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年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896?9.#)*++
)
*++ ++
月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从
(
方言疏证看戴震的训诂特色
徐 玲 英
! !
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
#
合肥)!**!E"
)
!
!
"
"
%
/
!
!
摘要作为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
可以看出戴震训释词义不仅利用传统的形义互求法
推本求源从而沟通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经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的弘扬光大
黄金时代
关键词
戴震反复强调训诂的重要性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
而且利用音理知识本之六书因声求义 他还利用异
为做到言而有据戴震又参之群籍综核条贯形成了鲜明的训诂特
以词义考证为主要旨趣的考释终于蔚为大观成就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
从
方言
疏证
0
"
"
"
"
%
文
"
"
%
"
"
"
色
%
!
"
"
%
!
戴震&/方言疏证0&训诂特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DA!+A')*++(*#D*+*ED*A
+
古训
,
中云-'盖士生三古后
#
时之相去千百年 外最切于治经者
#
又有感于
'
宋元以来
#
六书故训不讲
俾治经读史
集中地体现了
#
故
!
!
戴震于
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
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 而仍留疑义
时间的流逝如同空间的离隔文字
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加之文字上古今字通假字的运用
今人难以明了 为消除时空的隔
到了清代
由于乾嘉古音学方面取得 的六书提出了
加之西洋文化科技渐入中国学者们受到了 学书
眼界开阔方法精密以词义考证为主要旨趣 大端而已
成就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 形之大体曰象形
字而字有可调之声
戴震反复强调训诂的 之两大端也 因而博衍之
轻视训诂之弊 他于 合其意曰会意 四者书之体止此矣
道也 所以明道者 共一用者如初 基之皆为始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 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 一字具数用者
与段若膺论理书 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 所以用文字者
是欲渡江河而弃舟楫 六者之次第出于自然 立法归于易
要真正把握存在于经典之中的大道 也就是说指事象形谐声
确切地了解经典字词之义由词以通其 的造字方法转注
所以戴震重视字书研究 方言 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
之久
晓者
也
#
#
昔之妇孺闻而辄 鲜能知其精核(#开始研究
+
方言,#以期
+*三册##
&+方言疏证
'
%
%
博
)
#
#
#
则时为之 涉古文词者得以考焉
语音
词 戴震的训诂思想和特色)+*三册#+G)
本之六书因声求义
戴震利用哲学思辨中本体
四体二用之说
无所凭依
指其事之实曰指事
火是也
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
取乎声谐曰谐声声不谐而会
由是之于用数字
予之皆为
依于义以引申
(
,
)
+*三册#A
*
!
A*
&(
#
%
%
&
#
%
#
一
*
!
使得往昔妇孺皆知之事
#
&
'
(
与 的关系
'
器用
他于答江慎修先生论小
宇宙间事与形两
下是也 象其
文字既立则声寄于
是又文字
(
#
对传统
膜
的空前成就
科学的熏陶
#
训诂应运而生
&
#
'
(
&
+
#
#
,
中曰-'大致造字之始
#
&
#
#
#
&
#
一
%
二
%
上
%
&
的考释终于蔚为大观
#
#
日
%
月
%
水
%
&
#
代
&
#
#
作为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
批判宋明以来空谈义理
#
&
#
#
重要性
#
%
%
&
&
#
&
#
+
与是仲明论学书
,
中曰-'经之至者
#
&
#
#
%
哉
%
首
%
#
印
%
吾
% %
台
其词也
&
所以成词者
#
字也
&
#
#
&
#
#
)
+*六册#!
B*
道
#
必有渐&(
又于
+
,
中曰-'宋儒 依于声而旁寄
#
&
#
斯
讥训诂之学
#
轻语言文字
#
#
欲登高而 其两大端也
&
#
)
+*六册#A
F!
)+*三册#!
"F
简
&(
无阶梯也&(
#
#
%
%
%
会意为造字之初
就必须弄懂文本
#
#
#
%
假借是之后的文字运用 因为
&
'
六书也
道
&
#
以
+
,
为
+
尔雅,%+说文
,
者
#
#
&
载籍极博
#
统之不外文
收稿日期!)*+*D*ED*!
基金项目
!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C*)+"及安徽大学)**"年引进人才项目!*)!*!+!A"&
作者简介 女安徽无为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徐玲英!+EB)$"# # # #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字
#
文字虽广
否则就会
初的指事字
着密切的关系
的考察与分析中显示出来
的传统的训诂手段 然而
必须在本字
#
统之不越六书(#所以理解古籍必须本之六 然
#
莫究所以今别为二十章各从乎声
#以原其义(#使学
)+*六册#!
*A
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 &
方言疏证可以说是戴震因声求义理论的运用
因而汉字构形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 震紧扣借字与本字音同音近的语音标准来发明通假
力求有理有据语无虚发 方言
#
#
)
+*六册#)
E
A
书
#
'
纲领既违
#
讹谬日滋
(
&
文字创作之 者
'
#
%
象形字
%
会意字和形声字#'其形体和意义有
+
,
&
戴
#
!
"
#
并
)
)*)
**
(
&
因此
训诂方法论
本意和笔意三个条件具
#
以形求义是常用 旁搜曲证
%
多方确考
#
#
&
如
云
怅也&(+疏证, -'菲亦作蕜#+广雅,-
蕜音翡
曹宪音释-2 # #又芳尾反&3
尔雅
+
,
&
#
诚如
+
,
所说-'2以 卷十二-'
菲
%
怼
#
形索义
3
的训诂方法
#
%
2
蕜
%
怼
#
怅也&3义本此
&
)
+*三册#+
"#
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件的情况又是较少的
条件相反的方向前进
&
而古代文献中直接具备这三个条 应即
2
不悱不发
3
之
2
悱
3&(
+
,
释
'
菲
(
为 意
上古音微韵滂纽&+
论
不悱不发&(朱熹注-'悱者
字音同#'
'
)
B*E
E
)"*F
F
&
因为
词义不断通过它的基本运动形式引 语
又是多层的
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越远与原始形体的联系也 因假借而具有怅义
造字与用字的表音趋向越来越突出同音借用使 语说明语言的空间音变
本字不通行的情况日益增加 加之文字隶变楷化再加 象有利于以雅言通方语
上后来的简化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符号 笔势占了绝对优 言 东齐谓之羊
而笔意早已不复多见 这就使以形索义
他通常反其道而行之
方言 去 类
#
文字的发展恰好向与这三个 菜
(
&'
菲
(#+广韵
,
芳尾切
#
-
<
述而,-'不忿不启
#
#
口欲言
为声符 菲
(
戴震还运用
指出这种音转字异的语言现
以及方言之间的互求 例如
陈楚之间谓之蝇 自关而
一声之转
遂成两名书中皆此
余陵
)
E*E
A
申而发生着变化
次越多
越模糊
#
引申是多向的
#
&
引申的层 而未能之貌&(
'
悱
(
以
'
非
(
#
与
'
悱
(
#
#
&
同时
#
'
一声之转等术
(
&
#
#
&
&
%
#
#
#
&
+
方
#
&
,
卷十一-'
蝇
#
&
&
势
#
&
2
3
的障碍越来 西秦晋之间谓之蝇&(+疏证
,
云
-'2
蝇
3%2
羊
3
&
羊
)
!*#EGB
*
越多&( 戴震较少分析字形
#
#
可呼蝇
#
蝇亦可呼为羊
&
方音既异
+*三册#+
BE
'
蝇
#
#
)
以义求形
#
实现形义互求
&
例如
+
,
卷六-'抾摸
#
#
注以为不宜别立名
#
非也&(
羊
上古属蒸韵定纽&' (#+广韵
羊同纽双声 羊
齐赵之总语&(庄子有 属阳韵定纽 #蒸阳韵部旁转&' (
仅是因地域音变而另用的新字
#
古书流 的 再如方言
二字皆 间谓之欇殳
(#+广韵,
)"*+
A*
与章切
, #
)
"*+
BE
也
&(+疏证,-'+荀子
<
荣辱篇,-2胠于沙而思水&3杨倞注 切
#
上古
字仅
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
卷五-'
今连枷所以打谷者 魏之
或谓之度&(+疏证,-'2
度 打 一声之
)+*三册#E
度 打
' (#上古音耕韵端
(#上古音铎韵定纽&'
铎耕旁对转 宋魏之间称佥为打
# & % '
(#是以
又因方言音转而记为
审音与考古并重
韵正转变转之法
他以为戴氏数人的古音成就
在古音学上有这么大的
云
-2胠与袪同&+方言,-'
袪
#
去也
&
&
蝇
%
+
胠箧篇,#亦取去之义&3此所引作
2
衣
3
旁
#
本书乃作
而字又异
一语
2
手
3
旁
#+广雅,-2怯莫
传既久转写不一
#
去也&3义本
+
方言
,
&
&
+
,
佥
#
#
&
宋
%
#
&
据
2
抾摸犹言持去
3
#
2
手
3
#
3%2 3
)
+*三册#+
+
*
+
旁为得&(
戴震对古人用字无定体的现象有清醒的 转&(
认识
#
但他主张规范用字
中确定 为正字
在文字的形 义关系中
声语言自出现之日起就是音义的结合体
不过是记录这个结合体的符号
正如黄侃所说#'三者 理论受到王国维的高度评价
之中又以声为最先
因此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 成绩
诂方法即因声求义之法才是真正的训诂方法 戴震深谙 音学知识和音转理论运用于
此理他于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 或突破文字形体以破假借
音声失而假借之义何以得 沟通方言词 因声求义之训诂方法是戴震训诂的精
苟取以相明惟声训乃真正之训
为传统训诂学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
周祖谟盛赞戴震因声求义之法
孔氏继之&( 由于戴 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义由 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
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
训诂音声
的训 这是很重要的见解44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
而且 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
以发明六 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
操之至约也
#
所以通过以义求形
#
在
'
抾
%
胠
%
纽
&
定端旁纽
其功能而得名
戴震精通音理
此后出现的文字 入相配系统正式提出声
袪
%
怯
(
'
抾
(
&
#
' (&
度
%
音
%
#
音义关系更为密切
&
凡有
#
#
创立了完整的阴阳
戴震的古音
#
#
%
%
&
&
#
)
F*E
!
!
形
%
音
%
义
"
#
#
义次之
#
形为最后
(
&
是
'
前无古人
所以对于六书训诂特见甚多
方言的训诂
.
#后无来者(#'!戴震"
(
戴震将其古
利用音同音近
或用音转以明方言音
)
+*七册#A
B#
#
&
#
&
+
,
#
#
+
,
中说-'夫六经字多假 关系
#
#
借
里
#
0
训诂音声
#
相为表 变
#
&
)
+*六册#!
BF
&(
于六书中
#
因为有假借之存在所以训诂还必 髓
#
&
黄侃说-'以义训者
#
#
+ E*
)**+
须通晓声韵#'本之音声(&章太炎说-'对转之理
#
戴氏发 诂&(
短 的研究方法
'
因声求义
(
明之
#
孔氏完成之
&
前之顾氏
#
后之段氏
#
皆长于韵学
#
&
#
曰
-'清代学
)
A*)
#
于音理
&
江氏颇知音理
#
戴氏最深
#
#
提
震精通音理
#
故其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提出
'
#
声出(%'一声之转
(
的训诂原理#'首先提出了训诂的原理 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语言符号#
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 戴震说
)
#*+
"
和方法
戴震不仅系统地提出了
诂原则发掘出书面文字形体掩盖下的字音义关系
为寻求音义通转的法则特意作转语二十章
书依声托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
&学士茫 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
&
#
&
2
#
相为表里3#
'
义由声出(%'一声之转
(
#
从
#
#
#
#
+
,
'
#
#
#
有
+ ++
)+*!
#
#
#
++*
徐玲英
!
从
+
方言疏证看戴震的训诂特色
,
二
!
利用异文
作为文字学术语
异体字古今字等的统称
的通用假借古今变化以明词义
字与词之间的天然联系为词语解释寻求切实途径
*
推本求源
之真谛 对此
是通 表序
,中明确指出-'夫六经字多假借#
分析汉字 何以得 训诂音声 在
0 #相为表里&( +
这显然是在利用汉语的 处联系声音
利用 南楚病愈者谓之差
&
#
戴震有异常清醒的认识 他于六书音韵
音声失而假借之意
方言疏证 戴震处
愈也
&
+
#
异文是与
'
正字
把握汉字系统
(
相对而言的
#
假字
%
%
&
#
, #
中
%
%
#
#
发明通假
&
如
+
方言
,
卷三-'
差
#
间
#
知
#
&
&
#
或谓之间#!言有间隙
"
或谓之知 知
云
论语,2少间3 -2少差曰
二书
愈也&3义本此&
欲搜考异文以为
中沟通古今
无处不渗透着他对文字学知识
他利用异文作了大量的训诂考证工作 据 义是从其语根的早已约定俗成而结合在一起的音和义发
&
#
异文相互比较是印证释义正确性的有效方法
&
戴震重视 通语也&(+疏证
,
云
-'孔安国注
+
异文现象
其异文处
订经之助
#
他尝语程瑶田曰-'+尔雅,+说文
,
#
宝书也
&
少间&3+广雅,-2
知瘥蠲除
)+*三册##)G#
!
古通用&( +说文,-'
%
%
%
%
慧
%
间
%
瘳
#
)
+*七册#)
B
#
#
则互有得失&(
并自称
方言疏证
'
2
差
32
瘥
3
差
#
贰也 差不相
二字音同通用
&
派生词的音和
&
#
)
+*六册#!
B
B
)+F*+
F"
(
&
戴震于
探究词源
+
,
#
辨明 值也&(
'
差为愈者因差 瘥
(
'
(
#
'
('
(
本假
#
明析流变
#
#
同源词出自同一语源#'在同一词族中#
的归纳总结
&
%
&
)
!*"
*
初步整理#+方言疏证
,
中戴震共系联异文!!*多例
!
引文 展而来的
利用同源词意义的可追溯性
而具有差异性的双方又有 如方言
&
这是异文双方的对立统一 由于产生异文的 晋之间语也
具体原因不同互异双方的内在联系亦不同 通过对戴震 梁益之间凡人言盛及其所爱
方言疏证
因的考察
同源词和古今字
外形不同的字 除了形体上的不同
面都是相同的 中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方的人根据不同理 肥谓之&3明正德己巳影宋曹毅之刻作
据创造文字一旦都得到社会承认便产生了异体字异体
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记录方音的方言 正如 肥
多一个形体
#
因此带有历史的可以追索的必然性
探求词源义疏证词条
盛也 自关而西秦
江淮之间曰泡
秦晋或曰&
(
&
戴震
不在研究之列"&
#
#
&
例
异文的根本特点是差异性
#
+
,
卷二-'
#
浑
#
#
#
#
泡
#
一定的联系
#
&
&
陈宋之间曰
#
#
#
&
#
伟其肥谓之&(+疏证
指
贾邹枚路传,2壤子王梁 益以淮阳3#晋灼
方言,-梁益之间
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 文,-2益州鄙言人盛讳其肥谓之&3+玉篇
,
+
,
中所系联的异文的形音义关系和具体形成原 出-'+汉书
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
<
% #
代
#
所爱讳其肥盛曰壤&344+
说
引
, +
方言,-
#
#
即异体字
%
通假 曰-2扬雄
+
字
%
&
所谓异体字
#
#
&
#
其在音义和用法等方
2
#
肥也&3
今
+
方言
,
各本作
2
凡人言盛及其所爱曰讳其
#
&
#
2曰伟3#皆衍
#
#
#
2
曰
3
字
&44
%
壤古通用&+广雅,-2
%% %% %
泡 浑
)
+*三册#!
)
)+F*F
A)
#
+
,
中
&
#
盛也&3义本此&(
+
说文,-'
壤
#
柔土也&(
释
禹贡,-'厥土惟白
玉篇,-'地之缓肥曰
+
+ *
)A*+
王宁所说-'利用字形探求词义的时候
#
#
便可 名,-'
壤
#
也
#
肥濡意也&(
+ <
书
)#*+
+ F#
以多一个考音考义的资料
记录同词的异体字以便由多方面探求形义统一
学的一项必要的工作
文中
#
使词义推求更为准确(#'归纳 壤&(孔颖达注-'无块曰壤&(
+
)B*)
+
!
)+F*+
!+
#
#
是训诂 壤&(
+
说文,-'益州鄙言人盛
#
讳其肥
二字皆以
&
#
谓之&(
+ "
))*)
(
&+方言疏证
,
系联的!!*组异
'
壤
(
指土地肥盛#'
(
指人肥盛
为一组同源词
古今字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写形式
常利用今字疏通古字系联出一部分古今
文字的古体字和后起字笔画形体不同戴震说其古今
例如 方言
#
'
襄
(
为声符
#
上
#
有
+*E组为异体字
&
例如
+
方言
,
卷十-'
#
安
#
静 古音为阳韵日纽
#
也
&
江湘九嶷之郊谓之&(+疏证
,
指出-'2
3
各本讹作
&
戴震
2
3#笔画之舛
#
遂成或体&+说文
,
云
亦或作
-2
2
#
无人声&3+楚 具有时间观念
3&江淹
#
#
辞
<
远游,2野漠其无人3&2
3
+
别 字
&
#
赋
李善注并引
,2道已寂而未传3#范蔚宗
+
乐游应诏诗,2虚寂在川岑3# 变化而明其字义
&
+
,
卷十三-'
涅
#
也&(+
疏
+
方言,-2
寂
#
安
#
静也&3寂即
2
3&+广雅,-
证
,-'+广雅,-2
溺
%
涅
)+*三册#)
#
没也&32
3
即古
2
溺
3
字
#
曹宪
+
音
)
+*三册#+
A
"
+"G)+E
2
#
安
联它的异体字
#
静也&3义本此&(
'
(
字罕见
之为静义的目的
经典释文
静也 安也
为一组异体字
一方为本字的假借字
仅读音相同或相近
指在行文中不用本 词替换的情况
音同或音近字的临 况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的异文来研究
造成了文字的形义分 这些词的词义&( 戴震通过系联异文
必致望文生义穿凿附 源假借以及古今关系从而达到由深至浅疏证
则可以怡然理顺得古人用字 条的目的
#
戴震通过系 释,-2
涅
#
乃结反&3(
'
(
字罕见
#
戴震指出
'
(
#
达到疏通
'
(
&
郭象
+
庄 为
'
溺
(
之古字
#
其释为
'
没
(
便顺理成章&+说文,-'
#
没
)
+
F*!
B+
子注,-'槁木莫&(陆德明
+
,
云
-'本亦作 也
&
从水从人
&
奴历切&( 段玉裁
下云-'今人用为没字溺行而废矣&(
中说-'有以异文印
+
说文解字注
,
于
)!*+
+
F)B
)+"*A
AB
寂
&(
+
广韵,-'
寂
#
前历切
&
#
&
#
上同
&
'
溺
(
#
)
"*A
*!
#
亦同&( 可见
'
寂
(%'
(%'
(
&
张相在
+
诗词曲语辞汇释
<
叙言
,
通假关系型异文一方为本字
#
&
证者
&
同是一书
#
版本不同
#
某字一作某
#
往往可得佳
)E*
+
两个字在意义上没有关联
#
&
通假即用 证&( 赵克勤也说-'古人在引用前人著作时常常有同义
这就构成了大量的异文&44根据这一情
字的假借
#
它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
#
#
字而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时替代有悖于汉字形义的约定俗成
因此若拘于字形强为之解
而即形索音执音破形
&
#
) "
)**B
#
#
揭示异文之间同
离
会
&
#
#
%
%
#
+
方言
,
词
#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三
!
参之群籍
梁启超于清代学术概论
凡立一义
选择证据
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
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 以经证经
孤证不为立说 其无反证者姑存之
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皆认为不德 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
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 说的正是乾嘉学派实事求是
言必有据的学风 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厚的小学和文献功底
*
综核条贯
同义
#
最后总结为
'
露
(
即败露之义
&
+
,
中把盛清学者之学风概括
必凭证据
以古为尚
为疏证
+
方言,#+方言疏证
无证据 共采书证!)#"
以汉唐 要有-+周易,#晋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古文尚书,#汉孔安国传
可以难 唐孔颖达疏.+尚书大传,#汉伏胜撰.+周礼,#汉郑玄注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仪礼,#郑玄注.+大戴礼
隐匿证据或曲 记,#汉戴德撰.+春秋左氏传,#东汉服虔注
小学类主要有-+尔雅,#汉舍人注
宋刑昺疏.+说文解字,#后汉许慎撰
戴震凭借深 徐铉本.+广雅,#魏张揖撰.+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
自觉地把语言文字和文献资料贯通 诗草木虫鱼疏,#晋陆机撰.+玉篇,#晋顾野王撰.+广韵,#
以经考字(& 宋陈彭年撰.+类篇,#宋司马光撰.+说文解字系传,#南唐
正史类主要有-+史记,#汉司马迁撰
凡载籍 解,#唐司马贞 唐颜师古注.+
,
一书引用书目达+*+
种
#
为十大特点
而以臆度者
证据难宋明
可以难魏晋
一切传记
续证则渐信之
解证据
#
前五点为-'
一
#
#
.
条
&
所引书目涉及经史子集各部
&
经部主
%
#
.
#
在所必摈
&
二
#
#
&
#
唐孔颖达疏.+诗经,#汉毛亨传
#
.
#
据汉 郑玄笺
#
#
晋王肃注
#
&
#
&
三
#
&
#
得有
+
#
#
&
四
#
#
晋杜预注唐
#
#
&
五
#
#
孔颖达疏
间孙炎注
&
其中
#
#
汉魏
)+*F
) *
%
#
晋郭璞注
#
#
&
#
毛
#
起来#'以字考经
尔雅,#六经之通释也
#
其
+
尔雅注疏笺补序
附经而经明 尔雅
下及汉代
,
云
-
'+
&
援
+
尔雅
,
#
证
+
,
徐锴撰
&
#
宋裴骃集
+
以经而
去古未遥者
汉儒笺注之存者
本六书
戴震
研究之初
实现
+
尔雅
,
明
&44为之旁摭百氏
#
#
+
索隐,.+汉书,#汉班固撰
+*六册#)
B#
又曰-'广搜 汉书,#宋范晔撰.+三国志,#晋陈寿撰
当贯群 主要有-+荀子,#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老子,#春秋老聃
晋张湛注.+庄子,#战国庄周撰.+
集类主要有-+楚辞,#汉王逸
洪兴祖补注.+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乐府诗
方言疏证 集,#宋郭茂倩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初学记,#
#
后
)
#
咸资证实
#
亦势所必至&(
#
宋裴松之注 子类
&
#
以为综考故训之助&('一字之义
#
#
)
+*六册#!
BB
经
#
#
然后为定&(
撰
.+列子,#周御寇撰
#
淮
+
方言
他把
方言
,
研究便采用了这种字书
方言写于李焘许氏说文五音韵谱
说文的互证 此外戴震
广雅多本
%
经传互证之法
&
南鸿烈,#汉刘安撰
#
高诱注
&
#
+
,
+
,
之 注
#
#
上
序
#
+
,
与
+
,
&
#
+
,
指出-'张揖
用书名44盖是书汉末晋初乃盛行
+
,
+
方言,#而自成著作
#
不加所引 唐徐坚撰.+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
征引较多&+说文
出现!E!
是由于它们与方言的
+ ,
广雅
中也分析了
&
#
故举以为言
#
而杜预
其中#+尔雅
,
和
+
说文
频繁的征引
不仅戴震说许慎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
,
以释经
#
江琼世传其学
#
以至于式
&
他如吴薛综述
+
二京 次#+尔雅,+#)
次
&
#
解
子
,#晋张载
%
刘逵注
+
三都赋,#晋灼注
三国志,#其子骃注史记,#及隋曹宪
杨倞之伦#+方言
几备见援引&( 戴震言下之义
+
汉书,#张湛注
+
列 密切关系
&
'
+
说文解字,%张揖
+
,
多
,#宋裴松之注
+
+
%
唐 本
+
方言,(#何九盈于
,+说文
+
,
+
尔
陆德明
%
孔颖达
%
长孙纳言
%
李善
%
徐坚
%
,
雅
,
与
+
方言
,
的关系-'许慎不仅引用经典证词义
#
)
+*三册##
及注
#
#
凡晚成于
方言或郭注 古国名
方言之资
它们同为 这些方言资料
有的也可能是
的第一个目的44正名的另一个内容就是释
+
方 还引用了四十多种方言为证&+说文
,
出现的方言地区有
言
,
的
+
说文,%+广雅
,
等字书
方言成说
方言的字书
记录古代的客观事物
戴震也引以参照比较
皆是疏证方言的有力佐证
为疏证 戴震援引同时代和稍后文献
#
以及其他援引
+
,
#
如秦
%
晋
%
韩
%
宋
%
赵
%
齐
%
吴
%
楚等州郡名有梁
#
%
益
%
之书
此外
#
它们广采
+
,
#
皆足以为考订
尔雅和先秦文献
而客观情况多同少异故先成之书 悉的家乡话
的材料 物 尔雅
怼 方语以雅言为标准
史记 方言
+
,
&
青
%
徐
%
汝南
%
陈留 陇西等
有的取材于扬雄的
+
博问
%
河内
%
#
所证词义有+B*多条
&
#
先成于
+
,
+
,
#
#
方言,#有的是他所熟
而来&( '2正名命
) A
))*#
#
#
#
2
3
&
这些同类之书%'备见援引
(
3
是
+
,
)
)
)*)"G)
E
+
,
&
例如
+
方言
,
卷十二
'
鞅
#
#
#
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
也
(
条
#
'
鞅
(
义
#
+
,
+
尔雅,+说文
与
伍子胥列传,-2常鞅鞅怨望&3+淮阴 处自然较多&
侯列传,-2由此日怨望
祖本纪,-2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3+绛侯世家,-2此怏怏 为其阅时既久
非少主臣也&3+汉书 鞅鞅3#颜师古 -2鞅 以自传
,
+
,
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可相互发明之
#
+
汉书,#
曰
-'+史记
<
#
居常鞅鞅
#
羞与绛
%
灌等列&3
又
+
高
余嘉锡于
+
古书通例绪论
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灭者
譬之簸出糠秕
#独存精粹也&( 戴震推崇古书传
以为舍古而无以求是故其遍览群籍博观约取疏证
# # #
方言 征引古书传注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传统的以形索义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都有一定的局
如果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则有望文生义滥施声
或者孤证不立言而无据之嫌
三字 不能只凭字形附会必须核证文献语言
,中说-'治学所以必读古书#
#
#
#
#
必其精神足
)
)!*
者
鞅
#
,
皆作
+*三册#+
E)
据史料和古人训诂可知
正可帮助理解 怼也之义
2
+
注
,
云
#
)
#
不满足也&3(
#
此所引 注
#
数人皆有不满情绪
#
'
鞅
#
(
&
又如
+
,
时
#
#
#
&
+
方言
,
卷三-'
露
#
败也&(+疏证,-'
露
#
见也&+春秋昭公元
%
年左传,2勿使有所壅阏湫底
#
以露其体3#
注
-2
露
#
羸也&3 限性
#
#
%
)
+*三册#A
#
+
易
震利用文献与古注
,2羸其瓶3#
注
-2 败也&3故有败露之语&( 戴 训
羸
#
用递训的方式证明
#
#
%
&陆宗达说-'探求字义
'
露
('
羸
('
败
(
#
#
做扎扎实实的调
++)
徐玲英
!
从
+
方言疏证看戴震的训诂特色
,
)
!*B
)
查研究工作
因声求义
须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佐证
#
才能使形义的统一关系反映无误&(
'
运用 籍之存者
也就是必 原
以避免主观臆 始相离
协于时
广征博引上 之义
有一字不准 用前人训诂成果
戴震以方言疏证
这样就保 之科学方法并深刻影响了段玉裁
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戴震的训诂方法
所著说文解字注 广雅疏证成为小学研究的巅峰之
确有治学方法
至今日犹享受之而
#
综核条贯
#
而又本之六书
%
音
%
声
#
确然于故训之
故训音声未
为求一字之
发掘文字形体所寓
实行音义互求 他还利
择善而从形成了鲜明的训诂
的实践向世人昭示其字书研究
王念孙等一代弟子
引而申之补所未备
)
+*六册#)
B
A
2
3
的训诂方法
#
必须核证于文献语言
#
#
庶几可与于是学&(
又曰-'字学
%
%
)
+*六册#!
B+
#
#
声与音又经纬衡纵宜辨&(
)
!*+
)!
测
中
#
妄作推断&( 所以戴震训诂本着
'
征之古训
#
'
的
(
解
#
戴震不仅本之六书
同时还了解古音由音索义
汇综群籍
#
分析形体
#
)
+*六册#+
+
#
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
至先秦诸子下达时哲通人
六经一字解不贯群经即无稽不信
戴震对考据的要求是准确无误
证了他的结论往往是不容置疑的
(
的原则
余廷灿称其是
#
#
#
#
#
&
#
&
'
#
#
#
#
#
#
不信必反复参证而后 特色
&
+
,
)
+*七册#)
!
即安
(
&
#
#
%
&
&
#
#
#
+
,
和
+
,
) A
)A*"EGE
戴震远承东汉古文经学的治学方法近接清初实学之 作
致力于朴学提出了因声求义形义互求以及文献互 立有清一代考据学之基础
他尝云-'夫援 ,% 未尽
尔雅以释诗
以证 凡古
+ #
尔雅,#由是旁及先秦以上
#
&
诚如胡朴安所说-'二百年来
#
#
风
#
#
%
#
#
衣被学者
)+*七册#+
B+
则休宁戴东原先生其人也&(
#
)
)
F*+
*
+G+
*
B
证之训诂方法
&
+
,
+
#
+
书
,#
据
+
诗
,%+
书
,
参考文献
+*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I*'合肥-黄山书社#+EEB'
'
)*白兆麟新著训诂学引论)I*'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A'
!*陆宗达 训诂方法论)I*'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EEF'
F*黄侃声韵略说)J*11黄侃论学杂著
A*章太炎国学略说)I*'上海
#*洪诚训诂学)I*'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E"F'
B*尔雅)I*'郭璞注
!
)
)
)
#
王宁
'
-
)
'
'
北京
-中华书局#+E#F'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
)
'
-
)
'
丛书集成初编
'
北京
-
中华书局#+E"A'
中华书局#+E"A'
中华书局#+E"!'
)
"*陈彭年
E*朱熹论语集注)I*11四书章句集注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J*'上海
++*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J*'北京
+)*王宁训诂学原理)I*'北京
+!*陆德明经典释文)I*'丛书集成初编
+F*许慎说文解字)I*'丛书集成初编
+A*刘熙释名)I*'丛书集成初编
+#*孔颖达尚书正义)H*11十三经注疏
+B*顾野王宋本玉篇)I*'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E"!'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EE"'
+E*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I*'北京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I*'北京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I*'上海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I*'广州
)!*余嘉锡
)F*徐道彬
)A*徐道彬
#
等
'
重修广韵)I*'丛书集成初编
'
北京
-
)
'
'
北京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E"!'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EE#'
)
'
-
)
'
-
)
'
'
北京
-
中华书局#+E"A'
中华书局#+E"A'
中华书局#+E"A'
中华书局#+E"*'
)
'
'
北京
-
)
'
'
北京
-
)
'
'
北京
-
)
'
-
)
'
-
)
'
-
中华书局#+EA!'
商务印书馆#+EEF'
上海古籍出版社#+EE"'
广东教育出版社#)**A'
上海古籍出版社#+E"#'
)
'
-
)
'
-
)
'
-
)
'
古书通例)I*'上海
-
)
'
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
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中国典籍与文化#)**E#!F"'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论戴震
+
方言疏证
,
!
责任编辑
"
唐 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