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3 期
2006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3
May,2006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动因、课题与途径
蒋ꢀ 华
(
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
ꢀ 摘要:准确把握我们所处时代为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的前沿问题,包括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传统学校文化价
值的重构问题、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问
题,进而确立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现代学校
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是立足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对现存学校文化
模式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从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入手探索现存学校文化的重构机制。
关键词:现代学校文化;动因;课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078⁃05
ꢀ
ꢀ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冲突和
展问题极为尖锐和突出的历史时期,自觉地进行现
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更有
其厚重的现实性根据。
多种价值选择,正在形成复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文
化生态环境。 如何在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和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发展与学校
发展的共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
自1840 年以后,中国学校教育在西方列强的威
胁和逼迫下被动地开始现代化进程。 回首历史,我
们发现,中国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实践在器物、制度、
文化等层面之间探索、徘徊、循环,从单纯的器物层
面进入到制度层面,又深入到文化层面,即人的层
面。 这充分说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在总体性学校教
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从文化学的视角透视
这段历史,我们又会发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
心和最深刻的内涵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现代化
问题。 而人本身的现代化问题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
和学生在生存和发展方式上的现代转化,其实质是
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问题,即根据新的价值尺度对
现存学校文化进行反思,重建一种与学校及其人的
现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学校文化。 正如社会学家英
格尔斯(Alex Inkeless)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
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
的人,自身还没有心理、理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
一ꢀ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刻动因
文化的实质是塑造人。 当前中国多元文化和多
种价值取向并存,使学校教育和人的发展面临着极
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痛苦
选择。 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所有人
类活动都是人创造他自己的历史即文化的历史的活
动,所有这些活动的产品都是“ 文化产品” [1] (6
页)。 人是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
的境况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人创造他自己的历史和
存在。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教育和人的
发展的这些困境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是由于人的文
化价值观出了问题。 那么,要使当代学校教育和人
的发展摆脱这些困境,就必须实行“人的革命”,其
实质是“文化的革命”。 我们在学校教育和人的发
收稿日期:2006⁃01⁃18
作者简介:蒋华(1970—),男,四川简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78
ꢀ
ꢀ
蒋ꢀ 华ꢀ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动因、课题与途径
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
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最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
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
成废纸一堆。”[2](4 页)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就
会理解,为什么过去中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每一历
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都将文化建设的问
题突显到醒目的位置;为什么梁启超在《新民说》中
明确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3](37 页),
并且批评了人们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而忽略文化变革
的错误倾向,而陈独秀则以《新青年》呼唤“新青年”
的生成,并明确指出要以西方的科学、民主和理性的
精神来塑造中国的“新青年”[4](121 页)。
寻找超越学校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
二ꢀ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课题
从文化的历时性看,现代学校文化是工业社会
的产物,是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新的学校文化
模式。 问题是,这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模式的核心价
值到底是什么? 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核心价值必须
反映现代精神的精华,而现代精神主要是通过现代
性问题来体现的。 那么,自觉地进行现代学校文化
建设,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我们所处时代为学校教
育提出的深层的前沿问题,进而确立现代学校文化
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 这是现代学校文化建
设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学校教育目前
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如不讳言,我
国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存在着某种生存论的危机
和困境。 由于秉持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的眼光只是局限于教育的事
实界和现象界,排斥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教育
中涵摄的人生境界和觉悟的探求,放弃、压抑对教育
根本意义问题的思考能力,而且使学校教育活动只
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使教育活动成为
一种纯粹知性的活动,导致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割和
人格的完整性缺失。 在由科学主义所主宰的对象化
意识中,学校教育成为外在于人并由人控制、支配和
占有的对象世界,人与教育世界的一体化关系不复
存在,人与自身的教育世界分裂,并陷入一种尖锐的
对立状态之中。 在由工具主义所支配的占有意识
中,学校教育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教育
世界变成“物的世界”。 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完整性
和统一性被破坏,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
和精神价值被遮蔽,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归属感、
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鲜活性和
丰富性也被抽象和蒸发,造成学校教育目的与手段
的割裂、人与教育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造成
了学校教育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割裂和生存论的危
机。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生存论危机和困境的根源
就在于学校文化价值精神的衰微和缺乏适应现代化
发展的新的文化哲学,而自觉地进行现代学校文化
建设,正是要重塑新的学校文化精神,把学校教育从
对人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释放学校对教育根本意
义以及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探求和关注,促使学校
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与发展的解放性力量,从而
(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学
校教育中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深层的前沿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追问和反思,是确立现代学校文
化核心价值的实践根据。
一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当代学校教育所追
求的发展是现代化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的现代
化,把人作为发展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
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挥为实现条件,以群体
和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
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为先导。
所以,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当代学校发展的实质和核
心。 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
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肤浅的、表面的[5]
(11 页),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成为现代学校文化
建设中最深层的前沿问题。
二是传统学校文化价值的重构问题。 首先是学
校传统文化精神已经衰微。 传统的学校文化观念不
仅不能维护现代学校教育,而且它所包含的价值悖
谬还支配着人们进行非理性、非逻辑性的价值判断
和选择,导致人们对学校传统价值规范的不断反思,
逐渐失去其信仰,特别是当它与现实中庞杂、混乱的
教育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如此。 其次是现实
学校生活中主导的基本理念的缺乏,找不到一种稳
定有效的、被大家接受的理念和精神支柱。 正如有
的学者分析,目前我国同时面对工业化社会、信息化
社会的建设任务,使原来应以历时形态依此更替的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嬗变和
演进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 同时,全球经济一体
化,多元文化背景,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使
7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校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
境和艰难的价值选择[6]。 如何基于对传统学校文
化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重建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价
值和人的精神家园,成为现代学校发展中的又一个
课题。
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提供了现实的根据和逻辑的起
点。
虽然关于文化的界定存在诸多差异,但大多数
学者都在某种意义上把文化同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 笔者以为,现代学
校文化实质上就是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由
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价值选
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
式,即一种新的学校文化模式。 针对时代为学校教
育提出的这些深层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由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农
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确立现代
学校文化模式的核心价值?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后
发展国家,处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中,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呈现为共
时的存在形态[7](220 页),而学校又面临着现代市
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和区域特点相匹配的
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等多元文化价值冲突[8](142 页),又如何解决核心
价值的问题。 笔者认为,尽管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在争论,尽管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人之主体性
问题上的理论分野还将持续存在,但立足于时代对
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问题和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水
平,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只能是人自身的发展,无论
是学校的物质建设、制度改革、课程与人才培养模
式,归根结底都要服从人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
人的平等交往。 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学校文化时所必
须认同的最根本的价值。 我们应当根据这一根本尺
度,对目前各种文化精神进行重新审视,从而确定学
校文化在目前所应倡导的主导文化精神。
三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的建立问题。 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解决人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 现代学校教育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运作
的,它既要求相适应的人格作为其建立和发展的基
础,同时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响,其最大的积极
影响是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
挥,同时也产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现象。 从哲学高度
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表层是“物”的问题,其
深层却是“人”的问题。 就现实而言,学校教育中过
度强化的制度理性正在支配着人的工作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个人变得无足轻重和丧失个性。
因此,确定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的人性假设以及确定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也成为现代
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是学校教育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问题。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实践
一方面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率,也为人的发展和人
的积极创造精神的发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空间,从
而使人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也证明并推动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
产生了威胁学校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其中主要
的是人为现代信息技术所控制,本来是该人“出场”
的教育却反而变成人在教育中的“缺场”,人受物支
配,不成其为人。 人为功利所驱使,人的教育世界却
反而异化为“物的世界”,教育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
蕴和精神价值被系统地忽视,人受功利支配,不成其
为本体的人。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学校教育
的功利化实践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的生存与
发展服务,如何合理处理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另
一个重大问题。
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我们的确应该对各种
文化价值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起充分体现人的类价
值的理论形态。 另一方面,中国迅速由农业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的紧迫历史任务又不允许我们超越历
史进程,不允许我们对各种文化价值等量齐观。 尽
管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在西方的过分张扬已导致异
化的后果,但对于总体上还不很现代的中国和中国
学校教育,这又是在目前学校教育发展中应当占主
导地位的文化价值。 这就是说,作为一种新型学校
文化模式,现代学校文化应当把理性精神和人本精
神作为它的主导文化精神,这具体表现在三种成分
上。 (1)精神文化层面。 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
(
二)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
虽然这些问题在层次上不同,但就其深层意义
而言,核心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把握住时代
为学校教育提出的这些深层问题,就为把握现代学
80
ꢀ
ꢀ
蒋ꢀ 华ꢀ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动因、课题与途径
的凭借习俗、经验、常识、习惯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
性思维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和科学
知识为基础,凭借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
思维,从无视人的生命价值、意义转向重视人的发
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知识授
受转向知识启蒙和知识创新,从追求玄学、崇尚权威
转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从控制服从转向民主平
等,从保守封闭转向开放合作。 (2)制度文化层面。
从基于血缘、宗法、情感的传统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
机制转向基于理性、人道、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管
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基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和天
然情感关系的人际交往转向基于理性、人道、平等、
民主的人际交往。 (3)物质文化层面。 从传统的偏
重伦理政治教育转向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从单纯注
重外在于人的硬件建设转向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
物质要素,从单纯追求校园建设的审美价值转向注
重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
壁也说话”[9](108 页)。
立足于中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实践,我们对当前
学校文化的反思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
化等三个层面展开。 (1)精神文化层面。 正如有的
学者指出,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严重存在的教育工具
化倾向,正“诱使教育偏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根本目标”[11]。 学校普遍关注的是“器物之教”、
“技艺之教”,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
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致使原本属于人的教育反而被
边缘化。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教师身上,教
师不过是上课的机器和达到学校升学目标的工具而
已。 这一切又反过来大大刺激和强化了学校教育中
凭借经验、常识和习惯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
导致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丧失。 与
之相伴随的则是对权威的迷信取代了他们的怀疑,
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又造成了他们民主平等意识的
淡泊。 近些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人的独立、创造、
进取、平等、民主等品质的培养。 但我们有理由怀
疑:在一个没有主体地位或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身
上,这些品质何以生成? (2) 制度文化层面。 因为
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等级森严的宗法思想和由此
派生出来的领导方法上的家长制作风、用人上的任
人唯亲、晋升上的论资排辈、管理上的重权轻法等人
治传统依然存在于现行的学校管理活动中。 虽然学
校开始重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但以经验代替理
性、以人情对抗法制的情形却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
学校中盛行着的是烦琐、刻板、划一的规章制度,从
一般的学校常规到课堂中的提问、寝室中的就寝等,
事无巨细,均在制度的严密控制之下。 不但使学校
的教育活动无法形成人道的、理性的、民主的、法制
的运行机制,而且禁锢了人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3)物质文化层面。 应当承认,学校强调教育硬件
设施的拆旧换新或更新换代本身并没错,但目前学
校却一味地追求校园设施的所谓“宏大”、“气派”、
“现代”,而忽略了原本应该蕴涵于这些硬件设施中
的教育价值与人文意义,使校园的很多部分变得与
人无关,毫无生气。
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基于以上对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的分析,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
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
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
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过程,核心是学校
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的变革。 根据衣俊卿的观点,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
模式的反思、重构是同一历史过程。 这就必须立足
于对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建,从
而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找到一条可能的路径。
(
一)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反思
从总体上看,现存学校文化模式中存在很多与
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相冲突的文化价值理念。 但是,
目前的学校文化模式中很多价值理念如重视学生人
格的养成、强调课程的科学化、积极推进教育手段的
技术化等又都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因此,无论是反思还是重构,都始终是以现存学校文
化模式为前提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
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
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二)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重建
针对上述现代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不良文化生
存环境,学校文化的重建应立足于实现人自身的发
展这一核心价值以及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
要从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入手建立现存学校文化的重
建机制,从而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和全体师生创造
[
10](603 页)
81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适合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首先,要用理性精神和人
本精神塑造现代主体。 对于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改
造和超越,着眼点应当落在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
的内在的现代性、创造性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传统
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诸多消极文化因素塑造出学校
教师和学生基于经验、常识、习惯的行为方式,无论
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学校的管理,都缺乏创
新精神,其基本行为模式是经验模仿。 要使学校教
师和学生从传统主体转向现代主体,必须求助于理
性和人本这两大基本精神。 强调理性精神,就是使
个体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而是以“为什么”
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来对待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强调人本精神,就是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
识和创造性,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活动
的目的和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尺度,从而赋予人
的活动以自觉的价值内涵。 其次,根据理性、人道、
民主和法治原则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
制。 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必须剔除现存学校活动
领域中的经验、情感、习惯和非人性化等自在因素,
确立起理性、人道、民主、法治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与运行机制,以理性对抗经验,以法制对抗人情,以
民主对抗专制。 这不仅有利于克服经验、常识、情感
等自在因素对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侵蚀,而且从
体制上鼓励和培养学校师生的参与意识和首创精
神,从而为学校现代主体的生成提供适宜的条件。
再次,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深刻的学校重组改变
学校主体的生存方式。 除了通过建立理性的、人本
的现代精神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的启蒙机制和
学校运行机制的理性化、民主化来改造现存学校文
化模式,对于广大师生的文化启蒙和价值重塑还必
须在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上下功夫,
要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深刻的学校重组使广大师
生接受自由自觉的、积极进取的生存方式,使学校充
满活力。 所谓学校重组是指学校的评估制度、岗位
编制、教师流动和学校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职位、
社会地位和晋升渠道、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等方面的根本性调整、改变和重新组合。 现代学校
要求打破传统的僵化和封闭状态,使所有人都站立
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一个充
满竞争又充满创造力的开放空间中用自己的创造性
活动来确定自己的成就、地位,重新组合人与人的权
利义务关系。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M].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Z].长沙:岳麓书社,1985ꢁ
4] 徐洪兴.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5]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发展的根本转化[J]. 北大教育评论,2004,(3)ꢁ
7] 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靖国平.论受过教育的人[J].教育研究,2000,(2)ꢁ
[
责任编辑:李大明]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