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普通高校IT 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杨启明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成都610225;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成都610225)  
摘要我国软件工程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当今IT 产业的发展要求因  
IT 类人才培养必须呈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局面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推动我国IT 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IT 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2⁃0065⁃04  
信息产业(IT 产业以软件和半导体为核心,  
件人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  
学生不到18 万人即使这些人全部成为软件技术人  
这是不可能的),每年的人才缺口仍然有万  
。  
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发展的核心驱  
动力是技术创新高素质的知识员工是产业发展的  
基础和动力IT 教育和培训正在随着中国IT 产  
1]  
业的发展而风起云涌我国目前的IT 专业教育  
主要是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的  
学历教育旨在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科研创新  
型人才但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无  
IT 人才缺乏为IT 产业发展带来三大问题一是  
人才的卖方市场使IT 企业无法真正选择自己需要  
的人才二是IT 人才供不应求而企业期求的合格  
人才并不多见这导致IT 人才的身价倍增大大增  
加了IT 企业的成本三是加重了IT 企业对个别IT  
人才的依赖由于企业规模较小,IT 人才又少常  
常一两个人全权负责某个项目如果这个IT 人才离  
开企业将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继续开发甚至影响  
到企业的生存。  
2-3]  
本文就高等院校  
法适应当今IT 产业的发展  
IT 专业教育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为实用型工程型IT  
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模式。  
我国IT 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 IT 人才培养的规模不能满足IT 产业的发展  
以软件人才为例根据2002 24 日国务  
院颁发的振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国办  
〔2002〕47 要求2005 我国软件产业科  
工贸总产值要求达到2500 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  
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出口达到50 亿美  
软件人才达到80 统计数据表明,2002,  
我国企业现有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约20 要达到  
除了软件产业网络行业通信行业等也都十分  
缺乏合格的IT 人才这些都表明我国目前IT 人才  
4]  
培养的规模太小远远不能满足IT 产业的发展  
2ꢁ IT 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突出  
纵观美国印度等世界成熟的IT 产业和IT 公  
5-7]  
而我国高  
人才构成都是金字塔形结构  
IT 专业教育大多没有特色各个学校课程安排都  
差不多课程设计倾向于学术理论,“大而全”,“宽  
2005 80 万的规模每年至少需要补充25 万的软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李超(1964—),四川达州人教授;  
柳岸(1971—),重庆人副教授博士;  
杨启亮1971—),重庆万州人讲师博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口径”,大都将培养目标确定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的科研创新型人才”,这必然导致各个高校培养出  
材和教师队伍上。  
(1)课程  
8-9]  
来的人才都差不多是中端人才  
一方面这些  
我国高等院校IT 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  
人才实践经验较少不符合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  
职位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类人才又占据大量的低端  
职位不仅造成企业成本提高也造成了人才的极大  
的学习特点和要求设计的这种课程内容远远滞后  
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当然想让专业技术和  
课程体系同步是困难的因为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更  
新速度太快新技术不断涌现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  
中预测技术更新发展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我们  
现在的问题是落后的时间太长使得课程体系和教  
学方法相对陈旧课程体系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  
完整性在课程设计上不合理始终无法在课堂上引  
用或讲授最新的IT 技术既不考虑市场的需要又  
难于追踪IT 技术的变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简单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没有考虑技术的变化对教  
学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影响从而改革教学方法致  
使IT 专业课程落后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IT 技  
术发展太快二是我国IT 技术水平本来就落后于世  
界最先进水平三是高等院校现有机制不利于教师  
努力接受和应用最新技术。  
4]  
浪费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国高等院校IT 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其他  
专业雷同其培养过程一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  
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  
就是说学生进校先开设公共基础课再上专业基础  
然后是专业理论课最后做毕业设计论文),有  
的院校有实践内容也放在最后这样的先基础,  
后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理  
强调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有其科学性的一  
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在人才培养  
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前几学期都是理论知  
识的学习没有专门的实践学习安排致使理论是理  
实践是实践不能相互结合即使有的课程有实  
由于实验大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  
识而设计的所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而且时  
间很短仅限于实验课学时这样的实验课程对学生  
今后就业的帮助有限。  
(2)教材  
我国高校IT 专业教材十分陈旧许多高校教材  
平均每年才更新一次许多计算机理论教材还是  
80386 时代编写的大大落后于国际IT 业的发展。  
有的课程比如语言和数据库现在还在用十年  
前的教材以一门比较典型的课程———《数据库应  
为例我国许多院校到现在还在上FOXPRO(一  
个很老的微软已经停止开发的产品),而企业现在  
一般都用ORACLE 等比较先进的数据库学生学习  
FOXPRO 到企业根本没有用处 与此相反国外  
IT 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教材的更新和研发都十  
分重视如印度的NIIT 职业教育体系它所用教材  
的研发在质量上严格按IS09000 CMM5 级标准执  
由于NIIT 课程体系大多采用微软的技术体系,  
因此在教材编写时紧跟微软技术的变化其具体  
做法是他们与微软建立了联盟伙伴关系微软产品  
一旦通过β 测试立即交付印度NIIT 从事教材研发,  
这样微软产品一旦面世,NIIT 教材也就更新了因  
可充分保证教材的更新与IT 技术的变化同步,  
从而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IT 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技术性和实践性都比  
较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  
力要求很高而我国高等院校IT 专业在培养学生的  
4]  
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  
另外传统教育模式在大学学习的初期全部安  
排基础理论课程而基础理论都是比较艰深和枯燥  
容易造成学生一方面不适应这种高难度的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又不知道这些基础理论课程究竟用来  
干什么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 IT 教育改革跟不上IT 技术的发展  
IT 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依据IT 知名的  
摩尔定律”,技术每年甚至半年即更新换代这与  
很多学科都是不同的而我国高等院校IT 专业开  
办时间普遍不长其教学模式往往借鉴其他专业后  
来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  
试图让IT 专业教育适应IT 行业但是IT 教育改革  
始终没有跟上IT 技术的变化集中体现在课程教  
(3)教师队伍  
我国高校IT 专业的教师队伍现状并不理想。  
首先由于IT 技术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许多IT 专  
杨启明普通高校IT 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业的老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基础不是很  
扎实消化现有IT 技术都有一定的困难更别说跟  
踪先进技术了所以高校IT 专业主要还是依靠中青  
年教师其次由于前些年脑体倒挂”,高等院校的  
待遇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高科技企业相差较大再  
加上IT 技术人员一直比较吃香”,大家抢着要高  
等院校要吸引和留住IT 人才很困难第三高校现  
IT 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直接从学校分配来的没有  
IT 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能理解IT 技术的实际应用情  
况和IT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实践经验的IT 专业  
教师十分缺乏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高校  
IT 专业的教师长期数量不足更别说质量了 虽然  
这种情况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高校IT 专业  
教师队伍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离IT 专业教育  
的要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第一市场导向原则如前所述随着高等教育  
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保证学生就业就成了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架  
构上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如果你培养的学生不能就  
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学生的水平再高  
也没有意义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市场需求  
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二差异化原则差异化的原则就是我们要  
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人才培  
养模式而不是雷同于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各高  
校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  
如果不进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培养出受  
企业欢迎的合格IT 专业人才。  
第三实践性和工程性原则突出技术应用和  
操作能力长期以来,IT 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  
力差一直是高校IT 教育的软肋 我们的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自始至终贯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市场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工  
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还有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语言障碍IT,  
英语毫无疑问是第一语言象印度爱尔兰这些国  
没有语言障碍可以直接使用最先进的英语教  
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我国IT 专业  
的学生包括许多硕士乃至博士英语水平都不是很  
英语原版教材必须经过翻译才能使用时间上  
就晚了而且还会出现翻译质量问题现在我国一  
些重点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一些专业  
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并开展双语教学但是,  
在大多数院校还不能实现。  
第四,IT 专业技术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IT 技术的发展快更新快,  
并且它的特点是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规  
Windows Linux 就可以代表操作系统等。  
因此在进行课程构架时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变化及变  
化周期以及对技术的学习既要有宽度又要有深  
另一方面市场所表现的强烈讯号是对人才的  
要求不仅要求技术高同时对人才从事这一行业的  
职业素质如团队合作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  
能力等也提出了要求所以也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架构  
ꢀ IT 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 IT 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纵观我国IT 专业高等教育IT 人才培养方  
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于技术  
发展国际化程度低且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而  
IT 产业发展需要更多人才”,这就导致了教育和市  
场需求的脱钩教育不能学以致用偏离了产业对人  
我们提出的IT 专业教育创新模式主要定位在  
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将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分  
为四个主要阶段素质实践理论和工程。  
10]  
才的需求当今世界软件生产已经摒弃了过去  
那种作坊式的软件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  
大规模的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只有依靠不  
同的专业人才分工配合才能降低成本生产出高质  
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IT 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  
IT 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IT 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  
。  
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素质课阶段这一阶段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  
当前IT 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主要要求如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等  
再分别针对这些素质要求开设相应素质教育课  
同时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一方面强调专业教  
开设与专业有关的讲座如介绍一些流行的IT  
技术及应用著名人物介绍著名IT 企业介绍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介绍IT 行业特点及就业特  
ꢁ IT 教育创新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基本原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将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认识  
到课程学习与就业的紧密关系。  
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比较自觉地进入  
本阶段的学习再加上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入门课中  
遇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  
业课的学习就可能得到解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方  
向性和自觉性。  
第二阶段是新技术入门课阶段 这一阶段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IT 技术在  
企业里面的具体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积极性这一阶段以IT 开发工具或语言类课程  
为主要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  
调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  
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在这个过  
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  
们拟从工程技术中心聘请一些有较强开发能力的工  
程师作为教师这些工程师一方面将市场对人才的  
需求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反馈给学生另一方面把一  
些实际问题带给学生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  
也培养了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完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备了一定  
的理论基础就可以进入第四阶段———工程实践阶  
工程实践就是让学生去做真实的IT 工程项目,  
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式地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使他们积累一定的项目研发经验同时在实践中印  
证所学丰富所学。  
学生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后既具备了一定  
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真实项目研发经验既具备  
软件工程人才的素质又熟悉IT 企业运作特点这  
样的工程型人才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最终实现  
工程型人才就业零距离”。  
第三阶段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阶段学生经  
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对相关技术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R]ꢁ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05ꢁ  
2]房贞政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  
3]陈莜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 宁夏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0)ꢁ  
4]郭伟刚肖祥慧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和发展的若干思考和研究[J]ꢁ 福建电脑,2003,(10)ꢁ  
5]于惊涛武春友美国校企合作案例及评价标准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  
6]张务一翟玉庆曹争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  
7]江城子印度IT 人才的开发及启示[J]ꢁ 国际人才交流,2005,(6)ꢁ  
8]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9]丁文武加快软件人才培养优化软件人才结构[J]ꢁ 中国高等教育,2004,(7)ꢁ  
10]李超软件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5,(10)ꢁ  
责任编辑苏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