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 卷第2 期
2007 年3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
文史札记
《
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刊刻时地及刊刻者信息
常ꢀ 思ꢀ 春
《
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以《四部丛刊》广为流传而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一部宋本《文选》读本。 其所据宋本卷
30 至卷35 缺,以一元翻本配齐。 张元济《涵芬楼烬馀书录》(集部)著录此本云:“是本无刻板时地,审其字体,当为建阳(今福
建建阳县)刊刻。 避宁宗嫌讳,则必在庆元(1195—1200)以后也。”后来谈此本者,即从张元济说,称宋建本。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7 著录一宋刻本《六臣注文选》云:“字体遒丽,锋稜峭峻,墨色如漆,字画中犹见木板纹,是
建本初印之最精之者。 抄补二十馀叶。 ……按:此本刊工稜角峭厉,是建本之至精者,与上海涵芬楼藏本同(即印入《四部丛
刊》者)。 然涵芬楼本缺卷三十至卷三十五六卷,印本亦差晚,此则六十卷完整,纸如玉版,墨光如漆,初印精善。”极赞此本刻
印精善,推其“是建本之至精者”。 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按:周密《志雅堂杂抄》卷上云:“廖莹中群玉,号药洲,邵武人,登科为贾师宪平章之客。”卷下云:“莹中所刻书,则始于景
定(1260—1264),先开《福华编》……其后开九经……皆以抚州萆抄清江纸、造油烟墨印刷……所开韩、柳文尤精好……又开
《
文选》于建宁。 其后又欲开《战国策》,又苏东坡诗,以海陵顾注为主而益以他注,未暇入梓而国事异矣。”又周密《癸辛杂识
后集》“贾廖刻书”条云:“廖群玉诸书,则始开景(当作“景定”)《福华编》,备载江上之功,事虽夸,而文可采,江子远、李祥父诸
公皆有跋;九经本最佳,凡以十数种比校,百余人校正而后成,以抚州萆抄纸、油烟墨印刷造,其装至以泥金为签,然或者惜其
删落诸经注为可惜耳,反不若韩、柳文为精妙。 又有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及建宁所开《文选》诸书。 其后又欲开手节十
三经注疏、姚氏注《战国策》、注坡诗,皆未及入梓而国事异矣。”又“贾廖碑帖”条云:“廖群玉以淳花阁帖、降州潘氏帖二十卷
并以真本书丹入石,皆逼真。 又刻小字帖十卷,则皆近世如卢方春所作《秋壑记》、王茂悦所作《家庙记》、《九歌》之类。 又以
所藏陈简斋、江白石、任斯庵、卢柳南四家书为小帖,所谓世綵堂小帖者。 世綵,廖氏堂名也,其石今不知存亡矣。”是廖莹中为
南宋末一大刻书家。 其“又开《文选》于建宁”、“建宁所开《文选》”,当即《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 理由有三。 其
一,建宁即北宋建州,南宋升为建宁府,治所在建安(今福建建瓯),是廖莹中所刻《文选》为建本;《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
文选》书法、字体即明显为建本特征。 其二,周密记廖氏刻书讲求刻印“精妙”,廖氏所刻《昌黎先生集》今存有一完本(藏国家
图书馆,有1928 年罗振常蟫庐影印本流行,习称廖氏世綵堂本),书法、雕刻、刷印皆极精妙,是今存宋杭刻本中的一部极品,
周密称其“精妙”不虚;《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书法、雕刻亦极精妙,刷印无毫发污漫,字字点画清晰,傅增湘称其
所见同板印本“刊工稜角峭厉”、“纸如玉版,墨光如漆”,“是建本之至精者”,亦是今存宋建本中的一部极品,与廖氏刻书讲究
刻印精致的风格相一致。 其三,张元济云《四部丛刊》 影宋本“避宁宗嫌讳(即“廓”、“槨” 字时有缺末笔者),则必在庆元
(
(
1195—1200)以后也”(此书避宋讳不严,讳字多不缺笔),则以刻于宁宗至宋末。 周密记廖莹中刻书始于理宗景定年间
1260—1264),《宋史·贾似道传》载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贾似道以误国罪罢相,诏诛其幕官,廖莹中自杀。 周密记《文
选》是廖莹中所刻书的最后一部,则当刻在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后期。 理宗讳昀,度宗讳禥(祺),《文选》中“昀”、“禥”
二字罕见,故不能以《四部丛刊》影宋本宋讳避至宁宗而视为宁宗时刻。
由上举三条理由,足可判定《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即是周密所记廖莹中“开《文选》于建宁”者,当刻在度宗咸
淳七年(1271)前后,刻于建宁府(张元济谓“当为建阳刊刻”,建阳属建宁府)。 《文选》六臣注本标书名为《六臣注文选》似自
廖氏此书始,其前的六臣注秀州本、明州本、赣州本皆只题《文选》。
《
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为翻六臣注赣州本(仅改赣州本诸卷首题《文选》为《六臣注文选》及删赣州本诸卷末附
校雠者姓名)。 六臣注赣州本为改六臣注明州本而来:明州本正文为五臣本,以“善本作某”标示二本异同;赣州本改正文为李
善本,以“五臣本作某”标示二本异同。 明州本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二注内容相同或相近之条即删李善注而标“善注同”、
“
“
善同某注”;赣州本改为李善注在前、五臣注在后,然仅交换明州本李善注、五臣注位置而已,其明州本删李善注标“善注同”、
善同某注”之条,或仍标“善注同”、“善同某注”,或即采五臣某注充李善注(明州本标“善注同”、“善同某注”之条,多为李善
注与五臣注中一节内容相同或相近,并非二者全条相同),反不及明州本体例为善及注文可靠。 《文选》传本注文的“五臣乱
善”即由赣州本采五臣某注充李善注发端,影响恶劣。
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