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3 期
2006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Noꢀ 3
May,2006
2
003 年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
结构及其分布
邹ꢁ 志ꢁ 仁
(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
ꢁ 摘要:社会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而社科论文是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
索引》(2003 年)收录论文的学科与地区分布,我们可以发现,该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位列前9 名的学
科依次是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其中最突出的是
经济学,占26ꢀ 4%;位列前7 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浙江、四川,比较突出的是北京。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038⁃04
ꢁ
ꢁ 一ꢁ 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
科学”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分化与
综合的趋势:一方面,科学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随着客观世界的综合性、系统性特点增强,科学研究的综
合性、交叉性特点愈加突出,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
学的协同攻关。 因此,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本文简称“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1
980 年代初,在全国科学大会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鼓舞下,中国迎来了
科学发展的春天,科学生产力获得巨大的解放和空前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
展。 2004 年,中共中央发布3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
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中共中
央[2004]3 号文件成为我国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行动纲领。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科学同样是重要的生产力。 中共中央[2004]3 号文件明确指出:“哲学
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的
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和完
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因此科学评价“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科学评价“社会科学生产
力”,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 后者的成果是
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产力
收稿日期:2005⁃11⁃1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4&ZD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邹志仁(1937—), 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顾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
师。
38
ꢁ
ꢁ
邹志仁ꢁ 2003 年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及其分布
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
告。 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与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 而对于科
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 目前,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960 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 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
学信息研究所(ISI),以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发表论文在SCI 来源
期刊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 经过30 多年的实践,目前SCI 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
自《科学引文索引》诞生之后,在Garfield 的主持下,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
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 皆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
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 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和评价
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995 年,中国科学
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并正式出版。
1
998 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CSSCI)。
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五年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经研制成功,相继出版
1
了CSSCI(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
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一项空白。 为保证CSSCI 的科学性、客观性,教育部社政司专门成立了“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由全国17 所重点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直接指导下,负
责CSSCI 来源期刊的选定,从而保障了基于CSSCI 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
本文基于CSSCI,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即论文来间接评价社会科学生产力,从社会
科学论文产出的学科和地区的结构与分布来研究2003 年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结构与分布[1]。
二ꢁ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3 年)来源期刊共419 种,录用来源文献69069 篇。 根据CSSCI(2003)数
据库收录论文[2],可以分析、统计得出2003 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和地区—
学科分布,如表1 所示。 (注:因少数论文涉及2 个学科,故表1 的论文总量略多于来源文献总数。)
表1ꢀ 2003 年我国社会科学论文的学科地区分布表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宗
教
学
艺
术
学
政
治
学
法
学
军
事
学
经
济
学
统
计
学
管
理
学
社
会
科
学
总
论
社
会
学
民
族
学
文
化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图
书
馆
情
报
与
文
献
学
教
育
学
心
理
学
体
育
学
语
言
学
文
学
历
史
学
考
古
学
人
文
经
济
地
理
环
境
科
学
其
他
学
科
合
计
所
占
排
序
学科
比
例
(%)
发
文
量
地区
北京250 785 340 697 2113 1092 48 5419 52 379 66 728 112 221 1520 580 1532 400 232 456 719 852 151 96 310 748 1989826ꢀ41 1
天津
河北
17 106 15 12 110 44
1
3
1
1
2
3
1
5
9
2
920
211
479
67
6
1
0
0
85
27
20
7
2
1
1
0
3
8
3
59
17
23
13
35
62
5
3
0
3
8
7
23 75 195 130 42 65 43 84 130
6
5
1
105 64 2345 3ꢀ11
9
9
4
3
38
57
10
5
4
5
7
8
4
17 54 22
13 32 48
6
3
2
8
90 129 140 20 24 23 42 64
12 21 48 1032 1ꢀ37 21
山西
51 32 86 14 20 44 24 17 22
4
0
9
13 29 1041 1ꢀ38 19
17 32 306 0ꢀ41 25
27 57 1657 2ꢀ20 14
内蒙古
辽宁
8
24 13
8
7
20
3
4
16 12 26
5
8
12 76
18 108
16 73 35
11 124 100
12 105 41
697 12 61
100 100 139 29 36 13 44 50
吉林
555
287
2
0
7
9
4
19
32
27 100 89 166 40 18 27 70 114 18 12 20 43 1769 2ꢀ35 12
黑龙江14 75
25 14 12 68 80 76
5
13 45 37 43 18 38 1057 1ꢀ40 18
8
1
上海
江苏
浙江
23 252 46 132 410 363
79 301 57 111 343 199
26 139 29 73 147 144
1917
1386
1267
116 12 199 30 38 344 230 993 161 160 178 280 261 13 24 201 203 6598 8ꢀ76
2
3
6
121
98
9
6
153
9
46 368 358 836 66 150 189 355 273 25 27 127 239 5845 7ꢀ76
52 96 3860 5ꢀ12
75 11 43 162 192 600 89 134 127 187 127 23
7
3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续上表)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8
59 32 34 93 57
0
1
0
0
6
3
3
3
1
0
3
2
0
0
0
0
0
0
0
0
621
415
229
615
289
1673
633
7
2
2
3
1
4
3
34
47
8
0
5
0
5
2
46 11
7
3
4
87 66 204 22 48 46 74 91
46 85 130 15 41 41 73 54
29 27 60 14 30 10 14 10
9
9
6
2
5
0
8
16 25 1699 2ꢀ26 13
14 39 1276 1ꢀ69 16
10 14 558 0ꢀ74 23
28 62
17
3
9
27 59 50
28 16
20
12
52
27
2
1
4
4
2
6
28 201 22 38 217 93
20 61 22 102 82
56 255 32 65 312 392
18 111 31 119 97
31 207 26 80 312 208
49
31
29 141 187 259 50 89 82 162 114 42
43 101 2634 3ꢀ50 8
5
12 138 135 114 18 75 58 80 115 53 11 22 51 1534 2ꢀ04 15
138 12 157 34 49 373 325 491 32 218 140 265 213 29 14 77 184 5543 7ꢀ36
49 42 13 117 121 266 40 71 66 94 56 17
125 20 47 217 418 513 110 135 202 215 147 17 19 73 162 4687 6ꢀ22
4
9
3
4
0
0
6
3
5
0
0
1
0
0
0
0
6
4
30 67 2086 2ꢀ77 11
1280 10 106
5
4
2
26
3
6
0
4
2
22 27
12
71
45
1
0
3
0
3
2
0
2
3
0
0
1
8
1
28 24
4
1
32 34 66
9
4
18 23 23 19 12
3
1
4
1
5
1
0
4
1
15 484 0ꢀ64 24
5
1
2
6
9
7
5
3
9
6
3
4
132 0ꢀ18 29
四川102 99 105 50 128 221
1052
256
401
75
56
18
9
49 11 13 205 151 289 75 142 92 161 91 36
51 81 3276 4ꢀ35 7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15 27
2
23 35 126
19
3
4
37 61 172 57 29 34 62 22
4
4
2
4
22 30 1064 1ꢀ41 17
19 25 1038 1ꢀ38 19
15 16 26 12 65 28
46 44 32 31 32 57 12 12 21 34 84
1
0
5
0
0
5
6
5
18 12
3
8
1
5
0
7
9
3
6
1
10 23
3
0
12
1
9
1
8
1
5
3
7
1
9
1
239 0ꢀ32 27
45 0ꢀ06 30
5
1
8
0
2
2
12 59 20 36 76 63
745
263
10
69
4
41
12 115 151 194 21 46 31 79 92 64 32 28 98 2094 2ꢀ78 10
4
0
0
1
17 12 21 38 39
23 26
3
1
1
4
41 68 178
9
0
4
1
24 16 52 45 62 10 25 41 1024 1ꢀ36 22
0
3
4
1
5
8
0
2
5
3
5
1
2
6
1
0
10
7
3
7
4
3
4
2
0
1
6
1
6
1
3
2
1
1
0
2
6
1
2
5
8
40 0ꢀ05 31
183 0ꢀ24 28
29
1
13 52 15
14 11 17
11
20
59
2
14 18 26 10
13 32 289 0ꢀ38 26
合计802 3179 848 1571 5204 3627 98 21974 140 1599 157 2103 420 680 4538 3941 7777 1365 1859 2057 3282 3163 669 321 1370 2589 75333 100
所占比
例(%)
1ꢀ06 4ꢀ22 1ꢀ13 2ꢀ09 6ꢀ91 4ꢀ81 0ꢀ13 29ꢀ170ꢀ19 2ꢀ12 0ꢀ21 2ꢀ79 0ꢀ56 0ꢀ90 6ꢀ02 5ꢀ2310ꢀ32 1ꢀ81 2ꢀ47 2ꢀ73 4ꢀ36 4ꢀ20 0ꢀ89 0ꢀ43 1ꢀ82 3ꢀ44 100
三ꢁ 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 论文数量的学科分布可知,2003 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论文占29ꢀ 17%, 位列各
学科之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也反映了
经济学科的研究力量、人员数量超过了其他学科。 占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 个学科,
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法学、 文学、哲学、历史学。
由表1 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3 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北京占26ꢀ 41%,名列全国第一,
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市、区),这是因为北京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
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 占社会科学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 个地区,依次是上海(8ꢀ 76 %)、江苏
(
7ꢀ 76%)、湖北(7ꢀ 36%)、广东(6ꢀ 22%)、浙江(5ꢀ 12%)、四川(4ꢀ 35%)。 表1 不仅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
学生产力总的地区分布,而且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从而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
力的地区分布。 根据表1 的数据,我们还可进一步列出各学科论文发文量的地区排序前5 名,在各学科社会
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中,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详情参见表2。
表2ꢀ 2003 年我国社科学术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排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地
区
学
科
管理学
北京
北京
北京
湖北
四川
江苏
江苏
江苏
湖北
上海
湖北
上海
广东
广东
广东
马克思主义
哲学
40
ꢁ
ꢁ
邹志仁ꢁ 2003 年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及其分布
(
续上表)
宗教学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四川
广东
江苏
上海
江苏
陕西
上海
上海
湖北
上海
云南
湖北
广东
上海
湖北
辽宁
上海
上海
陕西
湖北
江苏
江苏
江苏
上海
江苏
上海
甘肃
湖北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北
江苏
江苏
江苏
上海
广东
广东
江苏
江苏
广东
河南
上海
上海
湖北
广东
湖北
河南
江苏
广东、湖北
四川
江苏
上海
上海
湖北
浙江
江苏
江苏
浙江
天津
上海
江苏
上海
湖北、福建
湖北
语言学
文学
广东
艺术学
浙江
历史学
广东
考古学
山东
经济学
广东
政治学
法学
广东
广东
社会学
民族学
甘肃
新闻学与传播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教育学
广东
上海
广东
体育学
四川
统计学
上海、福建
四川
心理学
环境科学
人文、经济地理
文化学
湖北
广东
浙江
军事学
参考文献:
[
[
1]邹志仁ꢀ 再析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J]ꢀ 情报资料工作,2003,(5)ꢀ
2] wwwꢀ cssclꢀ comꢀ c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2003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Productivity
ZUO Zhi⁃ren
(
Research & Assessment Center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Social sciences are important productivity, while the social sciences theses are an impor⁃
tant form of its research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area distribution of 2003
CSSCI we find in the total of 2003 social sciences theses the first 9 disciplines, of which the first is eco⁃
nomics, and the first 7 areas, of which the first is Beijing.
Key words:social sciences; science productivity; CSSCI
[
责任编辑:凌兴珍]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