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外籍蜀官与霸王道杂之汉家制度”  
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并且由此产生儒生文吏二类文官群体的分类 汉代中期前  
,“霸王道杂之的政治运作模式确立儒生法吏并用或者以儒术缘饰法术此运作模式有利于帝国行政和大一  
统的思想控制汉制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西汉外籍蜀官在巴蜀地区的施政带有霸王道杂之的色彩使得地  
方基层社会逐渐被整合到国家秩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地方化”。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行事具有典型意  
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案例。  
关键词外籍蜀官;“霸王道杂之”;“汉家制度”;文翁  
中图分类号K23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2⁃0116⁃06  
一般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政治  
大一统的必然结果是汉武帝时所确立的国家主导  
意识形态但统治者的标榜口号与其政治实践操  
作之间的不一致使得武帝时期的儒学并没有获得  
绝对独尊武帝之尊儒实际上是以纯儒传经”,  
能者为吏”。 《汉书9《元帝纪载汉宣帝时,  
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遭到当时身为太  
子的元帝的置疑元帝柔仁好儒”,谏宣帝曰:“陛  
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说:“汉家自有制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且俗  
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他还感叹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宣帝  
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是汉帝国之政治运作模式确  
切地点明了刑德互用儒法混杂的治术与政风王  
是指儒家行教化以德行为治国之本的统治政策霸  
则是指法家体系而言以严刑酷法和统治权术来维  
王霸兼用儒法并采,“霸王道杂之汉家制  
必须通过国家官僚来落实和推动汉代文职官  
员的分类是一个涵盖面很宽的问题司马迁班固笔  
下的循吏”、“酷吏”,即是依不同观点对文职官吏  
群体所作的典型分类古人所谓的文武兼备的  
”,主要指两方面内容一是经书二是文法吏之  
文法基本上是指司法狱讼)。 因此后人多将汉代  
文职官吏的构成归于儒生文吏二类群体。  
前者偏重儒家教化的王道”,后者偏重法家刑罚之  
霸道”。  
一般论述汉初巴蜀地方行政必言载于汉书  
·循吏传文翁化蜀”。 汉制郡国守相不用本  
郡国人文翁为庐江郡舒县人景帝末年为蜀郡太  
是一位外籍蜀官其人仁爱好教化”,在他的  
治理之下,“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文翁因此  
在巴蜀历史上具有了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的  
护统治秩序由于治全国治郡县 现实差  
别的存在我们更需要关注这一汉家制度在地方  
社会的具体表现。  
收稿日期2006⁃06⁃29  
课题项目2005 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杨民(1972—),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文化史研究。  
16  
外籍蜀官与霸王道杂之汉家制度”  
地位和影响。  
对文翁角色的认定学界一直多借用儒生和  
文吏的概念多数人倾向于文翁是儒家人物一  
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养吏”,这是无异议的关键在  
于他在培养及选拔地方官吏的具体操作中对秦代  
文法官吏教育传统多有借鉴和继承。  
是根据文翁本人少好学春秋》”的儒学素养,  
二是他在蜀郡举办地方官学其行事也体现了儒家  
秦国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博士  
合法地拥有百家语等知识因此,“以吏为  
”,一说指的是博士秦时欲学者必须到  
重教化的特点余英时先生在汉代循吏与文化  
6]57  
传播一文中论及汉代循吏与文化的关系时强调  
汉代循吏具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功能具有与  
京师受业博士  
文翁选拔郡县小吏遣诣京师,  
受业博士或学律令”,说明文翁办学大致延续了秦  
以吏为师的教育传统并且具有重律令的特  
。  
的双重身份只不过循吏的最大特色是以师  
的身份从事教化工作文翁所发挥的不是  
的功能而是师儒的功能”,文翁兴学是儒家  
据出土秦简秦政府设有专门训练吏员从事文  
1]158  
[7]106-107  
大传统在巴蜀社会的体现  
李开元先生结合汉  
书事务的地方被称为学室”  
学习者的身  
功臣政治的时代背景认为文景时期朝廷欢迎  
的乃是法家学说所用者多为申韩之徒或者黄老之  
文翁不是以儒生的身份为官的应该属于法  
份为弟子”,即学僮在秦代学僮有相当的保障,  
[7]131  
包括享受免除徭役的特权  
另外秦时对官员  
试用的措施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试  
为吏为泗水亭长”,《夏侯婴传婴已而补试县  
”。 文翁置学官招选学官弟子,“为除更徭”,又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  
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其  
教学形式与秦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283  
阶层  
另有一类意见如林甘泉先生强调  
儒生与法吏儒法互补的方面倾向于文翁是一个  
善于把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结合起来利用郡守的  
权力推行教化并为封建国家培养官僚后备军的循  
3]20  
”  
根据学术界以上的争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  
文翁对秦代教育传统的借鉴和继承包括对官  
吏学习律令学的强调不能说明文翁就完全是一个  
纯粹的文法官员从秦朝以来儒家经术与律法就  
有合流的趋势虽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且  
有焚书和坑儒的举动但不能说明秦政无经术汉  
初大儒皆出于秦正如郑樵所说:“陆贾秦之巨  
郦食其秦之儒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待诏博  
数岁陈胜起山东二世召博士三十余人问故,  
皆用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  
翁贴上儒生或者文吏的标签而要理解文翁  
的角色必须要了解其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  
由于军功集团的存在使得高祖至景武时期的  
郡太守多由军吏和法吏阶层组成。 《史记·儒林  
列传载汉景帝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反映出当时儒  
生任官特别是充任高层官员的困难程度班固将文  
翁列入循吏传而没有列入儒林传》,显然也是倾  
向于文翁更具有的身份 因此仅通过文翁  
8]1502  
学也。”  
秦廷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机构而是维  
少好学春秋》”以及仁爱好教化的表现就  
系整个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枢纽皇帝君主是核心,  
官僚作为辅佐成为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领导力量。  
虽说君权和法制是秦政的主轴但秦始皇处理政务  
的原则有时也利用儒家的理念史记·秦始皇  
本纪载秦始皇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  
”。 秦政在男女婚姻家庭等社会等级秩序的规  
范上也多参考儒家学说睡虎地秦简中载:“凡法  
律令者以教道去其淫避),除其恶俗,  
判定其为儒生恐怕过于武断值得注意的是邢义  
田先生在论及汉代的学风时指出:“过去大家讨论  
汉代的教育或学术多半限于经学而不及律  
4]52  
。”  
。  
此论断可为我们提供另一角度的观察和思  
文翁改变了汉初只选士不育才的作法一是选  
拔人才到中央求学,“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  
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  
7]15  
而使之之于为善翳)。”  
秦行法治亦有整齐道  
5]3625  
”  
二是建立地方官学,“又修起学官于成都  
德的目的。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  
以汉代中期前后的情况来看儒法合流的趋势  
5]3626  
文翁举办官学教  
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明显董仲舒为一代儒宗,《汉书·艺文志记其著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公羊董仲舒治狱》16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  
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 ……年四十余乃学  
的官吏其对霸道”、“王道的理解和执行是持有  
不同态度的而影响官员的理解和执行的主要因  
还是当时的政治文化风气。  
春秋杂说”。 后来,“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  
上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 《汉书·循吏传》  
董仲舒公孙弘倪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  
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汉初由乱  
世转入治世秦法酷烈伏流未尽不过当时的儒法关  
系与其说是儒家的法家化到不如说是法家的儒家  
化更为贴切需要留意的是即使经律兼习是一个  
方向但汉初统治者一直注意用法术治国儒生还不  
是地方官吏的主体地方小吏积功升迁的仍占很大  
比例对绝大多数基层的刀笔吏而言知律令恐怕  
要比通经更为实际和重要。 《汉书·贾谊传载  
贾谊斥俗吏但知刀笔律令不识大体这可看出当时  
官场的普遍取向儒通文法吏服雅驯毕竟这多是  
西汉后期士大夫浓厚儒家政教观念影响下的理想中  
高层官吏的完美形象在政治实践中法术比德治往  
往更容易见效知律令是基层为吏最必须恪守的一  
条标准。  
亲民者则以文吏为众”,这是地方官员治民的  
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军功集团和诸侯王国的存在,  
汉初朝廷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在某种程度上说  
无法作为”。 但是当社会元气恢复民富财多  
之后吏治民风久治不端的局面更为突出同时社  
会事务的日趋复杂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和广度增加,  
例如对文法律令的掌握就非朝夕间能应付西汉法  
律苛繁。 《汉书·刑法志:“律令凡三百五十九  
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  
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官僚政治必须拥有一批精熟  
文法律令公文簿记以及管理社会事务有素的专门  
人才来满足国家机器的加速运转具体到蜀地而  
,《华阳国志·蜀志:“承秦之后学校陵夷。”  
文翁为总治蜀郡军民的太守其创办汉代早期的地  
方官学最大的出发点应是使行政人才地方化培养  
具有良好训练的本地基层吏材以满足办理文书簿  
考核狱讼一类官场日常公务加强政府各级组织  
建设在当时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未能全面向经术开  
放的情况下文翁培养所重不是纯粹问学的儒士。  
从此方面而言文翁已不是司马迁所定义的那种推  
崇黄老清静无为的循吏”,而是汲汲于事功的朝廷  
干臣和能吏干练精明又忠顺代表着从文帝以来专  
制皇权表现出来的强烈扩张倾向。  
考察汉政霸王道杂之之表现至少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文吏和儒生兼用二是官员身上具有  
儒法兼综的色彩作为汉代早期循吏的代表,  
文翁为我们了解西汉前中期霸王道杂之的运行  
状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案例我们大致能看出  
汉承秦制其政尚法特别是亲民之官是帝国行政的  
实际承担者在政治实践中更倾向于法术不过秦  
汉时期儒法合流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造  
了地方官员的品质使其具有重视教化的色彩文  
翁不纯是一个儒生也不全是一个文吏而是一个具  
儒法兼综施政风格的地方行政官员从汉初律  
令学对经学的影响来看文翁援儒入法以儒辅法的  
特征较为明显后人仅凭文翁办学之举就把文翁看  
为儒生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当时亲民者则以  
文吏为众的历史背景。  
汉平定天下后从高祖到景帝的60 余年间豪  
强游侠及工商阶层等地方势力犯法弄奸侵凌孤弱,  
导致地方局势失控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打击和对地  
方行政官员的监管整顿和改善地方秩序成为中央  
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景帝不得不借助刑  
名法术来控制局面任用酷吏对之残酷打击武帝因  
之并且更过之他对郭解等游侠的打击对富人地  
方豪强旧日权势人物的限制使得中央势力直接干  
预地方基层社会秩序巴蜀地区长期战乱较少但  
,“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  
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徒  
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襚兼加赗  
严耕望先生在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一文中认  
汉代政风其政则儒其术则法故中央大臣如  
丞相者以儒家为多实际亲民治事者则文吏为  
10]148  
赙过礼”  
我们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社会逾礼”  
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司马相如返乡拜访临邛县令  
9]137  
”  
汉家制度的复杂面相对于不同层次和政治倾向  
18  
此论提示我们留意霸王道杂之这一  
王吉临邛当地的富豪卓王孙程郑乃相谓曰:‘令  
11]3000  
对一县之长以  
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  
外籍蜀官与霸王道杂之汉家制度”  
待之可见汉初处于上升期富豪们因富厚倾郡  
理由薛宣其人,“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以  
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 他长于优事理乱”,但  
非天子和臣僚所好,“宣为相府辞讼例不满万钱不  
为移书后皆遵用薛侯故事然官属讥其烦碎无大  
不称贤也时天子好儒雅宣经术又浅上亦轻  
”,可见当时以明法为能的官吏的尴尬处境时  
任益州刺史的孙宝其人以明经为郡吏后因经明  
质直任议郎谏大夫是一位典型的儒生化官吏。  
孙宝行事务从宽省特别是引春秋之义严诛首  
这是汉代引经决狱的典型体现比专任刑杀更有  
利于缓合社会矛盾由此得到益州吏民和天子认可,  
被拜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后来,“益州蛮夷犯  
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秩中二千石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 吏民称  
县的傲慢心态。 《盐铁论·复古篇:“民大富则  
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威罚也。”又言:“往者豪  
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  
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逐朋党之权。” 面对  
富豪的威胁中央政府通过盐铁专卖平准均输以及  
算缗钱等与商贾争利利用强制手段打击工商业。  
巴蜀地区的社会势力是否犯法弄奸侵凌孤弱导致  
地方局势失控尚无直接记载不过司马迁在史  
·酷吏传记载:“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  
。”史记中刀笔酷吏的出现以及西汉后期蜀中卓  
程氏等大富豪家族的淡出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汉  
代中期前后的巴蜀地区似乎并不平静。  
酷吏与循吏的交错杂用成为文景以后地方吏  
12]136  
5]3259  
治的基本风格  
巴蜀地区亦未能例外但文  
”  
翁的循吏善政其办学兴教化的举措不能掩盖蜀郡  
太守冯当暴挫”、广汉太守李贞擅磔人等酷吏的  
惨酷行事究其原因武帝虽尊儒术但不会放弃政  
治实践中切实有效的刑名法术程树德先生说:  
值得注意的是成以来随着大批儒士进入  
政权官僚队伍充分儒学化明经之士据经术行德  
但政治却出人意料地走向混乱和衰败原因在  
儒术过于偏重道德教化短于实际政治管理不  
在政治的根本处用力致使官吏无力难称其职蜀  
地广汉之乱广汉太守扈商软弱不任职继任太守  
楼护只能纠之以霸道”,军法从事”,民乱方能  
平定刺史孙宝能够得到益州民众认可在于其充  
分领会霸王道杂之的精神内核在当时法术的公  
开价值被剥夺已丧失了理论发言权的情况下用儒  
术来缘饰吏事懂世务晓宽严以政能控制局  
王道与霸道均不偏废没有被俗儒导入不敷治世  
实用的理想政治误区。  
13]141  
法令之繁自武帝始也。”  
景武以降政风丕  
临民之官严亲吏事至于执术以御掾史用心及  
于米盐操持豪强纠伺奸匿察察为明始称能  
9]137  
。”  
地方临民的能吏们推崇法制和霸道”,  
便使得王道多成为一种缘饰。  
西汉后期宣元以来儒学气氛浓厚儒生日益得  
当时为官者多为儒生针对霸王道杂之的方  
汉政有一种强烈的矫之以王道的意向汉成  
帝鸿嘉三年广汉群盗起广汉男子郑躬等60 余人  
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犯历四县众且  
万人广汉太守扈商软弱不任职丞相御史遣掾  
史逐捕不能克朝廷以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  
以军法从事数月斩其渠帅郑躬降者数千人平  
定此乱与此同时颍川鄢陵人孙宝被任命为益州  
刺史。 “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  
,《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  
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  
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  
田余庆先生说:“王道霸道之说在汉人观念中  
主要指用法的宽严施政的缓急赋敛的轻重而言,  
14]60  
而不是先秦学说中严格意义的王道和霸道。”  
在统一国家的内部儒法之争更多体现在政策、  
治术之争无论是循吏类型官员的先富后教还是  
文法酷吏的严酷好法均是国家文官制度工具性的  
两面落实到地方基层社会最终还是要达到有效治  
民的目的例如推动各地方声教相通风气相移使  
各地文化经济水平走向平均和融合文法吏以明法  
著称用非常手段铲除豪强打散了社会势力鼓吹  
国家无所不在的干预和控制循吏则倾向于教化地  
5]3258  
刺史迁丞相司直”  
汉书·薛宣传所载对于鸿嘉年间蜀地广  
汉郡的这场民乱汉成帝归咎于丞相薛宣不能有效  
安民,“西州隔绝几不为郡”,成为将其罢免的主要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方社会民众在思想上加强对中央朝廷的认同。  
蜀郡文翁地方官学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本地完全陷入地方化”。 由于学校教育的针对  
性极强政府所考核的便是学校所教也是学生们所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  
化的普及但同时官学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  
部分是一个宣教性的工具国家对知识的垄断权和  
解释权的控制始终存在官方提倡的学说和观念成  
为民众必须接受和认同的东西这对整个社会意识  
起到了定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 《汉书·循吏传》  
载文翁招收培养官学弟子蜀地民众见而荣之数  
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即说明  
了运用政权的力量控制意识形态的效果不错文翁  
对地方人才的诱进”,实际上为处于政治权力之外  
的才俊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升入政治领域的制度化通  
同时借着巴蜀地区个人地位的提升以及地方官  
僚体系的完备在蜀地努力建立具有国家认同的基  
层社会秩序。  
野入朝以俸禄为生仰仗朝廷而活强化了对朝廷  
官僚体制的向心力。 《华阳国志3《蜀志 载司  
马相如初入长安题成都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  
不过汝下。”这个传说反映出蜀人对权势功名的追  
求和期盼蜀人心中的赤车驷马”,一方面具体指  
的是仕宦的尊贵另一方面似乎也象征了巴蜀地区  
民间社会所能想象的遥远但真实的中央权威后来  
司马相如被汉武帝派遣通使西南夷从中央回到蜀  
与往昔在乡当炉卖酒的落魄境况相比蜀人  
对他的态度发生戏剧性变化,“(相如至蜀蜀太守  
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  
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  
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  
11]3047  
与男等同”  
司马相如受到地方官商极高的  
礼遇和尊崇最根本的原因是凭借皇帝赋予的威望,  
以富贵权势得志于世司马相如所遭遇微显之间的  
荣辱反差生动地折射出蜀地在大一统局面下的社  
会风气及民众心态或如许倬云先生所说:“武帝  
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至上的一元结构权力的唯一  
来源是政治而智勇辩力之士最后的归结也惟有在  
政治上求出头一切其它途径都只是政治势力的旁  
汉制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命但允许外籍官员自  
辟僚属掾属须为本籍之人这一规定便为地方人  
才提供了上升的空间和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得  
贤尽其才减少滞才之弊以及社会对抗皇权的力量。  
民众通过察举以及辟僚属等仕宦通道由民为吏由  
15]453  
支而已。”  
注释:  
关于武帝执政风格的争论有关讨论可见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708-711 庄春波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考辨》,《孔子研究》2000 年第余治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  
的最初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赵沛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山东大学学报》2004 。  
此点承蒙刘复生教授提示特此致谢。  
秦朝设有博士官制度诸家并立伏生叔孙通等博士从事儒家经学的研习整理工作 参见张汉东秦汉博士官的设置及  
其演变》,《史学集刊》1984 李景明《“焚书坑儒与秦代经学》,《齐鲁学刊》1989 雷戈汉续秦学论》,《浙江  
社会科学》2004 年第。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林甘泉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J].中国史研究,2003,(3):1⁃20ꢁ  
4]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C] /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 分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1983.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崔适史记探源[M].张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0  
外籍蜀官与霸王道杂之汉家制度”  
8]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严耕望汉代地方行政制度[C] /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5 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4.  
10]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毋有江从无为而治到儒法兼综———文景时期地方吏治的历史考察[J].人文杂志,2004,(6):130⁃137ꢁ  
13]程树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田余庆论轮台诏[C] / / 秦汉魏晋史探微 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C] / / 求古编台北连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On Political Operation Model of Han Dynasty  
YANG Min  
History & Culture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are the two extrem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uling strategy,  
from which two categories of civil officials of Confucian scholars and legalist officials derive respectively.  
The middle of the Han Dynasty witne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litical operation model of legalist⁃Con⁃  
fucian combination and appointment of both Confucian scholars and legalist official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mpir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thought⁃un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local officials  
are alien rather than native, and the official in Ba⁃Shu are both legalists and Confucians, which in certain  
degree avoid localization and cause the local society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order of whole state. The ad⁃  
ministration of Wen Wong, chief official of Shu Prefecture in West Han offers typical case.  
Key words:alien⁃rather⁃than⁃native local official of Shu; combination of legalism and Confucian⁃  
ism; Han system; Wen Wong  
责任编辑凌兴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