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永康ꢀ 直觉性理论与语文教学
息时内心的痛苦。 在她凯旋时,“归来见天子,天子
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改
用洪亮的阳韵:堂、强、郎、乡,便感受到她欢乐愉快
的心情,这种带有直觉感受、直觉判断性质的语感,
即是思维主体凭借直觉思维获得的。
间太少。 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对初
中生上语文课时的读书情况作了一个抽样调查:初
中生在45 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 分钟的占
11ꢁ 9%,有5 分钟的占35ꢁ 9%, 仅2 分钟的占
29ꢁ 71%,每周读书仅5 分钟的占22ꢁ 49%,每堂课读
书少于5 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 99%,初三占
90ꢁ 82%。 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被老师繁冗的讲析
与大剂量的训练给占去了。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
远,但不管怎样,许多人主张,请先让我们语文教师
从管好自己的这张嘴巴开始做起,让教学方法简单
点再简单点,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的时间多点再多
点。 从小学到中学,2700 多个课时学语文,每节课
腾出15 分钟,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两个语段,2700 多
学时背上几千个语段,有了这个功夫,何愁无听说读
写能力。
[
2]122
汉朝学者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虽说是一句不愿回答别人提问的推口话,但确也是
读书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强调了文章的味道有时不
是讲得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有在自读中
去心领神会。 语文界同仁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也证明了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熟读
为主比以讲练为中心的效果更好。 以学诗为例,如
果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许多前
人的经验之谈,那么“讲析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不
会诌” 却成了今日的许多慨叹之声。 学文也是如
此,如果说“熟读古文二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是
许多前人走过的成功之路,那么“讲析今文二百篇,
读写能力不沾边” 却成了许多今人面对的严酷现
实。
(二)借助生活经验与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性
前面已经谈到,直觉性、顿悟性并非什么神秘的
东西,它本身就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
生活经验和知识越丰富,直觉、顿悟能力就越强。 这
里,我们想起《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中的香菱学诗
来。 黛玉想考香菱是否真正领悟了布置给她读的
诗,就让她谈读诗心得。 香菱谈到“渡头余落日,墟
里上孤烟”两句时说:“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
怎么想来! 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
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
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 谁知我昨儿看到了这两句,
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听后赞香菱:
“‘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
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
的偏向,那就是用繁冗的讲析与大剂量的训练去淡
化和取代学生的阅读品味,以为不讲深讲透,讲者不
罢休,听者不过瘾。 因此用教师讲课文代替学生读
课文;不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
不叫练得扎实,还美其名曰:抓死练活,死去活来。
我们不是不要讲,但不要讲重于读,我们不是不要
练,但不要练重于读。 讲也吧,练也吧,都不能代替
学生读课文,只是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中小学语
文中的名篇佳作,在初读之后,就要一下子领悟到学
习对象的本质特征。 吟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能直接感受到一种自由生命的强烈律动;品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立即体味出一种躁动不宁
的朦胧意绪;欣赏鲁迅先生的《祝福》,能随即产生
一种人的命运的悲剧感,从而能体会到作者对社会
人生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学生这种独立的直观整体
顿悟,开始总带有朦胧、飘忽、猜想的性质。 但不要
紧,只要坚持下去,感知经验积累多了,他们的感觉
就会变得灵敏起来、精微起来。 目前我们不难看出,
满堂灌已经不得人心,已经退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
课堂的主角,热热闹闹的课堂仍然由教师那双无形
的手在操纵着。 学生冷冷清清的自读自感自悟的时
[
3]599
已得了。”
香菱就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
“青碧连云”,体会出诗句中“孤” 字和“上” 字的意
韵来。 直觉性理论启迪我们要研究拓宽语文学习的
渠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语文天然
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
就生动活泼起来。 因此,我们要研究在学习知识、钻
研课文、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怎么有意识地联系生
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
怒哀乐等都可以在语文中再现,让学生感到语文与
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立足课内,注
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
实验宗旨,坚持以教材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活
动来寻找与生活相联系的衔接点。 或者内引,即把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来;或者外联,即把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