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第月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0<#()*)
()*)
年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
陈 兵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
#
成都G*))G@"
!
!
心性被解释为
'
自性清净心(!说此心
'
本觉(!乃印度如来藏系经论中的核心思想
并有具体指本觉之 灵寂之知的说法 本觉及灵寂之知说乃佛学界
本文对印度及中国自性清净心及本觉说的原义作了整理并略作评议
本觉灵寂之知
!
中国佛学对此义进行
!
!
摘要
成为华化佛学诸宗的理论基础
长期争议不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自性清净心
发挥
!
!
'
觉
(
为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IF@C!文献标志码!D!文章编号!*)))E+!*+%()*)&)!E))(*E*)
!
梵
43;;0E.0Q.;3#43;;0>0"#语义为心的本 灵寂之知说
#
古人早有争议
X
认为此乃被印度教梵化之说
延续已近一个世纪
未有定论 此文拟对中印大乘如
对心性的 来藏系的真心心性论及本觉说之原义作一解读
大乘空有二 理并略陈管见
空的真如理大乘如 心性本净与自性清净心
密诸 以心性为真心可以溯源于部派佛学的心性本
即心的本然清净状 净论
上座部分别论者等将本净的心性解释为未经
或净化后的心或心识结构中 污染
贯串全部心理过程的心体或基态具体指无记
心或有分心这是心未起贪嗔等烦恼时的本原状态
#
近今唯识学界及学术界
中土伪
迄今仍
%
!
性
是
!
心性
实性
真实不变者
或心未被主观认识和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 在进行
(
(
自性
(
自体
(
本来
(
本然
#
意为心识本然如 更多指摘
#
# )
或
(
#
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
(
不可变易的 说*%对此问题的讨论
#
#
性质
#
#
见仁见智
#
目
具体解释
!
心本然"#或心体
!
心自体"%大体而言
#
(
整
#
有心之真如理及真心二义
%
#
%
宗一般将心性理解为心识无我
(
#
一
!
来藏系经论及依此阐释发挥的中国台
(
贤
(
禅
(
#
宗
态
#
则倾向于将心性理解为真心
#
%
#
或本来真实的心
#
#
(
#
的真常不变者
!
功能或本体"%
#
真心意义上的心性同义
(
近义词
有
# )本性心*( 或心识结构中的一部分
体
! "#谓之)本性心*#是心而
性自性第一义心*()真识*()自性清净心*()真心*( 非真如理
大乘如来藏系说为心性的自性清净心
% #
心清净界*()法性心*()根本心*()净菩提心*()菩 其字面含义显然是本来清净的心
其心性清净之清
胜鬘经说有二法难可
)
)
#
提心*()如来藏心*()佛心*()本觉*()本觉心*()性 净
*()如来藏本圆妙心*()阿摩罗识*()一心*()本 了知
*()中实理心 自性*()本来面目*(
秘密金刚体*()心源*()觉海*()无位真人
#
指自性清净心而言
#
此系
+
,
觉
-
心
*
等
#
禅宗人称
)
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
!
!
!
)
**(((
)
*
等
%
亦难可了知
在凡夫众生位
!
"
大乘如来藏学不仅说真心本空本寂本净
#
而且
!
自性清净者是心性被烦恼
!
说真心本觉#)本觉
的理论基础禅宗的顿悟法门尤依此建立
*
义成为中国化佛学真常心论
)
*
污染而不净者是心相心性与心相特别是其关
甚为微细难知 由何知心性本净
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
#
%
神会
(
宗
系
!
"
+
密等又将本觉义直指为
)
灵寂之知*%对心性本觉及
!
收稿日期!())FE)GE(G
作者简介
!
陈兵!*F@+$"#
男
#
甘肃武山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G*C!(
恼所染
"
烦恼不触心
!
心不触烦恼
!
云何不触法
无分别
彼心于凡夫位有烦恼过失时
成佛位功德清净毕竟时三时中
恶心念念 空在瓦 金三器中平等无差别
在如来藏缘起论中自性清净心乃绝对的本然
念念 实在 被看作世间 出世间一切法最根本的
存在的终极因依因或体性亦即
偈所谓由之有生死及涅槃的无始时
"
)
**(((
而能染心也
+
(
修道位功德时及
+
佛性论
,
卷三引证这段话
#
意译为
-
)
同相无差别*#如虚
%
!
善心念念灭不住
!
诸惑不能染
(*C)(
烦恼皆刹那无常
$
(
银
(
!
)
灭
有漏的善心及不善心
!
诸惑亦不染
"
#
(
#
#
#
(
)
所
生灭不住
正相触相混合的关系
恼污染
实际上烦恼并不能污染自性清净心%+佛性 来界
称自性清净心为道谛并说自性清净心之所以清
在于人法二空此心本来妙极寂静为性故
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
#
无其自性
#
皆与本来清净的本心不能有真 依*$$$产生
(
(
#
+
阿
(
#
因此说凡夫心虽然被客尘烦 毗达摩大乘经
,
)
#
!
性
"*#亦即法界%+佛说不增不减经
, -
云
论
,
#
!!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 说为不可
!
为众生故
"*@G"
法界而言有自性清净心
!
)
净
#
#
)
#
#
无
思议法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心乃依真如
即是真如
(法界的意味%+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无生寂静不增不减的自性清净 卷十谓真性是佛与众生同具的
)
平等真法界*#法界
"
增无减
#
离有离无
#
#
#
(
#
&
('C)(
生
*
%
这本来清净
即是作为众生成佛根据的如来藏
(
(
(
心
直译
#
(
佛性 如来藏 梵 乃终极
! >50.60E>5d;-"#义为一切法所依的因#
又有众生身 实在涵盖一切法
# #又即是一切法%+占察善恶业报
与佛性实为同义语
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 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
意谓寂灭的心性名
%
)
如来胎*#既有佛果清净心所包藏
#
中成佛之因性
(
可能性之义
卷一谓
!'+*F
#
%
经
, -
云
+
入楞伽经
,
)
#
!
!
!
&
来藏
*
#
)
一心*!绝对心"#
此
心一实境界而起
!
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
!
心即是如来藏
(
佛性%+楞严经
,
明言众生本有
)
常住
一实境界故
!
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
!
!
!
)
C*F)+
真心性净明体*#此心即是如来藏%+佛性论
,
卷四称
现妄境界
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绝对的终极实在一实
"
)
心清净界
*
名如来藏
如来藏系经论中
日月泥模内宝像
%
!
#
将自性清净心比喻为虚空
境界"#乃一切众生的六根妄识及无明生起之本
#
莲花矿中之金瓶中灯等如 是一切众生得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证得真如之
卷一偈谓 众生因不了此法界起不如实的思惟才显现虚
卷一偈云
水复依于风风依于虚空
(
#
也
水
(
(
(
(
(
+
究竟一乘宝性论
,
)
如虚空净心*#卷四比 本
%
#
#
喻佛法身自性清净体为诸烦恼客尘所染污
#
如虚空 妄境界%+究竟一乘宝性论
,
-
中净日月为厚密云烟所覆%+央掘魔罗经
,
卷四比喻
!!地依于水住
!
!
!
空
住于烦恼中的佛性如瓶中之灯
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说自性清净心
不堪作金用若炼成真金
密严经卷中偈云
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
#
瓶破则现%+大乘理
不依地等
$
,
)
犹如金在矿
#
如是阴界根
!
住烦恼业中诸烦恼业等
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
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
是依自性清净心起邪念
#
!
!
住
&
@'F*(
#
#
能作庄严具
是如来妙藏
+*"+(
只具有炼成金的可能性虽然具
*
%+大乘
不善思惟
!
,
-
不善思惟行
!
!
!
不
!
!
!
如
住彼诸法
"
!
!
)
金处于矿
处于矿中的金
"
阴入界如地
!
!
!
净
)
G*C*@
#
#
心界如空
"
有金性却现实不是金须经冶炼方能成为金众生身
中的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虽然本性清净但其
心现实不净须经过修行显现为清净 依止阴界入有诸根生灭
就其清净性空性而言自性清净心在众生位 虚空 风 水 地
佛位是平等一如
因果一如的%+宝性论,卷一说如 因$$$自性清净心#如同虚空#)无因复无缘#
&G'C*@ &G'C!!
来之性乃至邪聚众生身中自性清净心皆无异无差 合义亦无生住灭 是超越
) # * #)如实不分别* #
本来无二 同论卷三说 因缘和合有为法的无为法 一切烦恼客尘以自性清
所有凡夫圣人诸佛如来自性清净心平等 净心为根本不正思惟依于自性清净心而住 此说
#
.
追溯众生产生之根源
#
(
(
#
!
不正思惟"#由邪念起烦恼业
#
依烦恼业起阴界入
如同外在世界成坏的程序
-
产生众生与世界的根本或终极
及无和
#
%
#
(
#
(
%
$
$
$
(
别
*#喻如真金
#
%
-
%
!
#
%
!
!
((
! !
陈 兵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出
之本归结于依本觉而有不觉
+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大乘起信论
,
则将无明 金指环
不觉法界一 可以说就是金
相 心性无二无别
#
是佛只具备成佛的可能性
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偈云
妄识所熏习
#
其体性
!
金性 但金条金指环
#
却不能说金条就是金指环凡夫与佛
却不能说凡夫就是佛凡夫现前还不
"
是无二无别
#
(
#
不觉者
#
)
#
相
*$$$不能如实觉知法界的绝对性而生虚妄的
(
#
对的二元分裂
大乘经中说自性清净心的出发点
这也是增一阿含经
%
#
#可以修行成佛%+大乘
-
#
是佛果净心
#
,
+
,
中说心性清净的原义%+大乘
!!赖耶性清净
日出云翳
!
!
圆镜智相应
谓众生被妄心所熏的杂染的阿赖耶识本性清
即是真如法界当成佛位转为大圆镜智时其本
即说此心为 具清净性便如日出云翳般显现 矿与金金与金指
可谓印度大乘如来藏学心性论核心思想的
此心即佛完全净 最佳比喻
唯识今学解释为成佛 作为如来藏
!
如
)
@*F*(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方证知
心真如
!
,
卷十谓真性
)
是真胜义谛
#
唯佛
"
&
@'C*(
*
%+大乘庄严经论
法性心*#释曰
,
卷六说自性清净的
#
#
直译
此中应知
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
点明心真如即是自性清净心
)
-
净
#
(
#
#
!
说心真如名之为心
!
%
(
!
)
F*G(!
!
"
环之喻
#
#
%
化了的心$$$第九阿摩罗识
#
(
佛性的自性清净心 坚
#不生不灭()
位被转依了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说菩萨登初地 固不动*()常不动*#确是一种)真常心*#它虽与印度
得一切众生菩萨 教的梵我一如说近似但从理论上讲实际上与作为
( ( # #
佛法标志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并
是依三法印的内在逻辑推演至究极处的必
正如印顺法师所言真常心论主要是对三
按原始佛学本义涅槃
诸法无我的
悟入唯识性
佛的
(
善达法界
(
见道时
#
)
平等心性*$$$亦即自性清净心
%
(
(
圣者证得或转依了的清净心
还是修得 若言本具
污染而不见其本净
(
阿摩罗识
#
是本具 不相悖
#
4
#
则众生现实的心为何被烦恼 然结论
若说是修得 阿含经和多 法印中涅槃寂静印的发挥
种大乘经及唯识学要典瑜伽师地论 说阿赖耶 寂静或涅槃寂灭乃如实正观诸行无常
识是杂染的通过修行转为清净心阿摩罗识此阿摩 真实而证得的果境或解脱心 能观真实者唯有自
罗识则有堕入因缘所生有无法之嫌 这成为自性清 心 说涅槃是常
净心说面临的理论难题一直到今天还有争议 涅槃极乐 净四德及常
自性清净心也被指为阿赖耶识或第九识 关于 恒 清凉等八味是则从原始佛教到大乘所说涅
如来藏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关 槃的实质都是一种自内证的真常心 按照佛学的
有主张第九识为 说法涅槃是本然如是的真实心性本来不生不灭
如来藏和主张第八阿赖耶识即是如来 本来涅槃谓之
二说皆可在经典中找到依据 宋译楞 为造作而成的有为法
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自性清净 涅槃也才可能真正不生不灭
有 槃只有落实于每一个众生的心
说每一众生都有本寂
魏 于是逻辑地成为大乘佛学的最终结论
印度经论说心性本觉
自性清净心除了无自性如虚空
烦恼垢染等性质外还有
如来藏 功能心性本觉有多种印度经论为据
卷十称自性清净心为
%
-
4
#
如
+
,
%
#
+
,
等
#
#
(
#
#
%
%
#
能证涅槃者也只有自心%+阿含经
大乘经说涅槃有常
,
(
#
%
#
(
乐
(
我
(
(
%
(
安
(
#
#
有无第九识及第九识
(
#
%
系
#
是唯识学争议不决的一大问题
#
#
#
#
自性清净心
藏两种观点
(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涅槃并非修
#
%
+
#
唯其如此
#
才有证得涅槃的可
本来自性清净涅
#
才有修证解脱的实
本净的自性清净心
伽经
,
中有时说
)
(
!
"
#
能
#
%
客尘所覆故
#
犹见不净*!卷二"#似乎以二者为一
#
时又似乎以二者为二
#
如卷一说真识
!
自性清净心"( 际意义
%
(
#
现识
译
!
阿赖耶识"(分别事识
!
前七转识
"
三种识
%
%
+
入楞伽经
,
卷七明确说
-
二
!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
!
(
清净如清水
)本明*()本觉*
的性质或
# +
如大乘理趣
!
无
!
!
)
!*++G
生有灭
!
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
"
#
说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识非阿赖耶识
楞伽经中的
卷中说
有作为世间因的
但同经卷下又说阿赖耶识 经
将众生阿赖耶识与诸佛如来藏
#
此
)
#
#
识
了
*#亦即宋译
+
,
)
真识*#应该算第九识 六波罗蜜多经
,
)
本觉心*#亦为
%+大乘密严经
,
)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
在
)
诸佛法性身
此 教王经卷六谓
卷上云
#
本觉自然智*%+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
本来清净故
生灭流转中
#
)
根本心
*
坚固不动
#
,
)
#
是名本觉*%+无上依
)
根本心*#应是第九识
%
,
-
为如来藏
#
本性清净
#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
!
内外所现无
!
)
*)*@GF
心的关系比喻为金与金指环#)无二亦无别*%金与
始时节相续流来
!
法尔所得
!
至明妙善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又说
)
是性明净*%+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
+
楞严经
本觉明妙*#意谓心性本来具有奇妙的明觉作用
照明为 这种明觉能自明奇妙的心性本身名为本觉 本觉
心性当 是无明不觉生起之所依由觉生不觉从明生无明
#
无明是因不觉
真性本明 觉性二元化而设立一个觉性之外的觉知对象
此心性明洁 如来藏本圆妙心 超越因缘
卷一偈谓如虚空净 空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在过去现在未来非因非
光明明了以 缘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心非地水火风空非眼耳鼻
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一切世间有为法亦非
十二因缘六度涅槃无上菩提等出世间法
即地水火风空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
即四谛十二因缘乃至无上菩提
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
总之本觉真心既
出世间的一切
超越时空和二元对立的唯一绝对终极真
乃万有的本体超越色也超越心假名曰
起信论称为
,
更详说心性本觉
#
如卷三谓
)
性觉妙
谓
如
体
)
心之自性本来明澈*%+胜天王般若经
,
卷二谓如 明
卷三十说真如
心之真如
谓心
烦恼本无体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
#
)
自性明净*%+华严经
,
)
#
%
*()能大照明*#真如涵盖万法
#
!
"
(
#
#
然也应本明%+思益梵天所问经
,
)
性常明净*% 不觉
(
#
)法界一相*#误将本具绝对的
!
所
+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
,
谓
)
#
净
*%龙树
+
,
谓
)
#
与 觉"%本觉真心或
)
*
(
时
法界同体*%+究竟一乘宝性论
常明无转变*.卷四谓自性清净心
离客尘诸烦恼故*%
,
)
#
#
#
心
#
)
#
#
#
#
#
#
#
#
)
至明妙善*()明澈*()明净*()明洁*()光明明 四谛
(
(
(
(
.
了
*
等描述
#
当皆为梵语 .0]5d:80.0!
巴
0]50:E 而又即心
X
(
(
(
X
8
0.0"的意译
#
此语多译
)
清净*#今译
白净*()遍净*#有光明
光明*()净光*()明光*%光明
)
极光净*#原意 香味触法等世间法
#
是
)
(
明净
(
光净之义
#
近世汉 等出世间法#)以是俱即世
(
#
&
*('*(*
译藏文佛典常译为
明净用以描述心时
心识
长阿含
)
(
元
#
离即离非
#
是即非即
*
%
#
#
#
本有
)
能照
*
或
)
觉
*
的含义
%
将 非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
#
又即世间
(
#
是
)
能照*!直觉
"
的功能比喻为光明
坚固经
心识无形
喻心本具的觉知之性 从此可以引申出
卷三十即说 来藏
的异称
华严经 名 此心绝对不二
无为法具有不生不灭
但以妄想执 味圆满十方不变不易
这种描述终为不得已而说的
不可言说不可表示只能离言说
#
可溯源于汉 包罗万有
无 实
光明
(
(
译
+
/
,
佛答比丘偈-)应答识无形
#
#
#
#
)
一心*#
量自有光*!今译
)
#
光明无量*"%
光
(
#
+
,
)
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总摄万有的
#
)
心性本 本体"#华严宗名为
)
一真法界*!唯一绝对真实"%
如
觉
*$$$本来具有觉悟之功能#+华严经
,
(
佛性
(
法身
(
涅槃
一切智等
乃与世间一切现象性质相反的
无障无碍平等普遍一切一
不增不减等性质喻如虚
(
阿摩罗识等
#
其实皆为此心
真如
)
性常觉悟*%
#
菩提
(
般若
(
#
皆就此心的作用立
心性本觉义最权威的经典依据
如来出现品的一段话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着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
#
是晋译
+
%
#
/
,
-
#
(
(
(
!
(
(
(
#
!
!
"
!
#
自然智
#
无碍 空
无碍
!自己以智慧去体验"%
总之说真心本觉具有常了知真如的自然智
# #
#
)
假名*#真心实际上
)
***("(
智
!
则得现前
"
(
#
(
妄念去
)
自内证
*
本来具有佛的智慧$$$一切智
(
自然智
(
智
#
当然是本来觉悟$$$本觉了
%
这段佛言被作为
影响极大 经中还有 等
即心是佛
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 包括学界认为最原始的大乘经般若经中找到依据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 尤其在空宗相宗皆宗依的华严等经中说得很是
明确决非
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 大方等如来藏经佛甚至说一切众生烦恼身中
有如来藏常无染污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
#
中国禅宗等法门的经典依据
#
%
#
虽然不一定是印度大乘主体空宗相宗的一般观
乃如来藏系一家了义之谈却可以在许多大乘经
(
几段话
!
#
明确说众生本来成佛
#
-
点
#
#
如来成正觉时
!
!
#
!
正觉
!
!
,
(
+
,
)
***("+
谓无性
"
#
)中土伪说*%
,
!
+
)
***("+
&*!'@+"
觉等无有异
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
!
何以故
+
菩提无相故
"
)
#
#
德相备足
#
如我无异
如来眼
不仅佛智本具
而且佛身庄严相也是本具只是未能开发
密教的
)即身即佛*$$$凡夫肉身中本具五佛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
%
中国佛学的性觉
*
#
!
何以故
一切众生心 来身
心性本觉
而已
+
诸
)
#
有如来智
(
(
如
&
*!'@+"
!
!
#
结跏趺坐
#
俨然不动
*
%
#
)
***("+
亦复如是
如来智慧
具足在于众生身中
"
#
#
%
&
无量无碍
!
普能利益一切众生
但以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 庄严色身
***("(
!
%
!
!
#
)
不觉
!
不得利益
"
三
!
"
#
义
(@
! !
陈 兵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中国佛学对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觉义进行
了发挥作为建立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法门 同于印度佛学心性论
的理论基础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称显示真 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其说
谓自心即
!
吕澂以
)
性觉*!心性本觉
"
为中国佛学心性论不
#
(
(
(
)
性寂
*
义的重要区别 试论
# +
其
#
+
,
)
, -
说
心即性教*#谓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
#
!!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
!
只就其
'可能的(#
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
!
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
有关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区别
实则性觉说尽管有中国化的成分
如 度大乘经论是对印度经论中心性本觉本明之说的
故名为 阐释发挥 在中国佛教理论家看来性寂与性觉
故名心为什 为体为涅槃法身觉为用为菩提般若 觉本
体用不二 牟宗三佛家体用义之衡定认为
故知净心非是不 常心可溯源于世亲早年的
将知心非不觉 初实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相通
国佛教所创表现出中华民族智慧心灵之一般倾向
心性本净与空宗
是真性本来
得罢了这是直截显示佛法究竟之谈
即依此理论建立
对于真心为何本觉
大乘止观卷一谓自性清净心
(
相宗所解离垢而净不同
全同诸佛*#不过被妄念遮蔽而不能证
#
'
当然的
(
方面而言
现实的(#'已然的
$
#
)
'
(
)
*"**@*"U*@*C
#
#
禅宗最上法门
"
%
)
*
#
亦源出印
#
中国佛学进行了论证
#
#
+
,
)
中实本觉
#
%
#
#
寂
心
么说此心本觉
*$$$因为它是具有本觉性的实在
#
#
#
(
#
#
(
#
寂
(
4
因为
-
一
#
%
+
,
)
真
!
!
觉
也
!
既是无明自灭
又复不觉灭故
!
净心自在
!
*
+
十地经论,#唯识学最
$
!
方证净心
!
#
真常心可以说是中
)
*@*G@(
"
#
#
从圣者灭无明后净心自在及以净心灭无明的事 也是大乘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佛教即居于此
实
#
知自性清净心不是不觉
何二元化的分别亦无觉与不觉的分别
不觉为了阐明本来是佛假名说为本觉
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所谓无师智自然智
本觉
出障名 的弊端
故就体而言凡 依持与轮回主体
甚至可说众生本来是佛但不是 人对此进行过认真讨论
就事而说众生现在就是佛 隋地论师慧远大乘义 真心如虚空遍一切处
卷一说 门教数论派等精神本质或灵魂
)神我*!-.-:0"遍一
X
若无真心觉知性者 切处常存独在的说法表面相似难免使一些人认为
#
与佛法的核心诸
甚而被斥为
%
又
#
心体平等
故言非觉非 批评贬斥中国性宗者为崇洋自贬识见不开
此心体具 实则真常心本觉说也算不上中国佛教的 只
)独创*#
无碍 能算
#
没有任 颠峰而立言
#
故亦可说超过印度原有之佛学传统*#
&
*C'@F"
#
#
)
*
%
#
#
%
(
有
+
/
,
(
(
)发挥*%
(
本觉说
智三种大智慧#)故以此心为觉性也*%
又
#
#
是
真常心 自不无其理论难题和可能发生
真我与无我客尘后起抑本有为生死涅槃
被认为是真常心论的三大难题古
#
心体之用
智慧为佛
圣无二唯名如佛
#
在凡夫位名佛性
#
亦名三种智性
#
%
(
(
#
.
因为心体平等之义是体
#
#
#
#
#
#
#
%
%
+
(
不变不易的说法与婆罗
#
章
,
-
!
终无妄知
!
亦无正知
!
(
!
!
如草木等 无智性故 无有梦知 亦无悟 真常心论是数论派影响下的产物
法无我相悖有堕入外道见之嫌
从众生具觉知的功能 卷二早就作过辨
推论其根本为真心本具 土伪说*%对这一问题#+楞伽经
的觉知之性 此觉知性即是智性
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对畏惧无
觉悟之真心所依的根本
我的愚夫说诸法无我的一种善巧方便#)为离外道见
中国佛学中只有以我法二空所显理为真如的 故
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如来藏仍以无我为本性
唯识今学不说心性本觉一般说众生非本觉尤其 楞严经
非本来是佛只有以阿赖耶识中寄附的正闻熏习无 常住
漏种子为因经过历劫修行如实观真如理转识成 有何差别
智而成佛 慈恩宗西园寺派的圆测则认为 本有者必应有其自然的实体
随顺能生 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是非是
是超越因缘与自然的唯一绝对者
"
!
!
#
)
*+*@"(
知
"
#
)
*
#
)
中
#
,
%
#
乃迷昧的妄心和 析
-
%
#
#
%
#
#
#
+
,
卷二阿难请问
-
佛说
)
觉缘遍十方界湛然
#
#
#
性非生灭*#与投灰外道等说遍满十方的真我
#
#
#
4
佛解答说
-
外道认真我自然本有
精觉妙明
离一切相
#
若自然
非因非
即一
并非
卷二
%
-
#
#
然
)
#
!
!
以真如中具足一切恒沙功德性
修生智等诸功德门故名觉也非缘照故名之为 切法
在万有之外有一个真心的实体%+大乘止观
而以本觉为真如中具足的清净 云
不以能缘能照的灵知之性为本觉
!
#
#
#
#
#
&
*('**(
!
!
*
#
#
)
*G*+(!
觉
"
,
虽然同意本觉
#
-
功能
#
%
!!外道所计
!
心外有法
!
大小远近
!
三世六道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历然是实
如虚空
异实事也
为实彼此不融
但以心性缘起
其唯一心为体以体为用
非谓心外有其实事 心遍在中
"
但以神我微妙广大
此即见有实事之相异神我
设使即事计我我与事一
佛法之内即不如是
不无相别
故言实际无所不 佛非佛
)
名为至 佛*#但当学人认定一个即佛之心实有时
!
故遍一切处
神我之相 生与佛二元分裂根本法执的方便
但彼执事 众生多劫方敢期望成佛的念头
知一切 障碍 何况承当本觉或本来是佛
虽复相 第一义真常心论的第一义仍然是离能觉所觉
毕竟不可言说 马祖道一禅师常说即心即
他不得不
非心非佛去否定 不是佛
心性本觉的表诠与非心非佛非
都是破执的方便而非第一义
主要是其用于修证
!
犹 而非谓矿即是金
%
说本来是佛
#
又常是一种打消众
若存有一个我是
适成证悟佛性的
并非真常心论的
"
!
#
)
"
!
!
#
*
#
!
"
"
%
#
法悉是心作
!
!
"
#
#
(
是
别
至
也
!
!
!
#
%
!
!
!
#
)
*@*G+)
"
用
)
*
#
后来又说
)
不是心
#
#
不
外道所说的神我
#
终不离二元论的立场
一方面说有无所 物的遮诠
即便说神我不离 真常心说可能产生的弊端
其神我与万物终非是一 佛 实践是反本归根式的可能会使人只内向参究自
不在万物之外即是万物的 心而忽视在众生中社会生活中积极修六度万行
全体为真心的相用万有与真心一 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佛教被批评为教在大乘
非一非异
与数论派等二元论的神我颇为不 行在小乘*#在主导思想上大概可以说主要是真常心
而且佛法所说真心以及真心所现万有皆本 导致的偏向 这是现代一些唯识学者批评真常心论
来空寂无实自性不可言说与执万物与神我皆实 乃至否定中国化佛学的重要理由 比起真常心论
有的外道见地有关键性的区别 唯识学有为缘起的实践是革新式的确有鼓励人力
真常心论的又一最容易令人迷惑的理论难题 修万行的积极精神但也有难以满足急求解脱者宗
是真心本明与无明妄心的关系问题若真心本净本 教需求及理论上使涅槃陷入有为法的缺陷
众生本来是佛那么无明妄念又从何而起 如果 真常心论可能导致的另一弊端是导致所谓
说无明妄念从真心生那么它又怎能止息 说无明 实堕 无修无证烦恼即是
无始有终岂非违背了无始则无终的缘起法则 唐 菩提 不断烦恼不修诸
流于
此 人对这种偏弊有许多批评
一落言诠不论遮诠表诠
常 人多闻广学善于解读更需依善知识方便开导
真常心论的无为缘起与唯识学的有为缘起
故说妄 非不可融和中国佛学家们通过性相理事等一如不
因为众生从来未曾悟 二的中道 体相用三大范畴融通二者 大乘
故言无明妄心无始 知礼四明 止观卷三云
真性超越真与妄经论说从真起妄 本识阿赖耶识是相六七等识
则无以显进修之人复本还源 如似水为体流为相波为用
若就现实而言应说一切众生自无 体谓体性本质本性相谓现象用谓作用
始来唯在迷不觉只是潜在有能觉的可能性 相用一体不二即是真心与妄心不二 又说心体具
由从真起妄还容易引起另一个问题既然说从 寂用二义 谓心体平等离一切相本不生灭
真可以起妄那么十方诸佛又何时起妄再堕为众生 本来空寂 谓心体具顺违两种用凡夫由不识
圆觉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譬如金矿已冶炼成 心性违逆心性而起无明染心造成三界六道生死轮
纯金不会再回复为金矿已成佛者不会再堕为众 回的苦果诸佛圣众符顺心性而起净心成就永出生
常享涅槃普利众生之乐果 就像一根金条
中国佛学所谓本觉乃至本来是佛也是就 识货者用它作搅屎棍识货者将它打作价值连城的
真如理及证得佛果的可能性而言只是说矿中有金 精美佛像其价值 虽有天壤之别金的本性并无
-
一方面 是物*%即心即佛
!
"
承认万物有离心识而本然的自性
不遍的神我此神我与万物为二
万物而执万物为实体
法所立真心独一绝对
体性纷纭万象
体不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
%
#
#
#
%
#
#
#
%
#
%
#
#
#
-
%
觉
#
#
4
#
)
圆
#
4
*
的
)
任病*#既然本来是佛
#
#
#
4
#
则何妨放任自然
#
不持戒
(
(
复礼法师曾就这一问题请问天下学者
-
善
#
)
狂襌*%这多分出于对真常心论的误解
#
古
真法性本净
妄安可止
无初则无末
!
妄念何由起
有终应有始
*F*@G@
+
许妄从真生
!
%
法性
皆难免其弊端
(
真心本来不可言
!
!
+
说
#
#
#
#
需要学
!
"
无始而有终
!
(
#
%
)
怀懵斯理
对此问题
"
#
亦
#
澄观的回答是-)从来未曾悟
#
#
(
&
*F'@G@
无始
无始以来迷昧不觉
教行录回答
*
$$$就事实来说
#
#
#
及
)
*
#
# +
如
#
%
+
,
-
,
-
#
#
是
!!真心是体
!
%
&
!
)
*@*G+!
就修证而言#)不如是
#
是用
"
!
!
"
&
()'CF!
之道矣
*
%
#
(
(
#
#
#
体
#
%
#
%
-
(
%
寂
#
#
#
#
#
4
%
用
#
(
-
+
,
-
#
#
#
.
#
.
#
生
%
死
(
(
%
#
不
总之
#
#
#
#
#
!
用
"
#
(G
! !
陈 兵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
((*G!*
丝毫差异
真心乃万有的体性
的体性 相宗与性宗
方面谈有为缘起多讲渐修
为缘起旨在顿悟 二宗只是切入真如的角度不同
根本上并非矛盾 若论顿悟自以性宗为直截快当
但顿悟后尚须渐修则需相宗何况并非所有人皆可 大疏
虽说如来藏而主张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但泥于逻辑解析
故需历劫渐修难以速达法 集都序
则离了性宗别无所依 性宗如来藏 一个
缘起论以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或法界通过体相用 来禅宗诸祖心传之法要
从理论及实修上已将性相二宗有为无为二缘起说 先令学人断绝诸缘
整合融通于一体对它的否定
的不同用唯识学属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的成果是乃悟性不足所致
本觉与灵寂之知
中国佛学性觉说的特出点
为真心本具的
寂照即空寂与灵知为真心的两大基本性质
几乎被中国化佛教诸宗共认 天台宗智者大师法 迷是悟
华玄义卷八说实相寂照灵知
乘只得第一义空之寂不得其照
%
心体与万有
#
也是如此
喻如波为水的相用
也是如此相宗从事相
性宗从理体方面谈无 性
#
万有乃真心的相
知于空寂无生如来藏性
说禅宗的要义在体认离一切认识对象的无缘
此性所知乃空寂无生的如来藏
澄观答唐顺宗问心要笺说心体
!
方为妙耳
"
用
#
#
#
水为波
)
%
#
#
(
相用 之知*#即纯粹知性
#
#
#
.
(
%
+
,
)灵知不昧*(
#
%
#
)任运寂知*%
%
#
#
此说被华严宗五祖宗密进一步发挥
中将心体的性质归纳为寂
即寂而知知即真智亦名菩提
因 心性之本觉描述为
#
其
+
圆觉经
#
#
,
!
空寂无生"(知两个
顿悟%+楞伽经
,
#
)
渐净非顿*. 方面
#
谓
)
#
#
(
涅槃*#
将
+
楞严经
,
卷十谓
)
#
.
事非顿除
#
)
灵明空寂*()灵灵不昧
(
了了常
禅源诸诠
卷二明言达摩以来代代祖师相传的心印是
所谓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为达摩以
述禅宗传心的方法说
次第尽*%相宗虽精析法相
#
#
易滋 知*%宗密特别强调心性
)
知
*
的一面
#
其
+
长法执
#
成顿悟的障碍
#
#
,
#
源
%
若求顿悟
#
#
%
)
知
*
字
#
)
#
#
#
#
-
禅师
(
#
然后问-)诸缘绝时
#
有断灭否4*
(
#
#
主要出于思维方式 答-)虽绝诸念
#
亦不断灭%*
问
-)以何验证
#
云不断
只此
直到自
-
#
否定性宗 灭4*
答
-)了了自知
#
言不可及%*禅师于是印证
-
(
#
%
是自性清净心
%
若所答不契
#
即再令观察
#
四
!
悟
#
绝不先为之说破
)
知
*
字
#
这叫做默传心印#)
默
&
(!'@)+
)
*
#
是将
)
本觉
*
点明 者
#
唯默知字%* 宗密
+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
#
知
)
灵知*#具云
)
灵寂之知*%
以
)
灵明寂 袭图
,
谓说空犹是遮遣之言
#是当体表显#)唯此
从本以来如此无论是
照
*
或
)
*
#
方为真心本体*%这种知性
#
#
%
+
#
无论在众生还是在诸佛都是如此
#
#
没有差
,
)
#
故名中实理心*#二 别-
#
#
故非实相#)菩萨得
!!任迷任悟
!
心本自知 不籍缘生
(!*@)(U@)!
容易导致误认见闻觉知之知为本心
!
!
不因境
)
寂又得寂照
#
即是实相*%玄觉
+
禅宗永嘉集
,
以
)
寂
起
"
照
*
二字为修定见性的诀要
#
也是对心性的描述
#
有
宗密此说
#
&
*@'!CF
云
-)忘缘之后寂寂
他故
#
灵知之性历历
*
#)以奢摩 的弊端
#
受到禅宗界大德的批评 见闻觉知之知不
以优 离第六意识的了别属于妄心 楞严经 卷二所
离彼寤寐生灭二尘
常惺惺*#意谓不迷昧灵寂 是因缘所生妄心而非本有常住的真心
惠能门下神会荷泽宗一系尤突出 知见立知 若说真心
有云 熟睡昏迷等无意识之时
称为智证 常知或灵知到哪里去了 若谓其暂时断绝
既然能断绝即是无常又岂称得起真常 惠能弟子
南阳慧忠国师早就说过
不应云
是则见闻觉知
%
#
#
虽寂而常照
.
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
#
.
#
#
如
#
毕竟无体*#
应
%
同经卷五谓
灵灵不昧
+
,
&
*@'!F*
毕叉故
称
之知
#
非照而非寂
*
%
照
#
用作修习诀要时又 言-)此觉知性
#
(
)
惺惺*#后世禅师教人
)
%
#
)
知
*
字
#
将
)
#
即无明本*%
又
#
)
#
了
心性表述为灵寂之知#+神会语录
,
-
了常知*#那么在人处胎
(
(
#
)
(**F(
!
即以本觉之智能知故
无住体上自有本智
即无物心自性空寂
!
"
这本觉
(
4
#
!
)
(**C+
!
!
以本智能知
"
#
#
4
!
!
空寂体上自有本智
!
!
-
)
(***)"
谓知以为照用
说心性有自性空寂及能知两大特性
"
!!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
/
,
#
能知之性
#
'
法离见闻觉知
名为本智 华严经所说自然智
非求法也"(
师智其所知乃本来空寂之性与藏传噶举派所言与
空性同时而起能证知空性的 颇为 批评
相近 神会再传弟子华严宗四祖澄观有云
!
若行见闻觉知
!
!
)
(@*@!C
!
本觉之智"#亦即
+
,
(
无
#
#
这大概是对马祖道一以见闻觉知为本心说法的
因一般人多容易错认见闻觉知为真心故禅
师们多针对其执而破
*%如法眼宗创立者文益禅
师过地藏院
桂琛禅师问他-)作么生是行脚事4* -
)
俱生智*!自然智
"
%
#
%
-
)
知
!!
此上无缘之知
斯为禅宗之妙"--此知
!
!
#
答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CC
)
不知%*桂琛云-)不知最亲切%* 谓不知为佛性 而为见闻觉知之本
#
乃剥离了六尘分别的纯粹觉知
!
真心本无觉知"%僧问曹山
-
朗月当空时如何
请师接上阶 师曰月落后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意味灵明之知谢灭方是佛性 玄沙
"
师备禅师强调离却见闻觉知觅恒常不变异体#)佛法
不是见闻觉知境界
应须是自彻去始得*%他明确批
评神会一系的所谓空寂之知尚非心性
昭昭灵灵灵台智性
恁么为善知识
为什么瞌睡 性*#与藏密大圆满等所谓心性
醒来时为 二
了常知之知性非见闻觉知之知
妄想 瞽愚痴癫狂心乱闷绝昏醉
昭昭灵灵只因色 定十一种断见无知不同 真心犹如明镜
同于龟毛兔角 欲超 鉴照为用又如明珠体是珠用是明 同书卷三说
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
另一方面真心也不应离见闻觉知
传心法要
4
师 之性
#
所谓
)
识精之明能生诸缘
#
#缘所遗者*-
曰
来相见
-
犹是阶下汉
%
僧云
-
%
-
!
此
&
(G'+!F
%
#
%
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
!
别有全性
--汝但于心微细揣摩
,
!
即
#
汝真心
事
$
!
)
*(**)F
-
"
,
!
!
能见
说完全离六尘而有不生不灭自体的纯粹分别
可以认作真心 此分别性 可言 知性 或 觉
明空不二*()觉空不
*#大略同义%+宗镜录
!
!
更有一般便说
能闻
赚人
时又不成昭昭灵灵
什么又有昭昭时
!
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
"
!
大 性
#
%
#
)
*
)
0
我今问汝
,
汝若认昭昭灵灵
!
)
+
若瞌睡时不是
!
*
之
)
明
*()
觉
,
卷二三说了
然与太虚木石聋
(
睡眠无想定灭尽
无心为体
)
(@*!@+
+
汝还会么
+
#
(
(
指出能见闻的昭昭灵灵之性是
)
生死根本
(
(
(
(
(
(
(
(
缘气*#认此为佛性
#
是认贼作子
%
%
#
#
声香等法而有分别
出五蕴身田主宰
见山河大地十方国土
威光所现如日周遍照耀
批评只认得个昭昭灵灵为错认识神
只为从前认识神
#
若无前尘
#
%
#
#
#
%
!
阿陀那识"#须识取汝秘密金刚体
#
)
#
#实相为相*%
#
黄檗希运禅
(
(
色空明暗及身心
养育一切 长沙景岑禅师 师
偈云
#
尽承圆成
#
#
#
%
+
, -
说
#
-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
!
亦不离见闻觉知
"
学道之人不识真
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黄龙死心禅师更说知之一字
慧宗杲语录卷十五认为要见圭峰
!
!
无量劫
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
!
莫于见闻觉知上动
亦莫舍见闻觉知取
纵横自在 无非道
!
!
)
("*"GC
!
"
念
法
场
!
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不即不离 不住不着
"
!
)
#
众祸之门*%+
要见死
大
!
!
!
!
)
(@*("*
,
)
(
荷泽易
#
心则难*%
这应是马祖原义
#
乃破除于见闻觉知心之外别
见闻觉知之心与真心实为体
用关系二非别是一个心 南泉普愿禅师说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
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豁然虚豁
但宗密所言灵寂之知
#
也并非见闻觉知之知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解释说
不是证知
非如缘境
直是真如自性自
(!*@)@U@)+
!
其 觅真心的执着而言
%
#
实应为
)
识
*"#
其
+
,
-
%
-
真性了了常知
意说真性不同虚空
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
"
--此言知者
!
!
!!
!
"
!
不知是无
!
!
#
木石
!
故云知也
"
记
"
!
! !
)
(@*("G
!
!
岂可强是非耶
这可谓对心性灵寂之知的中道的表述 明永贤
+
)
然常知
"
%
明言灵寂之知非六识缘境所生之识
萨证知真如之智慧
有的最原始
#
也非佛菩 元觉禅师以真心具空寂与灵知之二义补曰空寂之
而是佛菩萨及一切众生共同具 知批评宗密取知遗空寂不了真心 太虚曹溪禅
最根本的觉知之性乃无任何所知对象 之新击节批评宗密以为举一 字即得心体此乃
的纯粹能知之性他认为此性乃真如自性所具有 不脱知解
宗开悟见性只是见此知性并非证得佛果位无所不 契真如空寂之知始是真心
知的大智慧这种知性是参禅者不太难证悟到的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说也有批判
若将开悟见性理解为如佛菩萨之具足无所不知的大 见闻觉知中的灵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的
智慧及自在无碍的神通则事实上不可能无人能做 灵知心这两种灵知心都还是意识于睡着昏沉
入无心定死亡时悉皆不现故非常住无分别之
以无任何觉知对象的纯粹知性为心性也不无 本心
即层层辨析说明作为心识本体 以离念的灵寂之知为真心佛性
非因非缘非根非尘非识非见闻觉知 以未生意识分别时的前五识或前六识现量心为真
#
#
#
#
%
+
(
#
,
)
知
# #
不悟诸法离言自性*#认为若悟无性
方
# %
当代萧平实居士对宗
指出本心不是
*
#
#
#
禅
)
#
#
#
%
密
)
#
*
#
#
#
#
#
#
(
(
昏
到
%
迷
(
(
#
(
#
%
经典依据#+楞严经
的常住真心
,
#
笔者以为
#
(
#
及
#
#
#
#
(C
! !
陈 兵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心
#
或以前念已灭
之际念头灭处呈露者为本心
本心认此心为真只是一种体认真实谛意义上现量 知为自性清净心
见道之真心的入门方便禅宗所谓 如矿中之金须经提炼方成真金
唯识学看前五识或前六识现量心前念已灭后念未 性清净心在一切众生身中其体为处于心间黄豆大
生之际的空白心体一般属上座部佛学认为本性心 阿赖耶识中如芥子大的不坏明点其光明被脉结缠
虽无 缚而不明通过瑜伽修习达见道时脉开心解不坏
而未必无作为烦恼根本的人 明点扩散超越时空放大光明才是一切智即是
法二我执尤其是意识层下末那识的俱生我见我爱 楞严经所谓心华发明
我慢我痴四根本烦恼不无三毒中最重要的 所谓转识成智
胜鬘经等所谓无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显然称不起真正的本性心或心性 证知真如空性从众生位至佛果位一如不异的自然
天台止观及密法皆不以仅仅体认此心为见道 智此智也只是无意识而非显意识故众生虽潜在有
皆说须进一步破除无始无明禅宗说掀翻八 佛心自然智而从来迷昧然即便迷昧即便在睡
也各有破除无始无明掀 眠处胎昏迷等时无意识中的自然智也未尝失去
慧思大师 无心时为何不了了
既说未起念时的空白心地为自性清 常知 佛与众生关键性的区别不在无意识
又说斯际为无始无明须以求无始法不可得的 的自性清净心而在第六意识的迷与悟
无始空破之 小乘也不以有分心为真如须深观 依唯识学所谓见性是以清净的意识现量证知
蕴处界苦空无常无我方可见道证得真如 当然也 真如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或说是意识现量依止真心
不是没有从六识现量心或前念后念中间即可见到真 证知真如此意识现量非寻常分别法尘的意识而境
实心性乃至一悟即至佛地的上根利器
凤毛麟角更为难得 一般人阅读心性本觉
知即是真心念头灭处即是法身等不能仅仅认个别
言句为究竟义更忌误认祖师破执之片面言词为其 深的自性变为显意识
真实本义须通观其整个修证体系方能准确把握其 归属于
实际思想 古人今人
都有仅仅凭一言半语误读佛 识成智*%故就理说即心即佛
祖而陷入偏执邪见互相诤论乃至发狂入魔者其 为以言说方便示导的
责任应在自己 禅者最好学通唯识当甚有助于开悟
说本净本觉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 路学唯识者最好学禅唯识观才好落在实处
自然智等其实都是佛菩萨祖师证得真如时所 唯识观真正现观真如最后恐怕也必经参究
(
后念未生之际及睡醒之间
皆属世俗谛意义上的 能说具有觉悟的可能性
尚非诸佛之智慧
(
死亡 见
#
凡夫众生现前的事实
#
是迷昧不觉
如矿中有金
须经继续修行方
密教说自
(
具足烦恼
#
只
#
#
%
故说灵寂之
#
#
#
#
#
)
得个入处*%从 成佛慧
#
%
#
(
#
!
#
的
贪嗔嫉慢等粗重烦恼
)
有分心*"#乃至死亡之际呈露的离念光明
#
#
#
#
#
#
#
#
#
(
(
+
,
)
#照十方刹*#也即是唯识学
(
#
)
*
)
痴
*
%
或十二有支的源泉$$$无明
#
或
+
,
#
说一切众生皆有恒常
始无明
禅宗
证果
%
这种心
#
%
(
#
(
#
#
#
#
!
)
(
#
#
#
识巢臼*"#方可真正见道
#
(
(
(
#
#
翻八识巢臼的诀窍
无诤三昧法门
净心
%
+
随自意三昧,(+诸法 这样就可以解答凡夫为何不悟
#
)
,
*
的疑惑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斯人比 智不二#)智与真如平等*#故多被看作意识之外的真
灵寂之 心说以真心证真如或真心
( # # )
离心意识*%
从精神分析学看所谓见性
此显意识因与寻常意识不同
亦即
就事说转识成智
%
(
#
#
#
乃是将无意识中最
#
#
#
#
#
)
意识转换状态*#用唯识学的语言
#
)
转
%
#
#
#
作
#
#
#
)安立谛*#其实并不矛盾%
参
# #
能避免迷于歧
且修
%
(
#
.
#
#
慧
(
#
(
#
#
%
注释
!
!
笔者认为应溯源于楞伽等经
+
,
%
参考文献
!
&*'求那跋陀罗译
*FF)&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P'22高楠顺次郎
#
等
&
大正藏
&
台北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
#
&
('真谛译
&
佛性论&P'22高楠顺次郎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P'22高楠顺次郎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P'22高楠顺次郎
+'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P'22高楠顺次郎
G'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P'22高楠顺次郎
#
等
&
大正藏
&
台北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
#
等
&
大正藏
&
台北
大正藏
台北
大正藏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般若译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大正藏
&
-
&
&
#
等
&
&
台北
-
(F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大正藏台北
-
!
社会科学版
"
&
"'菩提流支译
C'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P'22高楠顺次郎
F'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P'22高楠顺次郎
无上依经&P'22高楠顺次郎
**'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P'22高楠顺次郎
*('般剌蜜帝译楞严经&P'22高楠顺次郎
*!'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P'22高楠顺次郎
大乘止观&P'22高楠顺次郎
大乘义章&P'22高楠顺次郎
瑜伽论记&P'22高楠顺次郎
&
不增不减经&P'22高楠顺次郎
#
等
&
&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
#
等
&
大正藏台北
&
&
&
#
等
&
大正藏
&
台北
-
&
*)'真谛译
&
#
等
&
大正藏
大正藏
大正藏台北
大正藏
&
台北
-
&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
-
&
&
#
等
&
&
台北
-
&
*@'慧思
*+'慧远
*G'遁伦
*"'吕澂
*C'牟宗三
*F'澄观
()'宗晓
&
#
等
&
大正藏
大正藏
大正藏
&
台北
台北
台北
-
&
&
#
等
&
&
-
&
&
#
等
&
&
-
&
&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
-
卷三&?'&济南
-
齐鲁书社#*FF*&
&
&
佛家体用义之衡定&?'22心体与性体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P'22高楠顺次郎
四明尊者教行录&P'22高楠顺次郎
-
上
&
上海
大正藏
大正藏台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大正藏台北
大正藏
大正藏台北
大正藏
-
上海古籍出版社#*FFF&
&
&
#
等
&
&
台北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
#
等
&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P'22楼宇烈
宗镜录&P'22高楠顺次郎
禅源诸诠集都序&P'22高楠顺次郎
景德传灯录&P'22高楠顺次郎
(+'语风圆信文益禅师语录&P'22高楠顺次郎
(G'郭凝之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P'22高楠顺次郎
("'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P'22高楠顺次郎
#
等
&
&
北京
-中华书局#*FC!&
&
(('延寿
(!'宗密
(@'道元
&
#
等
&
&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
-
&
&
#
等
&
&
台北
大正藏
台北
-
&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大正藏
&
-
0
"(?"+#>2("#*/::5($!#++($():,))(+%6)-#'5+%)$%)+
R`='I3/\
!
M9%33$/M9:90.45N/:;3;-;9#2345-0/7/389.3:;#R59/>-#2345-0/G*))G@#R53/0"
\ < \
&
7*+"(.+-A3:X$:3;3$/#3/;9.X.9;9>0:)X.0Q.;3EX0.3:->>50643;;06*#690/3/\;50;;53:590.;
:)3//0;99/%3\5;9/69/;*#3:;594$.9;5$-\5;3/;59N/>30/K0;50\0;0:45$$%#Y5345R53/9:9
I->>53:;:;->39:9cX$-/>0/>>989%$X3/;$;59.0;3$/0%9$10%%R53/9:9I->>53:;:94;:#Y3;5;59
$;3$/;50;;59)9/%3\5;9/69/;*3/3//0;99/%3\5;9/69/;3:):-];%9Y3:>$6$1'3.8/0/*&K590.E
34%9:$.;:$-;0/>].391%<4$669/;:$/;59$.3\3/0%>913/3;3$/:$1;59N/>30/0/>;59R53/9:9/$E
3$/:$13//0;99/%3\5;9/69/;0/>:-];%9Y3:>$6$1'3.8/0/#04$/;.$89.:<0:Y9%%0:0/36X$.E
0/;3::-93/;59I->>53:;040>9630&
%391":*-X.0Q.;3EX0.3:->>50643;;06.3//0;99/%3\5;9/69/;.:-];%9Y3:>$6$1/3.80/0
3
/
;
;
;
8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