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2  
March,2007  
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从新时期文学  
到新世纪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  
谭光辉唐小林浩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200611 日至由中国当代文学研  
乡土叙事极限化的人性书写历史小说的新历史主  
义倾向以及政治视角的回归等四个方面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也认同新世纪文学的提法认为  
中国当代文学从80 年代就开始了一种反思传统的、  
更具现代意识的现代文学建构理想主义和浪漫  
主义成为当时风行的文学思潮新世纪文学的命名  
及核心理念其实就是现代性概念的引入和对现代  
性问题的探讨於可训武汉大学则认为新世纪  
文学不是一个自然时间的划分而是在于彰显一  
种文学新质的诞生在他看来这种新质的生  
长时间开始于90 年代初迄今尚未发展成熟 新世  
纪文学是一个过渡性概念应与20 世纪文学相对应  
来考察张未民(《文艺争鸣杂志社认为,“新世  
纪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命名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建  
,“新世纪文学是一个言说时代的概念这种文  
学形态的兴起首先来自于文学观的改变新世纪文  
学的关注视角已扩大到了底层文学和80 后写作下  
一步还将关注社会写作尤其是介入型社会写作他  
为此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历史地图和现实地图的想  
姚楠集美大学认为,“新世纪文学的提出导  
向了对当前状态的关注是文学史研究中精彩的一  
谢昉中山大学认为探讨新世纪文学的现状  
及其存在问题对当下文学走出困境很有意义。  
究会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  
各地的250 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从新时期文  
学到新世纪文学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会议  
期间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实现了学会的新老交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  
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继任研究会会长会  
还颁发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届优秀成果  
表彰奖”。  
会议进入学术交流之前张炯的发言具有指导  
性意义他认为新时期30 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  
展阶段和特征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不应无视其  
存在的问题要从成绩与问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  
提高理论认识的自觉性以便更好地推动当代文  
学的健康发展随后会议展开讨论并在以下几个  
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问题涌现出三种不  
同的学术观点。  
ꢁ “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可以成立  
雷达中国作协认为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的  
到来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历史语  
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的  
整体风貌文坛由以前的文学期刊一统天下变为网  
络文学文学刊物和普通文学出版物三分天下的局  
文学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  
2ꢁ 新世纪文学命名的质疑  
金汉浙江师大认为,“新世纪只是一个时间  
概念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文学史的分期分段  
应从文学时代划分而非社会历史划分不赞成现在  
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就开始写新世纪文学史周晓风重庆师大认为,  
如果新世纪文学可以作为一个文学史命名的话,  
那它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文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文学转化的过渡阶段原有的文学机制就需要调  
但当前文艺运作的基本模式并未发生根本变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郝明工重  
庆师大认为文学命名应该在历史过去之后并应  
体现出社会各个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孙德喜扬州  
大学认为命名问题的实质是的关系  
问题命名是一种解读体现出的是对文学史现象、  
流派阶段的总体性认识不能初露端倪就仓促命  
子张浙江工业大学认为对当前文学的讨论  
应先从局部着手逐渐扩大范围随着时间的发展,  
清晰度的提高命名的准确性和理论意义才能彰显。  
有的文学经验很大一批80 年代后出生的作家都  
很有才华对他们进行引导是非常必须的我们现在  
与青年作家的对话与沟通还不够他提及今年 月  
80 后作家韩寒在博客上的争论并非个人之间的  
恩怨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的一次价值观的碰撞。  
他认为在市场的氛围中必须关注三个问题一是  
现有的文学体制没有关注到的文学青年二是传统  
作家在市场的冲击下面临着的新挑战三是现在的  
文学批评界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杨匡汉中国社科院认为新时期新  
世纪”,当代文学30 年来的一个重大成就是脱离  
现代文学而成为分支性的独立学科这对于长期  
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不分化不深入的局面是学术史  
学意义上的巨大进步新世纪六年以来的文学证  
,“边界是需要边界既意味着坚  
也意味着宽容”。 吴义勤山东师大认为近  
几年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但也存  
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繁荣中也有遗憾经典作品一  
直没有出现二是当代命名经典的价值比后人的命  
名更为重要三是应该从作品出发而非从作家出发  
来书写当代文学史谈到文学史书写张清华北  
京师大指出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不可能不带有自  
我对文学史的思考和想象这种思考和想象往往导  
致了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变迁当代文学史的评价  
标准总的来说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性标准到文化标准  
再到综合性标准的转变当代文学史评价标准体系  
中有三个问题需要继续思考对中国传统叙事的评  
如何加强作家的研究以及如何协调文学史各部  
分的比重问题文学史的写作还涉及到经典的遴选  
和重构问题对此包明德中国社科院认为中国  
当代文学经典的重构要解决三个悖论一是多元文  
化与经典的悖论一是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悖  
一是道德眼光与历史意识的悖论曹万生四  
川师大从价值观的变化方法论问题体制论革  
传媒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开端等四个方面论证了  
80 年代文学是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顾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认为新时期文学应  
1976 年发生的四五运动为起点主潮仍然是  
一场启蒙运动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  
重新被发现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一定会永远流传下  
崔志远河北师大认为,“整合是对历史矛盾  
冲突之反思中产生的对于历史内部恒常联系的回  
对划分新世纪文学的否定  
高玉浙江师大从总体上否定了对现当代文  
学的进一步细分他认为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分开并不是依据文学特征而是按照政治特征来划  
分的中国的文学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和  
中国现代文学所谓的当代文学实质上是现代文学  
的延伸和合理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国当  
代文学内部进一步划分出新世纪文学的作法吴义  
山东师大认为对新世纪文学概念的讨论焦  
点应放在呼吁大家进入当下文坛上高旭国浙江  
林学院认为新世纪文学的命名是当代文学发展  
过程中一种临时性说法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必要  
搞具体年限向成国吉首大学发表了与此大致  
相同的意见认为新世纪文学更多只是上世纪文  
学的延续以后应有更加科学的总结和命名。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评价  
如何评价新世纪文学是会议讨论的又一热点  
问题。  
白烨中国社科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  
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1993 年出现了一个新现  
陕军东征为代表由此开始了长篇小说的  
市场化运作整个90 年代成为文坛受市场化思想冲  
击的时代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媒体化娱乐化对  
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坛出现一分为三的格局:  
一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阵地的写作二是依托市场  
的文学出版三是网络写作传统文学以中老年作  
家为主但以青年作者为主体的传统之外的新媒体  
文学影响却更为广泛现有文学现象已超出我们原  
40  
谭光辉唐小林白浩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  
,“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与新世  
纪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都需要整合朱水涌  
例提出了文学的精神价值来源在哪里等问题郭宝  
河北师大在回应方伟的问题时认为导致当代  
文学原创力缺失的原因之一在于强烈的猎奇性并  
提醒我们警惕文学猎奇化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  
义和价值虚无主义。  
厦门大学通过对王安忆鬼子和毕飞宇作品的分  
析和追问认为当下创作的繁复和杂乱是现代性”  
概念在中国传播受挫的表现裴毅然上海财经大  
强调了文学与生活政治的密切关系认为文学  
机制应该有所调整呼吁作家扩大知识面创作文学  
精品。  
关于新世纪的底层文学  
有关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争论构成这次会议的  
一个学术亮点。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精神向度  
孟繁华沈阳师大没有直接谈论底层文学但  
他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超稳定文化结构中发现了  
新世纪底层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他认为处  
在边缘文化状态的当下文学和其中的超稳定文  
因素自产生后一直较为固定正是基于这一背  
小说从文化边缘地带和地域性知识中获取灵感  
和想象的现象才普遍发生边缘文化是被主流文化、  
通俗文化媒体所遮蔽的文化作家从这些超稳定的  
文化结构中找到了他们希望找到的东西在这些  
超稳定的文化结构中乡村中国表达得最为充分因  
从现代文学的乡土文学到当代文学中的农村题  
再到当下文学中对乡土文学的再次回归充分体  
现了新世纪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即守成性而正是这  
种守成性必然带来底层文学的繁荣。  
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维度价值立场等是会议代  
表深为关切和普遍焦虑的问题。  
唐小林四川师大在题为新世纪文学拿什  
么来启蒙的发言中指出文学启蒙启蒙文学是现  
代汉语文学的高贵传统其精神贯穿19 世纪中叶迄  
今的汉语文学。 “五四启蒙和四五以降的启蒙  
都实现了新的历史主体建构和转型进入90 年代,  
在市场经济状况下我们也在发动着新的启蒙但  
年代中期进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并没有渗透  
到草根阶层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我们用以启蒙的  
手段和内容在新的历史语境面前已经不堪重负新  
时期文学启蒙的历史处境启蒙的对象启蒙的任务  
以及启蒙的目标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此情形  
探寻一种超越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民粹主义激  
进主义既立足于此岸世界又奔赴彼岸世界的新的  
启蒙的内容和途径或许是新世纪汉语文学要认真  
讨论和加以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陈福民中国社科院认为底层文学是社会文  
化转型积淀出来的问题这个话题是1992 年以来唯  
一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话题底层的定义混淆  
不清严重影响了这类文学的表达深度;“底层文  
与历史关联中的框架性缺失又影响了这类文  
学的发展;“底层文学的道德期待与限度也是需要  
进一步厘清的问题毕光明海南师大认为底层  
文学已经成为一股文艺思潮,“底层叙事有着两种  
姿态一种是为老百姓写作”,这种叙事姿态产生  
的问题是阐释大于写作再一种是作为老百姓的  
写作”,这种写作聚焦于特定的生命个体逼真地刻  
画社会政治与经济运作给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造成  
的严重后果钟秋云南大学提出了关于当代文  
学中底层叙事外延的界定问题她认为应该把海外  
华人的底层文学纳入其中以底层生活为题材和底  
层人所书写的文学都属于底层文学颜敏江西师  
从社会现实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底层文学的发  
展状况梳理了底层文学的概念认为底层本  
身是分裂的与之相呼应有的学者还对底层文学  
进行了微观的研究徐德明扬州大学简述了自己  
谢有顺广东省作协认为现今文学的基本格  
局已经形成已经产生了一种惯性我们如何从这种  
惯性中走出来是一个问题文学的生命气息流转是  
不断变化的这十几年来,“个人化写作呈泛滥之  
缺乏精神的维度因此重申灵魂叙事”,确立健  
全的的信念从灵魂的视野出发看见美看见  
希望是非常必要的谭光辉四川师大 提出了  
文学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当下文学边缘化问题并  
非在于读者死了”, 而在于文学家对他的委托  
———人民的失约并导致文学向政治商业和自身  
的寻租使文学失信于民面临着遭公众讨伐的厄  
崔志远河北师大也认为,“新世纪文学应强  
化精神维度”。 汪树东哈尔滨师大则强调超越性  
和切己性的价值立场对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和教学  
的显著意义方伟河北省社科院认为中国当代  
文学艺术的创造力正处于困境中并以长篇小说为  
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理乡下人进城小说的过程及结果认为乡下  
人进城小说的叙事特征在于乡下人的乡下记忆多  
是和痛苦结合在一起的叶从容广州大学认为,  
岭南都市文学中的打工文学无疑也是底层文学的一  
部分魏兰宁夏大学以西海固作家群为例认为  
不应忽略底层人民写的文学底层写作者与知识分  
子的底层写作是不同的。  
看法苏琼厦门大学对王安忆长恨歌进行了  
批评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语言絮叨语法错误  
百出其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隐藏着对极端世俗  
的膜拜金汉浙江师大则针锋相  
对的指出不应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作品中的人物,  
不应把小说中的人物与作家的观点混为一谈李永  
西南大学也认为应该把作者人物叙述者分  
张中宇重庆师大坚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  
值观评价文学作品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保持中立,  
我们应该更新自己的价值体系朱水涌厦门大  
认为王安忆等作家用物质化书写方式勾勒上  
却又匆匆逃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家介  
入现实的这种方式很值得关注周雪花河北师  
对铁凝笨花中的故园之美中和之美”,  
万国庆浙江嘉兴学院对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与  
大众文化的传媒化趋势陈颖上饶师范学院对徐  
坤小说创作的价值立场及其形成张恒学湖南理  
工学院对世纪之交的反腐小说颜水生海南师大  
研究生对莫言小说中种的退化的主题等等展开  
了论述。  
由底层文学的讨论延伸到相关问题对话刘荣  
湖南理工学院认为我国需要一部现当代农  
民小说史用来探讨我国农民的心理素质和生存  
状态”。 贺绍俊沈阳师大认为对农民小说的研究  
很有意义,“农民小说概念还可以细化应与乡土  
小说”、“农村题材小说这些概念区分开来钟秋  
云南大学认为乡土文学带有更多风俗画特色  
和乡土气息农民小说更多从政治经济上切  
表现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农民的命运及其心灵  
变化历程因此两者都有存在的理由刘复生海  
南大学认为,“底层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投射  
了很多讨论者自己的想象底层写作的凸显与知识  
分子本身命运的变化和纯文学的危机有很大关系。  
白浩四川师大认为底层文学要表现苦难要有赴  
难意识虽然底层文学概念本身是暧昧和含混未明  
但我们需要有一个批判的态度因为苦难不能被  
合法化刘容林湖南理工学院认为两级分化的  
过程不可逾越苦难和两级分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  
免的问题贺绍俊沈阳师大认为此话题的实质  
是文学能干什么的问题文学应该承担精神价值的  
传承毕光明海南师大提出怎样写底层的问题,  
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可以直接毫不暧昧地挑明指  
责体制问题。  
关于诗歌吴思敬首都师大认为80 年代  
中期开始诗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内容上  
的从游离现实到回归现实主体姿态上的从精英化  
到平民化写作方式上的由纯粹地模仿西方到回归  
传统语言上的由书面化到口语化表达方式上的由  
侧重隐喻抒情到侧重叙事功用上的由侧重教化到  
侧重娱乐他认为从新诗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诗歌  
一向有关注底层关注平民的传统而新世纪诗歌保  
持了这种传统罗振亚南开大学认为,“个人化  
写作90 年代先锋诗界的优卓选择,“个人化写  
是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介入时代  
文化处境处理生存与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  
写作方式它常以个人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  
的诉求源自个人话语又超越个人话语突出了个体  
生命的声音风格语感和话语差异而个体诗人之  
间又存在着通约性孙基林山东大学认为新时  
期诗歌思潮在走出朦胧诗式的隐喻象征性修辞方  
式及思想范式之后开始由意象经营转向语感和叙  
进而形成并建构了一种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来广为流传的叙述性诗学风格彭金山西北师  
对当下诗歌的口语化”、“通俗化提出了质疑,  
提倡一种反诗之诗”。  
关于新世纪的各体文学  
新世纪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也是会议讨  
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小说刘川鄂湖北大学新历史主义  
解构革命历史小说的途径及其限度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新历史小说从历史理性集体话语体系反  
映论三个方面解构了革命历史小说陈红旗广东  
梅州嘉应学院认为残雪的小说展现了现代性溃  
败的历史图景营造了一种反现代性的异端境界。  
王万森山东师大和於可训武汉大学对此提出  
了质疑谢昭新安徽师大从小说的类型﹑小说  
的趣味和小说的风格三方面谈了对王蒙小说理论的  
42  
谭光辉唐小林白浩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  
关于戏剧和散文张健北师大认为90 年  
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三元一  
的话剧生态格局已经成型即主旋律话剧通俗  
话剧和先锋话剧他将先锋话剧的发展分为酝  
酿期发轫期成型期三个阶段并以主旋律话剧军  
旅话剧等为例论证了新时期话剧的世俗化特征安  
作家出版社则描述了自现代文学以来中国幽  
默散文的概况并对新时期幽默散文的特点作了归  
章罗生湖南大学呼吁建构纪实文学的独立  
话语与理论体系。  
为两性共谐的学术共识在进一步的讨论中王琳  
四川社科院从新时期知识分子叙事中发现了不  
同于从前的女性形象塑造邓利四川师大梳理  
了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的三个阶段郭力  
哈尔滨师大认为女作家书写历史表现出时间  
生命体验和苦难记忆三个特点禹建湘湖南  
吉首大学将当前女性文学的现状概括为四点一  
是女性作家集体浮出历史地表二是女性作家开始  
寻求新的写作道路三是女性写作与时代发展具有  
同步性四是继承了80 年代以来特有的叙述方式。  
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夏冠洲南阳理工学院)  
认为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多是关于汉族文学的,  
对少数民族文学和边疆文学很少提及期待涉及多  
民族的文学史出现涂鸿西南民大也认为中国  
文学不能不谈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若不涉及  
这方面的问题便不是完整的文学史。  
会议还就新世纪的西部文学女性文学少数民  
族文学生态文学等展开了讨论。  
在西部文学的讨论中宁夏的意义得到突显。  
贺绍俊沈阳师大认为宁夏文学由伦理道德信  
理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交流等构成这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  
的精神资源也提升和丰富了当下文学的精神内涵。  
李平中央电大将东部文学与以宁夏文学为代表  
的西部文学进行对比认为在对比中更能认识宁夏  
文学的意义白浩四川师大 认为在全球范围  
我们的文学面临着被后殖民化的危险西部文学  
同样面临这样的危机将狭隘化的旧西部文学拓  
展为扩大化的新西部文学”,是旧西部文学延续  
和发展的需要。  
关于生态文学赵树勤湖南师大认为文艺  
学上的生态转向在当代开始较早但与此相呼应  
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却显然落后生态文学在叙事  
上表现出了自然的复魅”、神秘主义的叙事方式和  
生态意象系统的重构三个特点李玫东南大学)  
认为与生态写作相对应的生态文学批评最终要落  
实到对于具有强烈人文气质的生态写作的关注上。  
宋炳辉(《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则区分了广义的  
文学生态和狭义的文学生态之不同继而提出应在  
广义的文学生态中建构经典的问题。  
关于女性文学这次会议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  
一个最大特点是置疑多于肯定反思多于倡导单  
唐敏李云四川师大研究生质疑了女性文学  
的命名对女性文学存在的根据提出了疑问认为女  
性意识本身就值得怀疑它脱离不了男性话语主导  
的社会政治语境安然作家出版社认为女性文  
学是男作家和女作家小说中独特的女性意识的表  
而不是女作家的所有作品的指称胡倩一四  
川师大研究生认为女性文学要有开放的视域男  
性维度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尹海燕四川师大研  
究生指出身体写作概念的运用仍旧含混不清,  
需要进一步清理谭湘河北教育出版社认为应  
促使女性文学的话语主流由最初的两性对抗发展成  
此外李红秀重庆交大就新世纪文学与大众  
传媒和网络化的关系江冰广东商学院就新的文  
学批评模式和批评机制的建立栗丹东北财大就  
加强对文学消费者的关注曹慧英韩国市立仁川  
大学就贾樟柯的电影艺术特征刘永丽四川师  
90 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王春荣辽宁  
师大就新时期文学中的英雄主义主题梁彦玲廊  
坊师院就海子长诗的主体意象阮阿陶四川师  
就新时期的哲思文学彭放四川师大就现当  
代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  
。  
责任编辑]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