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5期
2
012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5
September,2012
经术与诸子:
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
刘暋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
(
暋暋摘要:对经学价值的探讨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从廖平到蒙文通的学术传承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
视角。蒙文通对经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轨迹的探讨,他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壁垒,注意到先
秦诸子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并以此解释经学的周秦之变。基于对儒家经解的研究,他将诸子之学纳入儒学系统中
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研究方法。蒙文通经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与其师廖平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蒙文
通虽然不认同老师廖平晚年的观点,但廖平的“大小暠、“天人暠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暗合中国传统学说整
体化的时代趋势,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蒙文通在廖平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
在廖平处解放了诸子。蒙文通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为何的历史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但其治学宗旨是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学正名。
关键词:经学;诸子学;廖平;蒙文通;经史传承;民国学术
中图分类号:K207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5灢0170灢07
暋暋蒙文通,四川盐亭人,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与
经学家。蒙先生一生治学广涉经学、理学、史学、古代
民族、历史地理、巴蜀文化、道教、佛学、古籍整理等众
多领域,并均有突出成就。诚如骊家驹所言:“在我国
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中,能够像蒙先生这样,在如此
广泛的领域里,都贡献了精湛论著的学者,是为数极
学研究与诸子之学融汇在一起的观点并非平地突起,
这与其师廖平的治学欹重渊源关系颇深,并与民国时
期学术发展的复杂背景紧密相关。
一暋经学与子学
1933年,蒙文通曾问学于章太炎,当时徐以启在
旁问章先生,为何六经同源,但又分化出了古今之学,
章先生认为“古今皆汉代之学,吾辈所应究者,则先秦
之学也暠,但蒙先生并不认可章先生的看法,在他看
来,回避今古文之学,仅仅探究先秦之学是不够的,若
要对经学中的今古文作了解,则应探寻经学演进的具
体历史,而不是侧重于一代一点,“古今文家,孰不本
[1]101
少的。暠
蒙文通早年师从廖平、刘师培二人,廖、刘二人都
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廖平主今文经学,刘师培主古
文经学,“文通昔受今文之义于廖师,复受古文学于左
庵刘师,抠衣侍席,略闻绪论,稍知汉学大端及两师推
[
2]174
[1]4
本齐鲁,上论周秦之意暠 。因此,蒙先生的学术道
路正是从经学开始的,然其经学研究并非拘泥于醇正
的儒学研究,其中还夹杂了对诸子之学的探讨,这一
之先秦以为义,则又何邪暠 。但是蒙先生的这一观
点却与其早年的看法颇有不同。他在1923年写作
《经学导言》时曾强调:“现在讲经,是不能再守着两汉
[3]
[4]13
点已为人发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蒙先生将经
今古文那样讲,是要追向先秦去讲。暠 当时,蒙先生
收稿日期:2012灢03灢12
作者简介:刘耀(1987—),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170
刘暋耀暋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
的看法与章先生还是一致的,即抛开两汉古今文之
争,直追先秦儒学。十年时间,蒙先生的经学观发生
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为何要由“追问先秦暠的初衷而改
变为探讨经学之流变呢?
政治力量在学术演进中的作用,柳先生则更加强调外
部环境对学术发展的影响,虽然他们并不认同彼此的
观点,但其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达成了默契,即强调
外部力量对学术发展的作用。这种理解有其合理之
处,但也遮蔽了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的轨迹。
蒙文通受业于廖平、刘师培等人,这些著名的经
学家将蒙先生领上了经学研究的道路:“文通幼聆师
门之教,上溯博士今文之义,开以为齐学、鲁学,下推
梁、赵古文之义,开以为南学、北学。推本邹、鲁,考之
燕、齐,校之晋,究之楚。岂敢妄谓于学有所发。使说
而是,斯固师门之旨也,说之非,则文通之罪
学术的发展都会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影响,
诸子学的发展受制于诸外在因素,但其走向衰亡有更
深层次的内在原因,蒙文通的经学史研究正揭示了这
一问题。蒙先生指出,诸子学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其与
固有的经学融合,“殆以诸子之义,既萃于经术,则经
术为根底,而百氏其柯条。支义奇辞,胥就董理,诸子
之于经术,倘正辩证法发展之谓欤。此则荀孟儒者之
术,入汉而为经生之业。以恢诡无方之诸子,转而为
[4]47-48
也。暠
但是,蒙先生并非恪守师门之见的人,他的
经学研究有着超越其师之处。依蒙默之言,蒙先生的
经学研究亦曾历经三变:蒙先生早年的经学研究集中
在周秦之际,提出了齐学、鲁学、晋学、楚学之说;随后
又注意到汉代经师在解经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周代
晚期的作品,于是将汉代经学与周秦学术划分为二;
后来蒙先生又意识到秦汉之际的儒学与孔孟之儒“倜
然有辨暠,秦汉之儒家可谓是新儒家,而有别于孔孟之
[7]14
湛深纯一之经术,道之相承,固宜如此暠 。诸子学
为经学体系所转化、吸纳、统摄,终于与经学浑然一
体,消隐于其间。因此,蒙先生的研究不同于先前经
学研究,即划定界域之后追根溯源;其经学研究中夹
杂了大量子学的内容,强调经学与子学之间的互动。
蒙文通注意到了经学与子学的互动,但当时的主
流观点认为先秦诸子之间壁垒森严,“惟周、秦诸子,
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虽
同在一家者,犹且矜己自贵,不相通融暠,先秦诸子各
成门户,各筑体系。再者,经学的研究方法与子学有
着明显差异,儒家经典的研究乃是疏证之学,“惟是考
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其是非且勿论也暠,诸子之
学则是“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
[4]154-155
旧儒家
。20世纪30年代,正是蒙先生经学研
究的二变、三变之时,因此他才会强调从今、古文经学
的角度来思考经学的流变问题。他在指导其弟蒙季
甫时就曾指出了这一点:“今、古文学派既不能直接上
溯先秦,则汉代经学与孔子的关系究竟如何? 他认为
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从经学可以得到解决
的。提出要我在先秦诸子中下一番功夫,探讨诸子学
[1]74
说和儒家思想及其与汉代经学的关系。暠 因此,蒙
先生与章太炎的差异正在于是“溯源暠还是“考流暠上,
而蒙先生经学研究的第三变,关注到了汉代经学的流
变,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汉代经学怎样发展成
有别于孔孟旧儒学的新儒学。
[8]1-2
同暠
。在这种共识之外,蒙先生的研究独树一帜,
他认为,“前世学者,率由东汉以推西汉,更踪迹其事
于先秦。欲本何郑之业,以寻晚周之绪暠,其研究都走
上了错误的道路,或“卒困于章句,徒事琐末暠,或“更
为瑰奇,以骇俗惊世暠,最终都“未能明究周秦,以下窥
先秦诸子之学在秦汉之后便走向了衰亡,人们一
般将其归结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暠的建议,“诸子之学,其为神州所旧有者,听其自
存自灭可也,奈何而竟用专制之术,尽绝其道乎暠,诸
子学的衰亡完全是由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暠而致,“此
君子所以不恨于秦火之焚烧,不恨于咸阳之一炬,而
独恨于天人三策之所陈为无道也暠,因此,“自是以后,
[7]14
西汉,探研诸子,而致之经说暠 。蒙先生的独到之
处,正如其弟子萧萐父所言:“其(蒙文通)解经说儒,
力排流行的浮浅之论,而认为儒学发展乃吸纳九流百
家之学,秦汉经师所撰记乃承继诸子菁华而别有创
[9]335
新。暠 那么蒙先生的经学史研究又是怎样打通经
学和子学的呢?
[
5]
诸子之学,遂绝于中国暠 。虽然这种观点在近代以
来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但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柳诒徵就认为将诸子学的衰亡归结为文化专制并不
准确,他认为这种认识乃是梁启超、胡适等人在吸收
了日人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诸子学的衰亡乃是
在蒙文通看来,“盖周秦之际,诸子之学,皆互为
[7]13
采获,以相融会暠 ,这种互动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经
学更是融汇了诸子之说。各家之说有着相互借鉴的
因素,并且诸子并没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众多的
流派,“先秦诸子号称百家,班固列为九流十家,司马
谈则只分六家,就实际论,主要者只有儒、道、墨、法四
[6]
由于东汉末年的战火所致。梁启超、胡适等人强调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家而已暠,并且这少数的几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共
存,相互斗争、辩难,“及至战国晚期,各家在长期斗争
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都改变了其原始的面
言,蒙先生的“古史多元论暠正是在廖平“古今暠之说的
[10]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廖平将自己视为哲学家,他
的哲学体系乃是建立在其经学研究的基础上。面对
西学的冲击,中国传统的学说忙于应付这“千年未有
之变局暠,而廖平也在不停的改变着自己对经学的看
法,这些改变最后竟达“六变暠之多,但由于他晚年的
观点越变越奇,以至于蒙文通也不能认可其师晚年的
“大小暠、“天人暠之说,而将廖平对经学研究的贡献定
[4]201
貌暠 。蒙先生认为今文经学并非孔子一人的创
见,“把这一学说发挥得最完备,以至于千头万绪,这
自然不是孔子所能达到的程度,也不是秦汉儒生哪一
个人独力所能作到的,而是在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严酷
统治之下,在许多人的思想启示下才达到的暠。儒学
乃是儒家共同智慧的结晶,而诸子学也已经融入了汉
代今文经学,“这也不是儒家学者就能这样高明,而是
儒家吸收周秦诸子百家之长,却以孔子思想为中心,
[1]82
位在“古今暠之学上
。蒙先生虽然不认同廖平晚年
的观点,但他入存古学堂之时,正值廖平讲授“大小暠、
“天人暠学说之际,廖平的思想与蒙先生的经学研究有
着内在的理路。
[4]164
加以丰富才发挥出来的暠
。
蒙文通的研究并未停留在儒家经典之上,而是将
其扩充到了儒家的经解之中。蒙默曾说:“先兄认为,
六经虽然历来被经学家奉为经典,但它毕竟只是古文
献,所反映的只是历史陈迹,而经学的精深卓绝处乃
在传记、经说,其价值在六经之上。这些传记、经说常
常借说经之名而实阐发自己的思想,故穿凿附会、借
题发挥之处不少,就在这些貌似与释经无甚关系(实
际上是相通)的文字中,往往包含着深刻思想的素材,
廖平的“大小暠之说是在其经学第二变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廖平在其经学第二变时将《周礼》认定
为刘歆的伪作,但在第三变时又将《周礼》说成是孔经
大统说,其后数变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西
学的冲击下,廖平改变了传统的经学注疏,他的“大
小暠之说乃是将中国的各种学说都纳入到经学的体系
之中,他认为墨家原属于儒,“《论语》有‘从先进暞之
说,《中庸》则云‘从周暞,二者相反,不知从周则为从
儒,先进则为墨暠,并以《庄子·天下篇》为例,指出“致
庄子以六艺为道,诸子为方术,诸子在六艺后,九流出
于四科,诸子为六艺之支流,固一定之制也暠,因此他
认为六艺并非“全属儒家之私书暠,诸子有别于儒,乃
[1]81-82
这正是新儒学之继承诸子百家处。暠
蒙先生的经
学史研究打破了儒学一尊的观念,将汉代的经学与诸
子放在同一个历史维度中加以思考,从而将诸子与儒
学之间的互动勾勒出来。他没有将经学与诸子学进
行刻意的划分,因而其见解也有别于当时的经学和诸
子学研究。
[11]124
是后世的误解
。先秦诸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学
术联系,符合历史现实,但是廖平的最终目的不是在
论史,而是在于论证经学,拔高孔子的地位。在他看
来,“如说天之宣夜、大地浮沉、三万里中、四游成四
季、五大州疆宇、大九州名目,凡《山海经》、《天文、地
形训》、《列》《庄》之所称述暠,虽然都不是儒家经典中
的记载,但却都是“孔子于两千年以前,预知百世以后
蒙文通将诸子之学纳入到儒学的体系之中,这既
不同于近代以来将诸子之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以哲
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做法;也不同于传统的经学研
究,将诸子与经学判为两家的做法。蒙先生这种研究
方法是他的独创,但也有着一定的学术传承在其中。
二暋从廖平到蒙文通
[12]237
之世运,而为之制作暠
。可见,廖平的“大小暠之说
蒙文通早年在存古书院受业于廖平、刘师培二
人,蒙先生在他们那里受惠颇多,在离开存古书院之
后,蒙先生也常向廖平问学,“自壬子、癸丑迄于癸亥,
十年之间,寻绎两师之论,未得尽通,然廖师之论,每
是以孔子为中心,以六经为纲,将先秦诸子典籍纳入
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原本壁垒分明的诸子,在廖
平处都变成了一家人,经典与诸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模
糊了起来。
[
2]174
以得廖师之疏疑释滞而益显暠 。刘师培较早魂归
道山,而廖平常年在存古学堂授课,晚年一直呆在四
川,蒙先生与其多有交流,因此廖、刘二人中,廖平对
蒙先生的经学研究影响更大。
在“大小暠说之后,廖平提出了“天人暠之说。他认
为,天学和人学是《六经》中的两种制度,人学是孔子
为地球人类所制的法典,天学则是孔子为宇宙所造的
法则。廖平的“天人暠学中,以《春秋》、《尚书》为人学
二经,《诗》、《易》为天学二经;在他的天学二经的传注
中,包括《中庸》和《大学》中引《诗》、《易》的部分,《山
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灵枢》、《素问》、《庄子》、
廖平的经学研究最为人们称道的乃是将礼制分
古今,以此重新解读经学中的制度问题,这对蒙文通
先生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诚如有的学者所
172
刘暋耀暋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
[13]158
[4]163
《列子》、谶纬、道教、佛教、堪舆术数诸书
。蒙文
不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暠 ,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在
通就曾指出,廖平的“大小暠、“天人暠之说的区别正在
于引证材料的差异,“大小暠之说是“以邹衍、《山经》、
廖平处解放了诸子。
廖平为蒙文通打破诸子与儒家之间的界限创造
了条件,将诸子作为经学的注脚。而蒙文通则是在历
史的维度下思考经学与诸子的关系,以经学吸纳诸
子。蒙先生将经学与诸子熔于一炉,那他研究的旨趣
又何在呢?
《素问》之义,皆所以发明孔氏之书,极之于天人六变
之旨暠,而“天人暠之说则是“多推本于方技术数,援纬
[2]155
候、医学、阴阳家以立义暠 。廖平的学说是中国经
学传统下的异数,明显溢出了传统经学注疏的发挥空
间。虽然历代经学家向来借助经学注疏来阐发思想,
经学系统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但经学作为儒家的经
典,为保证其正统性,原则上不允许佛、道或诸子的羼
入。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学说呈现出一种整体
化的趋势,国故、国学、国粹都是这种整体化的表现,
以上诸种说法都是以“国暠来统领中国学说的;而廖平
则是以经学(也可以称作孔学)来统领中国的传统学
说,在经学的旗帜下完成中国传统学说的整体化,暗
合当时的学术发展趋势。
三暋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
蒙文通在经学研究上承续廖平、刘师培,有独到
创见,但却是以史学研究成名,因此有学者将其研究
[10]
称为“经学向史学的过渡暠 。蒙先生中年以后的研
究集中在史学,但是他并未放弃经学研究,他晚年的
诸多经学研究著述也说明了这一点。蒙先生的经学
研究虽受其师廖平影响甚钜,但并未拘束于对廖平的
亦步亦趋,自成一体;虽倚仗师徒传授,但仍依凭各时
代宏阔的社会思潮为背景。换言之,蒙先生的经学研
究与其师廖平一样,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清季以来,经学式微,史学兴起,经学附丽于史
学,经学开始转向经学史研究。就像钱穆所指出的,
“乾嘉经学,早已到枯腐烂熟之境。道咸以下,则新机
运已开。一面渐渐以史学代经学,一面又渐渐注意到
廖平在其“大小暠、“天人暠之说中,将中国的传统
学说全部认定为孔子创制,诸子之说、释道之言、方技
术数皆说成是孔子所创,其整合传统学说虽应强调其
时代背景,勿吝说其尊孔过甚,“廖师精卓宏深,才实
天纵,惟为时代所限,囿于旧文,故不免尊孔过甚,千
[
2]106
[15]38
溪百壑,皆欲纳之孔氏暠 。廖平将中国传统学说
都纳入孔学之中,模糊了儒家与其他学说之间的界
限。如果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夷孔子与先秦
欧美人之新世界暠 。同时,诸子学的研究也伴随
[
16]38
着西学的冲击发展了起来
,原本的四部之学只剩
下了子和史,“世间只有事与理,故书亦只有史与
[14]366
[17]164
诸子并列暠
,那么廖平就是将儒家经典与其他的
子暠
。近代以来,经学式微,经学必须重新思考其
作品放在了一个体系之内,不论其归旨为何,其独特
的经学见解打通了经学与诸子,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
研究创造了条件。
位置,但今古文经学在将经学纳入史学抑或是子学这
一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刘咸炘就曾直指这一矛盾:
“书籍虽多,不外子史两种。集乃子之流,不能并立,
经乃子史之源,而今文家认为子,古文家认为史,所以
蒙文通将诸子学与经学放在同一维度下加以考
察,强调儒家吸收了诸子学的观念,挖掘它们之间的
互动,这是蒙先生的独见;同时,这也是对廖平晚年所
倡导的“大小暠、“天人暠之说的继承。虽然蒙先生并不
认可廖平的“大小暠、“天人暠之说,但是廖平在建立其
庞大的经学体系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学注
疏范式,将各家之说都纳入了经学体系之内,虽然看
起来荒诞,但却为蒙先生在其经史研究中无障碍地使
用各家之说奠定了基础。因此蒙先生从廖平处除了
继承其以古今之学来判定礼制的方法外,更获得了打
通诸家之说的视野。正如前文所言,廖平“尊孔过甚,
千溪百壑,皆欲纳之孔氏暠,因此他只是将诸子学纳入
孔学的范畴,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
系;这种关系的揭示则是由蒙先生完成的,他以历史
的维度来加以思考,“孔子毕竟是春秋时代的人,不能
[17]24
纷争。暠 所以,近代以来,经学的归属问题也就成
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六经皆史暠的思想是从王阳明到李贽再到章学
诚,并由章学诚发扬光大。但是在章学诚的那一时
代,这种观点并不为人们所认可,经学的地位是远高
于史学的,治经的学者远多于治史之人,“自惠戴之学
盛行于世,天下学者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茫
[18]49
然不知暠 ,而且史学也只是验证经学的工具而已。
但是近代以来,“六经皆史暠开始为人们所广泛提及。
章太炎服膺古文经学,认为经学就是史学,说:“今之
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
故孔子删定六经,与太史公、班孟坚辈,初无高下。其
[8]2
书既为记事之书,其学惟为客观之学。暠 同时,经学
衰落,史学兴盛,老一辈的学人们不得不为经学的存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寻找依据,而经学的史学化正是最好的做法。柳诒
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以历史主义眼光肯定元典(经
书)为历史作品(广义史籍);又以学科分类尺度肯定
元典(经书)具有区别于狭义史籍的特殊性格。从这
两种视角对元典做双重观照,方可全面把握元典的复
杂属性和特殊功能,才可以在确认元典时代性的同
徵就将历代释经之学视为史学:“诸儒治经,实皆考
史;或辑一代之学说,或明一师之家法,于经义亦未有
大发明,特区分畛域,可以使学者知此时代此经师之
[19]747
学若此耳。暠
他们努力将经学归为史学,一来有着
[
22]
他们的学术倾向:古文经学素来强调孔子乃是“述而
不作暠;二来史学兴盛,老一辈的学者们为了保存经
学,不得不将经学附丽于史学。因此,将经学视为史
学,既有着传统的因素,也有着现实的需要。
时,又确认元典不朽性的内在机制。暠 因此,将经学
归为史学就忽略了经学的意义,最终将经典变成了史
料,经典中的内在机制也就不复存在了。
同时,若将经学归为子学,孔子成为先秦诸子之
一员,但孔子之作用绝非先秦诸子所能比。许之衡就
说:“孔子之为中国教,几于亘二千年,支配四百兆之
人心久矣。而忽夺其席,与老墨等视。夫老墨诚圣
儒家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员,经学原本也只
是儒家经典,刘向、刘歆父子将“六艺暠划归《六艺略》,
也就是后世的经部,同时又将儒家诸子之书划入《诸
子略》,明确划清了经师和儒家诸子的界限,以文献之
别区分学术领域。然而如班固所言,“儒家者流,……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暠,儒家以经自重而
别于诸子。汉武帝在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暠的建议之后,经学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最后成为
了国家经典,经学也就脱离了子学。但是,清代以来,
儒学一尊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顾颉刚就曾指出:
[
21]
人,然能支配四百兆之人心否耶。暠 正是因为孔子
地位之超然,经学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之作用亦非其
他子学作品所能比拟,因此将经学视为子学,是把经
学悬空了,也就忽视了经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所发挥的作用。
近代以来,经学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史学与子
学的地位不断上升,人们欲将经学归为史学或是子
学,但是经学有着其特殊性。李源澄先生指出:“经本
是史文,但自经学成立以后,即变其性质。历史之于
人生,言其意义,充其量不过知往察来,惩恶劝善而止
耳,而经学则有为人生规律之意义。哲学者,言之成
理,持之有故而已,而经学虽非宗教,而有宗教之尊
严暠,所以“经学非史学,非子学,而为子史合流之学
问,为一特殊之学问,自具独立之精神暠,因此,“经学
“清代的学风和以前各时代不同的地方,就是:以前必
要把学问归结于政治的应用,而清代学者则敢于脱离
应用的束缚;以前总好规定祟奉的一尊,而清代学者
为要回复古代的各种家派,无意中把一尊的束缚也解
除了。清末的古文家依然照了旧日的途径而进行;今
文家便因时势的激荡而独标新意,提出了孔子托古改
[20]93
制的问题做自己的托古改制的护符。暠
康有为的
[23]5
孔子改制之说,“目的在于假借经学以谈政治暠,但是
之性质既在子史之间,而非子史甚明暠 。廖平乃是
清末民初的今文经学大家,刘咸炘将其经学研究归入
子学的范畴,而廖平则自称是以哲学的方法治经学。
因此,廖平的经学研究并不是简单的将经学归为子
学,而是在努力寻找经学在近代以来的价值归属,他
最后选择的是以孔子来论证经学的价值,以孔学取代
传统的经学,刘咸炘也就误将廖平的经学研究视为子
学了。但是,廖平从未放弃经学有别于子学的特殊
性,他只是希望以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经学的价值,这
样一来,他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若作者赋予了
作品以价值,那么作者的权威又要以什么来加以认定
呢? 廖平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因为他无法摆脱孔子
的“阴影暠,依然是将经学视作普世价值的存在,也就
无法真正在新的时代赋予经学以价值,这一难题最后
也就留给了蒙文通。
他却“破坏儒教的王统与道统,夷孔子与先秦诸子并
[14]366
列暠
。复古的学风让儒学失去了一尊的地位,孔
子也就成为了先秦诸子之一。时人论述亦“多崇诸子
[21]
而抑孔子暠 ,孔子的作品也就变成了子学。并且,
与古文经学不同,今文经学则更强调经典之中的微言
大义,因此今文经学家们更愿意以哲学的方式来解释
经学,他们的这种做法更接近子学的研究路数。因
此,将经学归为子学,与清代学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
系,同时也与今文经学的理论指导有关。
不管是将经学归入史学还是子学,论者们的观点
都有着历史的因素和他们自身的理论支持,但是他们
的观点却都有着自身的缺陷。
经学史学化的努力,最终将经学史料化了。就像
周予同所指出的:“以治史的方法来治经,不徇情地消
[
14]434
灭经学,用正确的史学来统一经学。暠
而在中国传
蒙文通受业于廖平,他的研究游走在经学、子学、
史学三者之间。上文已经指出,他的研究受廖平的影
统的分科之中,经史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正如有的
174
刘暋耀暋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
响极深,而他要解决的也正是廖平没能解决的问题。
讨经学的价值,将经学视作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作
品,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
学正名。
蒙先生的经学研究将子学纳入到了经学发展的脉络
之中,但是在他的思想中,诸子学与经学并不是平等
的,“刘、班以九流诸子为六艺之支与流裔;究其始末,
非诸子之出于六经,实经说之能荟集诸子以为经术之
四暋余论
廖平与蒙文通的经学研究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
紧密相关,这反映了近代以来经学研究的变迁和对经
学价值的再思考。中国传统的经学研究往往有着其
强烈的价值取向,其追求的乃是一种普遍的意义。但
是近代以来,经学的普遍意义开始被消解,经学开始
呈现出一种作为中国传统学说的特殊性,廖平到蒙文
通的学术进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廖平的“大小暠、“天
人暠之说仍寄希望于用经学来构建普遍的价值,而蒙
文通的研究则是在努力寻找经学作为中国传统学说
的价值与意义。
[4]149
中心暠 。因此,在蒙先生处,经学已非简单的作为
文本的经典,他是将经学置于历史的脉络之中,但并
不是要将经学视为史学作品,而是要借此来探讨经学
与子学之间的互动,经学变成了“活物暠而非死的材
料。同时,蒙先生在探讨经学与诸子学的关系时,则
是秉承以经御子的原则:以经为宗,而以诸子为流,以
经学融汇诸子来论证经学之价值。因此,在蒙先生看
来,经学乃是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不管是子学还
是史学都不能用以涵盖经学。他说:“自清末改制以
来,昔学校之经学一科遂分裂而入于数科,以《易》入
哲学,《诗》入文学,《尚书》、《春秋》、《礼》入史学,原本
宏伟独特之经学遂至若存若亡,殆妄以西方学术之分
类衡量中国学术,而不顾经学在民族文化中之巨大力
量,巨大成就之故也。其实经学即是经学,本自为一
整体,自有其对象,非史、非哲、非文,集古代文化之大
蒙文通自觉地使用历史的维度来衡量经学流变,
但其旨在为经学正名,他将诸子学纳入经学演进系
统,摒弃了简单的臧否,放下了其师廖平对于经的盲
目推崇,因此蒙先生的经学研究与其说是历史研究或
子学研究,不如说是在其师廖平的基础上,以流转的
时代替换了孔子的权威,以变动的儒学取代了恒定的
儒家,也为经学找到了归属,而这种归属也使得经学
只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从而放弃了经学原有的普
世价值。
[4]150
成,为后来文化之指导者也。暠
将经学视作集中国
文化之大成,经学的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彰显。
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受益于廖平的教导,他将诸子
纳入经学的努力也是由廖平开端而来的,他的经学研
究关注的依然是经学的价值,但是近代以来的学术发
展已不容许蒙先生像其师廖平那样直接宣扬经学的
价值,而是要在新的社会思潮之下、史学强盛的话语
体系之中讨论经学。正如程千帆所讲:“他(蒙文通)
的学问源于清末四川今文经学的大师廖季平。他是
把廖季平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用现代学术加以表现
将经学与诸子结合,放弃经学的普遍价值,在历
史中寻找经学于中国历史、文化之意义,蒙文通的经
学研究在价值追求上已经背弃了他的老师。蒙先生
继承了廖平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但是他无法保留廖平
对经学的自信,同时,他又不愿放弃对文化的认可,因
而他只能保留对经学特殊性的关怀,强调经学对中国
历史、文化之价值,并非像他老师那样追求经学的普
世价值。从廖平到蒙文通,在学术上反映的是经学与
诸子学关系的变化,但实质上反映的却是经学价值
“从天下到一国暠变迁的缩影。
[24]157
出来的。暠
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对经学的归属问
题莫衷一是,而蒙先生则取“入室操戈暠之法:用历史
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以经学和子学的互动来探
参考文献:
[
1]蒙默.蒙文通学记[M].增补本.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廖幼平.廖季平年谱[M].成都:巴蜀学社,1985.
3]蔡方鹿.国学大师蒙文通论儒家经学与诸子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4]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三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5.
5]邓实.古学复兴论[J].国粹学报,1905,(9).
6]柳翼谋.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J].史地学报,1921,1(1).
7]题辞[M]//蒙文通.儒学五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章太炎.诸子学略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萧萐父.吹沙纪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
[
[
[
[
[
[
[
1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0]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历史研究,2005,(2).
11]廖平.四益馆杂著[M].成都:存古书局,1921.
12]李耀仙.廖平选集(上)[M].成都:巴蜀书社,1998.
13]黄开国.廖平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14]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刘咸炘.推十书[M].增补全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8]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0]自序[M]//顾颉刚.古史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1]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J].国粹学报,1905,(6).
22]冯天瑜.经史同异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23]李源澄.经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
[
[
[
[
[
[
[
[
[
[
[
[24]程千帆.桑榆忆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ConfucianClassicsandMasterpiecesofOtherSchools:Inheritancefrom
LiaoPingtoMengWentongandScholarismintheRepublicofChina
LIU Yao
HistoryInstitut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
Abstract:ThevalueofConfucianclassicsisanimportanttopicinmodernacademichistory,
theacademicinheritancefrom LiaoPingtoMeng Wentongprovidesanimportantviewpointfor
thestudyonthatproblem.MengWentongfocusedontheacademic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
thediscussion,brokethroughstudybarriersofthetraditionalclassicsonConfucianclassics,no灢
ticedtheinteractionbetweendifferentschools,andexplainedshiftoftheclassicsfrom Zhouto
Qin.WiththestudyonConfucianclassics,helookedintotheConfucianphilosophersinasys灢
tem,andformedhisownuniqueresearchmethod.Theformationofhismethodiscloselyrelated
tohismentorLiaoPing.AlthoughMengWentongdidn暞tagreewithLiao暞sviewpointinLiao暞s
remainingyears,LiaoPing暞stheory,suchas“Daxiao暠and“Tianren暠,brokethroughsuchbarri灢
ersamongdifferentschools,andmetthetrendofthetimes,i.e.,integratingtraditionalChinese
theoriesasawhole,whichlaidafoundationforMengWentong暞sclassicsresearch.BasedonLi灢
aoPing暞sstudyonclassics,MengWentongbroketheauthorityofConfuciuswhichactuallyput
dueemphasisonotherschools.Throughhisownresearch,Menggavehisanswertothehistori灢
calproblemofwherethestudyonConfucianclassicsshouldgoattheturnoftheQingDynasty
andthefirst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Heusesahistoricalperspectivetolookintothede灢
velopmentofclassics,buthisaimistoemphasizethestudyonChinesehistory,cultureandspe灢
cialvaluethroughwhichtojustifytheConfucianclassics.
Keywords:Confucianclassics;masterpiecesofotherschools;LiaoPing;Meng Wentong;in灢
heritanceofConfucianclassicsandhistory;schoolarismintheRepublicofChina
[责任编辑:凌兴珍]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