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第月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3:@<:7A:/#)*+*
)*+*
年
,
-%./01&%23456.10(%/71&8049:/;4<=!3%541&354:05:;>?4<4%0"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构成
!
李 天 道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成都B+**BD"
!
!
摘要
!
在中国美学
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
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 这样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诉求就是人我合一
交相化合
关键词
生命诉求实现自我境域构成
!
审美活动的宗旨
!
是审美者通过
'
由己('返身('归朴(!'还原
(
到纯粹的原初域
顿悟生命奥秘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
内外合一就是人与存在的耦合无
!
即
'
最自由
!
!
"
万象在旁掉臂游行
"
"
兴到神会
"
!
!
#
!
!
"
!
碍
"
#
!
传统美学
$
$
$
中图分类号!]D!F*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F#!+#%)*+*&*#F**E#F*"
!
!
!!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突出地体现在生命诉求与 一 所以
对审美境域化生构成的推崇
&
术来使人融于天地化育
完美的心灵
&
#
只有从人生美学和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
中国美学总是借助艺 的审美境域构成论切入
以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才可
促使人生诗意化力图塑造 能揭示其深层内核
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以构成更高人
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把构建雍
容洽化的人生乐生体征生生即力图在审美境域
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
的理想人格视宇宙自然为可居可游的心灵家园
圆融无碍的于平常生活中体悟天地大化作为审美的
最高宗旨 是通过此在从中显
生成的
于纯粹的构成境域
征为
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缘发构成域
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者通过任情适性自由自得直观感悟
人为
* #
天地之心+(*万物之本+#人与天地自然同体
顿悟人生真 作为天地之心之本的人可以融入宇宙自然与
* + * + #
实现自我
由 天地万物相交同构参与天地的化生化育所以在天
中国美学的审美诉求就是
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国美
审美境域的化生构成是物有所触心有所
#
#
#
#
&
#
(
(
#
一
(
(
#
(
(
受古代人生哲学的影响
厚的泛爱生命的色彩注重生命与人生
价值论方面
有义
#
中国美学具有极为浓
如在人生
荀子曾经指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
,
礼运也
/ %
#
#
以
#
&
#
&
在中国美学#*
美
+
#
#
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篇%#+BE$礼记
现
(
# *
是
与天地共生+(*因人而美+#发生构成
,
!-+)"
指出)*人者
#
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也&+ 汉代董仲
春秋繁露
中也强调指出)*天地人
E-$立元神%#!"
又指出)*起于天至于人而毕
#
*
道
+
的
#
其自身的缘发构成态表
中国美学认为所谓美 实
这种审美域生成
#
是审美
直觉体悟
舒在
$
%
#
万物之本
毕之外
#
以此见人之
*
自然而然+#因此
#
#
*
+#
,
也
&+
#
&
,
+-B,
谓之物
&
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
*
+
#
,
E-$天地阴阳%#,,
都认为
(
(
#
#
通
过 到
* + *自我+#以达到真
由己+*返身+*归朴+#*还原
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即心即佛
( ( ( (
谛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自我
可以说
#
#
&
#
#
此
#
#
*
情景合一+( 地万物中为最可宝贵的
&
#
*
意象合一+(*心物合一+#就是人与存在的相互合 学认为
#
(
收稿日期!)*+*F*EF*"
李天道!+,#+'"#
作者简介
!
男
#
四川彭州人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向
(
心与物交
学看来挥动万有
够使人心醇气和
冶情操纯洁情感
可以促使人刚健笃实
体悟自我生命价值 应该说
的重视与强调
从而促使其显现出鲜明的泛 人自身
也促使其对美的生成与化生的探寻 自身
(
情与景融 以高度完善自
驱役众美的审美境域化生构成能 我 己欲达而
处心有道意得心定内心充实
主张
感化性灵净化灵魂通过审美活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认为
,B-
#
辉光日新从更高的境域
切问而近思
正是中国美学的这种 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
人与天合
&
同时
#
在中国美 作为个体
#
人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他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B-
作为最高的人生境域
#
#
(
&
因此
#
#
#
,
(
(
(
(
陶 达人&+ 他甚至把
*
仁
+
#
,
B-
(
(
(
.
*
志士仁人
#
动
#
(
#
*
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作为人
&
#
#
人应该体认的首先是
对
*
人
+
#
#
只有通过
*成己+#以了解人生实质和审美者
*
爱人+(*事人+(*乐生+(*仁生+#
然后才能 才
爱生命的色彩
#
#
&
就其具体体现
能
*
成物+#人之所以为
*
仁
+#就在于人能够顺承天地
万物的化育化生由此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以
达到人生的审美境域在审美活动中得以进入生命
弥漫的宇宙之域 而体会 生长化生内在审美
意蕴的目的思想与方法就是跃身大化融入宇宙自
然这一生机勃勃的有机生命场与此在化合为一
而物我两忘 因此孔子认为人完全可以通过
于诗立于礼 等方
面的修习立志于道 获得各种现实的
史的美学的经验积累不断建构自身的审美智能结
成就君子品格铸就个体高尚的人格以还原本
心本性达成 的境域 由此
和讨论总是落实到人与人生的层面
来看则中国美学一直在追求如何通过审美境域化
生构成活动以达成一种和合圆美的人生自由境域
美与不美取决于人与此在的息息相关所谓中充实
审美活动的实
现就是一种自我生命得到自由敞亮的境域 也正由
于此所以中国美学极为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己
绽出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神奇最为完美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
人由于得到促使天地万物 生生不已
气的滋养而
的确就中国美学思想来看
交相化合审美境域的审美诉求
与人的本真的自明才有审美境域生化构成的思想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释家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
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美学思想的
即追求 境域的化生构成认为 要在仁
礼记 中庸 孔子曾经对
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
就是
孔子还通过这一美学思想的
揭示了审美境域化生构成活动中人的求仁得
自我完善自我确立和自我实现的原则 宇宙的
生生之德就是
的生动显现
的实质就是
善的生动显现 宇宙的生生之德为
#
#
#
#
&
&
*
仁
+
(
#
*
#
(
则发为文者辉光+&在中国美学看来
#
#
#
进
&
&
#
#
*
兴
#
#
诗 礼 乐
#成于乐+#通过对$ %($ %($ %
游心于艺 历
# # # (
#
#
&
所
谓
*
#
#
,
#-!!
(
#
灵
+
&
*
+
之
构
.
#
#
*
秀
+
*
最灵+#所以
*
美因人彰+&
#
*
仁
+
&
# *知天命+#进而
以
#
#
这种对人与存在的
*
从心所欲不逾距+#
以
*
乐天知命+(*乐山乐水+(*
乐
#
这种只有人的在场
以忘忧+#体察宇宙间生生不已的万千气象
#
感悟宇
#
#
宙自然的生命奥秘
美境域
#
进入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极高审
#
(
#
&
即如宋代理学家程颢所指出的)*万物之生
,"-
#
这
显现为宇宙间的万物并
#
在审美境域营构中则是一种审美者和
表现为个人身心
就美学意义来
的
&
#
意最可观#66斯所谓仁也&+ 从美学的意义看
核心
#
*
仁
+
#
*
里的
生意盎然
审美对象的无差别的融合和一致
的和谐并与整个环境的谐调 所以
的审美域是人以行 道的一种美好的情
感与心理体验是由审美者发出并施之于审美境域
化生构成的一种行为模式 这里的审美境域化生构
既包括他人也包括人自身 的确作为审美者
的人有双重身份不但是审美境域化生流中的审美
人只要充分发明本心由对自我心性的体认而推
知天道的流衍自我浩然之气便能塞于天地之
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物我人
交融合一境域
*
仁
+#其本意在于生物
#
义
+(*居仁由义+&
据
$
/
% #
载
生
(
鲁哀公说)*为政在人
#
#
#
,
!-
#
仁
&
仁者人也&+ 这就是说
#
在孔子看来#*
仁
+
&
#
人
#
是人的本性
&
并且
#
看
#*
仁
+
* +
仁
确立
#
*
#
仁
+
(
&
&
*
仁
+#自然万物的化育化生则是宇宙
成
#
#
&
#
之
为
*
仁
+
&
据
$
论语
/
颜渊
%
记载
#
孔子认
,
B-D"!
#
#*
仁
+
*
仁爱或者说
+
*
爱人
+
#
也是
者
#
#
&
*
仁
+#* +
仁
也就
#
*
+
*
是
*
生
+&所谓
*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宇宙的极为
间
+#进而则能达成
*
+
(
#
高尚的品格就是养育化生万物
的人则天性为
该还原其本心本性依循宇宙自然生生之德
体验大千世界之勃勃生意 要达到此
人则必须穷尽神秘通晓变化推己及人
正是基于恪守人之天性 的思想孔子认为
&
而作为宇宙天地中
* +#因此#
仁 人显然应
投身大
与存在的交相化合
(
&
*
最灵+(*最秀
+
#
#
化
境域
以说
#
泛爱生生
#
&
二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交融合一的审美
#
#
#
&
可
#
*
仁
+
#
应该说
#
(
EB
!
李天道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构成
境域是中国美学审美境域化生构成论的总的取向
具体而言所谓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交融合一的审 的
美境域也就是实现与道为一的审美境域 就其 观照
心理体验层次上的实现而言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 影不将不迎
的间隔以构筑出 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域的缘在构成须心如明镜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交融合 契世间万有洞彻宇宙根源
审美者必须以当下的观物 美者与自然万物是浑然融汇
(
走向自然去感物起兴使 川流不息相构相成的鲜活的一体世界
主体与客体的相通相应 自足的活体生命流中人与物始终处于一种相构相
万千造化之玄妙 可以 成相生相融的构成流之中
与审美者之
情景相融意象相兼
国美学努力追求的一种审美极致 它既体现出人与 美活动立足在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起点上
存在的交相化合交融合一审美域的缘在构成中审 中国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构中确立了一种在
美者进行心灵化加工的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 的化生不止生生不息化合构成过程中对待人
同时又规定着审美者心理时空的构筑必须以当下 与自然构成流的基本的审美态度 所谓 和实生
眼中物触发情志直观外物自然兴发
瞬间即 物+#人与存在的和会交融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态势
以进入 的审美境域并 正是基于这种审美态度中国古代文人在美的生成
深切地体验到审美对象中所蕴藉的生命之 在对待和体验自然万物时往往以心物构
而在审美缘在构成活动中举重若轻地营构出审美意 成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互作用彼此融
&
解性的
(
概念性的知识活动
#
剩下的便是虚而待物
即是审美地
+*-EE
这种缘在构成的审美境域恰如明镜照
孤心自现而历历空明
#
(
#
亦即是徇耳目而内通的纯知觉活动
#
,
#
*
+
&
+
&
#
则
物
*
#
#
&庄子曰)*圣人
,
,-天道
万物之镜也&+ 审美境
合
+
必待消除
*
人
+#
即
*
我
+
与
*
+
#
#
#
空灵虚静的审美心境
在中国美学看来
&
#
以虚灵静现万物方能冥
在这种缘发构成中审
#
表里贯通时空混整
在这个浑然
#
#
(
#
&
一审美域的达成与实现
为审美体验活动的起点
#
(
(
#
#
#
(
#
*
天人合一+#从而于我与物
(
#
中领悟到天地之生命精神
由感物使当下之景物
即凑而达到的心境相合
(
&
(
&
说
#
*
+
*
心目+*磕著 这种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与道为一+(*心物
的构成思想使古代中国人的审
是中 一如+(*情景一体+ #
同时
+
(
(
#
&
.
#
在
(
#
.
*
美
+
(
(
#
&
*
景
(
#
#
#
#
悟
#
*
以天合天+(*以合天心
+
#
#
*
道
+#从 与创构中
#
#
心
物
+
与
+*与心徘徊+#从而形成一
*
物
+
#
境
&
合
#*
心
+*随物婉转+#*
首先
与存在的交相化合宇宙构成论的渗透和统摄作用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天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构成化 对峙
合流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构成本原
#
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境域的建构
#
离不开人 种人对宇宙时空的依赖与人与自然万物的和合融通
氛围 由于在齐物顺性物我同一中泯灭了彼此的
所以物我之间显现出休戚与共相依为命的
人对外部世界对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一
是生化构 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人的虚静空明的审美心境中
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然万物与人之间可以自由地认同人能自由地吐纳
生天生地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体会体认万物自然与自然万物相生相交相构相
其微无内 人与万物都生成于 并内 成相生相融 故而在中国美学作为审美者的人
在万物中 不离人 可以顾念万有拥抱自然跃身大化于心物交融中
万物生生不息 自化万 物色与生意相摩相荡情景互藏其宅相互生发
在于目而化于目故曰 相融合
目到心亦随之此即人与此在融汇合一 既然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处于构成流之中万物
自然与人之间是
涤 之
而返自观照内心 粹的构成本原
&
&
(
#
#
#
(
#
#
即
*
道
+!
气
"# 构成流
&
(
#
*
道
+!
气
"
是审美境域的纯粹原初域&*
道
+
#
#
自
成万物的原初域
#
所谓
*
+
#
(
!$
太平经%"&*
道
+
#
#
#
(
#
(
其大无外
涵有
人在
#
&
*
道
+
(
&
#
#
*
道
+&*
道
+
#
也在人中&*
道
+
#
#
#
#
#
*
道
+
中
&
#
自行天机法道
#
#
#
(
交
物
#
#
*
天机在目+&顺此契机
#
&
#
&
如老子论
#
*
大音+(*大象+#庄子论
*
天籁+#亦莫不是强调
*
道
+
*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以类合
天人一也+#天地人皆为同类
+#都具有同一的生命精神
境的缘在构成与直觉感悟
摒除妄见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视内在直观自省 庄子推崇的
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 物也自然相应相答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 中最终臻万物于一体
通过 情与景
*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 + * +
心斋+#*忘掉分 种
(
内心体验
&
老子要求
*
#
#
都原发并生成于纯
那么
在虚灵空
移己就物万
在心物一体的构成流
达到与万物同致的境域
的一体构成
除玄鉴+#强调洗清杂念
#
#
*
道
#
#
,
D-十七章
#
重 天人之间其生命也就自然是息息相通的
廓的审美静观中审美者会摄物归心
相依相随
的本明
#
所谓
*
(
+
&
&
*
心斋+#更是如此
&
#
#
#
*
#
(
#
气
心斋也&+ 徐复观以为
&66气也者
#
&
#
#
#
#
&
这
,
,-人间世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化
#
小宇宙与大宇宙的互渗互摄
审美创作的构成活动中则形成了
兴来如答等一系列审美境域 是过眼云烟
审美者与审美的交感情与景的交织 牵无挂无是非得失
可以创构出多种多样虚灵空活而又 不矫饰纯洁无暇
幽远深邃的审美意境 在性境域显现
宇宙天地和人的生命与存在
力和生机
(
相生相融
#
显现在 哲人看来
所谓的功名利禄
只有像婴儿那样的纯真
任性而为率性而发
这才是人最本真的存
#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清心寡欲
是非利害荣辱得失
无忧无虑
不做作
(
迥绝尘
#
*
情景交融+(*神 世
&
(
(
#
都不过
与物游+(*情往似赠
#
+
&
#
#
无
生成的理论
&
(
(
#
#
#
#
#
心与物的交游
#
#
#
天真烂漫
#
,
D-二十八章#
&
&
老子强调 复归于婴儿
D-五十五章
&
婴儿时期
*
+
,
#
体现着宇宙的活
渊兮似万 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
在审美缘在 态天真无邪保持着一种自然天性
走进自然去以 而变化
&这样#*复归于婴儿+#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超
目观眼见为感发审美冲动的重要推动力于遇景触 越世间的利害得失 消弥主客
( #
物的瞬间促使兴会爆发迅速沉潜到自然宇宙与社 观世界的区分界限
会人生的生命底蕴中用心灵拥抱整个宇宙
*
比于赤子
+
#
人的明智未开还
其存在状
能随自然的变化
#
&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
#
内心世界柔和淡泊
#
,
D-
事之宗&+ *
构成活动中
道
+
气化流行
#
生生不息
&
#
#
#
审美者只有走向生活
#
#
#
是非好恶的私欲干扰
而进入无知无欲无拘无碍无
与生命本原
存在性境域 构成这种
则会如老子所指出的感受到一种 燕处超
与天合一的极境而妙不
如享太宰如春登台
#
#
#
(
(
#
#去体悟 我无物#*物我两忘+#以玄鉴天地万物#
道 道合一的最本真的得一
* * + * + &
+&目击
那总是处于恍惚窈冥状态的生命本原之
之
物
分
#
心入之
#
神会之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到那种
生生不息
陶然温馨的审美境域
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人的心灵自得自由自适自在地
深刻地体验到人的心灵的高蹈和对人 结伴游玩
生真谛的突然悟解 应该说这也正是中国美学所 我体知自我和行动自我
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乘兴随兴自得自 实自我的复归保持婴儿之心
豁然开朗的审美极境 洁如霜雪清洁莹澈
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自然与人相类一体相通 而审美体验活动中只有通过这种心态的营构
相构相生相成相融一体同构这种宇宙活体 心物一如内外一致臻万物于一体达到与万物生
人的心 命交相融汇的光亮鲜洁超凡脱俗之境域
受道家美学思想的作用中国美学把
这种实现自我保持心灵自由以达成空明莹洁
人与存 之域作为人存在的最高审美诉求
宇宙构成意识对审美观念的渗透表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现了人对自然万物的自由吐纳与审美融通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之域的生成植根 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人自身生命的呈现和人本真的存在性境域显现之 足恒足矣 人欲横流
人的一生即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过程是积极 灭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欲
自强不息还是消极悲观倦怠无聊是超越流 望可以说是欲壑难平然而对物质利欲的无限追求
不为物役宁静淡泊以默为守还是趋时媚俗 是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为世俗杂念所侵蚀必然会
随波逐流功名利禄权重社稷等等历来就是中国 失却赤子之心即失却童心真心只能使人成为自
哲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老子认为人生最宝 身欲望的奴隶 故而老子认为
最本真的存在性境域就是 而应以超然的心
灵的自由高洁 故而他把 燕处超然
态作为人最本真的生存境域
#
从而始可能容纳万物
#
辨识万 境域
#
#
*
#
综合万物
#
*
元气未 然+#而达成一种广远宁静
(
#
+(*气化流行
#
+
的
*
万物之宗+#以进入物 可言 老子说)*众人熙熙
&
#
#
&
我
,
D-二十章
我合一的亲和
(
(
#
也即天人源 独泊兮
在这种 攘攘挤来挤去
逍遥 国宴享受山珍海味
登高远眺
#
其未兆&+ 人世间那些众多的人熙熙
自
*
道
+
又归于
审美境域中
于天则之中
*
道
+
&
#
#
为虚名而争为利益而忙就如像赴
咀嚼美味佳肴又如像春天里
只有超越于这种情欲回归自
拭净心灵尘垢实现对真
#
#
#
(
*
+
#
#
.
#
#
.
#
&
#
(
#
#
标举的
在
*
顿悟
+
#
(
#
#心灵恬淡#*虚怀若
才能怡然自适
# &
才能
(
&
谷
+#静如水碧
#
#
#
#
#
#
相合
(
(
(
#
#
#
#
意识渗透到中国美学所推崇的审美活动中
#
#
&
灵
(
精神
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自由地认同和吐 一
就很传神地展现了这种以人为核心的
在的交相化合
(
情感就成了审美构成流中真正的
*
仁
+
者
#
#
*
与道合
+
(
#
纳
&
*
&在老子看来#*
五
&
驰骋田
+
#
#
#
,
D-十二章
&
#
+
.*罪莫大
其次#*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
+
#
#
#
故知足之
,
D-四十六章&世俗社会
+
#
#
本心泯
中
&
#
#
&
#
进取
(
#
(
.
#
.
俗
(
(
(
#
(
#
#
(
(
#
#
#
(
#
&
#
#
损害人的身心生命
&
#
贵
(
#
*
清
+
与
*
真
+#就是心 对于物质欲望
#
不应该刻意去追求
#
(
&
#
*
赤子之心+(*婴儿
+
状 态去看待它
&
因而
#
老子说)*虽有荣观
#
&
,
D-二十六章
&
在以老子为首的道家 奈何万乘之主
#
而以自轻天下&+
的确
#
一切
ED
!
李天道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构成
外在的东西
人为的东西都只会损害人的本性
自然纯洁的心态人只有见素抱朴
持心境的纤尘不染澹泊恬静超越功利
名利禄等私欲相关的物的诱惑
自足才能进入最佳的与道合一
为鄙薄那种
而主张
饰过的木头
来形容事物与人心所原有的天然素朴
就是清除后
废除仁义礼
不让尘世的庸俗杂念扰乱自己恬
清雅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得之
归于原初的自然无为自由自得
(
外部影响
#
都属于人为的范围
#
而一切 我心即是宇宙
#
故
*
能尽我之心
天地万物之
言心则天地
人心与天可合为一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
便与天
,
+!-卷三十五&即如王守仁所说)*人者
#
使人丧失其天真
(
同
+
#
(
#
*
#
少私寡欲+#保 心也
&
心者
#
天地万物之主也
&
心即天
#
,
+E-卷六
#
#
#
摆脱与功 万物举矣&+ 人的心即是天
#
#
求得精神的平衡与 体&*夫人者
#
天地之心
#
,
+E-卷二
,+#-卷下&
#
*
+
域
&
因此
#
老子极 也
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天地灵气的作用
+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
人
*
俗人昭昭+(*俗人察察+(*众人熙熙+#
#
#
使人成为自
*
返朴归真+(*见素抱朴+&*
朴
+
是指未经雕 然万物中最有灵气和智慧者而为
体验活动中要领悟天地万物间生命的意味
回归自然让自我溶于自然万象的生灭化迁之中
自然合而为一随自然万物的自由生息而冥合自然
饮酒诗其
山气日夕佳飞鸟
*
万物之主+&审美
#
#
人就得
#
可以说
*
朴
+
就是
*
清真+(*清淳+&老子
#
#
与
用
*
朴
+
(
清淳
#
雅洁的状态&*返朴归真+(*见素抱朴
+
中所蕴藏的生命之根'''*
五云)*采菊东篱下
#
欲辨已忘言&+这里表现出的
&
诗人以一种空明的
因景物的偶
道
+&陶渊明
$
%
天的
超越物质欲望
自由纯洁
于天地的精气
淳莹洁的心态
(
非自然的
(
人为的种种桎梏枷锁
#
#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就是一种自由自得的审美心态
澄静的审美心境逍遥闲放无为自得
然触发而使蕴含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如泉水般自然
溢出朴实真纯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故张戒
指出)*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此景虽在目前#
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 此味不可及
&
&
#
乐
淡
#
#
相与还
&
(
(
(
#
#
(
(
清
#
#
#
&
#
#
#
&
三
,
+B-卷上
引苏轼语)*渊明意不
诗人以寄其意耳&0采菊东篱下
也
&+ 周紫芝
$
竹庄诗话
%
中国古代美学这种强调人与存在的交相化合的
化生构成思想对中国美学审美境域创构中的审美
者心理结构建构特别是艺术审美创作者的心理结
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肯定
人的存在意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中国美
学也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类即天 人三才中
人与天地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一体交相化生
化合流 天地人本源于一纯粹的原初构成域
并同归于 以诚为先 回归还原到
人的本心 返回人心之原初域方能穷
神达化自行随天机而法道自化万物达成人与存
在的交相化合 穷尽宇宙人生的生命奥秘并使人
从中获得审美的自由超越 要达到此作为审美者
的人必须营构出审美的心境 应该说自得心态能
使审美者于心物相感情景相合的瞬间沉潜到宇宙
自然的底蕴把握住生生不已大化不息的自然万物
只有与自然生命一体才能使 理自
适我无非
在诗
#
#
悠然见南
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
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 今
#
山
1#则来自采菊
#
无意望山
&
#
#
忘情
皆作
#
趣闲而累远
&
(
&
#
&
,+"-
0
望南山1#觉一篇神气索然&+ 是的
#
只有在
任运自适的
灵敏的目光
于刹那间化入自然万物生气流动的韵律中
才能捕捉到自然万物的生命之美和转瞬即逝的诗意
的灵感并使之化为永恒 可以说正是在对审美实
践活动进行总结中以老庄美学为主的中国美学才
提出人与此在融汇合一来规定审美缘在构成活动
应通过触物兴怀瞬间顿悟以追求一种刹那以见永
恒的审美极境 由所见之物触发主体的生命意识
引起心旌摇动此也即所谓 兴于自然感激而成
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
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
触先焉
#
#
#
*
至闲至静+(*悠然忘情
+
的
*
无意
+
自得
(
#
(
(
#
(
地
(
#
审美心态中
和心灵
#
凭借一种明澈
(
睿智
(
迅捷
(
(
#
#
#
&
* +#
道
*
诚
+&尽心知天
#
&
(
#
&
#
#
即真心
(
诚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
66应物便是+. *
#
#
(
适然触乎我
#
#
,
+D-卷六七&也正是由于
的生命脉律
&
#
*
感随焉而是诗出焉
#
+
*
#
陈
新
说
+#以体悟到万物自然的生命微旨
#
使
++-卷十八
朱熹也
*
+#
*
+
感随焉 决定了在人与此在融汇合一审美境域的
,
+&程颐说)*天地人只是一道也&+
营构活动中讲究不是我感物而是物来感我注重
从 保持审美自得心态
由物起兴睹物兴情的传统审美
宇宙便是我心
境域缘在构成方式
#
#
#
,
+)-卷十七
)*天即人
#
人即天+#*天人本只一理
+
&
#
(
物与心的关系来看
#
中国美学认为
#
#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人与此在融汇合一所强调的这种随其所见
兴而往由物感触忽有所悟从而由心物两交情景 域的化生构成
两契中完成审美感兴活动以构筑出天然空灵审美 天地间的一切翕辟成变
境域的审美方式看似以动追静动以入动实质上 万象之外就在生生化化的万事万物之中
仍是以静追动 在这种审美境域营构活动中徜徉 学思想要求实现
漫步于自然万物中的审美主体形态虽处于行动之 化合 道家美学思想要求实现
其审美心境却是空明澄澈 与道合一 禅宗美学追求即心即佛
的整个审美缘在构成活动 宗 可以说 释都很重视天地之化育
云 题都由此出发建构了各自的美学思想 它们都是
存在流的意义上解释审美境域构成的认为审
美境域的构成是人与存在的原始合一是自然生命
自然无心+#也就是中国美学所主张的虚静无 与精神生命的缘发构成体
境域就是心的存在方式
人与此在融汇合一审美境域营构活动中这种强 或存在状态 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他们都热爱生
调随心适意天机自动把观物起兴作为激发审美冲 命认为天只是以生为道所谓
动的重要契机和兴会到来的直接诱因表现为对自 物是天地宇宙的根本品性 天地万物无一不是灌注
然万物的委顺亲和的自得心态同中国人静以体 生气流动 中国美学精神是以天地之心为内涵的生
的传统思维模式分不开 受老子贵柔主静思想 命意识和生命体验 乐生是这种体验生命的核心
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动生于静又复归于静静能 乐生既是尽心知性而知天命
明照一切而尽烛天地万物的情状 虚静是天地自 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然之本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道冥一 因此中国美学认为
寂寞无为者万物之 纯粹构成本源
实生于虚自然万物只有通 大雅
鱼跃
最终依旧是 论是
#
任
总之
#
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生审美境
其要义是万物化生生生不已宇宙
肇始万物 本心不在宇宙
儒家美
#
#
#
(
&
#
.
#
#
&
#
#
#
#
&
&
#
*圣人+(*仁人+(*人与存在的交相
*
真人+(*圣人+(
#
+
域
.
中
#
(
无为自在的#*适然感
*
+
域
.
*
+
和
*
无念为
乎是物是事+#*感激而成
过程中都显出一种
+
+
域
&
#
儒
(
道
(
*
+
问
*
兴于自然+#如陶渊明所谓的
*
#
&
无心以出岫+#*无心的遇合+#似行云流水般自然自 从
*
+
#
得的审美心态
&
#
*
#
为
&
&
#
#
#
#
#
#
*
生之为仁+#生化万
#
&
(
#
*
&
道
+
&
&
#
&
#
#
#
#
以天地之生为大德
#
又
#
&
#
#
从而达到物我两忘
#
与
&
老子说)*夫物芸芸
#
#
&
#
#
审美活动既是以生为
,
D-
静
&+ 庄子也说)*夫虚静恬淡
#
#
#
又是以生为最高构成境域&$诗经
鱼跃于渊&+天地自然间鸟飞
/
,
,-
本也&+ 天道动而归静
#
#
%
有云)*鸢飞戾天
#
过寂静才能呈现自己的形态
#
显示其美的本质特征
&
#
万物并生生意盎然 可以说
* *生生之德+#都是*
生生之理+#还是
在审美缘在构成活 美+#都表现出一种珍惜生命(
#
&
#
在中国美学
生生之
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才能以 其审美内核则都是心灵的超越和升华都以人与存
以侔于天而从于天与 在的交相化合的审美境域为诉求 这是中国古代美
达到与自然万物的相通相融并把 学思想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身独特品
自己托付于整个宇宙大化让自己的生命完全消融 质即注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性强调人与人生的审美
于万物自然中领悟到宇宙自然的生命真髓和美的 诉求推崇审美境域构成中的心物合一情景合一
精义 人与存在的化生与化合 也只有这样审美活动及
其境域构成才具有永恒的美学魅力
#
无
宇宙万物作为有形的运动变化的实体
#
要回复到
动中
静追动
天为一
*
静
+
之中
&
与此相应
#
#
#
主体也只有保持虚静空明的审美心境
以静制动以静体静
与物为一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宗白华
)-荀子集解,J-'王先谦集解
!-礼记,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D"'
'
E-董仲舒春秋繁露,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D,'
#-周敦颐太极图说,H-'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B-论语集释,J-'程樹德撰
'
美学散步,H-'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D+'
,
'
沈啸寰
#
王星贤点校44新编诸子集成本
'
北京
)中华书局#+,DD'
,
,
)
,
'
)
,
'
程俊英
#
蒋见元点校44新编诸子集成
'
北京
)中华书局#+,,*'
,
"-二程集,H-'北京
)
中华书局#+,D+'
,
D-老子道德经校释,J-'王弼注
'
楼宇烈校释44新编诸子集成
'
北京
)
中华书局#)**D'
,
,-庄子集释,H-'郭庆藩撰 )中华书局#+,B+'
'
北京
#*
!
李天道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构成
,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H-'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南程氏遗书,H-'上海)商务印书馆#+,!#'
+)-黎靖德朱子语类,H-'北京中华书局#+,DB'
+!-陆九渊集,H-'北京中华书局#+,D*'
+E-王文成公全书,H-'上海商务印书馆#+,!!'
+#-王阳明传习录,H-'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B-张戒
,
,
'
)
,
)
,
)
,
'
)
,
'
岁寒堂诗话,J-4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竹庄诗话,J-4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诚斋集,J-44四川大学古籍所
'
台北
商务印书馆#+,DB'
台北
)商务印书馆#+,DB'
宋集珍本丛刊
线装书局#)**E'
)
,
+"-周紫芝
'
'
,
+D-杨万里
'
'
'
北京
)
!
责任编辑"唐 普#
!
书 讯
!
#
庹继光博士&转型期中国西部报业发展研究'出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庹继光博士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期间完成的博士后
研究工作报告修改完善而成的学术专著 月由四川出版集
团巴蜀书社正式出版 庹继光博士是四川省第一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成都等地多家报社
从事新闻传播实务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因此本书显著特点之一是作者将个人的理论素养与
实践经验密切结合不仅使学术价值充分呈现也使得该书的许多结论性意见切合实际情况
&
该书主要研究中国西部报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
(
$转型期中国西部报业发展研究%#已于)**,
年
,
且此前曾在重庆
# (
&
#
#
#
#
&
作者从当前报业生态环境考量#)+世纪初对于我
国内地报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中国加入I[T(国家全面实行文化体制改革
(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当前对国内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则有学术界普遍预测报纸行将消失
国内报业集团化受到质疑都市报生存状态普遍恶化报纸数字化潮流风起云涌等以上诸多因素共同构成
了报业转型期的宏观及微观概念 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分析中国西部报业的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西部报业
在新世纪初叶更快更好发展为西部文化事业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书中作者对西
部报业发展宏观层面上的诸多问题例如体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资本运营创新等作了颇为深入的分析针
对微观层面上的报业问题例如报业集团党报市民报及专业报等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
比较详尽的剖析 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学术意见都显现出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前瞻性如报纸向文
明载体转变传媒集团的优势与困境等均被后来的实践工作所验证作者提出的西部报纸退出机制应从报
业集团麾下的第二市民报开始等建议也与当前许多省市报业集团高层人士的思考和实施计划高度契合
近年来庹继光博士辛勤笔耕先后出版了
等学术专著
在完成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工作后
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法律传播导论%($奥林匹克
传播论%($法治视野下的司法传媒和谐论
上发表了#*余篇学术论文
%
#
在权威期刊(K33KS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
.
#
庹继光博士再度进入西南政法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马 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