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3  
May,2007  
春秋繁露的和谐观  
王启涛高林远  
四川师范大学a.党委宣传统战部;b.党委成都610068)  
摘要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被誉为西汉大师说经第一书”。 该书海纳百川集前代学术之大成非  
常系统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更为宝贵的是该著从四个方面开拓性地阐发了中国古代和谐理念的重  
要内涵。 《春秋繁露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思维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和谐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3⁃0005⁃05  
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政治史上西汉大儒董仲  
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则知由来久  
[1]1  
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清代学者苏  
。”  
1]自序  
舆盛赞道:“西汉大师说经此为第一书矣。”  
春秋繁露的作者董仲舒约前179—前  
关于本书的书名含义苏舆言:“。  
104) ,广川人 在世时代约自汉文帝初年至汉武  
帝太始末年间年近九十而逝少治春秋》,景帝  
时为博士威仪行止一丝不苟俨然儒者气象颇  
1]1  
看来本书主要是  
春秋作义润益处多。”  
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春秋作注解并阐发自己的学  
术思维和政治思维而关于此书的结集以及内容,  
苏舆言:“《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  
术之意及数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  
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之属复  
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蕃露只一篇  
。 《·艺文志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公羊董  
仲舒治狱十六篇后汉书·应劭传》:‘仲舒作  
2]董仲舒传赞  
受士林敬重,“为群儒首”  
史载他在任博  
士期间专心治学三年不窥园圃被后世传为美谈。  
汉武帝即位后欲兴太平与五帝三王比隆于是诏  
举人才亲加策试董仲舒的三篇答卷得到武帝激  
被定为第一这标志着儒学正式成为官方主流  
学术后仕武帝兄易王为江都相王好勇而骄他  
专以礼义匡正之家居时他究天人之故以为天灾  
地变皆由天意欲以警醒当朝为仇家所勘几遭死  
作为一代纯儒董仲舒在汉武帝的信赖和支持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确认天人合一君权  
神授的原则拟定阴阳刑德的思路强调思想文化  
的统一对于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必要使庠序之教  
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当即艺文志之十六  
并在此书外而无春秋繁露至隋唐》  
著录始有春秋繁露十七卷而百二十三篇者已  
疑是后人杂采董书缀辑成卷以篇名总全书耳。  
御览六百二九百三十并引西京杂记》,言董仲  
收稿日期2007⁃02⁃1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西部项目编号06XZZ002)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贾本乾高林远。  
作者简介王启涛(1965—),四川仪陇人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文学院教授;  
高林远(1956—),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院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普及全国事见汉书本传及汉书·艺文志》。  
在董仲舒的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  
种品德看成圣人君子的治国大纲看成凡夫俗子的  
养生之道董仲舒还开拓性地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  
了深入探求和总结此乃前贤时彦所未道请试论  
。  
天人合一”,它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董仲舒所言之天有时指物质之天(nature),与地相  
有时是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heaven),而并非有  
自我心境的和谐  
3]11  
人格之上帝  
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 “,  
1]天地阴阳  
实际上在  
在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在东方民族的思维中,  
对自己心灵的关注非常突出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也不例外董仲舒更是一个典型董仲舒言:“故仁  
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  
董仲舒之前的古代术数中的天文历谱五行都注  
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相互影响这在阴阳  
家学说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吕氏春秋以及礼  
月令都以五行配入四时西汉经师皆  
1]循天之道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可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内心与自然社会的默契,  
是长寿健康的第一要诀和谐首先意味着自我心  
境的和谐而自我控制始终是实现心境和谐的重要  
要素首先是要克制各种恶欲:“栣众恶于内弗使  
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 ……天有阴  
3]7  
采阴阳家之言说经而董仲舒公羊春秋》,  
2]董仲舒传赞  
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但正是董仲舒明确  
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在中国思想  
史上把天作为人间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对于这套  
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论述得最充分的就是董  
仲舒董仲舒为儒家学说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  
1]深察名号  
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  
其次是对  
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控制既不大喜也不大悲使其  
适中便是和谐。 “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  
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  
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君子道  
气则华而上凡气从心气之君也何谓而气  
4]373  
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  
董仲舒还使  
这些儒家的伦理原则获得了与鬼神的监督与  
4]382  
董仲舒非常系统地将天人相配:“天  
保证  
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五官  
不随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  
1]五行相生  
[1]循天之道  
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为人者天也。  
。”  
礼记·中庸亦言:“喜怒哀乐之未  
人之人本于天卢文弨曰:‘人之人疑当作人之为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  
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  
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春之答也,  
秋之答也夏之答也冬之答也天之副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获得心境和谐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为仁向善:“仁者憯怛爱人谨翕  
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妬  
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  
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  
1]必仁且智  
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  
综观中国  
思想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始终把  
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而董  
1]为人者天  
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也。”  
正因为天  
人相应人世间一切都效法于天所以人无论作为  
个体还是共同组成的社会都应该尊重自然和自然  
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进行运行和发展。  
仲舒的见解和学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自我身体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并不反对人的生理需求,  
只是强调这种需求的适度与和谐董仲舒言:“故  
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  
在研读春秋繁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董仲  
舒所言间一条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和  
”。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夫德莫大于和而  
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  
。 《:‘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  
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 能以中和  
1]保位权  
。”  
苏舆注释:“是董亦未尝以欲为不善之  
。” 董氏又言: “ 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  
1]仁义法  
。”  
。”  
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  
又言:“故圣人之治国也因天地之性  
1]五行之义  
1]循天之道  
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董仲舒把看成  
孔竅之所利苏舆注:‘谓顺民欲’,‘情之所欲,  
不以禁民。’) 利五味盛五色调五声以诱其耳  
天地间最重要的一条规律看成人世间最美好的一  
王启涛高林远春秋繁露的和谐观  
1]保位权  
身之有性情若天之有阴阳。”“天地之  
。”  
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  
1]深察名号  
所生谓之性情。”  
但是董仲舒认为人类社  
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喜怒止  
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  
会必须要以一整套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生理需  
:“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  
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  
1]度制  
[1]循天之道  
自恣其势无极。”  
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  
伤而短。”  
他从大自然间动物的长寿出发启  
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  
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  
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  
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  
发人们对于安逸舒适环境应该辩证对待切勿纵容  
自身:“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冰猿之  
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天气常下施于  
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  
道者亦不宛气苟不治虽满不虚是故君子养而  
和之节而法之去其群泰苏舆注:‘群泰即上泰  
泰佚泰实泰虚之类。’),取其众和高台多  
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  
。”  
1]度制  
。”  
同时还要用来约束人的生理需求:  
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苏舆注:《管子·心术篇》:  
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 民  
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  
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其情也所以安其情  
1]天地施  
。”  
更要以仁义这一伦理道德准则来约  
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束本能以理智理性驾驭之:“天之为人性命使行  
中国古代的学者非常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也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说到底就是关注构建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董仲舒言:“《春秋之  
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  
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  
……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  
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  
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  
仁义而羞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  
1]竹林  
孟子亦言:“养心莫善于寡欲。”朱熹  
。”  
集注:“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  
5]尽心下  
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  
又请比较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6]十二章  
魏书·释老  
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又有五戒去杀妄言饮酒大意与  
7]  
信同名为异耳。” 颇有意思的是,  
1]仁义法  
董仲舒还提出了达到身体和谐健康的养身之道:  
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  
天之生人也,  
养身全使男子不坚壮不家室阴不极盛不相接,  
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  
1]身之养重于利  
董仲舒认为是天与人间重要的  
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此天地之道  
。”  
1]循天之道  
[1]王道通  
。”  
据说董仲舒本人就善于养身,“宿有固  
运行规律:“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  
8]724,《神仙传》  
体枯气少”  
他反对纵欲:“天地之  
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  
[1]循天之道  
。” 董仲舒认为仁义之道是个人与他人  
不致盛满不交阴阳气不伤于以盛通而伤于  
不时天并恣其欲而不顾天数谓之天并是故新  
牡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牡苏舆注二十  
),始衰者倍终年中衰者倍于衰大衰者以月当  
和谐的重要法则。 “就是要爱他人,“仁之法在  
1]仁义法  
如果伤害他人自爱是决  
爱人不在爱我”  
不符合仁义之道的这种仁义之道对于普通百姓  
如此对于统治阶层也不例外这种仁义之道不仅应  
针对他人甚至应延及世间万物。 “昔者晋灵公杀  
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  
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  
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  
1]循天之道  
新牡之中而上与天地同节也。”  
他倡导平  
中正的养生之道:“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意  
1]循天之道  
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  
人应当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养神静神以  
1]循天之道  
他从老子》“谷神受到启发指出  
养气”  
1]仁义法  
中和之道就是养生之道这个中和之道其实就  
。”  
苏舆注:“实也言实心爱民不遗庶  
是不放纵不泛滥就是要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  
欲长劳而无长佚”。 董仲舒甚至提倡食杂食:“同  
盖圣人之仁博矣始于自爱推于爱人极于爱  
春秋之志也。”基于此董仲舒对于为政者  
提出很高要求:“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  
1]循天之道  
时美者杂食之是皆其所宜也。”  
是故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玉杯  
德侔天地者方可为天  
之大义也。”  
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  
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  
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不合而  
1]顺命  
而一旦天子不能奉行天之命则废而称  
由此他认为必须重用英才爱护众生:  
。”  
1]顺命  
”  
1]基义  
春秋之敬贤重民如是是故战攻侵伐虽数百  
合各有阴阳。”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体现在  
必一二书伤其害所重也。” “夫德不足以亲近,  
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断以战伐为之者春秋》  
二者运行规律的一致性这些运行规律是不能违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天人一也喜气也故生怒气也故杀,  
乐气也故养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  
有其理而一用之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  
1]竹林  
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苏舆注:“夫为人君,  
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  
宜事也。 ……《荀子·大略篇》:‘天之生民非为君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白虎通:‘王者即  
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 故列士为疆非为诸  
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 ,“教以  
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民家给  
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妬嫉之人,  
1]阴阳义  
。”  
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则会遭致惩罚:“天  
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  
也不能有育非溧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知心而不  
省薰与溧孰多者用之必与天戾与天戾虽劳不  
1]暖燠常多  
。”  
所以必须因地制宜:“至温润下知地  
1]王道  
[1]五行相生  
民修德而美好。”  
董仲舒认为人能够行”,  
形肥硗美恶立事生则因地之宜。”  
他反对  
1]五行相胜  
因为人有,“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  
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  
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  
多发繇役以夺民时”  
而主张劝农事无  
1]五行顺逆  
[1]求雨  
董  
夺民时”  
,“无伐名木无斩山林”  
仲舒的学说也是对前修的继承。 1993在湖北荆  
门出土的一枚楚简亦言:“ 所以会天道人道  
。”周易是研究天道天的规律和人道人  
类社会的秩序会通道理的书又考论语·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1]深察名号  
”  
这种端依靠教育便可以结成  
:“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  
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  
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  
1]实性  
[11]  
仁者寿。” 《孟子·梁惠王:“不违农时谷  
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董仲  
舒非常向往这样一种和谐世界:“故其治人道而差  
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  
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  
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5]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庄子:“与人  
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地与我  
1]度制  
[12]齐物论  
相安故易治也。”  
于是董仲舒描绘了一个和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可见天人合一人  
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  
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又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  
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美好境  
。  
董仲舒的和谐观产生于文治武功空前昌盛的  
汉武帝时代充分体现了汉家气象而关注人生  
2]董仲舒传  
。”  
爱人即仁  
可见在董仲舒的心目里自尊自爱与  
9]149  
和社会的和谐共生是董仲舒及其以后今文经学的最  
大特点董仲舒的弟子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多  
受其师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无疑是一  
个彪炳史册的巨匠。  
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董仲舒非常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十指  
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  
他向往着这  
样一幅大自然美景:“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风雨  
1992 世界1575 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  
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  
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汤一介指出:“当前  
人类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我想归纳起来  
有三大问题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而这  
三个问题应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当今人类社  
1]王道  
醴泉出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  
在董仲  
10]146  
他反复阐  
舒的笔下,“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天人合一理念本身就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倡导在董仲舒的笔下,“和谐常  
常用来表示:“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  
必有左必有右 必有前必有后 必有表必  
王启涛高林远春秋繁露的和谐观  
会的和平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认为我国  
儒家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这三  
个哲学命题也许可以说为我们解决上述三大矛盾  
提供了某些宝贵的思想和应该特别重视的思想资  
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  
和谐的社会。 20051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建立和阐  
释儒家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这三  
个哲学命题的最重要人物和著作就是董仲舒和他  
春秋繁露》。 其人其书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  
历史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  
。” 2005我国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  
注释:  
此据苏舆董子年表》,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附录一中华书局1992 年版。  
季羡林朗润琐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72 季羡林还论及印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参考本书第  
4⁃75 。  
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苏舆注:“屈民以防下之畔屈君以警上之肆。 ……圣人教民尊君至矣然而盛箴谏议纠之设灾异以警之赏曰天命刑曰  
天讨使之罔敢私也视自民视听自民听使之知所畏也。”(《春秋繁露义证32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  
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弗使失性。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此两处之”,均为”。 参考钱  
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213 。  
请比较:“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犹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  
人合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替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身犹天也……内有五脏,  
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 (《春秋繁露·天辨在  
》)  
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犹合也。”  
参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99 所论。  
参考文献: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2]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朱熹孟子集注[M]ꢁ 成都巴蜀书社,1986ꢁ  
6]老子[G] / / 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7]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李昉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9]许倬云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C] / / 学术集林5ꢁ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1]论语[G] / / 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12]庄子[G] / / 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13]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N]ꢁ 光明日报,2006⁃12⁃14ꢁ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