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2期
2
012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2
March,2012
诗话新论
——对诗话研究中存疑之处的探讨
—
肖砚凌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从单本诗话研究,到诗话学的建构,中国诗话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其中某些问题仍存有争议,如诗话
释名、诗话特性、诗话溯源等,亟需厘清。由诗话创作过程界定“诗话”涵义应为众人谈诗、论诗之语;由诗话产生背
景确立自由、随意为诗话的源生特质;由诗话溯源说的争议辩证中国诗话史应以《六一诗话》为界线,划分为先宋诗
话与宋后诗话两个阶段。
关键词:诗话释名;诗话特性;诗话演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2)02-0097-08
“以诗之多,于是有诗话;以诗话之多,于是有诗
诗话之名,首创诗话之体,作为诗话之宗,它为阐释
[1]225
话之话。”
诗话研究伴随着诗话创作的繁盛,进 “诗话”之旨,探寻“诗话”之源,研究“诗话”之体,提
入到新的阶段。从最初散见于诗话作品中的只字片
语,到如今的专文、专著,诗话研究已成为一门新的
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于“诗话”之名,追本溯源,大致有二。一则认
为“诗话”之名源自唐宋“说话”艺术。这是因为从
①
独立学科———“诗话学”。现有的诗话研究在诗话
界说、诗话发展史的梳理、诗话学科的建构、诗话比 “话”字的字源演进来看,“诗话”之“话”与“说话”之
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系统 “话”同义;“诗话”的旨意、内容与“说话”艺术一脉相
研究诗话的时间不长,而诗话研究材料还在持续地
搜集与整理中,故诗话研究中还存有一些争议之处。
承;“诗话”一词,最早并不是见于欧阳修的作品,而
是见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部“话本”。蔡镇楚在
本文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诗话研究 《诗话学》一书中就曾详细推衍过“话”的字源演进过
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
方家指正。
程,认为“话”字原意为“善言”,“善”从字形上可拆分
为“羊”、“言”二字,“犹如古代图腾扮演仪式上那个
头戴羊角(或羊头)的巫师边舞边说话一样”。这种
用于图腾仪式的“羊人之言”具有“神秘性”及“鲜明
的故事性”,因此“话”字便有了“故事”这一层引申含
义。“话”的“故事”一义,在隋朝便已通用,唐宋时期
盛行的“说话”艺术,不仅使“话”之“故事”一义得到
广泛应用,而且还开启了以“话”名篇的风气。几乎
兴起于同时的“诗话”,在得名时自然也就受到“说
话”艺术的影响,而延续“话”之“故事”一义了。因此
一
关于“诗话”释名
中国古代诗论有多种名称,如:诗品、诗句图、诗
格、诗说、诗纪事、诗评、诗式、诗议、诗眼、诗谱、诗
源、诗谈等等,“诗话”亦是其中之一种。
“诗话”之名首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六一
诗话》原名《诗话》,后为了与晚出的其它诗话作品相
区别,故被更名为《六一诗话》,对此罗根泽称“‘诗
[2]220
话’是公名,明指欧阳修书” 。《六一诗话》首标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简介:肖砚凌(1984—),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蔡镇楚得出结论为:
所谓“诗话”,就是诗之“话”,即诗歌的故
背景相关,其创作过程也应列为我们考虑的对象,而
这却是“闲谈”说中所缺乏的。
事。这样看来,“诗话”的本义,按其内容来说,
就是关于诗的“故事”;按其形式来说,就是关于
我们认为“诗话”一词,由“诗”与“话”两字组成,
代表着诗话作品所包含的两个要素。《六一诗话》共
诗的漫谈;按其体制来说,就是关于诗的随 28条,几乎每条内容都有诗有话,偶尔未引用诗句
[3]21ꢀ22
笔。
另则认为对于“诗话”之名的阐释并不需要考虑 “诗”与“话”两者之间的关系,诚如梁冬丽在《本事
的,也提到了具体的诗名。不难看出诗话作品中
其字源涵义或联系时风,由诗话的创作背景及目的
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创的关系》一文中所指出
的那样,“诗”、“话”基本处于并列关系,与“诗正事
偏,事为诗服务”的“本事诗”及“话”占主导地位、“诗
[4]4
来看,“诗话”的得名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刘
德重、张寅彭在《诗话概说》中提出:据《六一诗话》
[5]264
[6]33
“
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
的自题可知,欧
为‘话’服务” 的话本小说均有不同。在《六一诗
阳修创作诗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他在退隐以后,
闲居无事,便将以往与诗相关的见闻和看法辑录起
来,以助谈资的产物。这本辑录的小集子需要一个
话》中“诗”与“话”有两种组合方式。
一是内容为记诗事、评诗作、作考辨、正讹误的
条目,基本上是先提出“诗”,而后“话”由“诗”发,如
名字,而“诗话”刚好符合其创作原意及内容体例,自 “李昉”条:
然便成了此类文体的名称。因此刘德重、张寅彭认
为“诗话”就是指代“‘闲谈’中有关诗的话”:
这个名字,正好说明它是“闲谈”的产物。
其中的“诗”字,概括了“闲谈”的内容,而“话”字
就是“闲谈”的“话”,合起来便是指“闲谈”中有
关“诗”的“话”。“闲谈”的话,自然可以是很随
意地,漫谈式的,这又决定了记录这些“话”的形
式,也可以是一条一条的,随笔式的,“诗话体”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词》云:“奠玉五回
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群臣皆进,而公
诗最为首出。所谓三降王者,广南刘鋹、西蜀孟
昶及江南李后主是也。若五朝上帝则误矣。太
祖建隆尽四年,明年初郊,改元乾德。至六年再
郊,改元开宝。开宝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
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谢于西京。盖执玉祀天
者,实四也。李公当时人,必不缪,乃传者误云
[
4]4
[5]264
(
即用以谈诗的笔记体)就是这样诞生的。
诗话”既是“闲谈”的产物,其体例也就有着随意性
的特点了。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在“诗话”一词中,对“话”
五耳。
“
二是先提出诗学理论,再引“诗”以证,如“梅尧
臣与欧阳修论诗”一条: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
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
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
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
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
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
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
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
乎? 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
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
字涵义的不同解释是造成“诗话”释名说分歧的主要
原因,“说话”与“闲谈”两种说法都存在合理的因素,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在“说话”的推衍过程中,并没
有确切证据说明“诗话”之“话”即源于“说话”之
“
话”。尽管“诗话”最初是用作“话本”的名称,但欧
阳修可能只是借用其名,并未借用其义。若按“话”
的“故事”一义将“诗话”解释为“诗歌的故事”,是无
法完整概括诗话内容的。在《六一诗话》中,虽然存
有记载诗事的内容,但在全部28条材料中,纯粹记
事的仅有9条,占很少一部分,由此看来“诗话”之
“
话”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故事”一义。从“闲谈”说来
看,其对“诗话”的阐释主要集中于“退居”、“闲谈”这
些创作背景方面。不仅诗话内容是“闲谈”的产物,
而且诗话的体例特征也与“闲谈”相关。但若考察最
早的《六一诗话》,可知“诗话”得名除与作品的创作
[5]267
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由此可见在“诗话”中,“诗”与“话”的关系应为“话”
以“诗”为中心,为“诗”而服务,“诗话者何谓? 所话
98
肖砚凌诗话新论———对诗话研究中存疑之处的探讨
[
7]2
者诗也” 。但“诗”虽为中心,诗话所侧重的却是
话,因为“诗”只是“话”的论说对象,而论说内容才是
诗话的重点:
个要素的论诗之体,“诗”是论说的对象,“话”是论说
的内容。“诗话”的涵义就是“谈诗、论诗的话语”,其
内容既有作者的一己之见,也有他人的看法,或总结
谈说内容,或记述谈说过程。在“谈论”过程中,不用
详加思索,常常是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故诗话具有
口语化、随意性的特点,这也是它条目短小,体例随
意的原因所在。
何为诗话? 人以诗,吾以话;以吾之话,解
②
人之诗,所重在话,诗次焉。
总的来说,“诗话”就是内容同时具备“诗”与
“
话”的论诗之体。“话”是用以解“诗”的,因此“诗”
是话的论说对象,“话”是论说内容的主要体现。
按照“诗”与“话”的关系,“诗话”应当为“诗的
话”,从诗话创作过程来看,“话”应为“谈论诗歌的话
语”。“谈论”与“闲谈”看似相同,而其实有异;“谈
论”的重点在“谈”,是对创作过程而言的;而“闲谈”
的重点在“闲”,是针对创作背景而言的。
二
关于诗话的特性
诗话序跋是诗话研究最可靠的材料。其中一类
是自序,另一类是他人代序。自序一般是诗话作者
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作品功用的阐释;
他人代序则是阐述代序之人的诗学观点以及对此篇
诗话的评价。但无论自序或代序,诗话序跋的作者
都具有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诗话序跋
往往蕴含了特殊的研究价值。如诗话序跋材料中许
顗、钟廷英、吴琇的诗话界义说,谢堃、张麟年的诗话
释名说,何文焕、姜曾等人的诗话溯源说,以及众多
的诗话评论材料,都为当今的诗话研究提供基础。
诗话序跋的价值除了为诗话研究提供材料,还揭示
了诗话的特性。
尽管欧阳修并未说明自己创作《六一诗话》的过
程,但后来却有不少人在诗话序言中谈到了关于诗
话创作的过程,如翁方纲在《石洲诗话·自序》中说:
自乙酉春迨戊子夏,巡试诸郡。每与幕中
二三同学,隔船窗论诗,有所剖析,随手札小条
相付,积日既久,汇合遂得五百余条。秋间诸君
皆散归,又届报满受代之时,坐小洲石畔,日与
粤诸生申论诸家诸体,因取前所札记散见者,又
④
诗话这种“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论诗体裁,其
[
8]1363
补益之,得八百余条。
独特性源于其特有的创作环境与创作心境。从诗话
的序言,特别是自序中,我们可以发现诗话作者在创
作环境及创作心境上往往具有相似之处。欧阳修
可见《石洲诗话》一部分源于与旧友游玩之时的“隔
船窗论诗”之语,一部分源于“坐小洲石畔”,“与粤诸
[5]264
生申论诸家诸体”之事,是与众人“谈”诗的过程。再 “退居汝阴”
后作《六一诗话》,黄彻“以拙直忤权
[
11]402
如薛雪的《一瓢诗话·自序》云:
于是盥漱初毕,伸纸磨墨,将数月以来与诸
同学及诸弟子,或述前人,或摅己意,拟议诗古
势,投印南归”
[
后”
后作《 溪诗话》,瞿佑“久羁山
12]1234
作《归田诗话》,这些都说明诗话之作大多
是作者在逃离功利之争、世俗困扰,或退居,或隐匿,
过着与山水为伴、自然为友的生活时出现的。薛雪
在《一瓢诗话》的自序中,更是描绘出作者在创作诗
话时所处之地的诗画之境:
[9]677
文辞之语,或庄或谐,录其尤者为一集。
也是将自己“数月以来与诸同学及诸弟子”“议诗古
文辞之语”“录其尤者”编辑起来的,可见《一瓢诗话》
仍为与众人“谈”诗的过程。又如王士禛在《渔洋诗
话·自序》中也谈到他的《渔洋诗话》是自己“无暇刺
取诸书,乃以余生平与兄弟友朋论诗,及一时诙谐之
维时残月在窗,明星未稀,惊鸟出树,荒鸡
与飞虫相乱,杂沓无序。少焉,晓影渐分;则又
小鸟斗春,间关啁啾,尽巧极靡,寂澹山林,喧若
朝市。不知何处老鹤,横空而来,长唳一声,群
鸟寂然。四顾山光,直落詹际,清净耳根,始为
[10]164
语可记忆者杂书之,得六十条”
而创作出来的。
从以上序言可以看出,诗话不仅是作者的“亲
③
[9]164
历”、“耳闻”、“看法”,更是自己与师长、朋友、同学
我有。
以及后辈们的谈诗、论诗之语,其中记录的或是谈
论、争议的结果,或是谈论、争议的过程。既然是谈
诗,当然是你一言,我一语,或赞成,或反驳,言语片
段必短小精悍,这与诗话体例密切相关。
极目自然之景,而无人事之喧。诗话作者不仅身体
获得自由,而且心灵更是从尘俗中逃脱,在大自然中
去体味人生的真趣。俞弁在《逸老堂诗话》序言中更
是把自己清贫的生活环境与追名逐利、锦衣玉食的
官场相对比,认为“读经史百家”、“展玩法书名帖”、
综上所述,“诗话”是指同时具备“诗”与“话”两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焚香看画”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他说: “语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言说者‘说什么’与
[17]110
余性疏懒,平居自粝食粗衣外,无他嗜好, ‘怎么说’,进而也决定了说话者的话语方式。”
寓情图史,翻阅披校,竟日忘倦。古人有云:‘缓
步当车,晚食当肉。’此林下人一种真乐。余亦
自谓有真乐三,而此不与焉。读经史百家,忽然
有悟,朗诵一过,如对宾客谈论,而无迎送之劳,
一乐也。展玩法书名帖,追想古人笔法,如与客
弈棋临局,而无机心之劳,二乐也。焚香看画,
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
之劳,三乐也。以此三乐,日复一日,盖不知老
之将至,何必饫膏粱,乘轻肥,华居鼎食,然后为
从上可知,诗话之作大多产生于作者远离尘世、淡泊
名利的退隐之时,诗朋酒友的宴游笑谈之中,故大都
能自由表达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见解,“海内谈诗者
[18]1
众矣,人所论不能强我,使合我又安能强人” ,故
随心所欲,既没有统一的创作标准,也没有严格的思
维禁锢,内容多样,体例不拘,具有随意自由的特性。
正因为如此,它又常常被人讥为不合诗教,因此“屡
[19]770
作而屡失” 。如徐宝善在《养一斋诗话序》中就
尖锐地批评:“诗教古矣,诗话盛于后世,大率骋其私
[
13]1298
[20]2004
快哉?
不难看出,诗话作者在创作诗话时身心大都处
于一种自由、闲适的状态,故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无
见,不推远古昔圣立教之本义。”
黄永存在《<
溪诗话>跋》中也认为“诗话杂说,行于世者多矣,往
[11]345
往徒资笑谈之乐,鲜有益于后学” 。尽管他们
贬低诗话的意义,批评诗话不合于诗教,但却并不能
掩盖诗话的特性,诗话成为中国诗学史上一种独特
的形式是历史的必然。
[14]475
拘无束地抒写。诗话作者又大多“酷嗜声诗” ,
但在仕途的漩涡中却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对此
不少诗话作者颇多感慨:旧题尤袤的《全唐诗话》序
言中讲述作者本欲将材料汇集成书,不料“未几,驱
驰于外,此事便废,迩来三十有八年矣”,只得等待
三
关于诗话的演进过程
关于诗话演进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应从宋代诗
话开始直至清代诗话,也有人将其范围延至近代诗
话。因而他们以时间为序,将诗话史分为宋诗话、金
元诗话、明诗话、清诗话四个阶段,或是将诗话演进
的时间及特点结合起来,分为“以‘论事’为主体的闲
谈随笔体诗话”———宋(金、元)诗话阶段,“以‘论辞’
为主的评论体诗话的勃兴”———明诗话阶段,“诗话
创作的理论化、系统化、专门化”———清诗话阶段,
“
蒙恩便养湖曲”,才得以“因理故箧,复得是
[15]46
编” 。黄彻在《 溪诗话》自序中也谈到自己宦
海沉浮十余年,归隐后“闭门却扫,无复功名意,不与
衣冠交往者五年矣”,在此期间才能“平居无事,得以
[11]345
文章为娱,时阅古今诗集,以自遣适” 。因此,
退隐生活给予诗话作者更多闲暇时间,将自己从俗
世中解脱,能够醉心于诗文,专力于创作。
轻松、舒适的环境,淡泊、闲散的心境,使得诗话 “旧体诗话的衰落,新体诗话的诞生”———现代诗话
⑤
的创作过程也充满了闲适的意味。与体大虑周、构
思缜密的诗论、文论不同,“诗话”的作者在创作时并
不是凝思苦想、殚精竭虑,其灵感与素材全来自与诗
友的宴游、笑谈之中。据《全唐诗话》自序所载:“岁
在甲午,奉祠湖曲,日与四方胜游,专意吟事,大概与
唐人诗诵之尤习。间又褒话录之纂记,益朋友之见
阶段。这种划分,是根据《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
体内部的发展及演进来进行的。但我们认为,《六一
诗话》虽是第一部成型的诗话作品,但在《六一诗话》
之前,却早已出现了诗话的内容及体例,甚至已经出
现成型的类诗话作品,如《本事诗》、《杼情集》。如若
将其全数归入诗话源流进行考察,这是有失偏颇且
不恰当的。
[
闻,汇而书之,名曰《全唐诗话》。”
15]46
可见《全唐诗
话》是作者交游过程中,将自己与友人所谈关于唐人
诗作之事,加上“话录之纂记”、“朋友之见闻”,汇辑
成书的。《围炉诗话》的序言更是详述“诗话”并不是
闭门苦思,刻意为之。而是作者吴乔与当时“东海诸
英俊围炉取暖”,一边“啖爆栗,烹苦茶”,一边“笑言
关于诗话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
时间为序,一般有以下三种:兴于先秦,始于六朝和
起于宋代。
首先是诗话兴于先秦,此以何文焕、姜曾、汪沆、
钟骏声等人为代表。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原序中认
为诗话昉于三代:
[
飙举”,笑谈中“有及于吟咏之道”
16]469
的内容,便令
小史记录下来。通过多次的“围炉取暖”,多次“笑言
飙举”,遂积成后来六卷本的《围炉诗话》。
诗话于何昉乎? 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
于古序,孔、孟论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都
100
肖砚凌诗话新论———对诗话研究中存疑之处的探讨
属断章。三代尚已。汉魏而降,作者渐夥,遂成
一家言,洵是骚人之利器,艺苑之轮扁
汪、钟二人将“诗小序”作为诗话源头,并不是偶
然的,而是因为“诗小序”以具体诗篇为中心的论说
方式,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及主旨的论说内容,以及短
小精悍的说诗体例与诗话自身的特征有着相似之处
的缘故。不过汪、钟二人在这里除了将“诗小序”作
为诗话之源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
们都提出了诗话发展至《诗品》、《韩诗外传》则一变
其体。须知,不管是“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
古序”,或是“吴札观乐”、“子夏序诗”,涉及的都只是
诗话的内容来源,而《诗品》、《韩诗外传》,则代表诗
话之体的完备。从《诗品》、《韩诗外传》在体例上的
共同点,我们就可以探寻出人们最初对诗话之体的
规定:内容全部都涉及诗歌,可以说是关于诗的专
著;都是笔记体的形式,由篇幅短小的条目连缀而
成。当然,《诗品》和《韩诗外传》与诗话的关系在内
容上还是存在远近之分的:《诗品》主要是对于作家
的渊源承继、作品风格得失的评述,这与诗话内容有
相似之处;而《韩诗外传》则是“杂引古事古
[
21]原序,3
也。
这段话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提
出了诗话的起源。何文焕认为诗话源于夏、商、周三
代。这是将诗话的源起与诗歌创作的发展相联系进
行考察的。其二,概括了诗话内容。何文焕认为诗
话内容包括了如“赓歌纪于《虞书》”、“《春秋》赋答”
一类有关诗作、诗事的记载,或如“六义详于古序”,
“
孔、孟论言,别申远者”一类有关诗论的记述。其
三,指明了诗话形成的时间。何文焕认为诗话虽然
源于三代,却是散落于经书之中。直至汉魏,诗话才
出一人之手,成一家之言。
何文焕的诗话源变说对诗话源起的时间范围及
内容范围都规定得较为宽泛,只要是与诗相关的事
件及记载,都可称作诗话。
但姜曾在《三家诗话·自序》中却提出诗话应滥
觞于“吴札观乐”、“子夏序诗”:
[24]136
吴札观乐,不废美讥;子夏序诗,并论哀乐,
说” ,在每条“古事古说”后,引《诗》以证。虽然
每条材料有“话”也有“诗”,但其论述内容与诗无关,
诗也不是“话”所围绕的中心,因此《韩诗外传》与诗
话以“诗”为中心的论说方式大不相同。不同于诗话
源于“诗小序”说,秦大士、曾燠认为诗话应出于“孔
孟论诗”。秦大士在《龙性堂诗话序》中提出诗话源
[
22]1919
即诗话之滥觞也。
“
吴札观乐”,指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乐
时对《诗经》各部分诗篇的鉴赏与评论。“子夏序
诗”,是指子夏所作“诗小序”。“诗小序”位于《诗经》
中每首诗歌之前,用简短文字介绍每篇诗歌内容、主
旨。比较何、姜二人的诗话源变说,他们都认为诗话
于孔、孟的诗歌理论,如孔子之“思无邪”及孟子之
⑥
兴于先秦之前,诗话内容都源起于论诗和记事两个 “以意逆志”才是诗话源头。而曾燠则认为“诗话
方面。二人亦有不同之处,何文焕认为诗话的研究
之祖”应为《孟子·万章上》及《告子下》中对《小弁》、
⑦
对象是“诗”,而姜曾则认为诗话的研究对象应为具 《凯风》、《云汉》诸诗的评说。
体的诗人和诗作。因此何文焕认为,阐述“六义”的
诗大序是诗话,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无邪”也是诗
话;而姜曾则认为诗话并不是对于“诗三百”的总论,
而是对每一段诗句、每一章诗篇的鉴赏、品评与论
述。
其次,诗话始于六朝。持此说主要有孙均、方世
举、章学诚等人。
孙均在《灵芬馆诗话·序》中评述了诗话在各个
朝代的发展情况,他认为“诗话之作,昉于六朝,衍于
[25]3
唐,盛于宋,流波及于元、明” 。魏晋南北朝是一
个文学、文论都高度发展的时代,《典论·论文》、《文
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
要作品,因此诗话之体应产生于六朝时代,但并未指
出具体的诗话作品。而章学诚却将诗话源头与《诗
品》这部诗论专著联系了起来,他说:“诗话之源,本
此外,汪沆、钟骏声以及秦大士、曾燠等人又各
执一端,提出了自己对于诗话源头的见解。汪沆、钟
骏声认为诗话源头应为“诗小序”:
予惟诗话之作,滥觞于卜氏小序,至钟仲伟
《诗品》出而一变其体,沿及唐宋,以迄近代,若
[26]559
石林、竹坡、沧浪、紫薇、诸编纂,更仆难数,大抵
于钟嵘《诗品》。”
为什么《诗品》为“诗话之源”,
[23]1
比量声韵,轩轾字句者,什居七八。
他却并未指出原因。
诗话权舆于《小序》,滥觞于《韩诗外传》,其
与章学诚不同,方世举则未将六朝文论作为诗
[4]12
名则始于宋。
话源头,而是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谈诗之事作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为诗话的开端:
晋谢太傅问兄子玄:“诗以何句为佳?”玄
话的内容、诗话的体例、诗话的成型作品等三个方面
的内容。无论是《虞书》所纪赓歌、古序所详六义,或
是吴札观乐、孔孟论言,抑或是《世说新语》谈诗,都
关乎诗话的内容;而所谓《诗品》、《韩诗外传》则关乎
诗话体例;至于《六一诗话》则是成型的诗话作品的
代表。现对于诗话的溯源并不只是探寻“诗话”的源
头,而是探讨诗话的内容、诗话的体例向完整的诗话
作品转变的过程。第二,对于“诗话”的界义,一般有
广、狭两种。狭义侧重于指记事的诗话,以前期诗话
为代表,广义则泛指一切与诗相关的论述。诗话溯
源的对象应为前期诗话,但从溯源的内容来看,对象
却是广义的诗话,这就造成了诗话溯源产生争议的
重要原因。
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语,太傅举“訏谟定
命,远猷辰告”二语,盖各道其将相襟怀也。然
已开诗话之端。诗之有话,自赵宋始,几于家有
[19]769
一书。
此条记述谢安及其侄谢玄的材料出于《世说新语·
文学》,原文如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 遏
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
[27]128
雅人深致。
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谈诗、论诗的条目还有很
多,方世举独选此条作为诗话开端:一是因为此条所
涉及的诗作出自《诗经》,方世举为了维护传统诗学
观,故以此为例;二是此条内容为记述谢安叔侄二人
谈诗的过程及诗歌审美的不同爱好,与方世举所认
同的诗话内容相符。
我们认为对于诗话的溯源应放置在诗话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诗话史的一部分来加以考察
和研究。中国诗话史的研究应从最初诗话内容的诞
生到清代诗话的完成,其演进阶段应划分为先宋诗
话与宋后诗话两个阶段。先宋诗话是指诗话的内
容、体例由分散走向融合,从而形成诗话专著的阶
段;宋后诗话则是从诗话的定型到诗话的丰富与发
展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六一诗话》为界
限的,《六一诗话》之前是先宋诗话发展阶段,《六一
诗话》之后则是成型诗话作品的发展阶段。因此《六
一诗话》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参照,它既是先宋诗话发
展的终点,也是宋后诗话发展的起点。
再次,诗话起于宋代。“诗话起于宋代”是由“诗
话”之名的标立以及“诗话”之作的出现为标准来衡
量的。沈涛《匏庐诗话》云:
诗话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则曰品、曰
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评,初不以话名
[
28]263
也。
诗话与诗话之作不同,诗话是倾向于从内容方
面来谈,而诗话之作则代表成熟的诗话作品。因此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自然成为诗话之作起源的代
表。马星翼曾说:
先宋诗话与宋后诗话这两个诗话发展阶段存在
很多的差异。第一,先宋诗话是以诗话条目的形式
存在,并不存在成型的诗话作品,而宋后诗话则是以
诗话体的形式发展。第二,先宋诗话发展的最高阶
段为《六一诗话》,而宋后诗话发展则是在《六一诗
话》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第三,
先宋诗话研究的难度要大于宋后诗话,因为先宋诗
话的范围很难确定。宋代之前的诗话条目散落于史
传文学、笔记小说、诗文评论等诸多不同的文体中,
需要加以搜集、甄别。但越接近宋代,诗话材料由分
散越来越趋向集中。比如在六朝时期,《诗品》一类
论诗专著已经出现,而到了与宋代最为接近的唐五
代,则出现了专门记载诗事的《本事诗》、《杼情集》,
专门摘句以评的诗句图类作品等。
诗话昉于六一,续于涑水,爰暨近代,作者
[29]3
如林。
近代诗话研究者多认同“诗话”起源于欧阳修。
郭绍虞说:
溯其渊源所自,可以远推到钟嵘的《诗品》,
甚至推到诗《三百篇》或孔、孟论诗的片言只语。
但是严格地讲,又只能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
30]前言,1
为最早的著作。
这里,郭先生认为“最早的”诗话著作是《六一诗话》,
无疑是正确的。但郭先生并未否定“诗话”渊源可以
“推到诗《三百篇》或孔、孟论诗的片言只语”,只是那
并非完整的、有体系的著作,而只是“片言只语”的有
关“诗”的“话”而已。
中国诗话史就是诗话源起、发展的历史,目前对
宋代至清代诗话,甚至是现代诗话的研究已较为丰
富,但关于宋代以前的诗话研究可以说还是空白。
综上所述可知,第一,诗话的溯源实际涉及到诗
102
肖砚凌诗话新论———对诗话研究中存疑之处的探讨
虽然在“诗话”之名出现后,出现了关于先宋诗话材
料的编著,如劳孝舆的《春秋诗话》、旧题尤袤的《全
唐诗话》、王士禛的《五代诗话》等,但还存在不少遗
漏之处。因此,应该对这一阶段的诗话材料认真整
理,对诗话发展研究给予重视,从而完善中国诗话史
的建构。
注释:
①
②
③
“诗话学”一词最早见于徐英《诗话学发凡》(原载《安徽大学季刊》1卷2期,1936年4月),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990版,1页)一书正式为“诗话”立说。
张麟年在《一虱室诗话》中提出“诗话”实为以话解诗,此条转引自刘德重、张寅彭的《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
8
页)。
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一书中如此描述《六一诗话》创作过程:“欧阳修退休以后,比较空闲了,便把以往自己亲历或耳闻
的有关诗或诗人的逸闻佚事,也包括自己关于写诗、论诗的一些看法,用笔记的形式一条一条记录下来,‘集’在一起,以供
‘闲谈’时所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页)可见是将《六一诗话》的内容归于欧阳修一人之言,或为其“亲历”、“耳
闻”,或为其对于诗的“看法”。但既然将诗话阐释为“闲谈”的产物,其创作过程必然是有人参与交谈的。因此诗话内容不可
能尽是一人之言,而应为众人智慧交流的结晶。
④
⑤
⑥
⑦
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中称“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页)。刘德重、张寅彭
在《诗话概说》中称“诗话是我国古代诗学著作所特有的形态,它是一种以笔记体为基本形式,具有理论批评性质、记事杂录
性质或讲说诗法性质的诗学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页)。
这种关于诗话演进阶段的划分方式由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一书中提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20—22页)。他认为
“诗话之从论事到论辞,从宗欧到宗钟,从轻松的闲谈随笔到严肃的理论专著,这是诗话之体本身发展演变的主要倾向和必
然趋势”,因此根据“诗话之体内部演进的全过程”,将诗话演进的历史轨迹分为这四个阶段。
秦大士在《龙性堂诗话·序》中提出:“诗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者也。诗而有话,毋乃涉于迹象,落于言诠欤? 然诗话之由来尚
矣:‘诗无邪’,孔子之诗话也。‘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之诗话也。”(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版,929页)
曾燠在《静志居诗话·序》中提出:“夫诗话何昉乎?孟子之论《小弁》、《凯风》与《云汉》之时,盖诗话之祖也。”(朱彝尊《静志
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2页)
参考文献:
[
1]郭绍虞.照隅室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蔡镇楚.诗话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欧阳修.六一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梁冬丽.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创的关系[J].柳州师专学报,2010,(2).
7]五代诗话[M].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翁方纲.石洲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薛雪.一瓢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王士禛.渔洋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黄彻. 溪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瞿佑.归田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俞弁.逸老堂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查为仁.莲坡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尤袤.全唐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吴乔.围炉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李建中,吴中胜.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J].江汉论坛,2008,(4).
18]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G]//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十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
[
[
[
[
[
[
[
[
[
[
[
[
[
[
[
[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方世举.兰丛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徐宝善.养一斋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尚镕.三家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3]杭世骏.榕城诗话[G]//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593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2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郭麐.灵芬馆诗话[G]//杜松柏.清诗话访佚初编(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26]文史通义校注[M].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8]沈涛.匏庐诗话[G]//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十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9]马星翼.东泉诗话[G]//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十九).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0]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
[
[
[
[
[
[
[
[
[
NewDiscussiononShiHua
XIAOYan-ling
(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Abstract:FromtheShiHuastudyonsingletextstotheconstructionofShiHua,China’sShi
Huaresearchbeginstotakeshape.However,therearestillsomecontroversyonsomeissues
suchtheparaphrase,thecharacteristicandtheoriginofShiHuawhichneedtobeclarifiedin-
stantlyaccordingtoLiuYiShiHua,tobecategorizedintotheearlyShiHuaandtheAfter-Song
DynastyShiHua.
Keywords:paraphraseofShiHua;characteristicofShiHua;developmentofShiHua
[责任编辑:唐普]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