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4 卷第期  
2007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4,No.6  
November,2007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  
演进路径分析  
高中伟刘吕红  
四川大学a.历史文化学院,b.政治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一五期间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乡村到城市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资源型  
城市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影响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则使资源型城市走出了资源赋存区域优势工矿企  
资源型城市的演进道路并显现出在动力机制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6⁃0069⁃05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  
了城市”,要求全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并  
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作为中心任务,  
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  
起来的城市其特点就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蕴  
藏和开采利用紧密相关。 “一五期间是我国资源  
型城市的大发展时期当时我国在经济极端困难的  
条件下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资源型城市发挥了巨  
大作用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本文试图对  
1]588-589  
在这一思想的指  
一个中心工作而服务的”  
导下,1949 10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  
中财委计划局下设基建处主管全国的基本建设和  
城市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从工业最薄弱环节  
入手重点恢复和发展国计民生急需的矿山钢铁、  
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以促进城市发展。 19529  
中财委召开城市建设座谈会对城市进行了分  
提出了有重点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方针而重点则  
在于工业城市由此开始了重点工业的城市发展规  
划和城市建设揭开了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建设的  
城市建设序幕。 1954城市建设会议进一步  
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工业城市发展中资源  
型城市发展非常突出比如1952 年重点建设的前  
三类工业城市中具有明显资源性特征的资源型城  
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的演进路径作一梳理以期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演进规律的分析丰富人们对当  
时社会概貌的认识。  
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的主要影响  
因素  
从乡村到城市重心的观念转变促使我国一  
期间城市迅速发展也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演  
。 1949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着重讨  
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  
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  
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收稿日期2007⁃02⁃25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高中伟(1970—),四川万源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刘吕红(1966—),四川资中人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历史学博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市约占1/ 3,1954 年的比例约为1/ 3 代表性资源  
型城市有包头兰州太原大同鞍山抚顺富拉尔  
月指出: “ 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  
[6]1070  
”  
。 1953 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  
2]37-38  
本溪鹤岗唐山等  
意见包括:“‘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  
4]287  
。 19539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演进是工业化  
重工业这个方针任务是正确的”  
道路选择的必然结果苏联工业化模式产生了较大  
影响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中国人民从  
周恩来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报告中对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做了这样的概述:“首先集  
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  
100 余年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事实中得出的  
7]109  
结论也是当时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的必然要求。 194910新中国诞生之际我国  
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国际方面二战结束  
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美苏两极对峙与冷战局面  
形成在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还  
未结束新生政权仍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  
经济支离破碎中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生产凋敝交  
通梗阻物价狂涨投机猖獗资金枯竭民生困苦等  
宏观经济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政府和人民  
都有着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非常希望能  
迅速发展经济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由此出现了三种  
稀缺资源配置的偏好速度偏好即把经济增长速  
度提高看成一切工作中心)、模仿偏好即仿效或照  
搬他国成功的经验和集中偏好即加强以国家政  
代化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基础是资源性  
产业因此能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资源优先  
开采随着资源开采的规模扩大因资源兴起或发展  
的资源型城市必然产生并迅速发展。  
观念指导行动从乡村到城市工作重心的转移  
促进了城市的建设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发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走出了资源赋存区域优势  
工矿企业的工业化道路由此以资源开发为特征  
的资源型城市获得了巨大发展。  
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演进路径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在  
这个战略指导下城市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转变中  
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  
观念时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城市的生产事业  
的恢复和发展”,是要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  
3]11  
府名义下的资源集中使用和决策的集中化)  
在这些偏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  
8]1428  
”  
随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我国  
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  
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  
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围绕着工业化方针展  
源型城市成为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市的一个  
重点。  
4]291  
增强国防力量”  
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了  
资源性是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资源型城市  
的演进初始于资源开发因此资源丰度高的地区是  
资源型城市演进的主要区域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  
略中在地区分布上着重考虑了三个因素资源有  
利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军事上的需要也就  
是说考虑了建设的经济性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国  
家建设的安全性其中资源因素放在首位资源首  
位因素影响着资源开发区域的分布在政策上一方  
面强力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对蕴藏着大  
量矿产资源的中西部实施了倾斜政策以开发中西  
部资源。  
苏联模式即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实  
行高积累高投入等发展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成  
功实现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我国实施工业化道路的战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演进的前提优  
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既是苏联模式影响所致也是中  
国共产党对实践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  
就提出了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  
目标并开始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  
本方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次集中  
反映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中。 1952  
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工业建设  
然而在编制一五计划时当时的领导人对  
工业建设应当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怎样做到各部门  
之间的相互配合还不大明白通过党内研究以及  
与苏联商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确定为以苏  
5]422  
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  
周恩来在1952  
高中伟刘吕红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联帮助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目合称为“156 项工  
”)为中心694 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实际施  
工达到921 组成的工业建设而展开 “156 项工  
实际实施了150 包括军事工业企业44 个  
度设市并撤消的河北峰逢市),包括双鸭(1956)、平  
顶山(1957)、 鹤岗(1957)、 铜陵(1956)、 马鞍山  
13]381  
(1956)、玉门(1955)等  
这些城市几乎都是平  
地而起基本上都是在资源性工矿企业的基础上建  
设起来的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统计,  
一五期间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主要资源型城市有:  
煤矿城市大同阜新辽源抚顺本溪通化鹤岗、  
鸡西双鸭山平顶山焦作铜川淮南等石油工业  
城市抚顺玉门等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城市承  
鞍山包头武汉本溪吉林富拉基尔抚顺哈  
航空业12 电子工业10 兵器工业16 航  
天工业船舶工业)、冶金工业企业20 个  
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13 )、化学工业企  
机械加工工业24 能源工业企业52 个  
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 石油工业)、轻  
[4]297  
工业和医药工业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突出  
11]374-382  
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目的在于建立比较完整  
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我  
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这些项目在布局上有两个  
重点一是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已有的  
工业基础强调对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  
工业基地的改建在计划的694 个限额以上的工业  
项目中222 个摆在东北和沿海各地二是开始建  
设华北西北华中等新工业区形成以武汉钢铁联  
合企业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新工业基  
尔滨株洲个旧白银等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中可以看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一  
期间资源型城市基本上是沿着资源赋存区  
域优势工矿企业资源型城市的路径演进这是  
当时在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走出来的资源型城市  
演进模式。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面  
临的资源问题  
9]209  
1.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工矿项目建设等动力机  
一五期间实施的建设项目中为了支持重  
工业的发展政府投入时比较多地注意了资源采掘、  
初级原料加工等基础工业一大批发展重工业所需  
要的资源性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纷纷上马据  
统计苏联帮助建设的156 个建设项目在一五时  
期开工147 续建改建新建共计45 在开工  
147 个项目中资源性工矿项目占45 包括煤  
炭工业25 石油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工  
11 遍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吉林河南、  
安徽河南陕西内蒙古湖北江西云南甘肃等  
一五期间新建工业区在地区布局上考虑的  
首要因素就是资源禀赋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  
化工企业等主要摆在矿藏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  
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的  
4]298  
附近  
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汽车城沈阳飞  
机城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加工基地等就是按照这些  
原则建立起来的所以优越的资源禀赋是一五期  
间资源型城市兴起或发展的初始动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推行使资源优先配置到  
重工业发展的部门作为重工业发展的原材料能源  
基地的资源型城市必然成为投资的重点国家政策  
的推动使资源型城市获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  
并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国家政  
策是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兴起或发展的直接动  
因和助跑器。  
10]153-155  
涵盖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694 个限额工业建设项目中资源型工矿企业建  
设项目仍占重大比重包括黑色金属15 有色金  
属工业31 电力工业113 煤矿工业194 石  
油工业13 其他重工业27 共计393  
11]323-324  
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的城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  
来的城市所谓矿兴城兴”、“先矿后市”、“因矿设  
”,其特点就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蕴藏和开  
采利用紧密相关。 “一五期间兴起或发展的多数  
资源型城市矿区即城市的主体部分也是城市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资源基地始终是国家生产体系的一  
资源性工矿企业的巨大发展必然促使资源型城  
市的兴起或发展依托资源型工矿企业的发展为  
数不少的资源型城市或兴起或发展据周一星统  
12]187  
,“一五期间中国共净增设城市21 座  
非县城基础上兴建的资源型城市有未含曾一  
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个基本生产单元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核  
心是资源生产因此工矿项目是一五期间资源型  
城市兴起或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人口中寻找配偶然后通过政策性的农转非”  
方式成为资源型城市人口从总体上进一步降低城  
市人口素质这种状况决定着资源型城市对人力资  
源的需求比其他类型城市更甚。  
资金来源以国家强制性积累为主辅之以苏  
联的援助  
资源型城市演进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一五期间中国经济非常落后效仿先发型工业  
针对人力资源缺乏的状况,“一五期间国家  
先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提高技工人员的技能和各项素  
首先是培养各类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招收  
一部分职工以培养国家重工业部燃料部等建设部  
门的骨干在东北北京及其他地方招收学生经过  
化国家的方式发展经济在我国行不通而依靠市场  
力量逐渐积累而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又太慢现实要  
求我国尽快实现工业化以富民强国于是借助苏联  
力量模仿苏联模式成为当时的选择。 1950 月  
14]22  
培养后参加地质工作等  
其次是利用资方人  
陈云在1956 月谈到要吸收资方人员参加  
企业部门的工作他说资本家有鉴别商品好坏的  
能力并且知道如何使用熟悉商品的产地和销路能  
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会运输保管能够精打细算管  
理费用总之,“吸收资本家参加工作是财富大包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一系  
列文件内容之一就是苏联给中国以优惠贷款以美  
14]6  
。 1954 29苏联政  
元计算为亿美元  
府代表团访问我国签订了苏联政府给予中国5ꢁ 2  
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以及苏联帮助中国新建15  
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 项企业设备  
15]327-339  
袱小好处多坏处少”  
最后是借助苏联专  
家的力量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型城  
市人力资源缺乏人口素质低下的状况这种人口构  
成也是今天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结构性失业和人力资  
源深加工任务极其艰难的根源之一。  
14]110  
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同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进  
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即通过不等价交换和税收等  
形式把社会中的资源强制性转移到工业领域以支  
持工业的扩张和发展由国家控制全部经济资源和  
由国家计划分配资源在当时消除了社会经济活动  
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减少了运行的初始成  
”,但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单一的产权和  
计划协调替代市场交易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付  
出的对抗成本也必然会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而增  
内耗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4.资源分布与生产力经济要素分布相矛盾的  
空间布局  
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是资源赋存  
区域优势工矿开发资源型城市其在空间分  
布上首先受制于资源的丰度即资源丰度高的地区  
是资源型城市演进最迅速的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资  
源指向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包括各种金属与非金属  
矿产中西部恰恰蕴藏了大量的矿藏资源而且资  
源种类多储量大开采程度低资源丰度远高于东  
部沿海地区其次资源型城市对生产力和经济要  
素也有较高要求中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西部好开  
发条件成熟区域条件相对优越又临近经济发达、  
资源相对贫乏生产力和经济要素布局具有明显优  
势的东部地区资源丰富和生产力及经济要素的空  
间布局决定着一五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  
明显地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分布较  
中部地带较为密集的特点。  
人力资源缺乏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显现  
资源型城市人口构成比较特殊从来源看一  
部分为落实矿工家属进城政策的人员一部分为来  
自城市周边或更广泛区域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然  
迁移这种自然迁移因户口政策而有波折),还有一  
部分来自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向资源型城市  
的迁移主要是支援地区工业建设的技术人员和工  
其中大多由国家统一调动和安置这种人员结  
构影响着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质量加上人口年龄  
年轻化性别严重失衡这使很多工人在外地或市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G] /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  
高中伟刘吕红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2]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陈仕中张广利中国的资源倾斜配置与政府行为[J].经济师,2005,(9).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房维中金冲及李富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金冲及周恩来传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周恩来选集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国企业史编辑委员会中国企业史近代卷[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0]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1953—1957)[G].北京中  
国物价出版社,1999.  
12]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李志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事典(1949.10—1987.1)[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15]陈云文选(1949—1956)[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Evolution Route Analysis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During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GAO Zhong⁃wei, LIU Lü⁃hong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Politics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one of great resources⁃based city development in Chi⁃  
na, during which, the transfer of work⁃focus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citie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development model and China’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eave industry first lead to an evolution route from resources richness to regional preferentiality to facto⁃  
ry⁃mine industry to resources⁃based cities, which reveals problems in motivation mechanism, fund⁃raising  
and manpower resource.  
Key words: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resources⁃based city; evolution route  
责任编辑凌兴珍]