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3  
May,2007  
神话俯身武侠失魂  
——张艺谋电影创作论  
超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2.重庆外国语学校重庆400039)  
摘要张艺谋在坚持神话主题创作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个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神话 其电影作品扎根于民  
族文化不失视觉冲击力国际化等特点具有某种寓言意味和诗意风格但同时其刻意强化造型语言迎合国际  
认同所带来的造境伪民俗”,则使得其神话主题日益趋于精神意义的空乏;“现实神话由于失去了寓  
作为叙事载体难以构建起民族神话那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而在浪漫理想主义氛围中削弱了  
人文关怀的力度和文化反思的深度两部武侠巨制则在双重颠覆中表明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到来张艺谋逐渐疏  
离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民族审美特质”。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创作神话武侠意境民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3⁃0086⁃07  
中国第五代导演”,20 世纪80 年代石破天惊  
尤其是所处的时空背景有着较为复杂的特殊性,  
况且中国电影创作又历来受到来自历史年代艺术  
等方面的局限和制约但毫无疑问,“第五代对此  
是作出了突破性贡献的他们通过对历史的艺术性  
重塑结构成新的叙事视角构建新的电影时空传  
达他们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禁锢中挣脱出来后所  
具有的独特感受和思想观念。  
的电影创作群体反叛精神个性探索人文关怀是  
他们的创作原则并由此引领中国电影发生了巨  
大变革以一种所谓的国际化电影模式进入世  
界观众的期待视界” 。 张艺谋作为这一群体的代  
表人物与第五代同仁一道黄土地开启了中  
国电影的新时空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  
片在世界电影艺术格局中创造了中国电影派”;以  
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这句话表达  
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的美好初衷。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表现为电影接受者  
的期待视界的不同因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世界的  
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便是按照西方人的东方主  
义视野来展示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  
英雄》、《十面埋伏开启了中国电影通向全球娱乐  
市场的法门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  
张艺谋个人的创作脉络正反映着整个中国电影  
发展的历程与风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其电影创作的  
探讨实现对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在艺术史与美学范  
畴内的思考。  
陈凯歌的黄土地开创了以革命叙事进行启  
蒙书写的先例但因缺乏能为西方读懂的浪漫传奇  
其深蕴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国际语境  
中并未取得认同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  
张艺谋电影的神话主题  
第五代电影人破茧而出之时所面对的乃是  
一个亟待重建的文化废墟文化重建是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张莹(1965—),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吴超(1982—),重庆人重庆外国语学校教师。  
神话俯身武侠失魂———张艺谋电影创作论  
则在此基础上淡化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探讨,  
而通过对民俗的感官性利用寓言化的故事  
对生命进行西方酒神崇拜式的狂热歌颂营造出  
了充满神秘色彩和苍茫粗犷氛围的东方镜像———  
培养出一种对人本身的关心对人精神内核的揭示。  
张艺谋对农村深入骨髓的亲身经验使他敏锐地捕  
捉到城乡变革中的现实问题并尝试由此向现实  
神话过渡走出民族神话的创作困境。  
民族神话实现了沟通中国” / 东方与世界” / 西  
秋菊打官司取材自现代生活但仍与民族  
神话保持着必然联系镜头所表现的中国乡村如  
同桃花源般的民俗奇观执著的秋菊说  
的追求简直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狂热的欲望的  
表现;“秋菊所面对的尚未彻底消除的宗法文化及  
其扎根的社会基础仍是民族神话时期铁屋子”  
的寓言所指但为体现向现实神话的转变张艺  
谋作出了巨大努力:“偷拍”、“纪实为主要特征,  
“90%的非职业演员,50%的镜头是在对方毫无觉察  
方的可能。  
神话作为一个民族性格与人文精神的写照,  
蕴涵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理和人类精神生活基本却  
深刻的意义具有浪漫传奇色彩和超越时空性。  
红高粱我爷爷”、“我奶奶的传奇经历可以  
发生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任何时间具有神话寓  
意味和超越时空性。 《菊豆》、《满城尽带黄金  
讲述了关于欲望与乱伦的故事影片中刻意营  
造的封闭染坊绝望处境药房秘境也是超越时间  
性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宅院显然是整个中  
国封建男权社会的造型呈现其批判所指也是具有  
普遍性和超越时空性的。  
1]258  
的情况下偷偷拍摄完成的”  
需要同时提及的  
一个都不能少》,真实的故事实景拍摄全部采  
用非职业演员继承了秋菊打官司的纪实风格。  
然而这部影片的真实并不能和秋菊打官司相提  
并论秋菊打官司除了技术上所刻意追求  
的真实以外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农村中  
关于法律权力生养等内涵也包容得相当丰富而  
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看到的就不像那些表层的  
真实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神话具有具象性往往以寓言为叙事载体,  
创造出某种具体形象从而传达深刻寓意而当  
神话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时也必然以某种具象化  
事物呈现在电影中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并不关心中  
国具体时间的变化和更替而关心社会和民族总体  
的隐喻,“民族神话时期这种创作思想主要呈现为  
一个意象性寓言———即鲁迅所谓的铁屋子寓言。  
活着摆脱了铁屋子寓言的叙事模式而接  
受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所提供的具有现实感和  
时空感的受难寓言模式以传记的叙述方式在长  
时间跨度中展示普通中国人本世纪以来的苦难命  
具有历史的批判性因而容易以其人本主义的价  
值观念获得西方视界的认同和接受,“但是由于它  
们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戏剧情节对其实远更纷纭复杂  
的人生命运作了相当即兴的政治图解似乎又使这  
铁屋子意象由森严坚硬封闭的深宅大院严  
冷漠专横的家长循环单调曲折的生命轨迹  
所意指和象喻观众从影片中看到的是所谓的中  
本身一个抽象奇异隐喻性的中国神话。  
民族神话神话寓言为载体构建起了  
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体系但其哲理性思考所达到  
的程度以及所借助的方式即高度强化造型语言)  
值得商榷:《红高粱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一定程  
度地传达出了关于生命关于反叛的哲理思考;《菊  
继承了造型语言高度强化的特点在精神内涵  
上较之红高粱更为成熟和沉重大红灯笼高  
高挂有意营造沉重的批判意味但由于太过强调  
造型语言其力图达到的对中国封建传统的普遍性  
批判也只能止于颂莲那句在这个院子里人像  
什么而已至此张艺谋似乎逐渐失去了通过强  
烈的影像造型对民俗文化进行个性表述的热情从  
2]  
些作品的人性深度和美学深度受到了损害”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张艺谋专心制作的一  
部商业片影片借助美国黑帮片的类型套路体现  
出张艺谋的现实神话走向并且表明其电影创作  
已经倾向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与适应商品经济浪  
至此张艺谋完成了民族神话现实神话”  
的转变;《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首次尝试现代都市  
题材但真正的都市生活在片中却是缺席的;《我的  
父亲母亲继承了红高粱的叙事手法听我母  
亲说”、“听乡亲们说等建立起一个神话般纯洁的  
关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简单纯洁的人际关  
系和自然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幸福时光以一种  
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正在对一种纪实风格  
表现出相对持久的兴趣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合情理的人文关怀支撑着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  
而结尾的一封长信显然是一种社会批判与人性拯  
救的混合策略;《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人文回归之  
理应视为现实神话的延续。  
绿白五彩更有了湖面的对打剑穿水珠黄叶纷  
金戈铁马秦腔古韵黄土高坡华彩的乐章极  
力烘托它这一瞬间如此辉煌,“极尽灿烂之后空悲  
的美”。 《英雄让你享受视觉盛宴却未能经历生命  
之旅封闭的叙事空洞的内容脸谱化的人物损害  
刺秦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传奇性和趣味性而其  
阐述的武侠精神内涵也是值得商榷的。  
总体来看,“现实神话并没有建立起独立于  
民族神话之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体系尽  
管该时期的创作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但由于找  
不到可以替代寓言的叙事载体其创作日益倾向  
于强化造型语言的经营而弱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开  
倾向于影像技术的变革而忽略真实生活的客观  
再现民族神话时期就始终萦回不绝的浪漫理  
想主义色彩又滞后了其作品对对人本身的关心和对  
人精神内核的揭示,“神话因之呈俯身之势。  
武侠巨制的双重颠覆  
既称武侠”,密不可分 正如  
梁羽生先生所云: “‘ 是灵魂, ‘ 是躯壳。  
是目的,‘是达成的手段。” 金庸先生  
更有精妙诠释:  
ꢀ ꢀ 一把极其锋利的宝剑旁边写道:“刚猛凌  
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一块剑形的石条旁边写道:“紫薇软剑,  
三十岁前用因误伤义士不祥弃之深谷。”  
一把极其沉重的剑剑刃很钝剑尖圆而  
旁边写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  
前恃之横行天下。”  
武侠电影是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国类型  
[3]199  
其之所以能保持恒久的魅力关键在于  
影片”  
它浸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即武术文化和侠文  
随着时代的更移武侠电影的商业定位越发明  
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基本元素并  
未发生本质的改变这些元素主要有四方面一曰  
一把已经腐朽的木剑旁边写道:“四十岁  
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至此后日益  
”,二曰”,三曰传奇”,四曰”。 “与  
乃武侠电影最基本的规定性,“传奇”  
精进渐至无剑胜有剑之境。”  
此乃独孤求败概括一生修炼武学所达到的  
四种境界;《英雄也阐释了的三种境界第一  
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重手中无剑但心  
中有剑第三重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则增添了武侠电影的魅力。 《英雄以武侠片形式  
呈现夹带着它的炫目躁动与火爆闪亮登场无论  
是其虚张的大观念还是炫耀扩张的商业运作方  
都让耽于平静生活的国人大吃一惊其华丽的包  
装更给张艺谋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英雄以  
虚拟的语气讲述自己内心的秘密———直接的内心体  
悟默默让位给炫耀的扩张与夺目的外在形式张艺  
谋讲述的是当代人的神祗神话)。 由荆轲刺秦王  
的原型故事衍变而来的英雄》,一脉相承的不是故  
事本身而是一个时代普遍意义的心灵象征。 《英  
的主题深埋着现代人对权威的梦想对成功的  
渴望对冒险的追求对性爱的想往对纵横捭阖傲  
睨天下以及对潇洒自由孤高自许气质的期望和追  
。 《英雄的确品位很高有气概超然的壮烈有  
胸怀坦荡的豪迈更有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传奇故  
片中不乏大义大气却独独缺少人情人性不  
英雄仍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张艺谋以热  
烈和火爆来宣泄他的生命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残  
飞雪黯然的死才使得有限的生命更为火爆大  
红大绿无比疯癫极尽灿烂于是有了黑、  
英雄中剑法的最高境界残剑悟到的  
天下无争”,也即秦王面对残剑手书的而  
悟到的不杀”),其本身与金庸所阐述的无剑胜有  
之境是相通的然而其一旦与政治功利性的  
天下相结合,“的境界与的形象就必然  
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影片中有两句话至关重要:“个人的痛苦和天  
下人的痛苦相比将不再是痛苦秦国与赵国的仇恨  
放在天下将不再是仇恨。”话语本身没有逻辑错误,  
但却忽略了电影接受者的历史记忆”,那就是秦国  
统一天下的暴戾行径和秦王本人的残暴无道乃众所  
周知的事实在这种前提下怎么可能让电影接受  
者理解秦国的天下是世人的天下?! 《英雄背离  
了艺术地运用历史必须遵循基本历史事实的原则,  
因而影片所努力经营的天下也就必然沦为虚妄  
之词并且必然与的概念发生本质冲突那么  
何为”?  
神话俯身武侠失魂———张艺谋电影创作论  
”,即侠客侠士,“最早见于韩非子的  
而言导致武侠失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  
略了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思想的挖掘。  
[4]3  
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而在先  
秦的左传》、《战国策等诸多典籍中已有专诸聂  
政等的雏形,《史记更有形神兼备的记述:“今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  
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己存之死生矣而  
显然张艺谋所要阐释的英雄就是该片所书  
写的武侠”。 张艺谋唯一授权的小说英雄封底  
写道:“英雄是胸怀天下的人。”张艺谋也曾公开表  
其书写的武侠侠之大者”。 何为侠之大  
”? 金庸射雕英雄传说得很明白:“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但必须明确:“为国最终目的是为  
”。 英雄实际上是把”,也就是秦王的  
天下霸业置于了之上———天下一统是大  
”,王者之尊称英雄”。 这种从政治意识的高度  
认识的大义空泛冰冷涵盖模糊导致对英雄”  
的阐述流于概念化无法与历史的本质相同一更无  
法与中国武侠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5]游侠列传,2413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自曹沐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  
[5]刺客列传,1975  
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司马迁对游侠”、“刺客”“立捐躯忘亲之志结生死  
6]5  
与共之情”  
的品格之赞赏溢于言表刺客是  
的一种行刺反抗强权是他们人生价值的确  
立和侠义精神的彰显然而,《英雄中的刺客 侠  
士却在强权标榜的天下面前放弃了刺秦动机和  
一诺千金的品格完全臣伏在秦王强权面前失去  
武侠神魂。  
事实上在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中始终贯注着对  
英雄形象的塑造这是与其神话主题的浪漫理  
想主义色彩相统一的无论桀骜不驯的我爷爷”、  
我奶奶”,抑或勇于反叛的菊豆”、“颂莲”,抑或  
执著善良的秋菊”、“魏敏芝”,抑或历尽磨难的福  
”,甚至代表弱势群体的下岗工人无不折射出  
英雄的平民化光辉英雄中的武侠无一  
例外的有着盛气凌人刻板僵硬的特点无法取得观  
众的认同更难以弥补其空泛的英雄定义。  
长空放弃了作为侠客安身立命的武  
”,成为第一个失去武侠神魂的侠客”。 第二  
个为残剑”,他通过练字悟出天下无争而放弃刺  
。 “天下无争固然美好但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  
[5]刺客列传,1970  
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的秦王秦国身上,  
这就不能不说残剑天下无争的理解乃是一  
种误解因而他的武侠 神魂必然随着天下无  
理想的幻灭和秦王对不杀理念的违背而消散  
殆尽第三个丧失武侠神魂的也是丧失得最为  
彻底的是无名”。 怀抱家仇国恨他隐姓埋名十年  
方练就十步一杀”。 然而面对秦王,“十步一杀”  
在与秦王天下霸业之宏论的碰撞中纷然解体对给  
予自己生命捐助的长空和不惜一切成就其刺秦  
壮举的飞雪”,“无名是言而无信行而未果诺而  
不诚的。  
按照张艺谋的设想:“《英雄讲的是武侠的大  
是国家天下十面埋伏是一个爱情故事讲  
的是爱恨情仇。”《十面埋伏有意对为国为民侠  
之大者进行反拨舍天下大义而关注个人小利让  
武侠回归儿女情长英雄回归平民化但是  
如果说英雄尚有探讨何为武侠”、何为英雄”  
的可能那么十面埋伏除了炫技的”,我们无  
法指认出英雄的所在它与武侠电影”  
有着本质的区别乃是一部爱情武打巨制那么将  
武侠精神的读解建立在男女情感纠葛之上是  
否没有实现的可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众多优  
秀的武侠电影中大多渗透着儿女情长的浪漫情怀。  
可见贯注武侠的传统精神品格塑造形神饱满  
武侠形象仍然是武侠电影成功的必由之路。  
综观两部武侠巨制我们很难将其与张艺谋过  
去的作品产生必然联想尤其是英雄》,它颠覆了  
张艺谋过去的整个电影世界:“民族神话中桀骜不  
驯的抗争精神没有了,“现实神话中文化反思的人  
文品格没有了十面埋伏虽然或多或少透露出  
铺天盖地的箭雨中,《英雄所宣扬的武侠精  
神和力图构建的武侠世界灰飞烟灭这部定位  
于中国武侠电影近八十年来历史界碑之处的巨  
”,以放弃臣伏为叙事逻辑背离了武侠精神  
实质是对中国武侠题材的破坏性开采与颠覆而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众多优秀武侠电影以徐克的  
新武侠电影尤以黄飞鸿系列最为系统和著名)  
其贯注的仁者无敌品格在武侠精神意义  
已经与英雄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其塑造的慷  
慨坦荡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比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反叛”、“抗争的意味舞姬身上我们隐约  
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始终透露出对言有尽而  
[10]  
看到了我奶奶”、“菊豆等人的影子),然而,“武  
精神的缺失人物形象的平面化仍使得其力图  
达到的使武侠回归情本位、“英雄回归平民化的  
预期成为空谈而仅仅为电影的商业定位和国际化  
作了大量强化造型语言和中国特征的努力。  
刻意追求民族审美特质的歧路  
意无穷的追求红高粱里随风摇曳的红高  
、《秋菊打官司结尾处秋菊站在村头看着警车离  
去时茫然的表情、《千里走单骑开篇与结尾处高田  
面对大海沉思等场景无不传达出某种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味。  
其三深刻的普遍性伦理因素正所谓穷则  
11]尽心上  
张艺谋曾在缘起中有过对中国特征的谈  
大意是电影作品中的中国特征只要有一些符  
号点缀就可以如果说过去他把中国作为一个  
特性的事物加以表述体现出他对社会和民族总体  
隐喻的关心那么当他把异国情调的点缀视为民族  
特征时我们就不难看出在一种欲兼顾东西方期待  
视界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作品正逐渐疏  
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仁爱克己美善  
统一扬善劝恶等乃中国亘古传承的思想精神在  
张艺谋的电影中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电影中的人  
物塑造具体而又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菊豆中一边  
乱伦偷情一边隐忍苟活;《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  
要个说法的执著与韧劲;《千里走单骑中隐忍含  
蓄的父爱其之所以打动人心正因为通过电影叙事  
流露出中国美学所内涵的传统观念。  
离中国美学的民族审美特质”。  
民族审美特质引入电影的创制历程是中  
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客观地说以张艺谋  
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人走向世界获得西方视界”  
的认可的确与后殖民语境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如  
果抽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韵味那么中国电影  
作品即使是寓言化的、“异国情调也不可能  
获得西方视界的认可 所以电影美学的民族  
中国性仍是中国电影最基本的落脚点。  
其四注重真实”,强调合乎情理的曲折变化。  
中国传统美学要求文艺作品传达出社会生活人情  
世故的真实面目和内在的必然规律。 《秋菊打官  
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风格、《千里走单骑》  
大量起用群众演员都可以看出张艺谋在这方面所  
受到的深刻影响。  
其五注重抒情性推崇清新淡雅含蓄委婉的  
风格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尤其在影像方面十分强调  
诗的韵味和画的情致红高粱中九儿在高粱地  
里行走,《我的父亲母亲里招娣在白桦树林间奔  
都吸取了传统审美的精髓影像富有诗情画意,  
于不言中传达出清新婉约的情旨又使镜头内情景  
交融意蕴深远。  
民族神话时期虽然张艺谋主动吸纳了西方  
艺术的某些元素去挥发原始情调的人性和情欲的张  
但作品中明显流露出对传统美学的认同深蕴着  
中国传统美学的因子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中国  
传统美学及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是中华民族长期积  
淀的智慧才情的集中体现它为中国电影艺术提供  
了生长的土壤。  
归结起来,“中国美学对中国电影艺术影响最  
为深远的核心范畴便是意境” 。意境 是最能  
其一人和谐相处中国人习惯于将自  
反映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和民族审美特质的概念中  
国电影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特有的东方神韵”,正在  
意境深入骨髓的渗透和影响需要强调的是,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固然重要但切  
不可硬性追求所谓中国化”,或为表现东方神韵”  
而生造意境”、虚构民俗”。 张艺谋曾多次声称,  
然与自我融为一体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7]齐物论  
为一”  
所以总能领略物我两忘离形去  
8]  
的妙用总有着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9]  
式的恬静 这种和谐从容的审美特质在张  
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体现得比较突出无论是红高  
中血红的高粱地与影片人物旺盛的生命力的和  
还是英雄中悠远洒逸的九寨画境与天下无  
理念的融合都在追求一种物我同化的特质。  
其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中国人的生命意  
识中始终充满了富含哲理的人生感宇宙感历史  
所以对生命的体验也是含而不露见于言外。  
12]四十一章  
他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视作电影的  
最高审美境界但在对民族审美特质的刻意追求  
张艺谋逐渐走向了造境伪民俗的歧路。  
先说造境”。 按照王国维的观点,“造境实为  
境界创作方法之一但他也强调“‘造境’……必合  
乎自然” ,即中国古典美学所强调的情景交融”。  
神话俯身武侠失魂———张艺谋电影创作论  
对于审美意象而言,“是不可分离的离  
开主体的”,“就不能显现就成为了虚  
”;离开客观的”,“就不能产生就成为了  
”;《十面埋伏里的牡丹坊、《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的菊花台其本意显然在于借其绚烂布景向国际观  
众呈现中国古代文明璀璨夺目的光彩如果说颠  
轿”、“捶脚”、“挂灯”、“书法”、“形式还存  
在着某种所谓的意味性那么牡丹坊”、“菊花台”  
则无法对影片本身起到任何推动作用而仅仅是异  
国情调的点缀相较而言,《千里走单骑 选取的  
傩戏则少了奇观意味真正为电影叙事和主题揭  
示起到了促进作用。  
虚情”。 只有情景交融情景统一才能达到所谓的  
气韵生动” ,“意境 才能含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即所谓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这也正是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所代表的最高审美境界。  
对于中国电影艺术而言如果仅仅只有或  
”,而缺乏传神性”、“”  
互相分离那么中国人的生命感气质文化背景以  
及深层心理的矛盾心态将无法得以充分体现则努  
力营造的东方镜像也就失去了本身应该具备的  
民俗的潜在意义是为了表现一种生存时空  
和历史积淀而不是为了奇观而奇观为此在电影  
创作中民俗的把握要有一定的分寸感应采  
取严肃的创作态度善于把民俗自然地融化在影  
片中让民族审美特质在不夸张不做作的民风习俗  
里得以展示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提高了电影的审  
美品位揭示出东方韵味的丰富内涵。  
气韵”,这就与王国维所谓的造境有了本质区  
而成为生造意境”。  
无论是红高粱中神圣的野合”,还是菊  
中染缸式伦理道德抑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春夏秋冬循环式的宿命时空更或是英雄中四  
种色彩的书写形式都体现出张艺谋力图以意蕴的  
传达出中国气韵的良苦用心。 《大红灯笼高高  
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创作历程  
正体现着中国电影的整体风向变迁他已经成为了  
中国电影艺术的一面旗帜始终安插在中国电影  
走向世界的最前沿。  
中思想深度的缺乏和人物形象的空洞导致其精  
致的显得金玉其外;《十面埋伏的影像工巧刻  
华而不实彻底失去了意境的气韵生动性;  
总体来看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其电影作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不失视觉冲  
击力国际化等特点具有某种寓言意味和诗意风  
但其作品中的造境伪民俗”,则使得其神  
主题趋于精神意义的空乏;“现实神话没有构  
建起民族神话那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体  
在浪漫理想主义氛围中削弱了人文关怀的力度  
和文化反思的深度而两部武侠巨制则在双重颠覆  
中表明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到来张艺谋愈加倾向于  
关注国际市场的考评和电影的商业定位而逐渐疏  
离了电影艺术所承载的民族审美特质”。  
千里走单骑中的丽江山水残留着黄土高原的粗  
犷与苍凉缺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婉意境,  
与影片隐忍含蓄的情感基调略显不谐可以看作是  
的另一种分离。  
再说伪民俗”。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  
的缩影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为了强化隐喻性  
中国神话的民族特性影片刻意虚构和臆想了  
东方神秘的民俗”。 这种异国情调的民俗元素  
既为电影带来了自身的奇观效果同时也使它在国  
际上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清楚的定位和明确的命名。  
但由于只是借助民俗的外观作为特定表意的载  
因而很难起到意味深长升华主题的效果而刻  
意地追求民俗奇观则造成了伪民俗的泛滥。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负载了一种民族形象文化  
精神和意识形态特别是在中国电影文化除了其娱  
乐功能以外还担负着再现民族生活处境激活民众  
的现实热情塑造人生理想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的使  
不失民族审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维护  
民族影视业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而且也是推进全  
球化向公平和多极发展的必要依据。  
红高粱曾被誉为民俗片的典范但事实上片  
中的酒歌颠轿祭酒等都只是形式而且是夸大了  
民俗”。 “民俗的背后仍须有一种符合中国人  
审美习惯的理性反思如果不是积淀了一定民族内  
那么民俗就起不到意指的作用大红灯  
笼高高挂强化捶脚”、“挂灯等个案性的场  
极易导致其成为一种组装的伪民俗”、“伪文  
在中国走出世界世界也在走进中国的今天中  
国电影艺术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冷静地面对全球  
化的挑战强化电影艺术的民族审美特质使中国美  
学与西方美学现代意识有机融合为一体我们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应将张艺谋神话主题内涵的衰竭武侠世界  
的颠覆与在民族审美特质追求中所走向的歧路,  
视为张艺谋个人才能和道德的欠缺而应看到中国  
电影所面临的不断被分割的市场困境本土电影必  
须寻找新的商业空间的历史要求经济的全球化所  
带来的不均衡竞争等现状中国电影谋求更大发展  
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们相信,  
张艺谋以及更多中国电影人在推动中国电影国际化  
进程的同时将会自觉保持一种清醒地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的意识发掘中华民族具有现实生命力的  
文化精神感染和影响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  
注释:  
这里仅指中国大陆电影后同此义。  
国际化电影在影象造型和意识形态策略上热衷于用西方的他者眼光来叙述中国的民族生活从而形成一种相对模式化  
立足传统文化面向西方大国的以争取国际认同为目标的电影类型。  
在文艺接受中读者观众因其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民族性时代特征所致他们原先已有的各种经验趣  
审美理想等在观赏时就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参见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海光文艺》1996 年第 转引自刘维群编名士风流———梁羽生全传》,香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年版。  
参见金庸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对中国美学新的审视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其一中国美学思想除古典传统美学一类概念外也理应包括自五四以  
来不断发展着的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因为美学史和思想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整和发展着的过程审美潮流是一  
个活体传统本身也不是一个被取缔的对象而是一个被不断改造在改造中不断自新的对象其二承袭优秀传统推崇古  
典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对中国美学的一种反映形式反传统特别是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过时的愚昧的思维定  
生活习俗知识结构和惰性力量也是一种为了光大传统发扬和发展中国美学精粹的反映形式。  
这里是在意象”(”、“交融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意境”。 “意境意象”,但并不是所有意象都是意境”,  
意境意象中富于哲理意蕴的类型。  
王国维人间词话·造境与写境》,吉林文史出版社原句曰:“造境’,写境’,此理论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同上意指虚构的境界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符合。  
气韵生动是画论中延伸出来的概念强调生命感传神性参见南齐谢赫等撰古画品录·外二十一种》,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1 年影宋本。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出版社论张艺谋[G] / / 中国电影艺术家研究丛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1996,(6).  
3]颜纯钧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7]庄子[G] / / 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9]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严羽沧浪诗话[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孟子[M].赵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道德经[G] / / 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