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  
曹万生琴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抗战文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抗战文学是指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 从共时性角度  
考察抗战文学存在大叙事现实性反形式化三大特点从历史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则显示出创作发展和人性挖  
掘深度成正比的特征抗战文学要出现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有待于我们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  
先进文化的广泛吸取。  
关键词抗战文学叙事人性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2⁃0087⁃07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生存事  
文学这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共时性的抗战文学,  
一是历时性的抗战文学所谓共时性文学即指与  
抗战同时产生的抗战文学作品所谓历时性作品即  
指迄今为止还在创作的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相对  
于广义抗战文学的过于宽泛狭义的抗战文学”  
在内涵上作了明确界定从而使抗战文学不致因  
面目过于模糊从而失去研究的针对性因此我们  
的研究将主要以狭义抗战文学为讨论对象。  
如上文所述狭义的抗战文学有共时性和历  
时性两种类型而这两种文学又分别体现出各自不  
同的文学特点。  
它破坏了循序渐进的时间流程和平静和谐的空  
间秩序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  
展历程同时战争也考量着人类生命的韧性和心  
灵的厚度大凡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有关战争的记  
忆都会对本民族的文学乃至文化发生难以估量的影  
甚至可以说战争文学是测量民族文学文化的一  
把尺子丈量着各民族的内在品性和精神气质。  
00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暨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 面对人类历史上尤  
其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这场大劫难和大考  
文学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叙述着这段难以磨灭  
的历史并由此形成了世界文学中独特的战争文学,  
其中包括中国的抗战文学”。  
共时性抗战文学有三个特点大叙事现实性和  
泛形式所谓大叙事或说是宏大叙事即是指作品  
大多是以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意识为叙事立场试  
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事迹宣扬一种国家意  
民族精神或阶级意志这在国统区尤其是解放  
区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的鼓手”  
田间在拟一个诗人的志愿书中表示永远为  
人民而歌”,“在神圣的战争里我必须让我的诗成  
为他的一个肖子在侵略的战争里我必须让我的诗  
从广义上讲,“抗战文学指的是抗战时期的文  
1937—1945 年间的文学创作 从地域上讲,  
包括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  
这其中自然包括写抗战的也包括不写抗战的文  
。  
从狭义上讲,“抗战文学则是以抗战为题材的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曹万生(1949—),湖北黄冈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思潮诗学及茅盾研究。  
(1977—),四川成都人讲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为它的一个叛徒。 ———无论如何我决不逃避战  
”, 并且宁肯牺牲自己不牺牲人民与诗  
一直到80 年代文学以前文学的泛形式化都与这  
一段抗战文学的影响有关对此我们理应有一种理  
性的清理与自觉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初,  
文学创作曾有一段谓之为形式主义时期尤其是  
小说的创作在文体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文学开始进  
自觉阶段———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这对中  
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1]207-208  
”  
田间的诗歌理念———人民文艺———几  
乎为解放区诗人所共有在这样一种诗歌理念指导  
个人化小诗的产生几乎不可能而在国统区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创作也带有这种大叙事  
的特点屈原》。 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也具有这  
一特点。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战争的记忆也随之  
消失文学的书写就是最好的记忆方式之一并且不  
断更新和颠覆着旧的记忆,“抗战文学也因此生生  
不息从历史性的角度去看抗战文学的发展我们  
会发现抗战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与文学的人性深度  
大体是成正比的整个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40—50 年代 按照正常的时间顺  
序来说抗战文学的兴起应该在抗战爆发后不久。  
但总体说来这一阶段的创作时间很短(1937—  
1940),且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大多未达到一  
定的高度不够成熟因此我们的讨论主要从40 年  
代开始但也并不排除这部分作品。  
现实性则是指作品紧紧围绕抗战贴近生活真  
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全国各阶层的抗战事迹在  
三个不同的文学场域,“现实性又各有侧重如国  
统区的暴露与讽刺”,解放区的新人新事”,积极  
抗战沦陷区的日常与通俗”。  
泛形式意味着将形式泛化形式内容化。 1942  
年皖南事变以前的文学基本上是这个共性它瓦解  
30 年代现代文学所形成的形式美 戏剧方面广  
场戏剧茶馆剧活报剧街头剧等导致了现代话剧  
从舞台观众演员等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  
目的就是将一切戏剧的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  
向极致全面围绕抗战做宣传从而瓦解了曹禺  
从文体角度看,40—50 年代的小说创作更为集  
中全面地反映了抗战风貌出现了如马烽西戎的  
吕梁英雄传》,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  
风云初记》,冯德英的苦菜花》,知侠的铁道游  
击队》,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  
一系列作品。  
30 年代创作体现出来的现代戏剧的形式美 诗歌  
方面抗战初期出现的一批直抒胸臆运用议论式语  
调的口号诗以及诗朗诵运动街头诗试验则将  
诗歌从纯诗化方向扭转到了散文化道路上从而解  
构了现代派特别是卞之琳创作的诗歌形式美抗战  
期间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诗歌显然承继了这种  
发展方向而何其芳30 年代创作的个性化散文小品  
的形式美则在大量的报告文学及其杂文的冲击下变  
得支离破碎大量的报告体小说则解构了京派海  
派小说在30 年代创造出来的形式美丘东平的文学  
性通讯和纪实性小说就很难分清楚比如当时产生  
较大影响的作品有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  
。  
这批小说大多以表现抗战敌后斗争的英雄传奇  
为主在叙事上带有传统侠义小说的特征具有传奇  
化与道德化倾向比如敌后武工队 里的魏强,  
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李正王强,《烈火金钢中  
的史更新肖飞他们个个机智灵活顽强勇敢和敌  
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抗日战场上战士的  
特征同时他们又经常深入敌穴和敌人短兵相接,  
出奇制胜性格上往往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特  
多少带有点江湖好汉的风格增加了他们身上的  
传奇色彩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在铁路上  
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  
故事讲,“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  
”、“搞布车”、“打岗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  
另一方面小说又将抗战与爱情相结合将爱情  
置于抗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国仇家恨交织的复  
杂背景之下展现人物的情感成长和情感冲突但  
是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可以预知的那就是国家民族  
抗战是一个内容溢出形式的时代无论是话  
小说还是散文都受到了严重冲击这在现  
代文学史上并非第一次五四曾有过类似倾向但五  
四文学不同于抗战文学很快就得到了扭转这就是  
新月派对白话新诗初期泛形式的反动与形式化但  
抗战文学的这种内容溢出形式产生的泛形式化对现  
当代文学的破坏则明显重视不够。 “大跃进时期  
的民歌运动街头诗,60 年代的文革文学”,70 年  
代的批林”、“批孔”、水浒》、天安门诗歌运动,  
曹万生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  
情感战胜个人感情。 “爱情成为映照人物精神境  
界的一面镜子因此,“爱情 与人物内心的动荡、  
焦虑和对爱情的渴望关系并不大比如苦菜花》  
敌人设计让妇女们各自认领被捕的亲人这既可  
以识别出哪些人是游击队员又可能分化抗日力量。  
这种情形下母亲仁义嫂和娟子分别救出游击队  
员和连长工东海花子则救出区委书记娟子的丈夫  
姜永泉而自己的丈夫老起则意会了花子的意图称  
自己就是八路军”,结果惨死在庞文的屠刀下这  
样的抉择还可能发生在母子之间兄妹之间也可能  
是夫妻之间或情侣之间在亲情友情爱情与抗日  
民族正义面前人物的身份角色发生冲突人性尤其  
是人的道德性受到拷问也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化的  
爱情冲突人物身份角色冲突作品宣扬了战时特定  
环境中的伦理原则———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怀和集体  
主义精神从而为那段历史刻下了理想化的道德烙  
不过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批小说的作者  
基本上是解放区作家。 “抗战加爱情的模式显然  
受到了左翼文学传统中革命加爱情模式的影响,  
其中的道德政治意识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如果再  
往上追溯则又能隐隐看到中国传统文学中英雄在  
霜威是一位国民党不涉派系兼具学者身份的党国  
要人”,他空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他严拒敌伪诱  
降而备受身心的摧折虽思升迁又洁身自好不肯同  
流合污他目睹了抗战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既有孤岛时期上海滩敌伪特工部的黑幕也有沦陷  
后南京雨花台苏州寒山寺的凄凉景色河南1942 年  
骇人听闻的天灾人祸还有陪都重庆那雾茫茫的夜  
他忧患郁愤而难免知识阶层的孤独感他心事  
浩渺一步三叹在新旧交替社会中徘徊思虑然后  
又不断向前……在第三部中童家霆在岁月的历练  
中逐渐成长小说结尾部分童家霆回到了童年时  
的家园———潇湘路一号家园童年似乎都预示着  
某种诗意人生的回归淡淡的忧伤中充满了希冀。  
小说从历史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又从人生去发现  
历史”(王火语),超越阶级的人性探索对人性痛苦  
的思考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人文主义  
精神的长期浸润是无法具有这样的高度的而小说  
中浓郁的江南味道浸透纸背也展示出写作者对江  
南生活的长期体验和对江南生活把握的深厚功力。  
这种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正是与上一  
个时期的英雄传奇时代之间的巨大区别而之所以  
出现这样的不同除了具有抗战经历外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像王火周而复等老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  
高等教育和较好的艺术素养这为他们的创作提供  
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说王火的战争和人代  
表了当时抗战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江山美人之间因为忠君”、“爱国而抛开  
儿女私情的小说模式与小说较为浓厚的中国传统  
民间文化相对应很多作家在小说的形式上也采用  
了通俗的民族文学形式———章回体以配合小说的  
整体风格比如吕梁英雄传》、《新英雄儿女传》、  
烈火金钢等都采用了这种大众化的小说形式。  
第三个阶段就是当下文艺创作中的抗战出  
现了变形化特征当然这是就抗战文学中出现的新  
倾向而言传统写实的抗战文学仍有人在坚持比  
如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徐贵祥创作的八月桂  
花香就是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 70 年代出生  
的阎延文则写下了台湾三部曲” (《台湾风云》、  
青山青史》、《沧海神话》),反映台湾的抗日历史,  
其中台湾风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80 年  
代出生的年仅21 岁的丁旸明则以一种责任心和  
社会良知写下了长篇小说悲日》。 成都作家温  
靖邦的虎啸八年》,则比较突出地描写了抗战中国  
民党正面战场的战争历程这在国内出版的抗战小  
说中还是首次这些作品当然也会受到新的文学文  
化观念的影响但应该说还是沿着正史的路在  
我们着重关注的则是新的创作倾向。  
正是小说形式的民族化审美模式道德观念等的传  
统性使得这批小说在当时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并  
广为流传但由于这批作家普遍文化储备不够对  
世界先进文学与文化的了解是比较有限的对战争、  
社会历史缺乏更深入的解析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  
往往生动通俗有余文化韵味不足。  
第二阶段是新时期以后这一阶段的抗战文学  
明显增加了人性深度和文化深度出现了一些长篇  
巨制代表性的作品有王火的战争和人》、周而复  
长城万里图》、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柳溪  
战争启示录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  
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部山在  
虚无缥缈间》,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对人性  
与文化进行了深度开掘既有史的严峻也有诗的缠  
覆盖着新旧交替时代的躁动和不安主人公童  
当下抗战文学的变形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文学创作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民间化倾  
所受影响主要来源于20 世纪末中国日渐觉醒的  
个人意识和新历史主义观念的影响克罗齐曾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再是铁板一  
本质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历史观受到质疑。 “历  
总是在不断拆解建构和不断言说中获得新的  
意义而文学面对历史更有再叙事”、“再虚构”  
的权力因此在当下作家看来四五十年代文学作  
品国家化民族化政党化的正统抗战史”,不再是  
唯一可靠的历史叙述”。 又由于这批作家大多是  
而自得其乐的活着”。 虽然小说中仍然有日军对  
中国人的暴行但作品渲染暴力对人造成的伤害似  
乎比宣传因伤害而引起的精神的升华———民族尊  
家国仇恨更用力表现普通百姓身体和精神的麻  
木状态比展示深明大义乐观积极的老百姓形象更  
用心余华总是冷静而冷酷地要把生存本身的残酷  
赤裸裸地抖出来被侮辱者自身的麻木触目惊心虽  
然是在那段灾难深重的岁月里而由尤凤伟的生  
改编而来的鬼子来了》,则讲述了一个贫穷山  
村的村民在个人的物质利益生理生命与民族利  
道德伦理之间艰难抉择最后村民对前者的选  
择显然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悲剧  
之美。  
60 年代出生的本身对抗战没有经验只有想  
”,于是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历史事件他们试  
图以个人民间的立场去描写大历史正统史所遮蔽  
的另一种杂象丛生的历史真实”。 有人曾将他们  
所讲的历史称之为稗史秘史和野史”。 然而正  
是在这些稗官野史勾勒出了别样的历史风貌比  
如格非的大年》、《风琴》,余华的一个地主的死》  
等作品作品虽然仍然是以抗战为背景但表现重  
心不再是战争风云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之间必然  
的历史联系而是掩盖在历史大幕下个人家族乡  
间与抗战之间偶然的戏剧性的交错磨擦和碰  
。 《风琴的时代背景是乡间传闻抗战即将结束  
的时候小说有三个人物游击队队长王标家里住  
着日军偶尔给日军弹风琴的赵谣以及冯金山冯  
金山的妻子被日军抓去被强暴赵谣目睹了日军暴  
精神焦虑而恍惚王标计划在多尚庙袭击日军,  
并告诉了冯金山冯金山得知消息后告诉了赵谣,  
希望他让鬼子绕开游击队伏击的那条路因为冯金  
山的女人还在日军手里后来游击队的伏击变成  
了被伏击游击队伤亡惨重日军显然知道了他们  
的计划究竟是谁告了密小说并未直说只是在小  
说结束时看到冯金山50 年代以汉奸罪被处决 而  
赵谣则隐居多年后被发现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王  
赵谣冯金山这三个个体因为个人的情感矛盾和  
对生命创痛的不同体验走向了各自的归途赵谣  
这个混迹于日军里弹风琴的人”,展示了一个精神  
上怯懦而焦虑的艺术家形象而冯金山则让我们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重写历史的冲动是值得  
肯定的也是必要的对历史的改写映照的正是当  
下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一方面当前社会文  
化强调个人价值重视个人生存环境追逐个人利益  
的最大化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文  
学创作上出现躲避宏大叙事”、“主流话语”,“去意  
识化倾向这些必然会在当下的抗战文学创作  
上得到反映在这些重讲的历史他们更多勾  
勒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特定历史情境下某种荒诞的  
人性留下的是无数解说的可能和个体可能并不辉  
煌的个人体验但是这些个人化的抗战 叙事,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反英雄化”、“去神圣化”  
的普通情感世俗生存但是面对长达八年的民族灾  
这样的小说真是小小说他们无力恐怕也  
无意去承担过于沉重的历史有人把这种倾向称为  
2]  
犬儒主义叙事”  
第二种变形则主要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  
他们对第一个时期英雄传奇中的英雄进行了再叙  
世俗化漫画化是其主要特征这一倾向在红  
色经典的改编风波中展露无遗因为和特定的时  
主要是革命战争时代包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和抗日战争相联,“红色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政治  
内涵意味着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  
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理想主义情怀在这样的  
理念指导下当时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塑造出  
来的英雄通常是英勇善战大公无私不怕牺牲处  
在一个精神生活膨胀物质生活真空的状态  
更不要说男女之间的肌肤之亲和有关的话  
但是曾经神圣化的英雄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  
汉奸的身份背后看到了人最普通无奈却又锥  
心的伤痛让人无法释怀这就是格非对历史的解  
构和重读余华的一个地主的死则描写的是一  
个地主的儿子被日军抓住要他带路的故事地主儿  
子一路走一路被虐待沿路看到中国乡村依旧麻木  
曹万生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  
经典改编中被请下了神坛”。 原来没有爱情描  
和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等等 在艺术特点  
史诗不但卷帙浩繁规模宏伟情节离奇曲折气  
势磅礴浩大而且有着独特的结构方式它在事件  
的组合安排情节的组织题材的处理方面显示了高  
度的技巧同时在半神话半历史性的人物形象上,  
更是将历史真实和神话的夸张扭结起来塑造出一  
系列异彩纷呈的英雄形象这些形象既植根于民  
族性又蕴涵着人类的世界的内容魅力无穷黑  
格尔在谈到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人物阿喀琉  
斯时说:“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地而且生动地表现  
写的增加了爱情描写原来高大威武的英雄开始有  
了一些精神困惑甚至私心杂念”。 而更有甚者不  
仅改编甚至完全颠覆”。 如新编的沙家浜》,阿  
庆嫂成了郭建光胡传魁的情人,《红色娘子军中  
琼花和洪常青激情拥吻针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风波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 19 日发布了三  
大禁令”,其中第三条就是针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通知的原文如下:“一些观众认为有的根据红  
色经典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会  
群众误解市场的问题有的电视剧创作者在改  
红色经典过程中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  
没有理解原著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  
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过多情  
感纠葛强化言情戏在人物造型上增加浪漫情调,  
在英雄人物身上挖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  
追求所谓的人性化和性格化使电视剧与原著的核  
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相距甚远。”很多抗战文学当  
然也难逃此劫”。 红头文件可谓是一语道破改编  
中的种种怪象”。 “改编中出现的问题自然有消  
费时代商业利益的影响而国家相关部门出面干涉  
也自有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 可以说史诗既是民  
族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纪念碑。  
中华民族虽有藏民族的格萨尔王传》、纳西族  
创世纪但对整个民族文学传统产生影响的  
史诗性作品却难以寻觅在我们的文学史上产生重  
大影响的两个源头可以说一个是以诗经为源头  
的诗歌传统一个是以史记为滥觞的史学文化。  
前者抒情多于叙事的文学风格后者浓重的史官文  
化特点都在无意中抑制着史诗文化的生长我们  
只闻有依附于三国志而生的三国演义》、蔡东藩  
呕血十年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通俗的历史演  
却难见熠熠生辉的民族史诗史诗传统的阙失,  
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品性和精神当历史发展到  
近现代中华民族遭遇了百年战争频仍内忧外患的  
生活但在如何表现这一宏大历史尤其是战争场  
英雄人物的描写刻画上却难以找到文学之  
”。 而像抗日战争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空前  
未有的现代战争我们则更是缺乏文学传统的有力  
支撑不得不从头开始寻找和建构我们的现代史  
”。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被我们称  
之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在文学史上能否成为永恒  
经典还有待历史的检验而当下的一些改编则  
更是在我们有限的资源上进行了恶性挖掘我们的  
战争文学经典这样难以诞生原因何在笔者认为  
其中两个因素值得注意。  
一是中国文学缺乏史诗传统对史诗所具有的  
伟大作用黑格尔曾这样谈到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  
会有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  
种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  
有的意识基础如果把这些史诗性的圣经搜集起来  
成为一本集子,……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展  
览馆史诗起源于民族的童年时期根据所反映的  
内容不同人们通常把史诗分为原始史诗亦称创  
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通常记录一个民族的  
起源形成和光辉业绩歌颂民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  
人物展现民族豪迈无畏的英雄精神是民族引以为  
荣的神圣的民族根谱”,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俄罗斯民族的往年故事》、《伊戈尔远征记》,印度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法国的罗兰之  
二是最根本的问题———文化信仰的问题中华  
民族之缺乏史诗文学也与此有深厚的联系文化信  
仰决定着民族在面对外在现世和内在心灵苦难时的  
态度和精神法则关乎整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学  
传统。  
这里我们以与我们毗邻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  
产生重大影响的俄罗斯民族及文学为比较对象以  
便在比较之中发现差异。  
中华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传统遵循实用理性”  
原则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由夫妇伦理衍化而来,  
夫妻间男尊女卑的关系推演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  
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有效地整饬了人的各种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会关系妇对夫子对父臣对君都是绝对的遵从  
和依赖后者是前者的标准和原则前者的人生价  
值乃至生命都依附于后者的命名和裁决只要遵循  
了后者的标准前者就可在现世秩序中安身立命并  
摆脱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群体意志先天压抑了个  
人的独立和自由而这个过程中下对上个人对群  
体的显然是后天驯化被动乃至被迫形成的,  
是主体在外在于己的力量面前的自我矮小化自我  
谦卑化乃至自我主动地被迫崇敬”。 这正是典型  
止乎礼的显形其原初动力不可能来源于自然  
情性”,而只会由强大的实用理性作支撑但是  
个人与群体社会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这时道家的  
逍遥于世则为现实中的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竹林  
七贤的狷狂放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依循的都是澄心端思”、“自我逍遥的避世原则,  
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隐逸”,并且形成了独特的  
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  
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  
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  
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  
3]27-28  
。”  
那么救亡为什么会压倒启蒙它的文  
化逻辑根源在哪里在笔者看来那就是我们民族  
对历史时间里价值立场和生存原则的信奉,“现世”  
是我们做出判断的唯一道德价值尺度———当民族危  
亡迫在眉睫时救亡就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甚至是  
唯一的主题救亡以外没有也不允许有其他的主  
。  
而文学作为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要  
参与其中文学既用文字反映着这一特定的中国历  
史文化情状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了这一文化事件之  
那就是以笔为旗为抗战摇旗呐喊如田间等解  
放区诗人人民文艺的诗歌理念的提出四五十年  
抗战加爱情模式的小说创作虽然当时有另  
一脉承继了隐逸传统的文学倾向如梁实秋抗战  
时期所作的雅舍小品》,发表后就一时风行作品  
情趣虽雅笔调虽美但却又与厚重之历史多舛之  
民族运命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入世 还是出  
”,文学似乎都难以以如椽大笔写下民族的辉煌  
史诗而抗战结束后文学又参与到了时代另一种  
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宣传中那就是为新时代和人民  
撰写历史”,为新时代的合法性提供佐证。  
隐逸文学然细究其中之情状这种生存方式和  
态度仍然是和现实严密的等级专制密切相关只是  
它以反方向对现世的离弃表达着自身立场从对现  
世的抛弃感中获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建立在血缘伦  
现世认同之上的儒家传统和倾心于自然怀抱的  
道家情怀实际上都表征着一种人类情感形态那就  
”。 二者分别体现了的两层内涵一层即  
是被动的伦理之”,另一层则是精神上的敬而  
远之”。 虽说儒与道两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  
个被动地默然认同一个主动地决绝弃世但二  
者所依托的都是”,即历史现实都是在这  
个封闭空间中凭自身的修身养性”———儒家之反  
身而诚道家的逍遥之游乃至禅宗的明心见性我  
心即佛———而自足圆满我们的文学自然也诞生于  
这个现世的世界中所信靠的同样是现世的政  
治标准和伦理道德遵循历史时间里的价值立场和  
生存原则这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品格和文学情  
怀。  
时至当下正如前文所述消费文化的大行其  
则再次侵蚀改变着我们对历史文学自然包  
括战争文学的理解和态度先天的阙失再加上浮  
躁的创作和文风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作品自是难以  
横空出世而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的解构,  
虽然给了战争文学以新的契机但却过于依赖新文  
论的启示跟随时代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却难以寻  
找到文学安身立命之永恒价值不正透露出中国文  
学本身价值平台的阙失吗?  
人有两种基本的对外情感一是爱一是敬。  
往往与等级与尊崇以及对这样一种现世的背  
弃有关则与主动感动与平等和为爱而甘  
愿担当苦难有关可谓发乎情”;而敬与爱隐逸与  
承担的不同正是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品格  
的差异同时两种情感的分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  
两个民族的文学精神成为中俄两国文学在反法西  
斯文学中的分野。  
回过头去反省我们以抗战文学为主体的战争  
文学我们多少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李泽厚曾  
有一段很著名的关于抗战的论述救亡压倒启  
”。 他指出:“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  
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他  
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  
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  
曹万生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  
有宗教传统的国度文化习惯的外倾陀  
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战斗但  
正是在这场小战斗中女兵们面对战争时的胆怯惊  
慌和坚强以及战争中人尤其是女性对生命爱  
亲情的热爱和追求得到了真实而感人的展示。  
她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却以柔弱善感的  
女性心灵诠释着战争中人对爱和自由的渴望和追  
当准尉瓦斯科夫看到女兵们一个个倒在敌人的  
枪口下他愤怒痛苦甚至感到失败绝望战争结  
束后胜利和勋章并没有使瓦斯科夫高兴他陷入了  
深深的自责为什么姑娘们都死了他还活着战争  
中最可贵的是什么不是胜利不是勋章不是鲜花,  
而是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肖洛霍夫的静静  
的顿河虽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但战争描  
写中对人类心灵的剖析和对灵魂的观照却同样能感  
受到俄罗斯深厚民族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主人公葛  
里高力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哥萨克战士但是面对  
不休的战争他犹豫痛苦怀疑彷徨……当他满腹  
沧桑回到家乡望着如野火烧过的大地抱着年幼的  
儿子对战争的反省使他曾经枯寂而冷漠的心再次  
涌起对爱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此情此景不禁令  
人慨叹唏嘘不已在苦难中去爱为了爱而甘愿忍  
受苦难正是对基督受苦式爱的信靠让这个民族  
具有了博大而深沉的精神品性。  
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他的书信中谈到上帝对于人的重  
要性,“现在请你设想一下世界上不存在上帝灵  
魂也并非不朽,(灵魂的不朽和上帝是同一回事同  
一个意思。)那么请问既然我在世上终归要死我  
何必要好好生活积德行善既然不存在灵魂的不  
那事情很简单无非就是苟延残喘别的可以一  
概不管哪怕什么洪水猛兽如果这样那我假如  
我只靠自己的灵活与机智去逃避法网),为何不刻  
意去杀人去抢劫或者不去杀人而直接靠别人来  
养活只管填饱自己的肚皮要知道我一死就万事  
皆休了! ……” 在这一连串的询问中正可以看到  
一个民族对神圣之物的坚守而这种神圣的东  
西就是对上帝的信靠和基督式的爱只能在  
4]656  
苦难中去爱并为了爱甘愿忍受苦难”  
生于  
不幸的世界中但又不离弃这个恶的世界在苦难中  
爱得以显现苏联的二战文学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  
在于俄罗斯民族中这种以为核心的宗教精神。  
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作用下苏联出现了像  
等着我吧》、《一个人的遭遇》、《生者与死者》、《这  
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优秀的战争文学。 《这  
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苏联后方的  
71 兵站有一个女子高射炮排负责守卫车站和仓  
负责的是一个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国  
飞机偶尔来袭击这里几乎看不到战争场景周围  
是一片田园景色静静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  
炊烟劳作的农妇单调重复女兵们站岗放哨巡逻  
跑步有时帮助乡亲做点农活连老兵瓦斯科夫都  
有点厌倦这种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线湖滨阻击战  
的场面并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卫战也比不上斯  
在此我们对民族文化之比较旨在为中国战争  
文学提供某种参照系统在比较之中发现自身之特  
点及缺憾以图创造我们的战争文学经典尤其是  
抗日战争这样空前之历史事件更需要我们不断开  
以如椽之大笔抒民族之精神谱民族之史诗今  
我们对伟大战争文学的期待就如同我们对这场  
战争无法释怀的记忆一样无法停止。  
注释:  
转引自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 年版,136 。  
转引自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269 。  
参考文献:  
1]白崇义田间[M] / /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王洪岳当代文学中的欲望叙事与犬儒主义[J].湘潭大学学报,2006,(4).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前揭[M] /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