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卷第5 期
2006 年9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5
September,200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李ꢀ 伟ꢀ 民
(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31)
ꢀ
ꢀ 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
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了自己的诠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爱、友谊、时间为重点,将基督教精神与
诗中的人道主义融合在一起,才使他的十四行诗有久远的魅力。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国
内莎学研究中的空白,深入地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基督教;圣经
中图分类号:I561ꢁ 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5⁃0092⁃06
ꢀ
ꢀ 一ꢀ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圣经和基督教
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情感汇入文艺复兴时代
的潮流之中,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封建
社会的无情批判与抨击,但是这种自我心灵的抒写
和对社会的批判却难回避其基督教文化背景,难免
不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 我认为,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其生活的基督教文化氛
围,共同铸造了其中蕴涵的悲天悯人的纯洁爱情、真
挚友谊、欢乐青春、人间热情、时间流逝,并在更深层
在我国翻译的外国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的数
量最多,而且学界也逐渐认识到十四行诗在莎士比
亚作品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但是,翻译与研究是
不成比例的,尽管现在已经出版了15 个莎士比亚十
①
四行诗中译本,但研究工作却大大滞后。
近年来,从宗教角度探讨莎剧扩展了人们的视
野,但从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则相当薄弱,几乎没有一篇莎学研究论文专门
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之间的关
[
3]98
面批判现实黑暗、社会丑恶和反人道主义精神
。
尽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心主题是爱情、友谊和
时间,却有一缕时强时弱的宗教情感流淌其间,所
以,我们才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神奇而神圣的魅
力。 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诗篇,融合宗教情感,大胆
地抒写人间的特别是理想中的“爱”,并且昭示了生
命的价值和生活中孕育的美。
②
系。 然而基督教和圣经是欧美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的灵感源泉之一,各种圣经意象、人物形象、典故传
[
1]152
说等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 弄清基督教
和圣经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深刻影响,就掌握
了深刻全面认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钥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重要宗教之一,一
二ꢀ 对爱的内涵的宣扬蕴涵了基督教观念
[
2]1
度成为世俗社会政治文化权力的最有力支柱
。
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仅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有
大量的非理性因素,而宗教感情、宗教情绪和宗教激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通过展现自我心灵,将极具个性、
收稿日期:2006⁃02⁃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东方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项目批准
号01JAZJD750.11—44001)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外比较文论和批评的历史阶段与类型学研究”(项目批准号
01EZW0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伟民(1955—),男,四川成都人,副主编,副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理事,《中华莎学》副主编。
9
2
ꢀ
ꢀ
李伟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情就是宗教非理性因素的基本形式,它们在实际的
宗教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宗教功能通过它
多的途径接纳福音,莎士比亚作品“所揭示的神秘,
都是从基督教的观念和表述中产生出来的,它的一
些最有代表性的特点,都是与基督教的宗教感情和
[
4]194
们而得以发挥
。 这种基督教的非理性因素在莎
[
8]178
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也有或隐或显的表现。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对爱情的大胆歌咏,实际正是这种宗教情
绪在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在十四行诗中,他自
觉或不自觉地将《圣经》中对爱的训示和基督教观
基督教的理解相联系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岂
能例外。 有西方学者指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总
是以坦诚地表露爱作为结尾,这种爱是所有爱的精
髓,而无论它是性爱,是父母的爱、儿女的爱、朋友之
间的爱,还是主仆之间的爱”,整个莎士比亚十四行
诗的语言表现了慰藉的爱和绝望的爱这两种爱,莎
士比亚开创了一个“世俗文学前所未有的”爱情诗
的新世界,莎士比亚是我们最好的、毋宁说他是我们
③
念灌注于其中。 综观莎士比亚154 首十四行诗,
其主题不外描写时间、友谊、爱情、艺术(诗)。 莎士
比亚从中世纪独身主义禁欲思想的藩篱中突围出
来,大胆宣扬真挚、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和天经地义
的事情。 但这些主题的背景却是圣经和基督教精
神,这种对“爱”的宣示并不是绝对纯粹的世俗性的
[
9]81
唯一的爱情诗人
。 基督教精神宣扬的永远是
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
人寻求善的最高行动。 在基督教的爱中,没有暗藏
任何支配他人的欲望,没有表现出丝毫对权力的追
求。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
这一点。 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志,也表示上帝
与世人的纵横关系,纵象征信徒与上帝的联系:敬拜
上主;横象征信徒与世人的联系:爱人如己,也表示
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 “背十字架”指“忍
辱负重”、“经受磨练”、“为了信仰不惜赴汤蹈火”。
在十四行诗里,莎士比亚表现为了所爱的人能够忍
受一切痛苦,甘愿献出一切,用“背负羞辱十字架那
“
爱”,而是通过对基督教和圣经中“爱”的理解,来
表现世俗社会的爱,并且将这种混合了神性与世俗
性的爱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我们说融合了神性与
世俗的“爱”的感情比任何单一的情感(或世俗或神
性的)要强烈和复杂得多,也容易使世俗的爱达到
极点,并最终使基督教徒在感情上产生强烈共鸣。
如《旧约·雅歌》说,“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
“
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
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
[
5]657
。 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表现了
就全被蔑视”
[
10]34
爱的本身就是美这一主题,爱是能够达到永恒的,爱
构成人的整个世界。 如何才能达到永恒? 就只有将
神性与世俗性的“爱”连结在一起,达到某种质的飞
跃。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世俗的爱才能与圣经中的
爱一样,是无价之宝和不可摧毁的。 《雅歌》在很大
程度上为古代爱情诗歌,讴歌古人追求爱情的自由,
以感情流露为主,表达爱情如火燃烧、永远不会熄
灭。 在十四行诗里,莎士比亚在借用圣经中爱的意
象奏出爱情的最强音,“爱火能使水发烫,水却难使
人的遗憾”
,用犹如颗颗珍珠的爱的眼泪,来抵
偿所有的罪过,获得救赎来。 莎士比亚表明:爱永远
是为他人所犯的罪过承担痛苦,是与他人永远一起
并同上帝的目的连结在一起,所以,爱会为他人的过
错感到羞愧。 这就是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里所要表
达的浓烈的爱的情感, 也“ 是基督之爱的性
[
11]196
质”
。 朱维之认为,莎士比亚的“这些短诗底唯
一主题就是‘爱’。 他觉得‘宇宙皆空,除非有爱情
[
7]23
。 依“莎翁短歌之哲学底结论说来,
充实其中’”
[
6]309
爱火凉”
,从而歌颂“爱” 的神圣性。 凡夫俗子
莎翁以为精神的爱,理想的爱情,是高级的善的;反
之,肉体的,感觉的爱是低级的,恶的。 并且以为高
级的爱当存留,低级的该死灭,这就是莎翁底‘爱之
的爱情只有与神圣的神性爱情结合,才更容易引起
世俗社会人们更深刻的认同更迫切的向往并最终走
向永恒。 男女性爱和朋友友爱在普遍抒情诗中永远
占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宗教方面却要在性爱和友
爱之外,表现神爱和邻人之爱。 各种爱情诗歌中最
微妙的莫如把神圣的爱和世俗的爱融合的作
[
7]23
哲学’”
。 “不但莎翁‘爱之哲学’近于中世纪基
督教的思想,在情绪方面也时常掺进宗教的热情,如
在短歌第十一首中说:多少神圣而忠诚的眼泪;被宗
教的爱从我眼中掠去。 莎翁一切作品中,都充满着
道德的严肃的态度,并且他底道德观念是站在基督
[
7]227
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中受基督教与圣经影
响最深的是英国文学,频繁的圣经英译使信众有更
[
7]23
教底立足点上的。”
到了问题的关键。 圣经《诗篇》58 篇4—5 节
朱维之50 多年前的点评触
[
5]549
宣
9
3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扬的是患难与信靠,精神与理想的爱能够提升世俗
的、肉体的“爱”的层次,离开了世俗的、肉体的爱,
精神与理想的爱也无所依傍,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
达到完美的境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示,在这种
境界中,只要有你真正的爱,我对所有的诽谤和奉承
都不在乎。 《马太福音》说:“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
确立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对抗时间。
借助圣经能够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
表现的对肉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渴望。 《旧约·传
道书》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
[
5]643
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指世上一切照旧,循
环往复却无新意。 《圣经》在这里总结人生的经验,
宣扬人生的虚空,寻找人生之谜的真实答案。 莎士
比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句诗几乎和《圣经》上
的诗句相同,借助的只是《圣经》中的词句,表达的
却是不同的观念。 莎士比亚是反其道而行之,强调
如果世界上没有新的东西,那么我就不值得去创造
了,你才是全新的。 古人所赞美过的形象,远不如我
今天亲眼看到和正在赞美的。 莎士比亚表现了循环
往复的“轮回”、“历史”和“宇宙”观念,并将这种上
下追索的感受通过诗歌来传达,落脚点却在于强调
“今天”和“造化”的神奇。 今天是能够战胜昨天的,
创造是胜于守成的,所以时间和空间也是可以超越
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主题”至今仍然
是研究者热中的话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强调人在
时间面前不能束手无策,而应该向时间发起勇敢的
[
5]6
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
尊你的名为圣”与“崇拜你的美名”表示为一种基
督教式的崇拜,即爱的无私和纯洁。
莎士比亚利用《圣经》 中的隐喻强化诗歌的感
染力。 青春和美将消失在时光的黑暗之中,这样的
写法不言而喻对熟悉基督教的人来说更具有宗教的
亲近感和艺术上的共鸣,这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无论
从内容、形式以至用词造句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表
[
12]105
现
。 基督教对待他人的所有态度和行动都受
到爱的原则的支配,爱意味着关心他人,意味着把他
人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他人当作物来看待,意味
[
11]162-163
。 爱既是全新的
着尊重他人人格上的神性
又是永远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占统治地位的,
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字,与基督教联结起来的爱对
基督教社会里的世俗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莎
士比亚“歌颂的最高目标就是爱,而真、善、美都最
[
15]10
挑战,战胜时间的武器就是“爱”和“友谊”
。 凭
什么超越时间、空间,惟有借助于神以及对神的爱,
这样世俗的友谊和爱才可以最终完成超越。 肉体虽
[
13]904
终统一在爱里”
。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29
首中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悲叹,在自轻自贱之时想到
死,精神犹存。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咏道,我矣逐
[
14]274
[16]
了他的朋友———“真、善、美”的化身
,从而完成
渐老矣,所以你最好尽力爱我吧
。
了一次质的飞跃。 以往的研究多从莎士比亚十四行
诗的反禁欲主义主题出发,为文学艺术中长期被禁
锢的爱情、友谊张目。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使人们看
到这种禁锢本身的可笑和可悲,因而成为人们讴歌
爱情友谊、突破禁区的大胆宣言。 但是以往的研究
却忽略了始终和爱融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精神。 尽管
今天的普通读者在欣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
更多地是欣赏诗歌中美的情感,难以深刻感受到其
中蕴涵的基督教精神,但是,作为译者和研究者,我
们不可以忘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产生的基督教的
文化背景和诗歌本身所受到的深刻影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处处透露着朴素的自然观
念, 以朴实的语言达到反朴归真的艺术效
[
17]190-201
果
。 莎士比亚相信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是
对抗时间和获得艺术灵感的惟一途径。 《新约·哥
林多前书》 说, “ 尽末了所要毁灭的仇敌就是
5]682
。 《新约·启示录》说,“神要擦去他们一切
[
死”
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
[
5]291
。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为以前的事都要过去了”
也就免除了死亡。 这两部分都提到了死亡,只要没
有了死亡,也就没有了一切痛苦,只有主耶和华才能
免除死亡。 十四行诗第146 首所阐述的是渴望永
生,永生是通过耶稣基督带给人的礼物,“死神一
三ꢀ 超越时间和空间正是基督教精神的反映
[
6]29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蕴涵着以爱情和友谊对抗
时间的主题,体现于其“时间观念”。 “时间的流逝”
主要象征是“秋天”、“黄昏”、“通红的灰烬”,预示
着即将来临的共同归宿,那就是“死亡”。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通过形象思维,确认现实生活的优越,从而
死,世上就不再有死亡发生”
。 莎士比亚这里表
达了战胜死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愿望,但又通过文
学语言使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从宗教的角度对死亡有
了更宗教化的理解。 基督教的教义认为,人的物质
生命是暂时的,灵魂在有罪的肉体中间,为肉体付出
9
4
ꢀ
ꢀ
李伟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太多,只有得到基督的拯救,升入天堂同上帝同在,
才能得到永远不死的真正永恒的生命。 “永恒”就
是“永生”,非指时间极长,而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
而言。 服从上帝是为了上帝和上帝的光荣,是为了
得救,而不是避免死,死是罪孽应得的报酬和恰当的
奖赏,做好事也并非要将永生作为报酬。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正是这一基督教思想的真实反映。
会有。 莎士比亚像许多艺术家对圣经和基督教象征
的关注———基本上出于艺术原因———就如同他们对
[
21]837
古代神话的关注一样
识到“艺术乃是人类文明的本质”
,同时又有所区别,即认
21]849-850
,而且更
[
在精神上与基督教相契合。 莎士比亚表明,美会凋
落是因为缺乏神性的庇荫,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的“美”一旦与神圣的宗教感情联系在一起,就会引
起诗歌中爱的“他者”的强烈共鸣,唤起人们对神圣
宗教的无比崇敬,从而达到在永生中流芳绵延。
《传道书》说,“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莎士比亚把“感情极化到使对象不受时间的限
制,与时间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成为一种绝对的精
神了。 这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绝对化,但在诗的审
美规范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不但对象本身永恒地
美,而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也因而永恒地美,连诗人
[
5]149
“恰如本土属于土,理所当然”
。 在十四行诗
中,莎士比亚借用了基督教的人生观,但本意却在于
[
12]404
的诗的生命也因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
强调艺术的永存, “ 我生命诗行里却有某种意
[
12]74
[6]149
,“忠魂化诗句” ,我的诗歌与基督将与
“
爱”、“友谊”和“时间” 构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趣”
中的三部曲,在这个三部曲中“时间”部最后又回归
到“爱”和“友谊”的主旋律。
你相伴永远。
四ꢀ 对神的虔敬与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现出对艺术超越时
间、空间的肯定。 耶稣基督的真正信徒爱一切人。
在十四行诗第18 首中莎士比亚向自己所爱的人诉
说:“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但是我的诗
歌却会使你冲破死神的罗网,得到永生,与你同在的
是永恒的时间和我的诗歌。 永恒包括超越时间与空
间,诗歌是永远不会失去美的,它超越所有时间、超
强调人的作用和人道主义精神是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的明显倾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虽然通过讴歌
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谊、欢乐的青春、人间的热情
构成其主旋律,但是对神的虔敬也时时流露出来。
作为一个人,虽然是独立的,但是不可能达到永恒,
神是爱人的更是永恒的。 对于神来说,人也是应该
得到尊重的。 在这方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既表现了
基督的虔敬,又显示了作者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旧约·出埃及记》中“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
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
[
18]18
越所有空间使美得到永生
。 由于爱具有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性质,所以时间的主题在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旧约·诗篇》说,“我虽
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
5]55
我到你们这里来。’”
神是永恒的,是永恒的神让
[
5]525
你的仗,你的竿,都安慰我”
达到了飞渡永恒。 死荫的幽谷指的是“恐怖之地”、
。 你(基督)依靠爱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
22]335
,显然是借用《圣经》
121 首中的I am that I am
“
临死之际”。 善与美使得心灵有若神明,正因为美
中的“我始终是我”,以表示任凭时世如何变换、任
凭人们如何评说的态度。 《利未记》是关于献祭中
民众在与神的立约关系中行为规范的法律,其中有
关素祭和平安祭的律法就表示这种规范应该得到遵
[
19]542
以及真实界的其它组成成分都来自于神
,神就
[
20]552-553
是美的源泉
。 耶和华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因此在精
神上就与基督教有了相通的可能。 美与青春也是相
辅相成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美也就凋零了。 时间是
美的杀手,它会摧毁美和青春。 但是美也会得到延
续,自己的宁馨会使美再现。 莎士比亚时代人的寿
命不如现代的人长久,在40 岁脸上就已经有“浅沟
深渠”了,青春韶华难以久长,到那时肯定是“价落
[
5]94
守
。 莎士比亚在第125 首十四行诗中说:贡礼
虽然菲薄,但是感情和诚意是率真的,真心似金与
“献与耶和华的火祭中为至圣的”是一样的。 莎士
比亚十四行诗铸造了以“人”为中心的积极的人道
主义精神,并从基督教人人平等的信仰出发,隐喻男
女一体与互敬互爱。 基督教在灵魂上人人平等,天
堂的大门对男女同样开放,因而女性也同样能够得
到救赎。 人类的救赎既是基督教关注的一个主题,
[
6]5
千丈,寒伧而又鄙陋” ,就像被丢在黑暗中的仆
[
5]33
人,要“哀哭切齿了”
,令人倾倒的青春少年和
[
23]84
“
美”,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往的风流倜傥不再
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反映出来的倾向
。
9
5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慧林认为,基督教使自己的信仰和经典先天
主题中所闪耀着的生命美、人道美。 《新约·罗马
书》说,“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
地带有一种“译”和“释” 的意味,始终与“圣言” 保
持一道天然的鸿沟,从神学的角度说就是要借助语
[
5]174
平安。”
留恋尘世就不免一死,而追随圣灵才能
[
24]35-36
言本身将上帝确认为“全然的他者”
。 “莎氏
达到永恒。 莎士比亚认为:欲望就是死亡,而只有理
智是治疗“爱” 这种病的惟一医生。 《旧约·利未
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用
他的话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
记》19 章起句“你晓谕以色列全会众说你们要圣洁,
[
13]904
[5]94
方面的表现。”
而这种现实主义的爱却借助“圣
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
,宣扬的是圣
言”使神与世俗、基督教精神即“全然的他者”与艺
术创作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与阐释。 浪漫色彩的主
要实质更表现出无所不在的基督呈现出来的人道主
律之规。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里表明的是:我的爱
不是偶像崇拜,我的歌颂只是描述一个真实的所在,
真、善、美浸淫于基督教精神中并构成了全部的主
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对禁锢人性发展的封建禁
欲主义的反拨,说到底就是对生命的讴歌,对人道主
[
25]
义色彩。 莎士比亚的诗歌虽然“同样也表白爱
情,他的注入了更为深刻的感受,更为深沉的感情;
同样地申言、同样的吟唱。 虽然都可能使被歌颂的
对象永存,但他能写得更有气势;同样地针对时间吞
蚀一切的主题,他能既承认人的脆弱,又写出人的伟
[
28]
义的尽情歌唱。 而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通过这
种直白显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由于基督教精
神与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这种爱表现为“普遍意义
[
26]168
[29]107
大”
,表现出一种基督徒式的人文关怀。 莎士
的爱”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表露诗人的信仰
比亚十四行诗的感情并不奔放,而是有节制,有思想
和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诗人自己就是作品的
[
27]902
。 莎士比亚虽然歌唱恋爱、
深度,有分析说理
抒情主人公;真善美的统一;真实和幻想的结合,是
[
30]
结婚、生育,但这只是作品的字面意义。 作品的深层
意义在于:它以无比深邃的哲学洞察力和虔敬的基
督教精神,以及他所受到的圣经的教育,揭示出爱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基督教精神、爱的
感情与艺术创作精神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得到了
最完美的体现。
注释:
①
如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见《译文》1954 年第4 期;辜正坤、龙文森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见辜正坤主编《世界
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飞白主编《外国名诗鉴赏辞典》;罗义蕴、曹明伦、陈朴编注《英诗金库》,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7 年版;黄新渠《英美抒情诗选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黄杲炘《英国十四行诗100 首》,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8 年版;丰华瞻《丰华瞻译诗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等等。
②
③
曹明伦先生结合自己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体会,指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与《圣经》有涉的典故。 他认为,如果
不对这些典故加以解说,就会使中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见曹明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6 年第10 期11⁃14 页。 他的论文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敬意。
卓新平先生认为《圣经》是信徒寻觅信仰真谛,获取灵性生活的依据,后文也参考了卓先生的解说,见卓新平《圣经鉴赏》,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 页。
参考文献:
[
[
[
[
[
[
[
[
[
[
1]刘林.新时期圣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 / / 梁工,卢龙光.圣经与文学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丁光训.牛津基督教(插图本)史中译本序[M] / / 约翰·麦克曼勒斯.牛津基督教史.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
4]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圣经(和合本)[M].南京:南京基督教协会,1987.
6]辜正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G] /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朱维之.宗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8]梁工.基督教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9]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沈弘等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0]金发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G].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6
ꢀ
ꢀ
李伟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
[
[
[
11]詹姆士·里德.基督教的人生观[M].蒋庆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3]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周启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写给谁的? [C] /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3 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6.
[
[
[
15]阮珅.十四行诗集[G].阮珅译ꢁ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周华文.莎士比亚的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评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1⁃53ꢁ
17]刘砚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组合分类漫谈[C] / / 张泗洋.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研究、演出、教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8.
[
[
[
[
[
[
[
[
[
[
[
[
[
18]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G].屠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9]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C] / / 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0]普洛提诺.基督教与西方艺术[C] / / 缪灵珠译.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1]列兰·德莱肯.何为基督教艺术[C] / / 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2]莎士比亚.新莎士比亚全集[G].方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3]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4]杨慧林.圣经“和合本”的诠释学意义[C] / / 梁工,卢龙光.圣经与文学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5]王忠祥.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1):98⁃99ꢁ
26]王佐良.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K] / / 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II)[K].北京/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8]王木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情主题新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473⁃476ꢁ
29]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0]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5):56⁃63ꢁ
Christianity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LI Wei⁃min
(
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 SIFL, Sichu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pingba,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hakespeare study is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
nets, which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Bible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form of literature singing praises of friend⁃
ship and love. Shakespeare’s sonnets focus on love, friendship and time, combine Christianity with the
humanism in the sonnets, and are qualified with long⁃lasting charm.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Christianity and Bible is a blank in China’s Shakespeare study, and a profound discussion of their
relation is conducive to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 Christianity; Bible
[
责任编辑:张思武]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