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第月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0<#()*)
()*)
年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天台!!别智者教大师与的唯唯识识观之古一 学
!
刘 朝 霞
!
!
!
四川大学哲学系
#
成都G*))G@"
!
!
!
!
!
摘要
南北朝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学
影响了天台智者教判思想的形成尤其真谛翻译
'别理(!依之而形成道种智"
别教核心是 智者基
且不同于别教空门的三论思想
"
的
.
大乘唯识论
/
的
'
别教
(
观念
既殊胜于通教
道种智
!
对智者的
'
别教
(
教判影响很大
"
本判唯识学思想为别教有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F@C!文献标志码!D!文章编号!*)))E+!*+%()*)&)!E))!*E)"
!
!
又稍逊于圆教
!
!
唯识古学
$
别教
$
#
!
!
一
!
唯识古学概况及对天台智者的影响
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 对照
有别于狭义的慈恩系唯识学 吕澂论庄严经论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分别指称
本文的唯识古学包括南
南道和摄论学派如图
北道菩提流支开创
勒那摩提开创
真谛开创
古学各家的开创者都是来自西土的高僧
经典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他们的学说随着经典的翻
讲说而传布开来而且各家的立说一般也是围绕
一部或几部经典展开的 其中菩提流支的译籍主
要有
翻译最为宏富以下是与玄奘所译经典的一个简单
-
学
#
%
+
!!!!真谛译!!!!!!!!玄奘译
/
与唯识古学
,
以
)
*
与
)
*
!
!
!
!
!
!
!
!
!
!
!
!
.
/
!!!!!!!!!!
解节经 解深密经
.
&
*'"!
%
相当于奘译序与
.
胜义谛相品/&
真谛学说与玄奘学说
#
)
*
无著
.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
3 /
无性释
/
!!!!!!
同名
同名
同名
北朝时期的地论学派北道
(
#
-
世亲
.
2
释
/
!!!!!
,
地论学派1&
1
.
2
摄大乘论
3
!!!!!
南道
,
,
唯识古学
&
.
十七地论
相当于奘译
/
.
瑜伽师地论
/
!!!!!!!!!
摄论学派
%
.
师地论
4本地分/&
#
翻译
.
大乘唯识论
/
.
唯识二十论
!!!!!!!!
观所缘缘论
!!!!!!!!
辨中边论
. /
/
/
!!!!!!!!
#
.
无相思尘论
/
.
译
(
#
.
中边分别论
/
%
#
.
转识论
/
.
唯识三十论
!!!!!!!!!
显扬圣教论
成无性品/&
/
/
!!!!!!!!!!
+
十地经论,(+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大宝
.
三无性论
/
.
积经论,(+金刚般若论,(+无量寿论,(+大乘唯识
%
相当于玄奘译
.
显扬论
4
!
论
造
论
,
等
百字论,(+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
"
译籍共!F部 卷 勒那摩提 译籍有法
# #*(F % +
真谛的
#
以上诸论并属世亲所作又译有提婆菩萨
#
.
决定藏论
/
+
%
相当于玄奘译
地分之
真谛法师的译著除上列可与玄奘法师对应的诸
.
瑜伽师地论 本
4
,
等
/
'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华经论,(+十地经论,(+宝性论
,
等
()余卷
%
收稿日期!())FE)"E*C
基金项目
!
本研究受
)
四川大学())C年度青年基金项目
*
资助
讲师
%
%
作者简介
!
刘朝霞!*F"@$"#
女
#
河北黄骅人
#
哲学博士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经论外尚有多种重要的大小乘经论及传记 其中
大乘经有-+金光明经,(+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
(
%
席曰,'国十余斋
!
身当四讲
!
分文析理谓得其
!
,
门
"
今日出星收
!
见巧知陋"(由来诤竞不止!
即
等
.
大乘论有-+起信论,(+十八空论,(+佛性论,(+
遗
座肃穆有余七夜恬静
!
!
千枝华耀皆法王之力
!
)
(**F@
教经论,(+显识论,(+涅槃经本无今有偈论,(+涅槃
也
"
经如意珠偈解旨,(+解拳论
,
等
.
所译小乘论主要是
阿毗达磨俱舍论,%此外还译了 暅
+
智顗传
,
云
)
京师大德
#
皆设巨难*#此处说慧
奉敕激扬*#有耆旧考问新学的意味
世亲兄弟二人的传记$$$+婆薮槃豆法师传,% 时慧旷主要弘真谛之学
摄大乘论义疏,C
世亲早期代表作品
无著
又撰
+
(
慧旷等
)
%
此
(
#
智者进一步了解摄论师的
但他对摄论学的抉择此时当
隋灭陈后智者曾
衡岳等地多有盘桓这些地方都是
重镇 真谛的学说在此
一生始终保持着对新译经论的 地应有了相当的影响这对智者加深对摄论师观点
浓厚兴趣和对新思潮的敏感 上列唯识古学典籍 的了解当有助益
有些译出较晚的经典智者或许并未亲见但从 的出处
他的著述中可以看出智者对唯识古学各家的主要 一词出处甚早
理论是相当熟悉的并且随着新材料新思想的不断 渐为天台华严等各宗广泛使用
接触了解的日益深入他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关于唯 同 别教一词在各宗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识古学各家的观点 最初出现在刘宋慧观的判教系统
智者求学的经历比较单纯 慧观将释迦教法判为顿渐二科渐教内开为五
师的直接关系相较于其师慧思要简单得多 其中第一时为
生于江南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江浙一带度过 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
光州大苏山从思师受学七年是在北地度过的时间 行因各别得果不同
因此智者直接接触到地论师的学说可能也在这段
时间但与地论师的交往并不见于记载 所以 在此为因机施教之义佛陀针对学人不
者思想中与地论师观点相近之处可能很多是受了 同的根性而说不同的教法 同样的含义除了在判
南岳的影响 梁陈之间江南弘地论 在某些语境中也作动词用
有慧光门人僧达与安廪 僧达极受梁武帝崇 比如
曾住洪谷定冠二寺讲
宣讲
对地论师的观点并不陌生
+
卷
#
制
+
九识义记
,
等
%
观点
#
当与旷师有关
#
#
南北朝盛极一时的地论学与摄论学在宗派兴起 是直出胸臆的
%
#
)
策杖荆湘*#于匡
#
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天台宗也在受惠之 庐
(
#
+
摄论
,
弘扬的
列
%
#
经过摄论师近()年的经营
#
智者博闻强记
#
#
%
%
中
#
#
#
二
!"别教#
别教
) * #
#
#
在南北朝至隋唐间
由于各家立宗不
从词
#
逐
#
(
(
%
(
#
#
故
源上来说#)别教*
#
)
*
%
%
#
因此与唯识古学诸 中
#
#
%
智者 时
#
)
三乘别教*-
#
#
在
!!为声闻人说於四谛
!
#
#
缘
!
为大乘人明於六度
"
!
!
)
!*+&
#
谓三乘别教
别教
"
#
#
%
#
智
)
*
#
#
%
#
%
+
,
的主要是南道 教系统中作名词使用外
#
#
一系
#
%
-
)
@*""@
敬
地
#
(
+
华严,(+十地,.安廪入陈
大集经,%因此智者于金陵
!!称机别教
从词源上来说
!
令其欢喜
名词的别教
别教义为此语的主要源
!
故名为喜
"
#
住钟山耆阇寺
#
+
#
)
*
应是从动词的
)
别
瓦官弘法期间
#
#
一方面抉 教
头之一
主要是与慧旷律师 用 不过
曾依慧旷律师学习方等经典 的特别教授所含有的殊胜义在此时还未彰显
特别标示唯识教法的殊胜有不共小乘及大乘
余宗之意的 陈文
真谛三
*
演化来的
%
慧观所用
)
*
择其说
#
另一方面也得以进一步加深了解
%
#
这一用法被同时代与稍后的判教系统所采
智者与摄论师的直接关系
的交往 智者出家后
并在其门下受了具足戒
很长 旷师后来南下到广州真谛译场
后来又将摄论学说带到匡庐弘讲是弘扬
的干将
#
%
#
从
)
因机施教引申出来的针对个别人士
*
%
#
#
%
$
%
此后
#
双方的交往时间
参与译事
摄论
#
%
#
#
#
)别教*#最早出现在真谛译籍中%
+
,
#
+
,
帝天嘉四年!+G! " #
年
正月十六至三月五日
藏于广州制旨寺应惠恺之请译出大乘唯识论
,
义疏两卷
别教之名
'
%
#
+
(
陈至德三年!+C+"#智者受陈后主之请
于金陵 论本一卷
仁王般若,-
识论中出
长干慧辩
!
皆奉敕 说*%又说#)由此别说知是别教*#即佛为化导某些
解犹夏日赫赫能 特殊的人而特别施设的教法这种教法异于对大众
! #
讲竟慧暅擎香炉贺 一般的说法 那么这种特别的教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
(
(真谛释及惠恺注两卷 %+
唯
开讲
+
大智度论与
!!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
激扬 难似冬冰峨峨共结
" !
百僚尽敬
,
+
,
)
*
# )
指佛为度化众生由别意故
%
#
#
$
消
"
天子欣然
!
"
!
%
!(
刘朝霞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呢
4 +
论
!!
,
云
-
采南北朝各家判教思想之长且又有所超越的结
#
-,+
别教意云何
+
果
%
识自种子生!!显现起似尘
另外智者关于别教的判定是否继承其师南岳
的说法呢 从现存慧思著作来看未见别教一词
#
似尘识从自种子胜类变异 在慧思著作中虽然也有与别教语义相近的次第
显现为似色识生 方便门 义一词但在灼然标著次第义以明其具有不共二
眼入色入乃至似触识从 乘及通教的教法意义上来说在慧思著作中显然还
是种子及似触显现为触 不明显因此天台湛然也对思师是否明了四教义产
#
为成内外入!!故佛说此二
4
#
)
*
此偈欲显何义
是种子及似尘
佛世尊次第说
+
)
*
)
生
故
!
!
"
*
#
)
*
!
,
#
#
!
#
自种子至变异差别生
"
#
&
+'*+*
识生
此义说入
!
方便门故
!
佛世尊说为身入及触入
"
若约 生过怀疑 别教一语并非直接来
* (
自慧文与慧思 别教指称不共二乘
殊胜于三乘通教的大乘教法其含义显然不同于慧
观开启的别教 语义而与真谛的别教更为接
受化弟子得入人 近
无一法为见者乃至 但在智者著述中并未见直接对
所化弟子得入人我 教相关论述的引用 考虑到其与摄论师之间的密
切交往及其对真谛一系思想的熟悉程度因此可以
云何 大致推定智者关于别教的教判吸收了真谛的
无有一法 别教思想 当然需要指明的是天台别教与唯识
古学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智者对别教的界定
智者对别教的解释不同作品中略有出入
%
可见智者
)
*
#
!
有何利益
+
%
同时天台以
#
)
若他依此教!!得入人无我
由别教能除!!分别入法空
#
)
*
#
)
*
若佛世尊由此义说诸入
从唯六双但六识生
为触者 若知此义说人空
!
%
空
"
!
!
!
#
+
唯识论
,
中别
)
"
!
*
%
空
"
#
#
由别说者
!
由说唯识教
!
得入法我空
"
#
)
*
#
得入法空 一切法唯识生似色尘等
色等为相若知如此得入法空
将世间物质与精神现象分析
是方便说法以阐明并无主体
证入人我 性说法见于维摩玄疏
-
+
!
!
)
*
%
#
#
)
+*"*U"(
!
"
%
即佛说十二入时
#
三
!
为构成它们的要素
#
#
#
#
代表
四念处 玄
等作品%+
别者不共之名也
+
/,+
)
我
*
的存在
#
以破除世人对人我的执著
#
+
,
与
+
,
空
%
但此教法并非究竟
破除众生对法的执著证入法我空
就是唯识教是在完成了小乘阶段破除人我执的修
性质为特别教授菩萨 未断法
一词在指称唯识教理的
#
于是佛又演说唯识的道理
#
疏
,
卷三云
#
%
因此别教
#
#
也
!!第三
!
释别教名者
"
!
"
此
#
教不共二乘人说
!
但教菩萨故名别教 此教正
的化菩萨不涉二
略出八意 教别
断别 行别 位别
故名别教
说恒沙佛法但为菩萨也
藏识有恒沙俗谛之理也
道种智也
恒沙无知
菩萨历劫修自行化他之行也
三十心伏无明是贤位十地发真断
!
"
学后的进一步深造
#
!
明因缘
#
假名
#
无量四圣谛理
义乃多途
智别
果别
!
!
执
"
的大乘教
%
于是#)别教
*
乘
二
七
"
所言别者
理别
因别
!
!
,
一
#
!
)
同时
中对
#
具有了不共二乘的殊胜义 %+大乘唯识论
,
#
!
三
八
#
!
四
#
!
五
#
!
六
#
!
)
别教
*
的界说开启了这一语汇的另一层含义
不共他宗的意旨后来被天台华严
禅宗所说教外别传也有此意趣
圆四教的判释是智者判教系统的核
它并不直接采自经论其创造性的根源在
于祖师的观心实践 具体来说源于三观
四教从何而起
#
#
!
#
!
"
这种标示殊胜
(
#
(
教别者
理别者
智别者
断别者
行别者
位别者
!
!
"
*
的判教 所吸收
#
)
*
%
!
"
藏
(
通
(
别
(
!
"
心内容
%
#
!
#
界外见
#
思无明断也
"
%
#
-
!
"
问曰
答曰
初从假入空观
从析假入空故有藏教起
有通教起 若约第二从空入假之中
约第三一心中道正观即有圆教起
这是四教说的活水源头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
,
+
!
!
!
!
,
今明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
具有析体拙巧二种入空
从体假入空
即有别教
!
为成
无明是圣位也
"
三观
不同
"
!
#
因别者
果别者
!
无阂金刚因也
"
!
!
!
!
故
!
解脱大涅槃四德果也
"
"
!
别义有八而但名别教者
!
若不因别教则不
!
)
G*"(@
)"*+!(U+!!
起
"
!
"
知别理
+
四念处
!!所言别教
!
乃至得别果也
"
%
,
卷三云
-
#
#
四教之说当然是博
!
其意有八
!
谓理
#
教
#
智
#
断
# #
行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位
#
因
#
果
"
四
#
圆教圆诠三谛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
特别指出
藏识有恒沙俗谛之理也*#
俗谛之理收于藏识应该是直接吸收了唯识的思想
以理为依据而有证智与断惑的不同 对俗谛的
契会形成为主体的道种智
二不共 的概念皆非别教所独有
概括全部佛法智者对此有所分辨
虽说道种智只是照界内俗谛
说如来藏恒沙佛法之道种智 故别教义不
"
禀教之流初心即开佛
)"*+!+
"
理别者
浅至深历别有异
间隔是名理别
教别者佛日先照菩萨
!
三谛之理
!
理隔不融
!
信而修之
!
从
知见
!
!
!
从浅与后别
#
深与前别
!
当体
+
玄疏
,
)
把
!
"
#
%
!
!
二乘聋哑
!
岂况凡
不明界内
%
夫
+ .璎珞/#.仁王/#.地论/#.摄论
/
!
%
不过#)俗谛*()道种智
中论就以真俗二谛
-
*
故凡圣异闻$.大论
不共说即教别也$.大经
三慧属三人!.释论
/
明一与声闻共说
!
)
*
#
如
+
,
说
!
/
五行不融!.大品
/
#
/
释之实是一法
如一时说三相
圆意难显要假方便
"
因无常以入常外人难因无常果云
何故不听我法 谛之前
!
为向人说令
此即教别也
然后可见
!!%通教
&
!
!
非是
易解故
智别者
因作入无作
何常
!
三慧为三
!
!
"
!
)
G*"((U"(!
!
!
!
!
如
成
!
!
藏通二教所说的俗谛
#
从真理的层次上
#
尚在真
!
佛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
!
#
为入空的准备
.
而别教之俗谛在真谛之后
出假利物广摄有情的大用在此
中道佛性 处是指以唯识教为主的大乘教法学习以藏识为依
先观空次学恒 的恒沙佛法
次第修三眼三智是名智 卷三又云
#
中因无常而果是常+ --(别菩萨欲学常住佛 是证得空性之后
#
#
#
性
!
先修无量四圣谛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沙佛法后开如来藏
!
后观诸法实相
#
#
#
!
次第梯蹬
!
!
#
获得道种智为主要修行内容%+玄疏
,
!
!
!
-
别
"
!!道种智有三种
,
一生灭道种 无生道
"*+(C
一切种智的必要条件
#
!
二
#
)
断惑别者
欲性无量
!
如
.
无量义
/
云
,
众生欲性无量
"
种
!
三
#
依藏识道种
获得道种智是证入法空
智者在玄疏
"
!
说法无量 说法无量故
药病无量故通塞无量分别校计生灭
无生灭无量无作苦集灭道皆无量覆如来藏
藏暗故造作二十五有业受诸生死愍此长夜
发菩提心兴四弘誓自脱无量系缚亦脱众生 如来藏
无量系缚是名断惑别 依的无量无明是完成共声闻阶段的修习后所特别要
行位因果等别可知也 对治的烦恼即阿罗汉虽断人我执三毒等烦恼结
*#是从称机施教的佛陀教法来说的
因此听 使尚有习气在尚有法执还需进一步磨砺习气
也就是完全转藏识中的习气种子转依的前
另有 提是对种子的认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而对治烦
则含 恼与积累功德是一体之两面所以藏识也就是无量
别教后心从道种智而入一切种智
非初住发心即具一切种智
故显别教与圆教的差异
正如藏教包括了阿含与部派佛教的全部内容
甚至有相互反对者 智者
每教之下分为有门空门
非空非有门四门
"
!
药病无
(
#
+,0
量
"
!
!
#
!
!
+
,
中分析了阿含中对法空的理解并区
别了般若与唯识及如来藏的法空的异同通教般若
中观的道种智以无生观为原则别教则以依藏识或
为特色 在智者看来以藏识无始无明为
"
#
#
#
!
#
!
!
#
!
!
!
!
"
%
#
!
!
"
)
C*+G"U+GC
"
#
(
)
教
#
#
#
#
#
光
法对象是关键
%
从具体经典来看#+涅槃,(+大品,( 学多闻
#
#
+
华严等都有不共二乘的别教内容
,
#
但
+
华严
,
#
%
圆教内容#+大品
,
还有通教与圆教思想#+涅槃
,
#
#
四教全部
#
而以别教思想为主的则是
+
璎珞,(+仁 佛法所依处
%
#
然
王
,(+地论,(+摄论
,
等
%
而
#)虽说中道一切种智
#
#
&
G'"(!
别教
)
八意
*
的核心是别理
%
空
(
假
(
中三谛分别 故非圆也
*
%
%
对应通
(
别
(
圆三教之理
%
其中
#
通教之理为偏真之
)
#
理
*#即空性理或空假中三谛之空谛
!
真谛"%别理则 别教所含也是相当丰富
#
%
一方面对应三谛之假谛
另一方面别理的究竟也是中谛
三谛之理有从浅到深的井然次第
非融贯
!
俗谛"#以与通
(
圆相别异
与圆理同
三谛相互隔别而
.
在四教之下更作细分
#
(
(
亦
#
#
#
但别教 空亦有门
(
%
#
又
#
历别入中故言
)
别
*#此意正出+大经,#但多
文云-)佛性如
若明石无
#
迦
-
散说
%
今约乳等喻
#
即显别四门也
力士额珠即是有门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大般涅槃空
即是空门 又云佛性亦有亦无 云何为
%
!!
三别教别诠三谛理
心但成二观
流也
#
"
所以禀教之流三十 乳有酪
登地方乃见佛性入法 金性
毗罗城空
#
石中有金
#
#
%
#
二智方便
!
#
#
乳无酪性
#
#
"
#
%
-
%
!@
刘朝霞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有
4
一切众生悉皆有故
又譬乳中亦有酪性
若明佛性即是中道
非无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门
四门之教因见佛性住大涅槃 故此四句
%
云何为无
亦无酪性
双非两遣
4
从善方便而得
智者在追述四教三观的源头时指出慧文受中
启发悟入一心三观后被发扬为次第三
又譬乳中非 观与一心三观这是三观说现实的师承 三观所对
别教菩萨禀此 三谛 学者研究一般认为受了地论师的影
#
+
见故
门也
有酪性
%
(
#
即是亦有亦无 论,)三是偈
*
#
%
#
%
#
%
(
#
%
#
&
*)'!!+U!!"2,+
#
#
%
#
即是别 响
#
从经典来看 和
, +仁王,%
别教的判位也主要来自这两个经典 从南北
%
依据
基本可
等唯识
无疑开阔了智者的视野
丰满和拓
#
则取自
+
璎珞
&
F'"C+
教之四门%*
同时
#
#
倘若对应当时的宗派
#
地论派的观点被判为别 朝时的经典传译和智者的广学多闻来看
有门与空 珞,(+仁王,(+涅槃,(+华严,(+大品 #
地论,(+摄论
#
+
璎
教有门三论师的观点被判为别教空门 等经典
门代表两种入道路径目的地或本质并无不同
,
现实中三论与地论皆以己为是以他为非诤论不 学所宗主要经典的传播
天台别教从教理智断各个方面得以深化
但地论师明阿梨耶识是如来藏
#
%
,
#
#
但在 以形成四教判释的规模
%
但
+
#
#
#
#
#
使
已
-
(
!
即是用别 展本来散在大千世界的恒沙佛法恒沙俗谛之理被
#
(
!
!
教有门入道
"
三论人云
,
汝是不见真空
"
亦是 藏识收摄为一可以作整体把握的存在道种智得以
此是别教 切实落实 有理由认为天台的核心观念 一念三
受到了唯识思想的深刻启示
不过在天台判教系统中唯识学所属之别教虽
与藏通二教相比有特别殊胜之处但与圆教相比
智者认为这种诤论缘于各家对对方的理解滞于 然有其局限%+四念处
卷四从
不见其实质 其实三论与地论还是有相当多
的共性的即两家同属别教具有别教的种种特色
如文中所言别教之 主要有二意一是不共
别教菩萨这与通教之 相异二是历别有 点
理隔不融修要渐次这就是别教的次第隔别与 圆教前后相摄
圆教的一心圆融的不同 它的第一层含义继承了 严格界定理论体系的复杂严密
大乘唯识论等的用法 不共明其教法的殊胜 一点 但这种特色并非为唯识学独有
次第 隔别则是继承思师对次第止观的 盛传的毗昙学也有此特点智者批评说
在大乘思想中区分出了两种路径与风格 唯以却秽为先
者的归趣并无不同 总之别教指长久的修行过程 急
中的某个特定阶段如同小中学过后的大学在修行 如此
人群中则是某些特别的人 中 于别教对名相的分析
的说法在智者作品中更具有代表性
相当广泛凡是属于对菩萨的特别教授都算别教
比如智者时代流 是唯识学的特色
是别教的代表之一 历劫累积终至佛果
天台别教所含摄的经典思想 历别同样重要的是别教的不共义
等的情况 而且
一方面表示其不同 直是唯识家彰显自身殊胜处的主要方面
更有专门对唯识学的
万法唯识的质疑限于篇
当另外著文讨论
在智者时代似乎没有包括了地摄等各
唯识学 也是后人为区别慈
#
唼水义
空门
"
三论师明诸法毕竟无所有
!
%
#
)
1,+
"
地论师云
,
汝是外人冥初生觉义
何可融会也 今谓此是不得别
G*"!)
"
千
*
%
-
-
执诤不穆
!
0
#
#
)
教四门之意
"
#
#
仍
,
)
位高下*()法偏圆*(
名相
二乘
#
%
#
)
断不断*()具不具*()通不通
*
五个方面有对别圆差
以表达对圆教的崇尚之义
智者对别教隔别不融 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
一是别教所明位次次第井然前后有别而非如
二是对法相条分缕析的分辨概念的
第二点决定了第
当时在北方
假名无定
分别非
但实际上正因
理解圆教也往往借助
如以分析次第三观而资成一
#
#
%
异的详细揭示
#
%
#
)
别
*
-
)
*
#
#
)
同
*
.
-
#
#
异
#
#
#
(
.
#
(
%
#
#
%
+
,
#
以
)
*
%
#
义
理解
.
而
)
*
与
)
*
#
)
#
#
#
但二 岂可一例4 55譬如除粪
#
#
&
G'")
%
#
%
入道要在方便名相傍耳
#
*
%
#
#
#
别教有资成圆教的作用
#
#
如大学生%+四念处
,
#
3,+
#
#
即别教的外延 心三观
%
#
#
其
别教之
)
历别
*
一意与天台所说圆教相比确乎
#
#
中讲授唯识学义理的代表性著作
行的
#
-
对法相严格的分析观察渐次修
但在唯识论及智者那里
这也符合于
不共义一
但智者一
#
+
地论,(+摄论
,
%
行
#
#
%
+
,
总之
#
(
学派观点非 与
)
*
#
#
常丰富
#
唯识经典及其学派一般被判为别教有门
#
一
+
楞枷,(+唯识,(+摄论
,
%
#
方面显示其不共声闻的殊胜义
#
%
于圆教的缺陷
#
并指出其与当时的三论师思想的异 方面有对别教整体上的批评
#
同
#
试图在南北朝丰富的思想天地中为唯识学定位
尽管唯识学自身未必同意这种定位但对于我们理 幅
解南北朝佛教概况甚至理解唯识学会有所帮助
反思
%
核心义理$$$阿赖耶识
(
#
#
#
此处不作展开
不过
* *
一宗#)唯识古学
#
%
#
%
#
#
(
四
!
家的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恩系唯识学而提出的
为世亲思想中既有别教成份
如来藏者为圆教依无明阿赖耶识为别教
了世亲思想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也反映在地
反过来说智者如此的判释也表达 法
无明即法性的圆顿见与以法性如来藏为终 明的也就是这个含义吧
存在藏通别圆的封执十法界互具
可以看 天台后学对圆教过份的固守尽量与别家划清界线
对于通 或许不是智者所赞许的吧
%
智者说
)
天亲多申别圆*#认 教大乘呢
4
智者回答说
以一种圆满的见地去看待声闻法
以圆教见地去看待别教别教即是圆教
摄 就是开权显实
-
圆教不异声闻乘
#
离声闻何
#
又有圆教成份
#
依法性 有大乘
这表明 教同样
4
#
即是圆
#
%
#
#
#
#
这
%
(
#
别教自然也在开决之列%)决了声闻
论师的思想中
%
#
#
是诸经之王*#智者反复引用的
+
法华
圆教的见地中
四教岂不互具
,
名句
#
要说
他本人
)
*
%
因此
#
#
本不
极真理的立场
圆教之圆
%
#
#
4
#
在判教系统中
#
超越于别教
即圆接别
完成通教乃可越过别教直接进行圆教 生著
即圆接通 但如果圆教仅仅是别与通的后 然分判佛一代时教为藏
那么就仍然是别教至少不能完全称为圆 为前三教为权为粗唯有圆教是实
圆教在南岳天台的系统中本来也是从教授初 阐释一佛乘的圆满教法实不能抽离前三教而能具
心人开始的 当后人固守圆教与别教的界
尤其当它以一种完成式的面目雄视百代时某种
#
#
#
作完成别教修行后的进一步深造
#
#
4
智者说#)若於圆教四门
&
F'F"*
教中的利根
的修行
续阶段
#
#
#
犹为藏教初门所治
*
%
因此#)智者大师虽
#
%
(
通
(
别
(
圆四种差别教相认
#
#
#
(
#
(
是妙但也随处
.
教
%
#
#
#
&
**'*)+
#
以圆成佛果为旨归#)初发心即望涅槃 体呈显
行道*#特别以佛的果地智德为初机因地见地
所说诸佛 闭锁性和僵固性也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了$$$
它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是法界的实相
*
%
因此
#
#
所以
#
限
#
#
圆教之圆
发心的本愿
反过来说
对智者详细剖析声闻行法感到迷惑
#
主要指见地
%
这既是
+
法华经
,
!
%
不再深入到它得以生息的基础中去吸纳一切有利于
智者弟子中有人 它生长的养分而逐渐失去了根基
#
大乘也不异声闻乘
#
#
%
-
何不直接说圆
注释
!
#
圆测
+
解深密经疏
可能是音近致误
%
魏云宝意
,
认为是菩提留支译
#
察本论主要观点
理事兼通诵一亿偈
唯识古学才是隋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关于何谓
真识与妄识之辨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哲学门,()))
(
后记及慧恺为真谛同译的跋可证明确
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
中国化或许尚可讨论但唯识古学对
#
!
"
#
该论题为瞿昙般若流支译
为菩提留支所译署为般若流支
续高僧传
-)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大藏经 页
,卷一#@(F "%
#
#
+
,
云
#
#
博瞻之富
#
#
#
#
#意存游化%*
!
见
+
,
第
+)
册
+
续高僧传
杨维中认为
)
)
*
#
对隋唐宗派佛教的影响实在不容低估%!参见杨维中
+
年第一卷第一册%"
见国清百录
慧旷传
+
,
卷四及
+
智者大师别传
与
, +智顗传,%
年 即隋开皇之三年也
以陈至德元年!+C! " #
寺任攸委
$
+
,
云
-)!
旷
"
言旋旧邑 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
后又奉敕移居兴国 丝纶再降
也正是智者重回金陵弘法的时期
%
#
%
旷既律行严精
香苏屡锡%*+大藏经
#
义门综博
+
续高僧
#
%
道俗具瞻
#
纲维是奇
#
统掌八载
#
摄是乌回
%
#
#
#
,
第
+)
册
传
参见吉藏
,
卷十#+)!
页
"%慧旷任僧都的八年
#
+
三论玄义,!+大正藏
,
第
@+
册
#
第
+
页
"%其第二时为)三乘通教*#主要指般若系思想#
智者对通教的界定应该是
&
直接受到了启发
%
魏译名
详见惠恺作
,%
其它唯识经论虽然未见对
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华严宗开一乘为别教
+
大乘楞枷经唯识论,#亦名
+
破色心论,#唐译名唯识二十论,%
+
'
(
)
+
大乘唯识论
/
跋
)
别教
*
的展开说明 却随处可见 阿
#比如被广泛征引的一个偈子-)
我于凡愚不开演 愚指声闻
为凡夫#) * %
与三乘之机共同的一乘法为同教 永与三乘之机别异
华严为别而逊于本宗所尊之法华不同
特别吸收了天台宗的思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
#
但对唯识之不共二乘的殊胜
#
#
%
#
恐彼分别执为我%*在经中#)
凡
*
(
同教二门
之一乘法为别教特指本宗所尊之
具有某种综合此前各种学说的意味
,-智者在提出四教说之前首先对当时各家的判教理论进行了总结
%
#
特指
+
法华
,
等
.
#
而独被于圆顿大机
华严宗对别教的使
*
#
#
+
华严经,%这与天台判
+
,
+
,
%
用
#
#
#
%
$
$$)南三北七*#并一一分析其短长
#
具体参见 法华玄
+
+
义
,%
+
玄疏
,
与判教相关的部分被摘出
#
别题为
+四教义,#是后学演说四教的基本依据%
.,+
!G
刘朝霞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每卷述一教四念处修法共四卷
+
/,+
四念处
,
#
#
而每卷开始主要从判教角度分别各教不同
欲无量故说法无量 说法无量
#义亦无量%*
此处恐怕记录有误
的解读与原文有一定差异
%
也有题名章安作者
%
0,+
无量义经 而入众生诸根
的斥责当是针对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思想的
认为文师对大智度论
是以瑜伽的思想来解释龙树思想
不同的经论之间是互补而非相斥的
+
,
原文-)如是观已
#
(
性
(
欲
%
性
(
#
%
1,+
冥初生觉
)
*
%
%
+
,2周叔迦先生详细对比经典原文
用的二谛说
#
#
+
,
#
#
有所改动
%
以三谛来解释中观学派常
%
+
,3对于智者来说
#
#
在解经时
#
他经常引用其它经论来证成某一观点
%
参考文献
!
&
*'吕澂
('灌顶
!'吉藏
@'慧远
+'真谛译
G'智顗四教义&P'22高楠顺次郎
"'智顗维摩经玄疏&P'22高楠顺次郎
C'智顗四念处&P'22高楠顺次郎
F'智顗法华玄义&P'22高楠顺次郎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北京
**'释大常
*('杨维中
&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
-
卷一&?'&济南
-
齐鲁书社#*FF*&
&
&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P'22高楠顺次郎
三论玄义&P'22高楠顺次郎
大乘义章&P'22高楠顺次郎
大乘唯识论&P'22高楠顺次郎
#
等
&
大正藏
台北
台北
大正藏
台北
大正藏
大正藏台北
大正藏台北
&
台北
-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FF)&
&
&
#
等
&
大正藏
&
-
&
&
#
等
&
大正藏
&
-
&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大正藏
&
-
&
&
#
等
&
&
台北
-
&
&
#
等
&
&
-
&
&
#
等
&
&
-
&
&
-
中华书局#*FF*&
&
&
智者大师判释
)
三藏教
*
之研究&?'&台北
-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真识与妄识之辨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哲学门#()))#!*"&
@
#*+#).+A%(.5#)'#)A#()+(#<.511-():B#C)(2+#>$(+"(+(
[N7e50$Ec30
!
O53%$:$5 A90.;69/;#2345-0/7/389.3:;#R59/>-#2345-0/G*))G@#R53/0"
X< X < \
&
7*+"(.+-K593>9$%$\<$1;59A3%-/245$$%0/>;59259%-/245$$%>-.3/\;59'$.;59./0/>
$-;59./A</0:;39:]9%$/\:;$;5983b/0X;3E60;.0;0!4$/:43$-:/9::E$/%<":;-><3/0].$0>:9/:9
/>3/1%-9/49:;591$.60;3$/$1>$4;.3/0%;0c$/$6<$1K30/;03:45$$%#9:X9430%%<;59)]39b30$*
>3:;3/4;;90453/"/$;3$/3/0&123% 53*62*7#%;.0/:%0;9>] e59/A3&K59)]3930$*/$;3$/
2
0
!
\
4
<
b
;
9%%:$/;59>$4;.3/0%;0c$/$6<$120Q<06-/3#$1Y5345;594$.93:>0$^5$/\^53!;59Y3:>$60E
$X;3/\0%%690/:;$:0890%%;59%383/\"]0:9>$/]39%3!>3:;3/4;>$4;.3/9":-X9.3$.;$63453/$.3
:50.9>;90453/"]-;3/19.3$.;$4$6%9;9;90453/&
>
!
\
X
\
8
%391":*-83b/0X;3E60;.0;0:;-><.>3:;3/4;;90453/\.>0$^5$/\^53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