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5期  
2
012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5  
September,2012  
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新阐释  
———兼论历史情结与自然空间  
军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暋暋摘要: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暠“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  
古老的历史情结暠;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暠,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  
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暠、“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暠(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  
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  
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暠。  
关键词:周穆王;西王母;昆仑之会;历史情结;自然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5灢0057灢06  
历史情结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历史发  
展中民族的动态之心结暠,即历史所承载的民族的  
集体无意识,这是在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民族自  
觉行为,以及在其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的精神  
理念和各种文化传统之总合一谈到自然空间,人  
们联想到的是客观存在的静态之暠:大自然中的  
山川河流沙漠荒原高山盆地,以及地理方位指称  
的东南西北中上下四方之域它们似乎是独立的,  
没有生命,也不表现任何精神和意识,但一论及人类  
文明,自然空间的客观存在的静态之暠,却往往与  
民族的精神理念各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演变成人  
类文明进程中的最重要标志,成为民族历史情结暠  
中永恒的坐标暠,如中国的黄河万里长城,古巴比  
伦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埃及的尼  
罗河金字塔,古代希腊的克里特迈锡易岛爱琴  
海和地中海等等,它们无不以自然空间为标志这  
又使得这些本来独立的,没有生命,也不表现任何精  
神和意识的天然存在的纯然之暠,不仅演变为浩  
瀚的历史长河,而且成为各民族精神意念的重要依  
托和最深沉的历史情结的承载物那么,究竟是  
民族历史赋予了自然空间以生命,还是自然空间孕  
育了民族历史之情结暠? 对这两者的回答当然都是  
肯定的,但在逻辑上又是矛盾的周穆王西王母昆  
仑之会的远古神话,就揭示了自然空间与人类生存  
的矛盾,而且以两者的相互观照诠释了其统一性,升  
华了中原与西域最古老的历史情结。  
从狭义的西域来看,这是一方令人魂牵梦绕  
的土地,它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悠远和古老文明  
,这  
片神奇的土地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关  
。《列子·周穆王篇可谓是这一联系最古老的文  
字记录,其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周穆王西巡:“(穆  
)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  
……驰驱千里,至于巨蒐氏之国巨蒐氏乃献白鹄  
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  
收稿日期:2012灢02灢18  
作者简介:杨亦军(1954—),,重庆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民族文学欧美文学。  
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519  
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  
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  
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  
焦点或交点暠  
也就是说,西王母神话揭示了西  
域一族的集体无意识,而西王母答谢的白云歌所  
表达的原始情结暠,正是由西域无数个体生命的精  
神生活汇聚而成的汪洋大海,无可阻挡地流向了东  
。  
[1]94-98  
哀焉。暠  
这里虽然只记载了周穆王西游之大概  
情况,但从穆王在巨蒐氏之国的吃,即同  
饮白鹄之血等等,宿昆仑登昆仑俯瞰巍巍王宫等壮  
,已足以见到穆王率众之行所受到的最高规格的  
国宾礼遇;至于宾于西王母暠,穆天子传里则有  
更为详细的记载,其卷三云:  
因而,周穆王西王母相互赠礼对歌答谢,实际  
上已经使之交往转向了精神交往,并且正向更  
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转化这就使得双方由物质层面  
的交往,上升到心灵相通互融的感情世界,从而达到  
了某种精神的合一虽然这种合一还只是中土与  
西域历史联系的原初状态,但它已包含了物质和精  
神的多重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谱写出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  
的辉煌一页,也形成了关于西域的最早的原生态话  
暠———这就是在原型中隐含的集体无意识;而且  
在某种程度上,其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已具有了相  
当的文化价值:其流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昆仑之会的  
神话传说,记载了中国远古时代西行漫记的艰辛  
历程;其情真意切的白云歌不仅初开端倪,成为边  
塞诗的重要源头,最早抒发了中土与塞外血脉相融、  
亲情相连的难解情结,表达了西域对中土绵绵的情  
思和中土对塞外的深情牵挂;但更要强调的是,在这  
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之中,还蕴含了异常深刻的历  
史文化的空间意义,话语的空间意义。  
暋暋吉日甲子,西,玄  
,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  
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  
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白云在天,山陵  
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  
[2]15  
?暠  
作为昆仑山下羌人首领的西王母,如此隆重地  
设盛宴款待并赋诗送行,这不仅表达了对周穆王不  
惜艰辛千里迢迢来访的感激之情,而且也流露了西  
域羌人对中土之国的精神归依,因而她希望周穆王  
有生之年再访,语气极为亲切挚诚;而来自中土的  
周穆王欣然接受邀请,也以诗作答:  
,  
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  
[2]15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诗的大意是说他将返回东方的国土,去调协夏族各  
支的关系;等待万民达到平均富裕的那一天,他会再  
来见西王母,并承诺三年内他将重返这片原野。  
如此生动详细的描述,不只是展现了远古先王  
与西域的礼尚往来之盛况,甚至可以此推测当时流  
沙东西物物往来的繁盛这并非是凭空杜撰,据考  
古证明,新疆曾发现产于东海的环形贝,殷墟中则出  
所谓历史文化的空间,当指在历史文化的形成、  
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的空间,其中包括自然地理  
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  
,也就是说,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能不断为客  
观存在的自然空间赋予新的内涵,输予时代的新鲜  
血液反过来,特定的自然地理空间又是生长精  
神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特别的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的  
特殊之暠,在它的侵染下必然孕育出特定的历史  
发展形态,,,时  
也就是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普通一份子:“事实上,人  
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  
学认识所证实很多历史事件,至今还都只从人类  
活动的角度去认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人类和土地  
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的特性,有力地决定了  
土了产于新疆和田的美玉,甚至影响到古老的汉  
字的形成:凡表示珍宝之汉字,其多有暠、“作  
为偏旁如果说物物交换,仅仅是以实在之架  
起了中土与西域相联系的桥梁,那么,在这座桥上远  
不限于之往来,还有诸多由物象所演绎出来的  
抽象的文字符号,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身的价  
,其文字所包含的内涵,早已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形成民族文化交流的源头因此,连接西王母个体  
无意识的情结暠,其最终指归是某种精神和  
意念恰如荣格所言,群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组  
,而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暠(complexes)  
所组成,“情结可谓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58  
杨亦军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新阐释———兼论历史情结与自然空间  
[
4]195  
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暠  
这就是奥尔多·利  
体因素暠(这里不包括原始文化的诸要素)只有在文  
明社会形成之时才可能出现,并随文明的发展而不  
断变化,因而它必然带有浓厚的历史烙印因而上  
述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种内关系之行为,  
必然与纯粹的生物界有着极大的差别生物界的种  
群都是生活于特定的领域(territory),这种领域同  
人类社会的领域大致相同,“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  
他社群(socialgroup)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  
奥波德关于历史文化生态观的基本点:“历史是人类  
与土地共生的结果。暠显然,这里的土地不是狭义  
,它当是地理学中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自然地理  
空间概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暠(即历史话  
)就是人与自然空间共生的结果。  
在生态学上,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  
过程中,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的种内与种  
间关系,即把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  
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灢  
[5]96  
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暠 。在生物界,这种  
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特  
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自己的领主地位或领域范  
ship),间  
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relationship)。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这些通称为领  
域行为(territorioybehavior),实际上,这就是一种  
空间行为它们以驱赶进攻或威胁为主要手段,其  
目的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揭示了生物界种内空间  
领域的本质特征,即具有不可更改性和永恒性,表现  
为种内空间的个体化状态和分割状态。  
成了生物队伍中的一员暠,生物种群内部各  
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必然反映在他们身上因此,  
上述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昆仑之会的神话,亦蕴含了  
还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历史文化的生态学意义,即它  
是作为生物界中种内关系之行为表现但  
要注意的是,这种种内关系之行为既带有生物界  
种内关系的某些特性,更表现出不同于生物界的人  
类社会的行为特征。  
同生物界一样,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  
族无一例外地都在某些特定的阶段表现了极其强烈  
的领域行为,即空间行为;而且这种空间行为远比生  
物界复杂曲折得多,他们为争得领主地位和权力而  
不断拓展疆域,采取的攻击手段,实施的暴力行为更  
为极端;同样,他们也为获得民族的生存机会和发展  
空间,不遗余力地追求和谐统一,极力寻求精神支  
撑和相互关爱,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和执着  
坚韧的民族意志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神  
,恰恰就是后一种空间行为最为突出的例证。  
对生物的种内关系的认识,学术界曾有过不少  
争论,但最终达成的共识是:种内关系常常表现为  
种内斗争暠,当植物因种内个体对矿物质养分的  
需求和个体之间的遮荫关系,或同种动物个体间为  
生存和争夺社会地位而进行的相互残杀等,导致个  
体减少,从个体看,这种种内斗争是有害的,但对整  
个种群而言,因淘汰了较软弱的个体,保存了较强的  
个体,从而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与繁荣因而,生物种  
内关系的研究,应重视个体水平,亦应重视群体水平  
[5]88  
的研究暠 。显然,生物界这种种内斗争暠,是由  
个体对物质的需求和个体的物质性差异所决定  
,遵循的是弱肉强食之规律但作为生物界的  
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暠,这  
是生物个体采取空间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呈现出生物界特有的空间状态———空间个体化状态  
和分割状态这是生态学关于种内关系之领域性的  
基本理论和实质意义但以此来阐述周穆王与西王  
母昆仑之会的空间行为生态学意义时,又得到与此  
相反的结论———“积极寻求与同种其他成员共有的  
空间暠。这种矛盾恰好在相当的程度上,显示了周穆  
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空间行为的生态学价值,即  
该行为所表现的对空间领域一体化追求的本质特  
,从而也印证了,与生物界其他种类相比,人的种  
内关系存在着非同一般的宝贵的文化的超机体因  
却不然人与自然空间共生暠,实际上就是  
人类进入到生态的场景中暠,不仅只是以他的身  
体特征来与其他有机体发生关系的另一个有机体而  
他引入了文化的超机体因素暠 。这是哈奇关  
于人与文化的一段经典论述,它揭示了作为生物之  
种内关系的根本所在,以及作为生物之  
种内关系带有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  
时启迪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挖掘出人的种内  
关系之中所存在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暠。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化的超机  
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暠。  
但这种文化的超机体因素并不只是抽象的符  
不至暠;其二,商王以重刑酷法破坏了血缘集团内部  
的亲情联系,祖先祭祀荒废,王室集团内人心涣散。  
可见,不管对外还是对内,不管是顺民意还是立宗  
,周灭商旨在通过暴力手段消除国家内乱协调内  
部矛盾以实现民族融合。  
,它是由诸多现实基因暠“合成,也就是说,在  
它的深处实实在在地流淌着现实的血液,一旦剖开  
穆王西寻的历史横断面,远古周民族所承载的历  
史重任,所经历的血雨腥风就历历在目:史载公元前  
诚然,这种国家基础还带有明显的血缘特点,正  
如有学者指出:“我们倾向于融合论暠,“尤其在国家  
出现初期国家的基础是血缘集团组织(在中国古代  
很长时间内都是如此),这个集团内的成员有着一种  
2,周人在今陕西省的渭水流域兴起周原  
1
来服属于殷,从殷代中期迁入渭水地区后,建立都  
,逐渐发展,先后征服了周围的若干戎族,建立了  
国家这就是尚书·酒诰所说的文王肇国在西  
暠,大孟鼎铭所说的文王作邦暠。周王国的建  
,意味着在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制度,君  
王成为全国的土地和奴隶的所有者———“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暠,真可谓充满了王者  
的霸气和独断如果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解释,这  
就是国家的具领域性(territoriality)的强烈的空间  
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6]279  
内在的血缘纽带的联结暠  
但要看到,它的立  
宗法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其意义之深刻远远超  
过了史实本身,其中人的种内关系已经发生了较  
大变化,“表明血缘关系的转化已大大前进了一  
[7]49  
暠 ,并开始向地缘关系迈进至成王时,关于  
国家的地缘意识已经相当明确:成王临终时嘱咐康  
[8]《顾命》,238  
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暠  
,即要他和远  
又和近,劝大小众诸侯相安,不要争夺这种超越血  
缘关系的开放的空间地域观,是空间意识的觉醒,它  
不仅萌发了国家意识,也在客观上促发了周朝君王  
思想中的人本因素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相传夏  
尚忠,商尚质,周尚文,这就是说,夏文化不及商,商  
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于商文化的原因,在于周经  
周民族的崛起是以文王奠基而武王克商完成  
这就使得原来方圆百里的小国,六七万人口的  
小族入主中原封邦建国暠,一变而成为显赫一世的  
大国这期间必然发生一系列惨烈的战争———这一  
点由甲骨文和金文中大量对外战争的记载均可得到  
证明但这种强制占领的空间行为,完全有别于生  
物的本能性攻击,其最根本的在于,它表现的是人类  
社会的矛盾斗争,揭示的是人类文明初期渴求融  
的文明之举,并作为一种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融  
入到国家概念之中因而,“民族融合是周民族国  
家产生的机制原因据美国学者乔纳森·哈斯的  
研究总结,关于国家起源的争论可分为两大派:一派  
为冲突论,如莫尔顿·弗里德所断言的,“国家最初  
是作为解决社会内部由经济分层引起的冲突的强制  
性结构而发展起来的暠;一派为融合论,如挨尔曼·  
塞维斯所断言:“国家的管理机构首先是作为一种谐  
调和管理复杂社会各个部分的融合机构发展起来  
济制度不同于商,周统治阶级对民的看法改变了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踿  
(:着重点为引者加) ,因之政治与文化都比商朝  
[9]97  
有进步性。暠 这就是说,民本思想的萌芽正是周  
政治与文化进步的根本所在,“代天保民就是这一  
思想的突出表现它不仅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进  
步趋势,而且尤其显示了人的种内关系暠(君王与民  
的关系),已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此外,这种开放的空间观念还渗透在此时期社  
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行  
尚书保存的西周初年的政治文告中,不少  
篇目强调了个体空间行为的尊严性以及土地于民的  
重要性,无逸篇提到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暠;  
立政篇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暠  
西周时期的诗篇还记有予民以利的土地法,如  
大雅·嵩高篇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暠,彻字的  
意义是通,就是通大小道路通道路也就是划疆界,  
疆界划定,才能分给农夫去耕种;《小雅更在诗中描  
绘了农夫耕种公田时的各种情形,这实际上就是维  
护庶民正当的空间行为之权力诸如此类无不与追  
求和谐统一的自然空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暠 。纵观周王朝的建立,显然属于后者据史料  
记载,周在形成中,对外确实采取了强制征服的暴力  
手段,但在巩固王权时,对内使用暴力的迹象并不太  
明显,更多的是以礼为本,以刑辅之暠,刑者,礼  
之律令,礼者,德之科条暠。礼防于未然,而刑制于已  
然也另外,周灭商的原因有二:其一,商的国家机  
关的管理协调功能已异化为残酷剥削压迫民众的工  
,引起民心尽失,民怨沸腾,“天曷不除威,大命胡  
60  
杨亦军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新阐释———兼论历史情结与自然空间  
当时还是极少数,但谁能否认周人以诗意的想象  
可见,无论是国家谋略政治治理,还是农事管  
理和田间劳作,凡此种种利国利民的行为理念,都深  
深渗透了追求和谐统一的自然地理空间观念,而且  
这已汇聚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所开启的对空间的征服和创造性。  
相对这些独特而和谐的建筑空间的开放形式来  
,更有价值的是,居住此地的异族的心理变化如  
姬姓的周部落就以周原地名为据,自称为周人暠。  
这似乎就是西王母认宗的现实版这种由对外在  
居室住宅的空间性能的大胆改造创新,到异姓族人  
内在自我意识的微妙的变化,已经比较完整地展现  
了远古先民暠“结合的心路历程,更显示了中  
土周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空间本质认识的进步,  
那就是既保持个体空间的和谐,积极寻求与同种  
其他成员共有的空间的和谐,同时也初步揭示了中  
土周人空间行为的多级升华———由对客观存在之  
周朝君王思想的进步,是历史的规定性与文化  
的衍生性活跃性作用的结果,故它亦是周文化的进  
;但周朝君王思想的进步不能代替或等于周文化  
的进步因为,文化有着更为广阔的范畴,正如历史  
具有的普遍性一样,它能为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  
每一种文明指定了一个固有的不变的历史性体  
暠,却不能代替文化;文化是神圣的,“其神圣性在  
于每种文化都不能为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因为,‘独  
一无二的厄运,唯一使人群痛苦阻碍它完全实现其  
的自然空间的认识,转向了对主体内在自我心  
理空间的调节这种内外空间行为理念的结合,必  
然趋向关于空间的抽象思辩,于是我国最早的有关  
地图的记述出现了:《尚书·洛诰记载,西周初年,  
周公到今河南洛阳地区规划建设新的都邑,曾绘制  
成地图,交给周成王观看在江苏徒烟燉山出土的  
宜侯兵簋,铭文中就提到周康王观看武王成王伐  
[10]15-16  
天性的弊端就是孤独暞暠  
;而要改良天性的弊  
暠———孤独,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通心灵空间,而这  
又必须以极力营造和谐开放的现实空间为首要。  
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空间思辩,然而还在文明之初,  
它就在中原之地演变成了周民族芸芸众生的世俗行  
,使得追求城郭室屋空间的开放和舒适,竟成为他  
们生活追求的一种时尚。  
商图东国图暠 。  
空间之不仅转变为几何形式的形上思辩,  
同样也拓展了心灵的想象空间,完全融入  
暠,“又被暠,最终孕育出了远古关于  
据史记载,古公亶父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之  
思辩而又继往开来的人物当古公亶父带领周部落  
的人迁到岐山以南的周原时,其改陶复陶穴,未有  
自然空间诗意描述的辉煌篇章———周穆王与西王母  
的昆仑之会及他们的千古绝唱:  
[11]《》,509  
暋暋西,,与  
家室暠  
的原始生活方式为筑室而居,对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  
归之与周部落杂居在一起的各氏族部落的人营  
[
12]《周本纪》,114  
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为天之  
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暠  
因而,从考  
[
2]16  
古发掘出来的岐山扶风的聚落建筑的周原遗址,  
如今已经成为周文化的经典有学者对这个遗址进  
行了较详细的描述:这两县的部分地区,东西宽约3  
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岐  
山县京当乡凤雏村为早周宫室宗庙建筑基址分布  
,已发掘的凤雏一号宫庙基址,占地面积约1459  
平方米,有三进院落,左右对称扶风县法门乡召陈  
村周围也有一片西周中后期大型宫室建筑遗址,网  
柱结构,柱础直径0.90—1,有大量的西周素面瓦  
。  
这是西王母对周穆王答诗的酬谢,体  
悟到西王母以周朝远蕃自居,切  
之情,以及她和族人身处荒凉旷野,与虎豹猛兽为群  
的绝境之孤独无奈和艰辛,感受到远古先人割不  
,理还乱的浓郁的塞外情结暠,以及他们彼此寻  
求支撑,相互传达关爱,始终不离不弃的执着意念。  
这就是远古中土周人和边塞西王母追求民族大一统  
的历史文化,也是由组成的种内关系追求和  
谐与大一统的空间行为的经典书写———如果没有横  
亘千里的自然空间,没有与虎豹为群的荒野大漠,  
岂有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昆仑之会,更莫说他们在昆  
仑山上互道衷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历史文化之于  
当和数十种带有瓦钉瓦环的周代板瓦铜瓦遗  
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恢复它的原貌,但从这些详细  
的数据中足以感受到它不俗的气势精妙的构造和  
所拥有的和谐而舒适的空间氛围尽管这种建筑在  
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与土地共生的意义,也可谓最早以原生态自  
这不仅熔铸而且升华了历史情结暠。  
编织的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  
注释:  
清洪颐煊校云:“《太平御览五百七十二引作暞。暠杨建新认为,“和治诸夏暠,应为之误参杨建新主编古西行  
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  
见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55记载商代遗址发现有来自南海和印  
度洋的海贝及来自新疆的玉,可间接推断与新疆有贸易往来殷墟出土玉器记载有新疆玉,未指明为和田玉见段振美著  
殷墟考古史》,中州出版社1991年版,231。  
转引自:()E·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14。  
参见: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译,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这就是,认为民是天生下来的,皇天上帝是众民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的元子,付给他人民和疆土,代天  
保民暠。这种天子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封建主对农奴不完全的占有制,比起商来是一大进步这是范文澜先生在中国  
通史中的观点,也是笔者所认同的。  
参见:徐良嵩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考古发掘的西周民居有多处,但几乎都是简陋而粗糙的地窖式和半竖穴式房子参见:徐良嵩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参看: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一章殷代与西周的思想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参考文献:  
[
1]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穆天子传[M].郭璞注.洪颐煊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K].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徐良嵩.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徐杰舜.中国民族史新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8]尚书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9]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10]()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于秀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毛诗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司汉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
[
[
[
[
[
[
[
[
[
[责任编辑:]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