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0卷第4期  
2
013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4  
July,2013  
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  
时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
暋暋摘要:现代哲学要在批判古典实体本体论和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基础上,重建存在本体论存在不是实体,也不  
暠(being),而是生存的根据,与世界的共在由此得出存在的基本属性,一是本真性,二是同一性存  
在的本真性通过生存的超越性实现,存在的同一性通过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实现。  
关键词:现代哲学;本体论;存在;本真性;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6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4灢0010灢07  
,  
本体论成为形而上学的  
在者的根据后来这个就变成了实体,成为第  
一存在者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变成了存在  
,存在()的本来意义被遗忘,存在论变成了关于  
标志,存在问题也作为一个伪问题而被解构但哲  
学是追本溯源的学问,它必须追问本体论的问题。  
形而上学本体论被否定,是因为它把存在实体化,而  
不是因为本体论本身的不合法没有区分开这一  
,正是后现代哲学的最大弊病语言决定论历史  
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对本体论的一概否定  
导致了虚无主义现代哲学必须在否定实体本体论  
的前提下重建本体论,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存在  
的意义问题。  
[1]  
第一存在者的学说柏拉图把这个第一存在者定  
名为ousia,它赋予事物以本质,西方古代的实体本  
体论哲学就此诞生关于作为的存在概念,分  
析哲学已经证明是多义的含混的,因此是一个假概  
,不能成为哲学基本范畴但我们并不赞成后现  
代主义哲学以此为由取消哲学本体论,也不赞成海  
德格尔仍然把存在理解为暠,而是要重新界定存  
,把存在作为本体论的核心范畴进行考察,进而建  
立新的哲学本体论。  
关于存在概念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但这个基础在哲学史上  
却是不断地被摧毁和重建关于存在的研究,是  
哲学的根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的领域巴门尼德  
扬弃了前期古希腊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自然性的概  
,提出了存在概念由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被确  
定为存在,本体论就成为关于存在的学说但存在  
的概念与欧洲语言有关,欧洲语言中陈述句都有一  
个系动词暠,所以,哲学家就认为这个是决定  
一切的,是事物的根据,从而就抽象出一个概念,这  
就是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来作为万事  
万物的根据这也就是说,存在即暠,它是一切存  
古典哲学本体论是实体本体论,实体观念是形  
而上学的核心,存在是实体性的,实体是存在的第一  
范畴实体观念在近代哲学中(康德和休谟)遭到质  
疑和批判,最终导致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被现代哲学  
所抛弃现代哲学开始重建本体论,这就是把实体  
性的存在改换为实存,建立了实存本体论,从而建立  
了现代形而上学实存是本真的生存,它超越现实  
生存基尔凯戈尔和雅斯贝尔斯皈依上帝的生存、  
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萨特的自为的存在都是实存。  
但实存哲学却避开了存在概念,直接由生存出发,从  
收稿日期:2013灢01灢07  
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黑龙江哈尔滨人,华侨大学特聘教授。  
10  
杨春时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  
而使实存失去了根据存在应该是生存的根据,生  
存具有了现实性和超越性,而超越性来自存在,也使  
生存指向存在,成为实存实存归属于存在,被存在  
规定但实存哲学却直接从生存中确定实存的本质  
和意义,从而使实存失去了实有性,陷于虚无主义。  
前期海德格尔从此在在世出发,通过对死亡的先行  
把握来使现实生存虚无化,并且获得了良知,从而可  
以摆脱公众意识而独立地做出先行决断他也悬设  
了存在概念,但存在被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暠,它是  
存在者的根据,而非生存的根据,并且是一个无意义  
的假概念由于生存缺失了存在的根据,良知何来?  
如何被规定? 自我决断根据何在? 这些都没有答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决断还要以良知为根据的  
,那么,萨特的自我选择则失去了任何原则萨特  
的自为的存在也同样把现实生存虚无化,只剩下自  
由选择由于没有存在的根据,他的选择的自由成  
为被迫的自由,是没有自由的自由,而且也没有价值  
取向,怎样选择都可以,只是必须对此负责而已由  
于没有存在的根据,萨特排除了生存的本真性,生存  
只有现实性而没有超越性,它不指向存在,不能回归  
本真因此,人与世界对立,他人便是地狱,不仅是  
现实的法则,也是不能改变的宿命;而所谓自由选  
自我反抗是绝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干脆抛弃  
了本体论和对存在问题的探索,以意义的建构和解  
构取代之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本体论作为形而  
上学的标志而被取消,存在问题也作为一个伪问题  
而被解构,无论是实体本体论还是实存本体论都被  
消解;本质问题被如何言说取代,话语权力决定了一  
语言决定论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  
对本体论的一概否定,使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规定性,  
使哲学失去了根基,导致了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本  
体论被否定,是因为它把存在实体化;实存哲学被批  
,是由于实存缺乏存在的根据,都不是因为本体论  
本身的不合法没有区分开这一点,正是后现代哲  
学的最大弊病哲学是追本溯源的学问,它必须追  
问本体论的问题,从而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存在  
的意义问题因此,当代哲学的任务,不是抛弃本体  
论和存在问题,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建本体论和重  
新定义存在概念,以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形而上学。  
哲学体系的不同根源于对存在的不同认识。  
古代哲学把存在当作实体性的第一存在者,所谓实  
,是想后面不变的本质,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  
多德的质料加形式观念中世纪的上帝等都属于实  
体范畴近代哲学属于主体性哲学,主体被实体化,  
存在被归结为我思暠,延续这一思路的笛卡尔康  
黑格尔谢林费希特等建立了主体性的存在论。  
海德格尔批判了混淆存在与存在者的错误,提出区  
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暠。但是前期的海德  
格尔并没有对存在作出合理的规定,他仍然沿用传  
统的来规定存在,把存在设定为存在者的根据。  
但作为的存在概念是形而上学的遗留,不具有  
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概念本身必须扬弃  
传统哲学的存在概念,确认存在不是暠,也不是  
第一存在者暠。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规定存在呢?  
存在是哲学思考的逻辑起点,也是哲学思考的终点,  
这个过程使存在的意义得以显现首先,作为第一  
哲学的本体论所规定的存在概念,应该是无可争辩  
的绝对实事暠,而不是经验的事实因为经验事实  
都未经过反思批判,不能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其  
,存在作为哲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最广泛最抽  
象的概念范畴,其他概念范畴应该可以从中推演  
出来第三,存在必须既包括整个世界,又包括哲学  
思考的主体,否则就成为片面的客体性哲学或主体  
性哲学总之,存在既是一种逻辑的必然性,又是一  
种实际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对存在初步地进行一种  
描述,作出初步的规定,从而找到绝对的逻辑起点。  
一句话,所谓存在,就是生存的根据,与世界  
的共在这里的难点在于,存在是生存的根据,  
与世界的共在暠,这个命题的宾词中仍然包含  
有一个未知的暠,它重复了主词的存在概念,这难  
道不是一种循环定义吗? 这里只能说,这个是  
一个自明的概念,它无法用常规的方法界定古希  
腊先哲意识到存在的不可定义性,亚里士多德才用  
哲学范畴来加以规定关于存在的内涵,后面我们  
还要给以规定,包括实有和虚无范畴以及时间和空  
间范畴等。  
现在,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说明存在。  
一方面,存在不是实体,也不仅仅是存在者的根  
;不是生存,而是生存的根据这方面,既要弃绝  
形而上学的实体论,又要避开海德格尔的误区,即把  
存在当作存在者的根据,而不是生存的根据,如此就  
很难摆脱实体论,或者陷入的泥沼存在首先  
是生存的根据,存在者在生存中,属于生存因此,  
所谓存在者只能在生存中得到规定,它与存在的关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系是间接的存在不是生存的现实性,而是生存的  
可能性存在作为生存的根据,意味着存在的本真  
,超越性概念由此产生。  
提出在实存之外还有一个绝对的超越者暠(大全),  
实存只是通达超越者的手段,自我并没有最后进入  
存在基尔凯戈尔也认为,只有自我的存在才能领  
会存在的意义,因此,自我成为哲学思考的主体自  
我作为孤独个体暠,能够与上帝发生联系,并且通过  
另一方面,要把存在界定为与世界的共在。  
这里首先要说明,与世界共在,而不是我们或  
[2]  
与世界共在因为面对世界的是暠,而不是  
恐惧厌烦忧郁绝望的等情绪领会存在的意义  
我们或别人,“不能抽象为我们或一般的人;其他  
人对于而言,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  
哲学思考的主体,只能从的体验和思考出发,才  
能获得哲学的领会,“不能消失,不能被排除在存  
在之外,而必须进入到存在之内这就是说,第一,  
要确立是存在中的主体(之一);第二,要确立  
在这个意义上,基尔凯戈尔的哲学属于自我的哲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先验自我作为把握实在的根据,  
因此属于自我的哲学但他的先验自我不是个体的  
自我,而是一般的自我,因此,作为自我的哲学并不  
彻底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主体是此在,此在是个  
体的人,他并不是哲学思考的主体,而是哲学思考的  
对象这说明他还没有走出无我的主体性哲学萨  
特哲学逻辑起点是人的实在暠,存在包括自在的存  
在和自为的存在,而后者是存在的本质他认为,自  
由是自我选择的自由,从而建立了主体性哲学他  
的自我仍然是作为哲学思考对象的自我,而不是作  
为哲学思考主体的自我,后者仍然遮蔽着因此,他  
是哲学思考的主体。  
古希腊哲学作为实体本体论哲学,抹杀了主体,  
首先是抹杀了暠;思考着的被排斥在存在之  
古希腊哲学也研究暠,但这个是作为伦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写的人,是我们,是客体性的  
,而不是思考的主体暠。因此,古希腊哲学是无  
我的哲学笛卡尔把哲学的起点确立为我思故我  
暠,从此才成为主体,并且进入存在但笛卡  
尔的还是大写的暠、一般的暠,他只是论证  
世界存在的工具,而个体的还没有被发现以  
后的近代哲学,“的个体性仍然被遮蔽,“被置  
换成为暠,成为一般主体,思考着的仍然没有  
作为主体现身康德哲学把作为主体,暠  
只是一般的人,不是思考着的暠。黑格尔的理念  
取代了成为主体,“是其演化物,思考着的  
[3]  
的哲学按照他自己的称呼是人学暠 。可以看出,  
现代哲学走向了自我主体,并且建立了主体性哲学。  
但是,这些主体性哲学大都没有把确立为哲学  
思考的主体,而是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很重要  
的区别。“成为存在主体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存  
在的个体性,与世界共在,而不是一般的非个  
体的存在,由此才导出个体性的生存另外,“成  
为哲学思考的主体,还使存在论与现象学沟通,“暠  
既是存在的一极,也是现象的构成部分存在显现  
为现象,存在的意义就是现象直观的产物,它们是一  
体化的自我成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主体性哲学的  
合理性,因为存在除了自我一极,还有世界一极,世  
界也是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主客对立的  
关系,而是共在的关系。  
消失,他的哲学成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直到  
费希特,自我才作为主体突显出来他认为,自我创  
造非我,世界是自我的产物,自我是自由的根源但  
他的自我仍然不是个体的自我,而是理性化的纯粹  
自我暠,更不是作为思维主体的暠,而是作为研究  
对象的暠。因此,其哲学并非被后人误解的那样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体  
性哲学延续到叔本华柏格森尼采,自我的主体地  
位加强,特别是尼采的主体成为个体性的暠,但自  
我仍然没有成为哲学思考的主体,而只是哲学思考  
的对象,思考着的隐蔽着真正把作为哲  
学思考主体的是实存哲学的创始人雅斯贝尔斯和基  
尔凯戈尔以及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雅斯贝尔斯  
把实存定位于本然的自我存在,“才真正成为哲  
学思考的主体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彻底,因为他又  
存在是一个逻辑的规定,而非经验的事实但  
存在也不是纯粹的概念,而具有本源性,它规定着现  
实生存这就是说,存在是不在场的,但又是在场的  
根据和可能性存在为什么不是纯粹的概念呢? 它  
的真实性如何证明呢? 从生存体验出发,能够发现  
存在存在非现实对象,不可能自然地揭示存在;人  
们的现实生存体验受到局限,不能领会存在的意义。  
但是,生存仍然昭示着存在的可能性这要诉诸虚  
无化的生存体验现实生存是存在的沉沦暠,它具  
有非本真性,体现了存在的虚无性,因此并不自由。  
12  
杨春时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  
但同时,现实生存也必然受到存在的感召,从而产生  
对存在的向往这种向往并不自觉,而表现为内在  
苦恼暠(马克思)、“孤独暠(基尔凯戈尔)、“暠(海  
德格尔)、“无聊暠(马里翁)等基本情绪这些基本情  
绪使现实虚无化,使现实生存露出了空缺,这个空缺  
是存在的缺席,由此就可以推知有本真的存在这  
就是胡塞尔以后产生的虚无现象学推知存在  
暠。  
生存是存在的残缺样式暠。存在作为逻辑的规定,  
必须进入到历史之中,才获得了现实性,这就是生  
马克思说思维行程是从逻辑进入达到历史暠、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暠,运用于哲学本体论,就是存在  
演变为生存存在与生存的关系,一是生存依据存  
,体现存在的性质,因此,生存才有真实性,才有意  
;二是生存疏离存在,是存在的异化,不能充分地  
体现存在的本性由此,存在就具有了两个基本性  
:一是本真性,二是同一性。  
存在不仅在基本的情绪中得以昭示,也在对终  
极真理的信念和追求中得以昭示实存哲学往往通  
过基本情绪(无聊等)来指向存在,但都忽略认识  
的途径生存体验也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但对现实  
的认识仅仅是一种相对的经验或知识,而不是对世  
界的绝对的把握即真理但生存又体现出一种无限  
的追求,渴望把握绝对的知识;它既是一切求知欲的  
根源,也是一切知识可靠性的根据我们似乎有一  
种先天的求知欲,它永远不知道满足而经验认识  
和科学知识都不能最终解释世界,感性的或知性的  
解释都只是用一种知识说明另一种知识,永远没有  
尽头,而终极的解释却遥遥无期于是,我们对真理  
的渴求就不能得到满足表面上看这种求知欲仅仅  
是一种好奇心,实际上是一种回归绝对存在的要求,  
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总之,无论从情绪性体验还  
是从认知性体验来考察,存在都不是一种思想的虚  
,它既是逻辑的规定,也是本源是实事,是二者的  
同一。  
存在的本真性  
存在的第一个规定是本真性,即它作为现实生  
存的根据,超越于现实生存现实生存是非本真的  
存在。  
存在的本真性包括如下一些内涵。  
首先,存在是逻辑的设定,不在场,具有超  
验性这就是说,存在不是现实生存不是经验性的  
事实,而是超验的实事暠。这里要区别经验先验和  
超验等概念经验指现实体验,包括感性和知性,具  
有实证性在拉丁文中,先验和超验是一个词,是超  
越经验的意思,但康德严格区分了二者先验(英文  
transcendental,德文transzendental)指不依赖经验  
而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心理结构,它应用于经验之中。  
先验与先天(德文Apriori,英文apriori)相联系,实  
际是原始范畴转化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所谓超验  
(英文transcendent,德文transzendent),也有译  
为超越的,指一种超越经验的直接把握存在的能力,  
具有非实证性在中文的语境中,超验侧重于认识  
能力,超越侧重于存在的方式超验性就是超越经  
验而通达存在的可能性康德认为超验不同于先  
,因为它不能应用于经验之中,与经验分离超验  
概念主要是在宗教哲学中发生的,宗教哲学相信上  
帝是一种超验的存在,只有一种超验的意识可以与  
上帝交流例如,美国19世纪的超验主义者爱默生  
就反对经验主义而倡导超验主义其实审美意识也  
属于超验意识,而不是经验意识或先验意识存在  
具有超验性,就是说存在不在场,只是有在场的可能  
,它不被经验意识把握,只能被超越性的意识把  
。  
存在概念的给出,使生存概念有所依据,这是一  
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现实生存领域中,事物的本  
质具有相对性,真和善都不具有绝对性,都有其界  
,并且具有历史的规定性,但它们仍然根源于存  
,具有某种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现  
实的真和善仍然在一定历史水平上体现了绝对的真  
和善(存在的本真性同一性),而不是像后现代主义  
那样主张绝对的相对主义绝对的相对主义就是虚  
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导致虚无主义因此,真和善才  
不是任意的判断,而是受存在规定的历史形态所  
以人们才相信真理和道德,这背后就有所谓形而上  
学的承诺暠。如果离开了存在去设定生存,那么就会  
陷于绝对的历史主义,抹杀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使生  
存丧失了依据海德格尔前期萨特都犯了这个错  
:前者使生存陷于时间性而不能自拔,后者使生存  
流于虚无而失去了意义存在的现实形式是生存,  
第二,存在的本真性也是本源性,即存在是生存  
的本源根据存在克服了生存的有限性,具有绝对  
,而非相对性;具有超现实性,而非现实性存在  
是生存的根据,使现实生存成为可能,又规定着现实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生存生存具有两重性:一是非本真性,即现实  
归本真的存在。  
存在的同一性  
;二是超越性,即指向存在,向存在超越,从而具有  
回归本真性的可能生存的本质是自我超越,指向  
存在,体现着本真性的生存就是实存,实存是生存的  
内在本质。  
存在的第二个规定是同一性,与世界的  
共在性质。“与世界的共在,不是支配世界,  
也不是世界支配暠,不是与世界分离,而是  
与世界同一这个同一,不发生于现实生存领  
,只发生于本体论的领域,因此是一种绝对的同  
哲学揭示存在的同一性,只有在同一性的前提  
,哲学的展开才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同一  
性的规定与黑格尔不同黑格尔把同一概念定位于  
纯粹逻辑的领域,认为同一是理念逻辑演化的一个  
阶段,即本质经过同一差别而达到根据他说:“本  
质映现于自身内,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反思,因此本  
质这是自身联系,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反思的自身  
第三,存在的本真性是指向自由所谓自由,不  
在现实领域,而在超现实的领域,是自由生存的本  
现实生存不自由,超越现实才有自由马克思  
说过:“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  
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  
[2]926-927  
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暠  
存在的本真性使自由成为可能,自由是存在的本真  
性的实现生存只有回归存在,才有自由生存指  
向存在,也就是指向自由。  
[
4]247  
第四,存在具有在场的可能性存在作为逻辑  
的设定,不在场,但也不是一种虚构,它具有在场的  
可能性这就是说,存在蜕变为生存,通过生存而现  
;生存是有限的存在,存在是超越的生存因此,  
存在的本真性体现于生存的超越性之中生存具有  
自觉性,也就是生存体验,可以领会生存的意义因  
,海德格尔说生存是解释性的,可以领会存在的意  
。  
联系,亦即自身同一。暠  
根据是同一与差别的统  
[4]259  
,是同一与差别得出来的真理暠  
我们认为,  
同一性既是逻辑的规定,又是对本真的存在的规定。  
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问题,在  
哲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巴门尼德最先提出了意  
识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中国的庄子也提出了人  
与天合一的命题但是,虽然哲学家有同一性的梦  
,但他们关于同一性的论证却有不同一种是从  
客体性上规定存在的同一性,古代的实体本体论就  
是如此,它认为实体是绝对的,认识和真理是对实体  
的符合;现代苏联的反映论哲学也是客体性的同一  
哲学,它认为意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古代的实体本  
体论哲学,以实体达到同一,这个同一是虚假的,因  
为主体被排除另外一种是从主体方面来规定存在  
的同一性,它认为主体意识欲望等是世界的根据,  
世界即主体意识的外现,这是西方近代现代哲学的  
同一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了主体性同一的  
先河康德认为,对象世界是先验意识的构造,因此  
意识与对象是天然同一的,尽管物自体仍不可知,但  
它与信仰同一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  
化物,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存在于历史的进程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因此,世界与  
意识为一物胡塞尔认为,意识的意向性是对象存  
由此可知,在现实形态的生存之上进行逻辑的  
设定———存在,使生存获得了根据和本质,从而建立  
了本体论但实存哲学离开存在而把生存作为第一  
范畴,把存在与生存(实存)等同,导致生存(实存)本  
体论取代存在本体论萨特就是如此,他把自由规  
定为生存选择的自由,而由于没有存在作为生存的  
根据,这种自由就成为没有价值方向的自由任意的  
自由、“被迫的自由暠。而海德格尔虽然把存在与生  
(此在之在)区分,但由于把此在理解为暠,仍然  
导致生存脱离存在,从而建立了生存本体论而不是  
存在本体论这样,他的生存并没有超越现实,而是  
停留于一种唯我论的先行决断暠。  
存在的本真性通过生存的超越性实现生存不  
是现实之物,而是指向存在,因此生存具有超越性。  
这是人的自由性神性的根源在现实生存中,超越  
性被现实性压制着潜藏着,成为一种可能性它使  
现实发展变动,并且自我否定,最终回归存在超越  
性最终以审美的方式得以实现,审美就是从现实生  
存到自由生存从现实体验到自由体验的超越审  
美不是现实,也不是现实的变形,而是超越现实,回  
[5]  
在的根据,对象是被给予之物海德格尔在生存  
论基础上建立了同一性哲学,认为此在在世界中存  
(生存)构成世界,世界与此在不可分,二者的同一  
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主体性达到同一,这个同一  
也是虚假的,因为客体不能被主体吞没最后,列维  
14  
杨春时现代哲学本体论的重建  
纳斯以他者性哲学否定了同一性哲学他打破了存  
在的同一性,认为他者超越存在、“别样于存在暠,具  
有绝对性,“与他者之间不具有对称性,“是为  
这一点:“与他人之间无法完全地沟通,“不能  
把自己的苦恼和渴望告诉他人,他人也不能真正理  
解和同情暠。“与自然之间也不能真正地沟  
,自然作为外在之物与疏离这说明同一性  
的破裂造成了现实生存缺失,而现实生存又指向存  
在的同一性这向我们提示,有更理想的存在即同  
一性的存在,这就是本真的存在,同一性成为存在的  
本质规定在存在的同一性的基础上,现代哲学完  
成了由主体性向同一性的转向。  
[6]  
他的存在,被他者感召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是  
道论,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天人合一但明代陆  
王心学则转向主体论,以心化同万物王阳明主张  
我心即宇宙暠,实为主体论的同一哲学。  
西方哲学美学经历了从古代的客体性到近代  
的主体性到现代的主体间性的行程,也就是经历了  
由非同一性到同一性的历史过程因此,客体性哲  
学和主体性哲学实际上都是非同一性哲学但实际  
,打破了客体性和主体性哲学的同一性,并不意味  
着取消了存在的同一性,而意味着在新的存在论框  
架内重建同一性存在是与世界的共在,这就  
是同一性本身主体是与世界共在的,不能把二者  
截然分割开来经验世界中主体与客体的分立并不  
具有本体论的真实性,而仅仅是一种非本真的生存  
状况主体并不是一个实体,就像客体不是一个实  
体一样,因此,也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自我暠、“人的本  
暠,也不可能有所谓主体性的真正实现而且,主  
体性的努力也只能在现实领域,不可能达到超越而  
进入存在本体主体对世界(“客体暠)的认识征服、  
占有同化并不能达到同一,因为世界仍然与主体对  
,抵抗主体,不可能完全成为主体的化身正因为  
如此,主体性哲学没有解决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其论证也是非  
理性的如庄子论证人与天一,在于通天下一气  
暠,也就是说,作为原始生命力的贯通自然和  
,于是阴阳交和,成为一体现代哲学不再把客体  
性或主体性看作存在的根据,而是把存在看作自我  
与世界同一,这个同一以主体间性的形式存在。  
如何发现存在的同一性呢? 只能从生存的缺欠  
处来反证,从生存的指向性来确证生存是主体性  
,“与世界分立,但这种主客分立并不是生存的  
本质,生存是指向主客同一的。“与他人之间,由  
于利益的不同和冲突,因此不能同一,“成为个体  
性的存在者,与世界分离却不满足于这种  
生存状态,感到孤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得到他人  
的理解与同情,也渴望理解与同情他人与  
自然之间也如此,在现实中与自然对立,自然是  
身外之物,却渴望亲近自然,甚至与自然对  
,进行情感的交流但在现实中,却不能真正做到  
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认识论的根据世界之所  
以可认识,根源于与世界之间的同一性如果  
没有同一性,“就不可能认识世界,哪怕是相对的  
认识也不可能主体不可能认识一个完全的异己之  
,对象就只能是作为的对立物,不能进入暠  
的意识之中。“与世界本源上的同一性,保证着  
世界可以被认识,即使着重认识被历史所限定在  
相对的经验认识中,也存在着绝对性即一种形而上  
的承诺暠,那就是相信它的真理性正因为有存在的  
同一性,我们才相信各种经验和知识是真实的,虽然  
它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且也努力超越经验和知识,  
以哲学思考来把握存在没有存在的同一性,也就  
没有逻辑的同一性,任何思维和判断也不可能间性。  
他者性哲学否定同一性哲学,实际上也导致自身逻  
辑性的断裂存在的同一性引申出真理问题真理  
作为认识论的问题,根源于存在论从存在论上说,  
真理不是意识与对象的符合,而是对存在的同一性  
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的揭示而现实生存领  
域的真实,只是意识与对象的符合,这只是有限的真  
,不是绝对的真实,比如经验的真实和科学的真  
,都只是有限的真实,因此不是哲学的真理它们  
作为有限的真实,也来源于绝对的真实即存在的本  
真性,是它的残缺样式暠。  
存在的同一性也体现在价值领域人与人之间  
之所以有共同的价值,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能够作  
出价值判断,也在于与世界之间的同一性如  
果没有价值的同一,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交往的基础,  
就会变成暠-他关系甚至狼对狼的关系虽然现  
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异化的性质,因此并不具有  
充分的同一性,但同一性作为本源仍然顽强地支撑  
着现实关系,表现为相对的伦理关系中的绝对性。  
任何伦理关系和伦理判断中都具有绝对的价值,都  
包含着一种形而上的承诺暠,那就是相信有绝对的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而对绝对的善的追求也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  
不能把自然看作人的征服利用的对象生态哲学  
和生态伦理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批判,并且给自然以  
与人一样的主体地位。  
列维纳斯否认价值的同一性,把善实体化为他者,认  
为伦理关系是不对称的非同一的,这是不能成立  
伦理关系必须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暠  
与他人交往而达到的信任同情,它是相互的,而  
非单一的由此,存在的同一性引申出善的问题。  
善的问题作为伦理学的问题,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  
存在的同一性通过生存的主体间性实现主体  
间性本来是认识论的概念,在胡塞尔那里,意指认识  
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后来在哈贝马斯那里  
演变为社会学的概念,意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关系现实生存是主体性的,但由于生存指  
向存在,有超越主体性指向主体间性的可能在自  
由的生存方式中,“与世界之间的主体间性才真  
正实现,从而回归了同一性的共在审美就是主体  
间性的充分实现,通过审美的理解同情和对话交  
,“与审美对象达到了完全的同一,从而回归存  
。  
与世界的同一性,是由与世界的主体间性  
体现的,这个主体间性是由理解和同情来构成的。  
对世界的同情就是本源的善,伦理学的善来源  
于它,前者是绝对的善,后者是相对的善,前者是后  
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历史体现(“残缺样式暠)。  
而且,存在的同一性超出了伦理学范围,“与世界  
的同一,还包括与自然的同一,不仅是认识论  
,也是价值论的这方面,要反对主体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丹麦)基尔凯戈尔.或此或彼[M].阎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
[
[
[
[
OntheReconstructionofModernOntology  
YANGChun灢shi  
(
CollegeofLiberalArts,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China)  
Abstract:Modernphilosophyintendstoreconstructtheexistenceontologyonthebasisof  
criticismofclassicalsubstantiveontologyandmodernontologyofsurvival.Theexistenceisnei灢  
thersubstancenorbeing,buttheprerequisiteofsurvivalandthecoexistenceofegoandthe  
world.Thustheessentialattributeofexistenceisauthenticityandidentity.Theauthenticityof  
existenceisrealizedthroughthesurvivaloftranscendence,whiletheidentityisrealizedthrough  
theintersubjectivityofegoandtheworld.  
Keywords:modernphilosophy;ontology;existence;authenticity;identity  
[责任编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