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8卷第6期  
2
011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6  
November,2011  
从文学的他国化看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  
杨颖育  
(四川师范大学外事处,成都610068)  
摘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从兴起到繁盛对民族(国别)文学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翻译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从被视为外国文学到呼吁纳入民族文学  
的范畴,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饱受争议从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出发,结合文学意义的生成方式文学语言的表  
达方式等层面来看,翻译文学有中介性和独立性两大特点,应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翻译文学;文学的他国化;中介性;独立性;学科归属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6-0120-05  
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存在形式,在各  
的研究出发,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做描述性分  
,并对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问题进行探讨。  
国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  
[
1]247  
的一项活动” ,翻译承载了文化交流的特殊使  
翻译文学的兴盛与发展,折射了跨时空跨语  
跨文明的世界文学的精神本质,传递了外国文学  
最富感染力的语言人物形象情节意象思想主题  
等异国情调,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增添了异质的营养。  
然而,翻译文学的地位却一直被边缘化,如何对翻译  
作品进行定位翻译文学史的撰写以及翻译文学的  
学科归属等问题不容回避目前,中国学界对翻译  
文学的定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考辩  
1.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  
季羡林先生将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  
: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他认为,“中华文  
明这条河流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得益于大大小小  
颇多的新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  
,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  
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  
[5]210  
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翻译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的两度辉煌,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现  
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汉魏时期的佛  
经翻译为开端,促生了变文弹词等说唱文学,对后  
来唐清时期的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有着深  
远的影响;晚清民初时期,在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  
,“林译小说豪杰译为代表的近代翻译文学  
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汇过程中问世,直接推动了小说、  
政治社会科学等著作大量译介,对新文学运动的  
[
2]47ꢀ49  
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 ;另一种观点认为,翻  
[3]126ꢀ139  
译文学属于译语民族(中国)文学  
从世界  
范围来看,“尽管文化史学家普遍承认翻译在民族文  
化的构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此领域的研究  
还相对贫乏,文学史家在无法回避时才谈到翻译,例  
如在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候”,“但都很  
难阐释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体系中的作用或者在那  
[
4]115ꢀ123  
个文学中所处的位置” 。本文从文学他国化  
收稿日期:2011-07-0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1YJC7401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颖育(1972—),,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  
向为翻译与比较文学。  
120  
杨颖育从文学的他国化看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  
生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翻译文学  
笔走龙蛇地迻译下去,不觉间意念中那箭头却越来  
[
10]124  
来源于外国文学,蝶化于民族文学,二者之间具有客  
不容否认的密切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依据,前  
者是后者的变异,即他国化的产物,二者均具有独立  
存在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越偏离轨迹,并最终失去了靶心” ,导致译者背  
叛原文和译者背叛自己翻译初衷的原因,就是翻译  
转换过程中的语言变换接受国历史文化语境的影  
响和译者自身的文学审美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经过了译者再创造的翻译文学,其性质和地位如何  
界定呢?米勒曾用一个隐喻来阐释这一问题的复杂  
,他指出,“翻译实际上是另一种语言中创造一种  
新的文本,这种文本将是嫁接在原文之上,并从原文  
那里获得生命;同时它又有别于原文,正如嫁接的树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  
[6]139  
种创造性的叛逆。”  
描写翻译学认为,翻译作为  
一种文化事实,是一种文化间的传输现象,这一文化  
事实应该置于更高层的文化历史语境中加以描述和  
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既须考虑到整个文本和行为的  
方式,并留意其文化背景,同时翻译原则与策略的选  
,对于目标语系统内的文化建构以及源语国文学  
经典的认识,均有着很大决定作用尽管翻译文学  
与外国文学联系紧密,但是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  
首先,在本土文学语境中的文化改写或文化协商中,  
两种不同文化的遇合际会,必然经历碰撞协商消  
妥协接受等等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中  
,经过解读价值评判改造变通等文化协商的结  
———译作,已不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  
[11]124ꢀ125  
枝区别于从根部长出的树木一样”  
翻译  
文学是用民族文学语言创造的产品,也迎合了民族  
文学的某种特定需要,但仍是长在原文树木上的新  
,具有双重身份和属性,并不是纯粹的民族文学。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要经历理解(interpreting)和  
表达(representation)两个过程,“无论诗人从哪一  
个世界提取他的创作内容,无论他的主人公们属于  
哪一个国家,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  
[12]77  
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 。  
翻译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也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  
,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原作,并按下他的印记  
翻译文学必然受到民族(国别)文学话语的意义  
生成和表达方式的影响,文学的他国化的阶段,往往  
是打着译介外国文学之名,行改造影响民族文学之  
。  
[7]2  
其次,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语  
言层面上的转换只是文学翻译的外在行为方式,其  
本质与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而  
译者在翻译再创造中,除了相对忠实地传达原著的  
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  
,可以说,基本信息和艺术审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  
[
8]58  
。” 翻译家的审美观念对翻译文学形态的生成  
与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审美观念,作为审美意识  
的客体形式,它是审美经验积累归纳和概括而成的  
观念形态它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功能目的伦理  
道德观念以及其它社会理性观念相联系,同时受特  
定的文化心理社会实践要求的制约审美观念对  
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起着规范作用。“翻译家的审  
美观念所决定的审美理解直接关涉到他对译语本文  
的形式结构的价值判断由此,翻译形态差异性便  
鉴于其中介的性质,翻译文学来源于外国文学,  
参与了民族文学的建构和发展,对民族文学有深刻  
的影响,是民族文学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但翻译文学  
不等同于民族文学其一,从题材的选择内容的表  
达上看,外国文学的译介往往着眼于本民族的需要。  
如鲁迅介绍俄国文学和被压迫民族文学,是因为他  
们的境遇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可以起到唤醒中  
华民族的作用,但是其题材毕竟是俄国革命;莎士比  
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反映到中国读者脑海里的还是欧  
洲宫廷故事其二,从文学的载体来说,尽管语言  
[9]47  
呈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和译者的  
主体性,造就了原作在转化过程中差异的形成,任何  
简单的划分都是轻率而不客观的,因此翻译文学不  
是外国文学。  
[13]46ꢀ47  
是文学民族性的第一标志” ,但是,在异域土  
嫁接中生成翻译文学,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翻  
译腔”、“欧化句”、“被动句,不管是否愿意,都已  
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异国因子还有大量异国情调  
的文学形象,西方文学宗教的思想内容,异国他乡  
的风土人情等,丰富了民族文学但是这些新的言  
说方式带来的新的意象理念,以及新的文学主题、  
.(中国)文学  
2
翻译伦理研究表明,译者并非不想忠实地翻译  
原文,因为在他心目中时刻都有一个我必须忠实原  
这样的理念在召唤他然而事与愿违,随着译者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叙事风格等等,都不同于民族文学中固有的文学因  
的许多观念和术语来佛经之”。译经者放弃  
了文言,而采用了与上述各项条件相适应的通俗口  
语来译写佛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文体,即汉语文  
言文之后最早的白话文———佛经文学用语这时,  
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译作与原文之间就会产生  
更大的偏差(discrepancy),体现译文的接受性”  
最后,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原创性,这种原创  
价值体现在作品题旨的确立作品整体结构安排作  
品情节的编制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译者对此并没有  
付出多少实质性的劳动。  
外国文学的他国化  
, (acceptancy)( ),化  
fluency  
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  
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传播文学本身的文  
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化———接受  
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  
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的翻译策略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语文化的各个  
系统决定的,即由译语文化的需要或译语文化的规  
范决定的再如,马克思主义并不源出于中国和东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由翻译而来,当马克思主义  
的概念在进入汉语世界,寻找到相应的语言形式作  
为它恰当的物质载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迈上了中  
国化的步伐从对概念的理解和诠释上来看,西语  
符号在转换为汉源词汇的过程中,鉴于汉字的多义  
,势必赋注了一些汉字本身固有而西文原意并不  
包含的意义,这在客观上完成了符号转换过程中的  
语义诠释的中国化例如民主这一词汇,在儒家  
经典尚书中就已经存在,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  
代表性术语,与西文原词“democracy在含义上具有  
很大的差异,致使本来在西方作为一种行政和决策  
程序的“democracy随着符号的转化而产生了意义  
转化如今中国民众所理解的民主”,仍然渗透着  
[14]147  
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翻译文学的本质  
是主客体同样运作下思想的双语意义转换和形式转  
,外国文学的他国化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常态,翻译  
文学作为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中介质,一方面,对  
外国文学的传播以及外国文学在目的语中的文学经  
典化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外国文学  
的他国化对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建构的现成定势和标  
准加以复杂化按照文化的运作规律,任何文化都  
会不时地与异质文化发生接触碰撞和交流,如果没  
有异质文化的刺激和滋养,这种文化到一定时期必  
然会走向萎缩和衰亡所以,翻译文学的起点是外  
国文学,终点是民族文学,翻译文学是各国文学交流  
中的介质,绝对的交流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是翻译文  
学的特质。  
[16]34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的理解 由于语言符号的  
转化与目的语国的文化实践结合而产生了意义和实  
践层面的他国化(本土化)效应,形成有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特色就是他国化的结果正  
如米勒所言:不管理论在新的语言中如何被仔细地、  
忠实地翻译,它在某种程度上遭遇的扭曲总是难免  
,“来自一个语言文化脉络的理论家在被译入另  
一个语言文化脉络时,有些成分得以保留,其他部  
由于传播国和接受国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接  
收者必然根据自身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对  
外来因素进行重新改造与重新解读和利用,一切外  
[15]96  
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 。  
佛教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本土  
,正是外国文学的他国化在接受改造新生这  
过程中的典型例证。  
[17]2  
分可能转变,衍生新意” 。  
翻译文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在佛教的传播之初,佛教在当时社会处于很高  
的地位,阐释者对佛经采取了亦步亦趋的翻译策略,  
这是因为当时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时,译作将会  
接近原作,体现其充分性(adequacy)”,译者多采用  
异化的翻译策略然而佛教的主要受众是广大民  
当代译学研究成果表明:由于译者受制于某种  
意识形态和诗学观,他们必然不可能忠实地翻译原  
[18]9  
,故而所有的译文都是对原作的重写 因此,  
翻译与作品之间至少在两方面互有关联:其一,选择  
原文的原则必定在某种程度上跟译语文学的本国  
,佛经的内容和传统汉文化有巨大差异,为了消除 并存系统”(co-systems)相关;其二,翻译作品采取  
原文陌生感,方便读者阅读与理解,使之最大限度地  
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观念,符合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的需求,佛教传播者借用了传统汉文化中  
的规范行为模式和政策———简单地说,文学形  
式库”(literaryrepertoire)的应用———必定跟其它  
的本国并存系统息息相关这些关系并不局限在语  
122  
杨颖育从文学的他国化看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  
言的层面上,还在时代对翻译文学的选择等多重层  
[4]117  
语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翻译活动的兴  
面上显示出来 因此,翻译文学可能有自己的  
文学形式库,甚至有颇为独特的文学形式库动态  
地来看,翻译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在  
如下一些方面。  
,正是在时代对于另一种文化的深切渴求,以及对  
另一种文明发展的认识的渴望下产生的跨文化交际  
活动人们常常说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巨  
大影响的,,指  
翻译文学,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历时性地构成同步  
对应关系由于翻译文学史的独特性质,翻译文学  
史实际上也同时是一部文学交流史文学影响史文  
1
.主题选择的独立  
没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是没有伟大性的” 。  
翻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以目的语国的时代文学主  
[19]99  
[7]9  
题为旨归的 ,翻译文学不但受到时代历史社会背  
景的影响,还直接参与到了时代文学主题的构建当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的左翼文艺运动和  
民族危亡的时代意识进一步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  
价值取向,30年代开始的抗日战争和苏联文学的传  
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价值取向,并影响了以后的文  
学翻译择取,从而决定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基本  
走向和特征文学翻译的选择与时代的主题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对辛克  
莱译介的巨大热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辛莱克的  
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其文学声誉在美国并不  
是很高,之所以在中国红色的30年代获得了这样高  
的文学地位,还是因为其作品中的革命话语契合了  
[21]19  
学接受史 因此,译作与创作相容而共生,异质  
而同构,翻译文学以独特的文学面貌,融入到民族文  
学的发展进程中,与创作文学一起共同构建了民族  
文学的空间,它们理应在民族文学史上拥有自己的  
地位可以说,翻译文学的中介性在于翻译文学的  
变化性以语言为介质,以文学为媒介,翻译文学的  
作用就在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学的交流。  
3.翻译文学身份的跨越性  
翻译文学具有跨语言跨文明跨时空的特点,  
翻译的跨越性特点和极强的文学性决定了翻译文学  
界定和定位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例如:中国大  
学的中文系里开设的外国文学课程其实是翻译文学  
,外国文学课程开设在外语系,翻译学科隶属于比  
较文学,翻译专业又设在外语系不同学科之间的  
频繁交叉使人们对异质性杂糅性复合性给予越来  
越多的关注,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ity)和边界  
跨越(boundarycrossing)逐渐成为知识构成的显著  
特征,从整体论(holism)来看,任何一个理论概念、  
隐喻主题,不管是物质实体社会现象,还是生态系  
,都暗示出一种整体性,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  
,都难以对其进行充分的阐释整体思维使系统  
研究优于局部分析,学科互涉使文学研究更趋立体  
,是  
翻译文学这枚硬币的两面,它属于外国文学,因为它  
的源头和大量的文学语言文学意象情感思想主  
叙事策略来自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属于国别(中  
)文学,因为在外国文学翻译接受过程中,文本经  
历了选择,文化经历了过滤,意识形态参与了文本的  
改写与接受,读者视野的期待劫持了译者,译者个人  
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认知以及文学审美参与了翻  
译的共谋,外国文学文本在他国化的漫漫征途中参  
与了民族文学的构建,是外国文学不能承受之轻”,  
也是民族文学难以舍弃之重”。外国文学和民族文  
[7]8  
中国时代的需求,被认为表现了时代精神” 。因  
,从中外文学翻译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发现特定  
时期翻译文学形态与当下的译语民族文化哲学思  
审美风尚和读者接受水平密切关联也就是说,  
翻译文学主题选择,并不一定和外国文学的时代主  
题一致,其审美标准也因接受国的意识形态历史文  
化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有别于源语国经典的译本  
主题选择的独立性换言之,并非外国文学中的经  
典都会被同步译介对外国文学的解读和接受也是  
独立的,如格列夫游记的儿童文学化。  
2
.翻译文学的中介性  
翻译文学所具有的时代性对翻译对象的选择以  
及译者和读者对他国文化的态度都造成了一定程度  
的影响歌德曾经说过:“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最  
能表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译者的任务  
就是要解放他自身的语言中被流放到陌生语言中的  
纯语言(purelanguage),在对作品的再造中解放被  
[20]80  
囚禁在那部作品中的语言” 。在这种纯语言中,  
一切信息,一切意义,一切意念,最终都在统一语言  
层遭遇,并注定在这里消亡翻译永远指向这种具  
有中介表述(intermediaryrepresentation)性质的纯  
1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是翻译文学这条奔流不息的文化交流之河的此岸  
关键翻译文学的他国化理论结合了接受国的语言  
文化以及传播者的个人审美倾向等众多因素,为动  
态探讨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开辟了新视  
简单轻率地把翻译文学划分到外国文学或是  
民族文学,难以客观科学全面地描述翻译文学在文  
学交流变迁中的历史真相,也无法还原翻译文学的  
文学价值和历史身份,更不利于翻译文学的持续发  
只有进一步加强翻译文学的系统研究,保持翻  
译文学的学科相对独立性,同时关注翻译文学与外  
国文学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文学史等学科的互涉,  
才能更好地认识翻译文学发展翻译文学。  
和彼岸,唇齿相依,它时而的泛滥,又给民族文学带  
来无尽的异质营养,裹挟着世界文学的潮流奔向一  
个又一个高潮,人类的文明在此交汇繁衍,生生不  
。  
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以及翻译过程中译  
者主体性的彰显成为了将翻译文学纳入民族文学的  
理论依据,然而对于翻译文学地位的争论难以画上  
句号,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为翻译文学的生存  
和发展找寻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定位成为解决问题的  
参考文献:  
[
1]Richards,I.A..“TowardaTheoryofTranslating”[C]//ArthurF.Wrighted..StudiesinChineseThought.Chicago:  
ChicagoUniversityPress,1953.  
2]刘耘华.文化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研究[J].外国语,1997,(2).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
[
[4]埃文-佐哈尔,伊塔马.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C].庄柔玉译//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  
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
5]季羡林,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译林,1998,(4).  
6]罗贝尔·艾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7]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张友谊.翻译文学归属之研究———“不等边三角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9]彭甄.翻译文学形态的历史类型研究[J].国外文学,1999,(2).  
[
[
[
[
[
10]J.HillisMiller.“TranslationastheDoubleProductionofTexts”[C]//ClaireKramsch&SallyMcConnelleds.Text  
andContext:Cross-DisciplinaryPerspectivesonLanguageStudy.GinetLexington&Toronto:D.C.HeathandCom-  
pany,1992.  
[
11](转引自)张旭.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别列金娜().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13]张铁夫.翻译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J].理论与创作,1990,(5).  
14]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张允熠,张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J].学术界,2007,(6).  
17]单德兴.翻译与脉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
[
[
[
[
[18]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tureFame [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
19]麦克昂.桌子的跳舞[M].郭沫若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0]Benjamin,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M]//Illuminations.Trans.HarryZohn.NewYork:SchockenBooks,  
969.  
21]谢天振.中国翻译文学史:实践与理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8,(2).  
[
1
[
[责任编辑:唐普]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