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
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张 小 苹  
! !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杭州!+**)A"  
摘要  
#
学术界对  
汉书  
武帝时丘仲制笛事  
书之前  
!
礼记  
艺文志  
根据  
0
乐记  
所记河间献王曾作  
汉纪  
"
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论较多  
#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  
乐记有窦公见文帝事及应劭  
当是古文书撰作年代应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
乐记  
"
成于西汉  
#
各家所依据的  
乐记有  
)+!(  
!
!
材料主要是  
!
0
"
!
乐记"$桓谭引  
!
"
!
风俗通  
"
!
"
%
!
"
所录刘向语#!礼记  
0
乐记  
"
#
'
%
关键词#!乐记"&古文! "&河间献王!乐记"&乐家书记&.丘仲制笛/  
中图分类号#O)*@')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DE!+E')*+*(*#D**@AD*@  
! !  
'
4
(
#
#
#
!
!
!
学术界对于  
有一种说法即  
乐记  
间献王曾作  
应劭风俗通  
其实刘向所得  
引窦公事出自  
礼记  
乐记  
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  
成于西汉说 诸家据  
即河  
有窦公见文帝事  
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 深究  
并非河间献王  
乐家书记而非  
则是东汉晚期好事者补入乐记  
最为好古  
大宗伯  
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  
以作  
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  
大司乐章 武帝时河间献  
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  
与制氏不相远 其内  
以授常山王禹 成帝时为谒  
刘向校书  
其道寖以益  
论较多  
以证明  
#
'
乐记  
(
&
0
"
!
"
%
#
'
(
为西汉人作的证据主要有三点  
乐记  
#
#
!
"
#
'
乐记(+桓谭引  
'
(
+
!
乐记"#献八佾之舞  
#
%
'
(
'
乐记  
(
&
史丞王定传之  
#
%
#
#
'
乐记  
(
'
乐记(#桓谭所  
#
数言其义  
二十三篇  
%
#
献二十四卷记  
%
#
得乐  
!
)
*
'
乐记(#丘仲制笛事  
"
#
与禹不同  
#
+
+,#!AK#!?  
'
(
之文  
#
诸家所持  
'
(
为西汉人所作说并不能成立&'汉纪  
(
所录刘向 荀悦所著  
'
汉纪  
4
孝成皇帝纪  
(
曾大段引刘向语以阐  
汉书  
4艺文志(&  
而刘歆七略全本于  
(
语云刘向校书所得二十三篇  
此说在  
记载由此可证  
秦始皇三十四年  
礼记  
'
乐记  
经籍志  
作者为秦以前人其成书当在  
挟书令之前  
(
皆为古文  
'
(# 述学术源流  
#
其中大部分内容见于  
'
'
经典释文序录(+'隋书  
4
(
亦有相关  
'
汉志  
(
乃删刘歆  
'
七略  
(
而来  
#
'
#
'
乐记  
(
#
'
别录(&今荀悦所录刘向语大多重见于汉志(#  
别录的另一  
七略别录佚文(#曾分类目  
'
!
)+!"下焚书令  
+
&
相对较  
种删节版  
孔颖 将荀悦所录刘向语全文辑入  
礼记 之流传荀悦记曰  
所载  
自汉兴  
之学术源流  
其文曰  
世在乐官  
六国之君  
#
可知荀悦所录刘向语乃刘向  
'
(
!
$
乐记  
艺文志记载有  
引刘向别录  
惟存前十一篇余十二篇不为  
已亡佚殆尽 考镜 乐记  
艺文志乐类小序至关重要  
制氏以雅乐声律  
"
乃古文书  
乐记  
详载其目  
&
清姚振宗辑  
'
!
'
汉书  
4
(
'
(
二十三篇  
今本  
礼记  
#
#
真卓见也  
,
制氏以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  
&
关于  
' (  
4
'
礼记正义  
(
'
(
&
'
#
乐记  
(
#
'
(
#
#
#
#
纪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 河间献王与毛  
公等共采周官与诸子乐事者乃为  
刘向校秘书得古乐记二十三篇  
!
!
流传不广  
#
&
'
(
#
#
%
'
汉书  
4
(
#
,
!
"
!乐记"%  
汉兴  
#
#
#
颇能纪  
#
!
"
# ! "  
与献王记  
!
!
+
),#!@  
其铿锵鼓舞  
#
而不能言其义  
%
#
魏文侯  
不同  
%
收稿日期#)*+*D*!D*#  
张小苹!+?A)%"#  
作者简介  
#
#
浙江新昌人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  
&
@A  
张小苹!'礼记  
4
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
史载汉献帝好典籍  
左传体以为汉纪  
万言的汉书改编为十八余万言的  
汉志 汉纪所记汉代传乐事相较  
所录极为简省 其文虽简  
刘向校秘书得古  
所录仅多一 但差之毫厘  
#
常苦  
'
汉书  
(
文繁难读#)乃令悦 对此问题有不少推测  
&
如陈寿祺云,)  
'
乐记二十  
故为二百  
篇名不同故  
实有二百十  
其中篇数或有分合无以详  
汉志 本刘歆  
(
'
(
'
(
三十篇*#荀悦于是将八十余 三篇  
#
其十一篇已具百三十一篇中  
#
除之  
#
/
)0+  
'
(
'
汉纪  
(
&
以 四篇&'孔子三朝记  
(
亦重出不除者  
#
#
/
E0#E  
'
(
'
(
#
显见  
'
汉纪  
(
&* 姚振宗以为,)凡此五种之书  
#
&
#
但其价值依然不菲&'汉 五篇  
#
此云二百四篇者  
#
#
/
@0)@  
(
)
#
'
乐记  
(
二十三篇*#  
谬以千里#)  
则说明为蝌蚪 祺曰,)'汉志('乐记  
'
汉 知&* 黄以周则以为,)  
'
(
'七略(#  
/
"0+)  
(
)
*
#
#
*
'
七略  
(
'
别录  
(
亦有出入也&* 黄以周驳陈寿  
字背后显现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
(
二十三篇皆入乐家礼家之  
#
古文书  
皆古文  
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献中对于  
一事虽无明确记载  
籍志 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 向  
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 至刘向考校 德明所引正相一致  
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 而又得明 恐亦未塙  
堂阴阳记  
#
如荀悦所录  
#
刘向校书所得二十三篇  
'
乐记  
(
'
(
断不重出此十一篇  
&
一除一不除 亦任意言  
#
/
"0+)  
'
乐记(&  
&* 陈氏之说固  
)
任意言之*#然黄氏之说亦何  
'
乐记为古文  
(
'
(
尝不是  
-
蒋伯潜曰,)陈邵云二百四篇者  
#
疑脱一  
/
A0)A  
#
但也并非没有暗示&'隋书  
4
1
2
&* 蒋氏惟见陈邵所云  
二百四篇*&陈邵所云与陆  
#
不知陆德明引刘  
(
,)汉初  
#
'
别录  
(
亦曰  
)
古文  
' (  
#
&
#
两家不当同脱十字蒋氏之说  
#
已佚各家所说均不过  
所记古文  
其二百四  
)
*
#
#
#
&
'
&
'
别录(+'七略  
(
(
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  
(
七篇+'王史氏 一时推测  
#
其详已不可得知&'别录  
(
' (  
(
二十一篇+'乐记  
(
二十三篇  
艺文志记载礼类有  
谓刘向考校经籍得一百三十篇  
然唐时别录犹存魏征等撰修官所说当  
有确切依据惜典籍阙略对于其中隐情  
礼类  
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篇下班固自注曰  
十一篇下班固自注曰  
注引刘向 别录 则曰  
#
凡五种  
#
合二百十四 篇数虽异于  
汉志(+'隋志(#但大略相同  
一百三十 篇盖亦总括  
'礼古记(+'明堂阴阳记(+'王史氏记(+  
无端  
'
#
/
!0+A  
&*  
'
汉书  
4
(
'
(
一篇  
缺其一篇  
#
'
隋志  
(
#
'
孔子三朝记(+'乐记  
(
五书而言 这理当也可以为  
&
#
'
(
#
'
汉纪  
(
所录刘向语云  
'
乐记二十三篇为古文记之  
(
' (  
#
#
#
今已无从 说提供相当佐证  
&
详考&'汉志  
(
'
(
一百三十一篇下  
#
班固自注  
所谓  
)
古文  
*
书者  
#
乃指秦始皇三十四年 前  
挟书令后儒生们秘密保藏起来汉  
#
既然为古文  
!
/
+0#!A  
)
*
$'明堂阴阳  
(
三十三 )+!"下焚书令  
+
#
/
+0#!A  
#
)
古明堂之遗事  
*
$'王史氏  
(
二 兴以后才重新现世的儒家经典&'乐记  
(
/
+0#!A  
#
)
七十子后学者  
*
#
颜师古  
'
(#那它的撰作下限自当在公元前)+!年秦始皇  
/
+0#!A  
'
(
)
六国时人也  
*
&
可知  
#
下焚书令  
+
挟书令之前  
礼记正义  
乐记所断取十一篇  
礼记  
二十三篇乃同出一源  
礼记 乐记亦为古文  
其撰作年代亦在秦始皇焚书之前  
二 献王乐记不同于古文乐记  
艺文志云河间献王曾与  
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  
由王定传王禹王禹又于成帝时进献朝廷  
钱大 校书 乐记  
但陈 向所得乐记与王禹所献  
别录佚 志并没有细说  
然其数较汉志 由于汉志  
由于典籍阙略各书 据此以推断乐记  
篇数差少之原因已难详考不过清儒 无实质差异只不过内容  
&
'
二十一篇全为古文  
(
一百三十一篇+'明堂阴阳  
(
三十三篇+'王史氏  
(
孔颖达  
'
(
,)刘向所校二十三篇  
#
'
(&'隋志  
(
'
礼古记(+'明堂 于  
'
别录(&  
'
(
#
馀有十二篇  
#
/
?0)E)"  
阴阳记(+'王史氏记  
(
'
孔子三朝记(+'乐记  
(
等五 名犹在&* 据孔颖达所记  
#
'
4
乐记十一  
(
种书籍并列计数  
#
可以推知这五种书籍当全为古文 篇与刘向校书所得  
'
乐记  
(
&
'
(&  
向所得乐记乃古文书  
'
(
#
'
4
(
#
陆德明  
'
经典释文序录  
(
引刘向  
'
别录  
周礼论序  
谓之大戴  
小戴  
而来  
(
,
#
&
/
#0?@  
)
古文  
'
(
二百四篇&* 又引晋陈邵  
'
(
!
"
!
"
!
,)戴德删古  
'
(
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  
大戴礼 为四十九篇  
大戴礼 乃删 礼古记  
大戴礼而来之说清儒戴震  
吴文起黄以周等已辨其妄  
二百四篇却又与陆德明引  
二百四篇遥相呼应  
隋志亦少十篇  
#
'
'
汉书  
4
(
)
毛生等共采  
乐记  
刘向  
至于刘  
($戴圣删  
'
(
#
'
'
周官  
(
*
'
乐记(#又云其  
'
(
/
#0+*+  
(&* 陈邵所云  
'
(
'
(
#
#
#
)
/
+0#!?  
'
小戴礼  
臧庸  
邵所云  
古文  
少十一篇  
所记古文  
(
又是删  
'
(
#
+
#
'
(
二十三篇  
#
与禹不同  
*
&
+
+
陈寿祺  
+
+
#
'
(
'
乐记  
(
具体怎样不同#'  
)
'
(
*
'
(
(
&
)
'
(
*
#
'
(
'
(
所记颇为晦涩  
王禹记  
#
篇卷上略有不同  
#
现当代许多学者多  
之间的不同其实并  
此说以  
#
'
(
&
#
'
(
'
(
'
(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郭沫若首发其轫  
#
他在  
乐记  
大约以一篇为一卷  
+*0)  
'
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  
与王禹怎样  
只是少一卷的缘故 为河间献王献雅乐时也献了  
多受郭说影响 既然河间献王并未献  
如孙尧年先生认为郭沫若的推测有一定道理刘向 书中秘所得乐记不可能是献王  
校得之二十三篇与王禹记同属一本惟两本辗转 考刘向校书所得乐记乃古文书  
流传内容难免更动其不同或不仅一卷之差 而献王  
说与王禹记不同  
若刘向校 年  
大同小异则河间 的乐类书籍  
必然早已流入宫廷中秘藏书故王葆玹 逻辑推测居多  
说刘向所辑乐记二十三篇与禹 从常理上推断  
乐记有两个写本 其一由献 献王乐记果然同属一本  
的时候献给了朝廷成为刘向所 差异那么刘向作别录  
其二则留在献王的宫廷  
(
'
隋书  
(
作者为唐人  
#
对西汉时事盖已茫然  
#
河间献王  
隋志以  
乐记(#失之详考&  
乐记(#则成帝时刘向校  
乐记(&据上文所  
文中说,)刘向的  
'
(
1
不同2#可惜没 献乐事  
#
当以汉书  
'
(
为正 近代学者附会  
&
'
(
有详说  
#
#
'
/
&* 之后学者每论及此问题  
#
&
'
#
'
(
'
'
(
#
#
'
(
#
其撰作下限在公  
/
+*0+E*  
#
#
&
元前)+!年秦始皇下焚书令  
#
'
乐记成书于  
(
又如王锦民先生云,)'汉志  
(
'
(
#
可 汉武帝时代  
#
两本  
乐记  
诸家所说两者不过篇卷略有不同  
而缺少文献依据  
若二十三篇  
只不过内容  
不可能一书两录  
也必定会 相校除复  
断不会两书同  
'
乐记  
(
的撰作前后最少相差"*  
/
++0+##  
能是指缺了一篇&* 如以上学者所论  
#
#
刘向所得  
'
(
与献王  
'
乐记  
(
是两种截然不同  
书所得  
'
乐记  
(
与河间献王  
'
乐记  
(
#
&
#
献王乐记  
'
(
#
#
&
先生云,)'汉志  
(
'
(
1
#
'
乐记  
(
与二十四卷  
篇卷上略有  
郝明  
不同2#当是由于献王  
'
(
&
'
(
#
+
王在  
1
献所集雅乐  
2
#
#
'
(
#
&
校理的素材  
$
#
流传到王禹的 朝先生云,)依刘向校书惯例  
#
1
/
+)0!+!  
手里&* 以为河间献王已经进献  
'
乐记(&  
2#编成一个二十四卷的定本#  
/
+!0+#!  
'
汉书  
(
只记河间献王曾献雅乐  
,)武帝时  
#
而并无献  
献雅 与毛生等共采  
成帝时王禹献二十四卷  
乐记  
乐记  
其一为河间献王所辑  
其一为刘向所得有二十三篇  
'
乐 录&* 戴震  
'
河间献王传经考  
(
,)献王33  
(
&*  
&'景十三王传  
(
#
献王来朝  
#
'
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  
(
#
'
乐记(&  
/
+0@"*  
'
艺文志  
(
,)河间献王33献八佾之舞  
#
#
'
(
者是#'汉志  
(
题曰  
钱兴奇  
乐记单行  
其篇目不  
与二十四卷本不  
'
/
+0#!"  
/+#0))#  
与制氏不相远&*  
'
礼乐志  
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  
礼乐志  
兴雅乐以助化时  
中正雅  
孙弘董仲舒  
有说献王曾有献  
难推知河间献王只献过雅乐  
汉书 艺文志  
常山王禹 成帝时为谒者  
礼乐志亦有至成帝时  
世受河间乐 能说其义 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  
可见河间献王乐记撰成之后先传  
再传王禹并最终由王禹进献成帝因由王禹 记  
故又名  
王禹始献此书  
经在武帝朝献上  
在成帝时再献一次  
隋书 经籍志  
(
,)河间献王有雅 禹记(#以别  
'
(
二十三篇也&* 钱玄  
+
/
+0)!+  
#
#
因献所集雅乐&*  
'
三礼辞典  
修 本  
董仲舒等皆以为音 存  
4
(
条下云,)古有两种  
'
(
'
(
记载平当语亦曰,)河间献王聘求幽隐  
#
&
#
有二十四卷  
#
&
大儒公孙弘  
+
$
#
#
/
+0)!)  
/+E0+*@*  
#
立之大乐&* 平当对河间献王献雅乐  
#
公 同&* 此诚塙论也  
&
+
)
立之大乐  
*
之事描述颇为详细  
汉书的多次记载不  
而没有献过  
#
但也没  
河间献王  
乐记则为古文  
不同  
'
乐记  
(
乃汉人  
'乐记(#刘向校书所得  
乐记与刘向所得乐  
乐记(#献王' ( '  
王昭禹所谓)'  
以授 经也&'乐记  
'
乐记  
(
&
'
(
'
(
'
#
#
'
乐记(&  
(
&
有 非  
( '乐记(#乐之传也#  
'
4
(
,)其内史丞王定传之  
#
(
作于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诸儒共采  
#
/
+@0#"@  
&
#
#
数言其义  
#
献二十四  
'
周官  
(
及诸子言乐事者是也  
乃河间献王所作说均不能成立  
&
桓谭所引非乐记  
东汉初年桓谭作  
曾述及汉文帝得窦公事  
唐释法琳撰  
辨道论引桓谭语曰  
*
#
及其他  
'
礼记  
4
/
+0#!?  
卷记&*  
'
(
)
#
谒者常山王禹 乐记  
(
#
#
!
"
!
/
+0)!)  
王定  
所献  
*
云云  
&
'
(
#
#
'
新论(#书中  
'
祛蔽篇引乐  
(
'
#
#
#
(
#
惜新论  
'
辨正论(#'三教治  
,
'
(
原书已佚其  
#
#
'
王禹记(&河间献王并未献  
'
乐记(#至 说惟见于后人引述  
&
#
此事甚明  
&
反言之  
#
如果河间献王已 道篇  
宋晔之徒又有何必要  
(
载魏曹植  
'
(
'
乐记(#王禹  
+
!!余前为王莽典乐大夫%!乐记  
"
-
文帝得  
帝奇问  
父母哀  
不知寿得何  
-
魏文侯乐人窦公  
何所施行 对曰  
其不及事教臣鼓琴  
#
年百八十  
臣年十三而失明  
臣不能导引  
#
两目盲  
%
'
4
(
)
窦公  
+
河间献王  
+
常山王张  
-
1
-
#
!1  
2
字衍文#1王张禹  
2
当作  
乐记 一说  
而河间献王惟有献雅乐事  
恐怕出于当时撰修官一时误记  
1
王禹2"咸献乐  
#
#
#
/
!0+?  
++",EE*  
*
#
始有河间献王献  
献乐书事史乘有载  
乐书事则于史无征  
'
(
&
窦公  
+
王禹  
%
#
#
#
献 唐释道宣  
'
广弘明集(+清孙星衍'续古文苑(+朱绪曾  
曹集考异(+丁晏 ( '  
#
&
'
'
曹集铨评  
及近人赵幼文先生曹  
"*  
张小苹!'礼记  
4
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
植集校注  
文帝得窦公事语出  
刘向别录 乐记  
就极易使人以为此文所载窦公见文帝事即出于  
窦公 故近人蔡仲德先生有这一记载正  
汉书 艺文志 及其 记  
乐记关系的记载相参证 别录著 疑问  
乐记佚篇篇目窦公相参证  
殊不知桓谭祛蔽篇该段文字在后世却有两种 料  
卷三百八十 非出于  
(
所收  
'
辨道论  
(
与此全同  
&
因文中记载汉 其他诸家  
&
汉人引  
'
乐记  
(
盖有通例  
#
如班固 白虎  
乐记(#或作)'乐记(*#或作  
乐记(*#或作)'礼记(*#'汉书  
'
'
乐记(#而孔颖达  
'
礼记正义  
(
引 通(+应劭  
'
风俗通义  
(
'
/
?0+E)"  
'
(
'
(
第二十三篇为  
'
窦公  
(
#
)'  
4
4
律历志注引  
乐器记(*#多注意说明引文乃出自  
乐家书记*#无任何与  
(
'
乐 孟康又曰)'  
4
(
'
(
&
)
'
礼记(&独桓谭所引作  
)
'
可与  
'
4
(
文字中有关窦公+'周官  
(
(
相关之提示  
约略可以说明桓谭所谓  
乐记 应为两种不同的图书资  
桓谭所见窦公事出于  
乐记  
乐记  
所云窦公见文帝献周礼  
周礼  
二十三篇既然为古文  
因而窦公篇或许是窦  
而不可能如马国翰所说是周礼  
也不可能出现桓谭新论所记载的窦公  
#
与诸家引书通例不同  
&
由以上两点  
'
(
#
也可与刘向  
'
(
#
)
乐家书记  
*
不同于  
'
/
+A0!)+  
录之  
'
(
'
(
*
之说  
&
(#)乐家书记  
如上所述  
*
'
(
'
(
&
#
)
乐家书记*#  
传本  
#
其中文字差异颇大&'太平御览  
(
'
乐记(#由此并不足证  
'
(
乃汉人所作  
窦公  
大宗伯  
春官  
&
'
人事部  
4
寿老  
余前为王翁典乐大夫  
得魏文侯时乐人窦公百八十岁  
何能服食而至此耶  
父母哀之教使鼓琴日讲习以为常事  
臣不能道引无所服饵也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疾病部  
内容大体相同 清严可均据颜师古  
引桓谭新论 辨正论  
太平御览  
(
引桓谭  
'
新论  
(
,
'
窦公  
(
篇全文已佚  
#
清马国翰辑  
'
4
(
#
#
见乐家书记  
两目皆盲  
对曰  
-
文帝  
'
汉书  
4
艺文志  
(
'
4
(
!
!
/
+0#!"  
#
#
#
#
'
大司乐  
(
#
以为  
'
窦公篇即  
笔者以为#'乐记(  
(#其内容当与汉事无涉  
(
'
4
4
文帝奇之  
#
-
1
-
年十 大司乐  
(
&
三失明  
#
#
#
%
'
#
'
(
+
+?,++"+  
#
%
公论乐事的记载  
亦引有该段文 大司乐  
汉书 艺文 长生之谈  
!%丘仲制笛&乃汉人补入!乐记"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声音篇于笛下曰  
' 4 (  
#
'
4
'
(
'
4
(
(
#
'
(
#
&
'
4
&
(
+'太平御览  
(
'
(
'
(
引曹植  
'
辨道论(#揉合各家所记辑  
'
祛蔽篇(#  
'
(
,
所引则全文采之  
对比辨正论  
差别在一家作  
撰于唐初  
&
!!谨按  
!
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  
%
笛者  
长二尺四  
#
'
(
'
太平御览  
(
两家所引最大的  
#
涤也  
#
所以荡涤邪秽  
#
纳之于雅正也  
%
+
)*,!*#  
)
乐记*#一家作  
)
乐家书记*&'辨正  
#
七孔  
既然记录了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  
近人多据此以立言  
作者问题辩证  
又可省 为有力的内证说明 乐记  
%
(
#
'
太平御览  
所引文字当优于  
乐记者恐未如作乐家书记  
乐家书记删节成  
抄书之劳后人若想将乐记  
怕要费尽脑筋再则也实无必要增此手工劳作  
辨正论所引文字乃出于曹植  
援引桓谭之说盖括其意言之  
乐家书记  
由于典籍阙略  
质的书籍仓促之间  
这本乐家书记  
艺文志著录有乐记  
其十一篇 这十一篇  
展开讨论绝少离乐骋说之言  
十二篇乐记亦理当以 为中心  
述议论 而桓谭所引乐家书记所述窦公事却全为  
长生之谈对乐义并无任何发挥不像是郑重端庄的  
经传文字 从引书体例上看桓谭所引又大不同于 孔颖达  
(
则是宋代类书  
#
单从时  
'
乐记  
(
#
'
乐记  
如蔡仲德先  
(
一文中认为这正可以作  
的作者是武帝时的刘  
一书中蔡先生又重  
(
间上讲#'辨正论  
(
'
太平御览(&然 自然撰写于汉代  
&
#
寻绎源流  
前人将  
#
)
*
)
*
者佳  
&
生在':乐记  
;
)
*
)
乐记*#颇为简单  
扩展为  
#
'
(
/
+*0)E?  
$
)
*
)
乐家书记*#恐 德  
#
'
中国音乐美学史  
(
#
/
+A0!)+  
#
#
&
申了这一观点  
风俗通义  
故改 如于管  
&
'
(
'
辨道论(#曹植作文  
'
4
声音篇  
+
籁下分别引  
(
较多地引用了  
'
'
乐记  
,
( #  
#
#
而不拘于字句  
#
+
柷筝  
+
+
乐记"-  
乐记文云  
(
)
*
)
乐记*&  
!
0
#
漆竹长一尺六孔  
#
#
十二月  
!
!
+
)*,)A!  
#
桓谭所谓  
)
乐家书记是什么性  
*
之音也  
谨按  
高尺五寸  
#
物贯地而牙  
#
故谓之管  
漆桶  
止其名也  
#
%
#
#
难下定论 但从思想内容上  
乐记  
二十三篇  
&
!
0
乐记"-  
#
#
方画木  
#
方三尺  
用柷止音为  
#
)
*
'
(
有较大不同&'汉书  
4
五寸  
#
#
中有椎  
#
+
)*,)?+  
(
'
(
#
'
礼记  
4
乐记  
的主题  
由此不难推想另外  
从不同角度阐  
(
%
+
)*,)??  
&
'
乐记(#无不紧扣  
)
*
谨按  
谨按  
!
0
乐记"-  
#
五弦  
#
筑身也  
%
#
&
#
!
礼记"-管三十六簧也  
#
长四尺二  
大者谓之产  
乐记二十三篇  
+
)*,!*A  
'
(
)
*
#
%
&
)
*
谨按  
!
0
乐记"-三孔籥也  
#
#
+
)*,!+)  
#
#
其中谓之仲  
#
小者谓之箹  
%
&
#
'
礼记正义  
(
引刘向别录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篇今已亡佚&'  
!
社会科学版  
"
/
?0+E)"  
)'乐器  
(
第十三  
律历志  
长一尺  
有此文而稍详  
则引自  
乐记  
文亦当出自佚  
广韵  
*
#'乐器  
(
易京君明识音律  
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下亦 易京君明者京房也 京房字君明  
故马融称之为易京君明 据马融赋  
器文即出 通洞无底本四孔京房加一后出孔以完善五音  
所引其他五条 汉书 京房传称京房好钟律  
京房擅于音律  
或亦可能之事 丘仲为汉武  
但史书对丘仲无载其生平学问  
据马融赋则知丘仲能言笛从何而出  
#
故本四孔加一  
%
君明所加  
+
)!,  
#)E#  
4
(
注引孟康曰,)'  
4
乐器记(,  
声音篇()  
乐器记(#'声音篇  
#
漆竹  
#
%
/
+0+?+  
#
六孔&*  
'
风俗通义  
而孟康引自  
声音篇  
声音篇  
4
*
#
&
#
因通  
汉笛出于羌笛  
'
(
闻名  
#
#
&
#
'
4
(
&
#
'
4
乐记(#  
'
(
所引  
)
*
#
#
'
(
之佚  
'
乐器  
(
#
'
(
'
4
(
)
#知音声*+)房本姓  
因而  
& #  
'
(
'
乐器  
(
&
#
推律自定为京氏*#可知  
#
'
(
卷五曰,)  
#'乐器(+'风俗通  
(
,1武帝 京房加笛孔  
#
改善笛音  
盖无疑议  
乐 无从知晓  
可 文又云  
器文 由羌传入中原  
#
&
/
)+0E))  
时丘仲所作也&2*  
'
广韵  
(
作于宋代  
#
时不为  
所说  
引文推断而来  
声音篇所引  
'
礼 帝时人  
#
#
#
+
(
所取的十二篇  
有丘仲制笛事当据  
宋代已有学者认为应劭  
乐记 乐器  
乐器(#却并非仅仅根据字面意义就可轻下断言  
比较以上声音篇所引六条佚文不难发现乐 才有羌笛  
篇在介绍每种乐器时着重讲述该乐器的尺寸及 后汉书  
而极少言及它的制作者是谁  
器文言及制作者的特殊性  
疑这条材料可能并非出于乐器原文  
续考一文中曾提出 器文是武帝以后 籍  
并推测是刘向在校书时得了先秦时代的乐 照他的学识  
周先生所论较他家为 仅丝毫没有接受  
亦不免出乎 提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见解与主张  
其说当有相关依据而不至陡然自创新说贻笑方  
家与后人  
汉笛盖在武帝世由羌传入中原至东汉中后期  
器文极有  
篇传习者结合传闻仿  
篇体例自创之文并加入乐器  
后应劭据以引入  
乐记为西汉人所作  
'
乐记  
(
业已亡佚#'广韵  
(
'
&
#
#
(
'
风俗通  
(
&
)
近世双笛从羌起*#马融意或指丘仲知笛乃  
#
'
(
)
*
#
并能详细叙述其中原委  
丘仲似乎并非精通乐律乐音者  
则曰丘仲作笛且先有汉笛而后  
两说大相径庭直有天壤之别  
马融传谓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长笛赋 又自称 性好  
他对于汉  
马融又有 博通经  
还曾给三礼作注  
不可能没有见过乐器 但马融不  
乐器对于笛器源流的介绍反而  
马融为一代大  
&
但丘仲  
)
系出  
'
4
(
&
)
*
器文是否果然出于原 知其弘妙*#因而  
#
&
'
&
'
风俗通  
(
'
乐记  
(
#
#
'
(
#
'
#
#
&
(
'
4
(
)
#
制造特征  
#
#
)
*
器例 33善鼓琴  
#
好吹笛*#马融  
'
(
)
&
)
*
#
不免使人怀 音  
周柱铨先生 笛的渊源与流传当有相当了解  
之才不仅热衷古文经学  
#
能鼓琴吹笛*&马融既有好笛之雅癖  
#
'
(
&
$
)
':乐记  
;
(
)
*
*
#
#
'
(
#
人所写  
#
'
#
'
( &  
/
+*0!A+  
(
后添补进去的文字  
&
'
(
#
#
但将该段文字的撰作者坐实为刘向  
#
&
臆测  
&
#
#
先秦有古笛名为  
)
*#'周礼  
4
笙师  
(
所载是也  
秦汉间篴已失传&'风俗通  
所说丘仲  
对于汉笛的起源 笛  
# *  
历史上曾有 世人对汉笛之渊源即已茫然&'乐器()  
宋书 可能是东汉晚期某乐器  
' (  
案马融 出于羌 作篇 乐器  
不言仲所 篇以作补充  
武帝时人其后 此以证成  
#
&
但不知何因  
#
(
#
#
造笛之笛系指汉笛  
&
三种说法  
#
详记于  
'
4
乐志(,  
'
!
!
#
!
长笛赋"#此器起近世  
#
4
(
'
(
#
'
(
#
京房备其五音  
则曰  
三说不同  
可知东汉时期就已经对汉笛的制作者  
%
又称丘仲工其事  
丘仲造笛  
未详孰实  
#
#
'
风俗通义(&近人据  
%!风俗通  
"
-
#
#
'
(
#
实察之不审也  
乃古文书作者当为秦以前  
成书下限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 )+!"焚书事件&  
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以  
(
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时间已  
乐记成书问题却仍未得到圆  
时彦对公孙尼子作乐记说颇多质疑  
乐记说同样不符合乐记成书的历史原  
笔者针对汉人作乐记说聊加澄清补苴以期  
乐记成书之旧貌  
&
+
)),!)A  
更有羌笛尔  
%
#
%
'
宋志  
及汉笛  
其事不言仲所造  
引自  
(
#
综上所述#'乐记  
(
#
+
羌笛的渊源关系等问题存在分歧&)丘仲工 人  
之说今不知所出#'风俗通  
乐记(#说较简单  
#
#
*
(
所说 自郭沫若+?#!年发表  
'
'
#
文已见上  
现录其文如下  
!
况笛生乎大汉  
而不知其弘妙  
#
惟马融  
'
长笛赋  
(
#
学界对  
'
乐记  
(
#
叙述较详  
#
,
过去半个多世纪  
#
'
(
)
)
有庶士丘仲言其所由 满解决  
&
'
(
#
!
#
%
其辞曰  
龙吟水中不见己  
剡其上孔通洞之 裁以当竹便易持  
-
近世双笛从羌起  
#
汉人作  
'
(
'
(
羌人伐竹未及已  
%
#
截竹吹之 貌  
&
'
(
#
声相似  
%
#
%
稍还  
'
(
&
")  
张小苹!'礼记  
4
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
参考文献  
#
/
+0班固  
)0荀悦  
!0魏征  
#0吴承仕  
E0陈寿祺  
@0姚振宗  
"0黄以周  
A0蒋伯潜  
?0孔颖达  
'
汉书/H066百衲本二十四史  
'
影印本  
北京  
上海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AA'  
中华书局#)**)'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A#'  
/
'
汉纪/G066两汉纪  
,
上册  
'
,
/
#
'
隋书/H066丛书集成初编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G0'北京  
左海经辨/G066皇清经解  
七略别录佚文/G0'上海  
礼书通故/G0'北京  
经学纂要/G0'上海  
礼记正义/H066阮元  
论辩/Y0'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A!'  
古学经子/G0'北京华夏出版社#+??@'  
今古文经学新论/G0'北京  
'
,
/
'
,
/
'
,
)AA  
+)E+  
'
咸丰十年!+A@*"补刊本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A'  
/
'
,
中华书局#)**"'  
/
'
,正中书局#+?#@'  
/
'
'
十三经注疏  
'
影印本  
'
北京  
,中华书局#+?A*'  
/
+*0'乐记  
(
,
/
++0王锦民  
+)0王葆玹  
+!0郝明朝''礼记  
+#0戴震  
+E0钱玄  
+@0朱彝尊  
+"0释法琳  
+A0蔡仲德  
+?0李昉  
)*0王利器  
)+0余乃永  
))0沈约  
)!0文选/G0'胡刻本  
'
,
/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4
乐记  
(
'
王禹记  
(
/,0'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第 册合肥  
黄山书社#+??#'  
,
江苏古籍出版社#+??A'  
,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
'
河间献王传经考/G066戴震全书  
三礼辞典/G0'南京  
第五册/G0'台北  
辨正论/H066大正新修大藏经  
中国音乐美学史/G0'北京  
太平御览/G0'影印本  
风俗通义校注/G0'北京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G0'香港  
宋书/H066百衲本二十四史  
,
@
'
,
/
#
钱兴奇  
'
/
'
经义考  
,
/
'
,
E)  
'
台北  
,
新文丰出版公司#+?A!'  
/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
,
中华书局#+?A+'  
/
'
,
中文大学出版社#+??!'  
/
'
'
影印本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EA'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DE*?$"*.$,",B+,-, ./#-,0'&*.$,">*.&  
JXC(H_30%D[3/U  
!
`9:90.45O/:;3;-;9%1C/439/;B%%R:#J5930/ 7/389.:3;#X0/^5%-#J5930/ !+**)A#Y53/0"  
\ U < U \ U  
7
6%.'*+.,Z59%[3/3%/;50;O4#J)3:P.3;;9/>-.3/U;59T9:;9./X0/S</0:;<3:M0:9>%/O4#  
J)M<I3/U_30/%1X9\30/3/G&*=04,O)M#*P0)#O4#J).94%.>%1S%-H%/U699;3/U=6[9.%.  
T9/%1;59X0/S</0:;<43;9>M<X-0/Z0/3/53:Q)*,4*0/>O4#J).94%.>%1e3-J5%/U60RD  
/U1&-;9>-.3/U=6[9.%.T-%1;59X0/S</0:;<43;9>M<Q3/U250%3/53:C#*+=492*+#M-;  
,)J),O4#J):5%-&>M9P.3;;9/3/0/439/;  
3
->U3/U1.%6W3-_30/U+:P%.>:.94%.>9>3/G&*J)  
0/U-0U9M91%.9;59L3.:;=6[9.%.%1e3/-/3139:;59Y53/9:9P.3;;9/&0/U-0U9'  
&(9,'/%,O4#J)$J)3/0/439/;&0/U-0U9$O4#J)M<I3/U_30/%1X9\30/$)Q-9,3025-,3*$  
&-;9D60R3/UM<e3-J5%/U  
#
\
&
8
1
!
责任编辑"唐 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