为”。 是则相如作大人赋》,本立意讽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  
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史记·司马相如列  
》)。 盖相如上赋之时本无赋叙以言讽谏之意,  
故武帝不悟晚年感于辞赋劝而不止故作自序》,  
于诸篇作意每每申明之此观》、《相如本传  
可知若献赋之时即明言神仙非实武帝断不会不  
悟而有似游天地之间意”。 司马迁为长卿作传或  
刺取相如自序为之刘炫之说要当有本。  
作极易亡缺故班固修汉书·司马迁传,《史  
十篇缺有录无书” 。 此其二也 即以扬雄  
著作而论班固本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  
其于诸子略儒家类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这三十  
八篇即班氏于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后自注所云  
太玄十九,《法言十三,《,《”。 若  
及司马迁撰太史公书百三十篇太史公  
自序殿尾其法后世修史者多有效仿。 《太史公自  
首著世系次以父谈学术观点次以己身行事本  
次以发愤著书之志意次以百三十篇之篇目确  
有灵均余影长卿遗意而篇章不苟次序井然宜夫  
其为后世所法班固作汉书》,非但全录太史公  
自序以为迁》,而且效法太史公自序叙  
终篇。  
这些著作果已勒成专书并有扬雄自序为其总  
则班氏当云三十九篇这样才与史记的情况  
吻合。 《汉书·艺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即包  
太史公自序》。 明乎此扬雄自序单行及其兼  
法言目就容易理解了。  
自序之性质  
史通·序传:“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  
按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  
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  
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  
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至  
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放文园之近作模楷二家勒  
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自叙之  
实烦于代。”[6]刘知几此言述自序源流颇为明  
今姑据此以考扬雄自序之性质。  
那么扬雄自序何以作呢汪荣宝法言义  
认为是杨书三十八篇之总序”,徐复观两汉思  
想史第二卷扬雄论究已力言其非上文更足成  
其说。  
自序并载法言此目即法言序》,为  
法言之篇目及各篇作由雄之自序显非法  
之序余嘉锡古书通例2《明体例》“秦汉  
诸子即后世之文集条认为扬子自序法言  
》,其以自序入著述性质同于史迁班固[8]此  
说存在两个疑点其一无法解释法言序自  
并载的问题汪荣宝氏注意到了这一点故力  
自序不当兼包法言以成其总序之说。  
其二无法解释篇卷数目的疑问。 《自序性质既同  
于史迁班固太史公百三十篇包括太史公自  
》,《汉书篇卷亦兼叙传而言,《法言十三何  
以不含自序》?  
离骚首陈氏族开篇即是矣相如自序为  
史记》、《汉书相如本传无征盖本刘炫通  
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  
传芳来叶”(《隋书·刘炫传》)之说浦起龙作  
史通通释即已言之矣 然犹有可论者屈原作  
离骚》,除首陈氏族外亦屡述己志所谓冀幸君  
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  
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据汤炳正  
先生屈赋新探·〈史记·屈原列传理惑[7] 考  
此为刘安离骚传的叙文被后人割裂窜入史  
·屈原列传传文扬雄讽味 亦言体同  
后汉书·班彪传李贤注云扬雄有踵继史  
之作,《自序初不言其事自序亦非扬雄所  
史记之序然扬雄善史可知矣故扬雄晚年遵  
马迁之旧辙而为自序》,非但兼提诸多著述并于  
诸篇之作旨每每致意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  
欲求文章成名后世”(《汉书·扬雄传赞》),然辞赋  
劝而不止;《太玄当世即有覆酱瓿” (《汉书·扬  
雄传赞引刘歆语之讥扬雄亦深知序对于著作  
的重要性,《法言·问神》:“惜乎! 《·之不如  
·》”(《文心雕龙·辨骚》),观点同于淮南。  
屈子于篇中自述作意远绍诗经》,后世踵其事而  
增其华非但致意于篇中亦自述其作旨于篇外关  
于相如自序》,《》、《本传虽无自序明文然  
细绎颇有可论者史记·太史公自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  
126  
陈朝辉扬雄自序考论  
。”且古书不题撰人史记》,秦皇汉武  
反映了扬雄对世俗的失望也反映了扬雄对己作的  
自珍吕思勉史通评认为书之有序其义有二: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  
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10]扬雄  
自序虽非书序然助读者明先后之义却有焉。  
读韩非相如书而不知撰者为何人子云亦有类似  
遭遇。 《文选7《甘泉赋李周翰注云:“扬雄家  
好学没制作慕相如之文尝作绵竹颂》。 成  
帝时直宿郎杨庄诵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  
庄曰:‘非也臣邑人扬子云。’ 帝即召见拜为黄门  
侍郎。”[9]故扬雄自序非但兼提诸多著述以为  
读者知人论世之资且于辞赋诸作则详言其作旨于  
综上,《自序作为扬雄一生立身行事与思想著  
述之总结固可视为知人论世之资而起到书序的某  
些作用然其初意要非针对某篇某书而作余颇疑  
扬子深谙史例知己必入传故作自序》,以备史家  
之采撷宜乎孟坚录雄之自序以为雄》。 然  
于史无征故姑识此说以就教于方家。  
太玄则以解嘲》 “回环自释” (《文心雕龙·杂  
》),既耳提面命又自嘲自解盖扬雄晚年睹道  
之不行赋之不用故作自序》,著篇之意”,冀  
其必传自叙风徽传芳来叶”。 《自序之作既  
注释:  
汉书·扬雄传》:“《法言文多不著独著其目。”师古注曰:“雄有序著篇之意。”颜注所谓”,法言序》,法言》  
。  
扬雄之姓氏杨互歧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扬雄论究言之最详可参看本文引用概依原著不求划一。  
史记十篇是缺佚还是未成后世聚讼纷纭本文认为,《汉书·艺文志自注、《汉书·司马迁传后汉书·班彪传载  
史记论皆言其事而性质不详史记·太史公自序结语记篇数字数甚详盖当时即已写定本文即本此立论。  
参考文献:  
1]汤炳正汉代语言学家扬雄年谱[A].语言之起源[C].台北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司马光太玄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  
8]余嘉锡古书通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吕思勉史通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责任编辑]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