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4期
2
013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4
July,2013
阐释的自然
——论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观
—
刘暋敏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
暋暋摘要:自然是董仲舒“天暠的哲学的基础。经他以见辞求指、深察名号、伍偶物类等方法阐释的自然,具有广博
宏富的精神内涵,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现,象征王道政治的祥瑞与灾异,天道秩序的浓缩,而不是对客观自然的认
知。构建理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政治观念与自然事物感通应合的一体世界,是魏晋自然审美勃兴的思想前奏。
关键词:董仲舒;自然;天;阐释
中图分类号:B83灢0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4灢0022灢05
暋暋自然是董仲舒新儒教神学的基础:“天意难见
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
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逆顺、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有!暠由是观之,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不任其
[1]50-51
辞,然后可与适道矣。
董仲舒首先指出深刻思想在表面的文字之外,即所
[1]467
也。暠
自然是体察天意、知晓天道的途径,是抽象
谓
“文指暠,要精心思量、努力钻研才能获得“文指暠,
因此,要读懂经典,一定要超越表层的字句,去追求
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只有获得了深层的含义,“见
其指暠了,才能理解经典,从中得到应世为人的真谛。
这里的“指暠,主要不是与文字相关的意义,而是与天
相联系的终极意义;“见其指暠所达到的境界,是洞悉
了儒学的精义、确知了为君为人为事为物的原则的
之天的具体化、外在化、物质化。董仲舒以见辞求
指、深察名号、伍偶物类的方法阐释自然,使自然不
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而且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
现,象征王道政治的祥瑞与灾异、天道秩序的浓缩。
董仲舒的自然是主观阐释的产物,是对社会历史现
实政治的理解,而不是对自然的认知说明。
“适道暠状态。董仲舒总结了十条“指暠之原则:
一暋见辞求指: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暋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
董仲舒的自然观天是其经学的组成部分。针对
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
栙
《
春秋》的文本特征,他阐释经传时,将《春秋》分为
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举事变见
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一指也。因
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
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
之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
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木生
“
文辞暠与“文指暠,强调理解经传时要不拘泥于文字,
努力突破文字的表面含义去追求背后的深层含义。
春秋繁露·竹林》云:
《
暋暋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
能知之? 《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
尔思? 室是远而。暠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
收稿日期:2012灢08灢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中古宗教意识形态与自然审美意识研究暠(编号:07ZXZ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敏(1964—),女,四川德阳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2
刘暋敏暋阐释的自然———论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观
火,火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
客观之物深刻体验“精心达思暠的结果。这样的人,
虽然偏离了可见的客观真实,却达到了更深层的真
[
变异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
1]145
栛
“
十指暠所涉范围极广,政治社会、自然人生无不在其
中;“指暠并非因文字衍生的相关或相近意义,而是有
关整个世界的根本性原则和道理。“十指暠的作用在
于审得失、明君臣、别嫌疑,实现其强干弱枝、亲远近
来的政治理想。董仲舒充满情感地想象:“统此而举
之,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
实,它是人之存在根本的追问。
二暋深察名号:多层次多角度的彰显
名号之辨也是董仲舒认识世界的根本性方法:
暋暋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理,在深察
[1]284
名号。
苏舆注曰:“审事物之所以别异与其大纲,故曰‘辨
[1]145
[1]284
理矣。暠
“指暠可以是从文字表面推导牵引出来,
大暞。暠
对名号意义的辨别和深层内涵的挖掘决
更是解释者将自己头脑中预设的观念原则附会于
定着人认识世界的清晰与深刻程度。名是称谓事物
的言词,显示出人对事物的掌握,对名的探析是对人
的认识方式与对象的丰富内涵的探就。董仲舒认
为,名号的根本含义在于天:“名者,大理之首章也。
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
著,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
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
栚
“
辞暠 ,因此,“辞暠与“指暠不仅有表层与深层的“间
距暠,更可以超越现实意义上的因果逻辑关联,或者
说,“不任其辞暠之后所见何“指暠全系于解释者的胸
襟与识见,“指暠是在“辞暠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空间,
是一种新的意义建构。董仲舒解经抛开原有的顺
序,以专题的方式对《春秋》经传的大义和史事任意
选择、组合、嫁接,正是充分发挥解释者的主观性,阐
发其天道信念。“辞暠与“指暠的划分,赋予他极大的
自由空间,成为驰骋思想、阐发义理的工具。
[1]285
义也。暠
在天的哲学体系中,一切事物的意义都
由天赋予,名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体现天意的是非
顺逆,名号之正确与否,决定着事物是否合根本的规
则,是否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所谓名正然
后言顺、然后事成的思路。因此,名号不仅仅是称谓
的言词,而是事物之所以为此物的依据:“名生于真,
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
“见其指者,不任其辞暠是董仲舒解经的工具,也
是他认识自然、思考世界的思想方法。当他用这种
穿越文辞求“其指暠的目光打量世界时,万事万物顺
理成章地成为知晓天意的途径,客观实在的形象转
换成焕发出神性光彩的对象,形成自然世界的象征
空间。如董仲舒释人,以体现天意为基本立场,从生
成根源、生命原理、形貌结构立说,阐释出一个全新
的人。人的生成根源在于天而非父母:“人之所由受
[1]290
为言真也。暠
对于名号,董仲舒主张要“深察暠,所谓“察暠,是
一种无限向深处和丰富推进的认知方式:
暋暋祭者,察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善乃逮不
可见闻者,故谓之察。吾以名之所享,故祭之不
[
1]456
于天也暠
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暠
相数暠与“相副暠关系构成了人的生命原理:“天亦有
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
[
1]318
[1]441
(
。天与人的
虚,安所可察哉!
“
“察暠的对象乃“不可见闻者暠,“察暠是一种超越感官
形体现象客体的、带有极强主观精神性的认知。“深
察名号暠就是要以天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层
次的阐释,尽可能地呈现事物的丰富复杂,使对象不
囿于客观形体的限制,彰显其深刻多样的内涵。在
董仲舒看来,要辨别区分世间万物种种,就要有号,
在统一的号之下,事物会有不同情状的差别,名是对
号之下的不同形态的描述:
[1]341
也。暠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
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
有四时,每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终
[1]218
矣。暠
人体的结构也定于天:“天以终岁之数,成
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
[
1]356-357
数暠
。经过这样的阐释,人的生成根源、生成
暋暋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
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
原则包括生理构造都是由天决定,是天意的体现,这
样的人当然就不仅仅是存在于大千世界中的客观对
象,它是深广幽远的神明与人的实在形体的结合,是
董仲舒匡时救世的儒者情怀的现实寄寓,是人对于
[1]287
也;凡者,独举其大也。
“深察名号暠就是要仔细辨别事物的不同情状、不同
特征、不同状态,这是一个深入揭示事物内涵的过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也是一个不断呈现事物本真的过程,虽然这是一
层面上得到体现。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董仲舒“把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混同起来,以社会现象理解自
[
种“不是事物决定概念,而是概念决定事物暠
2]84
的
[
3]80
形而上学思维,其本意不过是将儒家的仁义礼智充
塞进各个名号之下,但对一个事物多角度、多层次的
解析客观上却是汉时思维发展的新成果,在彰显事
物的丰富内涵的同时,将对自然的理解推进到更深
更细的层次。如对“祭暠与“猎暠名号的解释:“享鬼神
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
冬曰烝。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
然现象,又反过来用自然现象说明社会现象暠
三暋伍偶物类:建立感通应合的系统世界
。
建立自然事物的系统性、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
的特殊联系的另一个方法是伍偶物类。董仲舒继承
栜
了前人同类相应的思想,认为事物与事物建立关
系的依据在类别,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同类物之间
的相似、类比、推阐与应合缘求:
[1]267
[1]213
收,冬狩,夏狝。暠
“祭暠与“猎暠是笼统的总称,将
暋暋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孰能明之?
[
1]465
其按春夏秋冬的时序以不同字来命名辨析,显示出
在不同的季节里祭祀与狩猎各别的仪礼和方式,较
之抽象的“祭暠与“猎暠则显得更具体而有情状,能够
曲尽物之精细:“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
同者相益,异者相损。
董仲舒并不满足于《吕氏春秋》那样从现象上将
自然事物、社会政治内容硬性归于四时或五行的框
架,而是希望对类的原理及建构类的方式作出解释:
暋暋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
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
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
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则他商应之,五
[1]286
名。暠
有了对号与名的深察,董仲舒眼中的世界
是万象纷呈:“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其物代
[1]413
美。暠
“深察暠“不可见闻者暠直至“逮鬼神暠,并不能改
[
1]358
变物的客观形状,甚至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但能大
大深化人对物的体验,“精心达思暠中心与物的关系
更加细致也更加密切,形成一个主观与客观融合、想
象与现实交织、思想与对象互渗的境界。《春秋繁
露》中对自然的描述与解释很多牵强附会,从感性经
验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荒诞无稽,但强大的信念
力量和积极宏大的主观精神却使得董仲舒描绘的图
景另有一派动人的气质:
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
他认为,“去所异暠、“从所同暠是事物的根本特
点,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因此,“以类相召暠的应
会就不只是现象上的相似与相象,而是一种本质的
必然。更有甚者,董仲舒将阴阳的对立转化视为事
物相召与应会运动的推动力,而“天地之常,一阴一
阳暠,使感应具有神圣的合法性。在《春秋繁露·阴
阳终始》中,他以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方为框
架,不厌其烦地描绘了阴阳转化的过程和万物“各就
其类暠的运动:“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
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
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
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
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
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多胜少者倍
暋暋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
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
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人无春气,
何以博爱而容众? 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
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 人无冬气,何心哀
死而恤丧? 天无喜气,何以暖而春生育? 天无
怒气,亦何以清而冬杀就? 天无乐气,亦何以疏
阳而夏养长? 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
[
入。入者损一,而出者益二。暠
1]339
这是一个充满运
动与变化的世界图景,在阴阳对立与转化的推动中,
季节、方位、日月、物性这些原本不相干的物事,纷纷
“去所异暠、“从所同暠,“以类相召暠,同类相推,同类相
比,建立起丰富而深刻的联系。
[1]335-336
藏?
这是一个大气流贯其中、人与自然相交融融、万
事万物生命同节共感的境界,自然的四季与人的爱
乐严哀志意相副,影响着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生长、
养育、肃杀和闭藏,自然事物、主观情志与社会生活
的法则亲密无间地相依相存,传统儒家的“人与天地
参暠,道家的“与物有宜暠、“与物为春暠,都在形而下的
李约瑟将这种思考世界的方式称为关联式思
考:“在中国思想里的关键字是‘秩序暞和(尤其是)
‘图样暞。符号间之关联或对应,都是一个大‘图样暞
中的一部分。万物之活动皆以一特殊的方式进行,
24
刘暋敏暋阐释的自然———论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观
它们不必是因为前此的行为如何,或由于他物之影
响;而是由于其在循环不已之宇宙中的地位,被赋予
某种内在的性质,使它们的行为,身不由己。如果它
们不按这些特殊的方式进行,便会失去其在整体中
之相关地位(此种地位乃是使它们所以成为它们的
要素),而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万物之存在,皆
须依赖于整个‘宇宙有机体暞而为其构成之一部
象的精神品质,则是靠人的心灵去感悟与忖度,董仲
舒称深刻地把握了感应的人为“明圣暠:“无非己先起
之,而物以类应之而动者也。故聪明圣神,内视反
听,言为明圣,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皆在
[1]360
此耳。暠
“明圣暠以“内视反听暠的方式,将现象世
界虚无化回归自我本性,董仲舒称为“知其本心暠。
这一“本心暠当然不是老庄的“同于婴儿暠,而借用类
推类比感通应合的工具,将现实的物质实在自然现
象阐释为天之常道的象征,顺理成章地让风雨晦明、
星移斗转、四季阴阳具有神启的意义,成为其政治神
学中“祥瑞说暠、“灾异说暠的理论支撑。
[4]347-348
分。暠
“它的宇宙,是一个极其严整有序的宇
[4]354
宙,在那里,万物‘间不容发暞地应合着。暠
在关联
式思维方式中,事物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意义具有他
律性,它首先是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整体世界中的
部分,其次才是自我,因而要认识事物就要认识物与
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关系的梳理,在“宇宙有机体暠
的整体座标中,对事物的确定与分析才是正确与深
刻的。作为被李约瑟称为“最完美地体现了关联式
思维暠的人,董仲舒将事物“去所异暠、“从所同暠的运
动变化视为本质的必然,在认识与分析对象时将其
类别属性视为其基本属性,不是以孤立的静态的眼
光来认识对象,力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辩证地把
握事物的根本性质、内涵意义和运动态势,相对于
在万物以类相召感通的世界里,自然事物具有
超越其物质界限的象征意义,成为其政治符号的“祥
瑞暠、“灾异暠:
暋暋《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室,流
[5]《董仲舒传》,2500
为乌暠,此盖受命之符也。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
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
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
[1]359
云:“畏天之威。暠殆此谓也。
《
吕氏春秋》中通过现象的比附构建的囊括自然事
在充满感通应合的有机整体世界中,万物除了
是它自身,还是某种神秘联系运动的结果,因而除了
有自身的物质意义,还有深远的精神内涵。孔子在
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暠时就表达了将自然事物与
人的道德精神相比拟的意图,但缺乏理论思维的支
撑和比附方式的具体阐述,人与天仍然是邈然相隔
的。在董仲舒的神学体系中,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
础,“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暠为感通渠道,自然事
物与人间社会的精神品质才具体地联系起来了。尽
管董仲舒的“祥瑞暠与“灾异暠解释也是穿凿附会,但
他毕竟建立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天与人相互沟通、相
互影响的系统,徐复观先生说它“便把人与天的距离
物、社会政治内容的世界图景,不仅更细微全面,也
更具认识的深度。他说“天之道,有伦、有经、有
[
1]340
权暠
,就是强调对世界的体认既要以永恒绝对之
天为统帅,也要悉心察知抽象之天落实于形而下世
界的各种权变行迹,把握天气—阴阳—四时—四
季—方位—万物这个关联一体又复杂玄奥的整体自
然世界。
董仲舒以类建立的不仅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
系,类别更是沟通理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政治观
念与自然事物、社会群体与个人性情的桥梁。《春秋
繁露·同类相动》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种沟通一切
的愿望:
[
6]244
去掉了暠
,成为魏晋自然审美意识的前奏。
暋暋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
西方学者认为,一种信仰系统对社会生活产生
影响一般有两个步骤:先形成一套“头脑中假想的宇
宙秩序暠,再“把宇宙秩序的镜像投射到人类经验的
层面上暠,达成“特定的形而上学暠与“具体的生活方
式暠之间的一致,“使得双方各自借助对方的权威而
得到支持暠,这时信仰体系就会“塑造出一个民族的
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
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
所处以棘楚。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
[
1]358-359
所。
[
7]5
在董仲舒眼里,同类的事物不仅是现象形貌上的类
似,美丑、阴阳、祥妖、性情等精神品质相似的事物也
有感通应合。那么,如何由具体有形的物质通达抽
精神意识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的系统化宇宙图
式并非事实上的真实,而是他为了整顿世界提升精
神而塑造的“假想的宇宙秩序暠,并且他努力将这种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秩序体现于自然事物,成为具体的生活方式,克服了
弊病,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先秦儒学缺乏形而上的终极追问和道家抽象空疏的
注释:
栙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恒晋文,其文则史。孔
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暞暠(《孟子·离娄下》)说《春秋》包含三个层次:“史事暠、“史文暠、“史义暠。《左传》对《春秋》的文本
特征作了辩证的定义:“《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暠(《左传·成公十
四年》)微与显、志与晦、婉而章的矛盾对立,也表明了《春秋》的笔法简约凝练,抒发的道理深刻隐微,文字的字面义背后包含
深刻的“微言大义暠。
栚刘国民认为,董仲舒解经是为了服务于论证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呈现出主观性很强的特征。参见:刘
国民《过度诠释———论董仲舒解释暣春秋暤、暣公羊传暤之目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董仲舒“诗无达诂暠的
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栛李泽厚先生认为,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暠、“天人相副暠,是以神秘的甚至神学的形式宣扬人能够影响天,其内核恰恰在于对
人的能动性的宣扬,塑造了“与天地参暠的新的人的形象。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版,第147页。
栜先秦就有同类相应的思想,《周易·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暠认为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有相应与相求的
关系,并举例说明:“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暠《吕氏
春秋·应同》中明确提出了“类暠的概念,以“类暠来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类故相召,气同则合,生比相应。暠
参考文献:
[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马敏.政治象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
[
[
[
[
[
OntheConfucianViewofNatureofDongZhongshu
LIU Min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
Abstract:NatureisthebaseofDongZhongshu暞sphilosophyofTian.Withhisinterpreta灢
tion,naturehasaprofoundspiritualconnotation.Itisnottherecognitionoftheobjectivenature
butreflectshumanemotionsandrepresentstheupsanddownsofkinglywaypoliticsaswellas
theorderofheaven.Principlesandentities,spiritandsubstance,politicalviewsandnaturalob灢
jects,allshouldbeaworldofitself,whichlaidafoundationfortheriseofnaturalaestheticsof
theWeiandJindynasties.
Keywords:DongZhongshu;nature;Tian;interpretation
[责任编辑:唐暋普]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