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 卷第5 期
2007 年9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5
September,2007
“
梦游”之古典美学特征探析
李ꢀ 斯ꢀ 斌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 摘要:“梦游”一直被作为一个医学病症名词,很少注意到该词古典意义对古典美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实则,
梦游”也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梦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其内涵不仅可以包含
“
儒家之“游”、道家和禅宗之“游”,而且呈现出现实审美所不及的特点。 同时,“梦游”也是主体在意象世界中的艺
术创造活动,在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体现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梦游;意象世界;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5⁃0085⁃06
[
3]卷十三,443
ꢀ
ꢀ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熹《 集注》 曰: “ 游者, 玩物适情之谓。”
朱
[
3]卷十三,444
当前,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研究成果较多,后
皮朝纲老师又进一步把“游”引入禅宗美学的研究
“游”在《庄子》中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情感体验和审
美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有“若夫乘天地之正,
①
之中,使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游”展示了自
[
4]17
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对于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概言之,“游”的
“
游” 的研究也多围绕“心游” “神游” 等概念而展
意义是指人在某种活动中获得了一种审美的精神体
验。
开,而“梦游”这一词却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
“
梦游”在古典文献中,并非今天现代医学所指
因此,“梦游” 两字,实则是对主体在梦中诸多
意象组成的世界活动中获得了“游”的审美体验的
描述。 “梦游” 之“梦” 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梦” 不
同,它是主体获得“游”这种审美体验的意象世界。
一ꢀ 梦游与审美体验
②
是人的一种变异意识活动,是一种病症特征。 晋
[
1]卷二一,1122
诗《太平酒谚》中有“杨羲梦游蓬莱山”
一
句,唐朝诗歌中“梦游” 一词已大量出现。 王勃、孟
浩然、李白、白居易、释贯休、贾岛都写过与“梦游”
③
有关的诗。 这些诗歌的内容都不是病症的反映,
审美体验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
对象进行聚精会神的审美观照时在内心所经历的感
而是自我在梦中审美体验的描写。 实则,“梦游”一
词由“梦”和“游”两字构成。 “梦”,《说文·夕部》
受。 审美体验的成果,就是审美感受的获得,审美体
[
2]315
[5]210
云:“梦,不明也。
我们今日所言“梦”字,实则古
验的深入,引起审美感受的深化
。 在梦中,主
[
2]347
为“寣”字。 《说文》 云:“寣,寐而觉者也。”
可
体仍然具有情感的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感
见,“梦” 字义不仅表明梦中意象的类真性和丰富
性,也暗示了主体“寐而觉”的特殊精神状态。 “游”
字,《说文》 云:“旌旗之流也。” 段注:“又引申为出
觉证明,梦中体验到的感情强度决不亚于清醒时体
[
6]461
“梦游”正是人处于一种特
验到的感情强度。”
殊精神状态下的审美体验,且有着丰富的体验内涵。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梦游” 一词最早可见于
[
2]311
游,嬉游,俗作遊。”
“游”有游乐之意。 《论语》
收稿日期:2007⁃04⁃20
作者简介:李斯斌(1979—),男,四川广元人,文学院2005 级美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钟仕伦教授。
8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列子·黄帝篇》:
神行而已。”此一段是主体“梦游”意象世界的描述。
ꢀ
ꢀ (黄帝)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
主体在梦的意象世界获得了一种“游”的审美体验。
《黄帝篇》中“黄帝既寤,怡然自得”,《潜书》中“乐
无有限”,都说明在“梦游”这一审美过程中,主体获
得极大的美感,这种美感一直延续到主体的苏醒过
程。
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
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
而已。 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
然而已。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
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
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 入水
不溺,入火不热。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乘
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 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
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
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直接决定了审美过程的
发生和延续。 “梦游”的意象世界有着自身的独特
性。 首先,是意象世界若恍若惚,亦幻亦真。 明朝朱
之俊《雨中初游西湖记》有云“湖山面貌,若恍若惚,
[
9]卷二八八,24499
真如梦游”
,此一句极好地概括了梦中
[
7]40-42
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意象世界的特点。 意象世界一方面类真于现实世
元耐得翁《就日录》中《论梦》引李泰伯《潜书》
以下简称《潜书》),对“梦游” 也有一段详细的记
界,人如同现实生活一般,《墨子》言“梦,卧而以为
[
10]卷十,315
,即谓梦中经历以为是真实经历的;
(
然也”
述,如下:
另一方面意象世界的自身独特性又使主体分明体验
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感受,如《黄帝篇》中“乘空如
履实,寝虚若处床”。 其次,是意象世界丰富性和时
空无序性。 《潜书》中“魂之所游则或羽而仙,或冠
而朝,或宫室舆马。 女妇奏舞,兴乎其前,忽富骤
荣”。 意象世界的呈现可能是丰富而无序的,它缺
乏现实世界的时空感。 时空、人物错乱变化使主体
可能获得“或与秦王而共辇,乍将晋帝而同帏。 遂
使桓玄再拜而弗暇,郗超千斛而无辞。 尔乃行因巳
ꢀ
ꢀ 梦者之在寝也,居其旁者无异见,耳目口鼻
手足皆故形也。 魂之所游则或羽而仙,或冠而
朝,或宫室舆马。 女妇奏舞,兴乎其前,忽富骤
荣,乐无有限。 极及其觉也,抚其躬,无毛发之
得。 于是始知其妄而笑此无他,独其心之溺焉
[
8]卷一四四,5752
耳。
我们结合以上两段叙述来分析“梦游” 这一独
特审美体验过程。
[
11]卷二九,352
其一,《列子》云“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
华胥氏之国”。 审美体验的发生,必须有主体的存
在。 “梦游”审美活动首先也是主体进入梦境,到达
正方饗馀庆。 四梵争邀,六天俱聘”
的超
现实审美体验。 这种自由畅游于意象世界的切实体
验摆脱了现实时空的制约,而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
的体验。 “梦游”体验也会因为过于强烈而使主体
生理上出现反应,甚至从梦中惊醒,以至“极及其觉
也”。 再次,是意象世界意象的奇特性。 意象世界
的意象常常显得新奇怪异,匪夷所思。 后汉王延寿
④
一个梦的意象世界。 正如《潜书》所述:“梦者之在
寝也,居其旁者无异见,耳目口鼻手足皆故形也。”
但梦中主体的存在,并不一定以自我本身的形式存
在,主体有可能扮演成为其他的人或者物。 如《庄
子·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梦赋》言“悉睹鬼神之变怪,则蛇头而四角,鱼首而
[
4]112
[12]卷七九,1357
也,自喻适志与!”
庄子的“梦游” 审美体验是
鸟身,三足而六眼,龙形而似人”
。 意象
“
物化”为一只蝴蝶而获得。 这种体验一方面有对
世界中意象的新异,又是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重要
来源。
栩栩然蝴蝶的体验,另一方面又是主体自身的精神
体验,即“自喻适志与”。 总之,主体在梦中具有自
我的存在意识,不仅是主体能获得审美体验的原因,
也是区别于“梦游症”的重要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
在梦中主体把意象世界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却无
法意识到“自我”与意象世界是同一的,一旦意象世
界消失,梦中的主体也就不存在。 所谓“梦中说梦
其三,“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梦游”中主体
依赖于意象世界而存在,一旦意象世界消失,“梦
游”的体验就无法继续。 “怡然自得” 这种精神体
验,实则是一种美感馀味,正如《潜书》云“独其心之
溺焉耳”。 就是主体尚未从梦的意象世界中完全清
醒,仍愿“回味” 梦后所留有的美感。 明朝李开先
《喻意》诗云:“梦中有客惠佳酒,呼奴抱去热来尝。
[
8]卷一四五,5761
犹能忆,梦觉梦中还又隔”
其二,《列子》云:“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
,即是此意。
[
13]441
忽听鸡声惊梦觉,鼻内犹闻酒气香。”
“回味”
8
6
ꢀ
ꢀ
李斯斌ꢀ “梦游”之古典美学特征探析
是主体精神状态处于“梦”和“清醒”之间的一段过
程。 美感馀味是由于“梦游”的强烈体验而造成的
审美感官的幻觉。 此时主体感官能够感知到这种馀
味,采取一种“回味”的体验方式。 “回味”是现实的
体验,作为“梦游”审美体验的延续阶段,与“梦游”
中的主体与意象世界融合为一的体验不同。 这种
下,成为了对立物,在审美关系中又重新获得统一,
这与现实世界中主体与客体在审美关系中寻求统一
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
其二,“梦游”的审美体验远比现实的审美体验
更为复杂和奇特。 多重梦境的出现会导致多重虚构
主体的出现,因此,“梦游”的审美体验比现实审美
体验更为复杂。 但在多重梦境中,无论虚构主体出
现多少,虚构主体都无法真正意识到它与意象世界
是虚构的。 刘文英《梦与中国文化》 一书提到“醒
梦”这种梦的形式,“醒梦”即“梦者梦中知道自己在
“
回味”的体验过程甚至会在梦中出现,《庄子·齐
物论》云:“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
4]104
梦的“多重结构”使“梦游”的体验变得更为丰
富和奇特。
[
15]364
“
梦游”审美体验内涵丰富,也有其共同特征。
做梦”
。 “醒梦”中的“梦者”看似能感觉到自
首先,是主体在梦中自我的存在意识。 其次,“游”
主要由“三种”体验构成。 其一,主体完全融合于意
象世界,获得了一种“游戏” 于意象世界的审美心
态。 其二,在意象世界活动中获得了“游” 的体验。
主体或是活动于意象世界而获得“游乐”的体验;或
是无所拘束地遨游在意象世界的自由体验;或是扮
演为他者而获得的“游”的体验。 在“梦游”中主体
获得的往往是“游”的复合体验。 其三,是主体在意
识苏醒过程中感官感到的美感馀味,主体以“回味”
的方式继续“游”的体验。
己身处于另一个梦境中,实则这也只是一种类真体
验。 弗氏曾对梦的不同清醒程度与人的意识清醒程
度做过探讨,认为:“然而如果这个解释可以成立,
那么当心灵越接近醒觉状态时,不仅梦的价值、内
容、和明了的程度随而增高(按:在此句有标点使用
不当处,系原文失误,1986 版、2003 版皆如此),而且
做梦的人也会更逐渐明确这是在做梦,决不至于梦
里既有一个明了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有一个不合理
不明了的成分,接着又会梦到许多其他的事情。 心
[
16]64
灵决不能如此迅速地变化睡眠的深浅程度。”
古人也注意到了“梦游”绝对自由、无所拘束的
体验特点,把它与“神游”、“游道”联系起来。 《列子
弗氏否定了主体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处于梦境的可
能。 此外,“梦游”审美体验的奇特性还表现意象世
界的超时空性使主体获得的超现实审美体验,它比
现实审美体验更为强烈和奇特。
·
黄帝篇》中黄帝梦游华胥之国,云:“盖非舟车足
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萧琛在《难范缜神灭论》中说
道:“当人寝时,其形是无知之物。 而有见焉,此神
其三,“梦游”这一审美体验不同于现实中以视
觉和听觉作为主要审美感官的体验方式。 虽然“梦
游”这一种过程,虚构主体也有“耳听钧天,居然口
[
11]卷九,56
王勃在《忽梦游仙》写道:“浮
游之所接也。”
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游道”、“神游”,不仅使“梦游”赋有了宗教性审美
[
14]卷五五,671
借“ 梦游” 以
[
11]卷九,59
“
尝百味,亦可身安广厦,目悦玄黄”
的类真
体验的意味,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梦游”有其自身种
种独特性。
体验。 弗氏也认为:“梦虽不是全部却也是以压倒
优势的视觉意象进行思维的。 梦也利用听觉意象,
[
6]46
在更小的程度上还利用其他感觉的印象。”
但这
其一,是“梦游” 中主体和意象世界的虚构性。
梦中的主体和意象世界本身就是统一的,都是梦的
主体虚构的。 “梦游”的审美主体,实则是梦中虚构
主体和梦的主体的复合。 按弗氏的观点,梦中主体
种视听感官体验实则与现实的感官体验仍然不同,
梦中视觉和听觉审美过程却都是心灵虚构的,“梦
游”实则是一种纯粹的心灵体验。 虽然“梦游”审美
体验与现实审美过程中许多因素相似,但从本质上
看,它却是直接以心灵作为自我的审美感官,从而获
得审美体验的。 换言之,“梦游”是一种完全封闭的
审美体验,它以内感觉作为自我审美和体验的感官。
与白日梦不同,白日梦实则是对内感官体验的摹仿,
[
6]47
的这种现象其原因是“心灵对梦幻觉的信任”
。
这种对梦的信任一方面使梦的主体把活动于意象世
界中的虚构主体当作自我,从而获得如同现实世界
中自我感受,梦中的情感体验成为自我的切实体验;
另一方面又把意象世界作为客体呈现在虚构主体面
前。 虚构主体与意象世界本质的统一在自我的参与
[
6]47
因为“白日梦与现实是从不混淆的”
综上所述,“梦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在
。
8
7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古典文献中早已存在。 它丰富的体验内涵不仅
可以包含儒家之“游”、道家和禅宗之“游”,而且呈
现出现实审美体验所不及的特点。 “梦游”这一审
美体验现象,应该引起美学的重视和继续研究。 此
外,“梦游”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也同样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概念。
梦中所游的意象世界。 如:
ꢀ ꢀ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
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 陵阳挹
丹溜,容成挥玉杯。 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 奇龄迈五龙,千岁方
[
1]866
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二ꢀ 梦游与艺术创作活动
郭璞诗中也不乏直接流露出他对于“梦游” 这
一审美体验的渴望。
“
梦游”不仅是主体在梦的意象世界中一种审
美体验活动,也是主体在意象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创
造活动。 王一川先生谈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指
出:“审美体验对于艺术来说必定更为根本。 诚然,
艺术既可以来自审美体验,也可以来自审美经验。
但完美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却不能不来自审美体
ꢀ ꢀ 放浪林泽外,被发师岩穴。 彷佛若士姿,梦
[
1]867
想游列缺。
魏晋时期多借“梦游” 以“仙游”、“道游”。 诗
歌中对于梦中意象世界的描绘,一方面流露出主体
对于梦中意象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使诗歌的艺
术意象纷呈溢目,瑰奇富丽。 钟嵘《诗品》 评郭璞
[
17]82
验。”
在古典艺术创作理论中,多重视“神游”
“
心游”等主体创作体验。 陆机云“耽思傍讯,精骛
《游仙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始变永嘉平淡之
[
18]310
[21]12
八极,心游万仞”
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文心雕龙》云“故思理
19]卷六,493
。 然而“梦游” 这种特殊
体,故称中兴第一”
,钟嵘称赞其诗“彪炳可
[
玩”,足可见郭璞诗中意象生动瑰丽、令人向往。
“梦游”意象世界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文学,在
古代绘画中也有大量记录。 以徽宗《梦游化城图》
为例:
审美体验,在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也有着十分丰富
的体现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梦游”中的意象世界成为文学创作的对
象。 刘文英在《梦与中国文化》中对此有详尽的阐
述。 他提道:“以诗词为例,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记梦
诗、记梦词,即以某种特殊的梦象、梦境及其情节为
素材。 那些以记梦为内容的小说、戏剧,其素材也是
ꢀ ꢀ 徽宗自画《梦游化城图》,人物如半小指,
累数千人。 城郭宫室,麾幢钟鼓,仙嫔真宰,云
霞霄汉,禽畜龙马,凡天地间所有之物,色色具
备,为甚工。 观之令人起神游八极之想,不复知
[
15]664
[22]卷七五九,59163
这样。”
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梦的意象运用是俯
人间世,奇物也。
仰可见的,但“梦”并不等于“梦游”,以“梦”为题材
的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梦游” 这一审美体验的表
达。 “梦游”作为一个审美概念,体现了主体在意象
世界中获得了“游”的精神特征。 因此,“梦游”中的
意象世界在作品中也反映出了主体“游”的审美体
验。
徽宗所画梦游之图,竟令人有神游八极之想。
这对于探讨中国绘画艺术庄学精神之外的研究是一
种启示。 它表明,早在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中,已经注
意到了“梦游”中意象世界的特殊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中重视“梦游”意象世界的独特性,这
只是一种素材的运用。 “梦游”中主体独特的心灵
体验而激发的创作活动,才是“梦游”对于中国古典
艺术最大的贡献。 “梦游”主体往往在意象世界中
获得独特的心灵体验,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创作潜能,
使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独特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 便是有文献记载的首
例。 《南史·谢方明传》:
“
游仙”题材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最集中的
反映,历史上直接以“梦仙” “梦游” 为题的诗词不
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一例。 其实早在战
国时期,屈原文中便有浓郁的“游仙”意味。 “驾青
[
20]79
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可以看做
是屈原梦游中的意象呈现。 魏晋时期是游仙诗的成
熟时期。 曹植《游仙诗》“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
ꢀ ꢀ 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
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
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
春草”,大以为工。 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
[
[
[
1]456
1]488
1]503
,
,
嵇康《 游仙诗》 “ 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
阮籍《 咏怀诗》 “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等都流露出他们的游仙趣味。 郭璞是魏晋游仙
诗的代表人物。 在《游仙诗》十九首中多处描绘他
[
23]卷十九,537
也。”
8
8
ꢀ
ꢀ
李斯斌ꢀ “梦游”之古典美学特征探析
谢氏言“此语有神功”,实指“池塘生春草”一句
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都是以“梦游”方
式创作的伟大作品,但对于“梦游”,他们更倾向作
为一种叙述手段,而并非侧重主体“游” 的审美体
验。 弗洛伊德学派对于梦的分析,是西方现代“梦”
文学创作活动的又一开端。 弗氏梦的解析理论作为
文学创作手段最为深远,他在《创作作家与白日梦》
也谈到:“作家那个充满想象的世界的虚构性,对于
他的艺术技巧产生十分重要的效果,因为有许多事
物,假如是真实的,就不会产生乐趣,但是虚构的戏
妙境天然,全无工处。 这种语词间的神秘结构所透
露的艺术魅力非技巧所能获得,它是主体处于特定
精神体验下的产物。 “梦游”的灵感创作,正是主体
处于特殊的意象世界和获得独特心灵体验的双重结
果。 许多文人都有“梦游” 创作经历的记载。 如戴
复古《清明前梦得“花”字》,苏辙《子瞻和陶公读山
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元
时陈高《冬日夜,梦中得句因续成之》等。 “梦游”创
作作品在主体苏醒后多数都被遗忘或模糊不清。 袁
枚对此就有记载,在《随园诗话》 中写道:“梦中得
诗,醒时尚记,及晓,往往忘之。 似村公子有句云:
[
25]2
剧中却能给人乐趣。”
弗氏对于人精神的分析,
对西方“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流派都
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这些文学流派也过多的渲染了
弗氏学派理论中对梦的暗示、欲望等现象,其描写的
人不受控制的意识流动状态,实则接近人的“梦游
症”。 把“梦”的分析理论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这与
中国古典“梦游”内涵完全不同。 中国古典“梦游”
艺术中,是要表达主体获得了一种“游” 的审美体
验。
‘
梦中得句多忘却,推醒姬人代记诗。’予谓此诗固
佳,此姬人尤佳。 鲁星树亦云:‘客里每先顽仆起,
[
24]卷三,83—84
梦中常惜好诗忘。’”
“
梦游”创作在古代音乐中也有许多记载。 《异
苑》中载嵇康曾梦得《广陵散》,《北齐书·郑述祖
传》中记郑述祖梦得《龙吟十弄》,唐玄宗曾梦中得
《
紫云曲》、《霓裳羽衣舞曲》、《凌波曲》三曲。
总之,主体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创作潜能
总观上述,“梦游” 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文化
中区别于西方的“梦游症”,而表现为一种特殊审美
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丰富的内
涵,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的深刻影响。 因此,“梦
游”这一概念,应该在美学界、艺术界被给予足够的
重视,使之得到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都可以通过“梦游”方式得以充分的展现。 “梦游”
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它是中国艺术
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正是“梦游”能成为中
国古典艺术创作活动重要概念的原因之一。
在西方,“梦” 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段。
注释:
①
皮朝纲先生提出禅宗美学中的“游”,不仅是反映、体现着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一种审美生存方式,
一种禅学修行和境界的体现。 见皮朝纲、刘方《“游”———禅宗美学的重要范畴》,载《天府新论》1997 年第1 期。
对“梦游症”的定义认为:“梦游症”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 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
应。 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 参见汪斌编著《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天津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0 版。 这与作为审美体验的“梦游”是不同的。 详见后文分析。
②
③
④
唐朝关于“梦游”的诗歌甚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勃《忽梦游仙》,孟浩然《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贾岛《题童真上
人》,白居易《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都直接与“梦游”有关。 见[14]。
法国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也谈到一个“非我”的概念,认为“正是这我的非我使梦想者无限欣喜”
(
见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三联书店1997 年版)。 梦中的主体实则是一种复合主体(见以下分析),而对于梦中主体存在
方式的多样性,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意识到了。
参考文献:
[
[
[
[
1]逯钦立.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9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5]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M].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
6](奥)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庶徵典[G]. 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G].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梁)僧祐,(唐)道宣.弘明集ꢀ 广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续修四库全书:第1340 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7]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8]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0](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1](清)何文焕(编纂).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G].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5]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皮朝纲教授的指点、鼓励以及资料方面的帮助,谨此致
谢。)
Classical Aesthetic Features of “Meng You”
LI Si⁃bin
(
Chines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Meng you” (sleepwalking), a disease term in medicine, is actually an important con⁃
cept in China’s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art creation, of which few notice the influence on classical aes⁃
thetics and art creation. As a special aesthetic experience, its intension not only includes Confucian
“
you”, Taoist “you” and Buddhist “you”, but presents the features that practical aesthetics cannot
reach. It is at the same time art creative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in the imagery world, of rich embodimen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a’s classical art creation.
Key words:China’s classical aesthetics; meng you; imagery world; aesthetic experience
[
责任编辑:唐ꢀ 普]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