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5 期
2006 年9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5
September,2006
杨凭生平与交游考略
王ꢀ 红ꢀ 霞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 摘要:杨凭是活跃于中唐文坛的一位大家,博学多闻,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交游极广,与当时众多文
人、名士均有诗文往来,本人也有大量诗文,与其弟凝、凌被时人称为“三杨”,但长期以来对其研究极其不够,生平
资料散见于史籍,也未曾有人作过整理。 通过有关第一手材料的搜集梳理,钩稽考证,可以描绘出杨凭生平及交游
的大致状况。
关键词:杨凭;生平;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5⁃0084⁃04
[
2]
。 杨凭早年丧父,其母训道有方,
ꢀ
ꢀ 杨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今河南灵
穆、许、李’。”
宝)人,唐代宗大历九年(774)甲科状元及第,在中
唐是一位比较活跃且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两《唐书》
均有其传记,《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可惜传记过于
简略,加之过去对其研究又极其不够,因此长期以来
人们对杨凭的生平及交游仍感扑朔迷离。 杨凭性情
孤傲,恃才凌人,但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
博学多闻,交游极广,他的有关资料广泛地散布在某
些诗集、文集、笔记和方志中。 为了还其本来面目,
笔者将搜集的有关杨凭资料考述于下,结合杨氏的
文学活动,将其生平与交游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一ꢀ 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顺宗永贞元年
三兄弟均以能文著称于世。 《太平广记》卷一九八
记曰:“唐宗兆尹杨凭。 兄弟三人皆能文。 为学甚
苦,或同赋一篇, 共坐庭石, 霜积襟袖, 课成乃
[
3]
已。” 《全唐文》卷四八九载权德舆《唐故尚书兵部
郎中杨君文集序》云:“(杨凝)蚤岁违难于江湖间,
与伯氏嗣仁(杨凭)、叔氏恭履(杨凌)修天爵,振儒
[
4]
行,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
大历九年(774),杨凭应进士科考试,夺魁,入
仕,并进入文坛。 徐松《登科记》 卷十一:“大历九
年,杨凭中进士;十三年,杨凝中进士;十一年,杨凌
[
5]
中进士。 皆有名,时称三杨。” 大历十年(775),杨
凭、杨凝兄弟在湖州,与括图书使耿湋、刺史颜真卿
等人联句,《全唐诗》卷七八八有颜真卿的《与耿湋
水亭咏风联句》(参与吟咏者有真卿、裴幼清、杨凭、
杨凝、左辅元、陆士修、权器、陆羽、皎然、耿湋、乔失
姓、陆涓),又有《又溪馆听蝉联句》(参与者有真卿、
杨凭、杨凝、权器、陆羽、耿湋、乔失姓、裴幼清、伯成
失姓、皎然)。
(
805),为潭州、湖南观察使
杨凭祖籍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其家于安史之
乱中移居苏州,少孤。 《旧唐书》 卷一四六本传云:
凭工文辞,少负气节,与母弟凝、凌相友爱,皆有时
名。 重交游,尚然诺,与穆质、许孟容、李鄘、王仲舒
“
[
1]
为友,故时人称杨、穆、许、李之友。” 《新唐书》卷
一六本传亦云:“长善文辞,与弟凝、凌皆有名,大历
中,履耀进士第,时号‘三杨’。 凭重交游,尚气节然
诺,与穆质、许孟容、李鄘相友善,一时歆羡,号‘杨、
入仕后的杨凭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政府做官,据
《新唐书》卷一六○记载,曾“历事节度府,召为监察
收稿日期:2006⁃01⁃18
作者简介:王红霞(1969— ),女,重庆彭水人,副教授,文学硕士。
8
4
ꢀ
ꢀ
王红霞ꢀ 杨凭生平与交游考略
[
2]
。 贞元十八年(802),杨凭
御史,不乐,辄免去”
“从事有示愈以《荆潭酬唱诗》者。 愈既受以卒业,
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秋思之声要妙,
灌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
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公仆射裴公开镇蛮荆,统郡惟
九;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 德刑之政并
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
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
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
感鬼神,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 两府之从事与部
属之吏,属而和之,苟在编者。 咸可观也,宜乎施之
乐章,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
由太常卿出为湖南观察使,这时期的杨凭在文坛已
渐有名,在政坛亦初露锋芒。 《旧唐书》 卷十三载:
“
(贞元十八年)九月乙卯朔,以太常少卿杨凭为潭
州刺史、湖南观察使。 癸亥,赐群臣宴于马璘山池,
[
1]
当时后学,后成
上赋《九日赐宴诗》 六韵赐之。”
为凭女婿的柳宗元为其写了答谢辞《为杨湖南谢设
表》。 其时文坛盟主权德舆与杨凭交往甚密。 《旧
唐书· 徐晦传》 云:“ 时故相权德舆与凭交分最
[
1]
深。” 且与凭之弟凝为莫逆。 《全唐文》卷四九○
载权氏《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言:“噫,文编所友善
者,仆多善之。 周星之间,物故殆半。 梁宽中(肃),
[
4]
[4]
杨懋功(凝)尤为莫逆。” 《全唐文》卷四八九载权
德舆为杨凝文集写的《唐故尚书六部郎中杨君文集
序》云:“今懋功亦以中兵下大夫奄忽不淑,岂造物
者不与其全欤? 复舛错欤? 此吾徒故人所以索然出
涕而有百身之痛也! ……以德舆早辱厚善,忘其不
书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在该序中韩愈借评价
裴、杨二人之诗之机,宣传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杨凭
刺潭期间,还曾与其时文坛博学且富文辞的柳冕有
书信往来。 今《全唐文》卷五二七有《答杨中丞论文
书》。 柳冕,生年不详,字敬叔,蒲州河东人,世为史
官,历职太常博士、福建观察使等职,两《唐书》均有
传,卒于804 年。 杨凭刺潭是802 年,任职时间是三
年(柳宗元《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言“弘农
刺潭三年”),因此,柳氏之文当作于802—804 年期
间。 杨氏之信已不可见,但从柳氏之文中可见,杨氏
之来信是在谈“养才”:“来书论文,尽养才之道,增
作者之气,推而行之,可以复圣人之教,见天地之心,
甚善。”柳氏同意此观点,并将它具体化:“天地养才
[
4]
能。”
权氏曾自纂《制诰集》五十卷,并向凭求序。
《
全唐文》卷四八九有权氏《答杨湖南书》,云“使至,
[
4]
蒙惠寄《制集序》” ,并言其序“发函焕然,盈耳溢
目,宏丽博厚,坦夷章明,如黄钟大玉,庆霄天籁,奇
采正声,铿锵照耀,真可谓作者之表,方驾古人,忻欢
[
4]
骇使,咏叹无斁,甚盛甚盛” 。 该文是权氏为谢杨
凭寄“序”而作,可惜杨氏所作之序宋时已佚,《全唐
文》卷六一一载杨嗣复《丞相礼部尚书文公权德舆
文集序》云:“公昔自纂录为《制集》五十卷,托友人
[
4]
而万物生焉,圣人养才而文章生焉。”
[
4]
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之序。”
《郡斋读书志》卷四则
杨凭到潭州,修建了潭州官府宴客观游场所东
池。 《全唐文》卷六八九载有中唐蜀人符载《长沙东
池记》云:“皇帝命御史中丞杨公领湖南七郡之地,
公方厚简重,气岸恢大,以文章礼乐,藻绩德义,践右
史,历文昌”,文中还详尽描绘了东池之美景:“右有
青莲梵宇,严严万构,朱甍宝刹,错落青画;左有灌木
云:“(权氏)尝自纂《制诰集》五十卷,杨凭为序,今
6]
杨凭任湖南观察使时,权氏已在礼部侍郎
[
已逸。”
任上,因而没必要对杨凭捧场应酬,则其文中所议,
当是真实不虚的心悦诚服之言。
在湖南观察使任上,杨凭还与荆南帅裴均(字
君齐,贞元十九年为荆南节度使,好文辞)之间有唱
和诗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荆潭唱和集》一
卷,今已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
录解题》 均无载,可判断,该唱和诗集宋时就已亡
佚。 不过,《全唐文》卷五五六载有韩愈所写的《荆
潭唱和诗序》。 永贞元年(805)韩愈曾佐裴均为江
陵法曹,序中有“仆射裴公”称谓,前加一个“今”字,
裴均于元和三年(808)由荆南召为右仆射,元和五
年晋为左仆射,由此可证该序作于元和三年至五年
之间。 韩愈在序中交待了该酬唱诗集的大致情况:
[
4]
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 。 杨凭后
将东池授予宾客之选者戴简。 此人系晋代名士戴逵
之后,虽贡举,却志不愿仕,与人交往,总是谦让三
分,但博学多才,精通《孔》、《孟》及《庄》、《文》,故
而成为杨之至交。 《全唐文》卷五八○载柳宗元《潭
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云:戴氏得东池后,在南
岸半岛上筑堂而居,“与云物为朋徒,摅幽发粹,日
[
4]
与之娱”
。 永贞元年,柳宗元调永州司马,路过潭
州,曾在此作短暂停留,并游览了东池上的戴氏堂,
作《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在描绘自然美景
8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同时,流露了“离世”、“乐道”的消极观念。
其被贬之因,《旧唐书》卷一四六本传记为:“绳之太
[1]
凭为了纪念其母郑氏追善而营建了安国寺法华
院。 《全唐文》卷五四四载于頔的《潭州法华院记》
记载了该事。 于頔,字允元,河南人,德宗朝累拜襄
州刺史、左仆射等职。 文中详述了杨凭修建法华院
之始末;“长沙郡之安国寺,寺之北偏,法华院结构
始毕,光明宏敞,依之者其有旨乎? 即我湖南伯御史
过,物论已讥其深切矣” ;《新唐书·李夷简传》卷
一三一记为:“京兆尹杨凭性骜侻,始为江西观察
使,冒没于财。 夷简为属刺史,不为凭所礼,至是发
[
2]
其贪,凭贬临贺尉” ;《唐会要》卷六记为:李夷简
[
8]
曾到江西巡视,凭“不愿接之,夷简常切齿” ;《全
唐文》卷五九三载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记为:“下
[
4]
[4]
多怨怒” 。 史籍记载虽不太相同,但可以判断杨
中丞杨公,谒孝思,追大福,报罔极于所恃也” ;并
在文中由衷的称赞杨氏三兄弟:“故中司泊令弟兵
部郎中凝、大理评事凌,皆擢进士高第,以清风累德,
文学政事,振休声于宇内,议者谓玉昆金友,如三山
凭被犯赃定罪的直接原因,乃是李夷简报复所至。
《全唐文》卷六四六载李绛《论简勘杨凭家产状》,批
评把杨凭视为“逆人”是不对的:“臣但不知杨凭所
犯轻重,若所坐祗缘赃污,法令且有明文,合待推勘
事终后,征赃定罪,今所与宗儒诏,令一物已上,具数
闻奏,即宗儒受诏之日,便合勘责家资,远近流传,有
似簿録,凡簿録家产,皆是逆人。 至犯赃不合同例,
伏以圣恩再三,立法度必归至公,事件之间,贵于允
[
4]
峙立,三川横流焉。” 文中虽有“万法性离也,言说
非法也……佛说九部,法华为最” 等文字,但是由
“
公永怀恸绝,不忍握管濡墨以文字自导其意,见托
[4]
序述,乃惕然书之”
等文字可知,这是一篇杨凭委
托于頔代笔的文章。
[
4]
贞元十九年,韩愈谪阳路过湖南时,曾拜会过杨
凭。 贞元二十年,杨凭派侄子杨仪之(杨凝之子)专
程到阳山回拜韩愈。 韩愈此次见到杨仪之,甚为高
兴,不仅写了《别知赋》 相送,还写下了《送杨支使
序》一文(见《全唐文》卷五五五),表达了自己与杨
凭、杨仪之等的浓厚感情:“今中丞之在朝,愈日侍
言于门下。 其来而镇兹土也,有问湖南之宾客者,愈
曰:‘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知其主可以信
其客者,湖南也’。 去年冬,奉诏为邑于阳山,然后
得谒湖南之宾客于幕下,于是知前之信之也不失
当,苟有所见,不敢不陈。”
杨凭被贬离开京城时的情景甚为凄凉。 元和
中,杨凭贬临贺尉,张籍有诗《伤歌行》(见《全唐诗》
卷三八二)相送:“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
府。 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
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
外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长
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 高堂舞榭锁管弦,
[
7]
美人遥望西南天。” 。 唯有曾提携之人徐晦相送,
《旧唐书·徐晦传》云:“徐晦,进士擢第,登直言极
谏制科,授栎阳尉,皆自杨凭所荐。 及凭得罪,贬临
贺尉,交亲无敢祖送者,独晦送至蓝田,与凭言别。”
[
4]
矣。” 永贞元年秋天,韩愈从贬所阳山回京,路过
潭州再次拜会杨凭,并写有《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
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一诗(见《全唐诗》卷三
三七),诗自注云:“愈自阳山北还,过潭作。 杨常
[
1]
杨凭在临贺尉期间,与刘禹锡、元稹、窦牟等人有
诗文往来。 刘禹锡有两首题为《酬杨侍郎凭见寄》,
分别见于《全唐诗》卷三五六和卷三六五,杨凭寄给
刘禹锡之诗已不可考,但在《全唐诗》中有《晚泊江
戍》、《巴江雨夜》、《雨中怨秋》、《早发湘中》 等诗,
诗中流露出的皆是郁闷之情,通过这些诗也不难想
象这时期的杨凭情绪已低落到了极点,故刘禹锡在
前一首诗中安慰他说:“十年毛羽摧颓,一旦天书召
[
7]
侍,凭也,时观察湖南。” 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
分叙情,借椒兰、绛灌斥责权臣,以“礼贤道何忧,奉
[
7]
称赞杨凭。
已事苦俭”
二ꢀ 宪宗元和四年(809)———元和七年(812),
被贬临贺时期
杨凭性豪纵,善奢侈,《新唐书》 卷一六○本传
[
2]
[7]
回。 看看瓜时欲到,故侯也好归来。” 诗中所言
言其为人“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
,元和
四年(809)任京兆尹期间,大兴土木,曾筑第宅于永
宁里,又召妓纳妾,铺张奢侈。 时值宪宗即位不久,
正力治奢靡之风,这就不免给人以攻击的口实,原本
就与杨凭有宿怨的御史李夷简趁机弹骇参奏,杨被
贬为临贺(今广西贺县南)尉,并被籍没家产。 关于
“毛羽摧颓”当指其被贬临贺尉一事,刘禹锡在另一
首诗中又云:“翔鸾阙底谢皇恩,缨上沧浪旧水痕,
[
7]
《全唐诗》
疏傅挥金忽相忆,远擎长句与招魂。”
卷三六五还载有刘禹锡《寄杨虢州与之旧姻》一诗
云:“避地江湖知几春,今来本郡拥朱轮。 阮郎无复
8
6
ꢀ
ꢀ
王红霞ꢀ 杨凭生平与交游考略
[
7]
[7]
品比为雅颂:“雅歌张仲德,颂祝鲁侯昌。” 柳宗元
里中旧,杨仆却为关外人。” 杨凭祖籍弘农,自是
关内人,被贬广西偏僻之地,故为“关外人”。 元稹
也有诗《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杨凭
元和四年(809)贬临贺尉,不久迁杭州长史,元和七
年(812) 年朝廷大赦,他又入朝为太傅,其间恰三
年,故诗题云“第三岁日”。 这期间的杨凭还与窦牟
有诗文往来,《全唐诗》卷二八九有杨凭的《赠窦牟》
称杨凭富于文才,将自己比为不能取容当世的张挚
和犯颜谏诤,性不偕俗的虞翻,写出自己因参与王叔
文革新被贬的悲愤,并以箕子、屈原自况,表白自己
的炯炯忠心,显然是希望杨凭回朝后能给以援手的,
但杨凭并未对宗元伸出援助之手。 早在贞元十二
年,柳宗元就迎娶了自幼订婚的杨凭之女为妻,杨氏
素有足疾,“孕而不育”,结婚三年就不幸夭亡,杨氏
去世后,柳宗元再未正式婚娶,尽管其妻早逝,但一
直与杨凭一家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在元和五年写
给杨凭的《与杨京兆凭书》(《全唐文》卷五七三)中
仍将其称为“丈人”,并与其探讨了“荐举之道”,对
当时腐败的官僚政治和压抑人才的现象做了抨击,
并称誉杨凭:“丈人以文律通流当世,叔仲鼎列,天
(
一作《窦洛阳牟见简篇章偶赠绝句》)一诗。 窦牟,
字贻周,贞元二年张正甫榜进士,两《唐书》均附见
于《窦群传》,杨凭在诗题中将其称为窦洛阳,检《唐
才子传》卷四,窦牟“元和五年,拜尚书虞部郎中,转
洛阳口令都官郎中,出为泽州刺史”,并未言牟于何
时转洛阳令,据储仲君考证,“牟之始洛阳,或在五、
[
9]
六年间,”“牟为洛阳令近四载” ,则窦牟任职洛阳
之时间可以确定为元和五年(810) 至元和八年
[
4]
下号为文章家。” 元和十二年,杨凭在太子詹事位
上去世,宗元悲伤得难以自持,写下了《祭杨凭詹事
文》(《全唐文》卷五九三),在文中宗元悲号曰:“某
以通家承德,夙奉良姻,莫成子姓,早丧淑人。 恩礼
斯重,眷抚惟新,绸缪其志,实敬实动。 迨今契然,十
有八祀。 家缺主妇,身迁万里。 谤言未明,黜伏逾
纪,德辉间绝,音尘莫俟。 岁首发函,视远如迩,虽当
(
813)之间。 杨凭在诗中言:“直用天才众却瞋,应
欺李杜久为尘。 南荒不死中华老,别玉翻同西国
[
7]
人。” 诗中将“李杜”并列,是中唐时期较早并尊李
杜之人。
三ꢀ 元和七年(812)———元和十二年(817),迁
杭州刺史,以太子詹事卒
[
4]
元和七年(812),杨凭罪名昭雪回京,柳宗元甚
为高兴,写有《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
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未
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一诗(见《全唐诗》卷三
五一)表达内心之喜悦,诗题称杨凭为“硕德伟材”,
诗中更是颂扬杨凭“独弃伧人国,难窥夫子墙”,言
杨凭学问道德均高尚,自己难以企及,并将杨凭之作
沉痼,心术犹治。 抚膺顿首,流泣瞪视。” 回忆起
自己自妻子杨氏去世后十八年“家缺主妇,身迁万
里。 谤言未明,黜伏逾纪”的沦落生涯,引发起无尽
的伤感之情,他在文中沉痛地呼吁说:“天道悠远,
[
4]
人世多虞。 寄心双表,长恨囚拘。” 这一时期的杨
凭身居要职,其交往除早年即订交的友人外,主要是
朝中同僚,晚年生活闲散而自在。
参考文献:
[
[
[
[
[
[
[
[
[
1]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阮元,董浩,等.全唐文[G].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徐松. 登科记考[M].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晁公武.郡斋读书志[G] / / 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
7]彭定求,杨中纳,等.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王溥.唐会要[G] / / 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
9]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
责任编辑:唐ꢀ 普]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