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5  
September,2006  
教育科研的断裂与失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难题之一  
张俊贤  
1ꢁ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2ꢁ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热衷虽然关于教师是否应该参与教育科研的问题  
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共识但并没有解决其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问题教育科研仍然处于某种失语状况。  
学术指导的偏差价值取向的错位行动方式的模糊这都导致许多教师身体力行之时举棋不定手足无措流行  
话语的背后观念上的犹疑和动摇比比皆是在教育科研繁荣与浮华的背后日益潜伏并蔓延着断裂与失衡的危  
。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术指导价值取向行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5⁃0060⁃04  
作为一次洋溢惊奇和诱惑的冒险教育科研无  
延着断裂与失衡的危险学术指导的偏差价值取  
向的错位行动方式的模糊这都导致许多教师身体  
力行之时举棋不定手足无措教育科研仍然还处  
于某种失语状况在某种追星逐腕的时尚中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科研既失却了自信力”,  
也失却了他信度”:论文泛滥成泡沫”,教师衍变  
枪手”,课题膨胀成卫星”。 虽然关于教师是否  
应该参与教育科研的问题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共  
但并没有解决其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误差和偏激。  
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敞亮了新的视野。 “科研兴  
科研兴教”,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科研  
才能获得内在支撑点和直接推动力对教师的专业  
地位和职业权利的追求也强调以科研能力为一  
个重要标志科研之于教育实践无论是从初衷还  
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  
自我开掘自我审视的行为借以达到发展自我提  
升自我的最优化但是是否研究了就足以促成  
教学的改善什么样的教学值得研究”? 我们目  
前最大的困惑就是:“教育科研的空间和时间有多  
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学的研究已经得  
以实现和完成? “研究教学之间如何保持相  
互的张力又如何促成彼此的耦合?  
扑朔迷离的学术指导  
教育科研这是当今流行于教坛和学界的主流  
性话语之一这在名誉上理所当然地给教育教学以  
崇高和神圣的地位在实际上却让教育教学背负了  
沉重的十字架教育科研的极度开放性使其失去  
了学术保护带和实践防火墙哲学社会学心理学、  
流行话语的背后观念上的模糊和动摇比比皆  
在教育科研繁荣与浮华的背后日益潜伏并蔓  
收稿日期2006⁃01⁃18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的研究”(川教函[2004]392 )。  
作者简介张华(1977—),四川泸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  
张俊贤(1977—),四川成都人宣传干事。  
张俊贤教育科研的断裂与失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难题之一  
统计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用来指导教育科研,  
这表面显示教育有广阔的学科基础实则教育科研  
无所适从而就教育领域本身而言教育主管部门  
出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专家教授的学  
术地位共同形成对中小学的冲击波震荡波”,  
自上而下的研究视野和权威认定直接导致教育科研  
的失重———为科研而科研为任务而任务。  
的需要于是大家对教育科研只能是隔靴搔痒甚  
至于老死不相往来”。 于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的心态共同将教育科研推向了空中楼阁。  
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光怪陆离的认识  
和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研究什么”、“怎样研  
依然是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与难题研究范围或  
者过于笼统缺乏确切的含义研究无从下手或者  
过于宽泛抓不住中心甚至出现一些空题现  
诚然教育科研一方面需要各学科的研究成果。  
这些学科都有其独立的研究群体他们对本领域的  
认知程度远高于非本专业人员当他们想要以此来  
阐释与教育相关的某一问题时就不是一般的教育  
工作者所能望其项背的当然也就显得新颖且有力  
但在另一方面教育科研却又可以无视一线教师  
的存在一线教师对他们而言永远处于低层面教  
师只能跟着专家走过多地接受了专家的理论导航  
而非考虑一线教学的生存背景直白地说一线教  
师不可能与专业研究人员相提并论。 “而从根本上  
对教育活动意义建构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自身,  
别人无法代替对教育教学活动运作方式最有发言  
2]  
如此教育科研必然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  
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骛”,尴尬  
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一方面实践者  
们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疏导而对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感到困惑另一方面理论者和实践者们由于不知道  
自己关怀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对研究的价值取  
向倍感困惑与失落与此同时理论者与实践者之  
间由于缺乏共同的基础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日  
常的教育生活中的教师并不关心抽象的本质原则、  
关系他们关心真实的教育生活及其完善两者之  
间的断链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大同小异的经验总  
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和大而化之的理论思辨共  
同形成教育科研的井喷现象不断引发中小学教  
师对教育科研莫可言状的焦虑与恐慌。  
1]  
权的是躬身实践的广大中小学教师” 。 尽管一大  
批专家学者最近对教育科研刻画得如何惟妙惟  
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教育科研仍然还是大  
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  
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  
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  
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以及处于现实环境的时  
在中小学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  
格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是象牙塔的学术主  
中小学不需要也不构成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  
于是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视教授专家为权威奉理  
方法为圣旨难以摆脱对他们的盲从之心另一  
方面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一种迷恋依赖”  
情绪希望能够从中寻求到一系列可资学习借鉴、  
模仿的规则技术和方法搞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出于对教学最佳途径”、“最优方案最好方  
的追逐事实上如果教育被我们当作寻求某  
种技术就可以来解决教育本身存在并且不断变幻的  
问题这样的期冀只能增加人们对教育科研的失望、  
怀疑与批判。  
较为明显的是近年来有一些海归派学者  
参与到教育科研的反思中来他们深刻的洞析力确  
实指出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  
让我们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  
他们几乎都是在西方方法论的范畴来讨论  
课程论研究的也是现当代后现代的课  
程理论不会给具体的学科教学什么新的意蕴搞  
教学论一般也只奢谈泛教育的问题对现  
在的教师教学鲜有涉及有的基本上只举素质教  
”、“创新教育的例子似乎其包含了其它所有学  
科的思想品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这些领域里  
搞了几十年成果累累已经修炼到了说什么就  
是什么的境界用他们的涵养或者学历职称来解  
释一下一线教学中相对应的问题当然就是驾轻就  
其中的道道也够一般的教师琢磨一些时候了。  
而现实中的一线教师没有像他们深厚的底子也没  
有他们所享有的时间精力资源与兴趣或利益)  
笔者以为教育既不能随意当作一般意义上的  
自然科学通过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来剖析也不  
能刻意当作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科学通过短平快”  
的语言技术来理解因为中小学教师更多的是需要  
在情境式体验式生活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对于科学性而言更多的时候会诉诸人文性,  
因为许多教育问题不是单一地通过科学和技术就  
能解决的而要通过人文关怀艺术手段甚至是搭  
建非理性的云梯来解决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力  
迫切需要予以商榷和警惕正如行动研究的倡  
导者勒温柯利尔所言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光凭个  
人兴趣搞研究仅仅为了出版而研究对社会急需解  
决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那么社会科学就无  
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实际工作者如果  
不反省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  
到研究人员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而只有一腔热情,  
那么他们就如坠云雾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效  
3]12  
”  
这自然也就提供给我们对中小学进行教  
育科研的一种基本指引:“教育科学研究既不是描  
述性的理论也不是诊断性的处方而是要表达教育  
的智慧激发教育者的观察与想像批判与创造与  
其说中小学教育科研是通过界定概念完成推理寻  
求技术取胜倒不如说是对其解释力与教学的结合  
5]  
的行动  
浮光掠影的行动方式  
4]  
度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的确证。”  
近年来,“以校为本的主旋律开启了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新视窗校本教研成为一个活跃话题,  
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叙事研究等成为备受  
青睐的高频术语但是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心中  
教育科研大多源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式宣传他  
们所接受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别人的概括一方面,  
他人的抽象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  
化为教师自己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  
即使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也鲜有发自内心从  
事研究的经验与心态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  
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安于现状宁安勿变的惰性  
心理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  
种静态因此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在不少煞费  
苦心的教改试验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  
的学习后观念仍然是观念行动仍然是行动没有  
关联也没有变化。  
实际的情形却揭示了这样一种不言而喻的思维  
方式和实践趋势中小学教育科研带有某种身不由  
己的倾向往往醉心于言必称希腊的自我满足,  
机械移植西方理论却嫁接出一堆淮南为橘淮北  
为枳的苦果诚然理论和经验本身是教育科研  
活动的宝贵资源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在研究的思想  
和技能上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但在缺乏对理论充分  
解读和正确运用的前提下仍然无法排斥其双刃  
效应,“经验理论的简单组合可能会成为前进  
的桎梏诸如此类大而化之囫囵吞枣的标签现  
象迫使中小学教育科研游离于异化殖民化”  
的边缘科研的目的仅仅是获取或印证某种理  
”,科研为教师和教学发展的理想反而带上了额  
外的书卷气。 “法无定法道有常道”,教学实践的  
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都表明教育科研的问  
题无法按确定性分析也很难说找到某种理论对号  
入座,“某某理论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装的实践  
定位则很容易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误区。  
这种附庸风雅的思维指向必然引发泛滥成灾的  
课题攀比理论与实践的钟摆现象似乎不断地  
在提醒诸位教育科研与其说是出来的不如  
说是出来的我们津津乐道的教育科研往  
往会追求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客观性对数量的过度  
开垦使教育科研的追求沦为追名逐利的论文堆砌;  
课题更是要分类分层区县级地市级省部级国家  
课题负责人还会根据职务职称进行黄金搭  
”。 课题级别越高数量越多似乎学校档次教  
师身价也水涨船高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  
了教学现象事实而非教学问题过多地拘囿于考  
评机制而非考虑教学实际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不是教学的必然行  
它依赖于教师自觉自愿的提高自身能力所爆发  
出来的理智和热情,“要求把研究者自己摆进去要  
求研究过程同时成为研究者的心路历程成为研究  
者的价值生活史的结晶与延续要求作为研究结果  
的教育取向主张首先要经得起研究者自身心灵的比  
6]  
” 。 教师只有认真思考主动深入研究其特定  
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  
才能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然而,“看看我们教育科  
学研究近来虚假研究之风盛行就可以知道我们不  
是对真正的科学掌握得太多而是我们对什么是科  
7]  
学研究还了解得太少” ,我们对教育科研是否有  
真正的理解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  
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  
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习愿望和足够的能力  
来执行是否仍然按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冲动而  
人人搞科研个个有课题是一个异常危险的命  
张俊贤教育科研的断裂与失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难题之一  
9]  
非实质和本质的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些都是亟待深思的问题。  
” ,解释性的反思”、“创造性的反应自  
觉性的行动”,这应该成为教育科研最好的注解和  
诠释如果教育科研的终结只是停留于现象的记  
述化文本化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教学的完善,  
如果不对思维的历练思想的提升给予深层关怀这  
势必造成教育科研视野的狭窄和肤浅所以皮亚杰  
万分感慨:“为什么这样庞大的教育工作队伍现在  
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各地工作着并且一般地  
来讲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  
能够使教育学变成既是一门科学又是生动的学  
如果仅仅是出于某种响应号召和形势所迫而从  
事科研我们的确能够大批量生产一二三四或  
甲乙丙丁等一系列方法也能够规模化打造美  
轮美奂恍兮惚兮等一连串案例如是教育  
科研难免会陷入工具化的泥淖教师亦会成为教育  
科研的奴隶自然对教育科研的片面理解甚至曲  
解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教育科研现象  
也就不言而喻了教育科研在破除神秘化的光  
环之后又陷入了简单化的迷雾之中即使我们  
可以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没有失败的研究但我们  
绝对不能对那些邯郸学步的重复掉以轻心一个不  
善于发现问题不对自己成长抱持强烈愿望的教师,  
即使从事10 、20 年的教学工作也只不过是一年  
工作的10 、20 次重复而已 现实中的问题不得  
不促使我们进一步警惕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  
科研还只是一种主义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臆想,  
一种幻象对此陈桂生先生是一语中的:“搞科  
10]10-11  
?”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  
善自我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现实而深刻的选  
但是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盲目  
鼓吹甚至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识性和合理性,  
也尚不足以深信不疑毕竟教育科研作为一个氤  
氲着繁杂经营着智慧酝酿着创造的实践即使掌  
握了所有的科学方法熟悉了所有的研究技巧却仍  
然可能事与愿违因为面对在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  
中更多地呈现出具体的差异教师需要琢磨反思的  
是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咀嚼而不是谋求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概括化和普适化如果不着眼于教育科  
研对教师成长的超越意义教育科研非但不能促成  
教育智慧的生长反倒容易异化为教育的累赘在  
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否在知识经济化  
中引领教育理解能否在技术现代化中敞亮教育智  
能否在理论前沿化中开拓教育生活这仍然需要  
大胆假设后的小心求证。  
8]  
写论文并不是人人可为之事这是常识。”  
另一方面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体察反思与  
抉择不仅要把实践对象进行描述指出教育是什  
”,更要联系认识的主体及其实践来阐明教育应  
如何”,并由此来规范主体的教育行为彰显教育的  
学理和智慧。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的价值不仅  
依赖于引导教师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还要有将教师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促使他们在  
教学的改善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  
参考文献:  
1]柳夕浪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念方式与局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6,(1).  
5]姚利民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1,(2).  
6]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7]许锡良怎么都行”———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8]陈桂生教师该不该写论文谈起[J].教育参考,2003,(1).  
9]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理念与尺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0]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