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3:@<:7A:/#)*+*  
)*+*  
,
-%./01&%23456.10(%/71&8049:/;4<=!3%541&354:05:;>?4<4%0"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  
!
!!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付 江 涛  
! !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
#
开封E"#**+"  
摘要  
!
文学理论家埃兹拉  
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关于  
实际上庞德主观性  
客悖论做出一些可行性尝试试图找到庞德将主  
客观对立统一意象  
,
庞德对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实质关系的论述中常常充满着悖论  
情感的表达但庞德好像奇怪地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  
客观性的不定性可以通过其意象理论得到解答 本文即为化解庞  
客对立统一起来的方式  
#
他对于文学中的  
即坚持  
#
!
!
'
主观性  
(
'
(
!
!
'
(#这看似矛盾  
!
'
(
'
(
'
(
德的主  
/
!
/
#
关键词  
!
埃兹拉  
,
庞德  
$
主观  
$
$
$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F#!+#%)*+*&*#F*+**F*#  
!
!
埃兹拉  
/
庞德涉足文坛之初  
+
诗艺最终成就这一论题  
#
曾试图回答威廉  
&
*
显露+&对照庞德  
*
诗艺最终成就  
我们可以看出他推崇客观  
庞德起草了闻名于世的  
客观  
+
主张中的第一和  
胜于  
*主观+&  
意象主义宣言+#  
!
!
姆所提出的  
*
他说  
)
第三条  
+,+)  
#
*
+
"
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
#
*
!
!
"
$
他的亲  
主义者关于诗歌的几个禁忌  
只是为了说得 代主义的诞生  
彻底的创 豪休姆的  
框架下  
*
+
意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一个意象  
"
不带说教  
$
%
一文的发表催进了现  
这早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 在大文  
要求绝对精确的呈现不要空话的文学  
庞德召集了希尔达 杜利特尔和理查  
这是庞德初次公开自己对维多利亚晚期诗风的深恶 奥尔丁顿等人创建了意象派  
在意象主义三项原  
痛绝  
被庞  
事物也必须  
的主张溢于言表  
庞德所倡导的是实实在在的  
奉浪漫主义为金科玉 对立与分离  
然而在庞德某些言论与作品中  
诗歌在这一时期愈发颓废 在美洲大陆  
客观似乎变得模  
着艾米丽 迪金斯和瓦尔特 惠特曼两位大师的相 糊不清  
不再具有他先前所流露的明显倾向  
继辞世诗人们变得愈加亦步亦趋毫无生气与创造  
比如庞德对艺术的辨析就充满着诡异  
在这种危机情形之下反传统的庞德勇敢地站 方面  
他会认为艺术是特别的个人情感表达  
出来大肆批判 感 举诗歌为例  
诗的创作源泉是一种别致的 情感能  
重于感情 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诗歌都是由这种  
"
如果你重复几个人的话  
!
#
&
更好或更满意那实在是件好的行为  
#
*
#
+
1
+2B,  
!
仍然是办不到  
#
#
/
/
&
*
&
则中+#*直接呈现0事物1#不管主观还是客观+  
,)-EE  
到处弥漫着枯 德列在了第一条  
即便是主观的  
& * +  
其特征即是煽情空洞 要  
客观地处理 非主观性  
颇有无病呻吟式的情感滥觞 当时仍旧有 由此可见  
数目惊人的文人们墨守成规  
+,  
世纪与)*世纪交接的时期  
#
(
机械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
(
*
+
#
强调  
*
+
&
与肤浅  
#
&
#
*
+*  
+
#
&
#
#
却能  
&
&
#
伴随 看到大量的矛盾之处#*主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情感直白的卖弄+&他鼓吹  
渲染对情感的  
*
#
*
,
!-B*  
+
*
+
的主张  
#
*
隐藏  
+
而非 量  
+
&
收稿日期!)*+*F*)F+D  
付江涛!+,"D'"#  
作者简介  
!
#
吉林长春人  
#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
+**  
!
付江涛 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  
*
情感能量  
并非平铺直叙式的纯粹描绘  
表述 他还告诫诗人们  
+
组成的结构  
&
故此庞德选择了意象诗  
而是充满着情感的 的气氛就是沮丧  
情感的力量产生意 域里不断的探索  
艺术的任何其他形式都是要完成传 能力 再审视一下他的  
情感的任务 用庞德的话说艺术是 失感通过强行植入对立情感得以强化加深的时刻  
#
他又强调艺术意 庞德试图表达他的情绪感觉即见到生机勃勃的春天  
只呈现 不做评 时那份狂喜雀跃 这种透过字词抒发情感的方式  
应该像 对抒情诗人再合适不过了 纵观全诗庞德在与读  
不偏不倚地去看待 者交流他全部的冲动与热情这份矛盾的主观  
并非是对生活的批 绪有效地助他讲话者记录久违的贵妇人的经  
是指它不应涉及观点 它摆脱了理论 诗中的声音充满激情但绝对是彻头彻尾的  
任何事的方式所 观  
)
诗中的讲话者的  
*
口吻  
阴暗  
#
他总是竭力营造唤起矛盾情感的  
春天一诗在痛苦感与迷  
+
清晰可辨  
#
情绪忧郁  
&
开篇  
#
*
+
(
&
其实伴随着庞德在诗歌领  
&
*
,
E-!"E  
+
&
同理  
#
&
$
%
#
递创作者的  
*
+
&
#
*
情感价值的表达+&而另一方面  
#
*
味着事实的真相  
&
!
艺术  
"
#
(
&
,
#-!BD  
*
科学家  
+
&
因此在庞德的认识中#*艺术家  
+
&
#
+
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  
#
#
*
+
客观世界  
#,庞德  
&
这种科学式的艺术  
*
!
"
*
+
-
&
&
&
#
*
它不会试图给任何人对待任何人  
(
+ *个人+&  
,
B-+#D  
开脱  
+
&
即便是庞德在冷嘲热讽的大声疾呼时#*主观+(  
个人的特性依旧引人注目 他的浮夸诗集论争  
* + & $  
即在阅读一 诗 庞德对时下盲目的读者大众进行了嘲弄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主观的作品即是赋予了作  
,
"-)!*  
者本人个人体验与情感的文本  
部文学作品的时候  
+
&
%
#
#
#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行 他们比作从他身边逃跑的  
*
怯懦婊子+#大声申斥了  
#
听到他的声音  
无论他以何种叙事者的身份示人  
文本之中的 以诗歌为例读者读到  
诗中的我可以把他想成诗人自己或者诗中的抒情  
类似的例子有雪莱的  
以及华兹华斯的丁登寺  
于庞德尽管他毕生不懈地试图摆脱未经恰当处理 读者们的同情  
就在诗歌中流露 批评家们  
离这颇具吸引力的创作习惯 尤其在他早年的诗作 调试图唤醒  
主观呈现比比皆是 比如在读召唤一诗的开 蔑视贯穿全诗  
头部分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是在公开地向一位他所 然而不要忘记  
仰慕的女士诉说衷肠诗人个人的爱慕之情洋溢在 之作  
字里行间 评论家对这首诗的经典阐释是庞德在追 佛只对描述假想情节与人物以及他们的想法  
即他青年时代的梦中情人 诗 和举止感兴趣 采取超然态度的作者与他们保持距  
暮光等完美的 离毫不相干  
他们是诗人抒发情 非主观文本中  
叙述者的双重身份完 是自己被自己叙述  
全将这首浪漫抒情诗变成了倾诉情感的工具 中的叙述者无所不在的主人公  
庞德题名为徒劳的另一首诗也是这类例子 人物的现象  
诗的题目就相当 空虚  
预示着孤独的讲话者要在读者面前 伯特  
#
就连作者的想法也尽收眼底  
是充分参与到  
主观的抒情  
.
作 争夺读者群的低级  
!!他们会被逼真所感动么  
*
拉皮条  
+
批评家  
)
!
"
-
&
#
*
+
他们天真的蠢笨毫无诱惑力  
我请求你们友好的批评家们  
千万别去拉客给我当观众  
至 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庞德对无辜  
也可以深深体会到他对令人误入歧  
充斥着强烈谴责 庞德主观的论  
个人的  
#
!
!
1
,2),*  
夜霜  
&
$
西风颂%#柯勒律治的  
$
#
%
$
%
等大量抒情诗  
&
*
+
大众(*天真无邪  
+
#
#
*
个人情感+#他本人却无法真正逃 途的  
*
+
&
*
+
&
*
狂乱的读者+#他对批评家们  
*
+
#
&
$
%
&
#
#
庞德的作品也不乏凸显  
*
客观  
+
#
&
阿伯拉姆解释道)*在客观的作品中  
#
作者仿  
&
(
感觉  
Y'N'杜利特尔  
#
&
&
,
"-)!*  
中的自然描述如  
呈现标志着甜美爱情  
感的媒介物 庞德这一作者  
*
露珠+(*草叶  
+
*
+
(
&
他从不做评论&+ 实际上  
#
在众多  
作者往往躲在后面默不作声文本  
这就造成了许多非主观作品  
作者本人是虚构  
*
+
的感官  
#
*
+
#
#
&
4
&
*
+
&
!
4
"
$
%
&
&
*
情绪直观+#直白透露着  
*
+
其实这在庞德看来早就是家常便饭  
&
他靠从罗  
布朗宁那里学来的戏剧独白和面具理论  
技巧来满足这种客观 这  
*
情结+&*面具+!L:/;%01"  
#
最初指经典戏剧里演员们佩戴  
*
无果+&*徒劳  
+
/
*
+
*
+
敞开心扉  
#
跟大家分享他的内心情感  
我竭尽全力去教我的心  
要谦逊可惜那是徒劳  
)
!
!
个词来源于拉丁文  
#
在现代文学理论中它常指第一人称叙事者  
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声音  
讲话者往往是戴着面  
!
$
的面具  
或者作品中的讲话人  
&
常常是明晰可辨的实际上  
我告诫他说)'比你好的歌手到处都是  
(
*
+
1
D2)"  
可惜这是徒劳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通常是虚构故事中的人物  
故意设计的人 所以我们要区分说话者和现实生活 役中  
里的作者本人 布朗宁最著名的面具  
之口向来访公 应)*我所期望见的十年后写的诗  
使讲述了关于公爵夫人的大量详细的故事 庞德继 抵制废话它应该更坚硬更理智  
承了布朗宁这一技巧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作 说的那种  
品当中 庞德的一部诗集题名即为 其实庞德的  
首诗马维尔中便充斥着 诗章 面具人物更是来自五湖四海  
贝济耶子爵阿拉贡阿方索四世等等 千年他们包括奥德修斯布朗宁荷马  
诗集的历练庞德的面具技巧得到了加强用他自 德忽必烈汗马拉太斯塔等等数不胜数  
自我的过程中在追求真挚的 出来庞德的确对非个人性情有独钟他一直试图  
人要去摸索他会发现一些真实 意识到  
这个那个或者其他什么话还没出口  
他便不再是那个事物了 我在这部叫面具的书中 成了  
寻求着真实彻底地撕毁着每首诗中自我的全部面 的痕迹  
我进行着一长串的翻译但它只不过是更加复 这是他得以维持  
鉴于上述分析  
背弃维多利亚诗风的庞德在 摇摆不定 他的二分法强调极端  
他早期的创作中充分运用面具技巧来离间作者与 么太  
诗作本身其成效是颇为明显的 他的一首题为少 德的主客观悖论是否无法解决呢  
的诗更加充分阐明其客观的向往即通过他人之 客悖论可以通过他自己的某些文学主张得以解决  
口传递自己对感知的表述 阅读此诗不难发现作者 在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 庞德提出了  
活生生的人或者叙述者奇迹般地幻化成了树这 著名的意象  
引起了读者和作者双方极大的兴趣与注意力 庞德 性和情感的综合物  
通过少女简单  
直接地呈现了一个奇特的变形过 念很可能是受到心理学的启发&*综合物是决定意  
从少女的视角庞德成功地记录了她  
或他自 识表现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精神领域的  
的感受经历 展示了对说话者心理  
经历的描写另一方面  
件的客观陈述避免夹杂任何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庞德诗集  
莫博利中的虚构同名主人公  
无法完全能够与其认同  
#
即为达到艺术效果而 元素  
!
即庞德称之为  
*
主观的  
非主观的  
回顾  
我觉得  
他应该是休雷先生  
(
情绪滑动  
密集的文学品  
中得到了回  
应该坚决  
+
艺术  
"
的战  
&
#
庞德重申了他提倡  
*
(
&
*
+
作品就是他 质+&这种观点在他+,+D提出的  
$
%
$
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其借助  
*
+
#
#
&
#
#
,
+!-+)  
#
0
贴近骨头  
1
的东西&+  
&
$
面具%#其中一  
*
面具  
+
比比皆是  
&
在他最著名的  
跨越上下几  
孔子奥维  
可以看  
$
%
*
面具+)马维尔的阿努特  
#
$
%
#
#
#
&
通过  
$
面具  
%
#
#
#
#
#
#
*
+
#
#
#
#
&
己的话说)*在追求  
0
1
#
#
*
+
#
0
自我表达  
1
#
#
&
*
从主观的一代人中长大逃离+#他也清醒地*  
会说我是  
0
1
(
#
#
自我是通向感知的最大阻碍+&所以他把  
*
+!S"  
,
+E-+,!  
&
$
%
*
+!::"  
&
庞德近半数的作品都有面具  
面具的使用拉开了作者和诗之间的距离  
客观的主要手段  
庞德似乎在主观  
要么太  
=
#
&
#
杂的面具&+  
&
#
*
+
&
,
+*-,+  
#
*
+
*
客观  
主观  
那么庞  
庞德的主  
+
诚如评论家所说  
#
&
#
*
+
*
+
*
客观+#这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
#
&
$
2
其实  
#
4
%
#
&
&
*
0 1+当中#  
!
"
#
*
+这一概念)*即是在瞬间呈现的某种智  
,+#-)*,  
此处的综合物这一概  
+ & * +  
&
$
%
(
&
#
!
"
&
一方面#*  
+
0
物理力量1+#*这种  
0
力量  
1
只能在一定前提之下才  
综合物立即  
属于综合物的一  
情感和行动信息就被反应到意识之中  
.
#
庞德完成了对惊奇感受和事 能被激活+.*一旦这种必要的刺激出现  
#
*
+
#
*
个人  
+
的卷缠  
&
向意识产生作用  
些意念  
&
通常的结果是  
)
$
/
塞尔温  
/
(
,
+B-  
%
#
这个人物庞德似乎并 来  
+
&
从庞德对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吸收来看  
#
&
莫博利是一个病态般自恋 当的意象应该既有 之意又有 之力而这  
这个面具菱角分明辛辣 两者皆是与主观性相呼应的 这样看来仿佛庞德再  
他与庞德似有几分相似  
&事实如此#+,)* 次陷进了主观的桎梏&  
年庞德在评价自己诗集中所出现的面具人物时他 诚如前文所说庞德理解的艺术 个人情感  
# #  
特别强调莫博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性就像一大堆废矿渣一样必须从这  
*
+
*
+
*
+
#
的废物艺术家&*莫博利  
+
(
&
好挖苦人  
#
*
+ *  
*
0
1.我的个 的表达+&当然  
#
这些情感是有限制的 所有个人  
情感的流露均需要经由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  
客观化地呈现才得以实现 诗人所借以表  
情感的方式无法不依赖某一客观事物  
#
是艺 而这一事物本身又是在某一情感瞬间才得以呈现在  
莫博利这张面具的 他脑海中的客观物 这恰恰印证了庞德的文学观  
正是这种 综合物 的瞬间呈现给予了即时的解  
&
!
"
精华中剔除  
++-E)  
实际上是在为 事物来  
信条备受挑战时期所发生事件的延续 达主观  
当时的时尚口号用艾略特的话来说  
*
主观  
+
,
出去  
艺术而艺术  
性解析  
术要能够满足社会用途  
确帮助庞德实现了作品的  
+
&$  
/
塞尔温  
/
莫博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客观+&在这场打击空洞  
*
0
1
+*)  
付江涛  
!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  
/
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
+"-+B)  
,"-!*+  
+
&
这种观点在庞德的著名俳句短诗  
中得以充分的运用 诗只有两行  
人群中那些脸孔幽灵般地闪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说)*我找到了表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 感  
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  
而 性与  
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1#是一 明了  
$
在地 发了&+ 诚如艾略特所言  
#
寻求  
内在头脑状态的外在等价物  
事件或者情形作为反对直接主观表达的  
可以替代或者引发某种特殊的情绪或情  
*
客观对应物  
+
铁车站  
%
&
)
是寻找  
场景  
方式  
*
.
所以任何物  
!
(
(
#
!
!
#
#
,
)*-+#E  
&
+
&
显然  
相符合  
直白陈述的要求  
我 根本没有这样所谓的一个  
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 情感等同起来所谓的等式  
每种情 中的幻像且注定要烙下个人情感的烙印  
均以某些最原始的形式将自己在生动的意识中 德与艾略特所迷恋的主客悖论恰恰体现了他们偏  
他不懈地试图要抓住一 爱精确的诗歌意象即自然中存在的能够引发个人  
个外部的客观的事物转化成或者突变成内部的主 情感的客观物  
#
艾略特试图使传统的  
其目的是为了迎合现代诗清晰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  
公式可以将事物  
只不过是诗人头脑  
然而  
*
主观性  
+
些文字  
#
#
*
客观  
+
#
0
(
&
#
个叠加形式  
#
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
*
+
*
+
*
+
#
*
+
,
+D-DBGD,  
境很有用  
+
&
庞德阐释道)*每个概念  
(
#
&
#
#
4
呈现出来+.基于这种理念  
#
*
#
(
&
这符合庞德和艾略特对+,世纪浪  
,
+,-D,  
观的事物那精确的一瞬间  
人群中那些脸孔属于自然场景  
脑的智力感受过程便瞬间转化成了主观的东西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种转化实施 肯纳提出的*向量+#即包含想象的现象等价物&  
的先决条件是诗人的睿智和敏捷才思 用庞德自己 早在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理论之前庞德  
* + #  
一种受灵感启发的数学它释放情感  
+
&
原本是客观事物 漫抒情诗所流露的暧昧情绪持批判态度的事实 所  
但经过庞德大 以庞德的意象是双面性的 既  
犹如左右双箭头"#  
即 有主观又有 它更加类似休  
客观+&在形式上  
&
*
+
#
#
*
+
!
#
*
+
*
#
/
*
&
的话说)*强烈的情感引发图案在头脑中形成'''只 就声称诗是  
*
#
#
,
E-!"E  
,)+-+E  
要意识够强烈&+ 由此可见  
#
庞德的主  
在他看来  
成两极的对立统一恰恰是诗人不可推卸的任务  
到强烈的个人情感驱使诗人必须致力于完整地呈 的事实  
4
客鸿沟是 而非抽象的数字+#*而是人类情感  
+
&
庞德视  
为一体的做法可能或多  
客观对应物的看法这是不争  
庞德所追求的  
仰仗  
*
意象  
+
这个法宝来跨越的  
&
#
有效完  
受 或少影响了艾略特  
毕竟  
*
非个人表现  
+
*
个人表达  
+
&
*
+
#
#
&
#
*
等式+!即艾略特的  
,
!-#E  
*
可以感知的现实  
其实庞德主客的对立统一也可以从艾略特的  
客观对应物  
特在哈姆雷特及其他题目  
这个说法 这个短语很快流行一时  
因为它符合当时抗拒模糊  
个人情感过度直白宣 的个性更加完整地涉及进来的奇怪的说法&+  
泄的诗风 客对立并非是自相矛盾而实在是一种对  
在艾略特看来)*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 庞德的主  
客观对应物1#即一套事物  
一种 立统一的矛盾综合体 他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悖论  
它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 是完全可以得到合理的阐释与理解的  
+
&
*
公式+"可以在对客观实体做  
*
客观  
从这种意义上说庞德的主  
最后  
+
描述时呈现出  
客界限  
4
*
主观  
+
的情感  
&
#
4
*
+
理论中找到呼应&+,+,  
#['3'艾略 已经是相当模糊了  
&
#
我们援引S'C'理查兹的  
$
%
中杜撰了客观对应物 话为庞德主  
客对立统一做总结性的辩护)*说我们  
#
受到文人的青 是非个人的!47:/;%01&"只不过是一种变相说我们  
@
,))-)!+  
*
+
4
&
#
(
&
4
#
情绪的途径是寻找  
形势  
公式  
0
#
&
#
一串事件  
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66-那种情绪也就引  
#
&
.
参考文献!  
+-L%.0?#>Z/1'I,"J"-"#'"1E"''"(&$ FC(0+$)%1+,*"A+,E+,H-'N'N'L14:#:?'U%0?%0)\1A:/10?\1A:/#+,#*'  
,
5
M
,
)-I64<P%/<6#H4561:&Y'!"01*% >$1"(%*&'+$"'( ,H-'I:;<3.;;:X)I4&:F]&15^P:&&#)*+*'  
2 /  
=
,
!-L%.0?#>Z/1'[6:[:156:/;H4;;4%0,K-44['3'>&4%<#:?'E*'"(0( F&&0&$ FC(0+$)%1GU%0?%0)\1A:/10?\1A:/#  
"
/ / 5  
+,#!'  
,
E-L%.0?#>Z/1'C224/71<4%0;FC;2%/S714;7,K-44I4&&417K%%^;%0#:?'J"-"#'"1+($&"#+,*,F+,B#'U%0?%0)\1A:/10?\1F  
M
A:/#+,"!'  
,
#-35%<<#[6%71;U':<1&':?'+$)%14I,"E*''-"!"K*"4)I,"E"''"(&$ FC(0+$)%1'$>0(0("'7%1"(&$%,H-'(:P  
5 2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f%/^)(:PN4/:5<4%0;#+,DD'  
,
B-_%/0#H1/4100:'FC(0+$)%1#)($&"#$(?#?"0%*% ,H-'U%0?%0)H4??&:;:XL%&<:56045L/:;;#+,D!'  
. . 5 2  
=
,
"-H'Y'阿伯拉姆 简明外国文学词典,_-'曾忠禄等译  
'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D"'  
,
D-_40#H4561:&-%60#:?'H$--"#'"1F0(- +$"?&$ FC(0+$)%1,H-'U%0?%0)\1A:/10?\1A:/#+,""'  
M
/
5
,
,-L1/404#-110?]/:<<K'H4&&4:/'I,"H$-)?9*0L*&'$( $ 7?"(*#0%+$"'( ,H-']:440)\%/:40U10.1:[:15640 10?  
= VM M M M M  
/ 5 /  
d:;:1/56L/:;;#)**E'  
,
+*-O4:#H40'FC(0+$)%10%1',"7 ($(*0'*$%$ H,*%"&"+$"'(AH0',0 #I(0%&-0'*$%0%16?0*&?,H-'(:Pf%/^)  
M
5 / / 2  
.. .  
J1/&10?L.A&4;6:/;#S05'#+,,,'  
,
++-U40?A:/F3::/;<:?#]/4<1':?'+$)%14M$(1,H-'(:Pf%/^)(:PN4/:5<4%0;#+,D)'  
M =  
,
+)-(1?:&#S/1]':?'I,"H0?9(*1"H$?0%*$%'$FC(0+$)%1,H-'3610614)3610614\%/:40U10.1:>?.51<4%0  
.
M M M M M  
2
L/:;;#)**+'  
,
+!-L%.0?#>Z/1'Cd:</%;:5<,K-44['3'>&4%<#:?'E*'"(0( F&&0&$ FC(0+$)%1GU%0?%0)\1A:/10?\1A:/#+,#!'  
@
/ / 5  
,
+E-d:5^#H4561:&'FC(0+$)%1)7H-$&"AN ,H-'(:Pf%/^)(:PN4/:5<4%0;#+,B"'  
.
,
+#-N.22:#]:/01/?'+$"'( *%7?"(*#0FO("&&*$%0%16'&P0-)"&*%',"I*?"&$ B(0%'#Q,*'?0%#0%1+$)%1,H-'  
=
/ . 5 /  
N./617)N.^:8049:/;4<=L/:;;#+,"D'  
,
'
庞德的意象  
+B-黎志敏 概念与辨析,--'外国文学研究#)**##!!"'  
'
+"-李平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学艺术,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E'  
5
*
+
,
,
+D-L%.0?#>Z/1'7>"?$*($ @0)1*"(AB(C"&D0,H-'U%0?%0)(:PN4/:5<4%0;#+,B*'  
,
+,-L%.0?#>Z/1'+0K0%%"&0%1;*K00'*$%&,H-'(:Pf%/^)(:PN4/:5<4%0;#+,"E'  
2
,
)*-]1&?45^#K6/4;#:?'8O$(1H$%#*&";*#'*$%0( $ E*'"(0( I"(?&,_-'3610614)\%/:40U10.1:>?.51<4%0L/:;;#  
/ 5 /  
M M M M  
5
+,"#'  
,
)+-L%.0?#>Z/1'I,"J*(*'$ !$?0%#",H-'(:Pf%/^)(:PN4/:5<4%0;#+,BD'  
. 5  
,
))-d4561/?;#S'7G+(0#'*#0-H(*'*#*&?)7J')1 $ E*'"(0( =)1 ?"%',H-'(:Pf%/^)Y1/5%./<]/15:#+,#B'  
/ 5 / 2  
!
(!(&2:-+-,5"/#I(+":,5B%%,-+"#-G#";##(  
>
78K#1"+4+":&(<B8K#1"+4+":+(LP0&?,7(<-?,#"+1-  
"
\
8-410MF<1%  
!
\%/:40U10.1:;S0;<4<.<:#Y:0108049:/;4<#_142:0#Y:010E"#**+#K6401"  
M M M = M  
!
8-"0&1")>Z/1L%.0?";?4;5.;;4%0;1A%.<<6::;;:0<41&/:&1<4%0A:<P::0*;.AV:5<494<=+10?  
*
%A:5<494<+%2<:01A%.0?P4<6 1/1?%X:;'Y4;%A;:;;4%0P4<6*;.A:5<494<+40&4<:/1<./:7140&  
V = @ V =  
=
2
40?;:X@/:;;4%040<6:*:7%<4%0;+4064;@%:7;#A.<6:;./@/4;40M&=6%&?;1?417:</451&&=%@F  
%;:?%@404%0%2;<45^40M<%  
140<=A:<P::0%AV:5<494<=10?;.AV:5<494<=510A:;%&9:?P4<664;<6:%/=%2*471M:+'S<4;<6:147  
2<64;@1@:/<%?4;;%&9:L%.0?";;.AV:5<494<=4%AV:5<494<=@1/1?%X10?<%1564:9:<6:.04<=%2%@@%F  
4<:;A:<P::0<6:<P%@%&1/4<4:;'  
#:;,0<-)>Z/1L%.0?.;.AV:5<494<=.%AV:5<494<=..04<=%2%@@%;4<:;.471M:  
*
%A:5<494<+#P6456;::7;5%0</1?45<%/'Y%P:9:/#L%.0?;.05:/F  
"
@
V
=
=
<
%
;
9
!
责任编辑"张思武#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