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3 期
2006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3
May,2006
现代性挤压下的现实主义反动
———评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蒙ꢀ 雪ꢀ 琴
(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610068)
ꢀ
ꢀ 摘要:在现代性的挤压下,现代人被严重异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把人挤到了边缘地带,使之失去自己的家
园。 现代人有发达的理性思维,有对金钱、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却忘却内在的生命,压抑自然的欲求,从而失去人应
有的本性。 与现代性的肆略相抗衡,作者通过康妮与守林人梅勒斯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拯救之途是现实主义的反
动,即他大声疾呼、强烈倡导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渴望人能够直面人生,回到人生的本真状态。
关键词: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现代性;异化;理性扩张;直觉;本能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104⁃06
ꢀ
ꢀ 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
现代性指依靠元叙事、宏大叙事建立起来的观
念、思想和知识,也可具体化为启蒙运动以来关于理
性、启蒙、解放和进步等知识体系[2](1 页)。 这表明
现代性本是以人学本体论为起点,强调人生命的神
圣性,一切意义和价值都只是依赖于人的生命而存
在;强调人的自由,人是有理性的存在,人的一般本
性是向善的,是追求真善美的;而对于真善美的自觉
追求,正显示了人的本质在于自由。 但在几百年的
发展过程中,现代性越来越朝着理性化、实用化方向
发展,变得更多地代表着理性、代表着黑格尔的时代
精神(Zeitgeist)、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一切张狂进取。
比较文学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 指出,
“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
和资本主义带来的全面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 从
思想观念上看:
人》,开篇即触目惊心地把现代人所面临的人生境
域推到读者面前:“我们的时代说到底是一个悲剧
性的时代,所以我们才不愿意悲剧性地对待它。 大
灾难已经发生,我们身处废墟之中”[1] (1 页)。 这
就是“我们”之一的小说主人公康斯坦丝·查特莱
的生活处境:“战争使她头顶的一方天塌下来了”
[
1](1 页)。 可她明白,人必须培育希望,爬过障碍,
必须活下去。 那么,“我们” 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灾
难? 又怎样才能“爬过”这“障碍”呢? 小说把这灾
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即生活在现代性境遇中
的现代人已失去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应有的活力,处
于“有着象机器一样的钢铁外壳,内部却是无骨的
软体”[1]( 102—103 页)的悲惨境地。 与之相抗衡,
作者通过康妮与守林人梅勒斯的爱情故事推出的拯
救之途是现实主义的反动,即他大声疾呼、强烈倡导
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渴望人能够直面人
生,回到人生的根底所在,回到人生本质的归宿。
一ꢀ 现代性境遇中的现代人
ꢀ ꢀ 它大体上延续了现代观念史早期阶段的那
些杰出传统。 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
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可测度的时间,
一种可以买卖从而的时间,因而像任何其他商
收稿日期:2005⁃10⁃23
作者简介:蒙雪琴(1958—),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和文化研究。
104
ꢀ
ꢀ
蒙雪琴ꢀ 现代性挤压下的现实主义反动———评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对理性的崇
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
想,还有实用主义和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等
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3] (48 页)
怎样失去自己可爱的家园,被异化成为非人。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是世界上最早迈入工业化的国家。 在工业文明的飞
速发展之中,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物质
主义的激烈进取贪得无厌等本质暴露无余,很快就
把英国从原来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农业经济推
进到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原来美丽的大
自然在严重的工业污染下消失了,人们世代休养生
息的美丽家园消失了。 而人在这种理性化生活和工
业化进程中也失去了自己的天性。 对此,劳伦斯痛
心疾首。 他通过康尼之口抨击道:“好象阴暗和忧
郁渗透进了每一样东西。 完全与自然之美背道而
驰,完全与生之快乐背道而驰,那种连鸟兽生来也有
的追求形体美的天性,已经荡然无存,人类的直觉与
本能已经完全死寂……这就是特弗沙尔! 快乐的英
格兰! 莎士比亚的英格兰! 不! 这是今日的英格
兰。”[1](188—189 页)作者含义深刻地把莎士比亚时
期的英格兰和今日的英格兰作对比,以强烈衬托出
今日英格兰在现代性肆略下的满目疮痍。
当代著名的新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杰姆逊2002
年7 月在上海作学术演讲时说,现代性附属于“全
世界范围里的资本主义本身”,即现代性是资本主
义性,是技术和资本、金钱、劳动产品对人的统治的
异化性[4](45 页)。
从此角度看,在几百年的张狂扩张中,现代性给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可又无时不在背
离其许诺。 一方面,现代性的理性化使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等应对人的多种价值关怀和研究的学科越来
越多地变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但
面对法西斯主义、战争恐怖、经济危机、环境危机等
问题时,这些实用化、理性化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仍然束手无策。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
理性化产生了摧毁人的价值、否定人的尊严的负面
效应。 因为,当理性主义精神被作为推动科学发展
和人类进步的唯一杠杆时,这种理性只有接受性而
无创造性,理性所具有的批判能力丧失了。 海德格
尔认为,人的思维应该是富于激情的、创造性的,思
维应该揭示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但是,理性化
和实证化的思维未触及存在的本质[5](160 页)。 在
对经济活动乃至社会生活的全面的计算和控制中,
在对生产规律的研究中,人被综合进合理化的生产
秩序和合理化的经济活动中,人成为经济运动中的
一个环节、一个因素,成为经济活动和物的奴隶。 这
种高度严密、极其集中的社会生产组织以最小的成
本换回最大收益为它的效益原则,以专业分工和功
能分割为特征的官僚等级制度保证它的有效运行。
在这样的生产组织体系中,“只见角色不见人。 它
在组织图表中突出的是科层关系与功能作用。 其
中,权威经过职位传递,而不经人遗传。 社会交换
生活在丈夫查特莱一家及他们的阶层中间,认
识更多的特弗沙尔的人以后,康尼认识到,这样的世
界“出产着一种新的人种,这一人种对金钱、社会和
政治层面一清二楚,而人类应有的自然的、直觉的官
能在他们身上却死了,死灭了。 行尸走肉, 全都是
行尸走肉,但是他们的另一半却极为清醒”[1](189
页)。 这是劳伦斯推出的生活在现代性境遇中的现
代人,他们有着发达的理性思维,追求丰富的物质财
富,却偏偏忘掉内在的生命世界。 普通人为“面包”
拼命奔波,而被异化成没有美的生命,没有直觉的半
个人。 而在劳伦斯笔下,中产阶级、贵族阶级作为统
治阶级,作为现代文明道德法规———理性思维产物
的制造者、阐释者、贯彻者,理性的膨胀、对物质和金
钱的过度追求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更深,他们受
现代性的异化就更为惨重。 他们的生命转移到他们
所崇拜的物上而被消解。 因此,在故事的开篇,叙述
者讲到:一切“与权威有关的事情,不管这权威是军
队,是政府,还是大学,都是荒唐可笑的”[1](8 页)。
查特莱一家就是这样的典型。 老查特莱男爵战争爆
发时是那样的荒唐可笑,满脑子充塞的是道德、责
任、他的爵位及“爱国主义”。 他砍倒自家的树支持
战争,把矿工及他的两个儿子都赶上战场,结果大儿
子战死,二儿子克利福德全身伤残、下身瘫痪从此失
(
必须相互吻合的工作),只在角色之间进行。 人因
而变成了物体或东西”[6](57 页)。 资本主义启蒙主
义思想家当初所倡导的意志自由、天赋人权已荡然
无存。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把以上哲学家和社会学
家用深奥的语言探讨的人、人的生存及社会等问题,
用艺术的形式生动而戏剧化地展现出来,揭露了现
代性对人的摧残,描述了在现代性的无限扩张中,人
10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去性功能。
克利福德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对人性的摧残。
标之时,本来应研究人生价值和意义、研究人的需要
和目的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对
科学真理的追求,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被忽视,人的
情感、自然欲求遭到压抑。 这种不完整的生活让人
痛苦地感到人性的失落。 进入19 世纪后,越来越多
的天性伟大的人物对这种传统的理性本体论发出质
疑,而转向现代的生命本体论。 叔本华认为人最为
根本的东西不是上帝,不是物自体,而是生命意志。
它不受理性思维的支配,是一种盲目而不可遏止的
生命冲动[7](50 页)。 尼采也同样自觉地拒斥根深
蒂固的理性本体论,而瞩目于生命本体论。 在他看
来,源远流长的西方理性传统应该一笔勾销。 长期
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理性思维去追求外在世
界,却偏偏遗忘内在的生命世界。 但问题的重要性
恰恰在于:人类绝不可以遗忘内在的生命世界。 应
用权力和创造的本能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8] (9
页)。 进入20 世纪,我们看到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
传的主旋律,彻底消解理性思维的呼声更加响亮了。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克
罗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柏格
森的《笑》,桑塔耶那的《诗和宗教的说明》 相继出
版。 20 世纪声名昭著且一直影响今天的现象学美
学、精神分析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直觉主义美学、自
然主义美学应运而生。 这些美学流派纷繁复杂,但
都把生命、自我、主观经验、内心体验乃至直觉、幻
觉、梦境、本能、无意识等作为所关注、所强调的中
心,从而把这些非理性因素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桑塔耶那评价说“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
献”[9](36 页),表明他对理性之外的全部感性存在
的瞩目。 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生命本
身、我们所不能深透的生命力,包含着揭示一切认识
和一切思维的联系。 一切认识的可能性的关键即以
此为基础。”[10](158 页) 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柏格
森则说,“唯一实在的东西是那活生生的、在发展中
的自我”,而“自我”就是一种“生命冲动”,此外的物
质世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鬼影”[11](120 页)。
作为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和锐敏的思想家, 劳伦
斯在作品中既反映当时西方的生命本体论思潮,也
对人类命运进行自己的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劳伦
斯把“生命”或“自我”看作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存
在,是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世界万物,无不以
此为本体、为本原。 虽然如其他理论一样,他把这些
他的下身残废、性功能失常,文字层面上讲是现代性
理性的极度扩张,资本主义的贪婪掠夺而引起的世
界大战给他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从此不能过正常
人的生活,给他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 他不敢见人,
也不愿意见人,他比以往更深地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
与任何人都没有实际接触……康妮觉得,就连自
己也没真正触及到他;也许他身上根本就没有可触
及到的东西”[1](16 页)。 他生活在极度的孤独、空
虚之中,极度自傲与自卑交织在一起。
从象征意义的层面看,克利福德象征着被现代
性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充斥而失去自己的本性,忘
却生存本质的人。 他象征着智慧的上身发达,而象
征着情感的下身却是瘫痪的、无能的。 他对于理性
化的事物是那样地如鱼得水,充满热情,对矿山管理
是那样的老练、利落、刻薄而有效。 对人、对社会,他
都从现代性的功利视角出发,充满理性、冷漠。 孩
子,爱的结晶,在他那里主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他
把矿工看作是“物品,而不是人,是煤矿的一部分,
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现象,而不是与他共处
的人类”[1](15 页)。 他及他生活圈里的人都只信仰
精神生活,而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一片荒芜,苍白冷
寂。 没有卿卿我我、缠绵缱绻的柔情,没有铭心刻
骨、摄人心魄的炽情,更没有望眼欲穿的急切企盼和
魂牵梦萦的依恋。 他认为,“如果文明程度足够高,
便应该把肉体的弱点大加排除,那性爱来说,就大可
不必要。 我想,如果人类能在试管里培育婴儿,性爱
是可以不要的”[1] (88—89 页)。 同自然接触时,他
也是瘫痪的,他只有在机械或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去
野外。 他叫仆人把百合花从他的书旁拿走,因百合
花的自然芳香不但不会使他感到欣慰,反而使他想
起殡仪馆的味儿。 他只剩下了意志,疯狂挣扎着要
出人头地的意志,要掌控他人的意志。 他整个人成
了现代性理性主义的表征。
二ꢀ 劳伦斯的人生本真论
面对现代性如此的压迫摧残,劳伦斯通过康妮
和梅勒斯给我们传达的解救之策是用现实主义的态
度去认识人生,直面人生,回到人生的本真状态。
劳伦斯的生命本真论与时代紧密相连。 当现代
性的发展越来越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人的本体而
把社会的秩序化、活动的效率化作为社会变革的目
106
ꢀ
ꢀ
蒙雪琴ꢀ 现代性挤压下的现实主义反动———评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非理性因素提到本体论的高度,看作人的核心,但有
别于其他的理论,他挖掘的是非理性心理作为生命
本能的积极意义。 而其他的理论,如在叔本华和弗
洛伊德那里,非理性因素都是趋恶的。 如弗洛伊德
在《释梦》 和《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等论著中均把无
意识(他后来把它表现为伊德[Id]看作是人全部精
神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
及其命运。 他形容伊德是一口充满了各种冲动、激
情的沸腾的大锅,如果不加以控制,便是一切罪恶、
痛苦的渊薮[12](19 页)。 但在劳伦斯的作品中,那
些知觉、本能所代表的非理性因素“是生活的源泉,
个性的源泉,最根本的,是创造力的源泉” [13] (3
页)。 它们的实现至关重要,它使人活生生地存在着
并与自然宇宙保持着血液的联系,只有它才能使人
认识事物的实质,即只要借助这种本能,不需要通过
意识的理性活动或逻辑活动便可以认识真理,体验
生活的本质。 他深信本能这强大的力量,必须和理
智和谐一致,人才能幸福;本能被压抑就会产生各种
人性的扭曲[14](第二卷,2082 页),从而导致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全面扭曲、异化。 而
他痛感这就是现代性语境下理性过度膨胀的现实。
因此,他的小说比任何其它英国作家的作品展现了
更多、更痛苦的男女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14](第
二卷,2082 页)。 他说:“菩萨、柏拉图、耶苏都割裂我
们与生命的联系。”[15] (89 页)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
物指出:“要是我们这样继续下去,要是所有的人,
知识分子, 艺术家, 统治者, 工业家, 工人, 都继续
着癫狂地消灭他们最后的人性的感情,最后的一点
直觉,最后的健全本能;要是这样代数式的一步一步
的继续下去,那么,人类便要休了”[1](272 页)! 因
此,他力图寻求一条能救赎人性丧失、人类堕落的途
径。 他倡导更实在、更真实具体、更生活化的人生态
度。 他认为人类必须关注自己的情感、挖掘自己本
能的能动性,恢复自己的感性认识能力,用眼睛、耳
朵、身体去真正体验生存,感受生存,接触生存,认识
生存。 爱情及性爱是人类情感与本能自然欲求中心
的中心。 因此,他冲破几千年来的禁区,大胆地写
性,写爱,肯定和赞成性及人的感性欲望的正当合
理。 他认为,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性的自我实现, 必
须建立在男女两性自然而和谐的关系上,同时也有
助于建立起男女两性自然而和谐的关系。 他说:
关系。”[13](216 页)所以,劳伦斯对性爱、婚姻问题
的重视, 也就是对人的自我实现,对人性的丰富和
发展的关注。 他认为“以自然、清新的坦率对待性
才是上上策”[13](124 页),而把正当的性事看作色
情也是理性过度膨胀,身心分离,从而导至“心蔑视
和惧怕身体”[16](320 页)的结果。 他曾对自己的友
人写信谈到:
ꢀ ꢀ 我最大的信仰是血性的信仰和肉体的信
仰,血性和肉体比理智更聪慧。 我们的理智可
能犯错误,但我们的血性所感、所信和所言永远
是正确的,理智不过是一具枷锁。 我与知识有
什么关系? 我所需要的是与我的血性相呼应、
直接地,不需要理智精神或别的什么东西来进
行无聊的干涉。 我相信人的肉体是一种火焰,
就象燃烧的蜡烛一样,永远向上升腾又向下流
淌,而人的智力不过是火光照亮的周围其他东
西。 [17](503 页)
回溯现代性,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思想。 当理
性主义的光辉照耀时,人认为据此可穷究一切事物
的因果关系,从而进入美好的天堂。 分析20 世纪的
生命本体论,这也是现代性那以人为本观照社会发
展的结果: 几百年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公式的
中人的中心地位还在,只不过在20 世纪的艺术家、
哲学家那里直觉、本能变成了核心。
三ꢀ 完美的人生:灵与肉的平衡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正是劳伦斯对以上理论
的形象阐释。 小说生动地展现怎样以“情感体验”
对抗、制衡“科学理性”,传达作者深信的生存本质
戏剧性地聚焦于生存领会,强烈地表达:“活着,做
一个活人,做一个完整的活人”[18](24 页)。
梅勒斯是劳伦斯理想中的人物。 为了保持自己
灵与肉的完整,为了不让现代性把他身上的活力全
部吞噬掉,他自觉地做出反叛。 他出身工人阶级,但
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绅士的品质,本可成为中产阶
级之一。 但现代工业文明的贪婪和功利性对人的肆
略和摧残,使他看到人性遭受的深重异化。 人性的
普遍异化又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没
有友情,没有关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充满
着恨;男女之间的也充满虚假的道教,没有真实的男
女之间的感情的火花。 梅勒斯与两个中产阶级女人
相处使他认识到:她们都只是伪装爱他,而他作为男
人的那一方面她们是不敢接受的。 她们的“纯洁”
“
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关系将永远是男女之间的
107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几乎把他男人的力量都腐蚀了。 此时他感到工人阶
级的粗鲁中还存在着一点活力,他回到他的阶级中
去找伴侣。 他找到了伯莎。 但伯莎也被她自己过度
膨胀的意志所控制,而不能正常地爱。 他们也开始
无尽的战争。 历经苦难,为了不让自己还有的那一
点人性被腐蚀掉,他自觉地躲进查特莱男爵的那片
森林,当起守林人,只愿与森林为伴,与林中的各种
自然界的生物为伴,在自然中体验生命。
和认知能力进入到她整个生命之中,使她容光焕发。
随着她的肉身的不断复活,她整个人不断呈现出灵
与肉的和谐美丽状态,直到他俩又一次几乎都融化
在了他们的性爱之中时,她觉得她升华了,在更“突
然地,在一种温柔的、颤战的痉挛中,她整个生命的
最美妙处被触着了……一切都完成了,她已经没有
了。 她已经不存在了,她出世了:一个女人” [1] (
217 页)。 至此,劳伦斯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康妮怎
样一步步地通过爱情,通过性爱使自己的本能、直觉
不断地复活,使她体会到了生命,体会到了生存的意
义。 直觉的诞生帮助她消解了理性思维的魔障,使
她从形形色色的心灵镣铐中超逸而出,并且转而以
活生生的生命与活生生的世界融为一体。
康妮的复活过程形象地演绎了怎样让人的感性
认识复活,以制衡过度膨胀的理性,从而一步步达到
灵与肉的平衡而享受完整的人生。 作为男爵夫人,
作为拉格比的女主人,生活在她那崇拜理性、崇拜金
钱的丈夫和他那个阶级中间时,康妮的生命也在被
他们不断地蛀蚀,她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感受不
到一点点生活的温暖,生之气息,不得不常到森林里
去感觉一点生命的搏动。 春天守林人的小鸡孵出,
看着母鸡保护小鸡的母性,看着小鸡初生的生命,她
感慨万千,心被生命、新的生命深深地触动和迷住,
同时又为自己生命中的缺失感到迷惘和痛心:她周
围的人就没有把她当作女人爱过。 她从未有过地强
烈体验自己那种女性遭遇的痛苦。 与她在森林中所
感受到的母性、生命之力相比,她的痛苦变得越来越
无法忍受。 康妮引起梅勒斯的爱怜和同情,也触动
了他那颗孤独的心,他们俩不由自主地发生了第一
次性关系。 尽管在整个过程中,康妮都是被动的,感
到非常诧异,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可使她平静些,可
之后她身体内有了些许活力,她可感到大自然的力
量了:“大树中树液有力地涌动着,向上,向上,直至
芽尖”[1](149 页)。 在他们的不断思想的、肉体的接
触中,随着相互间的关爱不断地加深,康妮的本能也
在不断地复苏,她的另一个自我在不断地复活,直到
她从开始被动而本能地接受梅勒斯的性爱发展到她
最后不自觉地感到其中的幸福,并对他男性的雄壮
崇拜之极。 每一次性爱经历都让她那长期被忽视的
女性得到逐渐复苏,她整个人也更富于活力,而同时
她对人生、对社会也有了比从前更深刻的认识。 因
为“男女正是在相互关系中———在接触中,而不是
不接触———才获得真正的个性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综上所述,在精神与肉体、意志与感官、理智与
情欲的冲突中,劳伦斯展现了灵与肉分离的痛苦,突
出表现了人怎样才能获得和谐、完美的人生,即在这
些冲突中,劳伦斯表现了在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以及
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人的所“是”与所“能”。 当资本
主义发展成垄断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文明表现出
比以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贪婪的狰狞面目,现代性
对人的侵蚀被推向新的高潮,理性主义、功利主义更
畸形地膨胀之时,劳伦斯呼唤身心平衡发展,强调精
神生活与自然欲求必须协调才有健全的人生,祈求
人能正视自己,象古希腊古训那样“认识你自己”,
直面他认为是现实的人生境遇:人的核心是自然欲
求、本能等,以使它与理性协调发展,使人的自我实
现成为可能,从而能抵御现代性的侵蚀。 如此地探
索、展现人、人生,对于劳伦斯来说是紧紧把握住他
所生活时代的脉搏,展现进入20 世纪以来,西方哲
学、美学、心理学对人的认知。 从此角度看,我们可
以说小说广泛概括了那个时期人类心里的渴求。 对
比观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劳伦
斯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态度。 卢卡契评论说,根据马
克思主义美学,现实主义“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
和真实的描写” [19](288 页),即反映社会、历史的
总体性,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因
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
“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
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20](1122 页)。 当然,劳
伦斯一定也认识到了现代性影响的巨大,人类要正
视他认为是自己的困难之巨大,他为人类设计的此
解救之途的实现机会之渺茫,所以,他在故事的结尾
[
13](145 页)。 在森林做爱的场景中,康妮女人的感
觉,或者说她的性意识更加复活了,她觉得梅勒斯深
入到了“她全部的肉体和意识,直至她化作一道感
觉的河流”[1](164 页)。 这种在性爱中激起的幸福
108
ꢀ
ꢀ
蒙雪琴ꢀ 现代性挤压下的现实主义反动———评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采取了虚化的处理方法,让康妮和梅勒斯等待着各
自的离婚判决。
参考文献:
[
[
[
[
1]D.H.劳伦斯·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M]ꢁ 赵苏苏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个别文字有改动).
2]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 车槿山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3]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 顾爱彬,李瑞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4]转引自:朱立元.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对杰姆逊2002 年沪上演讲的讨论[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
6).
[
[
[
[
[
[
[
[
[
[
[
[
[
[
[
[
5]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2 期[M]. 北京:三联书店,1982.
6]F.H.贝尔(美).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7]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齐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杜任之主编.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上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80.
9]乔治·桑塔耶那. 美感[M]. 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转引自:刘放桐等编著. 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亨利·柏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M]. 吴士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参见:陆扬. 精神分析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3]D.H.劳伦斯. 性与可爱———劳伦斯散文选[M]. 姚暨荣译.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8.
14]M.H.Abrams ed. D.H.Lawrenc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Norton, 1993.
15]D.H.Lawrence. Phoenix II: More Uncollected Writing. Warren Roberts and Harry T.Moore ed. Viking, 1968.
16]D.H.Lawrence. A Propos of Lady Chatterley's Lover. Lady Chatterley’s Lover. Nanjing:Yilin Press, 1993.
17]D.H.Lawrence. The Letters of D. H. Lawrence. James Boulton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8]D.H.劳伦斯: 劳伦斯文艺随笔[M].黑马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19]卢卡契. 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0]姜椿芳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文学卷[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Realistic Reaction Against Modernity Pressures
MENG Xue⁃qin
(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pressures of modernity modern man is alienated. He is been marginalized by the
aggressiveness of capitalism and the invas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his living space is almost all lost. He
has highly developed mind and great enthusiasm for the pursuit of money and material, but forgets his in⁃
ner life and despises his body. Thus man is in the pain feeling his loss of his real nature. To fight back
the erosion of modernity through the love story of Connie and Mellors, a way to rescue Lawrence presents
is to react realistically. That is a realistic attitude toward life he advocates loudly, wishing man could face
himself and get his real nature returned.
Key words:D.H. Lawrence; Lady Chatterley’s Lover; modernity; alienation; rational⁃expansion;
intuition; instinct
[
责任编辑:张思武]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