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2期  
2
012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2  
March,2012  
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及校勘举隅  
1
2
王红霞,李德生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2.四川绵阳中学,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唐韦绚所撰的刘公嘉话录是唐代笔记小说中价值较为突出的一种,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史提供了较为  
丰富的资料该书写成即以抄本传播,直到清朝,不断地被篡改,今天通行的本子,已非韦绚原书该书内容丰富,  
却因历史原因,多有混乱,此前学者从辨伪和文字校雠方面做了大量整理工作,但对条目内容是否与史相符,却只  
有陶敏等人做过一些考订,但其考订也有粗疏和错误,亟待更细致全面的考订。  
关键词:刘公嘉话录》;版本;校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2)02-0090-07  
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情况  
绚只按往日所记,依次整理。《刘公嘉话录》,是本书  
在大中十年二月写定时的名字,也是本书最早的名  
。  
刘公嘉话录》,唐韦绚撰,内容追记穆宗长庆元  
(821)刘禹锡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的谈话,故名  
其书为刘公嘉话录》。因刘禹锡曾官太子宾客,故  
今本又题为刘宾客嘉话录》。该书写成之后,在传  
播过程中,产生诸多异本,从而导致种种混乱。  
韦绚在刘公嘉话录序中说:  
但是这部书后来以多个名称行世,唐以后,一些  
官修书目甚至将其误作二书:《宋史·艺文志五  
·小说家类》:“韦绚,《戎幕闲谈一卷刘公嘉  
[2]5220  
一卷,《宾客嘉话一卷。” 《宋史·艺文志》  
中的记载已开始模糊,《元史》、《明史》、《清史稿诸  
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  
书绅其不暇记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 艺文志都不著录此书。《四库全书总目也是模棱  
梵夹者,百存一焉今悉依当时日夕所话而录  
两可,《总目据曹溶学海类编本将它题为刘宾客  
,不复编次,号曰刘公嘉话录》,传之好事,以  
嘉话录》,接着又说:“《宾客嘉话》,则诸家著录皆无  
[1]1314  
[3]1184  
为谈柄也。  
。”  
可以断定的是,该书在官家藏书之列消失  
此段文字谈到了该书写作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该书只记录了刘禹锡在夔州时的部分言论。  
刘禹锡的谈话,没有固定的时间场合主题,韦绚即  
席听得,并未马上记录,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凭  
记忆整理因此所记并不完整,也不成系统,仅是刘  
禹锡平时谈吐的极小部分第二,该书没有编次,韦  
的时间,最晚不会超过元代。  
但此书在宋末仍有私人收藏的本子存世私家  
书目里,它也有多种名称。《郡斋读书志卷十三小  
说类》:“《刘公嘉话录》,一卷。”:“右唐韦绚撰刘  
,禹锡绚字文明,执谊子也,咸通中为义武节度  
[4]778  
使,幼从学刘禹锡,录其言。”  
晁公武所记书名虽  
收稿日期:2010-1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刘公嘉话录研究及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刘  
公嘉话录研究”(编号:11SA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霞(1969—),,重庆彭水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唐宋文学;  
李德生(1983—),,四川金堂人,四川绵阳中学一级教师。  
90  
王红霞李德生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及校勘举隅  
[
9]19  
与韦绚一致,但又把韦绚问学刘禹锡的年龄说  
得太小韦绚此时已成年,而非晁公武所说的幼从  
”,可见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也有不很准确之处。  
面因素的限制。  
这种以抄写为基本方式传播的文学作品,容易导致  
文字篇次书名产生诸多歧异,《刘公嘉话录即是  
其中一例在传抄过程中,它开始变异,最终形成不  
同的本子。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刘公佳话》,  
一卷。”:“唐江陵少尹韦绚文明撰刘公,禹锡也。  
[
5]694  
,执谊之子。”  
书名与韦绚有异,又记韦绚  
该书写成以来,即深受文人喜爱,人们竞相传  
范摅云溪友议序:“近代何自然续笑林》,  
编此书时官职,陈振孙看到的本子,应该和晁公武看  
到的不是一个本子。《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经籍  
四十二·子部·小说家类郡斋读书志刘公  
[10]1  
刘梦得撰嘉话录》,或偶为编次,近代称美。”  
摅得到了刘公嘉话录的一种抄本,并作了整理。  
范摅称作者为刘梦得”,当是所据抄本无韦绚》  
而使他不明作者,此为所据抄本之误范摅,唐僖宗  
时人,去韦绚写作该书不久,不会出现误记的情况,  
这个本子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可惜不传四库全  
皕宋楼藏书志所据之海陵卞园本,是当今流  
行的刘公嘉话录祖本,顾氏文房小说刻本明  
陶珽说郛清曹溶学海类编,都是以它为底  
本排印的。  
[6]1756  
嘉话》 。(《文献通考之所以省略,在于  
所据的郡斋读书志是袁州本,袁州本无。)  
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五小说家类》:“《刘宾客嘉  
》,一卷。”:“明刊本,唐江陵少尹韦绚录自序。  
[
7]2720  
乾道癸巳十月旦海陵卞园谨书。”  
四库  
全书总目所著录者,在版本上,系出同一祖本,故书  
名虽小有差异,但仍为同一本子无疑。  
太平广记等书引用该书时,还有称刘禹锡佳  
》、《嘉话》、《嘉话录的情况考察该书名称,以  
中所说书名为标准,可为两类一是省字或  
但是,这个本子伪文甚多。《四库全书总目指  
昭明太子胫骨37,“皆全与李绰尚书故  
[3]1184  
者省去”,或者省去人刘公”、“刘禹锡”,或前二  
者俱省二是补名,异字。“刘公具化为刘禹锡”、  
相同,间或改窜一二句,其文必拙陋不通” 。  
此外,唐兰先生《<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指  
刘宾客”、“宾客”,“嘉话写作佳话”。此种情况中  
出今本113条中,还有2条出自续齐谐记》,  
29条  
[
11]95  
特别要指出的是嘉话的省称,因为唐代尚有隋唐  
嘉话一书,后世常将二者混淆,致使隋唐嘉话条  
目窜入,出现伪文这点,后面将有论及。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从宋代开始,对该书的著录  
情况就较为混乱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唐时书  
籍传播的主要方式为抄写而非印刷,不利于书籍以  
固定的形态传播。  
出自隋唐嘉话》 。因此这个本子是经过了大规  
模改动的本子,已非韦绚原书无疑而关于改动的  
时间和原因,唐先生认为在北宋元祐以前,具体是因  
祥符八年馆阁失火,藏书被焚,馆臣后来借用太清楼  
所藏残本补全,这个漏洞甚多的本子,以后成为馆阁  
善本此后卞园先祖得到这个本子,卞园又将它刊  
[11]105  
刻行世 唐先生的考证,是可信的。  
蔡晓初在五代十国刻书述考中说:  
陶敏先生认为从宋到明前期,始终有和卞园本  
不同的刘公嘉话录本子流传他所依据的是王谠  
唐代末年,印版书已开始流行,但多在佛教  
界和民间,政府还未公开推行当时刊刻的都 唐语林引用了20余条不见于卞园本的佚文,并谈  
是佛经和日用图书,士大夫们需要的儒家经典,  
到王谠写唐语林》,最早也是在神宗熙宁年间,故断  
定北宋中期还有另一种本子和卞园本同时流传接  
,他据永乐大典残卷影印本卷2979“知人记元  
王缙子被时人呼为四凶”,刘晏子为八元”,卷  
[8]54  
主要还是亲自或者请人抄写。  
可见,在唐末,印版书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  
儒家典籍,尚未有雕版刊刻,列在十家之末的小说家  
,就更不会刻版印刷了。《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 12444“罚酒记顾少连要以笏击打裴延龄两条材料,  
也认为: 不见于卞园本,认为永乐大典编撰时,还有异本存  
[
12]136  
唐人别集既未经刻印,人们常见的就不可  
。  
陶先生所言似可商榷,理由有二其一,由上文  
能是宋以后那种由于刻版印行而逐渐固定下来  
的别集,而往往是作品的杂抄写卷。……抄录  
作品也受到抄者兴趣爱好用途闻见等多方  
可知,在宋末或仍有异于卞园的本子存世,但此书在  
明初仍有异本传世,则未必然该书元代既已不见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官家著录;私家书目中,马端临已经抄袭晁公武,先人手校一语,表明这个本子又被整理了一次。  
见此书元代已经难见此后它再现于各种书目,已  
是卞园本流行之后,如果真有其他本子明初依然存  
,何以不见于典籍记载?其二,两条佚文,可由异  
本尚未消亡之时他书转引保存,《永乐大典的编撰,  
是国家行为,收集书籍甚广,找到一两本这样的书,  
不足为奇如果单据此孤证,说有一个完整的异本  
存世,理有难胜之处。  
因而,它虽然是南宋初年的本子,但已非韦绚原书。  
这个本子衍生的三种刊本,失真更严重,影响更恶  
,前已详论。  
对该书的改动,远不止这两次这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证实首先,此书对刘禹锡的称呼极度混乱,  
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敬称:(1)“故赠兵部尚书”、“宾客”、“中山  
刘公二十八丈”(“”);(2)“丈人”(“”、“画舸覆缇  
);(3)“中山刘公”(“蔓菁”、“鸬鹚胎生”  
)。  
刘公嘉话录最初以抄本流传,从而导致混乱,  
后又在朝代变迁与流传保存中,屡遭劫难从其版  
本流传,我们可知刘公嘉话录是一部研究唐代文  
史的佳作,但如果不对其做详尽地整理和校勘的话,  
此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其二,称全名:“刘禹锡”(“张巡许远”、“郑珣瑜  
知铨)。  
校勘举隅  
其三,省称:(1)“禹锡”(“芍药”);(2)“或者  
此书写成,即以抄本流传,可惜的是,没有一致 又曰”(“旄丘”、“为文斗异)。  
的定本,从而衍生出诸多名称,产生了不同的本子,  
导致后世种种混乱在传播过程中,它屡遭改动,或  
添加,或删减较大的两次,在晚唐和北宋元祐前。  
范摅是已知最早改动此书之人他本是江湖散  
,交游无显赫人物,又长期囿于江南,所著云溪友  
》,就多有舛误经他手后,《刘公嘉话录有的尚  
保持原貌,有的却面目全非但他所据底本,是唐时  
抄本,去古未远,云溪友议里的佚文,仍有不可  
否定的文献价值陶敏从此书中辑出刘公嘉话录》  
佚文,析为五条,分拟标题:“牛僧孺刘禹锡唱和”、  
其四,第一人称:“”(“刘禹锡窦常王承弁相代  
为夔州”)。  
韦绚不会直呼其名,故二三两种情况,只能是  
后人所改。  
另一明显之处来自太平广记中佚文。“崔  
”、“杜佑杨茂卿”、“刘禹锡替高霞寓”、“袁德师买  
娄师德园”、“崔护毁苗登”、“慈恩塔题名”、“常愿本  
色语”、“刘士荣”、“窦群知厨诸条,人名前,一律加  
国号”,本书其他条目,未见这样的记叙样式这  
当是宋人所加。  
刘禹锡自悔”、“为文不惬意”、“司空见惯”、“刘禹锡  
独吟”。  
第二次,馆臣补书此次补全的本子,存在严重  
对该书条目的改动,到清朝仍然没有停止唐  
兰先生校辑本中,“张巡许远条就有两处:“张巡守  
睢阳,胡羯方炽。”:“‘胡羯’,《唐语林贼氛’,  
[
11]75  
的问题。《玉海卷五十二淳化秘阁群书宋两  
朝艺文志:  
是清人所改。” “夜闻笛诗曰:‘岧峣试一临,  
虏骑俯城阴。’”:“‘’,《唐语林’,亦清人  
[
11]76  
(
大中祥符)八年馆阁火,移寓右掖门外,谓  
所改。”  
公嘉话录佚文。  
事实上,传播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刘公嘉话  
清人修改唐语林》,连带改了此书中刘  
之崇文外院借太清楼本补写,既多损蠧,更命  
缮还,天圣三年,成万七千六百卷,归于太清。  
复以书有谬滥不全,始命定其存废因仿  
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混乱个别条目,在漫长  
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这就需要正本  
清源,剔除谬误,尽量还其本来面目,试举数例:  
(1)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宋考功诗云:  
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庆历初年成书,凡  
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  
[13]1090  
不录者。  
[
1]“诗用僻字须有来处”,1371  
据此可知,太清楼藏书,本已残损,馆臣既无它  
书对校,又因为此为小说,有失严谨,补书窜入伪文  
甚多这个本子,后为卞园先祖所得乾道癸巳,卞  
园刊刻此书时,在跋中写道:“园家有先人手校旧本,  
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  
:此联下句为沈佺期岭表寒食》:“岭外无寒  
[14]98  
,春来不见饧。”  
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九饧粥:  
余尝考嘉话所载春来不见饧云是宋考  
诗题与黄朝英所称有异黄  
[
因锓版于昌化县学,以补博洽君子之万一云。”  
7]2720  
92  
王红霞李德生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及校勘举隅  
功诗,比因阅沈云卿咏驩州不作寒食诗云:  
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  
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  
,肠断报亲情。”是时沈谪驩州,故有是诗,唐才子传,刘希夷死时未满三十,不知何据傅  
一处而奸人是谁,刘希夷真正死因是什么,都已不  
可知。  
刘希夷卒年,不同材料互有抵牾,已难查考。  
未见宋全篇耳考其词意,似是云卿之诗盖  
璇琮校笺唐才子传》,认为刘希夷死时,未到中年,  
宋俱仕武后朝,故所传有容讹谬所未详  
他又据大唐新语  
》、《 》  
本事诗中所说的诗成未周,  
[
15]74  
。  
为奸所杀立论,肯定了刘氏之说的合理性但此观  
黄朝英举出沈佺期诗歌,并考证致误因由,值得  
称道黄称未见宋之问诗,今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  
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南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  
,不可据信刘希夷虽然早逝,但死因和卒年已湮  
[18]99  
没无查 。  
宋之问是否刘希夷之舅,尚缺佐证。《唐才子  
记刘希夷上元二年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五,据此  
他生于高宗显庆元年宋之问生年不明,难辨二人  
年岁大小。《旧唐书传刘希夷甚简,《宋之问传中  
也找不到二人为亲属关系的相关资料,因此二人关  
系难定此外,二人没有唱和之作,难以知晓他们是  
否有文学往来且宋之问诗歌成就明显高于刘希  
,作品中颇有传诵甚广的诗句,而刘希夷则显逊  
,宋之问为一联诗句杀害刘希夷,动机不足。  
诗谶及刘希夷被宋之问压杀之说,正史不载,这  
种说法实在是另有所自:《大唐新语》、《刘公嘉话  
》、《本事诗》。录余二书如下:  
[14]421  
故园肠断处,月夜柳条新。”  
故刘禹锡所  
,上句确为宋之问诗,而下句则为沈佺期诗刘氏  
误记,已很明确。  
(2)时故人窦参作相,(崔造)拜兵部郎中,  
俄迁给事中平章事,与齐映相公同  
[
1]“崔造”,1320  
。  
:崔造由吏部郎中转给事中,而后为相,没有  
担任兵部郎中一职,且崔造为相,早于窦参。  
旧唐书·德宗纪上:“(兴元元年十二月)戊  
[16]347  
,以吏部郎中崔造为给事中。” “(贞元二年春  
正月)壬寅,以散骑常侍刘滋给事中崔造中书舍人  
刘希夷……尝为白头翁吟:“今年花落  
[16]352  
齐映并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  
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  
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  
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  
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  
·
崔造传》:“帝以为有礼,下诏慰勉,擢给事中贞  
[17]4813  
元二年,以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见崔  
造掌相权之前官给事中,迁给事中之前官吏部郎中,  
没有文献记载崔造曾任兵部郎中一职。  
旧唐书·德宗纪下》:“(贞元五年二月)庚子  
[19]卷八,“文章”,128  
宋之问害之。  
诗人刘希夷尝为诗云:“今年花落颜色改,  
以御史中丞窦参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兼转运  
[16]367  
使。”  
非窦参之后。  
(3)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  
崔造贞元二年既已为相,早窦参三年,而  
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构  
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存之,  
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二句,知其未示  
[
20]“征咎第六,19  
果以来年春下世。  
,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1]“宋之问乞刘希夷诗”,1326  
对此事的记录,三者多有不同,列表如下:  
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刘禹锡所说,大多有据可查,此条所记,却不  
知何据,疑点颇多,不可采信。《旧唐书·刘希夷传》  
颇为简略,全文仅一句:  
大唐新语》  
刘公嘉话录》  
本事诗》  
宋之问酷爱其  
,,  
怒而杀之。  
诗如谶语,招  
致不祥。  
诗如谶语,  
招致不祥。  
起因  
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  
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  
经过土袋压杀  
[
16]5012  
。  
死亡  
诗成未周  
时间  
(诗成)来年春  
其传能够和他死因关联起来的,志行不修”  
9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4130  
。”  
可知于頔代樊泽任襄阳节度使是在贞元  
有人说是宋之  
凶手  
宋之问  
,但不肯定。  
十四年,张正甫任员外郎不会早于此年张正甫荐  
李绛之弟,当是更晚的事旧唐书·德宗纪下》:  
大唐新语虽然提到宋之问,但并不肯定。《本  
(贞元十四年九月)乙酉,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尚书  
事诗根本没有提及凶手只有刘公嘉话录确指  
是宋之问所为,将诗谶致祸改为谋杀,不知何据,且  
为孤证,故此说不可采信。  
[
16]388  
左仆射襄州刺史樊泽卒。”  
四年九月卒于任上。  
可知樊泽在贞元十  
从时间上推算,李绛弟弟,仕进不会如此迅速,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为郎官,此说有误。  
(4)又曰:薛邕侍郎有宰相望,时有张山人  
善相,崔造方为兵部郎中,与前进士姜公辅同在  
[1]“薛邕姜公辅”,1322  
(6):,,  
薛侍郎坐中。  
及去,则除授不同李再入相,对宪宗曰:“臣路  
:此条所说,与史籍出入甚大崔造任兵部郎  
中一职,仅见刘公嘉话录》“崔造条”。从其表述,可  
知崔造为兵部郎中与窦参为相有关但崔造实早于  
窦参为相,崔造为兵部郎中一职无据可依或误吏  
部郎中兵部郎中”。《旧唐书·崔造传:“朱  
泚之逆,造为建州刺史……及收京师,诏征造至蓝  
,以舅源休明逆伏诛,上疏请罪,不敢即赴阙上  
逢中人送节与吴少阳,不胜愤愤。”圣颜赪然。  
翌日罢李丞相藩为太子詹事,盖与节是藩之谋  
又论征元济时,馈运使皆不得其人,数日罢  
光德为太子宾客,主馈运者裴之所除  
[
1]“李吉甫”,1385  
。  
:此条所记,与史出入甚大:裴垍罢相,实因生  
[16]3625  
以为知礼,优诏慰勉,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见崔造回朝为吏部郎中在朱泚乱平后旧唐书  
,
与李吉甫无关,此其一;征讨吴元济,是裴度时  
,此处当是征讨王承宗,此其二;李藩罢相,不全因  
·
朱泚传可知朱泚建中四年十月叛乱,兴元元年三 与节之谋”,此其三。  
[
16]5387  
月为部将所杀 。《旧唐书·德宗纪上》:“(兴元  
元年十二月)戊子,以吏部郎中崔造为给事  
旧唐书·裴垍传》:“(元和)五年冬,裴垍病免。  
明年正月,授吉甫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  
[16]342  
[16]3994  
。”  
至兴元元年末。  
又据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可知大  
历二年至七年,薛邕先后担任礼部侍郎吏部侍  
故崔造为吏部郎中,是在兴元元年三月后  
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  
垍病免后,宪宗对他仍然礼敬有加同书本传对此  
有详细记载:“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中使  
旁午致问,至于药膳进退,皆令疏陈疾益固,罢为  
兵部尚书,仍进阶银青明年,改太子宾客,,废  
[21]39  
大历八年,薛邕贬歙州刺史,建中元年诏为  
尚书左丞,同年又被贬为连山尉薛邕为侍郎时,崔  
造未任吏部侍郎;崔造为吏部侍郎时,薛邕已非侍  
,且不在京,记述有误。  
[16]3990  
,賻礼有加,赠太子少保。”  
李吉甫无关。  
裴垍因病免相,与  
旧唐书·宪宗纪下》:“(元和十二年冬十月)己  
,随唐节度使李愬率师入蔡州,执吴元济以献,淮  
(5)李丞相绛先人为襄州督邮,方赴举求乡  
时樊司空泽为节度使,张常侍正甫为判官,  
主乡荐张公知丞相有前途,启司空曰:“举人  
悉不如李某秀才,请只送一人,请众人之资以奉  
。”欣然允诺又荐丞相弟为同舍  
[16]461  
西平。” 《旧唐书·裴度传:“(元和十二年)  
十月十一日,唐邓节度使李愬,袭破悬瓠城,擒吴元  
[16]4418  
。”  
故讨伐吴元济,是裴度时事,与此条中人  
物无关。  
[
1]“樊三盖代”,1331  
。  
吴少阳加封节度使,则因讨伐王承宗。《旧唐书  
:李绛弟与樊泽同舍为郎,。《旧唐书· ·吴少阳传》:“时王承宗求继士真,不受诏,宪宗怒,  
张正甫传》:“正甫登进士第,从樊泽为襄阳从事,累  
转监察御史于頔代泽,辟留正甫正甫坚辞之,遂  
诬奏贬郴州长史后由邕府征拜殿中侍御史,迁户  
部郎中,转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迁户部郎  
以讨承宗,不欲兵连两河,乃诏遂王宥遥领彰义军节  
度使,以少阳为留后,遂授彰义军节度使检校工部  
[16]3947  
尚书。”  
吴少阳加封,是宪宗不想扩大战局,安  
稳定吴少阳促成的。  
[
16]4252  
,改河南尹。”  
旧唐书·于頔传记于頔:  
李藩罢相,实在是由他的性格和长期大胆无忌  
的行事风格所致。《旧唐书·李藩传》:“时河东节度  
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  
94  
王红霞李德生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及校勘举隅  
[
16]335  
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  
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  
遂以笔涂兼相却奏上云:‘不可。’……李吉甫自扬  
使。”  
旧唐书·德宗纪上》:“(建中四年三月)辛卯,  
嗣曹王皋击李希烈将陈质之众,败之,收复益州。  
[16]4000  
[16]336  
州入相,数日,罢为詹事。”  
李藩直接涂改密旨, ……嗣曹王收复蘄州。”  
激怒宪宗,得罪同僚吉甫回朝,或是看到这点,进  
言诋毁,但李藩激怒宪宗在前,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  
新唐书·李藩传》:“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却  
,吏惊,请联它纸,藩曰:‘联纸是牒,岂曰敕耶?’”  
旧唐书·李皋传》:“上至梁州,进献时至皋  
以上蒙尘于外,不敢居城府,乃于西塞山上游大洲屯  
,从近县为军市,商货毕至加工部尚书。……希  
烈遣甥刘戒虚将骑八千来援,皋命李伯潜分师迎击  
于应山,获戒虚及大将二裨将二十斩首千余。  
[17]5151  
藩忠谨,好丑必言。”  
综合两唐书可知,李藩好丑必言,且长期行事 ……希烈又遣兵援随州,皋令伊慎击于厉乡,大破  
[
16]3639  
直率,宪宗不满,是必然之事这才是其罢相根源所  
。  
,复平静白雁等关希烈惧,乃戢兵。”  
后两条即是李皋护驾,屡立功勋的佐证。  
(9)李绛既为八年进士,当于七年冬求乡  
,但此时樊泽上在荆南节度使任,未移襄州,  
(7)永徽:唐高宗年号(  
650655)齐  
:幽州涿人,卢思道曾孙,卢承泰子,长安初,  
为雍州参军,开元中拜幽州刺史,终太子詹事。  
[1]“樊三盖代条注,1332  
故小有不合。  
宇文融开元十七年为相,去高宗永徽年间  
:此处所指八年,即贞元八年,李绛登科  
在贞元九年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追怀周  
[1]“宇文融官前定条注,1318  
已七十余年,疑永徽字误。  
[
22]605  
:卢齐卿拜幽州刺史,在开元初年,而非开元  
,弥四十年射策校文,接武联翔。” “射策”  
指登宏词科,“校文则为授校书郎一职。《子刘子自  
》:“,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  
。《旧唐书·卢承庆传》:“齐卿,开元初为豳州刺  
[16]2749  
,时张守珪为果毅,齐卿礼接之。” “为  
形误,“豳州当为幽州”。这点,有内证外证:  
旧唐书·张守珪传》:“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  
[22]590  
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刘禹锡授此官  
职在贞元十一年,晚于李绛,故言接武”。所谓联  
”,当指射策”,此为刘禹锡李绛于贞元九年同中  
宏词科之证。《登科记考卷一三也记李绛在贞元九  
年登宏词科。  
[16]3193  
遇之。” 《新唐书·卢承庆传》:“及拜幽州刺史,  
[17]4048  
而张守珪隶果毅。”  
在开元初无疑。  
因此,卢齐卿授幽州刺史,  
陶氏怀疑永徽年号有误,却未指明此误来由。  
永徽初年,卢齐卿祖父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  
,此即混淆卢齐卿祖父拜官年号所致。《旧唐书·  
宇文融传》:“宇文融,京兆万年人……祖节,贞观中  
为尚书右丞,明习法令,以干局见称。……永徽初,  
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代于志宁为侍中。  
(10)登科记考卷一五,牛僧孺永贞元  
年进士,故牛刘交往当在贞元末,永贞初,时刘  
[1]“牛僧孺刘禹锡唱和”  
禹锡官监察御史或屯田员外郎。  
条注,1342  
:陶氏此处含糊其辞,考证不详刘禹锡结识  
牛僧孺是在贞元二十年,时官监察御史。  
[
16]3217  
坐房遗爱事流桂州而卒父峤,莱州长史。”  
(8)有功:指李皋在湖南观察使任招降叛逆  
王国良,在江西观察使任破淮西李希烈事,见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知刘禹锡牛僧儒相识  
在贞元二十年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  
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故丞相韦公执谊,以聪  
明气势,急于褒拔,如柳宗元刘禹锡辈,以文学秀  
,皆在门下韦公亟命柳刘于樊乡访公,:‘愿  
[1]“崔造条注,1321  
旧唐书本传。  
:此条错误有三李皋从湖南观察使迁官洪  
州刺史江西节度使而非江西观察使,此其一;有功  
除招降王国良外,还有平李希烈过程中收复城池护  
驾之功,此其二;江西节度使任上,李皋破李希烈部  
将进攻,而非李希烈他本人,此其三。  
[23]7825  
得一相见。’公乘驴至门,韦公曰:‘是矣!’”  
可知,刘禹锡结识牛僧孺受意于韦执谊永贞元年  
八月,王叔文被贬,数月后,韦执谊亦被贬,刘禹锡不  
可能在永贞初才结识牛僧孺。  
旧唐书·德宗纪上》:“(建中三年)冬十月辛  
旧唐书·刘禹锡传》:“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  
[16]4210  
,以湖南观察使嗣曹王皋为洪州刺史江西节度  
中韦执谊相善。”  
柳宗元监察使壁记》:“旧以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监察御史之长居是职贞元十九年十二月,御史多  
节度任上加检校兵部尚书,在开成四年;三是李绅不  
仅任过兵部尚书,还任过兵部侍郎,以上任职,均见  
本传。  
,予班在三人之下,进而领焉明年,中山刘禹锡,  
始复旧制由礼舆敬以临其人,而官事益理制令  
[
24]689  
有不宜于时者,必复于上,革而正之。”  
由此可  
旧唐书·李绅传》:“开成元年,郑覃辅政,起德  
裕为浙西观察使,绅为河南尹六月,检校户部尚  
汴州刺史宣武节度颖观察等使……  
四年,就加检校兵部尚书……会昌元年,入为兵部侍  
同平章事,改中书侍郎,累迁守右仆射门下侍  
,贞元二十年,刘禹锡已任监察御史刘禹锡结识  
牛僧孺时,身份为监察御史无疑。  
(
1
1)李绅:字公垂,相武宗,《旧唐书卷一  
三七,《新唐书卷一八一有传李绅未曾为兵  
[
16]4500  
部尚书或者侍郎,本传但云开成二年在宣武节  
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食邑二千户。”  
此条注释,非但误讲李绅加检校兵部尚书年限,还断  
言李绅未任兵部尚书或侍郎职,错误甚明。  
[1]“刘禹锡自悔条注,1393  
度使任上加检校兵部尚书。  
:此条有三处错误一是李绅的传在旧唐  
卷一七三,列传一二三中,并非一三七;二是宣武  
参考文献:  
[
1]刘宾客嘉话录[M]//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韦绚撰.陶敏,陶红雨整理.长沙:岳麓书社,2003.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扬州:广陵书局,1967.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扬州:广陵书局,1968.  
6]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扬州:广陵书局,1968.  
8]蔡晓初.五代十国刻书述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1).  
9]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范摅.云溪友议[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J].文史,1965,(4).  
12]陶敏.韦绚及其刘宾客嘉话录》[J].文史,2002,(2).  
13]王应麟.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14]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唐才子传校笺[M].辛文房撰.傅璇宗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刘肃.大唐新语[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孟棨.本事诗[G]//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A].月河精舍刊行,光绪十二年(1886).  
22]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3]董诰.全唐文[G].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