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8卷第6期  
2
011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6  
November,2011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  
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  
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  
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对于上述种种颇具颠覆性的论断,本文较全面地作了力所能及  
的学术性商讨。  
关键词:宋代;顶峰;献疑;美化;数据  
中图分类号:K244;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6-0130-14  
往前多走了一步”  
自由思想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君子时代”;宋代社  
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社会,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  
的社会”,一个自由开放和积极健康的多元化社  
”;开放程度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  
可比拟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不少结论性  
判断颇具颠覆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  
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  
”;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  
朝顶峰论,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1]245  
。”  
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不乏同调浏览网络,  
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 宋朝是最好的朝代”、“完美无缺的朝代”,“是幸福  
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  
意的是,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  
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截至明清之  
指数最高的时代”、“没有文字狱的时代”,过甚之词  
不胜其举当年王国维之次子王仲闻以宋朝人自  
,可谓寥若晨星;如今希望回到宋朝,不计其  
[2]416ꢀ423  
[3]  
” 。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  
不能无限引申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  
一步就是谬误。”  
既有梦里回到宋朝的文章刊布,又有梦回  
[4]  
宋朝的著作印行。《回到宋朝当书生》、《回到宋  
朝当将军》、《回到宋朝当公主》、《回到宋朝当皇帝》、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回到宋朝当王爷》、《回到宋朝中状元一类的网络  
[5]  
国文明的反思一书作者断言中国文明的顶峰  
小说,俯拾即是甚至认为回到宋朝做剩男” 、当  
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并情不自禁地将宋代艳称为  
寡妇也很幸福唐朝宋朝,各有所喜。“希望回到宋  
是各自的权利,他人无权干预只是愚意以为,  
上述种种说法大抵出自对有宋一代历史的误读人  
大宋朝”。书中有关宋代的论述不无合理的内核,  
但渲染过分之处似乎较多诸如:“宋朝是一个言论  
收稿日期:2011-09-12  
作者简介:张邦炜(1940ꢀ),,四川江安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史。  
130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们难免会问:一家一姓坐天下的赵宋王朝果真那么  
完美吗?  
竟被解释为宋朝的京城人均财富是汉唐的十倍”,  
并进而引申为宋朝人均财富是汉唐的十倍”,“两  
宋财富也许已经超过了秦清  
没有’,怎么’”  
[
16]  
足以为宋代顶峰论张目的数据莫过于:“北宋时  
这八朝的总和” 。这只怕也是个笑话依据宋代  
史籍关于财赋收入的记载来估算宋代的财富,很难  
得出正确的结论宋人的统计采用不同名数相加的  
办法,往往以贯石两匹或贯石两斤等为单位这种  
统计方法本身就很不科学。  
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  
[6]1  
10倍之多” ;北宋有“2280美元的人均  
[7]  
GDP” 。可是,这些数据均查无实据英国经济史  
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  
[
8]20  
,将宋代的人均GDP估算为450ꢀ600美元 。  
我国已故知名经济史家吴承明彭泽益对此均不表  
认同吴承明认为:“18世纪以前,无论中国或欧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不时以数据说明问题,  
所用数据均有来源,只是个别数据仍有斟酌的余地。  
如作者说:“宋朝时平均每个农民每年生产粮食为  
洲的GDP都无法精确计算,麦氏自己也说这只是 4158,而在两浙江东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等发  
[
9]  
guestimate(  
美俚语瞎猜)。” “他高估宋代的经济  
,6930”  
[
10]  
成就,低估明代的经济发展。” 彭泽益对麦迪森 再拿当代农业生产率来比较,1980年我国粮食总  
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认为:“因为对中国经济史上  
的数量资料就很难搞清楚,没有’,怎么来’  
产为6363亿斤,每个劳力平均生产粮食为3421,  
依然远远低于宋朝的农业生产率可见宋代农业之  
发达。”然而这组数据出自推算,且有疑点估算者  
在宣称这的确是个令人惊异的成就之后,又缺乏  
[11]  
?”  
没有’,怎么’?”前辈经济史家的这句话  
说得很中肯在古代历史研究中,以例证为依据对  
研究对象作定性分析,其局限性之大显而易见离谱的数据,最好不予引用又如作者说:“宋朝  
[
自信地说:“估测不会离谱太远。”  
14]225ꢀ227  
这类有些  
数量为依据的定量分析使研究对象由模糊变清晰,  
由抽象变具体,其优越性不言而喻然而史籍提供  
的数据本身就不甚可靠,研究者在换算推算估算  
的过程中又容易出错笔者在采用数据时,就闹过  
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台湾  
经济史家赵冈有个估算:“南宋时的城市人口已上升  
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到了1820,又降到了总  
人口的7%。”麦迪森对此已提出异议,认为其证据  
[8]18  
笑话为证明北宋弱而不贫”,断言:“北宋疆土虽 非常单薄”,依据缺乏严肃可信性再如作  
然狭小于唐代,但耕地面积比唐代至少增加600万  
者说:北宋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居民也基本用煤作燃  
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取暖中国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城市全  
部用煤的水平。”然而其主要依据无非是宋人庄绰  
[12]  
顷左右。” 《宋史·食货志,北宋治平年间的天  
下垦田为四百四十万余顷”,同时又说赋税所不加  
[13]4166  
者十居其七” 。于是,笔者便相信加上隐漏的  
垦田,治平年间的耕地总面积为1460多万顷按一 鸡肋编里的一条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  
[17]7750  
宋亩等于0.9市亩换算,治平年间的耕地总面积为  
,无一家然薪者。”  
多年前,日本知名史家宫  
3.14亿,,管  
辖区的面积不足300万平方公里,不到当代我国国  
土面积的1/3。眼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不过略多于  
崎市定正是根据这条记载以及其它一些零星史料,  
证明宋代煤之普遍使用”,发生了一场燃料革命,并  
以此作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主要依据  
1
[18]177ꢀ199  
1
8亿亩  
,宋代竟高达13.14亿亩,这一推算显然有  
之一  
然而我国已故史家严耕望指出:“这  
悖常理葛金芳先生认为:北宋最高耕地总面积可  
能接近800万顷”,南宋时期当在600万顷上下浮  
项概括性的结论,诚然很动听,显得光辉有魄力;一  
般学人也多风从其说,以为定论但仔细看来,不无  
问题。”严氏列举出若干反证,证明庄绰的记述过分  
夸张”,“其实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为主,至  
少薪柴与石炭参半。”并告诫后学:“不要忽视反面证  
[14]220  
” 。相比之下,这个估算要合理些。“有实事  
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是句老话,然而古人的  
言论并非一概可信至道元年(995)九月,参知政事  
张洎称:当今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  
[
19]28ꢀ30  
。”  
之广,不足以供樵苏虽佳花美竹,坟墓之松楸,岁  
庄绰这条记载又称:“今驻跸吴越,山林  
[15]820  
” 。这分明是句模糊乃至夸张的片言只语,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77  
[21]293  
……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  
刘攽  
月之间,尽成赤地。”“思石炭之利而不可得。”  
恰表明,南宋都城临安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无煤可  
,以致薪柴十分紧张笔者当年虽然有所保留,毕  
竟大致相信了宫崎之说近年读到严氏之书,才恍  
然大悟,宋代普遍用煤的结论是靠不住的。  
说得更直白:“官家不爱农。”这些话笼统了些,对宋  
代的农业农村农民政策应作具体分析客观地  
,宋朝统治者不可能一味杀鸡取卵”,确实采取了  
若干养鸡生蛋的惠农措施,以便培育税源,稳定社  
,巩固政权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的认识与  
刘攽截然相反,只怕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作者断  
:“官府对人民不是采取控制压迫和剥削的政策,  
相反,官府对人民采取了尊重保护帮助和开放的  
民间苦赋重,王税何由备?”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宋代是广大民众的苦难时  
清人赵翼的论断常常被引用:“恩逮于百官者,  
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  
不可为法者也。”“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  
政策。”梅尧臣田家语诗云:“谁道田家乐,春税秋  
[20]485,492  
[21]19  
。”  
赵氏之说未必很准确。《中国文明的反  
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宋诗中这类  
一书则认定:宋朝是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在  
中国的历史上,像宋朝的农民那样自由快乐地生活  
的朝代是绝无仅有的”。其主要依据是唐诗和宋诗,  
抨击官府压榨盘剥农民的篇章为数不少宋代尤  
其是南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北宋李觏浩叹:“役  
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  
[23]36  
只要看看唐朝和宋朝诗人描写农民的诗歌就知道  
” 。南宋朱熹指出:“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  
[
24]2708  
连宋孝宗也不得不承  
百姓哀叹:“王税何由  
”,唐诗描写的却是农民的苦难史而宋朝的诗  
歌里,记录的却是农民的欢歌笑语声”。  
,所以有靖康之乱。”  
[
:“税赋太重。”  
25]1714  
[26]4  
不必查阅卷帙浩繁的全宋诗》,仅在钱钟书宋  
?”  
宋代佃农自耕农分别负担哪些租税以及  
[
21]  
诗选注中就有宋代农民欢乐说的大量反证北  
宋王安石河北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  
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  
天地白日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  
粟数钱无兵戎!”刘攽江南田家:“官家不爱农,  
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未知秋成  
,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南宋徐  
负担如何沉重,学界论述不少,这里不必重复总  
[27]4  
,宋代的实情是民间苦赋重” ,宋代农民的  
幸福指数并不高。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宋史·食货志·振恤:“若丐者,育之于居  
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  
[13]4340  
,岁以为常。”  
南宋遗民周密武林旧事:  
促促词:“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 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  
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戴复古庚子荐饥: 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并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  
文移!”至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苏舜钦的城南感 保护”、“帮助人民此说又被引申为:“如果你是  
[28]96  
发出了怀旧的感叹:“民生何其幸欤!”  
依据有关史料,《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官府  
或许正是  
怀呈永叔》、张舜民的打麦以及范成大的前后催  
租行》,更是描述宋代农民苦难生活的名篇足见,  
宋朝人并没有感受到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幸运和幸  
,而是一再叹息:“开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  
!”“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笔者无意因此认为  
宋代农民的生活比唐代更苦,应当承认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提高,宋代农民的生活在总体上有所改善,但  
程度毕竟有限,不宜渲染过分张咏愍农诗曰:  
一个宋朝人,从你被怀在母亲肚子里开始,到你出  
,到你受教育,到生老病死,你都会得到宋朝国家  
福利政策照顾。”并赞叹:“伟大的宋朝福利,可以与  
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断定:“宋朝街上没  
[16]  
有乞丐,因为乞丐都被政府收养了。”  
宋代设立的社会福利机构确实不少,除上述居  
养院等机构而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  
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  
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  
的病囚院,等等当时,死等社会民生问  
题相当严峻,宋朝为缓解这些问题所作的种种努力  
无疑应当受到历史的肯定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  
[22]9  
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诗句难免  
夸张,但宋代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  
成果应当是事实。  
利登野农谣:“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  
132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发展水平毕竟较低,官府的财力有限,加之吏治腐  
至于说宋朝街上没有乞丐”,显然不是事实。  
,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两书就有关于乞丐的记载,  
[24]3127  
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朱熹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  
一语某些时  
第一,实施时间短如负责安葬贫不能葬的死  
者的义冢,元丰年间(1078ꢀ1085)在开封府界始具  
某些地区或因灾荒或因苛政或因物价飞涨,乞丐  
为数不少如宋神宗初年,受灾的河北地区,民众  
[37]237  
规模,但更名为漏泽园并推广到全国是在崇宁三年 舍其亲戚,弃其邱垄,流离道路,乞丐于人 。  
宣和年间(11191125),刘寄等官员在京西地区,  
慈幼局设立于庆元元年间(1195),宋理宗时令天下 取民间税地,谓之公田,敛取无艺,百姓失业,流丐  
(
104),23的  
1
[25]2340  
[38]2387  
诸州建慈幼局” ,数十年后南宋便覆灭所有  
这些机构均旋兴旋废,并非始终存在。  
者众” 。嘉定二年(1209),“时都城米价踊  
,楮币不通,乞丐之人有群攫饼饵于传法寺前  
[
39]209  
第二,规模小如负责收养老疾穷丐者的居养  
,其前身福田院系继承唐朝旧制,北宋初年已有  
,但东西两所仅收养24人而已嘉祐年间(1056  
” 。官府对于乞丐,不是也不可能一概收养,  
有时还加以驱赶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为迎接  
宋真宗东封泰山归来,“贫儿乞丐尽被开封府赶在城  
[33]119  
)增设南北福田院,每所以收养300人为定  
ꢀ1063  
” 。宋代不仅有乞丐,还有丐帮,“丐者之长  
[40]415  
曰团头” 。  
,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地的漏泽园规模一  
般都不大,以致暴骨如莽,后殡者多发前冢,弃枯骼  
生男则喜,生女则戚”  
[
29]43  
而纳新棺” 。  
第三,覆盖面窄如福田院和剂局惠民局等  
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是个有争议的  
问题传统观点是:宋代贞节观念骤然增长,妇女地  
位急转直下笔者试图对此作些订正,认为:“宋代  
仅仅处于妇女地位下降的过程之中,并非这一过程  
通常仅设立于京城,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仅分别  
创行于福州桂阳军(今湖南桂阳)、江南东路所有  
这些机构并非全国各地都有,特别是广大农村往往  
被遗忘正如当时人所说:赈济孤独之政,“其惠偏  
[41]175  
的转折点。”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则断言宋  
朝对妇女是一个非常尊重的社会,宋朝的妇女活得  
非常独立而有尊严”,并否认宋代礼教及男尊女卑的  
存在宋代果真没有男尊女卑,只有男欢女爱吗?  
以下三点应当指出。  
[30]92  
于市井,而不逮山谷” 。  
第四,弊病多如居养院往往收养不当,“宜收  
而弃,以壮为弱,或减克支散,或虚立人数,如此之  
[
31]食货68144  
,其弊多端”  
济坊,由于官吏敷衍塞责,为庸医盗其直,或有药  
专门负责救助贫病的安  
第一,不能仅以个别人物为例杨门女将杜十  
娘系小说戏曲中人,不足为据且按照冯梦龙在小  
32]卷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时间定位,此事发生在  
明代万历年间,与宋代无干作者提到的李清照朱  
淑真,就其个人生活而论,幸福指数只怕都不高即  
便是先由良而倡,后从良做妾的才女聂胜琼,虽然有  
一首情真意切的艳词鹧鸪天传世,并留下了一段  
故事性极强的爱恋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似乎也谈不  
上尊严和幸福苏轼的第一任夫人王弗的幸福指数  
要高些,江城子为证但只怕也不能仅凭一首  
当时杀婴之风盛行,特别是 江城子就得出这样的推论:“做宋朝的女人是相当  
[
而不及贫下人” 。惠民局和剂局本应为民众  
提供廉价优质药品,但其官吏将这类药品留应权贵  
之需”,民众气愤地称惠民局为惠官局,和剂局为和  
[33]112  
吏局” 。官府以漏泽园安葬死者的多少考核守  
园僧人,守园僧人遂有析骸以应数者”,以便冒领  
[34]13  
恩例” 。不少惠民政策并未兑现,如生子给钱  
绍兴年间,司农寺主簿盛师文指出:“临安市井  
穷民未闻有得斗米千钱者”,并感叹:“况于乡村与夫  
[
穷僻镇聚”  
35]2656ꢀ2657  
在福建西部等南方山区,“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  
幸福的。”何况不能仅以王弗等中上阶层妇女为例,  
更应关注广大下层妇女的境遇李觏哀老妇:  
[36]5  
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 。包括生子给钱米以及  
设立慈幼局在内的一切慈幼举措,其目的都在于扭 里中一老妇,行行啼路隅自悼未亡人,暮年从二  
转杀婴之风然而,由于这些举措往往口惠而实不  
,杀婴之风终有宋之世而不变可见,对于宋朝的  
社会福利不能估计过高。  
寡时十八九,嫁时六十余昔日遗腹儿,今兹垂  
白发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徭役及下户,财尽  
无所输异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图牵车送出门,急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若盗贼驱儿孙孙有妇,小大攀且呼回头与永诀,  
代已较为常见程颐毕竟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  
[
23]35  
[44]301  
欲死无刑诛。”  
这类描述下层妇女苦难的宋诗为  
事极大。”  
明清时代那样大司马光说:“夫妇以义合,义绝则  
虽然其社会实际影响远不如后来的  
数不少,仅在钱钟书宋诗选注,就有汝坟贫  
》、《织妇怨》、《织妇叹》、《翁媪叹》、《耕织叹等等。  
第二,应当重在剖析妇女的权益权益涉及面  
[
45]50  
离之。”  
在传统时代受到伤害的往往是女性宋诗有句云:  
宋代妇女离异另嫁的事例不少,但离异  
广,包括经济上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继承权,政治 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  
上的应试入仕权参与社会活动权,文化上的受教育  
,个人生活上的婚姻自主权离异另婚权以及家事  
管理权,等等要将唐宋作前后对比,不大容易。  
但对男女作性别比较,似乎不太困难宋代女性与  
男性的差别相当明显,女性通常不能上学念书参加  
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笔者曾海里捞针,举出一个特  
:宝元二年(1038),夏激战,保安军(治今陕  
小窗寒烛夜,结纽缀郎襟不结寻常纽,结郎长  
[21]290  
远心郎心如纸鸢,断线随风去。”  
在广大女性  
经济不能独立或完全独立的时代,妻子内心深处不  
免隐藏着被丈夫抛弃的忧虑和恐惧离异另嫁者  
,只怕绝非女性幸福指数高的象征何况缠足这  
一摧残禁锢妇女的陋习兴起于宋代。  
与其他朝代并无二致,宋代的社会心理同样是:  
[43]3  
西志丹)北巡检刘怀忠之妻黄赏怡率兵来援,多所 生男则喜,生女则戚。”  
梅尧臣诗曰:“生男众  
[
15]2945  
俘获” ,朝廷论功行赏,封她为永宁县君史  
:“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南宋时出  
了两个特例:一个是淳熙元年(1174),女童林幼玉考  
所喜,生女众所丑生男走四邻,生女各张口男大  
[46]125  
守诗书,女大逐鸡狗。”  
当时福建等南方山区盛  
行的杀婴之风,以杀女婴为主,“闽人生子多者,至第  
四子则率皆不举。……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贮  
[31]选举930  
,“特封孺人”  
孺人与县君一样,均系封  
[
47]19  
号而已,并非实职另一个是嘉定五年(1212),女童  
吴志端未能进入复试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有悖礼  
官员们强调:“女子之职,惟麻枲丝茧织纴组紃  
是务”,“志端乃以女子应此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  
水溺之” 。总之,整个传统时代都是男尊女卑的  
时代,只有程度上的变化,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有宋  
一代概莫能外这一成说只怕很难颠覆。  
方今制禄,大抵皆薄”  
宋代素有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之称。  
吴志端毕竟还有幸参加童子科初试,童子科以外的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将宋代称为知识分子官员  
[
他日将安所用”,并指责她艳妆怪服”  
31]选举1239  
进士等科目是绝对禁止女性应试的,女性绝无入仕  
为官的机会和可能在宋代,女性虽然仍然享有一  
定的财产继承权,但与男性不能相提并论南宋时,  
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不无一定道理书中从朝廷的  
待遇和士大夫的人格两大方面予以论证,内容大抵  
属实,且不乏中肯之论,其中也难免有概括不尽周延  
及渲染失真之处。  
[
42]4865  
在法,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 。  
男主外,女主内”,按照这一性别分工,家事由作为  
主妇的妻子管理,但家长只能是身为男性的丈夫。  
家庭小社会,社会大家庭。”宋代垂帘太后达九位之  
在作者看来,宋代士大夫在经济上待遇丰厚。  
关于宋代的俸禄,历来有两种极端的说法北宋杨  
亿认为比前代减少:“其俸也,不能致九人之饱,不及  
周之上农;其禄也,未尝有百石之入,不及汉之小  
,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但太后垂帘只是皇权断裂  
时段的特殊现象,大多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即便是  
声威显赫一时的章献明肃太后即宋真宗刘皇后宣  
仁圣烈太后即宋英宗高皇后,也无非是代行皇权而  
皇帝作为社会大家庭的大家长,非男性莫属。  
第三,不能否认宋代礼教的存在翻开司马光  
[48]16  
。”  
范仲淹认为不如唐代:“唐外官月俸尤更  
丰足,簿尉俸钱尚二十贯今窘于财用,未暇增  
[49]卷上  
。”  
王安石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法:“方今制禄,  
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众,未有不兼  
[50]8  
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 清人赵翼的看法与  
杨亿等人正好相反,他说宋待士大夫可谓厚矣”,并  
在其廿二史札记25《宋制禄之厚》、《宋祠禄之  
》、《宋恩赏之厚》、《宋恩荫之滥等条目中加以阐  
可能正是依据赵翼等人的论断,《中国文明的反  
一书指出:宋代官员待遇之丰厚,实为历代罕  
居家杂仪》,什么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  
必拥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女子作歌诗,执俗  
,殊非所宜也”;“凡为子妇者,毋得畜私财”;“子甚  
[43]4  
宜其妻,父母不悦,” 。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13]13164  
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 ,这句话在宋  
134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16]  
”。至于宋朝公务员富得流油一类的说法,  
更是言过其实,并无实据。  
士人感叹道:“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尘埃直到  
[
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  
57]1353  
梁庚尧先生南宋  
[
59]322ꢀ417  
对于宋代的俸禄,何忠礼张全明先生有专门研  
何氏认为:“宋代除了少数高级官员的俸禄确实  
非常优厚而外,占官员总数绝大部分的低级官员的  
俸禄不高,往往不足以养廉至于州县胥吏,则基本  
的贫士与贫宦一文  
列举了大量士大夫贫  
困的史实并分析其成因,值得参考总之,宋代士大  
夫并非人人富有,而是贫富不一。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宋朝实行高薪养  
廉的政策”,不无一定史实依据鉴于官吏薪俸较  
[51]  
上无廪给可言。” 张氏指出:“宰相枢密使等高官  
享有极其优厚的俸禄,但那毕竟只是极少数,对于衡  
,宋太祖早在开宝年间就宣称:“与其冗员而重费,  
[52]  
[31]职官611  
评价全体官员的俸禄水平,没有普遍意义。”  
在宋代的宰相中,确有因其俸禄优厚而生活富裕乃  
至豪侈者寇准即是一例,自少年富贵,不点油  
不若省官以益俸。”  
此后,范仲淹王安石等  
人都主张高薪养廉如范仲淹说:“养贤之方,必先  
[
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隅,安职业也。”  
49]卷上  
[53]15  
,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 ,且心存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给予高度评价:“省官以清吏  
[
60]1  
及时行乐之想,竟声称:“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  
,增俸以责官廉,开宝之制可谓善矣!”  
也确实时有增俸之举,仅据宋会要辑稿职官57  
一日拜相,骤为骄侈,以临安相府为不足居,俸禄杂录的记载统计,地区性的增俸多达20,  
宋代  
[
54]后集卷16  
听艳歌”  
又如赵鼎,“起于白屋,有朴野之  
起大堂,奇花嘉木,环植周围堂之四隅,各设大炉,  
局部性的增俸多达11全局性的增俸,主要有大  
为异香数种,每坐堂中,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于  
中祥符年间元丰年间崇宁年间三次到南宋中  
[55]1557  
[61]699ꢀ700  
座上,谓之香云” 。又有因多种原因清贫甚至  
,官员的俸禄据说或七八倍”  
于北宋初  
穷困者,如吕端贵为宰相,“不蓄赀产,(其子吕)藩兄  
但是,宋代物价多次上涨,官员所增俸禄往往被  
物价上涨抵销,加俸在某些时段不过是虚增而已。  
特别是南宋晚期物价飞涨,官员的名义俸禄最高,实  
际俸禄最低当时人说:“谷高三倍价,人到十分  
[13]9517  
弟贫乏,又迫于婚嫁,因质其居第” ;毕士安四  
[13]9522  
方无园田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 。中下级  
官吏又等而下之北宋前期,“三班奉职月俸钱七  
,驿券肉半斤”。有位职居此阶者题诗驿壁,大发  
其牢骚:“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  
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有位书生投书县尉  
[21]262  
[62]27  
” ;“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 ;“州县小  
[27]9  
吏无以养廉为叹” 。有学者将北宋视为高薪不  
[63]  
能养廉的典型 就蔡京之流而论,确实如此,他  
们俸禄最高,最不廉洁笔者认为:宋代官未减反  
,俸名增实虚,廉未养愈贪总之,宋代高薪养廉  
的设想不无一定道理,但其实践很不成功。  
借米,县尉以诗作答:“五贯五百九十俸,省钱请作  
足钱用妻儿尚未厌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  
赎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为报江南痴秀才,更  
[56]285  
来谒索觅甚瓮。”  
南宋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  
西湖虽好莫吟诗”  
,“吴中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有官吏写下  
打油诗:“平江(治今江苏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  
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宋代士大夫不仅  
在经济上待遇丰厚,而且在政治上自由度大当时,  
[64]  
朝廷一般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这在传  
统时代确实很难得,无疑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作  
者指出:“宋朝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时代”,  
或许增加一个,改为较自由”、“较开放”,要  
确切些作者又说:宋代没有特务”,“没有文字  
”,“没有思想禁区”。三个没有则不是事实。  
将宋代的皇城司称为明代锦衣卫的前身,或许  
言过其实但说皇城司巡察亲事官亲事卒逻卒是  
特务,只怕一点也不错皇城司的这些人员,北宋开  
国之初早已有之司马光说:“祖宗开基之始,人心  
未安,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  
[57]682ꢀ683  
。”  
至于俸禄之外的灰色黑色收入,各个  
机构之间差距很大,尚书省六部二十四曹就很明显。  
南宋初年,顺口溜说:“吏勋封考,三婆两嫂户度金  
,细酒肥羊礼祠主膳,淡吃虀面兵职驾库,咬  
姜呷醋刑都比门,人肉馄饨工屯虞水,身生饿  
。”“赂贿公行,冒滥相乘,饷军日滋,赋敛愈繁,而  
刑狱亦众,故吏户刑三曹吏胥,人人富饶,他曹寂寞  
[58]82ꢀ83  
弥甚。”  
广义的士大夫还应当包括未能入仕为  
官的读书人他们平生苦学,望一青衫而不可得”,  
其数量若干倍于官吏,其经济状况通常更差有位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7]58  
,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又如绍兴十四年(1144)四月,禁私史,其理由所谓  
密行伺察激起民愤,也曾加以限制和约束如大 私史害正道”;十九年十二月,再度明令禁私作野  
朝廷有时担心  
中祥符年间(1008ꢀ1016),“皇城司遣亲事卒四十人  
于京城伺察,月给缗钱,每季代之凡所察事,悉上  
本司,本司皆录奏”,宋真宗虑其恐喝骚扰”,“于是  
令枢密院条约之,自今非奸盗及民俗异事,所由司不  
,许人告”;在朝廷的压力下,司马伋言不由衷,公  
然说“《涑水记闻非其曾祖光论著之书”;其后,“李  
[13]13760ꢀ13761  
光家亦举光所藏书万卷焚之”  
再如嘉  
泰二年(1202)二月,禁行私史李焘续通鉴长编》、  
王称东都事略等书特许存留”,不许刊行其  
[15]1687  
即擒捕者,勿得以闻” 。有时又出于政治斗争  
的需要,予以扩充熙宁五年(1072)春正月,置  
京城逻卒皇城卒七十人,开封府散从官数十人,巡  
[67]149  
余悉皆禁绝,违者坐之” 。因文得祸者往往贬  
往远恶州军,并株连甚广如绍兴二十年(1150),原  
参知政事李光因妄著私史,讥谤朝廷,远贬昌化  
(治今海南儋州),“前从官及朝士连坐者八  
[65]451  
察谤议时政者,收罪之” 。早在宋仁宗末年,司  
马光就抨击逻卒:“妄执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幽絷囹  
[37]59  
[35]2608  
,横罹楚毒。”  
熙宁年间,退居洛阳的司马光又  
” ;“其弟宽亦被罗织,除名勒停长子孟传、  
上奏宋神宗,极力反对:“潜遣逻卒,听市道之人谤议  
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贬所仲子孟坚以私史事,对狱  
掠治百余日,除名编管”;其季子孟津亦抵罪田  
,执而刑之又出榜立赏,募人告捕诽谤朝政者。  
[15]6162  
[35]2747  
臣不知自古圣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  
但并未  
居第悉皆籍没,一家残破矣” 。因文得祸者  
产生任何作用元祐元年(1086),御史中丞刘挚上  
疏弹劾道:“夫皇城司之有探逻也,本欲周知军事之  
机密与夫大奸恶之隐匿者(领皇城司石)得一恣  
残刻之资,为罗织之事,纵遣伺察者所在棋布,张阱  
而设网,家至而户到,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上之朝士  
大夫,下之富家小户,飞语朝上,而暮入于狴犴矣”;  
一旦入狱,“凌辱棰讯,惨毒备至,无所求而不得,无  
所问而不承,被其阴害,不可胜数于是上下之人其  
情惴惴,朝夕不敢自保而相顾以目者殆十  
还有被处死或逼死的如绍兴年间,“进义副尉刘允  
[13]574  
中坐指斥谤讪,弃市” 。原宰相赵鼎远贬吉阳  
(治今海南三亚),他对其儿子说:“()桧必欲杀  
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于是不食  
[13]11294ꢀ11295  
而死”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否认宋代存在文字狱,  
仅以文字案件相称,认为:“仔细研究这些文字案  
,就可以发现这些文字案件的发生,其原因除了党  
派斗争之外,就是官场倾轧,或者是奸臣当道对正直  
人士的迫害真正由于皇帝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采  
取镇压手段,一件也没有,这与后来明清社会皇帝对  
思想的禁锢和对舆论的控制,是根本不同的。”皇帝  
专制制度是宋代的基本政治制度,不容任何人从根  
本上予以否定和动摇,这就是宋代最大的思想禁区  
和最低的意识形态底线不仅谋反”、“谋大逆”,即  
使是大不敬”,也要受到严惩绍兴十四年(1144),  
[66]697ꢀ698  
”  
宦官石得一虽然被贬职,但探逻依然  
如故宋高宗时,“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渉讥议,  
[13]13765  
即捕治,中以深文” 。绍兴末年,秘书郎王十  
朋当面直陈高宗:“诸军承受,威福自恣,甚于唐之监  
;皇城逻卒,旁午察事,甚于周之监谤。”大概是内  
禅在即,高宗这次还算比较开明,“戢逻卒,罢诸军承  
[13]11884  
” 。所谓,约束而已可见,今人所  
谓特务,北宋南宋不是没有,而是都有,只是其严重 太学生张伯麟尝题壁曰:‘夫差! 而忘越之杀而父  
[13]13759  
程度小于后来的明代而已。  
?’杖脊刺配吉阳军。”  
内心深处的疮疤,惨遭严惩这与后来明太祖忌讳  
张伯麟触痛了宋高宗  
宋代文字狱较多,诸如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  
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 “、“,清人将陛下笔误为狴下”,即被  
江湖集案等等,几乎尽人皆知宋代的文字狱以  
视为对皇上大不敬之类,并无根本不同,仅有惨烈  
程度的差别,其要害都在于维护专制皇权宋代文  
字狱的罪名大致均为谤上”。元丰二年(1078),乌  
台诗案,苏轼的罪名便是:“凡上所施为,皆作诗诋  
宋高宗一朝最多,据赵翼廿二史札记25《秦桧  
文字之祸考述,不下20宋代禁书焚书的事件  
不时发生,私史往往是禁毁的主要对象如崇宁二  
(1103)四月,“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黄等文  
[
15]7336  
,无所不至。”  
庆元年间的所谓伪学之禁”,  
[13]367  
” 。诸如东斋记事》、《湘山野录》、《刘贡父  
诗话》、晁补之文集以及程颐的著述都在禁毁之列。  
以专制手段禁止一种学说和学派,并迫害学者,更是  
典型的文化专制。  
136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
27]24  
由于宋代文祸较多惩罚较重,苏轼在熙宁年间  
前往杭州时,其表兄文同告诫他:“北客若来休问事,  
西湖虽好莫吟诗。”“盖深恐其贾祸也。”“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苏轼好讥刺”,后来仍不免乌台之勘、  
必数千瓶” ,“成都三司互送,则一饮之费计三  
千四百余缗建康六司乃倍之”,朝廷虽有互送之  
[39]1354  
” ,但禁而不止秦桧开门受赂,富敌于国,  
[13]13765  
外国珍宝,死犹及门” 。嘉泰年间,“韩侂胄颛  
朝权包苴盛行”。右丞相陈自强尤贪鄙四方致  
书馈,必题其缄云:‘某物并献’。凡书题无,  
则不开纵子弟亲戚关通货贿,仕进干请,必谐价而  
后予”,“都城火,自强所贮,一夕为煨烬侂胄首遗  
之万缗,执政及列郡闻之,莫不有助不数月,得六  
[68]188  
赤壁之贬” 。难怪宋代有这样的俚语:“闻事莫  
[69]54  
,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总之,宋  
代并非没有思想禁区”,士大夫在政治上的自由度  
只怕并不算高。  
贪利禄而不贪道义”  
[
13]12034  
对于宋代的士风,当时人就有不少尖锐的批评。  
十万缗,遂倍所失之数” 。陈自强还只是大肆  
收受贿赂,而贾似道则公然索取珍宝嗜宝玩,  
建多宝阁,日一登玩闻余玠有玉带,求之,已殉葬  
[70]4  
:“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无耻” ;“今士大  
[13]11033  
夫方寡廉鲜耻” ,“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  
[30]74  
[13]13784  
人而不要做好人” ,并将其原因归咎于制度:  
,发其冢取之人有物,求不予,辄得罪” 。  
[71]135ꢀ136  
士大夫多为富贵诱坏”  
。《中国文明的反  
宋理宗时,状元蒋重珍愤慨地说:“苞苴有昔所未有  
一书则给予宋代士风极高的评价,认为:宋朝有  
力地防止了腐败的发生”,“有效地控制臣下的腐败  
和贪婪之风”,“宋朝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官场和官场  
文化,宋代的官员士大夫并没有什么潜规则需要遵  
”,“贪污受贿官官相护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  
风使舵等等官场游戏规则,在宋代是没有市场的”。  
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各走极端,均有笼统偏颇  
之嫌然而有一点似乎可能肯定,宋代防止贪污并  
不成功,官场中贪婪之风相当盛行王安石对当时  
的情况作过简要的概括:“官大者交赂遗营赀产,官  
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宋人谚语曰:“欲待富,  
之物,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胜穷之  
[13]12352  
,故吾民有不可胜穷之忧。”  
三是经商当时官员亦官亦商之风很盛,北宋  
李清臣在议官一文中描述道:“起而牟利,贾贩江  
,干讬郡邑,商筭盈缩,秤较毫厘,匿关市之征,逐  
舟车之动,以规什一之得进则王官,退则为市人;  
进则冕笏而治事,号为民师,退则妄觊苟获,不顾行  
[73]106  
。”  
贪官与奸商内外勾结,牟取暴利的现象  
也很严重欧阳修指出:“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  
[
74]21  
洪适也说:“豪商与猾吏通谋为奸,其弊  
如太平兴国年间,四川地区食盐的官价  
难治。”  
[75]49  
不一。”  
[55]1023  
须胡做。”  
。  
当时官员胡做得富的手段主要有  
与市价差距很大,官价斤为钱七十”,市价斤为钱  
或至数百”,于是官商勾结,通同作弊,“贱市于官,贵  
[
15]402  
一是贪污宋太祖时,重大贪污案件频发,仅见  
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者即达32起之多,赃款动  
辄上万北宋末年,情况更为严重,蔡京等六贼便  
是六个特大贪官他们过着享用侈靡”、“穷极富  
的生活,到罢官时,籍没其家,各种赃物不计其  
蔡京随意使用公款,“动以笔帖,于榷货务支赏  
,有一纸至万缗者”,以致所侵私以千万  
粜于民” ,大赚其钱。  
四是卖官如宋徽宗时,“六贼无不受赂卖  
”,其中以王黼尤其突出公然卖官,取赃无  
,京师为之语曰:‘三百贯,且通判;五百索,直秘  
’”,以致其家金宝以万计”,“侍妾甚众,封号者八  
[65]772  
令人十安人” 。又如宋宁宗时,韩侂胄用事,  
朝政腐败苏师旦既为侂胄所亲信,遂招权纳贿,  
其门如市自三衙以至江上诸帅,皆定立价,多至数  
[13]4362  
” ;朱勔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  
[
13]13684  
[76]170  
万计” 。  
十万缗,少亦不下十万” 。于是出现了不少债  
二是苞苴即用公款请客送礼官府别立名  
”,即行重贿而得将帅之高位者对于宋代的卖官  
之风,王曾瑜先生宋朝卖官述略一文论述甚详。  
当然,宋朝长达300多年,不可一概而论王曾  
瑜先生指出:“从宋初到宋哲宗时,大臣等私下卖官  
之风还是较为收敛。”“但从宋徽宗开始,大臣等私下  
[31]食货2116  
,以为馈送”  
;官员多为苞苴,遍遣权  
[
”  
31]职官727  
[72]卷上  
;权要计其所得,动辄万缗” 。朱  
[24]2642  
熹把苞苴称为:“将官钱胡使”,“为自家私恩” 。  
南宋时,“扬州一郡,每岁馈遗,见于帐籍者,至十二  
万缗江浙诸郡,酒每以岁遗中都官,岁五六至,至  
[77]  
卖官之风就猖獗起来,而不可收拾。” 宋理宗时,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真德秀说:“乾道淳熙间,有位于朝者,以馈及门为  
;受任于外者,以包苴入都为羞今馈遗公行,熏  
议郎新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陆升之言之,升之讦其  
[35]2604  
” ,于是引出一场株连甚广的文字狱———李  
小史程颢程颐的弟子邢恕则卖师求荣,他  
居然对宋哲宗说:“臣于程某,尝事之以师友,今便以  
[13]12961  
染成风,恬不知怪。”  
照此说来,宋孝宗时,官  
场风气一度较好然而只怕不能说宋朝官场没有  
潜规则”。  
[24]3108  
程某斩作千段,臣亦不救。”  
更有兄弟为参商,  
[13]13728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父子如秦越,如蔡京先与其弟蔡卞,后与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将宋代视为君子时  
其子蔡攸争权史载:“()攸父子晩年争权相忌,  
[
80]5  
”,认为: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政治上有理想,文化  
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趋  
炎附势,不巴结权贵”;并说:“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  
中国历史上最高傲最有骨气的一群知识分子”。这  
个全称肯定判断,似乎欠周延宋人好取绰号,民间  
谣谚不少绰号与谣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  
社情民意从中不难看出,宋代的士大夫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至以茶汤相见,不交他语。”  
总之,范仲淹包拯  
在宋代实属凤毛麟角,士大夫大多与他们不同,甚至  
正好相反。  
宋代的士大夫在民间的谣谚中,既有博得赞扬  
,也有备受抨击者受赞扬者如叶康直丰稷,他  
们在宋神宗时,任光化谷城知县期间,“凡政皆务以  
利民”。民谣曰:“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  
[13]12706  
。”  
又如谚语云:“江左二宝,胡伸汪  
[13]13130  
从士大夫的绰号看,既有勇于坚持原则的有骨  
” ,称赞胡汪二人才智超群在谣谚中受  
到抨击的士大夫为数更多:“襄阳二害,田衍魏  
气者,如鲁宗道赵抃外号鱼头参政”、“铁面御  
[81]2  
”,赵贺薛奎人称赵家关”、“薛出油”。又有  
,近日多磨,又添一廌” ;“宁逢黑杀,莫逢稷  
[
13]7234  
[36]7  
当官不表态,依违于两可之间的不作为者,如张士逊  
” ;“宁逢暴虎,不逢韩玉汝这些地  
方官被民众称为”、喻为”,可见其民愤之大。  
至于蔡京蔡卞兄弟,民众更是恨之入骨民谣曰:  
外号和鼓”,王珪人称三旨宰相”。寇准绰号  
柘枝颠是对其豪侈作风的批评,好柘枝舞,会  
[78]60  
[82]667  
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 。  
蔡京蔡卞必定灭门,籍没家财,禁锢子孙” 。  
至于熙宁年间,人们将王安石等五位宰执称为、  
谣谚云:“满潮(“的同音字)都是贼”,“(“的  
[76]189  
”,则好评与讥评兼而有之。  
同义字)的吃一盏(“的同音字)” 。伶人语:  
在士大夫中,更有寡廉鲜耻的无耻之徒如看 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浙江宁波地区的别称)  
[83]卷下  
风使舵的变色龙,侍御史杨畏捭阖立朝,更元祐元  
。”  
分别表达了民众对韩侂胄及其党羽的苛  
绍圣,每变其说,以投时好,人谓之杨三  
政和史弥远拉帮结派的无比愤慨民谣曰:“欲得天  
[65]584  
[15]2294  
’” 。宋徽宗时官至宰相的赵挺之与杨三  
下宁,当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相仿始因章惇进,既谄事蔡卞及卞黜责, “指寇准,“指丁谓,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又谄事曾布,出入门下,殆无虚日故士论以其观望  
[79]1  
知人论世,谈何容易上述绰号与谣谚未必都  
准确无误,但毕竟反映了宋代确有不少士大夫在民  
众心目中印象极差,甚至恨入骨髓据载,对于民众  
的嘲笑与谩骂之声,邓绾竟说:“笑骂从汝笑骂,好官  
险诈,号为移乡福建子’” 。又如媚事权贵的  
邀宠者,薛昂身为执政大臣,在为蔡京而作的诗里居  
然有句云:“达时可谓真千载,拜赐应须更万回。”“时  
人谓之薛万回’。”两浙转运使朱峻上权相贾似道  
[
15]5253  
我须为之。”  
果真如此,其脸皮之厚可谓惊人。  
札子禀事,必称云:‘万拜覆。’时人谓之朱万  
[62]57  
宋代是一个君子时代的论断值得斟酌,只怕不能  
从整体上给予宋代士大夫这一群体笼统的赞扬。  
’” 。再如面善心狠手毒的笑面虎,如蔡卞  
对客喜笑,溢于颜面,虽见所甚憎者,亦亲厚无间,  
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人莫能测,谓之笑面夜叉’”。盛章更典型,他在宋  
徽宗时,“尹京典藩,以惨毒闻,杀人如刈草菅,然妇  
态雌声,欲语先笑,未尝正视人或置人死地时,亦  
对于有宋一代的政治制度,清初学问家顾炎武  
的总体评价很低他说:“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  
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甚至认为:“若其职官军旅、  
食货之制,冗杂无纪,后之为国者,并当取以为戒。”  
他仅对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等四件事予以肯定:“此  
[58]139  
柔懦不异平日” 。有卖友求荣的告密者,如陆  
升之李光尝作私史”,其长子孟坚间为所亲左奉  
138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皆汉唐之所不及。”清人杨宁对此尚有所保留,他说:  
不杀大臣是美事,然如蔡京秦桧丁大全诸人则失  
司马光在元祐初年所说:文彦博一书生耳,年逼桑  
,富贵已极,夫复何求!非有兵权死党可畏惧也。  
假使为相,陛下一旦欲罢之,止烦召一学士,授以词  
[
84]573  
刑也。”  
武相仿,他说:宋代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建树的一环”,“无  
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还说:  
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  
当代已故史学名家钱穆的看法与顾炎  
[15]8855  
白麻既出,则一匹夫耳,何难制之” 。宰相  
依附于皇帝,简直跃然于纸上皇帝的命运则与宰  
相基本无关,宰相对皇帝的制约不是刚性的,而是柔  
性的,是否有效,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乃至于心情宋  
代包括宰相在内的士大夫,其奏议可谓连篇累牍,其  
目的无非是请求乃至央求君王可其奏”、“从其请”。  
这既体现了宰相制约皇权的柔性,也表现了士大夫  
对刚性皇权的承认尊重与依赖宋代皇帝确实一  
般善于纳谏,较为开明,但至多不过是你提建议我  
做主而已对于宋代分权制衡的表象,虞云国先生  
有实质性的思考他认为:“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与  
政治运作相对完善地出现在宋代,已略具近代分权  
制衡的外观雏型,但人治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君主专  
[85]74ꢀ84  
宋代就太差了” 。顾氏钱氏之说或有偏颇之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则高度评价宋朝的政治  
制度,特别赞赏宋代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  
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其实,这两项制度  
和一项设计是否存在,还有待商讨。  
作者说:“君相互制的政治体制,比较有效地防  
止了君主专制现象的发生。”宋朝实行君相互制是个  
新提法,有别于较为通常的君臣共治论北宋名臣  
文彦博有句名言:皇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  
[
15]5370  
[87]  
姓治天下也” 。所谓君臣共治论,无非是说宋  
朝皇帝依靠士大夫治理天下管理国家,士大夫是赵  
宋王朝的社会基础和依靠对象而君相互制说则夸  
大了宰相的权力,低估了皇帝的权力,不尽符合有宋  
一代的历史事实下面两点值得注意。  
制的制度梗桔,终使尝试归于失败。” “略具”、“外  
”、“雏型”、“梗桔等关键性的词汇值得玩味,“归  
于失败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第二,皇权并未虚化笔者注意到有此一说:  
宋朝没有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式的暴君。”按照持此  
说者的标准,制造大量文字狱和岳飞特大冤案的宋  
高宗还算不上暴君然而只怕也应当注意到:北宋  
没有一个皇帝是汉献帝式的傀儡皇帝即使是仁  
哲宗这两位童子皇帝,在他们亲政前也仅仅分别  
是章献太后宣仁太后怀抱中的阿斗,绝非宰相手中  
任意摆弄的木偶宋代的皇帝再开明,也与君主立  
宪制下的虚位君主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他们至少切  
实地掌握着两种最重要的权力,即最终决定权和宰  
相任免权选拔王安石为宰相,大臣异议甚多,诸如  
第一,君相地位悬殊皇权与相权不是两种平  
行的权力,君相互制说有将两者置于平起平坐地位  
之嫌宰相行使的无非是皇帝赋予的最高行政权,  
而皇帝拥有的是最高统治权,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  
军队的最高统帅,还是独一无二的最高大法官,并且  
皇权高于神权这一帝制时代的通则,连僧人也奉  
为圭臬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述:“太祖皇帝初幸相  
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  
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
13]10229  
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 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53]1  
,宋神宗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张浚先出任枢密  
使,后又官居宰相,反对者的声浪更大宋孝宗断然  
拍板:“朕倚魏公(即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宋代皇帝不断撤换宰相,其中不乏受惩处者宋代  
宰相虽无任职年限,但一般任期较短;前后134名宰  
,任期累计在120个月以上者9,仅占6.7%,  
其中蔡京四起四落,赵普吕夷简文彦博三起三落,  
秦桧两起两落终身任宰相者11,仅占8.2%。  
宰相任职平均不到42个月,其中最长的是王珪,任  
得礼。” 所谓得礼”,即进一步将皇权至高无上  
这一帝政时代的最高准则具体化制度化神权尚  
且如此,相权何足道哉相权从属并服务于皇权,皇  
权与相权怎能等量齐观皇权至高无上,但并非完  
全不受约束,以宰相为代表的士大夫对皇权的滥用  
有一定乃至较大的制约作用。《中国文明的反思一  
书认为宰相制约皇帝,笔者基本赞同但皇帝对宰  
相岂止制约而已,宰相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正  
如宋仁宗朝宰相杜衍所说:“衍本一措大尔,名位爵  
冠冕服用,皆国家者。……一旦名位爵禄,国家  
[88]245ꢀ264  
105个月,可是死后被罢相 由于宰相  
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像蔡京这样不可一  
[86]71  
夺之,却为一措大,又将何以自奉养耶?”  
也如  
1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世的权臣在皇帝前面也只能奴颜婢膝史载:“()  
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亷  
。  
第三,北宋后期的所谓两党轮流执政”,并不是  
[
13]13727ꢀ13728  
。”  
谈起?  
君相地位天壤之别,两者互制从何  
旧两党和平竞争的结果当时政局变幻,犹如  
走马灯其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统治者的变动,诸如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宣仁去世哲宗亲政,哲宗去  
徽宗即位,钦圣卷帘徽宗亲政,徽宗内禅钦宗  
即位钦圣即徽宗初年垂帘听政的神宗向皇后,谥  
号钦圣献肃北宋后期政权和政局的主宰者不是  
旧两党,仍然是皇帝及代行皇权的太后北宋后  
期的两党轮流执政与共和制下的两党轮流执政,在  
性质上迥然不同严格说来,北宋后期应当称为两  
党轮流辅政,两党无非是轮流辅佐皇帝或垂帘太后  
施政而已当时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两党轮流执  
。  
十一朝廷大患,最怕攻党”  
与分权制衡一样,宋代的党派表象,也值得认真  
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类比。《中国文明的反思一  
书高度赞扬宋代的党派政治有共和的因素”,和平  
的党派竞争有力地防止了腐败的发生”,认为:“以  
王安石为偶像的改革党和以司马光为偶像的保守党  
两党轮流执政近百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  
奇迹,说明宋朝社会的高度开放。”这些论断只怕或  
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将宋代的政治现代化了,并且与  
史实不尽相符以下四点不宜忽视。  
第一,宋代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党派党派是各  
政党或政党中各派别的统称,党派有独特的政治纲  
明确的政治目标相应的组织机构一定的组织  
纪律这样的党派在宋代是不存在的在古代,  
第四,北宋后期的两党轮流辅政不是一大奇迹,  
而是一大悲剧无休止的内斗翻烧饼式的折腾,不  
有力地防止了腐败的发生”,而是腐败愈演愈烈。  
于是,宣和年间成为北宋历史上最腐败的年代官  
逼民反,岂止方腊宋江揭竿而起而已,史称:“河朔、  
山东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  
万计,少者屯聚魏博间则有杨天王之流,青徐沂密  
是个贬义词在古人的观念里,什么朋党比奸、  
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均非正人君子所应有的行为。  
[
83]卷上  
宋人通常认为:“朝廷大患,最怕攻党。”  
即指责抨击,“攻党即党争朝廷明令禁止朋  
,如宋仁宗在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诏戒朋党  
所谓  
[55]1568ꢀ1569  
如高托山等,至不可胜数。”  
即便没有女真  
贵族的挥师南下,腐朽的北宋王朝也将被忍无可忍  
的民众所埋葬北宋亡于腐败,而无原则谋私利、  
很残酷不停息的党争是促成北宋后期腐败加速的  
重要原因之一一句话,党争误国当时人说:“至  
()、(),误国者皆进士及第之人  
[13]219  
相讦” 。除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人自称君子  
之党而外,士大夫一般不会承认更不会宣扬自己党  
同伐异在宋代,即使是新旧两党也既无组织架  
,又无严密纪律,由于他们无须办理加入党派的任  
何手续,史家至今无法开列出一张较为准确的新旧  
两党成员名单所谓改革党保守党或变法派反变  
法派之类是当代才有的称呼至于洛朔党,虽  
然出自宋人之口,但是否确实存在还是个问题,王曾  
[35]2063  
。”  
对于北宋的亡国,因一己私利而残酷内斗  
的蔡京等进士及第的士大夫,确实难辞其咎。  
十二皇帝与专制,两位而一体  
对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朱熹有最简要的概括:  
[24]3070  
瑜先生认为:“不可能有明确的固定的朋党阵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
89]114ꢀ134  
线。”  
第二,北宋后期的党争并不和平”。如果说熙  
30年前,有学者对此基本予以否定,将宋代作为过  
分集权于中央也会走向反面的一个典型”,认为:“过  
分集权中央,势必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中国古代的  
宁年间的党争还兼具政见之争与意气之争双重性  
,那么元祐以后则是相当标准的结党营私,什么新  
旧法只不过是盘剥民众的幌子打击异己的工  
宋人吕中说:“熙宁之争新法,犹出于公元祐  
[91]  
官制没有比宋代更乱的了。” 《中国文明的反思》  
一书则持大体肯定的观点,指出:“宋朝在中央集权  
制度之下,创造出伟大文明。”见仁见智,均可备一  
。  
[
90]20  
之自为党,皆出于私者也。”  
无中生有的阴谋,不择手段的陷害,动用酷刑的冤  
熙宁以后的党争,  
让人不解的是,作者一再强调:宋朝政治的开放  
,远贬岭南的悲剧,禁锢子孙的连坐,无奇不有。 “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然而学界通常  
如今仍传世的元祐党籍碑就是这段心酸历史的见 认为:“皇帝制度必然导致专制独裁两位一体,不  
140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可分离君主专制在宋代岂止现象而已,而是其根本  
仁政思想无疑应当受到历史的肯定,民贵君轻”  
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包括宋朝  
在内的历代王朝连为民做主”、“爱民如子也基本  
上没有做到置身于21世纪的今日,我们的向往和  
追求只怕应当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一切  
权力不是来自皇帝属于皇帝,而是来自民众属于  
民众姑且不论宋代是否存在中央集权加仁政的  
政治设计”,在挣开帝制枷锁百年以后的当今,还有  
什么必要以宋朝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效法对象? 此  
,耳边不禁响起那首康熙大帝梦想再活五百年”  
的喧啸歌声,我缅怀那些长眠于黄花岗下的先贤们!  
的政治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是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宋代一概具备,当时  
怎么可能连君主专制的现象都被防止未发生呢?  
宋朝果真有皇帝而无专制,这倒是个奇迹。  
更令人困惑的是,《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竟那  
样推崇宋朝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认定这  
是个成功的政治模式”,可以作为今天中国政治体  
制改革的借鉴”;作者反复指出:这一成功的政治模  
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成就,其成功的  
经验在今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中国古代的  
(本文草稿承蒙王化雨成荫陈鹤等学友阅览并提出修改建议,特此致谢。)  
注释:  
萧建生中国文明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所引此书,均出自其古代中国文明的顶峰———宋朝文明  
的伟大与消亡一章,128ꢀ175此书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曾再版。  
所谓省钱”,即省陌钱欧阳修归田录2:“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9:鲁宗道在天圣年间任参知政事,“时贵戚用事者,莫不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  
”。  
宋史301《赵贺传》:宋真宗时,赵贺知汉州(治今四川广汉),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事,更被()贺多所究  
人目为赵家关’,谓如关梁不可越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100:天圣元年四月己亥,“薛奎权知开封府奎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人相与畏惮,至私与俚语,目为  
薛出油’”。  
宋史全文7:天圣七年二月庚申,“()利用凭宠自恣,()士逊未尝有是非之言,时人目之为和鼓’。”  
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18《宣仁垂殿圣政》:王珪自辅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  
守成而已时号为三旨宰相’,以其上殿进呈,:‘取圣旨’;上可否讫,又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以得圣旨故也”。  
宋宰辅编年录7“熙宁元月正月丙申,唐介参知政事条云:“当时谓中书有’,盖言()安石生,()公  
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也。”  
参考文献:  
[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邓广铭.邓广铭全集:7[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熊培云.梦里回到宋朝[N].南方周末,2009-04-15.  
4]何仁勇.梦回宋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5]林一杕.宋代剩男的幸福生活[N].羊城晚报,2011-07-01.  
6]袁腾飞.两宋风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望江海.富甲天下的大宋王朝[J].商业文化,2008,(12):70.  
8]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伍晓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吴承明.西方史学界关于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6.  
10]吴承明.中国GDP的故事[J].经济学家茶座,2002,(4):7.  
11]萧国亮.对中国历史上GDP研究的一点看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  
12]张邦炜.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J].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3):15.  
13]脱脱,.宋史[G].北京:中华书局,1977.  
[
[
[
[
[
[
[
[
[
[
[
[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5[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G].北京:中华书局,1992.  
16]铁血社区网.铁血历史论坛:中国历史[DB/OL].http://wap.tiexue.net/.  
17]庄绰.鸡肋编[M].萧鲁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论文选:上册[M].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9]严耕望.治史三书:治史经验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0]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2]张咏.张乖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3]李觏.李直讲先生文集[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4]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25]佚名.宋史全文[M].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6]文同.丹渊集[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7]马端临.文献通考[G].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1981.  
2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0]朱熹.朱子大全[G]//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  
3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2]叶梦得.避暑录话[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3]俞文豹.吹剑录全编[M].张宗祥校订.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  
34]施宿,.嘉泰会稽志[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G].北京:中华书局,1988.  
36]苏轼.东坡志林[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7]司马光.司马光奏议[M].王根林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38]黄淮,.历代名臣奏议[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9]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M].企汝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40]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1]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2]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王蓉贵等整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3]司马光.司马氏书仪[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44]程颢,.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45]司马光.家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6]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7]王得臣.麈史[M].俞宗宪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8]杨亿.武夷新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9]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0]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1]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J].历史研究,1994,(3):115.  
52]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J].历史研究,1997,(2):149.  
53]欧阳修.归田录[M].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54]祝穆.古今事文类聚[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6]彭某.墨客挥犀[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57]洪迈.夷坚志[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58]陆游.老学庵笔记[M].李剑雄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59]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
60]王夫之.宋论[G]//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  
61]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2]陶宗仪.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  
63]佚名.北宋高薪未能养廉[J].政府法制,2010,(36):41-42.  
64]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J].文史,2010,(3).  
65]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许沛藻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66]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7]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68]罗大经.鹤林玉露[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6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G]//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  
70]游酢.游廌山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1]周密.齐东野语[M].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2]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3]吕祖谦.皇朝文鉴[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4]欧阳修.文忠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5]洪适.盘洲文集[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6]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沈锡麟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77]王曾瑜.宋朝卖官述略[J].史学集刊,2006,(4).  
78]沈括.新校正梦溪笔谈[M].胡道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7.  
79]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续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0]曾敏行.独醒杂志[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1]张邦基.墨庄漫录[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2]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M].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83]张端义.贵耳集志[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4]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  
8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6]朱熹.五朝名臣行录[G]//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7]虞云国.对中国历史上分权制衡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2,(3):115-120.  
88]周道济.宋代宰相名称与其实权之研究[C]//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3.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  
89]王曾瑜.丝毫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90]吕中.宋大事记讲义[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91]王超.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3,(1):174-17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凌兴珍]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