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3  
May,2007  
蒙文通理学范畴研究  
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蒙文通治学博涉儒释道自称诸学中唯理学所得最深 在其所阐述的理学范畴中性为本体论范  
但他更强调本心的作用持心本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主张性本善却需养提出人欲即天理的观点其理学思  
想体现了时代特征。  
关键词蒙文通理学范畴心本论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3⁃0031⁃05  
国学大师蒙文通治学领域极为广泛不仅在古  
是本心手容重足容恭亦是本心非特一身是本  
草木山川亦是本心才一事一物不当本心即知  
代的历史地理气候民族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  
而且在道家道教和佛学儒学领域亦颇有造诣。  
他对儒学特别看重认为儒家思想于中国二千年  
之历史影响至巨不明儒家思想不足以明二千年之  
国史而宋明理学则又探究儒家思想之本  
1]《理学札记》,114  
应即改之”  
本心是体包括人在内  
的万物皆是本心的体现为用故万事万物一旦出  
异常”,本心都能知晓并加以改正。 “四肢百  
莫不有知而统于一心心果何在乎则四肢百  
1]蒙默于理学札记补注,132  
”  
虽不专攻理学却称诸学  
体无乎不在岂惟四肢百体即万物亦莫不有知草  
2]189  
[1]《理学札记》,108  
中自得之深者惟理学”  
其理学著述虽多为读  
木竹石各有生意即其知也”  
万物皆  
书札记笺注心得但从中我们仍可发现他的理学思  
想理路本文拟透过蒙文通先生读宋明儒书的心得  
和有关材料对其理学范畴的涵义作一番研究探讨。  
关于”  
有知万物皆有心皆是心的体现。 “本心之好  
即所以为受是辞非之准而性善之源  
1]《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99  
因此蒙文通的”(指本  
”  
为宇宙本体。  
2ꢁ 心与性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蒙先生对这一范畴的论述较多既涉及到  
孟子之本心”,也谈到了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如心与知心与性心与理心与气心与物等等。  
心性问题是宋明理学甚至可说是整个儒学讨  
论的主要话题在心性相互关系上有两种观  
———性一元说和心性二元说区别在于是把  
心性视为一物还是认为心性有别。  
心本论的宇宙观  
在宇宙观上蒙文通以本心为本他说:“夫  
本心者道之所由生舍是心而道乌乎本此率天下  
一方面蒙文通持心性一元论他说:“孟子  
1]《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74  
[1]《理学札记补遗》,43  
而祸仁义之说也。”  
蒙文通把本心  
言本心本心即性故曰心即性也。”  
作为道产生的根据和根源他认为若无本心儒家  
的仁义之说就无以依存万事万物就失去了统  
”。 而本心无所不在,“浑身皆是本心知爱知敬  
尽心然后可以知性性学不是离了心  
1]《理学札记补遗》,141  
。” 性是相互联系的 另一方  
蒙文通又主张心性有别他说:“罗整庵心之  
收稿日期2006⁃10⁃08  
作者简介刘兴淑(1973—),四川威远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灵而非性之理说得亦好二者未可偏  
宇宙本体他说: “ 未有天地之先理固已  
1]《理学札记补遗》,141  
[1]《理学札记》,127  
父母未生前只是天理人得天理  
[1]《理学札记》,112  
。”  
明代著名哲学家罗钦顺继承张  
。”  
载以气论心性在气本论的前提下提出性为阴阳  
之理心本于气的思想认为性与心虽互相依  
不可或缺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以性作为心  
之灵产生的原因和根据又强调性没有灵明知觉的  
属性把性与心区别开来。  
以生此外更有何事。”  
这个先于天地、  
先于父母的是生之本是宇宙的本原 当然,  
也指事物的规律和普遍法则。 “能运水担柴的  
1]《理学札记》,103  
是这个但这个却未运水担柴”  
蒙文  
通依据二程凡事皆有理”、“万理出于一理”、“仁者  
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一身之理与天地万物  
蒙文通赞成罗钦顺的这种区分他说:“罗整庵  
别心之灵与性之理此语亦精然二者皆我所自有,  
本是一源此身即万物之一本在浑然寂然一理之  
1]《理学札记补遗》,142  
[1]《理学札记补遗》,142  
不可偏重如以心之灵为非则未是。”  
。”  
内而视听形骸外而山川草木,  
他认为灵明知觉之心与性之理都为人所固有不能  
非此是彼偏重于任何一方。 “三十年不少盐酱只  
是改过不吝何尝是无善无恶这是性原注也可  
说是气质),虚灵不昧的心可说是无善无恶这是  
皆物也有物有则所谓自然规律也即天理也太  
极也生生不已乾乾不息万事万物各有其理即  
应各尽其理时行物生任其自然行所无事而我  
不与焉恻隐羞恶充周流行而自不容已所谓虽  
1]《理学札记补遗》,150  
[1]《理学札记》,129  
这里应有分别”  
指天命之性或本然之性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  
有善有恶故心性既同又异。  
)、合一心主气从  
先天的心性  
欲自异于天地不可得也。”  
蒙文通指出,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均源于一理这一理是天  
具有超验性和抽象性及绝对性同时物物各有  
其自然规律各有其物理这物物之理又复通为一  
即天理生生不已乾乾不息 之天理体现  
于阴阳五气的交相作用中体现于运动之中静  
中存天理动中循天理此理本无一息之  
在心气关系上蒙文通认为心气是能所关系,  
虽为两物却不可分离心气可合一他说:“气是  
形而下之器也物也气之流行只是任其流行有  
何过不及知过不及者心也须是心常作  
1]《理学札记补遗》,142  
理是本体性范畴。  
理虽有先验性的一面但理并不是空或无蒙  
”  
1]《理学札记》,110  
。”  
气为两物形下之气是物是任  
其流行有清浊动静之分而认识之心无清  
动静之别但具有知觉灵明功能对气的过或不  
文通说:“若把理也看成空无非所敢知也延平言  
理会分殊阳明言感寂是儒家正义所谓性  
1]《理学札记》,112  
[1]《理学札记》,130  
及等状况悉能知之。 “心气岂为二耶?”  
。”  
他反对道家佛家认理为空为无  
既然心气非二那如何才能做到合一呢蒙文通认  
的观点认为无论是物之理还是天理都永不停  
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事物物具体的人伦道德行为  
得以体现他认为理与物是形上与形下之别是抽  
象与具体的不同而不是佛家道家所谓的虚实有  
无之异他认为把儒家讲的”、“等  
同起来一切就会成为虚的而无法认识南宋李延  
平说的理与明代王阳明说的理均是具有儒  
家伦理意义的天理兼有物理之义和伦理之义即兼  
实与虚为一身这就是性而非如佛学道家的空无  
之理空无之性。  
1]《理学札记补遗》,152  
,“心气合一只是要以气从心”  
敬以直内须是下刀锯鼎镬一翻工夫心气乃可合  
[1]《理学札记》,128  
”  
心气合一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加  
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这里蒙文通用象山所说的  
刀锯鼎镬学问说明时时存心的必要故本心不能  
有一丝懈怠所以在心气关系中,“须是心常作  
”。 心气非二却有主次之分要以心率气使形下  
之气从属于形上之心相应地在心物关系  
方面心物合一物在心中。  
关于”  
2ꢁ “本心纯然天理”、在心中  
蒙文通对这一范畴论述较多既谈到了对  
在理与心的关系中蒙文通认为本心纯然天  
1]《理学札记》,115  
赞同理在心中的说法他说:“在  
本身的理解也阐述了与相关范畴的关系如  
理与心理与气理与欲等等。  
ꢁ “是宇宙本体  
蒙文通接受了程朱的天理论思想认为是  
”  
物之理而气或不循于理惟心知之此理在心之说  
1]《理学札记》,118  
作为物之理气之则的理是知觉  
。”  
之心的认识对象这是就认识的主客体而言蒙文  
刘兴淑蒙文通理学范畴研究  
通的还具有本体性含义他说:“心无定所知  
则普于一切以知言则万物皆在知中宇宙悉括于  
知内物物还他本然之理而知至也性体明物各付  
人的主观认识就是通过知传给理的知亦是精微  
之气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气有精微与粗疏之分,  
其中粗疏之气构成万物而精微之气具有知觉性,  
有时被说成心有时被说成知但均为气之灵觉部  
知是心之知又是气之知心亦气 故蒙文通  
合气知三者称之为性或是无极而太极从  
这里可以看出蒙文通受气学派的影响很大不过,  
还没有达到变理本为气本的程度。  
1]《理学札记》,118  
安有不循理者。”  
能够认识物之理也能认识物之道即所谓的  
理在心”、“道在心之说虽然心无形体但其认知  
能力却无所不在宇宙万物悉括于知内”。 “”  
心具知觉思虑功  
1]《理学札记》,125  
是心之”,“知即心也”  
。 “万物皆在  
知中”,即万物皆在心中因此在蒙文通的心与理  
的关系中心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宇宙本体要见天  
就要存心, “ 随时体认天理即存之之  
蒙文通对朱子的理与气既不相离亦不相杂”  
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其言美矣”。 但认为朱子、  
阳明之所蔽端在论理气之有所不彻曰格物穷理曰  
满街尧舜实即同于一义之未澈而各走一  
1]《理学札记补遗》,147  
”  
道是客观存在的,“心存则道  
1]《致张表方书》,156  
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道非亡也人不省  
”  
1]《理学札记》,124  
随时使虚灵之心不松懈一切就  
”  
4ꢁ 人欲天理的对立与统一,“人欲即天理”  
理欲问题在宋明时期是一主要讨论话题理学  
合乎理一切就合于道这是蒙文通基于心本论对  
心与理心与道关系的阐述。  
家大多认为天理人欲是两相对立的主张存天  
人欲”。 蒙文通也注意到了人欲与天理  
的对立他说:“廓然大公 人己共同之理所谓公  
人物共通之理所谓公也否即人欲  
气不离  
对于理气关系蒙文通赞成罗钦顺有关理依于  
理气有别的观点他说:“罗整庵说理须就气  
上认取然认气为理则不是此语最  
1]《理学札记》,127  
。”  
克己复礼己者人欲也克去人  
1]《理学札记补遗》,145  
。”  
不可认气为理但理亦须于气  
还他天理己与他对由他本体我何与焉所谓  
未始有回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所谓未始有回也心齐坐忘之学克己尽之  
上见形上形下不可分合而言之性  
1]《理学札记》,107  
他认为理气有别但又不可分两  
。”  
1]《理学札记》,127  
者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其中理为形上之本体气  
为形下之物两者合而言之则为性换句话说性是  
兼互不相离的气与气之理而言性是合形上之理与  
形下之气于一体。 “寂者气之静原注动之微者  
),感者气之动原注动之著者也),一感一寂各  
有个自然之则所谓理也理岂外于气哉? (原注:  
。”  
蒙文通认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是公与私他与己的对立所谓坐忘”,是指深入  
存想意境浑忘周围环境及自身即所谓无天无  
无人无我之意境也即颜回所说的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 所谓克己  
复礼”,指通过克去私欲使得天理流行一切皆还  
他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无我无他无天无人的境界  
将儒家的克己复礼同道家的心齐坐忘相  
比拟也是蒙文通兼治儒调和三教思想的一  
个体现。  
1]《理学札记补遗》,109  
但不可谓即气)”  
天地万物生生不  
表现于气的或静或动即或寂或感其动静寂感  
各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理因此理不外于气是  
气之理理不离气但理不是气两者是形上与形下  
之关系。  
蒙文通吸收了陆王的观点主张由清明之本心  
来区分天理和人欲他说:“象山言收拾精神须  
收拾整顿一翻翦除枝叶心自纯一清明自然理欲  
另外蒙文通将知纳入其中认为理知三位  
一体他说:“有物有则理者气之理理传于气气  
违于理而心自知之而知传于理知亦气之知也三  
者一而已也合而言之性也无极而太极也。” “气  
1]《理学札记补遗》,147  
分晓见可透澈。”  
陆象山认为心具  
有先天的知善知恶的能力只要有虚灵之心就自然  
能分晓万事万物是否合乎天理也就是说只要  
先立乎其大”,即立其本心并存其本心使本心不  
松懈就能分辨出那些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  
”、“过或不及人欲并加以防止 蒙文通  
1]《理学札记补遗》,113  
理也知也合而言之性也。”  
这里  
”,是事物的普遍法则和规律它不离于气通  
过气来体现或者说理寓于气中即所谓的传于  
”;昭昭明明的心自然能够判断气是循理还是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认为最佳方法就是寡欲”,一切还他本然状态。  
本色非性而何天自天地自地万物自万物各有  
[1]《理学札记》,105  
知爱知敬是本体自能孝自能弟纯是天理只要  
其性复通为一性”  
1]《理学札记》,114  
搜求人欲到底”  
。 “养心莫善于寡欲气  
1ꢁ 性兼已发未发兼动静兼感寂兼知能  
性兼已发未发兼动静兼感寂张载认为  
性乃气所固有”,即性是气之性表现为气的运动  
变化与聚散蒙文通受其影响认为:“寂感皆理,  
动静皆性也着于动着于静而观性皆非知性者  
1]《理学札记》,117  
有了知爱知  
清理明善日充而日长”  
敬的本性有了昭昭明明的本心在家自然能孝顺父  
爱护兄弟这是天理是人之本色为了还人之  
本色就必须存心养心令此心不松懈使自己的欲  
望不超过一定的度即所谓的寡欲”。 显然这里  
寡欲与佛教所说的寡欲迥然不同这是儒  
家的寡欲”,并非要无视人的基本需求。  
1]《理学札记》,106  
。”  
寂然不动是体是未发感而遂通  
是用是发用流行是已发寂感皆理理即性故性  
兼已发未发而言气之或动或静气之或聚或散,  
各有其理各理又复于一理故也是性事实上所  
谓动静寂感只是从不同方面说性而已然而性  
兼具生理与心理双重属性既是生之本又具仁义礼  
智四德因此性不可见蒙文通说:“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善言性者也寂非可见感者寂之感亦何  
尝可见未发之中不可见已发之和亦不可见夫形  
上之谓道道可见欤凡可见可闻者器也使器之  
中节者则道也性也故已发未发皆说性渺无声  
同时蒙文通又接受了王夫之陈确等人的有关  
理论认为人欲即天理”。 陈等从理不离气推  
导出天理不离人欲无人欲无以见天理等等结论蒙  
文通赞同他们肯定人欲强调离人欲即无天理的观  
他说:“理者气之理人欲即天理。 ……甘食甘  
亦天理也呼尔蹴尔则不屑不顾亦天理也呼  
蹴而受之则欲所不欲然后非天理此真太空中一  
点尘埃此前此后皆气也亦理也;……此一点尘自  
是人欲关头所谓不动心者即不动此不屑不顾之心  
养气者即养此不屑不顾之气  
1]《理学札记》,106  
臭之可言也。”  
性兼已发未发兼动静,  
兼感寂与道一样具形上之义是不可见的。  
同时性也兼知能。 “谓愚夫愚妇异乎圣人者,  
非也谓圣人即愚夫愚妇亦非也就与知与能而扩  
1]《理学札记补遗》,147-148  
。”  
蒙文通认为理为气之理天  
理是人欲的一部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人欲即天理。  
他将饮食男女的七情六欲视为天理而把不符合  
道德规范的比作那一点尘埃”,认为存心即是  
养气即是使人欲不超出那个度变成天理的对立  
他指出:“说人欲即天理却无害无为其所不  
无欲其所不欲即是克己复礼情即性是从本  
体说性其情无以小害大是从工夫说若疑情即  
性之说则于本体不澈若不指出本心无集义改过  
之工以为有身即有道则是猖狂妄行而不自觉混  
1]《理学札记补遗》,129  
充之者也”  
蒙文通认为圣人与愚  
夫愚妇在天之赋予的本然之性上如饥食渴饮好恶  
孝悌等方面是相同的但两者在工夫上即在与知与  
能的扩充方面则存在差异。 “子思言愚夫愚妇与知  
与能即孟子所言良知良能言良能而不言良知则  
滞于形器言良知而不言良能则少了着落言性须  
1]《理学札记》,123  
兼知能看原注知是能的知)”  
他认  
1]《理学札记补遗》,145  
性即吾固有之真精神”  
应该合知  
1]《理学札记补遗》,139  
道为一心则于本体更混。”  
蒙文  
与能两方面为一体而言性前文还提及性亦就理、  
知三者而言。  
通主张将性与情区分开来认为性与情是体与用大  
与小的关系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亦与其类似、  
天理是本体但此本体要通过人欲情表现出来故  
说人欲即天理情即性以性来控制把握情即是性  
其情以天理主导人欲才能分清人心与道心才能  
明本体。  
2ꢁ 性即理  
在性与理的关系上蒙文通赞成性即理之  
他说:“延平所谓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 理  
1]《理学札记补遗》,153  
延平即  
原自一本而万殊莫非性也。”  
李侗是朱熹的老师他曾说:“要见一视同仁气象  
关于”  
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方是儒者气  
3]卷三十九,《豫章学案·延平答问》,579  
李侗认为万物统一于  
蒙文通赞成朱熹的物物皆有性的思想认  
万物因其所禀气的不同使物性各异但万物之  
性又都以一个共同的本性为存在的根据。 “耳目手  
即性也即万物是天地之性也耳目手足各有  
。”  
天理万物的形成只是天理的变化蒙文通认为无  
论是一本之理即天理),还是万殊之理因为物物  
各有其自然之则各有其理),都是性都是天之所  
刘兴淑蒙文通理学范畴研究  
1]《理学札记》,121  
他说:“率性尽性之学自  
以与我者”  
取决于后天积习主张”、“”、“三者不能  
[4]  
子思孟子延平朱是一致的象山所谓于人情  
世事物理上用功亦是如此所谓洒扫应对之微即  
精义入神之妙释家说要于事上观亦是此  
分立蒙文通赞同陈确注重后天工夫的观点。  
因为,“性者心之性”,尽心是工夫工夫越深则性  
越显即可以知性因此他从扩充的意义上从发  
展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知皆扩而充之性虽善要  
1]《理学札记补遗》,154  
。”  
性即理要践形率性即是要明  
1]《理学札记补遗》,153  
物察伦即要于日用之中进行道德践履使形上与形  
下相结合。  
在扩充始能尽性”  
事物在变化人  
的认识也要随着变化虽然人心具有先天的判断是  
非的能力但仅是就本体而言事实上要达到那个  
先天的认识那个理尚需一个过程即需要一段工  
因此,“惟养气是尽性率性之要所谓内外交  
性本善却须养  
在性善恶与否的问题上蒙文通认可孟子的先  
天性善论他说:“性善之理古人都见得分明 只  
此一理延平从未发处说象山从已发处说已发未  
1]《理学札记》,127  
”,“性亦在养之而已”  
1]《理学札记》,115  
一也。”  
认为李延平主张理会分殊,  
另一方面蒙文通又认为性无所谓善恶他  
:“人生而静之寂然不动,《中庸之无声  
无臭所谓性也一性而已还言什么善恶言性善  
是不得已事况言恶乎存久自明是从发展上说  
讲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是就体而言是就未发处而  
陆象山混言心性认为善是心性共同的属性,  
性均有灵有知将情才都只作一般物  
”,主张于事事物理人世上用功主张收拾精神,  
1]《理学札记》,130  
),所谓尽心知性知天也。”  
不论是  
发明本心”,下刀锯鼎镬一翻工夫是就动而言是  
乐记人生而静言性,《寂然不动言  
,《中庸无声无臭言性都是就未发之性而  
性即是本来面目无所谓善恶说性善主要是为  
了给天地立本因此是不得已之事程颢说存久  
自明安待穷索是说人心只要保持内在的实践工  
久而久之你就会识得本体从而与天地相  
蒙文通在此借用存久自明是要强调性的被  
认识是通过持久的扩充善端的实践工夫而完成的,  
也就是从扩充意义上说从发展上说这就是蒙文  
通的性善却需养的观点亦即其在晚年侧重于孔子  
的性近习远之说发展孟子性善的扩充之义观点的  
一个表现。  
从已发处说蒙文通认为不论已发未发都是讲  
性善之理。 “不知性之善是谓外铄之学是无源之  
若说不假修证不免误认凡夫为即圣以至认圣  
凡无别无善无恶之说以生阳明说愚夫愚妇生而  
知之知的是什么圣人学而知之又是如何学所  
1]《理学札记补遗》,143  
谓识得本体好做工夫”  
蒙文通认为  
性善是本若不以此先天性善为本言性就会成为  
无源之水无所依托若不加强心性修养就会把凡  
夫当成圣人从而认为圣人与凡夫毫无差别。  
性虽先天本善但受所禀气质的影响物欲所蔽  
及后天工夫的不同导致恶或不善的产生因此蒙  
文通赞成明代理学家陈确教养成就以全其性的  
观点他说:“陈乾初说庶民皆天之所生然教养  
成就以全其性者圣人之功也非教养成就能有加  
于生民之性而非教养成就则生民之性不全陈氏  
蒙文通先生在其理学著述中涉及到了诸多范  
笔者试图通过以上对其主要理学范畴及由范畴、  
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分析研究来把握其理学思想的  
脉络以为深化蒙文通学术思想的研究作一探讨。  
1]《理学札记补遗》,146  
之说最为的当。”  
陈确认为人的善恶  
参考文献:  
1]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蒙默蒙文通学记[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3]黄宗羲宋元学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4]赵宗正李曦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四明清部分)[G].济南齐鲁书社,1982.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