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 杰ꢀ 刘长江ꢀ 史料与历史事实重建———基督教边疆服务运动档案文献调查
至边部的成立经过、开办的服务事业均未提及,更不可能反映后来的发展变化;1996 年出版的《西昌市志》就
边部西康区部的服务内容只进行了简要介绍,将教育和社会事工划为一个活动内容,并说“社会教育组在城
内滴水岩创办‘惠康幼儿园’”,并不曾提及西康区所创办的其它小学校,它还将碘盐试验场不准确地划入了
卫生组;《西昌市文史资料》第10 辑登载有边部活动的参与人冼崇光等人撰写的《西昌基督教简史》,虽准确
地描述了边疆服务部在西昌的活动情况,但是它在西昌基督教的传承上着墨较多,而对边部在该地区的具体
服务事工却着墨较少,让人难窥边部活动的详细情况。
另外,《汶川县卫生志》、《汶川县卫生志续编》、《阿坝州志》、《理县卫生志》及其文史资料都简略提到边
疆服务部在该区的活动,可资参考。 《汶川县卫生志》于1993 年5 月写就,属内部资料。 它在“西医西药”章
明确指出:“1940 年1 月,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威州诊所建立,西医开始传入我县。”边部无论在
外科、内科、妇产科、口腔及五官科、检验科等方面都具有开创之功。 由于边部医师马锡山的杰出贡献,《汶
川县卫生志》还在“人物”章开篇介绍其业绩,由此可见边部医药卫生事业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至深且巨。 《汶
川县卫生志》对边部在威州、汶川等地创办医疗事业方面史实的记载并不全面,2003 年8 月出版《汶川县卫
生志续编》就“边疆服务部办医等史实”进行了增补。 《理县卫生志》于1991 年3 月完成,亦属内部资料。 其
“
大事记”多次提到边部所创办的医疗单位及进行的卫生服务,其“医疗事业”章简略叙述了边部川西区所创
办的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活动,参考价值较大。 《汶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 辑于1987 年6 月编辑而成,内中
有参与边部历史的吴祖泰写就的《我在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川西区工作的回忆》、包佩华《中
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川西区卫生事业情况简介》及郭风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及相关资料撰写的
《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川西区部情况拾零》、索国光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的《从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
会边疆服务部的部分历史资料看其成立的动机和目的》,这些资料虽对边部整体历史而言属一鳞半爪,但对
于增强边部历史的感性认识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诸如《四川省文史资料集粹》、《四川省宗教志》、《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等,对
边部历史都有所涉及,虽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但仍可借资参考。
上述史料,尤其是档案,是研究边疆服务运动的史源。 此前,基督教(新教)传教事业大多集中在城市,
其影响很少扩大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因此出现了对于边疆研究的空档。 展开“史料
与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的史实重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了解边疆服务事业提供一个新
的方位和视角,对于基督教中文文献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注释:
①
②
胡翼云《贵阳宣教后的感想:大时代的新事业》,总会宣教事工同年工会时刊。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U102⁃0⁃27。
《总会理事会报告书》,《总会第五届总议会会议录》,第52 页。 上海市档案馆馆档案,编号U102⁃0⁃16。
参考文献:
[
[
1]幸与不幸[J ]. 边疆服务,1948,(24).
2]乐灵生. 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G] / / 司德敷. 中华归主: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
[
[
[
[
[
3]余牧人. 抗战八年来的中国教会[J]. 基督教丛刊,1945,(9).
4]刘吉西,等ꢁ 四川基督教[M]ꢁ 成都:巴蜀书社,1992ꢁ
5]秦和平ꢁ 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6]顾卫民ꢁ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姚民权,罗伟虹ꢁ 中国基督教简史[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8]成先聪,陈廷湘ꢁ 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以医疗事业为例[J]ꢁ 宗教学研究,2001,(4)ꢁ
[
责任编辑:凌兴珍]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