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3期  
2
012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3  
May,2012  
2
:低碳城市的第三种模式?  
ECO  
1
2
王彬彬,杜受祜  
(1灡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64;2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成都610071)  
暋暋摘要:低碳城市的兴起不仅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更是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城市碳排放分工。  
受经济格局与碳排放格局不匹配的影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  
2
生产推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可持续性挑战世界银行提出的ECO 城市发展模式能将生态与经济相  
结合融入城市发展之中,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选择的途径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  
2
一个结合两面推进的原则,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应协调构建生态路径和经济路径,形成城市低碳经济的循环  
体系。  
2
关键词:低碳城市;ECO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3灢0045灢06  
暋暋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英国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  
2
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4次评估报告等重要文件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  
2
CO 等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城市是现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是人口产业的主  
要集聚地,也是最大最集中的碳源暠。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城市地区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了  
全世界总排放量的71%,2030年将会达到76%。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成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纽约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之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都市圈也将快速  
崛起,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负担,在碳排放与消解上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即城市作为主要碳排放的  
一极,而非城市地区作为碳补偿的另一极从人类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来看,可以认为昨天是气候影响城  
,今天是城市影响气候暠。因此,控制城市的碳排放强化城市的碳减排,对于全球低碳化的总体格局具有重要意  
,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城市大国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已有的低碳城市建设中,由于经济格局与碳排放  
格局的不匹配,出现了低碳不经济经济不低碳的现象,因此,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低碳城市迫在眉  
。  
低碳城市发展的两类模式及其不足  
尽管对低碳城市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  
2
[1]  
CO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即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脱钩暠。研究表明,1975年以来,除英国一  
直实现强脱钩外,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出  
收稿日期:2012灢03灢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战略研究暠(编号:10CJY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  
应对气候变化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暠(编号:09&ZD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彬彬(1978—),,浙江杭州人,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环境经济;  
杜受祜(1945—),,四川乐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环境经济。  
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现过一次强脱钩,其余发达国家也呈现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特征作为低碳经济的提出者和最早践行者,以欧  
盟为主的发达国家引领了低碳革命暠,出现了英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美国的低  
碳城市行动计划(见表1)以及瑞典的可持续行动计划,构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第一类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其主要  
特征是通过家居交通能源等生活类消费的低碳化,促进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创新,拉动低碳型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  
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低碳经济体系以伦敦为例,英国政府从2001年启动低碳城市项目,2003年后相继出台了伦  
敦能源策略》、《伦敦规划(修订版)》、《气候变化行动纲要》、“低碳城市住宅标准,以覆盖绿色家居暠、低碳能源交通  
运输废物处理等碳减排领域在成功转变消费观念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后,2008,英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体暠,  
不仅出台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而且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并于2009年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形  
成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前期产业化介入不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后居民消费能  
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下降,高昂的技术研发应用费用和不确定性收益正在阻碍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如捕获  
2
2
2
和封存CO 技术(CCS)每捕获1CO 的成本大约70美元,最多能捕获90%CO 排放量,且还要再多消耗25%  
2
2
[3]  
的煤炭才能将原先产生的CO 去除此外,埋存CO 的安全性条件也较为苛刻,CCS仍是一个过渡性解决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更多是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低碳制度体系,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实  
现碳转移。  
1灡 世界主要城市的低碳政策与措施  
城市  
伦敦  
主要政策与措施  
(
1)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2)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3)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4)建立绿  
色政府。  
(
1)成立能源规划部暠;(2)政府拨款支持节能;(3)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4)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5)减少来自  
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  
1)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4)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纽约  
东京  
(
暋暋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中国网,2009灢12灢11,http://www.china.com.cn/interna灢  
tional/txt/2009-12/11/content_19050525.htm。  
随着国际气候谈判和全球价值链(GVC)的延伸,服务于发达国家低碳消费的低碳产品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  
,其溢出效应触发了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城市发展进程国际贸易的碳规制使低碳技术被引入生产过程,锁定效应  
能源饥渴推动了低碳能源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了给产业节约碳排放指标减轻国际碳转移后本国的环境负担,  
又实施了交通建筑能源等生活类消费的碳减排,由此形成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第二类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这种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成的生产推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尤为突出,如保定的太阳能产业,最初是从专门面  
向欧美市场的太阳能硅片制造起家,随着太阳能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  
造基地;同时依托太阳能制造业,保定加大了太阳能综合利用力度,从而全面推进了低碳城市建设虽然产业化极大  
地推动了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三个方面的不足:(1)不顾基础和条件,潮涌式地建设低碳城市,目前各  
省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试图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  
[4]  
整体运行规划中,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2)低碳产业低端制造加工环节产能过剩,普遍存在烧着高  
[5]  
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的不合理现象;(3)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使得关键领域或潜力巨大的低碳技  
术支持不够,反而一些自生能力不足的低端技术得到生存空间更值得商榷的是,在低碳产业快速成长阶段,能否在  
短期内实现强脱钩,完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过程? 相对于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生产推动型低碳城  
[6]  
市发展模式,一个可取的方向就是将低碳与经济统一起来暠 ,实现低碳与经济挂钩发展,提升城市低碳化的经济  
2
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世界银行的ECO 城市发展模式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2
暋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的理论阐释  
2
(
)ECO 发展模式及其经验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前沿展望之一是建设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城市据世界银  
行估算,2030,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建成区将从20万平方公里增长到60万平方公里,全球城市人口将达到50  
亿为了应对未来30年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压力,2008,世界  
2
银行提出生态经济城市(ECO City)概念生态经济城市是经济发达且生态友好的城市,是一种促进环境和经济协  
46  
2
王彬彬杜受祜暋ECO :低碳城市的第三种模式?  
同增效互为依赖并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通过一体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为  
社会和人民谋福祉,为子孙后代保护培育生态系统暠;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城市居民商业  
[7]  
和社会创造价值与机会,实现有创造性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活动暠 。  
2
2
ECO 最大的特征与优势是通过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和协同决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ECO 的四大  
原则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整合力量,从而使得生态经济的外部性内生化:(1)在生态层面,将城市与城市环境纳入  
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市场区位资源流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等融为一体;(2)在经济层面,将  
政府与相关利益主体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系,构筑起企业运营城市服务区域合作三层次协作平台在平台内层,部  
门为追求可持续运营而进行内部合作;在平台中层,利益阶层为提高服务可持续性而协作;在平台外层,实现更大范  
[7]  
围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  
2
)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  
(
2
按照ECO 发展模式的基本理念,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实施强制性的碳减排措施,更  
重要的是形成城市生活各利益主体协同共赢的利益机制这也符合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个结合、  
[8]  
两面推进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生态路径和经济路径,由此形成城市低碳经济  
循环体系,如图1。  
1.城市低碳经济循环图(作者绘制)  
1
.以能源流为主线的生态路径(虚线表示),实现能源控制能源循环碳排放控制的全流程能源规划渠道集  
成与碳约束其中,能源循环中的原料燃料生产碳排放生产过程碳排放消费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碳排放尤为重  
,研究表明,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这一链路上生态路径上的碳约束可以由碳足迹法来测量,目前国内外计算碳足迹  
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计算产品制造使用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二是  
通过计算产品制造使用和处置时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除了在具体商品与服务层次的  
碳排放计量外,低碳城市碳排放控制的两个重要节点是社区和园区。(1)社区是现代城市的细胞,是人们生活居住  
的场所,也是低碳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在逆城市化的潮流下,社区亦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的发展方向,逐渐集成  
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国际知名的低碳社区(如丹麦的贝泽英国的贝丁顿德国的沃邦瑞典的维克舍),  
通过改变在城市蔓延中社区复制对自然资源的线性消耗降低社区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加强社区生态绿化改造,实  
现社区碳中和,并推动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从而影响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2)园  
区是在空间管制政策指导下集中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域目前园区碳减排在我国应用较多,其主要手段是采用新能源  
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物溢出生产过程的总量。  
2
.以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公共服务形成低碳区域层次的经济路径(实线表示),通过构建循环实现经济体  
内部碳中和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图1的城市经济活动循环模型中,经济体存在政府居民厂商三类经  
济主体和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碳交易三大市场政府向居民和厂商提供低碳公共服务,包括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  
低碳技术的支持政策低碳产品的公共采购低碳理念的教育推广低碳消费的补贴政策等,以此获得政府报酬和政  
府税收;在要素市场上,居民向厂商不仅提供劳动资本土地,而且还提供支持低碳生产与服务的知识技术企业家  
才能,以此获得政府补贴和工资收入;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厂商不仅在三次产业上形成低碳产业的产业链,而且向居  
民提供低碳商品和服务,以此获得政府补贴和销售收入;在碳交易市场,政府居民厂商之间相互交易标准化的配额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碳减排指标和自愿碳减排指标,获取碳减排补偿性收益,并发展碳现货期货期权和掉期等金融衍生品。  
2
暋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评价  
()现有低碳城市评价  
以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是科学界定和认识低碳城市的必要手段鉴于IPCC报告并没有提出权威的评价指  
,因此,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丰富多样而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沿袭了EdwardL.GlaeserMatthew  
[9]  
[10]  
E.Kahn 、ChrisGoodall 等的思路,可以说是对城市综合低碳化的评价其评价体系和思路可以分为两类(见表  
2
):一是目标导向型,这类评价研究侧重于从宏观指标体系上构建一个低碳城市建设的框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赋予  
权重,根据发展要求赋予阈值,并分年度予以实现;二是任务分解型,这类评价研究从物质流和能量流过程来看待低  
碳城市建设,将低碳城市看成是能源投入与温室气体产出的中介,其基本思路一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碳源暠,通过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源暠、提高碳中和能力来达到碳减排目的,二是分析主要能源指标与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联动  
关系来确定碳减排成效总的看来,现有评价研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系统化思维,从系统论的角度将低碳城市  
建设与评价具体分解为生产消费政策资源技术等独立的城市子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以此获得低碳城市的综合评  
价指数;二是结构化指标,相对于总量指标的应用,反映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环境结构以及绩效  
结构的结构化指标广泛见诸于现有研究中,从而强化评价体系的趋势导向作用;三是减量化指向,通过对建筑交通、  
生产等碳排放较为密集的领域进行技术更新实施节能减排,总体上降低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推  
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从高碳向低碳转变。  
2.现有低碳城市评价的典型研究  
类型  
典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体完成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构建了包含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  
政策四大类12个指标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1
[1]  
张学毅等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大类13项指标。  
付允等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城市低碳的8大状态,使用23项具体指标,从产  
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了评价城市低碳水平的指标  
[2]  
1
体系  
目标  
导向型  
李云燕在系统分析评价城市的生产系统交通系统节能和生态建筑城市空气污染控制清洁能源开发等  
不同方面的低碳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指标综合与集成,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的权重,通过  
1
[3]  
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王爱兰从经济增长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交通体系消费模式碳汇林业制度环  
[4]  
1
境等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诸大建等主张的相对脱钩暠(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下的效率提高)绝对脱钩暠(在经济增长的情况  
下稳定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概念以及低碳城市生态绩效=城市福利增长(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  
任务  
分解型  
1
[5]  
)暠的判定方法 。  
2
暋暋()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2
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更注重经济生态之间的融合共生和功能集成,其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重目标我们主  
要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千年发展目标监测指标体系暠、国家发改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暠、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暠、中国社科院低碳经济发展指标  
体系暠、气候研究所与第三代环境主义(E3G)“G20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构建评价指标集其中,生  
态路径指标主要选自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G20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暠,经济路径指标主要选自千年发  
展目标监测指标体系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暠、“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暠。  
由于指标集中原始指标数量较多,我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隶属度分析,以专家选择频次大小排序,剔除与低碳城  
M
i
市不相关的指标假设第i个指标选择频次为Mi,那么该指标的隶属度为ri =N ,ri 值越大,指标就越重要。  
为了进一步简化指标提高指标评价能力,我们又对筛选后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数据主要采用  
=Xi  
-X(X  
为指标的原始数据,S  
i i  
2
011年成都统计年鉴及成都市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Z  
i
S
i
48  
2
王彬彬杜受祜暋ECO :低碳城市的第三种模式?  
n
Z
(ki -Zi)(Zkj -Zj)  
k=1  
为指标的均值,Zi 为指标的标准差,为标准化值),计算指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Rij =  
n
2 2  
Z
ki i  
( -Z )(Zkj -Zj)  
k=1  
S
i
2
和变异系数Vi = ,剔除Rij 较大和Vi 较小的指标 以此得出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见表3)。  
X
2
3.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状态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人均交通能耗  
.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有机农药化肥使用率  
.新增低碳技术投资增长率  
.城镇化率  
0.森林覆盖率  
1.人均绿地面积  
2.新增节能建筑面积比率  
3.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4.公共机构能耗下降率  
单位  
说明  
1
吨标煤/万元  
/万元  
2
生态  
路径  
节能  
减排  
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  
利用比重  
3
吨标煤/人  
4
%
5
调整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技术结构,  
促进三次产业低碳化,发展新兴低碳产业,  
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6
%
%
%
%
低碳  
产业  
7
8
9
1
%
在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中,构建由绿色  
环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组成的低碳  
生活  
经济  
路径  
低碳  
生活  
1
平方米/人  
1
%
%
%
%
-
%
1
1
低碳  
公共  
服务  
降低政府自身的碳排放和公共资源的  
碳减排,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完善  
低碳制度体系  
1
5.公众低碳认知率  
16.系  
1
7.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暋暋结语  
[16]  
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之一 ,大规模城市化将带来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的快速  
增长,建设低碳城市势在必行与发达国家在后城市化时期实施的低碳调整策略不同,我国应将城市化进程与低碳  
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而在现有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中,仍然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低碳与经济如何相互促进融合共生。  
2
ECO 导向的低碳城市从生态路径与经济路径形成城市低碳经济循环体系,是可供选择的新模式之一正如IEA  
2
(2007)报告所展望的那样:2030年我国可避免的CO 排放量中约70%是能源效率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贡献。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市行动,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  
[17]  
市发展项目暠、中英崇明东滩生态城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气候组织的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 ,这些项目  
也正是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新的探索。  
注释:  
四大原则:(1)基于项目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法;(2)扩大的协同设计和决策平台;(3)单一系统方法;(4)重视可持续性与恢复  
力的投资框架。  
栚“一个结合暠: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  
起来。“两面推进暠: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尤其是防灾减灾。  
参见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灢102.  
2]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灢36.  
3]CCS:迈向低碳时代的加速器高昂成本谁买单[N].科技日报,2009灢09灢06.  
4]上百城市争贴低碳标签新一轮城建浮躁化须警惕[EB/OL].[2010灢12灢03].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灢  
tics/2010灢12/03/c_12841347.htm.  
5]毕军.“低碳城市不能高碳发展[N].人民日报,2011灢10灢12.  
[
[
[
[
[6]潘家华.经济要低碳,低碳须经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灢81.  
2
[
7]HiroakiSuzuki,ArishDastur,SebastianMoffattNana.Eco Cities:EcologicalCitiesasEconomicCities[M].NewYork:  
WorldBankPublications,2010.  
[
8]马凯.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J].绿叶,2007灢08(卷首).  
9]EdwardL.Glaeserand MatthewE.Kahn.TheGreennessofCities: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UrbanDevelopment  
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10,(67):.  
10]ChrisGoodall.Howtolivealow灢carbonlife :theindividualsguidetostoppingclimatechange[M].London:Earth灢  
scan,2010.  
11]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109灢110.  
1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44灢47.  
13]李云燕.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实施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1,(3):51灢53.  
14]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2011,(6):66灢69.  
15]诸大建,陈飞.上海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目标及对策[J].城市观察,2010,(2):54灢68.  
16]姚士谋,王成新,解晓南.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探讨[J].科技导报,2004,(7):42灢45.  
17]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实践[EB/OL].[2010灢08灢03].价值中国.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0灢8灢  
/192187.html.  
[
[
[
[
[
[
[
[
[
[
3
2
ECO :Low灢carbonCitiesinthe3rdMode?  
1
2
WANGBin灢bin ,DUShou灢hu  
(
1.SchoolofPolitics,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2
.ResourcesandEnvironmentResearchCenter,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71,China)  
Abstract:Theriseoflow灢carboncitiesisnotonlyasolutiontoglobalclimatechange,butal灢  
sothedivisionofurbancarbonemissionsintheglobalvaluechain.Becauseofthedisparityofe灢  
conomicdevelopmentandcarbonemissions,theconsumer灢drivenlow灢carbonurbandevelopment  
patternspromotedbythedevelopedcountriesandtheproduction灢drivenlow灢carbonurbandevel灢  
opmentpatternspromotedbythedevelopingcountriesarefacedwithsustainabilitychallenges.  
2
AnurbandevelopmentpatternundertheruleofECO promotedbytheWorldBankisanoptional  
approachforitsintegrationofeconomyandecology.TakingaccountoftheprincipleofChinas  
2
NationalClimateChangeProgram,theECO灢orientedlow灢carboncityshouldcoordinatetheeco灢  
logicalpathandeconomicpathtoalternatetoacirculatorysystemofurbanlow灢carboneconomy.  
2
Keywords:low灢carboncity;ECO ;evaluationsystem  
[责任编辑:刘萍萍]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