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3 期
2006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Noꢀ 3
May,2006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张ꢁ 可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
ꢁ
ꢁ 摘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从经济学角度梳理社会保
障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基础,进而分析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演进产生的影响,可以由此
探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学逻辑。
关键词:社会保障;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尔萨斯;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052⁃06
ꢁ
ꢁ 社会保障思想源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所
女王颁布《济贫法》 (即通称的《旧济贫法》),规定
为穷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税收支出和政府干预的
题中应有之义,从此“扶贫济困”第一次成为政府管
理的法定职能,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出现。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英国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当
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由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
以由来已久,人类文明史多有记载。 如4500 年前,
建造金字塔的工匠们曾自发地组建互助互济的组
织。 又如2000 多年前,中国儒家典籍《礼记》 表述
了“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第一次描述了对于社会
保障的诉求[1](1414 页)。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限
制,特别是经济水平的局限,古代社会的社会保障往
往服务于特殊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社会保
障)从严格意义上讲,原始社会用于氏族保障,奴隶
社会用于主仆保障,封建社会用于家庭保障和教会
保障,不能称为社会保障,充其量只能称为社会保障
的雏形。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行使社会管
理职能的政府组织和实施覆盖全体社会公民的种种
保障和福利措施,才能称得上社会保障”[2](1 页)。
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与制度演进是一个互动的过
程,但作为一种完整的规则体系,该制度的确立与完
善则是工业社会的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
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3]。
14 世纪到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将人从神的
控制中解放出来,思想与观念的自由带动社会各方
面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刺激并鼓励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
最早在意大利发展,而农奴的分解,也最早在那里发
生。 在意大利,农奴在有任何人确实获得土地时效
权以前,就被解放了。 所以,他的解放,使他立即转
化为像鸟一样自由的无产阶级”[4](905 页)。 这里
所谓的“自由的无产阶级”其实就是由农民转化而
来的雇佣劳动者。 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原本依赖土
地自给自足的农民现在失去了全部生产资料,成为
依附于现代机器大工业的无产者,其生活自助自救
的能力比传统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他们在市场竞
争中,工资收入微薄,还受到失业的威胁,而在经济
一ꢁ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1
601 年,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伊丽莎白
收稿日期:2005⁃05⁃23
作者简介:张可(1964—),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博士研究生,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总
经理。
52
ꢁ
ꢁ
张ꢁ 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动荡时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分工和社会分化的基础之上
的,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的家庭家族力量,基于
会所有阶级的紧张与痛苦。”[7](210 页)
其次,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给政治统治提出了
新的挑战。 生产方式引致的劳动者的“不安全感”
扩散,成为人们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突破口。 马克
思认为,经济制度改变资源的分配与生产的组合,也
改变了劳动的本质,扭曲了人际关系,“人同自己的
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材质相异化的
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8](59 页)。 面对日益
强大的工人阶级运动,号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选
择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高压政策的补充,分别于
1883 年和1889 年建立公民健康保险和老年抚恤保
险,并且在社会中强制推行。 俾斯麦认为“有了养
老年金,即使是再有反抗精神的人,也会把帝国看成
是慈善机构”[9](16 页)。
“
地缘”的村落以及“邻里守望”式的民间互助形式
快速地失去原有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流水线
作业的生产流程而组合的“利缘”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表明,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瓦解,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造成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极
不匹配,社会保障功能缺失。 传统的救济渠道被斩
断,而新的社会形态没有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功能,
无产者对于社会生活基本保障的渴求空前地强化。
进入17 世纪,科学、社会生产力在西方先进国家已
经取得相当的发展,然而社会保障的真空让人们看
到资本主义远不成熟,经济学家开始对社会保障制
度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1662 年,经济学家配第在其
此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超出伊丽莎白时
代所规划的救济框架,而成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内容。 随着社会保
障的意义不断被人们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掘,社
会保障制度被赋予更多的价值追求。 正是在这一时
代之后,社会保障才真正地转向制度的探索与尝试,
尽管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但出
现了大量单项的法律法规,所以,人们把1883 年以
来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看作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真正确立的阶段。 人们常说,英国是现代社会保障
之母,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之父。
《
赋税论》中主张国家应当削减大部分公共经费,同
时对于社会保障经费开支,“我们却主张增加”。
大体说来,我把这两项之中的头一项叫做贫民救
“
济”[5](20 页)。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
构建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
《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济贫法》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但
是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侧重于社会救济功
能,仅仅为特殊群体提供有条件的集中救济,还算不
上是完整的社会保障。 而且,提供社会救济的出发
点是狭隘的,“这些早期国家主要关心维护公共秩
序,惩罚懒惰和管理劳动市场,而不是穷人的福利”
(三)关于根源的分析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
大进步。 社会保障学家德斯旺认为:“社会保险公
共体系的形成是第一流的行政和政治创新,其意义
可以同代议民主制的引入相提并论。”[7](208 页)各
个学科从不同角度解释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
首先,社会保障与政治哲学相联系。 17 世纪政
治哲学家斯宾诺莎在自然法的基础上论证自我保存
是人类和自然的共同本性,人按照天然的条件生存
与活动都是对人性的遵从,“一切人的幸福即在于
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10](170 页)。 他强调人
的生存权,个体公民从自然获得体面生存的权利。
18 世纪思想家卢梭完整地构建的“天赋人权”的理
论,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论证与传播,渐成西方社会
意识形态主流。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从中汲取了
关于人本性与基本权利的假设,并以此作为制度设
计的前提性公理。 人权思想为人们追求现实权利与
[
6](105 页)。 然而,社会保障的制度缺失对社会产
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对政府的期望也远远超出
了“济贫”的职能范畴。
首先,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
深刻变化。 家庭不再是社会关系的纽带,更多人被
推向专业分工与市场竞争结合的经济社会。 尽管新
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但劳动成
果的分配却极端不均,大量劳动者无缘参与劳动成
果的分享。 整个社会以财富占有量为标尺划分为不
同的阶层,部分阶层在竞争中失去参与竞争的必备
能力与资本,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资本主义制度
的合法性根基面临挑战。 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社会
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社
会政策学者们这样总结:“政府越来越被认为是有
适当的职能,甚至有义务不仅解除穷人,而且解除社
5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利益保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制度的探索与尝试更富有理性特征,为下一步现实
可行性论证作好了基础准备。
其次,社会保障与社会理论相联系。 社会保障
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其思想渊源不难看出其制度变
迁总归是一种社会发展,最初是简单的社会互助形
式,由于人的“不足”与“分工协作”的要求使互助成
为社会的重要人际关联。 在“洛克-康德模式”社会
理论中,市民社会先于政治国家,社会保障的起点被
提前到人类社会的源头,就像天然的互助行动倾向
一样,社会保障是人的本性在社会中的自然展现。
互助结构与行为传统在很多时候成为社会文化的固
有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相信社会保障
制度是社会变迁的必然选择结果。 然而,我们不得
不承认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深刻根源是来自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 也许它不是经济过程自发自动产生
的,但经济过程确实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适应早期的
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
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经济
运行与社会结构都表现出“不稳定性”特征,克服社
会动荡、缓和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前
提条件,作为“社会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工
业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主义理论权威学者瓦
伦斯基认为:“就长期的摇动力量而言,经济发展水
平是福利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6](105 页)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人怀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然而,由政府承担主要的社会保障职能,并在社会中
建立一个全面、完善、慷慨甚至于奢侈的社会保障制
度体系依然是值得论证的。 经济学主要是从效率角
度分析这一问题,然而经济学对效率的认同标准是
复杂的,甚至新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布坎南这样断
定:经济学家永远不能说一个制度比另一个制度更
有“效率”,这一判断超越了他的能力范围。 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后,针对于这一重要的制度变革,
经济学给出了不同的评价。
(一)经济学的反对
1ꢀ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1776 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标志着现代经
济学体系的正式确立。 人们通常认为经济学一出现
就注定是自由主义的,现代经济学尤为如此。 斯密
首先确定了“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中的人本性是
理性的自利人,他们为自己利益的实现而采取自己
认为合算的行动,市场经济是激励这种自利行动的
规则体系,而且斯密相信这种自发的调节可以实现
社会利益。 “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
也不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利益”,“他所
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他追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能使比要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
社会的利益”[12](252 页)。 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隐
含压力、竞争及效率之间的因果关联,古典自由主义
者认为正是贫困压力迫使(潜在的)无产者成为(现
实的)雇佣劳动者,而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与现实
的市场分配的不平等造就了真正以追求利润为动机
的企业家。 所以贫富差距与市场不公是市场经济存
在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实现效率的
真正根源。 而社会保障制度只会滋养更多的懒汉与
“社会寄生虫”,是一个看似美好、实际上却损害所
有人利益的制度。 “在某一特定的人口中,依靠别
人恩赐生活的人数目愈大,依靠劳动生活的人数目
必然愈小;依靠劳动生活的人数目愈小,食品和其他
必需品的生产必然愈少;而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
产愈少,困苦必然愈大”[13](148 页)。
1
7—18 世纪,受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
响,经济学家开始从社会公共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
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 到18 世纪,关于社会保障的
思想多了起来,除配第之外,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就较
为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边界与特征
[
11](558 页)。 当然,其时经济学界最为重要的事件
是1776 年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以
下简称《国富论》)的问世,它标志着现代经济学体
系的正式确立。 正是在经济学的关注下,才有现代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无论是政治哲学的权利
观念还是市民理论的互助传统,都是在经济效率的
框架内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到19 世纪之后,社会
保障制度探索更加深入而广泛,甚至出现了对社会
保障制度必要性的不同观点,这些争论并没有阻止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相反提醒人们在追求社会保
障制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与冷静。 也正是这一时期
经济学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争论,让后来社会保障
2ꢀ 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
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保障制度是人们面临工
54
ꢁ
ꢁ
张ꢁ 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业社会出现的社会不确定性而选择的理性对策,是
帮助人们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的制度安排。
然而,马尔萨斯认为这种苦难是不能完全避免,也不
应该试图逃避的。 因为问题真正根源在于人口的无
限增长的趋势,造成食物供应的相对短缺,大多数人
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边缘上生活。 从长远的
观点来看,任何技术进展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而灾
祸、战争、瘟疫和其他灾难经常可以减少人口,进而
缓解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 所以,马尔萨斯认为尽
管这些祸患显然是以痛苦的代价来减少人口过剩所
造成的威胁,但对整个社会的利益仍然是一种维护
甚至促进,而政府对穷人提供救济显然影响“消极
祸患”的客观功能,因此是不可取的。 济贫法只会
滋养懒汉,进而破坏社会的自我选择,人口增加会损
失所有人的利益,个人面临的种种困苦都是社会筛
选机制的自然选择功能,并不关系到社会责任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他反对任何的社会保障[14]。
的,人的行动与利益总是在生产关系中得以展现,而
不存在一个脱离具体社会形态的抽象人性。 “在社
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性质的
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
的单个孤立猎人和渔夫,属于18 世纪缺乏想象力的
虚构,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15](86 页)。 所以,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相信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在于
解决私有制度与社会化工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这
种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痼疾,因而,资本主义框架
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真正地让劳动者得到“保
障”。
(二)经济学的支持
19 世纪之后,尽管经济学从经济效率与制度演
进等角度反对全面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但这些反对
的声音同时也在证明此时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经
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除了上述反对的观点,更多的
经济学家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坚信“供给创
造需求”并以此闻名的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
学概论》中论证了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而19 世纪
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更加强调了社会保障制
度对于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 到20 世纪,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更加专业化,经济
学努力将社会保障发展得更加有效而完善,以此为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名。
马尔萨斯的观点影响甚广,许多经济学家采用
他的视角来分析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人口成为经济
学理论分析的关键性因素。 马尔萨斯经济学体系断
定:在正常的环境下,人口过剩使工资不会大大地高
于维持生计的水平。 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的
亲密朋友)提出“工资钢铁定律”,认为劳动的自然
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
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 显然这个学说与马尔萨斯
的观点密切相关。 这样,马尔萨斯的观点再一次明
确表达了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反对。
1ꢀ 凯恩斯主义
19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市场经济的天然
缺陷暴露无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代开始。
传统经济学不足解释现实的困境,更无法给出有效
的解决方案,斯密经济范式与“萨伊定理”开始遭到
质疑,1936 年,凯恩斯出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开创了新的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从就业出发,
强调劳动就业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认为经济
萧条的直接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经济无法保障充分就
业,而就业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有效需求不
足”。 他继承了马尔萨斯关于有效需求的研究,首
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储蓄与投资的“平行公理”展
开批判:“作此想者,都是受了神学之骗,把两种根
本不同的活动,混为一谈。 他们误认为,在决定现在
不消费,与决定留备将来消费之间有一种联系。 其
实决定后者之动机,与决定前者之动机迥不相同。”
[16](22 页)进而,他引用“蜜蜂之寓言”反对斯密主
义流行的提倡节俭观点,认为增加需求可以刺激生
3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经典马克思主义不相信市场的资本主义与社会
保障是可以共存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本质的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要
求社会保持数量庞大的后备劳动力作为对危机的应
急准备,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失业的存在,进而注定一
部分人在市场中处于贫困状态,即市场经济不能让
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 另外,马克思主
义更多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阶级本质。 为了
巩固社会统治,资产阶级也许会在根本制度框架内
对制度安排做出适当调整,就像俾斯麦所做的那样,
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阶级矛盾。 但
是,马克思发现了这种制度的致命缺陷,部分个体或
利益集团利益改进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属性,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之上
5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产供给,创造新的就业,增强劳动者的购买能力,产
生需求的新一轮扩大,进而带来生产扩张的良性循
环,即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 就业理论的分析
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当
社会失业上升时,一方面会直接增加社会保障公共
开支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与“乘数效应”相
反的恶性经济循环。 因此,直到今天,就业问题仍然
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些制度
的研究大都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会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包含
以下逻辑:第一,社会成员的福利是可以被衡量的;
第二,个体福利效用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
三,政府干预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功能,增加社会
整体福利。 他将这种逻辑进行简要概括为:“在福
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
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都会使满足增大;第
二,将富人的货币收入转移于穷人,会使满足增
大。”[17](293 页)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上述逻辑应用
于社会经济学的宏观运行,认为社会投资增加与扩
张性生产循环的起点在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主动干
预,主张政府应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
赤字预算以及举债花费。 凯恩斯不相信市场的自动
调节功能,认为自由市场的盲目性是社会资源没有
得到很好配置与利用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他
强调政府对经济运行加以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凯恩
斯主义对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提
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的政策建议,而在于主
张国家以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提供了共同的或一般的理论基础。 正是在凯恩斯之
后,政府干预获得理论上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政
府从这种支持获益颇多。 19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关
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就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
主张:加大政府对经济的主动干预,通过制定“社会
保障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大促进了当
时美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英国以及后来的西欧、北欧各国政府都普遍地执行
过凯恩斯主义的积极经济干预政策,而且这些政策
往往反映了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
尽管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本人
并没有直接论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但可以看到,
正是凯恩斯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普遍应用为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首先,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并且设想大部分国民
的个体收入是增加的,则显然可以普遍增进社会福
利。 而影响国民收入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生产
要素的合理配置,在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因
素尤为重要。 进而,一种可以改善劳动条件、恢复劳
动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与经济
的增长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其次,对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言,在市场中,
个体收入是不会自动地从富人转移向穷人的,也许
慈善传统与利他主义精神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
用,但却不足以持续稳定地给社会成员提供全面的
保护,而政府主导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
分配功能,还能够承载哲学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理
念,因此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当然之选。
尽管后来学者们发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存
在一定的缺陷,如罗宾斯对个人间效用的可比性提
出批评,森认为以效用和满足来判断人的福利是有
缺陷的,但的确是庇古开创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社
会保障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社会
保障制度在经济学研究中获得的发展功不可没。
进入20 世纪以后,经济学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
必要性讨论渐渐减少,更多的研究是在福利经济学
的道路上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阿罗
发展“新福利经济学”,克服了庇古理论的部分不
足。 弗莱堡学派主张间接提供社会福利。 斯蒂格里
茨的公共经济学从公共收支分析角度研究政府社会
保障职能的实现。 总之,现代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1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920 年,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创立福利经
济学的科学体系,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发端。 1928
年,《财政学研究》出版,标志着庇古的社会经济学
体系已经得到完善。 尽管如此,人们通常认为福利
经济学是“政府—市场之争”的产物,其理论分析是
基于反斯密主义框架之上的。 庇古首先将福利区分
为社会福利与经济福利,他的研究仅关注在经济社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记述了工业社会的
发展轨迹,它甚至见证了人类社会试图满足一种普
遍人类本性需要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在未来的社
会发展中必将持续下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演进
56
ꢁ
ꢁ
张ꢁ 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的历史中,经济学的认知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根
本动因所在,所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制
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更多地从经济学研究中寻找问题
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1]礼记[M]ꢀ 十三经注疏[Z]ꢀ 阮元校刻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良初ꢀ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斌ꢀ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J]ꢀ 社会科学战线,2004,(1)ꢀ
4]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转引自:王亚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克里斯托夫·皮尔森ꢀ 超越福利国家吗? [M]ꢀ 北京:政治出版社,1991ꢀ
7]转引自:汪行福ꢀ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经济分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转引自:王志凯ꢀ 比较福利经济分析[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斯宾诺莎ꢀ 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约翰·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静力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马尔萨斯ꢀ 人口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6]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庇古ꢀ 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J]ꢀ 美国经济评论,1951,(6)ꢀ
Economic⁃Thread Analysis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ZHANG Ke
(
Economics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antly combines
with modern economic theorie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root and base of the emerg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ies and ideas on the change and evo⁃
lu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duce to an exploration of the economic log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se⁃
curity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 liberalist economics; malthus;Keynes;welfare economics
[
责任编辑:苏雪梅]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