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试论道教的和平观  
娅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和平是在战争战乱中升华出来的人类理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意识在中国土生土  
长的道教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道教和平观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反对战争尊重生命平安不伤社会公平追求  
社会自然的和谐等道教和平观是一种取法自然的和平观而社会的太平则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太平为出发点  
和依据。  
关键词道教和平观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2⁃0014⁃06  
2]398  
和平既意味着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国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时代特征是  
”  
全球化的当代国际关系所共同关注和倡导的价值  
太平又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万物各得其所,  
还意味着人类肉体生命的健康尽享天年以及人人  
自食其力能得到生养的基本权利和机会其核心  
内涵是和谐而社会的太平是以天地自然生态系统  
的太平为出发点和依据是一种取法自然的和平观。  
道教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世界万物  
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使万物各得其所天地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管子·正  
1]15  
就希望建立一个致德其民和平以静”  
社会环境这种和平意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中  
得到了充分反映。  
道教和平的内涵  
和平是在战争战乱中升华出来的人类理想是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道教早期重  
要经典太平经就说:“凡人万物悉随之而从天下  
的本性是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  
2]633  
[2]203  
和平矣。”  
右顺天地法合阴阳使男女无冤  
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主张效法道以治  
2]39  
致时雨令地化生王治和平”  
它不仅关注  
取法自然以致和平。 “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  
为国能令七政遵度二气告和四时不失寒燠之节,  
风雨不为暴物之灾玉烛表升平之征澄醴彰德洽之  
人类生命的安全不受暴力与灾祸的侵扰而且关注  
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 《云笈七签 认为太  
平经所言之太平即是和平”,“太平者太言  
4]206  
”  
3]35  
太平谓和平”  
和平意味着和谐公正太  
道教的和平观  
平经”,“”,“太平而和且  
道教和平观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  
2]148  
,“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  
大正也”  
几个方面。  
反对战争  
老子道德经早就说过:“兵者不祥之器非  
2]134  
无复奸私也” 。 和平意味着平安健全平亦  
2]734  
,“太平者乃无一伤物”,“凡事无一伤病  
是安”  
5]304  
悉得其处故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为不平  
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主张无为、 “ 不  
收稿日期2006⁃08⁃31  
作者简介毛丽娅(1965—),四川乐山人哲学博士副教授。  
毛丽娅试论道教的和平观  
5]294  
[5]293  
[5]310  
”  
、“守中”  
、“清静以为天下正”  
提  
他每向成吉思汗论道总以劝诫止杀为要,“处机每  
[11]452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认为战争的危  
害是巨大的, “ 兵不合道”, “ 师之所处荆棘生  
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认为天道  
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  
5]304  
[6]38  
[12]636  
”  
认为至诚守善勿贪兵威”  
隆福我家”  
太平经认为给人类带来大灾难的莫过于  
尊重生命  
2]3  
” ,“天道不可强劫劫必致兵丧威  
崇尚和平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法国著名生态  
伦理学家施韦泽( A. Schweitzer 1875—1965) 认为  
个人或各民族的信念决定着和平的有无无论  
2]457  
灭世亡道”  
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认为  
武治虽为助帝王治十法之一但实为统  
13]104  
治之最下策,“夫物始于元气终于武武者斩伐故  
过去还是现代概莫能外”  
认为没有人道的  
2]254  
[2]646  
而且武生乱乱生武” 。 认为  
武为下也”  
信念是不能走向和平的而人道信念存在于所有  
人的心中敬畏生命则是点燃它的火种。  
效法天地阴阳和合奸猾盗贼兵革消国界兴  
”,“君臣人民顺谨各保其处则佞伪盗贼不作,  
道教是一个特别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它  
2]641  
境界保”  
。 《老子想尔注:“治国之君务修  
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主张敬重生命认为夫天  
2]379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卷上  
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  
地之性人为贵”  
6]38  
[14]474  
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  
教诫中说:“人所贵者盖贵为生。”  
生为第  
2]613  
在葛洪看来战争带来的也必然是生命财产的  
损害人君阔地拓疆泯人社稷驱合生人投之  
死地孤魂绝域暴骸腐野”,战争乃坑生煞伏动  
数十万京观封尸仰干云霄暴骸如莽弥山填  
”。 葛洪对历史上统治者的军事行动持否定态  
他说:“秦皇使十室之中思乱者九汉武使天  
下嗷然户口减半。 ……彼二主徒有好仙之名而无  
余者自计所为。”  
认为生命乃天地万物之自  
然本性以生为人生第一要事。 《老子想尔注甚至  
提到的高度来体悟与道、  
6]33  
地并列为域中四大”,“道之别体也”  
葛洪  
太平经》、《老子想尔  
一脉相承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认为生命  
4]222  
天地之大德曰生”  
4]225  
是最为宝贵的虽贵为帝王死不及生鼠  
4]175-176  
修道之实。”  
不仅如此道教从贵生进而尊生”,将尊重  
生命扩展到自然界万物。 《太平经所描述的理想  
太平之世其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凡物皆得生、  
,“万物既生皆能竟其寿而实者是也但能生,  
唐末五代时期饱尝了战乱之苦的著名道士杜  
光庭目睹了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的悲惨境况因而强烈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他说:  
4]278  
有道之君守在四夷外无兵寇戈盾不用锋镝不  
不而竟其寿无有信实者非也”  
形成了以一切  
却甲马于三边辟田畴于田野深耕浅种家给国  
生命存在作为保护对象的伦理原则要求修道者广  
仁德于天下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伤  
害生命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中说慈心于物仁  
逮昆虫恕己及人手不伤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  
7]489  
今图功名而好战贪土地而杀人驱彼生  
。”  
灵陷之死所有道之士君子之人安得不哀伤  
7]439  
他主张以道莅天下”,再三强调佐国者当  
?”  
4]193  
以清静匡君未可以兵谋辅国。 《大戒上品:“若  
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 《洞真太上八  
8]830  
老  
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  
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要求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  
8]844  
[15]474  
君二十七戒:“戒勿乐兵。”  
身不损物物不损身”  
丘处机面对当时  
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渴望和平其所作  
中国战祸连绵的社会现实从天道好生恶杀出发强  
烈呼吁统治者要爱惜生命勿恣意杀戮,“皇天生万  
万类属皇天何事纵陵虐不教生命全”。 要人  
常怀悯物慈悲之心, “ 最苦有情物难当无善  
中秋诗云:“初离海峤有余清万国欢心贺太平。  
9]821  
丘处机隐  
但愿宝光无晦朔不教天质有亏盈。”  
居磻溪时适值金世宗在位社会有一段短暂的安  
丘处机十分高兴他说:“幸遇清平世诸军宴  
刀剑罢挥霍民歌两穗之丰教门兴我忘三岛  
4]829  
”  
认为欲修长生之道者当守各种禁忌葛  
洪认为禁忌之至急”,在于不伤不损”。 如果憎  
9]836  
之约。”  
不远万里西觐成吉思汗,“欲罢干戈致太平”  
丘处机在年逾古稀之年率弟子18 ,  
善好煞”、“害人之身”、“诛戮降伏”、“弹射飞鸟”、  
10]492  
[4]193  
刳胎破卵”、“春夏燎猎”  
等等,“凡有一事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94  
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  
社会自然和谐  
道教还制定了各种戒律功过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道教善书也劝勉人们保护生态  
环境阴骘文要人们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  
早期基督教教父圣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  
354—430) : “ 所有一切的和平都是秩序的安  
18]938  
。”  
和平意味着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包括人  
16]7  
而毒鱼虾勿宰耕牛”  
等等不仅如此道教强  
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和谐道教从自然无  
的思想出发主张取法自然实现人社会自然  
的太平这是一种普遍和谐观念”。  
调不杀乃至没有杀心然后才有自我生命的完善。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子欲学吾道慎勿  
[17]770  
怀杀想。”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太平的出发  
2]16  
平安不伤  
点和依据道教天人一体”  
万物一体的思想,  
道教和平思想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人类肉体生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教把社会太平的最终  
实现置于整个宇宙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认为只有  
首先确保天地的平安才会有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  
2]734  
命的健康与安全。 《太平经认为平亦是安”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的结合。 《太平经》  
42《四行本末诀:“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  
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  
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  
2]124  
可得长安也”  
而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  
握自然规律奉天地顺五行协调阴阳。 “故顺天  
地者其治长久顺四时者其王日兴道无奇辞,  
2]96  
神亦死无气亦死。”  
因此人要长寿就要爱  
尊神重精”。 道教承认人有生有死死后不得  
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  
2]340  
[2]11  
再生”  
生成仙认为一切善行中寿最为善”  
中寿下寿者各寿尽而死是天地之格法”  
天地自然之法而人长寿之要在于得天意”,如果  
劝导人们珍惜生命延年益寿甚至长  
”  
2]222  
上寿、  
2]341  
即  
道教一方面主张自然无为但另一方面也认为  
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主张认识万物运  
动变化之势因势利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太  
2]174  
[2]233  
失天意就会死亡,“凡物与天地为常”  
平经认为人能使物兴衰进退”  
,《阴符经也  
道教反对恣意杀人。 《太平经40《乐生得天  
认为天地运行与人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若动  
心法:“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统也灭者名为断  
绝天地神统有可伤败于天地之体其为害甚深后  
合天机与天地运行和谐一致天下就会太平即  
17]821  
李筌黄帝阴符经疏 称  
动其机万化安”  
2]80  
亦天灭煞人世类也。”  
在这里,《太平经从人类  
盗机”。 人们只有自觉地认识阴阳五行的运行  
延续的角度指出了肆意杀人行为的危害。 “今天  
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  
规律并按照这些法则行动就可以天人合发万  
17]821  
达到人与环境共振的和谐之美反  
变定基”  
2]34  
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  
杀女婴的行为就是绝地统灭人类”  
天道的罪过也是导致社会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  
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贼杀女深乱王  
者之治大咎在此也”,并借神人之口提出吾所乐  
认为这种滥  
如果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妄作”,其  
结果必然是”。  
2]36  
大反  
其次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最重要的是君臣民关  
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既包括人个体  
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君臣民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  
道教认为君臣民之间的和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太  
平和社会的安定。 《太平经认为君臣民三者处于  
一种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认为君主要善于听取臣  
下的意见取长补短而作为臣最重要的是忠、  
,“故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  
2]34  
以救冤女之命”  
葛洪对统治者的武力征伐  
提出了批评认为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  
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钺一挥齐斧暂授,  
4]175  
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沱斩断之不绝于市”  
道教所讲的平安不仅包括人的平安也包括自  
然界万物的平安。 “凡事无一伤病者悉得其处故  
当顺孝忠顺不离其身然后死魂魄神精不见对  
2]398  
[2]408  
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为不平也”  
平安不伤为其理想社会表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道教对万物生存发展状态本身的关注。  
道教以  
”  
在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强调治国之  
以民为本”。 认为:“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  
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  
毛丽娅试论道教的和平观  
2]151  
[4]192  
认为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  
忧其民也。”  
因此特别强调社会安宁当务之  
不足以感神明”  
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  
急是要解决人们最为迫切的饮食男女衣服等基本  
生活需要。 《太平经36《守三实法分析了不  
饮不食”、“无牝牡”、“不衣的严重后果认为人生  
只有这三件事是最为重要最为急迫的大事称为天  
三急三实”。 能否解决好三急”,对于天  
下是否太平至关重要只有君臣民三者各安其位,  
各尽其职君明臣良民顺,“三合相通”,在政治上  
效法天地实行道德仁治即是要仿效天好生不  
”,好养万物”,对人民实行德治为主刑治为  
4]181  
可无卒死之祸矣”  
为了成仙道教推崇安贫乐道追求个体身心和  
谐的生活方式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  
5]309  
。”  
之足常足矣!”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  
5]310  
太平经认为三急之外的其  
余之事不为人类生存延续所必须皆被斥为奇伪浮  
华之物列入禁绝范围,“安贫乐贱可久长贱反求  
2]306  
贵道相妨”  
道教承袭并强化了道家的寡欲观,  
2]231  
[5]299  
的价值取向。 《老  
[6]47  
辅的统治政策,“上道德而下刑罚”  
顺应民心,  
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足其衣食去其冤结则是实现国家太平长治的根本  
条件同时,《太平经认为即使在和平环境下仍  
要居安思危才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即所谓安  
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  
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  
6]10  
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才能得道  
2]294  
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则可长久矣”  
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阐述学仙之法欲  
4]175  
此外道教主张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 《太平  
有关夷狄”(秦汉时期汉民族先民把周边少数  
民族先民统称为夷狄”)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道教于创教初期在传播天地之道时就主张不分  
民族致力于将道法传播到少数民族中的愿望使  
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清静视为进入真  
的得道境界认为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  
19]344  
司马承祯主张主静去欲”,丘  
心而神自清”  
处机主张清心寡欲”。 为了达到六根自然清静”  
2]348  
[20]141  
天师之书,……远及夷狄”  
认为在道法面前  
的境界要人们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  
各民族一律平等不分民族只要倾心信道都可以  
道教这种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的价值取向和少私寡  
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客观上有助于恢复生存环  
境的健康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最终有利于人类长  
远利益的实现。  
长生成仙强调各民族道徒之间要团结一心,“合为  
2]333  
道教还从阴阳平衡出发强  
一家共成一治”  
调男女之间的和谐。  
第三人自我身心和谐实现对生命的超越道  
教和平思想除了表现为世俗和现实层面的平安和  
谐与健全也表现为信仰与灵性层面的平安永恒和  
完满道教主张仙道可学而且人人都有不死成  
的可能性,“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  
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  
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  
社会公平  
没有社会公平则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道教  
依据万物皆含道性而倡导万物平等。 《道门经法相  
21]786  
承次序:“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唐代道士  
成玄英在疏释庄子时也指出:“夫大道自然造物  
22]371  
;“诸谷草木蚑行喘息蠕动皆含元气飞  
均等”  
鸟步兽水中生亦然”  
[2]576  
但录籍相命不存耳”  
2]581  
;“人无贵贱皆天所生,  
丘处机也从道本体的高  
2]222  
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  
为了成仙道教十分强调修道与行善积德并  
认为黄童白叟妇女宰官侯王帝主一切平等”,  
反对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认为人与人之间也应该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彼此互助相爱不夺人所欲,“夫  
,“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  
2]602  
[2]569  
”  
;“务道求善增年益寿亦可长生” ;  
2]573  
天报有功不与无德”  
主张行善立功,“如有  
天地极神且明尚不敢夺人所欲为夺之则为大凶岁  
2]537  
[2]452  
大功增命益年”  
葛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  
何况人哉”  
引入到道教神仙世界认为凡欲长生成仙必须积  
善立功慈心于物忠孝为本。 “若德行不修”,但务  
社会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所谓代际  
公平要求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  
太平经:“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  
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  
4]180-181  
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 立功德和忠孝成为  
长生成仙的必要条件在葛洪看来,“非积善阴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42  
要人们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  
[23]20-23  
丘处机及其门徒身体力  
[9]416  
在  
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  
”  
2]70  
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救人之危”  
先人的行为对后人会产生影响如果先人犯有罪  
积恶太多必报应于后人如果先人积功累德后  
人也能得到先人的庇护而且无论是个人的行为,  
或国家的政治都有善恶或治乱所造成的承负问题。  
因此,《太平经警示当代人不要为后人留下债务,  
否则子孙后代必有余殃”。 因此,“当为后生者  
,“救人于涂炭之中夺命于锋镝之下”  
他西觐东归南下途中向其随行弟子们说:“今大兵  
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  
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  
24]809  
。”  
显示出丘处机的济世情怀丘处机的和  
平思想及其实践造就了一批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  
门徒他们各在一方竭尽所能对保护和救济战乱  
中的百姓起了重要作用。  
2]80  
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  
包括在资源的利  
用上不要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要为后代人留  
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实现人类社会长久和  
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307  
道教一方面主张人有财相通”  
,“天道助  
2]703  
”  
另一方面也主张人人自食其力,“天生人,  
[2]242  
代内公平是同一代人主要是指现在活着的  
社会利益和责任的平等分配消除贫困与不  
是当今全球所有国家的责任也是道教关注的重  
要问题道教把均贫富济世度人看作是 天之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道教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和气所  
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道教对  
2]255  
,“轻休其  
那些有力不肯力作自易反致困穷”  
力不为力可得衣食”,甚至强取人物”,认为是一种  
2]242-243  
不可饶恕的罪行  
古往今来和平可贵来之不易如果把没有战  
没有暴力和恐怖视为消极的和平” (negative  
peace),那么和平是自由公平和动态的秩序而带  
来的安宁”,才是积极的和平”(positive peace)。 因  
一个公正和稳定的秩序意味着一切人在生存和  
2]246  
属于社会公有,“物者中和之有”  
。 “夫财  
,“天地乃生凡财物可  
故不应为个别人所独占为少数人  
据为己有即使是内之钱财”,本非独以  
2]695  
天地之间盈余物也”  
2]243  
以养人者”  
25]641  
发展上有保障也意味着对人权的尊重  
道教  
2]247  
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  
思想中所蕴涵的和平传统可为人类走向持久和平提  
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特别是道教取法自然的和  
平观难能可贵它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价值  
指向这也是在现代语境下审视道教和平观的意义  
所在。  
从不伤而为平的标准出发道教主张凡物都能  
得到生养的基本权利主张仁施”、“周穷救急”,  
缓和社会矛盾以安天下反对为富不仁者或积  
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  
参考文献:  
1]管子[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道藏22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道藏28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王弼道德真经注[G] / / 道藏12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道藏14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道藏25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道藏34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1](宋濂元史15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陈垣道家金石略[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3](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道藏18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毛丽娅试论道教的和平观  
15]道藏33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6]袁啸波民间劝善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道藏[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8]Augustine. 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 Edited by R.W.Dy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9]道藏11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0]道藏17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1]道藏24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2]道藏16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3]道藏27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4]道藏19 [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5](卡尔·白舍客基督教伦理学[M].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Attempt at Taoist Peace View  
MAO Li⁃ya  
History & Tourism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Peace consciousness finds adequate expression in China’ indigenous Taoism. Taoist  
peace view is rich in content, including opposition to war, respect of life, health and safety, social jus⁃  
tice and pursuit for harmony of man, society and nature. It is peace view following nature, while natu⁃  
ral⁃ecological balance is the starting⁃point and base of social peace.  
Key words:Taoism; peace view  
责任编辑凌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