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3  
May,2007  
大众艺术话语主体探寻  
赵志红黄宗贤  
四川大学a.文学与新闻学院;b.艺术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 这一思潮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50 年代经  
历了化大众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 在大众  
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  
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关键词大众艺术话语主体政治精英时代主题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3⁃0074⁃06  
大众艺术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  
表现”,既抒发了自己的胸臆和艺术理想也在一  
定程度上规定了或左右了民众的艺术欣赏对象与欣  
赏趣味实际上文人士大夫既是艺术话语的主体,  
也是艺术的审美消费者他们在文以载道聊  
以自娱的功能观支配下在随心所欲逸笔草草的  
挥洒中筑起了一道与大众隔膜的块垒由此艺术  
有了雅俗之分艺术的创造者有了贵贱之别无疑,  
文人艺术家成为了精神贵族体现文人意趣的”  
艺术占据了艺术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状态在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被彻底地颠覆了。  
平民的艺术替代贵族的艺术成为了当时新知  
识分子的主流意识。 “白话代替了文言便是这  
场新文化运动胜利的最明显的标志新知识分子成  
为了那时的话语主体”。 与此相一致在艺术领  
也喊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即以引进西方通  
俗的写实的艺术语言来改造只求写意不讲写实  
的旧艺术陈独秀在美术革命———答吕徵 一文  
锋芒直捣中国近现代社会衰落的文化成因———  
文人画传统:“自从学士派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  
尚肖物这种风气一倡于元末的倪黄再倡于明代的  
但是不少学者所关注的是当代西方艺术理论  
中所称的大众艺术(Popular Art)”,即指通过现代  
科技媒介手段可以大量复制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  
目的的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形态这种具有商业消  
费品特征的大众艺术与中国在革命战争和文化改  
造中建构起来的旨在教育大众宣传大众服务大众  
的大众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两者之间没有内  
在的关联本文所谈论的大众艺术是在20 世纪中  
国特定历史背景中兴起发展并持续时间最长影  
响面最广的大众艺术在此重点以中国20 世纪四  
五十年代的大众艺术为观照对象探究大众艺术的  
价值取向大众艺术的话语权为谁所有的问题。  
大众艺术话语主体的演变  
中国艺术的大众化思潮20 世纪以来伴随着  
中国现代社会剧烈动荡和变革在西方科学与民主  
等浪潮的诱发之下产生的重要思潮。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  
要现象自宋元以后艺术的话语权就从民众挪移  
到文人士大夫手中文人士大夫们通过言说或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赵志红(1969—),河南洛阳人博士生;  
黄宗贤(1958—),四川眉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志红黄宗贤大众艺术话语主体探寻  
文沈到了清朝的三王更是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  
的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  
说身份问题他认为文艺工作者灵魂深处还是一  
[5]814  
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  
这样的叩问,  
1]86  
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  
从表面上看陈独  
在中国艺术史上首次对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的艺术主  
体身份提出了质疑艺术家是大众拯救者和训导者  
的资格被重新审视。  
秀等人是在倡导一种语言变革实际上是企求将作  
为少数人独享的奢侈品的艺术变为平民的精神食  
。  
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人民的概念而对于人  
毛泽东给出了具体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人民  
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  
这种以平民为主体的通俗艺术平民的  
身份是什么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总结为当  
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  
5]812  
。”  
这样就将以往文艺论争中抽象的平民”  
2]660  
分子”  
即使经过了20 世纪20 年代末到40 年  
和宽泛的大众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工农兵。  
而且他还具体规定了这四种人的社会地位工人阶  
级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革命中最坚定的同盟军,  
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而小资产  
阶级和知识分子则是合作的对象这就说明在毛泽  
东的思想中以往掌握着艺术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不  
应成为艺术的主体作为革命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  
钉的艺术的主体必然是大众艺术只是服务于革命  
的一种工具而已由此中国艺术的语境发生了重  
大变化艺术界的关注点从自五四时期以来一直没  
有间断过的对为人生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  
的目的论和艺术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向了艺  
为什么的功能论问题。  
代初对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持续论争艺术的话  
语主体平民过渡到大众”,但这时的大众”  
所指依然不很明确艺术的话语主体权仍然掌握在  
一些相信艺术与审美具有超功利普遍性价  
值的艺术精英手里他们呼唤着艺术面向民众但  
是潜在的精英意识是强烈的他们坚信社会之枯  
燥应由艺术家去润泽民众情感之沉寂亦应由艺术  
3]  
家去唤醒激动安慰” 。 他们自认为或被他人视  
为民众精神的拯救者和训导者是大众的精神导师。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界的大众化思潮明显地含有  
化大众的意味。  
抗战的爆发使艺术的话语主体不能不发生  
挪移战争的主体是民众如何教育宣传鼓动以  
农民为主体的民众投入到民族救亡斗争中成为抗  
战时期一切文艺的职能也是抗战艺术的任务在  
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说艺术仍然由市民阶级的知  
识分子控制着话语权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适应抗  
日救亡需要的既然艺术往往是以审美的方式被人  
们接受的如果要大众化”,那么它的价值取向该  
如何指向在文艺界内部艺术家们开始对艺术的  
价值取向和出发点问题进行讨论对艺术家的精英  
意识开始了反省老舍呼吁艺术家要为艺术的大  
众化工作起来”,他说:“艺术的通俗化问题是今日  
迫不及待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广大的民间宣传是  
如果说中国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  
国艺术从文化向文化迈进了一大步这样  
的进步还只是文化领域里的进步知识分子还掌握  
话语权力”,其目的还在于能启蒙中国大众那  
毛泽东领导的大众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则是  
最彻底的大众文化运动因为这样的文化运动从根  
本上抹掉与消解了文艺创作者是文艺主体的必然  
确立了以革命主体———大众为主体的艺术主体。  
所以这样的运动不仅是文化运动而且更多的是一  
场革命性的政治运动因为毛泽东的艺术主张和  
艺术理想是从属于他的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  
度的革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这种强调艺术的大众  
主体性这种以革命为中心的艺术思想在最大  
程度上贴近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也与整个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主题相吻合 救亡图存文化启  
制度革命社会文化改造是20 世纪上半叶中国  
革命的主题,“革命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时髦的  
话语也成为了中国当时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  
国艺术家的主流意识和主流话语”。 在这一时代  
4]  
不能再延误下去了。” 尽管艺术界在这个特定的  
历史背景中认识到艺术大众化的必然性但是对大  
众化的内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特别是对艺术  
话语主体并未作深刻的反思在延安的毛泽  
在领导并指挥着中国最富朝气的抗日武装的同  
也深刻地思考着如何引导文艺为抗战服务的问  
思考着中国艺术话语权问题思考着艺术家的言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题之下艺术的自律性必然受到挤压艺术家  
话语主体的地位也必然被动摇艺术家在强大  
的现实规约力下必须学会以革命的话语说话必须  
使自己从化大众的艺术主体地位退居到大众  
的位置上。  
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彻底荡涤潜在的精英意识。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大众准代言者的身份。  
50 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艺术家大多开始  
了心灵和思想的忏悔和检讨作为雇农出身的雕塑  
家滑田友检讨自己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路  
7]6-8  
话语主体的言说方式  
线
李可染批评自己的个人主义无意做  
大众化的艺术观与思想要求艺术家不能再  
工农所迫切需要的普及工作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对  
发展国画不是看成集体的事业一切都想由自己关  
门单干追根结底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名利思  
精神训导者的身份来化大众”,延安时期的艺  
术家开始了生活工农化思想意识革命化审美趣味  
大众化的进程而且艺术家的言说方式也发生了转  
他们不仅在艺术中反映工农的生活和思想情  
还较为自然地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来进行艺术  
创作甚至直接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拉洋片年  
门神连环画皮影戏等民间美术形式进行表现。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还不断地征求老百姓的意见直  
到老百姓满意为止这种艺术家与工农结合导向,  
这种以群众点头的艺术评判标准实际已经暗含  
了艺术家接受工农教育的意向已确定了艺术家为  
8]8  
想在作祟” 。 董希文不仅承认自己在创作问题上  
有个人主义思想更严重的是把政治思想教育与  
业务教学分了家片面地强调技术教学这与自己历  
9]10  
来所受资产阶级艺术教育是一脉相通的”  
艺  
术家在自我批评中检视自己的思想情感主体意识  
在外力作用下的反省和忏悔中已被消解主体意  
识的消解实际上就使言说者失去了言说的权利艺  
术家手中的画笔成了一种向大众宣传的工具一种  
体现主流意识”、维护国家和政党的统一和对抗敌  
对力量而服务的工具艺术家连准代言的身份  
都没保住不仅不能作为个体本身自由言说甚至在  
言说之前要接受思想的规约在言说之后要接受大  
众的检视。  
大众准代言人的身份。  
正因为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懂得了  
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所以他们在艺术的创  
作中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吸取了民间艺术的养  
创作了一种既无旧艺术的迂腐气也无不消化的  
西画痕迹的全新艺术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延安  
的木刻家从生活方式到艺术的方法都大众化了他  
们和他们艺术观照的对象并不是彼此分割的而在  
心灵情感以及语言习惯上几乎都合二为一了与  
其说他们在表现大众还不如说他们在表现自己的  
生活与其说他们在创作艺术还不如说他们在为生  
活而艺术正是在不为艺术而艺术的实践中延安  
艺术家建构起了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的美术新模  
尽管在50 年代艺术家失去了话语的资格然而  
这一失去却是以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真诚追求为基  
础的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艺术家在经过延安时期  
毛泽东的诘问后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他们真  
诚地反省自我检讨自己正是在批判自身价值和  
对新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观的认同中以满腔的  
热情投身到了讴歌革命讴歌新中国的艺术创作中:  
文化部创作新年画一声令下国画家们立即以十  
二分热情投入创作曾被批评为是淡泊的人物  
画家叶浅予画了歌颂开明盛世的民族大团结》;山  
水画家李可染兼通人物画画出了老汉活到八十  
始知军民是一家》;潘天寿只擅长山水花鸟硬  
将自己赶鸭子上架”,一幅小画改了又画画了又  
好不容易完成了踊跃缴公粮》、《文艺工作者下  
乡深入生活等作品特别是反斗争进一步加  
深了艺术家们生存危机他们更自觉地清除残留在  
心底的个人的艺术情趣和意识。 1958大跃进”  
从酝酿走向了成熟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修建由于毛  
泽东的亲自参与而使艺术家热情高涨当时的艺术  
家们感到似乎一种大同社会已经开始向他们走来。  
6]195  
”  
延安的艺术家们较早实现了由大众精神的训  
导者向代言人的转换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  
艺术的话语主体,1949 年后他们作为为大众服  
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  
艺术的中坚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艺术家们  
都完成了向大众化的转化事实上50 年代开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指导中国文艺实践的唯  
一指导思想后中国文艺界在整体上才真正开始角  
色转换这种转换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并非易  
他们必须要在接受工农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赵志红黄宗贤大众艺术话语主体探寻  
他们为这样的社会而热血沸腾准备用自己的画笔  
来热情地讴歌这样的历史时代:“王式廓李琦等准  
备反映毛主席来到工地时的动人场面董希文要写  
下水库在修建中的全景李可染要用国画写工地外  
通过大众艺术的宣传教育功能艺术达到了为  
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艺术成为了政治的  
工具在这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大众艺术所构建的  
只不过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审美教育的乌托  
。  
10]3-4  
……”  
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中油画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王式廓创作时间只用了  
大众艺术的真正话语权  
五天这是作者创作油画从未有过的情况艾中信  
暴风雨中的战斗》,董希文的移山造海》、《鼓足  
干劲都是在几天时间里赶出来的他们用浪漫主  
义的激情歌颂领袖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劳  
动的力量和美我们看到当艺术家失去话语主  
的资格后不仅在现实中要向大众学习在他们  
的艺术作品中主要是塑造原来并不一定熟悉也未必  
有兴趣的大众的形象和英雄人物言说方式随着话  
语主体地位的改变必然要发生改变。  
面对艺术家话语空间的丧失我们无法回避对  
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弱点的反思但是在知识分子  
软弱的背后我们看到迫使艺术家丧失自我和角色  
转换的真正根源是强大的社会规约力和主流意识形  
态的需要。  
20 世纪中叶以前是一个弥漫战争硝烟充满  
革命激情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代中国人经历  
了战争的洗礼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巨  
大变革在这样的年代社会没有为艺术提供自由  
生长的土壤艺术不可能只依据自己的轨道去拓展  
发展的空间对艺术的社会功利价值的强调超过了  
一定的限度艺术家个体的想象和情感传达的空间,  
必然被挤压艺术的本体问题必然被忽略在中国  
艺术大众化思潮兴起的过程中从五四前后化大  
的启蒙性质的美育到二三十年代艺术成为大  
众斗争武器的大众化运动再到四五十年代旨在  
的调动千百万大众参与救亡和革命以及建设的大众  
化艺术潮流艺术已经不能在内部自足发展而是被  
社会精英分子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明显工具化”  
价值取向与特征其内涵就是技巧的写实化内容  
题材的现实化审美情趣的工农化表现形式的民族  
其价值取向就是成为革命这部机器上的齿轮和  
螺丝钉艺术在社会规约力的作用下其本体性消  
失了演变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一改变过程是在艺  
术的大众化名目下实现的。  
年代由于中国画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  
较弱与当时紧密配合政治宣传而显得生气勃勃的  
版画年画宣传画漫画等画种相比相形见绌不  
少中国画家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面前感到无所适  
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潘天寿听从学校领导的意  
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可以反映政治又  
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具象更能被工农  
兵所理解和接受他们毅然而真正地将话语主  
出让给了工农兵大众然而对于缺乏艺术言  
说技能的工农兵大众来说他们就是话语的主体吗?  
从旧体制中走过来的艺术家试图脱胎换骨的思  
想改造未必能完全适应新时期革命的需要或者说  
他们话语主体地位的挪移未必能成为大众的代  
言者大众中培养艺术家成为确立大众话语  
主体地位不能不考虑的举措。 50 年代末政治  
思想好的工人选拔入学”,提上议事日程。 1958  
月中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负责人会  
,“一致通过了艺术教育大跃进的竞赛目标”,提  
首先必须坚决地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又红又专  
的工人阶级分子今后五年内全国艺术院校中工农  
学生的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 为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工农训练班业余工  
人美术训练班”。 如此明确的以阶级成分划分的  
应该说将艺术大众化是一种平等和民主思想  
的展现甚至从后现代的思想来说毛泽东对于  
知识分子身份的怀疑和批判也有其合理性因为,  
根据后现代的理论话语是有霸权的 知识分  
由于坚持书面语要优先于口语因而知识分子始  
终拥有话语霸权因此他们强烈批判话语霸权试  
图瓦解书写的优先性毛泽东也是如此他对于单  
纯地居高临下地教育和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的身份  
进行了批判让他们交出了话语权力”,使艺术变  
成大众自己的艺术可是问题是艺术家将话语权  
出让后工农兵是不是就真的掌握了话语权了呢?  
人才美育思想对我国六七十年代的艺术教育产  
生了持续的影响导致在文革中上演了推荐招收  
苦大仇深的工农兵子女上大学的令人啼笑皆非  
的闹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现代的大众艺术确实以群众喜爱的形式去  
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精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  
会宗旨就规定:“美术家应当积极参加人民的斗争,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美术创  
用学习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作品  
表现了群众的生活和形象然而,“为工农兵服务”  
的句式实际已把他们放到了话语客体的语境中再  
加之对艺术规律的不能驾驭性使其必须依附于艺术  
家去言说正是在这种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引起  
我们进一步深思。  
11]10  
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美协章程所规定  
大众艺术话语主体的缺失实际暗含的是文艺  
的权化功能正像毛泽东所说大众艺术不能是艺  
起码不能是完全的艺术大众艺术不过是团  
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  
的协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以自己的艺术创作积极  
参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因此艺  
术必然就由国家建立起专门的机构去控制和规约艺  
术的发展和方向去统摄所有的艺术生活领域和现  
由此生产出最符合政治意愿的艺术形式这就  
以更为明显而彻底的方式将大众艺术完全政治化  
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的大众艺术它的使命只是  
工具理性的认识功能它需要的不过是政治主  
”,并不需要人格的话语主体的存在无论是化  
大众者还是大众都只是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而已。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无论是  
二三十年代的化大众的艺术观还是四五十年代  
大众化的艺术观和艺术运动其倡导者和推动  
都是政治文化的领袖和精英他们的艺术观和  
艺术思想都是从属于他们救亡图存改造旧制度旧  
文化建构新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政治抱负和文化  
理想的这种抱负和理想必须通过大众运动才能得  
以实现因而艺术的大众化思潮一开始并非是一  
场自下而上的思潮更不是一场艺术内部的运动而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与时代主题最贴近的思潮这个  
思潮贯穿20 世纪上半叶,50 年代达到高潮 无疑,  
大众艺术的话语主体并非艺术家也非大众”,而  
是政治和文化精英。  
5]805  
”  
为此这样的大众艺术必然要求大众或  
化大众者全力地信仰和服从在战争时期为唤  
醒民众艺术必须具有面向大众的服务功能如果  
说在民族战争和两种命运决战的炮火中中国的  
文化艺术由杂多趋于单一由多元复归一统算是国  
家民族的福利的话那么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和  
平的阳光撒满大地的时候百花竞艳则应是民族艺  
术园地应有的景象然而在战争背景中形成的文  
化心理艺术观念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形态必然会  
以巨大的惯性影响支配新时期的文化艺术建设。  
最重要的是制度革命所取得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社  
会与文化改造任务的结束巩固新生的政权和繁重  
的经济建设任务又摆在了新中国领导者的面前这  
依然需要强有力的统制力量去调动亿万大众参与这  
场新的革命因而在救亡斗争中确立的文艺观不仅  
没有失去其应有的感召力而且在新生的强有力的  
政权之下更显示出她的权威性因而50 年代具  
有宏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和新政权必然要为实现  
其政治目标而更加强化对文艺的领导必然发挥艺  
团结教育鼓动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事实上,20 世纪多数时间里影响艺术发展的  
重要理论和主张的提出者每一次艺术变革的发起  
无不是当时的政治文化领袖毛泽东的文艺思  
想无疑是影响中国艺术最深刻最长久的思想。  
为了确保新中国的文学艺术能够按照党所制定  
的方针政策行事能够适应新的政体的需要新政权  
很快建立起一套以政治为中心的文艺管理体制形  
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艺术大一统局面按照1942 年  
注释:  
左联发起了文艺大众化讨论。 1931 大众文艺讨论文艺如何大众化问题,1932瞿秋白的两篇文章普洛大  
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论文学的大众化引起了一场辩论,1934 年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大众语等问题展开文艺大众  
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参考文献:  
1]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徵[J].新青年,1918,6(1).  
赵志红黄宗贤大众艺术话语主体探寻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 / /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林文铮艺术运动[N].中央日报,1928-03-05.  
4]老舍工作起来吧[J].抗战画刊,1939,(25).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 /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6]黄宗贤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7]滑田友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  
8]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  
9]董希文我的检查[J].美术研究,1958,(2).  
10]北京美术家活跃在十三陵水库工地[J].美术,1958,(5).  
11]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J].美术,1954,(2).  
Study of Popular Art Speech Subject”  
ZHAO Zhi⁃hong , HUANG Zong⁃xian  
a.Literature & Journalism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b.Art l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art populariz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trends of  
art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experiences transformation from “enlightening the masses” to “populari⁃  
zing ar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to the 1950s. Mao Zedong’s ide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er⁃  
ving the masses is the powerful rationale of art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In this movement, the “speech  
subject” of art is factually political cultural elites, whose art theories and stands are subject to their polit⁃  
ical ambition and cultural ideal, which display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rt essence to art function behind  
the presentation of art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popular art; speech subject; political elite; time’s theme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